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妇送女儿到中国上学

合集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电影。

影片中,母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诠释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表现。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

影片中的妈妈对儿子喜福的关爱是无条件的,她愿意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生活,甚至放弃自己的健康。

在华人文化中,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包容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为子女付出一切。

这种母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体现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影片中,妈妈和喜福之间存在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困难。

妈妈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喜福,而喜福则因为生长在美国,对西方的文化和观念有着自己的认知。

这种跨文化的沟通障碍,在《喜福会》中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妈妈依然在努力与喜福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种关系中的冲突和努力,清晰地表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复杂性。

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还被表现为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影片中,妈妈常常通过烹饪来表达对儿子的爱,她用自己手工制作的饺子慰藉喜福内心的孤独。

在华人文化中,食物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烹饪和分享食物,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表达和加强。

而在《喜福会》中,这种中国式的母子情感联系被巧妙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喜福会》通过母子之间的关系,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独特魅力。

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沟通方式的挑战以及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都凸显了母爱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喜福会》为观众呈现了华人移民文化中母爱的千姿百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母爱对人们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虎妈战歌读后感实用五篇

虎妈战歌读后感实用五篇

虎妈战歌读后感实用五篇虎妈战歌读后感 1今年年初,一本关于育儿的自传《虎妈的战歌》轰动美国,引发一场关于教育思想理念的热议。

也引起中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本书作者蔡美尔,美籍华人,美国哈弗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在欧美*似放羊的松弛教育态势之下,蔡美尔用华人家长的高度期待和严格教养方式培育两个孩子。

最终两个孩子均出类拔萃,学*和音乐都非常优秀,取得引人羡慕的成绩。

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

《虎妈的战歌》坦露了作者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和育儿的体验。

读这本书,一页页感受蔡美儿教育孩子的真实和真情,惊叹蔡美尔的投入和执着,体验蔡美尔的超凡和绝然,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喜怒哀乐,蔡美尔和她两个孩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

我从中更关注的是关于培育孩子的理念。

我家的外孙子也在美国接受教育。

我对美式教育也有些疑惑。

蔡美尔在书中写道:“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

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而从孩子们的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

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

”“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这成为蔡美尔育儿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

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

孩子们更是喜欢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

美式教育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结果许多孩子会很轻易选择放弃。

而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的行为,就是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自己无所作为。

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就是要帮助孩子选择努力的机会。

让孩子选择一项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扑,坚持不懈。

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培养孩子对待事业“专心致志,全力以扑,坚持不懈“的态度和意志品质,这正是蔡美尔育儿的大方向。

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态度,这其实就是育儿最好的选择。

严格管理和悉心督导,就是蔡美尔的育儿模式,也是蔡美尔说的中国式传统教育模式。

蔡美尔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自己曾经受益于严格的中国式教育传统。

翁帆简介及翁帆照片

翁帆简介及翁帆照片

翁帆简介及翁帆照片翁帆简介及翁帆照片杨振宁和翁帆的孩子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广东潮州,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翁帆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

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

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

2004年12月24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与未婚妻翁帆,来到广东省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中文名:翁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 出生日期:1976年7月毕业院校:汕头大学配偶:杨振宁身高:1.6米资料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广东潮州,从[1-2]汕头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

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

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

后与杨振宁结婚。

并于2011年考入清华建筑学院读博士。

【杨翁夫妇在黄山双双露面】继2004年12月25日杨振宁与翁帆夫妇首次现身海南之后,今年4月16日,杨翁夫妇在黄山双双露面。

这一天也是黄山天都峰七年封顶结束后首开的日子,天气晴朗,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杨翁二人身着情侣装,手牵着手漫步走过排云亭。

看来,杨老先生的精神状态相当不错,时不时的还指着远处的景色向爱妻介绍,让人惊叹80多岁的老人还有这副身子骨。

在他们游玩的同时,不少游客纷纷上前与他们亲切交谈。

2009年4月,杨振宁博士应扬州市政府邀请,与夫人翁帆来扬参加“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

【翁帆与陈帅佛交流】2005年12月8日翁帆到西北大学看望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同学陈帅佛,并与陈帅佛就《易经》《姓名学》《风水》理论进行了交流,事后陈帅佛在《大公报》(我眼中的妞)一文中说:“28加82等100(似乎是等于110,帅佛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啊),两人顶多6年,结论如何?我们2010年看。

西方国家父母跟孩子相处和谐的案例

西方国家父母跟孩子相处和谐的案例

西方国家父母跟孩子相处和谐的案例案例一:曾是美国第一夫人的米歇尔·奥巴马近日开玩笑地透露,当她和丈夫巴拉克·奥巴马与两个女儿萨莎和玛丽亚共进晚餐时,他们根本“插不上嘴”。

这位非常宠爱孩子的母亲透露了关于女儿们的家庭趣事: “如果你也坐在我家的餐桌旁,和我们共进晚餐,就会发现我和奥巴马在席间一句话也插不上。

女儿们侃侃而谈,和彼此分享生活的趣事和见闻。

我们喜欢这样的轻松时刻,也乐于倾听她们的趣事。

“米歇尔在事业上主力丈夫奥巴马,在生活中也是好妈妈。

在奥巴马八年的白宫生活中,米歇尔确保她的两个女儿能尽可能地享受正常的成长环境。

米歇尔谈到了玛利亚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天,她表示:“最令人欣慰的是看着女儿们进入独立的下一阶段。

“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是培养自给自足、体贴周到、富有同情心的人,为了让他们完全接受走自己的路,我们必须支持让他们选择走自己的路,这样他们才能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玛利亚和萨沙都非常独立,在各自的大学里都很优秀。

玛利亚现在是她在哈佛大学的最后一年,而萨沙在密歇根大学。

玛利亚在毕业后将会前途似锦,因为最近有消息称,22岁的玛利亚已经和唐纳德·格洛弗一起找到了一份电视编剧的工作。

案例二:英国女王的在位时间,已经超越了家族历史上任何一位国王,这些年她不仅见证了王室的起伏兴衰,同时也看着自己的后代越来越多。

现而今她有8名孙子孙女,12名曾孙女,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如果要说她最喜欢哪一家,那么自然是剑桥公爵威廉和他和3个可爱萌娃乔治,夏洛特还有路易了,毕竟将来王位可是要传给这一系的。

8岁的乔治王子和6岁的夏洛特公主,此前也多次跟随父母一起参加王室公务活动。

至于3岁的路易王子,今年则有机会在王室圣诞聚会中露面。

平日里只有没有公务安排,威廉凯特都是亲力亲为地照顾他们的三个孩子,陪着他们吃饭,陪着他们玩耍,送他们去学校上课。

如此接地气亲和的生活方式,相当拉动粉丝们的好感。

陪读妈妈:我在寂寞中焕然新生

陪读妈妈:我在寂寞中焕然新生

陪读妈妈:我在寂寞中焕然新生王众【摘要】<正>陪读妈妈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还可以申请美国自费访问学者,既能回炉深造,孩子也能免费读公立中学,一年10万元人民币足够。

在此次《留学》杂志官方微信的留学意向调查中,有一个后台提问非常特别:"如去美国,孩子小,妈妈要陪读签证咋办?"为此,《留学》杂志特意采访了两位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陪儿子读初中的中国妈妈,听听她们如何打发异国陪读的日子;其中一位就是央视名嘴郎永淳的夫人吴萍。

【期刊名称】《留学》【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陪读妈妈;吴萍;意向调查;永淳;公立中学;第二春;起居生活;康涅狄格州;南瓜灯;全职妈妈【作者】王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9陪读妈妈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还可以申请美国自费访问学者,既能回炉深造,孩子也能免费读公立中学,一年10万元人民币足够。

在此次《留学》杂志官方微信的留学意向调查中,有一个后台提问非常特别:“如去美国,孩子小,妈妈要陪读签证咋办?”为此,《留学》杂志特意采访了两位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陪儿子读初中的中国妈妈,听听她们如何打发异国陪读的日子;其中一位就是央视名嘴郎永淳的夫人吴萍。

加了吴萍的微信以后,看到她近几个月的朋友圈算得上是不少全职妈妈的每日写照:“儿子回来了,今天算一顿大餐”,“和儿子一起制作南瓜灯”,“前天修车折腾了一天,昨天宅在家,今天一出门,看到车胎全瘪了,回到4S店,又是一天”。

吴萍的儿子住在寄宿家庭中,她则在临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

为了让儿子尽快融入异国文化,也出于对寄宿家庭的尊重,母子俩每天打电话、开视频联系,到了周末才见次面。

“我每天都会关心儿子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趣闻,有什么烦恼。

”有时候儿子语出惊人,吴萍就会记录下来,分享在朋友圈里。

比如,在美国读书,到了初中就要自选外语课了,吴萍打趣儿子:“你是不是选中文啦?”儿子对此小郁闷:“真想选中文。

为人哥嫂的看看“什么叫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为人哥嫂的看看“什么叫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为人哥嫂的看看“什么叫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为人哥嫂的,看看“什么叫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吧,比一比,自己是怎么做的00什么叫长兄如父,爆破专家啊“天下第一哥”申明:文中主人公非常低调,不愿实名报道自己的事迹。

本刊尊重主人公的意见,部分姓名和单位作了处理。

) 文章属于《知音》2009年3月上半月版),不属于本人,复制文章目的是让某些做哥嫂的看看,不要以为你为你的兄弟、小叔付出了多少,看看别人吧,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余新健是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权威爆破专家。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堰塞湖大坝爆破工程,有关部门请他出马。

他更是号称“天下第一爆”的“2006三峡围堰爆破”工程的主要专家。

可是,在余新健的家乡湖南岳阳县,他这个“撼山易”的男人更为人称道的,却是他那异乎寻常的手足之情。

绝症、下岗、婚变等重重厄难,分别袭向他那在生存边缘挣扎的3个弟弟。

他长兄如父,苦心支撑风雨飘摇的整个家族,带着弟弟们走进了生活的阳光地带。

他,因此被家乡人誉为“天下第一哥”……放弃留学,那如山的“长兄如父”重托余新健198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附近城市的一家爆破研究所。

几年后,他带薪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深造,1991年研究生毕业。

他的硕士论文在美国专业杂志上发表。

他向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递交了读博申请,不久便收到了录取和全额奖学金通知。

1992年2月,他携新婚的妻子向艳虹赶到北京办理签证。

向艳虹比余新健小两岁,父亲是上海一所大学的教授。

她也拥有硕士学位,在与余新健同市一家研究所工作。

她准备停薪留职,随余新健赴美陪读。

就在这时,余新健接到大弟弟丰强打来的电话,说父亲胃癌复发,已经不行了,让他火速赶回去给父亲送终。

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把夫妇俩震蒙了。

余新健没有太多犹豫,毅然停止办理签证手续,和妻子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余新健老家在湖南岳阳县荣湾镇。

这是个人口众多的贫困之家。

他的母亲李秋元52岁,因所在的街道莲米加工厂倒闭,失业在家。

(转)史上最强最聪明最成功的小三---默多克之妻邓文迪

(转)史上最强最聪明最成功的小三---默多克之妻邓文迪

Anna五个月後与鳏夫William Mann结婚,他是纽约Henry Mann证券公司主席。
默多克与邓文迪在1999年6月25日结婚,距他离婚的生效日只有17天,他们的结婚仪式在泊於纽约港的默多克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举行,威尔士的歌手Charlotte Church前来助兴,82位来宾中有默多克的三个孩子和他的朋友,如金融家Michael Milken和俄罗斯大亨Boris Berezovsky 还有Valeria Wolf女士,她是David Wolf的母亲。
(转)史上最强最聪明最成功的小三---默多克之妻邓文迪.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转)史上最强最聪明最成功的小三---默多克之妻邓文迪
曾经是名好学生
当邓文迪90年代初在加州州立大学就读时,她和另外三名本科生组成一个四人小组。
据Daniel Blake回忆说,她们是Northridge校园有史以来通过该校经济系的最佳小组。
Cherry先生说,他和邓文迪一度破镜重圆,但为时很短。当她继续看望Wolf先生已经公开时,他们永久地分离了。“她告诉我,我对她是一个父亲的概念,这一点决不会改变。”
Cherry先生回忆说:“我那时爱那个女孩。”
洛杉矶县高级法院的离婚记录显示,Cherry和邓的婚姻持续了两年零七个月,这比要求邓获得绿卡-允许她作为外国居民永久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时间长七个月。
邓文迪身高5尺10寸,据熟悉他们的人士讲,她和Wolf先生站在一起很引人注目,他们在90年代一起享用几个地址,他们告诉朋友说,他们在中国相识。

美国老太牧琳爱:定居中国的“亲善大使”

美国老太牧琳爱:定居中国的“亲善大使”
6
考 珈 果 章 堡 幂


真情 故事



l ____I ___■
主持 莜 宇

2009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她 又 向 丈夫 提 出 了 去 中 国 工 作 的想 法
, . 。

考虑 到
当时 中美 没 有建 交 且 关 系 比 较 紧张 埃德 温 没 有 同 意
2 0 世纪 7 0
月 已 经 7 5 岁 的牧 琳 爱给 山 东省 聊城市 政府 写 信 委
, 。 ,
感谢 中 国朋 友 多年 来 用 真心 去 爱护 她
中国 人 民服 务


她 将 尽 最 大 努 力发 挥 余 热 为

托 当地政府帮 助 寻 找 她 儿 时 的伙伴 聊城 市 政 府十 分重 视 不 久就 寻 找 到 牧琳 爱儿 时 的五 个伙 伴 他们 这 时候 也 都 过 了 古 稀 之 年 不 幸 的
子 都 愿 意 跟 金 发 碧 眼 的牧 琳 爱 玩
。 ,
小林 的父 母 不 同 意 他 和 这个 外 国
怀念遥 远 国度 里 朴实善 良的人 们 这 种怀念 日 复


日地 滋 长 终 于 促

起 害怕 惹祸 上 身 小林就 寻 找 各种 各 样 的 借 口 偷 偷 地 陪

牧琳 爱 玩 并 经 常给她 带 来


会儿 又 唏
文 名字 牧 琳 爱 不 久 他 们举家搬 到 山 东 在聊城修 建 了 教堂 成 立 了
, ,
嘘 阵阵
60

随 后 牧 琳 爱 和 丈 夫又 拜 访 了 小 林 的 四 个 子 女 林 家对 这 对

陪读故事四台湾妈妈3个孩子1万美金解决4个人的学费

陪读故事四台湾妈妈3个孩子1万美金解决4个人的学费

小绿妈今天写的一位陪读妈妈,是台湾人,叫雅茹(化名),03年赴美生子,至今已经过去了17年,这17年她已经把“根”扎在了美国。

雅茹是位初中英文老师,英文说得很流利,雅思成绩7,老大生在台湾,是台湾人,03年在美国生下二宝,05年在美国又生下了老三。

他们家最大的美宝今年已经17岁了,马上申请大学,这个阶段,如果在大陆绝对应该算是美宝中的前辈了,该走的路都已经走过了,绝对前辈中的前辈!但是在台湾,并不能算是最大的美宝,台湾赴美生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距今已经将近40年,小绿妈美国的一个好朋友就是第一代美宝,是因为出生在美国,拿到了美国护照,举家搬迁美国,现在自己的孩子都10岁了。

雅茹的二宝中学就是在美国上的,当时老大要上高中,老三还在上小学,雅茹想着都一起去美国上,然后她过去陪读。

陪读签证雅茹办的是F留学签证,她申请的比较早,那时候的台湾赴美留学签证已经是5年签证了,不像国内,一直是1年签,2016年才改成5年签。

对于留学签证,其实我们一直有个误区,好像留学签证特别好申请,随便申请一个语言学校或者社区大学,就能拿到留学签,还是当时信息匮乏,所以不知道是谁提出来了,大家也就相信了,小绿妈自己也相信过这种说法。

但实际上,如果美宝妈妈是申请了美国的语言学校,拿着语言学校的offer去申请F1签证,90%会被拒签!因为VO不太相信,一个30/40多岁的人了,还想去美国读语言,一般都会怀疑你想去打黑工,所以容易拒签。

同样,随便申请一个社区大学,也不太容易拿到签证,因为VO不相信你读完学士之后还想再去读一个“副学士”学位。

所以如果想要很容易通过拿到F-1签证,最好是申请好一点的大学读MBA,这样更可信,很容易拿到签证。

雅茹就先申请了UC-Irvine读MBA,MBA一般一年半或者最多两年时间,学费10万美金,雅茹的英文很好,加上学历不错,申请很容易通过。

如果英语不好的妈妈,觉得申请好大学比较难,则可以考虑双录取的大学,就是语言及学课双录取,来了先读语言,语言成绩过关之后,直接学习大学课程。

吴汝康:银河里一颗闪耀的星

吴汝康:银河里一颗闪耀的星

82CULTURE吴汝康:银河里一颗闪耀的星文/叶芃生吴汝康夫妇拿到硕士学位,1949年夫妇俩获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虽然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斯金医学院邀请他们去该校任教,但考虑再三后,他俩还是毅然决定回国。

最初他们在大连医学院任教,1956年调北京后分别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秀权也是当时中国科学院除钱三强夫人何泽慧外第二位女研究员。

吴汝康把一生都贡献给中国出土人类化石的研究,被誉为中国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并开创了“今人类学”的新学术领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命名仪式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2010年8月7日晚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位于太阳系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平均以每秒18.4公里的速度在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5.95亿公里,最近时只有1.64亿公里。

2012年3月,该小行星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317452”的永久编号。

为了纪念吴汝康在古人类学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彰显其科学成就,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向紫金山天文台推荐命名“吴汝康星”,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由他们发现并具有命名权的编号为“317452”的小行星命名为“吴汝康星”,2020年1月9日获国际小行星命8月31日,通过腾讯会议网络,我有幸与吴汝康的女儿、儿媳及嫡孙一起参与见证了我姨夫吴汝康国际小行星命名仪式。

命名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办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举行。

2006年8月31日,吴汝康与世长辞并安葬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园,仪式在这特殊的时间与特殊的地址举办更显特殊意义。

仰望星空忆亲人,吴汝康作为温州的女婿,吴汝康星的命名也是我们温州的莫大骄傲。

美高住家合家欢

美高住家合家欢

美高住家合家欢作者:刘雨欣来源:《中学生博览》2023年第21期让她们在走入往后人生的冒险之中时,都更加充满归属感与底气。

来美国的高中留学生基本都是采用住家形式上学,因为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所以通常会入住当地家庭。

我身边有着美高经历的同学们,有些经历过不太負责任的住家,不过大部分人都和住家相处成亲友一般。

我认识一对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双胞胎姐妹,她们高中时来美国交换过一年,分居南北,体验了截然不同的住家生活。

妹妹珍妮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高中,姐姐珍西在加州圣塔芭芭拉高中。

宾州住家是一对60岁的老夫妇,退休生活无忧无虑,对珍妮满满都是宠爱。

最初机场接机时就给了珍妮大大的惊喜,他们拿着鲜花、气球来迎接,说:“我们希望你来到异国他乡的第一刻,就是被惊喜与关爱包围的时刻。

”老夫妇没有儿女,就把她当女儿一样宠,完全不让她做家务,她要洗个盘子老夫妇都不让她动手。

他们知道她从未来过美国,节假日总是自己开车带珍妮去玩,短短一年把美国东部基本都玩遍了,去华盛顿特区看美国国会和白宫,去波士顿吃龙虾,去迈阿密沙滩冲浪,不像旅游团的肤浅打卡,老夫妇希望带她了解当地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老夫妇是自掏腰包带珍妮旅游,但是他们乐在其中,还说是珍妮为整个家注入了活力。

而在另一边,姐姐的加州住家就严格多了,加州住家是个30多岁的单亲妈妈,带着7岁女儿,珍西每天都要做家务,住家妈妈也不会给她安排文娱活动,更不用说出去旅游了。

因为课外活动可以为高考加分,很多美国高中生要么加入运动队,要么做义工或参加学科竞赛。

珍西被水球队“骗上贼船”,水球队告诉她这项运动可好玩了,就是在水里扔球,连水球比赛都没看过的珍西就懵懵懂懂地加入了。

哪知道水球运动实际上非常激烈,水球女队更是如同泼妇打架,扯衣服、拽头发,大家为了抢球非常拼,吓坏了珍西。

不过珍西一向是团宠,水球妹子们从不把她卷入风暴的中心,毕竟她们也是为了加分才让珍西入伙的。

到了学期末,从未卷入水球大战打的团宠珍西还得了个“最佳进步奖”。

奥巴马夫妇的育儿经

奥巴马夫妇的育儿经

奥巴马夫妇的育儿经作者:乔磊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9期在美国,即使是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他们在教育子女上面对的困扰以及处理方式与大多数普通美国家庭基本上也是共通的。

每个家庭的父母都会有基本的育儿原则,尽管看似平凡无奇但却可以给人以启发。

奥巴马在接受专访时,将今日的成就归功于生命中五个最重要的女人——外祖母、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

奥巴马表示:“我在家庭中不停地变化着角色,一会儿是外孙和儿子,一会儿又是丈夫和父亲。

在她们中间,我清楚地知道女性是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但我们往往会忽略的一点是:女性同样是中产阶级社会的中流砥柱。

”在对女儿们的教育过程中,奥巴马夫妇希望孩子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明白外人对自我的判断是建立在头脑、能力和善良之心上面的,而不仅是长相可爱就可以。

作为父母,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号称要做“全职妈妈”的第一夫人米歇尔,获得了大众的好评。

他们总结出的养育孩子的基本准则不仅适用于第一家庭,也同样对普通家庭夫妇有一定参考价值。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奥巴马夫妇的几项育儿心得:第一,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榜样奥巴马和米歇尔在白宫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两人是早上5点30分起床,米歇尔是晚上9点30分就寝。

早晨起床后,奥巴马和米歇尔都会到白宫内的健身房做运动。

米歇尔谈到,一个星期有六天,奥巴马是一定会到健身房去做运动的,不论再忙他也会坚持。

“不像我,一忙起来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也会抽出时间做一些家务事,奥巴马说那时他主要是每个月付支票、修理房子和汽车、到超市买菜,有时也会洗衣服,而洗好的衣服折叠的事则由米歇尔来做。

第二,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他们会手拉手滑旱冰,高兴时击掌庆贺。

萨莎会偎依在她父亲的腿上观看姐姐参加的足球比赛。

奥巴马夫妇对孩子们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萨莎排练舞蹈或者玛丽娅和她的篮球队友们一起玩耍时,她们的母亲往往在一旁关注她们。

天价索赔官司中的桑兰:有一种支持叫父爱

天价索赔官司中的桑兰:有一种支持叫父爱

天价索赔官司中的桑兰:有一种支持叫父爱作者:暂无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1年第10期这段时间以来,围绕桑兰索赔官司,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桑兰也因此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1年6月底,桑兰和经纪人、男友黄健飞赴美国,与他们聘请的代理律师海明见面,联手准备她的维权官司。

过去十多年来,一直陪伴在桑兰身边的父亲桑史盛这次没有跟随她一起出行,但在宁波老家的他,坚定地支持着桑兰这次的维权举动,一如他过去十多年来始终支持桑兰那样……文/南方断翅天使在国家体操队,成绩决定一切。

受伤前,17岁的桑兰只有一个单纯的念头:要出成绩,要拿奥运会冠军,然后退役读书,最后成为一名体操教练。

如果能够在美国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她就可以拿到参加奥运会的资格,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为此,去美国参加比赛前,桑兰特意给在老家宁波的父亲桑史盛打了个电话:“爸爸,你和妈妈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桑史盛在宁波一家房管所工作,1998年7月22日下午4点左右,他突然意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宁波市体委工作人员打来的,对方轻描淡写地说:“桑兰在美国赛前热身的时候受伤了,你们赶紧去美国。

”这简单的一句话,顿时让桑史盛心里一惊。

当晚,桑史盛夫妇心急火燎地飞到北京,见到了体操协会的领导。

领导安慰他们说:“放心好了,桑兰当时只是暂时昏迷,现在已经没问题了。

”7月25日早晨七点多钟,桑史盛夫妇飞到了纽约。

在纳苏医疗中心,桑史盛见到了女儿,当时,手术后的桑兰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她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显得很无助。

桑史盛没有哭,他不想让女儿看到自己流泪,但他的心在那一刻已经碎了。

医疗中心的专家们告诉桑史盛,中心刚刚为桑兰实施了颈椎融合手术,手术时间长达七个小时,虽然手术很成功,但还不知道是否能够发生奇迹。

桑史盛终于有机会跟女儿交流了,桑兰吃力地告诉爸爸:“有人撤垫子,不是我的错……”桑史盛大吃一惊,身旁的体操队工作人员马上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安慰桑兰:“你伤得很重,你记不清了,你需要好好休息……”桑史盛做梦都想把女儿说的事实讲出来,可身在国外的他根本做不了主。

中国式陪读

中国式陪读

中国式陪读作者:杨润芊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7年第07期近日“中国式陪读”一詞占据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陪读”似乎也成为了家长们之间争论不休的话题。

与“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一旦“陪读”被冠以“中国式”之姓,似乎就变得具有社会效应了。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中也出现了“陪读风波”。

一位高薪的母亲为了将儿子带到美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辞掉国内事业,并在美国当地搜集最好的学区豪宅。

但孩子不仅不识货还以自己的学业未来与母亲进行抵抗。

母子二人不仅没有实现当初来美国的初衷还险些渐行渐远。

好在后来因多方面调和母亲逐渐明白自己的武断也理解了儿子的用心,挽回了他们母子二人的情分,也拯救了孩子因不成熟而差点断送的未来。

虽然电影的结局是非常让人感慨的,但这实际也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风口尖上的“陪读”。

中国家长为什么坚持陪读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不过是一个“爱”字。

可是当我们好好审视这份爱时,却又发现它包含了太多太多。

借张晓风的一句话,以父母的角度来说:“树在,山在,风在,大地在,你在,我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父母的爱就深深地包含在那个小小的“陪”字上。

只是一个眼神便这辈子也难以放手。

他们永远在为孩子谋划,或者是为了他们的将来,或者是为了他们的理想要求,亦或是因为孩子就是他们的一生。

所以这份爱让他们放不下,一个“陪”字就是他们所有的要求。

可这样的爱又是否太重了呢?父母的爱并没有错,但错在这份爱的表达方式不够明智。

《潜伏》中有句台词:“有一种成功叫撤退。

”放手的爱其实更宽容,普希金说:“我的爱是自由与宁静。

”爱本来并没有错,它可以温暖每一个孤独的渴望爱与被爱的人的心,但过度的爱就真的不会使心中的爱满溢吗?我们可以选择换一个角度去爱,像傅雷给远在美国求学的幼子的一封家书,像梅兰芳对九子的技法的点拨,像苏洵对二子的期冀与放流,不是只为了陪你到地老天荒。

默默放开风筝的线让你高飞,就算在空中被风雨侵蚀,你也要知道这世上你在一个人的心里;就算千疮百孔的坠落,地上总有一个人张开双臂怀抱你。

中国“女儿”

中国“女儿”

2076孔子学院 总第46期 2016年9月 第5期庞卡,美国中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小县城。

2010年秋,王琼从中国四川绵阳来到这里当中文教师。

当她踏进霍顿夫妇的家门时,她明显感受到了两位老人的紧张和拘谨。

这是霍顿夫妇第一次和外国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是王琼第一次踏出国门。

小镇上的人对王琼充满好奇,“中国人用手机吗?”“你们家里有电视吗?”这些都是王琼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她也经常会遭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所以只要有机会,她都尽力告诉身边人一切有关中国的信息。

渐渐的,她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跑过来和她拥抱、和她打招呼。

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霍顿夫妇总感觉和这个爱笑的女孩之间隔着一层什么。

转眼春节将近,霍顿夫妇无意间说起家庭,第一次看到这个爱笑的女孩流泪了。

原来她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双亲。

霍顿夫妇立刻做出决定:为王琼重建一个家。

从此,“中国女儿”,就变成了王琼在这个家庭的新称谓。

——编辑部节选自大型文化纪录片《西去东来》第五集:《美丽的差异》Ponca is a small city in Oklahoma. In autumn 2010, Wang Qiong came here from Mianyang, Sichuan to teach Chinese. When she fi rst set foot in the home of Mr and Mrs Horton, she could clearly feel their anxiety and reservation. This was the fi rst time that the Hortons had lived under the same roof with someone from abroad, as well as the fi rst time that Wang Qiong had been away from home.The other locals were all very curious about Wang Qiong, with “Do Chinese people have cell phones?” and “Do you have a TV at home?” being questions she was often asked. She also often ran into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whenever she had the chance, she would tell the people around her as much as she could about China. Eventually she became very popular, and all the children would run over to hug and greet her.Everything seemed like it was going well, but Mr and Mrs Horton always felt like there was something between them and this young lady who loved to smile.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was right around the corner, they unintentionally raised the topic of family, and saw the girl who loved to smile cry for the fi rst time. As it turned out, Wang Qiong had lost both her parent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Upon hearing this, the Hortons immediately vowed to create a new family for her. From this point on, our “Chinese daughter” became Wang Qiong’s new title in this family.—Excerpted by the Editorial Office from “Beautiful Differences”, episode 5 of the TV cultural documentary series Bridging West and East.中国“女儿”Our Chinese “daughter”VOLUME 46 | NO. 5 Sep. 2016。

【国外早教】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国外早教】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国外早教】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和中国籍母亲,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

由此引发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思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国教育的外国“粉丝”。

网络热帖:《美国家长,为孩子选择中国教育》《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说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国籍妈妈,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

Kay的爸爸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专业;妈妈毕业于北大英语言文学专业,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两人对比了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认可中国的教育。

美好的校园回忆、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Kay的妈妈列出了她的三个理由。

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的他们表示,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

其实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年级越高,学生压力越大。

还有媒体报道,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在最近达成了共识,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

他们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办小学读书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课间随便走走,就能看到长得很萌的“洋娃娃”,说着很溜的中国话。

校长李子贵说,目前在校的外籍学生有50多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韩国。

李子贵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和中国孩子整合在一起,学校也把他们分散在各个班级插班。

来自境外的学生(中小幼):3300多人据悉,现在在南京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境外学生有3300多人,2021年的一次统计,只有2000人出头。

现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外,其余境外学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世界有爱黑人事例

世界有爱黑人事例

世界有爱黑人事例
第一个例子是魏科,梁素华夫妇
1983年,一名喀麦隆大学生瓦莱尔听说,我国开放喀麦隆五个医疗专业留学生名额之后,瓦莱尔便决定来到中国留学。

瓦莱尔在喀麦隆的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最高取得过全国第七名的成绩。

经过一番准备,瓦莱尔于1983年9月份来到中国。

在对中文进行了一年突击学习后,他爱上了中国并取名为魏科。

1989年魏科学成毕业,在他的实习医院遇到了护士梁素华,三年后两人结为夫妻。

从1995年起,魏科多次得到过我国奖学金,并且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2000年,他带着梁素华返回喀麦隆,两个人生育了一子两女,目前仍然过着喀麦隆幸福的生活。

第二个是王丽红,苏玛夫妻。

苏玛是乌干达当地一名酋长的第四个儿子,他在清华大学留学的时候认识了中国女士王丽红。

两人结婚后,王丽红跟随苏玛前往乌干达生活。

王丽红和苏玛的感情非常好,尽管乌干达是个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但考虑到王丽红的情感需求,苏玛一直没有娶其他的妻子。

嫁到乌干达去的王丽红在那里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国和乌干达之间的友好交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11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11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1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范文1500字(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篇1“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余华的名著《活着》,悠悠在飞机上就几乎一口气读完一半,很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强烈感觉。

可惜,飞机总不能始终在天上飞。

当硕大的飞机在沉闷的发动机声音中,飞行了三个小时之后,最终还是按照计划安全地落地了。

悠悠的心中却漂浮起一股莫明的惆怅……飞机落地后,正如悠悠所忧虑的,在日益繁忙的公务堆里,悠悠只能是忙里偷闲、陆陆续续地用了一周的业余时间,读完了剩下的另一半。

然而,读《活着》却是很是震撼人心的。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可谓是完整地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也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对此,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刊登的一段评论可谓切中要害:“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

”是的,的确如此!福贵出生于地方家庭,用福贵的话说:“我爹和我,是远近闻名的老爷和阔少爷,我们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撞去的。

”家中有一百多亩良田,供给福贵一家享受着悠哉悠哉的富贵生活。

徐家的祖宗从“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就这样一步步地发起来了。

到了福贵他爹手里,就把祖宗留下的二百亩良田,变成了一百亩,而福贵最终又把这一百亩全部输给了龙二。

“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就将从白手起家养鸡,鸡逐步变成牛的反应进行了一次还原。

福贵从一名阔少爷变成了龙二的佃户。

福贵想到死,但更想到了“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过日子了,我得养活我娘和凤霞(福贵的女儿)”。

于是,福贵向龙二租了五亩地,开始了他的贫民生活。

福贵的贫民生活充满坎坷,充斥悲哀!他相继经历了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春生的太太过度献血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女婿二喜因工去世、相伴一生的妻子家珍积劳成疾而去。

【伤感日志】女儿别怕,爸爸与你平静相依

【伤感日志】女儿别怕,爸爸与你平静相依

【伤感日志】女儿别怕,爸爸与你平静相依女儿别怕,爸爸与你镇静相依文/汪永忠绝壁上的稚嫩花蕊,博士爸爸不忍废弃的生机2021年2月4日,我永远无法忘却这一天。

正在上班的我接到了美国贝勒医学院发来的邮件,我的博士申请已经获批!我惊喜若狂地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可还将来得及开口,电话那头却传来妻子沉重的声音说:“你先回家一趟吧,女儿的身体可能出了点问题。

”我一愣,喜悦的心情悬在了半空,一种吉祥的预见让我顾不上多问,立刻赶回了家。

本来,女儿在学校摔了一跌,随即出现神志不清,意识含混。

医院做了简单的CT检讨,并没有发现异常。

看着女儿衰弱地躺在床上,我的心遽然一紧!岂非我曾经的疑惑真的将变成事实?实在,一个多月前,我送女儿上学时就发现了她的异样,她频繁跌倒,虽然从表象上看可能是腿抽筋,可我还是猜忌女儿神经体系方面出了问题,为此特地查阅了一些共济失调方面的资料。

这并非我多疑。

我1979年诞生于湖南株洲,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读本科时,和同班同窗也就是现在的妻子何妍相恋。

2000年本科毕业后,我和何妍结婚,之后她调配到昆明市疾控中央工作,我则考入昆明医学院攻读公共卫生学硕士。

次年4月,我们的法宝女儿汪芯羽出身。

2021年,我研究生毕业后也进入昆明疾控核心做研究员。

聪明可恶的女儿在绘画方面禀赋过人,3岁时就爱好用彩笔画画,家里厚厚的画纸,张张有模有样。

在读学前班时,她的作品《海底11米》加入昆明市儿童绘画大赛,作为特殊奖还被送昔日本展览……女儿是我和妻子最大的自豪。

我和妻子将女儿送往昆明市国民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却始终无法确诊。

女儿的情形却越来越蹩脚。

周末去接女儿时,我发现孩子神色凝滞,跟她谈话,她回应也很慢。

以前每次回家前都要到学校门口的西餐店去给她买她最爱吃的蓝莓蛋挞,她总是快活地垫起脚尖站在柜台后面看着服务员打包。

这次我成心拉着她走过西餐店门口而不提此事,女儿的小手在轻轻使劲,示意我停下来。

她口齿不清地说:“爸……挞……”作为一个医学专业人士,我太明确了:孩子思维还是畸形的,但已经吐词不清,她确定患上了辣手的疾病,再不能报有幸运……2021年5月,我带着女儿终极在湖南湘雅医院诊断为共济失调综合症、症状性癫痫、肺部感染,但我依据自己的教训断定,这不是基本起因。

精选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精选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据说,1854-1929年期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薇薇安只是其中之一。

在薇薇安还不叫薇薇安的章节里,那些惊心触目的文字让我皱眉、让我揪心。

薇薇安的遭遇很悲惨,感觉她的童年就是在不安、抛弃、虐待、煎熬与痛苦中度过的,生活越是艰苦越体现出薇薇安超强的自立自强能力。

中国有句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薇薇安就是人们口中的穷人家的孩子,被逼着长大、逼着懂事、逼着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他人。

列车,在今天许多人心中是一个与“家乡”联合在一起的物体,它能带你回家,回到那个给予你心灵慰藉的温暖的港湾。

但薇薇安所在的那辆孤儿列车,是一个个无家可归孩子的聚集处,等待他们的下一站是无限的未知。

全文文笔细腻,情感不由自主溢满纸面,带给我丝丝的触动,之所以说是“丝丝”是因为有看到有人的书评说看得泪流满面,我没有那么深的触动,或许是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影响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力。

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情的发展,给我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得薇薇安如此的坚强?有人说是信念,这是一个很广泛很奇妙的词,书中没有明说,用“信念”来概括也不能说错。

是什么信念呢?妹妹生死未卜、孤儿列车上小伙伴的命运不知怎样还是祖母送给她的那条项链?或许是拉森小姐、范妮的善良给了她希望让她看到了曙光?也许不是,也许都是。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阳光明媚,浮云连连,不知道是空气变好,还是一次突然袭来的西北风刮走了雾霾,窗外寒冷却阳光四射。

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我才想起又忘记了给孩子买礼物。

每次回家,女儿都会问“爸爸,你给我买的什么礼物啊?”。

我总会拿出在高铁上发放的免费零食给女儿,即使这样,女儿一样非常高兴,还会亲我一下。

我想起一本书,克里斯蒂娜的《列车孤儿》。

孤儿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被父母遗弃,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失去父母。

孤儿和可怜的孩子并不一样,可怜但还有人疼,而孤儿却享受不到家庭的父爱母爱,即使有的孤儿很幸运被富人家收养,但他们还是找不到家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2014年01月16日10:25 新浪教育Kay的爸爸(美籍,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本科)Kay的妈妈(中国籍,北京大学[微博]英国语言文学本科,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对跨国夫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微博]中国。

这是为什么呢?Kay的爸爸:“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一、美国文化中反智主义太严重,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

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二、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

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

当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国文化中尤其严重。

我特别反感美国文化从小就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

你看看中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照出相来穿着校服,戴着厚眼镜,很学生样。

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

你觉得哪个更接受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Kay的妈妈: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

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

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

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已形成大趋势。

这些陈述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

其实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学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我先生回忆起高三时候每天晚上都12点后睡觉。

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

有两个影响快乐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个是成就感。

其实你观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会儿积木高楼,就能发现人类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某种任务、达到一个结果感到自然的快乐和欣慰。

成就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有努力这个过程。

譬如一个人考两科,一科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准备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

这个人一定是对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是很没有意思,因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获得一等成绩的日子,那时的记忆更隽永。

所以,这点令我看蔡美儿的书时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

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

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

在国内接受教育,从小就有很多竞争,很多压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这个过程和这种经历本身对于美好回忆的形成是很有深远意义的。

影响快乐的另一个因素是集体主义。

我说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国内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

譬如,上中学上早自习,晚自习,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眼保操;大学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

我上大学时四个同学住一个寝室,我先生上大学在斯坦福两个人一间,地方大了他就感觉更快乐了吗?未必。

相反,他自己说,我和我大学室友的感情四年下来确实比他在美国学校和同学建立的更深。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你日深月久,积累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这些对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业都是很重要的。

在美国长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就另找一个地方,用空间来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中国长大,你不喜欢你家邻居,能立刻搬家么?我们大学时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换的,如果你不喜欢室友,怎么办?一定要找到欣赏对方、和平相处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与人交际。

刘瑜有篇文章叫《集体体操》,写得特逗特实诚特刘瑜。

她回忆了自己脱离“单位”,漂泊海外这么多年,没有了集体组织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状态,其中一段特别写实:“我已经31岁,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门,大喊:起来了,起来了,做早操了!然后我骂骂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脸,走廊上碰见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见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见在梳妆打扮的老五。

然后朝阳下,混迹于成千上万人,我伸胳膊踢腿,从伸展运动做到整理运动。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

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对于集体主义抗抑郁功能深有体会。

在美国,校园生活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看似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种状态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连我教过的学20岁不到,父母掏钱供他们上的昂贵私校,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难,但有好几个都在吃抗抑郁的药,或者多动症药的。

这些年在美国我从一开始看到20岁人吃抗抑郁药感到吃惊,到见怪不怪,因为身边美国孩子吃抗抑郁药实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区,这样孩子越多(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抑郁,但一是穷人担心生计问题;二是这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

至于刘瑜说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烦躁更糟?我倾向讨论的是有选择没选择的问题。

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烦躁你可选择避开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选择人群;但如果在没有人群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的地方,你却没有人群选,只能“被宅”,结果是“被抑郁”。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公平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

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

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

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美国的segregation(区域分化)非常严重。

如果你有钱,你的轨迹是这样:从小上私校,一年2-4万学费;大学上好的私校,一年4-5万。

你的同学都是同一阶层,即使中小学去的是公共学校,因为是按住房分学区的,好学区房都很贵,所以能去富区富学校的家庭也是一个阶层的。

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

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

反之,如果是穷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区里,可以预见教育环境是非常差的,因为第一学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辈压力。

你的同辈大部分都不愿读书,大部分也不会试图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他们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

我有位同事,来自洛杉矶著名的乱区,那里帮派活动猖獗。

他回忆起初中同学,大部分都加入了帮派,现在已经没几个还活着。

他很庆幸地说:“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宾上学,我肯定也跟他们差不多。

”关于美国教育与财富的直接联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现在美国教书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喜爱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文章《为何我说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中也有深入分析,从美国学校假期长导致金钱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持续学习,到贫困区危险治安情况,和贫困区孩子对于不相信自己能活过40岁这种预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需要丰富的经历,增长更多的见识,接触不同社会阶层,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简化为新闻中的一个名词。

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Kay爸爸补充:“是这样,不知哪个只有半个脑子的人立法,规定公共学校的资金来自这个学区房子的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约房价总值1%,2%的房产税,各个州和区数字不同)。

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马上可以料到,有钱的人都住一起,这个公共学校自然超级有钱。

圣地亚哥(Kay爸爸长大的地方)我们区附近有两个学校,有一个是超级有钱的高中,我家不在那个区所以我不能去。

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车场(高二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开车去学校),你看我们学校的车都是沃尔沃之类老车,那个学校停的车好多都是跑车,几十万美金的车,给上高中的小孩,对对,还有Delorean,嗯?没见过么?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那种车。

”(此时穿插Google图片,兴致高昂地展示该车) Kay爸爸接着说:“美国人不喜欢承认‘社会阶级’这个概念,所以假装美国不是一个阶级社会,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其实根源一样,因为大家不喜欢承认‘有钱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样基于这种理想主义,美国人不愿意支持‘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这样说起来是哦,不是好坏学校之分,不是有钱没钱的学校,大家都去同一个公共学校。

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选拔好学生进好学校或者一个班。

你也可以‘买进’一个好学校,就是在好学区买房。

但当然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的。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好学生不能被选拔去单独的班或者学校,那必须和学习水平相对低的呆在一个班,每个班级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怎么讲课呢?只能给中等水平的同学讲,所以结果是好学生永远都是觉得上课很无聊,讲课慢……”Kay妈妈插话:“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什么制度,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各种水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