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熊猫调查

合集下载

唐家河——峡谷中的绿色明珠

唐家河——峡谷中的绿色明珠

唐家河——峡谷中的绿色明珠佚名【摘要】在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西北角,有一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总面积约4万公顷。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森林植被完整,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区内有野生大熊猫39只。

【期刊名称】《绿色天府》【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峡谷;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唐;大熊猫;四川盆地;保护对象;生态系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在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西北角,有一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唐家河,总面积约4万公顷。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森林植被完整,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区内有野生大熊猫39只。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使唐家河不仅是大熊猫的最佳生息地,也是扭角羚、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土,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

同许多自然保护区一样,唐家河也曾经走过从伐木厂到保护区的历史。

1956年,青川县农林水利局在唐家河林区建立了森林经营所,1965年建立绵阳地区青川伐木厂开始采伐,直到1975年申报成立保护区才停止采伐。

1978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80年代初期,保护区迁出了区内300多农户,使得唐家河成为我国唯一没有居民的封闭式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自1978 年建立以来,保护区在科学研究、自然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作为连接岷山山系北部大熊猫种群的重要走廊地带,大熊猫研究是重中之重。

保护区内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起至1999 年全国大熊猫调查之前,在兽类研究方面,在川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黑熊、斑羚等小型兽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结果。

熊猫能活多大年龄的寿命

熊猫能活多大年龄的寿命

熊猫能活多大年龄的寿命熊猫能活多大年龄的寿命而大熊猫的寿命和生长环境息息相关,野外生长的大熊猫寿命只有18年到20年的时间,而圈养状态的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的时间,并且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界上存活了800万年,有着活化石的美誉。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已于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

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590余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

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

熊猫寿命一般多少年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到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熊猫活了多少年的历史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

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

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脱“濒危” 国家林业局不认同

大熊猫脱“濒危” 国家林业局不认同

大熊猫脱“濒危” 国家林业局不认同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6年第9期朝鲜第5次核试验核安局启动二级响应根据国家地震局消息,9月9日08时30分,朝鲜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0公里,疑似核爆。

5分钟后,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启动应急预案,进入二级应急响应状态,并第一时间在东北边境组织开展辐射应急监测。

截至9月12日15时,我国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38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显示,这起核试验尚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的辐射水平造成影响。

《国家核应急预案》规定,核设施及核事故应急状态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总体应急),分别对应四级响应、三级响应、二级响应、一级响应。

当出现可能危及核设施安全运行工况或事件,核设施进入四级响应状态;当核设施出现或可能出现放射性物质释放,事故后果影响范围仅限于核设施场区局部区域,进入三级响应状态;当核设施出现或可能现放射性物质释放,事故影响到整个场址区域(场内),尚未对场址区域外公众环境造严重影响,进入二级响应状态;当核设施出现或可能出现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事故超越场区边界,可能严重危及公众健康及环境安全时,进入一级响应状态。

大熊猫脱“濒危” 国家林业局不认同9月初,《中国日报》转载了源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消息:在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下调为“易危”。

这一新的评定结果对全球野生物种保护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2015年中国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864只,相比10年前的第三次调查增加了近17%。

熊猫生存状态大为改善,人类的付出尤其是中国方面的付出功不可没。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都有大熊猫那样的关注度以及好运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在官网上的物种名录中,有18个物种面临比大熊猫原本处境更糟糕的情况,即“严重濒临灭绝”,如远东豹、黑犀牛、婆罗洲猩猩。

熊猫

熊猫

再见。
熊猫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

因为是娘生的 因为它是正义与邪恶的混合 体.和你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道理一样的。 因为他追求个性,他知道世人都想世间能 黑白分明,但这又不能实现, 所以他想成 为人们的心理寄托。这也是他成为国宝的 原因 因为创造大熊猫这个物种的那个泰坦 是个色盲! 因为只有白天、黑夜 装可爱. 估计这种黑+白的就是警戒色吧,或许那 反差很大的颜色反而起到了警告的效果, 告诉别的动物:我不好吃~~
熊猫最喜欢吃什么?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 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 肉食动物。在科看,如 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 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 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 了很大改变,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 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熊猫为了 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 养、低消化率的竹类,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 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 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 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 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 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 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 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中国的国家公园时代来了

中国的国家公园时代来了

中国的国家公园时代来了作者:耿国彪来源:《绿色中国》2020年第08期近日,在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大龙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母猴“小贝”诞下了一只雄性幼崽。

这个新诞生的机灵呆萌的小家伙儿名字叫做“扇贝”,是今年诞生的第9只金丝猴宝宝。

“国宝”金丝猴是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被誉为“华中屋脊精灵”。

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辉介绍,大龙潭金丝猴群体是神农架金丝猴群体中最小的一个种群,数量有90多只,7个家庭,1个全雄单元。

据第三次金丝猴种群调查,目前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已从2005年的8个增至10个,数量从1280余只增加到1470余只,栖息地面积从210平方公里增至354平方公里。

这只是各国家公园试点中一个物种种群数量改善的事例。

在其他国家公园试点也经常有这样的故事出现。

近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开展荒漠猫专项调查时,从野外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发现了一组荒漠猫抚育幼崽的画面。

照片中是一只雌性荒漠猫安静的守护在旁边,看着4个孩子相互打闹、嬉戏玩耍的场景。

荒漠猫为中国所有猫科动物中仅有的特有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EN)物种,荒漠猫在全国数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对其生活史所知甚少。

据专家介绍,此次调查到一只雌性荒漠猫能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情况实属罕见,这充分反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物种食物链完整,顶级野生动物食物充足,荒漠猫、雪豹等猫科动物种群繁殖率较高。

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

国家公园坚持世代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和南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青海、吉林、海南、浙江等12个省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2.3%。

1864只 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

1864只 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

10绿色中国Special Report特别报道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文/摄 本刊记者 耿国彪1864只 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1864 Wild Pandas Protection in China Makes New Achievements11绿色中国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增长16.8%,平均种群密度0.072只/平方公里。

其中,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二是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共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

分布县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

三是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

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

其中,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

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将3只经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

四是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进化系统图及化石证据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始熊猫舌面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

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

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

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

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

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

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小种下颌化石武陵山亚种下颌巴氏亚种头骨化石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

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

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截至2003年底, 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596 只, 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 省的45 个县境内, 总栖息地面积达 2 304 991 hm2。

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本文在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 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

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

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增加至34 000 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 分布; 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前言: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林业部( 现国家林业局) 先后于1974~ 1977 年、1985~ 1988 年以及1999 年6 月至2002年6 月组织开展了3 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强化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全国首次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情况综述

强化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全国首次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情况综述

领导论坛强化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的重大举措——全国首次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情况综述赵学敏赵学敏副局长(左三)在贵州考察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历史古老,地形、气候复杂,生物物种多样,第四纪冰期受北方大陆冰盖影响较小,因而孕育保存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且分布广泛。

我国仅脊椎动物就有6000种左右,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

特别是我国还有大熊猫、朱鹃、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水杉、银杉、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17000余种特有濒危珍稀野生植物。

在上述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在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人称“活化石”的物种,还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并且还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和许多畜禽的起源种,其生态、经济和科研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

为有效加强对上述宝贵资源的保护,了解掌握资源分布、数量、结构和利用状况等各项基本数据,彻底改变我国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底数不清的现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决定先后启动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重点野生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本次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其调查范围之大、调查种类之多、调查内容之丰富、调查方法之复杂前所未有,并且必将成为我国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意义十分巨大。

而大熊猫调查是建国以来的第三次,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进行的第一、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其范围更广(包括所有可能有大熊猫分布的地区),技术更全面(运用了GPS、GIS和RS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口GO蚰帽加e等新技术),相当全面地揭示了现今大熊猫资源的全貌。

方法和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工作,没有严密的组织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作者:陈小玮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1期大熊猫有“活化石”与“中国国宝”之称,其栖息地支离破碎、呈孤岛分布,严重危及到大熊猫的繁衍与生存。

设立以保护单一物种为核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力图在孤岛间建立起廊道,使不同种群发生联系,以破解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大熊猫种群隔离程度加剧的困局。

10月1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宣布了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其中之一。

大熊猫国家公园最终确定涉及面积21978平方公里,跨川陕甘三省,将6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为一体。

被误读的“大猫熊”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八百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属于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八百万年前,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曾经是食肉动物,在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双重压力之下,现在变为以竹为主的“素食”者。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Armand David ),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

在当地猎人的帮助下,神父于4月1日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

这是神父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他将其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

它的标牌采用的是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

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误将“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大熊猫生境研究现状综述

大熊猫生境研究现状综述

大熊猫生境研究现状综述摘要:生境定义为特定的物种可以生活的任何生物物理环境部分,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远的。

生境最早是由美国的Grinnel于1917年提出,指的是生物的居住场所,即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

不仅包括对生命有机体有影响的自然条件,也包括生物体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影响。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物种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被誉为“中国国宝”。

因此,对它的研究备受世人的关注,而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研究一直是大熊猫研究中的热点。

所以,通过对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研究的论述,来介绍大熊猫生境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大熊猫生境栖息地生境结构1、生境结构的划分动物生境结构的划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但总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水平结构:在自然群落中,由于种群的散布、环境的差异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等,形成了明显的水平分化。

陆地群落的水平格局主要决定于植物的分布型。

而植物的分布型决定于一系列内外因素。

这些因素的总效应导致了自然植被在水平结构上具有复杂的镶嵌性。

动物的区系组成在不同的植物分布型中是明显不同的。

水平结构往往从物种数、物种优越度、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方面进行测度。

(2)、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垂直分化和分层现象,即不同海拔高度或离地面的不同高度分布不同的物种。

这种垂直结构主要由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植物高度所决定。

由于这种垂直结构的存在, 动物在不同层次中的种类及种群数量是不相同的。

(3)、时间结构:群落中的物种。

生境除了在空间上有结构分化外, 在时间上也有分化。

许多环境因素有着极强的时间节律。

如光周期的变化、温湿度的变化以及季节规律等。

群落结构随时间有明显的变化, 在动物中是非常明显的。

有的动物昼伏夜出, 有的则是昼出夜伏。

2、研究历史: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23000多平方千米,野外大熊猫数量大约1590只。

而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研究,在早期主要是基于野外生态观察、访谈基础上的语言描述上。

“降级”的大熊猫和升级的保护区

“降级”的大熊猫和升级的保护区

“降级”的大熊猫和升级的保护区作者:何文来源:《新城乡》2017年第12期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

这一变化被形象化为大熊猫“降级”。

一方面,很少有物种能够从濒危名单上被划掉,大熊猫“降级”正好证明了中国政府保护大熊猫取得的巨大成效,但另一方面,大熊猫所受的威胁以及濒危状况仍然不可忽视。

国家林业局表示,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部分局域小种群可能灭绝。

在这样的理念下,“降级”的大熊猫正迎来属于他们的“升级”版生态栖息地。

11月24日,由国家林业局国家公园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四方会商”会议在成都召开。

按照计划,2020年前,我国将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结合试点进展情况,研究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被诟病的圈养右“手”抱住竹子,左“手”掰下一节在嘴里一划,动作像人们啃甘蔗。

早上9点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幼年园里,大熊猫们娴熟地开始了新一天的早餐。

虽然已是11月底,这里仍然一遍葱绿,充满生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圈养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两个单位之一,另一个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也就是卧龙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国家林业局。

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6日,今年各机构共繁育大熊猫63仔,成活58仔,其中有5只是旅居国外的大熊猫后代。

这波“婴儿潮”使得圈养大熊猫的种群规模达到了520只。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卧龙保护区就开始了大熊猫圈养,但直到2000年之后,在中美科研合作下,困扰卧龙多年的育幼难问题才得以解决。

繁殖能力是另一大问题。

圈养环境下,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大幅下降,不得不依靠人工辅助手段才能繁殖后代。

年过8旬的胡锦矗被称为“熊猫之父”,是国内资格最深的熊猫研究专家,也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据他介绍,北京动物园过去是做大熊猫繁育最好的单位,但北京动物园现在剩下的熊猫已经不能自行繁育了,必须运到四川来换种交配。

关于大熊猫的研究报告

关于大熊猫的研究报告

关于大熊猫的研究报告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被誉为国宝。

在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的同时,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一直受到威胁,人们在保护大熊猫方面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

本文将介绍大熊猫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研究情况及其对大熊猫的确切保护作用。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动物。

在我国生活的熊科动物中,大熊猫的习性最为独特,也是最为脆弱的一个物种。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400-3500米的竹林山地中,以竹子为食,繁殖力较弱。

大熊猫的食性单一,只吃竹子,同时寻求竹子的能力也很差。

目前,世界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大约在1864只左右,是属于濒危物种。

随着人们对大熊猫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也非常广泛。

目前,大熊猫的食性、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临床疾病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大熊猫的保护研究情况。

1. 大熊猫的食性大熊猫是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同时它们也将蔬菜、水果、鱼虾等加入了自己的饮食中。

竹子中含有的纤维素的消化极其困难,大熊猫的肠道适应了这种消化方式。

大熊猫的食物摄取每天需要在10kg左右。

大熊猫在食用竹子时,较多地以竹子的茎为主,紫竹子富含蛋白质、钙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2.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熊猫所居住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现在,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中西部的秦岭–大巴山脉区域。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将其分布区域划为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保护区,全国共有67个自然保护区,熊猫生活在其中的49个保护区内。

此外,采取了野化繁殖等保护措施,保护区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这大大促进了大熊猫的繁育状况。

3. 大熊猫的行为研究人们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的性格独立、腼腆、和善。

它们有着很高明的适应性谨慎和保护自己的本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大熊猫的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比人的要少,因此黑白难辨。

大熊猫看得很怪,它们的颜色视觉能力极弱,但是对于光照度较低的环境非常适应,这是因为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约为海拔3500米的高山山谷中,光线充沛,但是较弱。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包括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到广东和广西以及附近的东南亚。

现在只能在秦岭系、岷山系、邛崃系、凉山系、大相岭系找到它们。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结果,野生大熊猫仅有1864只,其中大约75%分布于四川境内。

栖息地横跨川、陕、甘3省的49个县,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

截止2014年,全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三调时增加27个。

但仍有46.2%的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

栖息地的破碎化、小种群的生存危险,大熊猫保护任重而道远。

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就再也没有野生大熊猫了。

到2020年,世界上有633只圈养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有215只。

目前能维持10只以上繁殖种群的单位只有4家,分别是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陕西珍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

此外,还有生活在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等40多个圈养保护机构的大熊猫。

三年级下册熊猫调查表

三年级下册熊猫调查表

语文三年级下册大熊猫调查表调查人:年级:日期:年月日国宝大熊猫习作指导1. 搜集资料,全面了解。

利用互联网、书籍、电视、身边的人物等资源,从大熊猫的外形、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方面,来对大熊猫进行全面了解。

2.整合信息,突出特点。

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处理,以备写作时能合理地运用。

3.抓住特点,具体描写。

按照一定的顺序,选取各方面的特点,来对大熊猫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1)描写有序。

根据小动物的不同情况既可从整体到部分描写,也可由部分到整体描写;部分描写时刻按照从前到后,也可从上到下。

(2)描写有特点。

在写作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所要描写小动物的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部位,进行重点突出,没有特点的部位可以不写,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3)描写要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把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读者一看到文章,就能在眼前浮现出小动物的样子。

4.结构合理,融入感情。

根据自己所选内容以及写作的顺序来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还要点出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具有吸引力。

5.交流习作,修改补充。

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的内容。

还可以与同学交换,互相学习,然后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最终写出满意的习作为止。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精选5篇第一篇“黑毛黑,白毛白,爱吃鲜嫩的竹子和竹笋。

”想必大家都猜到它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大熊猫很可爱,它有两个像木耳一样的耳朵,还天天戴着一副墨镜,它还有一个三角形的黑色鼻子。

大熊猫数量很少。

它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全国共有二千二百八十只大熊猫,野生大熊猫有一千六百八十四只,圈养了六百多只。

因为珍贵,所以有时它们还被当做国礼送给了别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也把他们最贵重的礼物送给我们。

我们也因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故而,大熊猫还有一个别名叫和平友好的使者。

大熊猫调查表格三年级下册简短,

大熊猫调查表格三年级下册简短,

大熊猫调查表格三年级下册简短,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大熊猫调查表格。

今天我们要学懂大熊猫,了解我们周围的大熊猫有多少?从哪里来?会对什么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呢?又会怎样保护这些动物呢大家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完成调查表格中所需要的信息。

在写一篇关于熊猫的调查表格我是这么画的:上世纪50年代,在四川,人们为保护熊猫而努力;60年代初在成都周围,开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调查计划工作。

大熊猫很常见,但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帮助它吗?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最濒危最小的动物之一,所以希望大家对大熊猫保护工作做出一点贡献!调查表,熊猫分为10个部分。

看完这张表格我们要做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一、大熊猫的分类熊猫是一种大型的野生哺乳动物,体长90-110厘米。

头和四肢都很大,头宽而圆,头冠较小。

毛色多样多变。

一般雌性的毛色比雄性的更多。

全身被毛呈灰褐色,背部有一层黑漆,背部有黑灰色。

毛短而粗;前额小而圆,眼睛突出,眼圈周围有许多小黑色环。

耳短而大且直立。

四肢粗短,前肢直立向上。

尾部末端有一对触须。

熊猫主要生活在山地溪流中、山谷中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竹类等植物为食。

也吃一些小型甲壳类动物。

有许多种。

主要生活在中国四川、甘肃等地。

它们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之间,属于落叶阔叶混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四川和陕西南部和四川盆地地区、甘肃、青海、西藏及新疆等地。

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

”“中国”的简称就是大熊猫了。

我发现大熊猫在中国国内分布很广,如果在中国看到那就一定会让你兴奋不已呀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大熊猫哦!二、基本特征大熊猫(学名: Curtis authorius),为哺乳纲、齿目、大熊猫亚目、熊科、熊猫属的所有动物种的总称。

雌性的熊猫,平均体长约15-22厘米,雄性体长可达30厘米。

雄性的外鼻有一个明显的小胡须和长长的尾巴。

身体呈长卵形,雌性会更大。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西南、华中及华南各省区内。

大熊猫放归之路

大熊猫放归之路

142保护研究BAOHUYANJIU大熊猫放归之路文/熊玥伽(作文君创作中心)2011年11月到2014年底,上千位调查员带着卡片式相机、游标卡尺、调查表、五一式罗盘仪、蛇药、肠炎宁……走遍全国39个大熊猫分布县(市、区),在森林里地毯式搜索大熊猫生活的痕迹。

历时3年,最终完成了我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16.8%;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11.8%。

此外,截至2014年底,大熊猫人工圈养的数字从1999年第三次调查时的164只增长为394只。

其中,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

从结果来看,与前两次调查相比,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栖息地面积都在慢慢扩大,圈养种群规模更是发展快速。

然而,即便如此,大熊猫仍然面临高度的灭绝风险。

由于种群间彼此隔离和人为干扰因素,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非常严重。

具体来看,大熊猫野外的局域种群被分割成33个,其中有18个种群的数量甚至不到1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高达22个。

这样的现实状况意味着,单纯依靠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并不足以维持大熊猫小种群的延续。

专家学者提出,随着大熊猫圈养数量持续增加,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复壮野生种群的条件已然成熟。

国家林业局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讲到:“开展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工作,是大熊猫小种群拯救和复壮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野化放归的科学实验,我们把它放归到野外,特别是放归到野外小种群的地方,增加种群的遗传性。

”在保护生物学中,将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的动物放归自然补充种群的措施称为移地保护,这种方式被证明能够维持野生动物种群的长期续存。

在美国的300多个濒危物种恢复计划里,高达180多个计划被推荐使用移地保护。

事实证明,在释放到野生环境后,美国的灰狼、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棕熊等濒危物种不仅生存稳定并能顺利繁殖后代。

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展了朱鹮、野马、梅花鹿等20多种野生动物放归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全国大熊猫调查
篇一:大熊猫分布的简要列表
大熊猫分布的简要列表
从海量的报道中,笔者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简列如下。

一、中国
国家林业局近日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20xx年底的1596只升至20xx年底的1864只,增长16.8%。

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是上次调查的两倍多。

二、四川
四川现有的野生大熊猫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相比,增加181只。

四川全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
41.1万公顷。

三、绵阳
绵阳市共拥有大熊猫418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的
346只相比,增长16.8%,高于全国平均数。

四、平武
平武县大熊猫数量335只,占全省总数的24.2%。

较第三次调查都有明显增长,平武县大熊猫数量增长了105只,增长率达45.7%。

栖息地面积为288322公顷,占全省的14.2%。

无论数量、面积、密度均为全省第一,数量蝉联全国第一。

五、雪宝顶
平武境内保护区中,雪宝顶保护区拥有92只,占整个平武大熊猫数量的27.5%,最多。

六、安北
在境内,除平武外,北川74只、安县9只,也十分珍贵。

(全国大熊猫调查) 七、栖息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四川,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的县为陕西佛坪、洋县、太白、周至、留坝、宁强等。

岷山系一般分布甘肃文县。

岷山系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的县有平武、青川、北川、九寨沟县、松潘、茂县、安县、绵竹、彭州、什邡、都江堰市。

邛崃山系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天全、大邑、芦山、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

大小相岭系分布的县有洪雅、冕宁、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

大小凉山系分布的县有马边、美姑、越西、甘洛、峨边、雷波等。

篇二: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截至20xx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

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

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世纪70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个。

1985~1988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
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个,迄今共建立了63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年代衰落期时22220km2增加至34000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000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种群;分布;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前言:
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先后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以及1999年6月至20xx 年6月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中第3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

自1869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大熊猫并将其订为新种以来,西方各国曾以考察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致使其生存状况渐趋濒危。

新中
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其中,广东鼎湖山(1956)浙江天目山(1956)和黑龙江丰林(1958)为我国第一批以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正文:
1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大熊猫由食肉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了以竹为生的植物性食性,而竹子所含的纤维又高,营养价值低,它们的消化道又不具有消化纤维的机能.它们在摄食行为上不仅要采取最优摄食对策,而且在生境选择,活动节律和能量代谢等均应采取一系列的适应对策,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以平衡低营养物质的能量收入.
大熊猫的栖息地,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位横断山脉东北段的长江上游各支流在境内谷向南北而后汇总于长江主干.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较大,这样1个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很适于高山竹类的生长.因此,大熊猫所选择的生境也多为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岷山、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能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坡度较平缓的竹林中觅食,特别二、三级夷平地的针阔林混交林中.这样可以避免因坡度过大而支撑大型躯体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由于坡度平缓,土质肥
厚,水热条件有利于生长繁茂的竹林,又便于它们最优摄食.但在不同山系,因地势地形不同,也有一定差异.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它们对坡度选择的上限多为35,而在相岭和凉山,由于保留的森林植被和竹种单一,多分布于较高海拔的
陡峻山体,故它们选择的坡度上线可到40,但它们在摄食竹
子时,往往要将竹先搬到1个较平缓的地方,集中加工进食,以抵销部分在陡峭坡面支持躯体多耗费的能量支出.
2野生大熊猫现状
根据20xx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3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xx年底,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大山系,包括四川、陕西、甘肃3
省的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hm2,种群数量为1596只(表1),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只,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0个,约4526%的大熊猫栖息地(1043332hm2),6178%的野生大熊猫(约986只)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

与第2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相比,第3次调查结果表明野生
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2.1分布范围
第2次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在陕西、甘肃及四川3省的34个县境内,到第3次调查时其分布县已达到45个(表1)。

新增加的11个分布县包括陕西城固、留坝和宁强等3
县,甘肃武都、迭部和舟曲等3县以及四川的金口河、若尔盖、康定、理县和九龙等5县
(区)。

其中,秦岭地区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幅度较大。

2.2栖息地状况
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2304991公顷,其中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774392公顷,约占76.98%;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347864公顷,约占15.09%;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82735公顷,约占7.93%。

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857102公顷,其中四川省约339629公顷,约占39.62%;陕西省约258667公顷,约占30.18%;甘肃省约258806公顷,约占30.20%。

与第2次调查结果相比,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增长了6557%(截至20xx年)。

在大熊猫分布县中,仅四川的雷波、越西、青川、芦山等4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所减少。

就山系而言,除凉山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减少1147%外,其余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秦岭山系的增幅已达到21106%(表1)。

2.3种群数量
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除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

3影响大熊猫种群动态的原因
结合近20年来对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监测,大熊猫生存状况得以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栖息地由受到严重破坏转向恢复并逐渐趋于稳定
20世纪70与80年代,在岷山和邛崃山系发生了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的现象,发现大熊猫尸体分别多达138头与108头。

一般而言,在枯死林地生长的幼竹,要经过5~8年的生长期后才能逐渐为大熊猫所利用(秦自生,1994)。

另一方面,大熊猫属中、高山林栖动物,其栖息地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地。

截止1985年,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森工企业多达21个,核实采伐的森林面积达337898hm2。

森林采伐除给大熊猫带来直接干扰外,还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
甚至直接导致一些大熊猫分布区的消失,如九寨沟县(原南
坪县)林业局经营区域内曾分布有大熊猫,但采伐以后再难
找到其踪迹。

所幸的是,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熊猫栖息地内采伐森林的现象得以终止,大熊猫栖息地在总体上日渐趋于稳定并处于良性恢复之中
3.2加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管理力度
3.2.1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创建
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