【优质文档】《〈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优秀word范文 (7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课文说明】《孟子二章》是让学生了解先秦思想家孟子思想的一篇课文,所以我教学的定位点不太高,课堂的基本预期是让学生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猜译”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论证的特点。
准备由三个课时来完成这两篇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把两课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下面是具体的执教过程。
【执教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先跟学生介绍了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
我说:“孟子,名轲,也就是说孟子,我们也可以叫他孟轲。
他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也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是圣人,后人称孟子为‘亚圣’,而且他和孔子还有点联系,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诸候国之间纷争并起,战争生灵涂炭,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的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推行仁政,施行王道。
这个思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诸候王们的响应,但是却对唐朝的唐太宗起到了作用,唐太宗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有一句重要的话──他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他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也就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垂千史的明君,这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或者说是战国时期也是能起到进步作用的,但是可惜这么好的思想在当时却没有人响应。
怎么办呢?孟子只好归家,在晚年与弟子们一起著书立说,这就有了《孟子》这本书,他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都记录在这里本书里面了。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两章学案
《孟子》两章学案一、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仁政”、“王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二、字词理解(一)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2、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3、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5、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6、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7、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8、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9、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官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11、过古义:犯错今义:过去12、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13、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4、征古义:表现今义:远行;寻求15、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三)一词多义;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靠)②以天下之所顺(动词,凭)之:①三里之城(助词,的)②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③多助之至(动词,到)④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⑤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利:①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②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①三里之城(名词,内城)②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四)词类活用:①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③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④空乏: 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资财缺乏人力疲惫)⑤苦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⑥劳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⑦饿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⑧过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三、问题探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8、文中的“君子”指9、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10、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2、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第二圣”。
2. 《孟子》两章:本节课选取《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章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章的主要观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
3.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孟子》原著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研究。
4.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两章学案
18《孟子》两章 姓名: 执笔审核 组长 分管领导 时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孟子的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预习导学】 1、了解孟子:你知道孟子有哪些称号?2、积累语汇,诵读课文先读注释,并且标出自己认为应该把握的重点词语,再大声朗读课文;再度注释,再度课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脑子里清晰地闪现整句话、整段话、整篇文章的意思,并且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活动一:预习成果交流(不懂的问题也是成果)。
活动二:小组内互相检查翻译。
活动三:研读文章1、思路:默读课文,请列出文章论证的思路。
2、语言: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抄写在下面,并说一说各自的顺序能否颠倒。
3、论点:本文的观点是那句话?说一说理由。
.1.4、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活动四:背诵技巧和背诵比赛【课堂检测】1、解释划线的词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九(下)语文教学案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填空“人和”即下文讲的“________”和“_________”。
4、从文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认识孟子的观点。
、【预习导学】1、记诵孟子语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民同乐2、积累语汇,诵读课文:读注;读文;整理疑难。
【课堂学习】活动一:预习成果交流。
活动二:小组内互相检查翻译。
活动三:研读文章。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和第一章的思路有什么不同2、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活动四:开展背诵比赛。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1、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法引导:⑴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⑵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⑶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⑷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3、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4、重点难点突破:⑴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孟子》两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导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记录和整理而成。
《孟子》一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考和探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孟子》中的两章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
第一章:尽心篇【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中尽心篇的主要内容;2.理解孟子对于人心的理解和重要性的强调;3.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如何用心去做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尽心篇的核心观点;2.学会思考并运用心去做事情。
【课堂案例】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这句话展示了孟子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视程度。
孟子认为人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决策。
只有心正,思虑健全,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人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用心去做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所建树。
【教学活动】1.导入:请学生分享一件自己用心做过的事情,说明为什么用心很重要;2.呈现:介绍尽心篇的背景和主要观点;3.讨论:学生就尽心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例如:为什么说心思重要?用心做事有哪些好处?4.活动:设计小组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分析其中哪些是用心做的,哪些是粗心做的,并总结经验教训;5.总结:让学生总结尽心篇的核心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第二章:为政篇【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中为政篇的主要内容;2.理解孟子对于政治和国家治理的思考和观点;3.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哪些是良好的政治行为。
【学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为政篇的核心观点;2.学会思考并评价政治行为。
【课堂案例】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中表达了孟子对于政治家的要求,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经受各种困苦和考验,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够担当重任,领导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重点: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三.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2. 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2. 孟子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孟子》两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两章,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考。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孟子》两章,深入思考孟子民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孟子的思想观点。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两章;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述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阐述孟子的思想观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孟子思想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孟子及其思想;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孟子的文献,拓宽知识面。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两章;(2)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爱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孟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孟子》两章的基本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孟子》两章;4.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揭示孟子思想的内涵。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两章,理解基本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孟子》两章,感受语言魅力;5.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6.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仁爱之道;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朗读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判断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孟子》两章,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2. 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加深对孟子思想的了解。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选文。
(2)理解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孟子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孟子论证的过程和逻辑。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爱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学习孟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孟子的仁爱思想。
(2)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孟子的论证逻辑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孟子两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
(2)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相关练习。
(2)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孟子的仁爱思想和论证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对自己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孟子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孟子的思想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例子,理解孟子的观点。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孟子》两章教案-精选文档
《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1、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法引导:
⑴ 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⑵ 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⑶ 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⑷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3、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
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
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
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4、重点难点突破:
⑴ 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
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孟子·公孙丑》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看法(略)
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
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
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
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
的事例。
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
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
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⑷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
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 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 不同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1、达标训练:
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⑵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傅说( ) 法家拂( )士
⑶ 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⑷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⑸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