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学的中医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 皮厚裂口、伴灰 指甲
皮肤萎缩 分型
毒邪浸淫
部位
颜面多, 胸背肩
皮损
病因
浅红发亮圆形, 日光热毒、 纹理消失 梅毒、疫气
寒凝血瘀
气血虚弱
肝肾阴虚
手足背 前 臂下肢胫 前 一侧面部
中年人, 面部
皮薄光滑、凹 陷,萎缩成带 状,色灰
寒邪外袭,络 脉阻滞,肌肤 失养
皮肤萎缩、 明显变薄
松弛,变薄, 皱折,干燥脱 屑,色灰褐, 老年斑血管瘤
病因与发病 临床诊法和临床辨证
治疗原则
一、病 因
自然衰老 七情变化 六淫侵袭 脏腑盛衰 气血功能异常 饮食失宜 经脉功能异常 劳逸所伤 环境因素致病
肾与中医美容关系的理论基础
肾藏精 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主水液 肾藏精 其华在发
肾主骨 生髓 开窍于耳
七情与美容
喜
悲 怒
喜伤心,喜则气缓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风邪外束 胸背上肢、母斑,增多,细 春秋季 小白屑,数日后 腹部
颈膝部玫瑰红斑 点,瘙痒
悲忧伤肺,悲忧气消
怒伤肝,怒则气上
思伤脾,思则气结 惊恐伤肾,惊恐气乱
思百度文库恐
风 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邪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暑 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湿 邪
湿性重浊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
皲裂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血虚风燥 手掌、手背 指尖、足跟
腰背、臀
线状沟状裂隙 摩擦、浸渍 伴出血疼痛 触冒风寒
白皮屑,瘙痒, 热。食辛辣刺 大而深 激
血热风燥 肘膝关节伸侧、红斑,融合,银 血热,外感风 脾虚湿恋 手心、足跖、 对称、色暗肥 内外湿相合, 手背、耳后、 厚、脱屑、痛 郁于皮肤 阴囊、腹股沟 痒 湿毒浸淫 双侧手背、手 瘙痒小水疱,干 湿毒浸淫肌 掌、足掌、趾 燥后脱屑,成片、肤
”
《灵枢· 决气篇》所言:“血脱者,色白,
天然不泽。”
肺
☻ 主气,司呼吸。
《素问· 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素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
☻ 主宣发和肃降 ☻ 通调水道 ☻ 朝百脉,主治节
脾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肝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肝主藏血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灵枢.五色篇》图
《素问.刺热篇》图
心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经络的生理功能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抗御外邪,保护机体
经络与美容之关系
经络与美容的关系,除
如上所述经络具有运行气血, 润养周身,防御保健等作用 外,还在于这些经脉的主干 或分支均直接或间接循行于
面部。
劳逸所伤
劳伤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逸伤
二、发 病
脾胃湿热
肝气郁结
(2)皮肤损害
血虚风燥 干 性
脱 屑
血热风燥
湿热 油 性 病程长者伴瘀血和内燥
脱屑
风疹
• 风热:红色、粉红色,遇热加重 • 风寒:粉红、白,遇冷加重 • 血热:鲜红,融合片状,灼热甚痒,抓后 起疹块 • 胃肠积热:兼胃肠不适、腹胀便秘 • 气血虚弱:色淡、时发时止,劳累后加重
风疹
主 色
客 色
(1)赤 色
满面通红
两颧红赤
戴 阳证
(2)黄色
面色萎黄
面色黄胖
面色苍黄
阴黄
(3)白 色
面色淡白
面色晄白
面色晄白虚浮
面色淡白
(4)青色
(5)黑色
肾虚面色黑
瘀血面色黑
肝硬化瘀血证
3.望皮肤
(1)皮肤性质
理想的、健美的皮肤。皮肤厚
度适中,富有弹性,肌理细腻,
皮脂分泌及汗液排泄适度;色
(一)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前提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 功能衰退是面容衰老的基础 脏腑气机不顺是发病的诱因
(二)气血失和是发病的关键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 血虚、血热、血寒、血瘀; 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 血
(三)皮肤形体是发病的外在表现
四 诊
(一)望诊
1. 望神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2. 望 色
皮肤瘢痕
外伤后瘢痕
炎性瘢痕疙瘩
皮肤肥厚 分型
脾虚血燥 血虚化燥 气滞血瘀 风湿蕴阻
部位
皮损
干燥瘙痒明显, 暗红色,脱屑, 渗出
病因
禀赋不足, 脾虚生湿, 郁而化燥
颈部两侧、 粗糙肥厚,淡褐 色,瘙痒 眼睑部 皮肤受压 部位 四肢伸侧
皮色暗红,增厚 明显,抓后轻度 渗出 皮损色黑,斑块 风湿郁于肌 状,或融合成片, 肤不得宣泄 粗糙肥厚,阵法 性瘙痒,入夜尤 甚
皮肤红斑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暴晒,热毒入里 饮食不节,寒温 不适,劳倦思虑
对称,鲜红,钱 五志化火,烈日 阴虚火旺 面颊、颧部、
鼻两侧、耳 币或蝴蝶形 口唇、头皮 下肢 淡红,反复
脾不统血
心绪烦忧,饮食 血热风燥 肘膝关节伸 红色斑点上银屑, 侧、头皮、 层层剥脱,心烦 失节 躯干 易怒
(见下页)
肌肤失养
久病,繁劳, 肝肾亏损,精 血不足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皮肤瘢痕
分型 时间 皮损
皮损高于皮面,较 原面积大,鲜红或 暗红,光滑,坚韧, 痛痒 皮损与伤口范围一 素禀湿热 致,肥厚,硬,皱 者 褶,淡红或正常, 瘙痒,阴天尤甚, 少渗液
病因
瘀血阻滞 金刃水火 伤愈合后 3-6个月 湿热搏结 金、刃、 水、火、 疔、疽、 疮、注射
红润而有光泽。对外界刺激不 甚敏感,不易出现雀斑、痤疮 等瑕疵,较耐晒。但随季节和 年龄也会发生变化。 中性皮肤
干性皮肤
肤色或淡或暗,皮纹细腻,缺乏弹性和光泽,皮肤
较薄而干燥,易产生皱纹及皲裂,不耐风吹日晒,
易生色斑及过敏。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阴虚火旺
油性皮肤
普通油性皮肤和超油性皮肤。
肾
肾 藏 精
肾 主 水
肾主纳气
气与美容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血与美容
供给人体脏腑经络、形体诸窍等组织
和
器官以充足的营养 维持机体的运动和感觉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饮食失宜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 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皮肤萎缩 分型
毒邪浸淫
部位
颜面多, 胸背肩
皮损
病因
浅红发亮圆形, 日光热毒、 纹理消失 梅毒、疫气
寒凝血瘀
气血虚弱
肝肾阴虚
手足背 前 臂下肢胫 前 一侧面部
中年人, 面部
皮薄光滑、凹 陷,萎缩成带 状,色灰
寒邪外袭,络 脉阻滞,肌肤 失养
皮肤萎缩、 明显变薄
松弛,变薄, 皱折,干燥脱 屑,色灰褐, 老年斑血管瘤
病因与发病 临床诊法和临床辨证
治疗原则
一、病 因
自然衰老 七情变化 六淫侵袭 脏腑盛衰 气血功能异常 饮食失宜 经脉功能异常 劳逸所伤 环境因素致病
肾与中医美容关系的理论基础
肾藏精 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主水液 肾藏精 其华在发
肾主骨 生髓 开窍于耳
七情与美容
喜
悲 怒
喜伤心,喜则气缓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风邪外束 胸背上肢、母斑,增多,细 春秋季 小白屑,数日后 腹部
颈膝部玫瑰红斑 点,瘙痒
悲忧伤肺,悲忧气消
怒伤肝,怒则气上
思伤脾,思则气结 惊恐伤肾,惊恐气乱
思百度文库恐
风 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邪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暑 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湿 邪
湿性重浊 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
皲裂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血虚风燥 手掌、手背 指尖、足跟
腰背、臀
线状沟状裂隙 摩擦、浸渍 伴出血疼痛 触冒风寒
白皮屑,瘙痒, 热。食辛辣刺 大而深 激
血热风燥 肘膝关节伸侧、红斑,融合,银 血热,外感风 脾虚湿恋 手心、足跖、 对称、色暗肥 内外湿相合, 手背、耳后、 厚、脱屑、痛 郁于皮肤 阴囊、腹股沟 痒 湿毒浸淫 双侧手背、手 瘙痒小水疱,干 湿毒浸淫肌 掌、足掌、趾 燥后脱屑,成片、肤
”
《灵枢· 决气篇》所言:“血脱者,色白,
天然不泽。”
肺
☻ 主气,司呼吸。
《素问· 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素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
☻ 主宣发和肃降 ☻ 通调水道 ☻ 朝百脉,主治节
脾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肝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肝主藏血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灵枢.五色篇》图
《素问.刺热篇》图
心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经络的生理功能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抗御外邪,保护机体
经络与美容之关系
经络与美容的关系,除
如上所述经络具有运行气血, 润养周身,防御保健等作用 外,还在于这些经脉的主干 或分支均直接或间接循行于
面部。
劳逸所伤
劳伤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逸伤
二、发 病
脾胃湿热
肝气郁结
(2)皮肤损害
血虚风燥 干 性
脱 屑
血热风燥
湿热 油 性 病程长者伴瘀血和内燥
脱屑
风疹
• 风热:红色、粉红色,遇热加重 • 风寒:粉红、白,遇冷加重 • 血热:鲜红,融合片状,灼热甚痒,抓后 起疹块 • 胃肠积热:兼胃肠不适、腹胀便秘 • 气血虚弱:色淡、时发时止,劳累后加重
风疹
主 色
客 色
(1)赤 色
满面通红
两颧红赤
戴 阳证
(2)黄色
面色萎黄
面色黄胖
面色苍黄
阴黄
(3)白 色
面色淡白
面色晄白
面色晄白虚浮
面色淡白
(4)青色
(5)黑色
肾虚面色黑
瘀血面色黑
肝硬化瘀血证
3.望皮肤
(1)皮肤性质
理想的、健美的皮肤。皮肤厚
度适中,富有弹性,肌理细腻,
皮脂分泌及汗液排泄适度;色
(一)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前提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 功能衰退是面容衰老的基础 脏腑气机不顺是发病的诱因
(二)气血失和是发病的关键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 血虚、血热、血寒、血瘀; 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 血
(三)皮肤形体是发病的外在表现
四 诊
(一)望诊
1. 望神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2. 望 色
皮肤瘢痕
外伤后瘢痕
炎性瘢痕疙瘩
皮肤肥厚 分型
脾虚血燥 血虚化燥 气滞血瘀 风湿蕴阻
部位
皮损
干燥瘙痒明显, 暗红色,脱屑, 渗出
病因
禀赋不足, 脾虚生湿, 郁而化燥
颈部两侧、 粗糙肥厚,淡褐 色,瘙痒 眼睑部 皮肤受压 部位 四肢伸侧
皮色暗红,增厚 明显,抓后轻度 渗出 皮损色黑,斑块 风湿郁于肌 状,或融合成片, 肤不得宣泄 粗糙肥厚,阵法 性瘙痒,入夜尤 甚
皮肤红斑 分型 部位 皮损 病因
暴晒,热毒入里 饮食不节,寒温 不适,劳倦思虑
对称,鲜红,钱 五志化火,烈日 阴虚火旺 面颊、颧部、
鼻两侧、耳 币或蝴蝶形 口唇、头皮 下肢 淡红,反复
脾不统血
心绪烦忧,饮食 血热风燥 肘膝关节伸 红色斑点上银屑, 侧、头皮、 层层剥脱,心烦 失节 躯干 易怒
(见下页)
肌肤失养
久病,繁劳, 肝肾亏损,精 血不足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皮肤瘢痕
分型 时间 皮损
皮损高于皮面,较 原面积大,鲜红或 暗红,光滑,坚韧, 痛痒 皮损与伤口范围一 素禀湿热 致,肥厚,硬,皱 者 褶,淡红或正常, 瘙痒,阴天尤甚, 少渗液
病因
瘀血阻滞 金刃水火 伤愈合后 3-6个月 湿热搏结 金、刃、 水、火、 疔、疽、 疮、注射
红润而有光泽。对外界刺激不 甚敏感,不易出现雀斑、痤疮 等瑕疵,较耐晒。但随季节和 年龄也会发生变化。 中性皮肤
干性皮肤
肤色或淡或暗,皮纹细腻,缺乏弹性和光泽,皮肤
较薄而干燥,易产生皱纹及皲裂,不耐风吹日晒,
易生色斑及过敏。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阴虚火旺
油性皮肤
普通油性皮肤和超油性皮肤。
肾
肾 藏 精
肾 主 水
肾主纳气
气与美容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血与美容
供给人体脏腑经络、形体诸窍等组织
和
器官以充足的营养 维持机体的运动和感觉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饮食失宜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 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