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文鸿)课后习题

第一章1.下列组件属于通信子网的是(D)A.主机 B.终端 C.设备 D.传输介质2.我们提到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的时候,它们是按照(B)方法来区分的。
A.不同类型B.地理范围C.管理方式D.组织方式3.计算机网络是由(A)技术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通信形式。
A.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B. 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C.计算机技术、电磁技术D.电子技术、电磁技术4.(D)结构不是局域网拓扑结构。
A.总线型B.环形C.星形D.全互连性5.(C)不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目标。
A.资源共享B.提高可靠性C.提供CPU运算速率D.提高工作效率6.一座建筑物内的几个办公室要实现联网,应该选择的方案属于(B)。
A.PANNC.MAND.WAN7.TCP/IP参考网络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不包括(D)。
A.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B.处理接收的数据报C.处理互连的路径、流控与拥塞问题D.处理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8.通常使用“波特率”描述Modem的通信速率,“波特率”的含义是(B)。
A.每秒能传输的字节数(Byte)B.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位(Bit)C.每秒能传送的字符数D.数字信号与模拟型号的转换频率9.TCP/IP层的网络接口层对应OSI的(D)A.物理层B.链路层C.网络层D.物理层和链路层10.(D)不是信息传输速率比特的单位。
A.bit/sB.b/sC.bpsD.t/s第二章1.Ser-U是(B)服务的服务器安装程序。
A.WWW B.FTP C.E-Mail D.DNS2.下列协议中,与电子邮件系统没有直接关系的是(D)。
A.MIMEB.POP3C.SMTPD.SNMP3.在下面的服务中,(D)不属于Internet标准的应用服务。
A.WWW服务B.E-Mail服务C.FTP服务BIOS服务4.Web客户端与Web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输使用的协议为(B)。
A.HEMLB.HTTPC.SMTPD.IMAP5.下列(A)网络特性P2P模式优于C/S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第1章一、单项选择题1.1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 B 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 OCTOPUSB. ARPANETC. DATAPACD. Newhall1.2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从C 的观点而来的。
A. 广义B. 狭义C. 资源共享D. 用户透明1.3 在计算机网络中完成同信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是 A 。
A. 通信控制处理器B. 通信线路C. 主计算机D. 终端1.4 目前,实际存在与使用的广域网基本上都是采用D。
A 总线拓扑 B. 环状拓扑 C. 星状拓扑 D. 网状拓扑1.5 C 是指用于一个单位或部门内部的有限地理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与外设互联起来的网络。
A. 广域网B. 城域网C. 局域网D. 公用数据网1.6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PRNET到Ad hoc 与B 的过程。
A. VLANB. WSNC. WMAND. WiMax1.7 以下关于Internet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 Internet是一个由路由器将大量的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互联而成的网际网B.Internet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C. 国际或国家级主干网的传输介质主要是卫星链路D. 国家级与地区主干网连接有大量的服务器集群1.8 以下关于环状拓扑构型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 节点通过点对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B. 环状拓扑结构简单C. 环中数据将沿一个方向逐站传送D. 环维护过程都比较简单1.9 以下关于网状拓扑构型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网状拓扑构型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B. 网状拓扑系统的可靠性高C. 实际使用的局域网基本上都采用网状拓扑构型D. 网状拓扑的结构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与流量控制法1.10 以下关于总线拓扑构型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A. 总线拓扑结构中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条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上B. 当一个节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其他节点只能接收数据C. 如果有两个或有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利用公共总线发送数据时就会出现冲突D. 在各种拓扑构型中,只有总线拓扑需要解决介质访问控制策略问题二、填空题1.1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所产生的一门技术。
计算机网络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介质不属于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 DA.同轴电缆B.电磁波C.光缆D.声波2.星型网、总线型网、环型网和网状型网是按照 B 分类。
A.网络功能B.网络拓扑C.管理性质D.网络覆盖3.分组交换技术在第 B 代网络时期出现。
A.单机操作系统B.网络操作系统C.数据库系统D.应用软件4.C ,ARPAnet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A.1983年B.1985年C.1990年D.1993年5.下列 A 拓扑结构网络的实时性较好。
A.环型B.总线型C.星型D.蜂窝型二、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的二级子网结构。
2.局域网的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无线传输介质主要是激光、微波、红外电波等。
3.从拓扑学的角度来看,梯形、四边形、圆等都属于不同的几何结构,但是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
4.根据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方式,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三种类型。
5.按照网络的传输技术,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
6.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络采用的是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7.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可以大致归纳为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网络综合服务4个方面。
三、简答题1.目前公认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什么?在发展到第四代互联网的现在,人们已公认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和网络综合服务等4个方面。
这4个方面的功能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这些功能为基础,更多的网络应用得到了开发和普及。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2 3.计算机网络有哪几种网络拓扑结构?画出相应的结构图。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部分课后习题含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部分课后习题含答案1. 课后习题一答案:a) 网络边缘即指连接着终端设备的那一层网络,它是网络的边界部分,负责处理终端设备与网络的通信。
b) 网络核心即指网络中承载着传输数据的主干部分,它是网络的中间部分,负责路由数据、转发数据以及进行网络调度。
2. 课后习题二答案:a) 局域网(LAN)是指在较小的范围内,由某个组织或机构所拥有和控制的一组相互连接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它通过局限范围内的高速物理介质连接,并保证了较低的传输延迟和更高的带宽。
b) 广域网(WAN)是指覆盖较大地理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它通过公共或专用的通信链路来连接不同地域的网络。
WAN通常由多个LAN组成,并使用路由器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
3. 课后习题三答案:a) Huffman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方法,它根据信源符号出现的概率分布来构造编码表,使得出现概率较高的符号获得较短的编码。
这样可以有效地压缩数据,减小数据传输的带宽。
b) 奇偶校验是一种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它通过在数据中添加一位校验位来判断数据中的错误。
奇偶校验位的值取决于数据中1的个数,使得数据的总位数为奇数或偶数。
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和校验位的奇偶性来判断数据是否出现错误。
4. 课后习题四答案:a) 延迟是指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所需要的时间。
它包括传输延迟(发送数据所需的时间)、传播延迟(数据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所需的时间)和处理延迟(数据在网络设备中处理所需的时间)。
b) 吞吐量是指网络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
它可以用字节/秒或位/秒来表示。
吞吐量取决于网络的带宽和网络的利用率。
5. 课后习题五答案:a) 虚拟专用网络(VPN)是利用公共网络(如互联网)来构建的一种安全的私有网络。
它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使得用户在公共网络上可以安全地访问私有网络资源。
b)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在多个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
它能够根据数据包中的目标地址来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数据转发。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C7. A8. D9. B10. A二、填空题1. 分组交换2. 物理层3. 虚电路4. 数据链路层5. 网络层6. 数据包7. 传输层8. 应用层9. TCP/IP10. HTTP三、简答题1. OSI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它是一个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成七个不同功能层的概念模型。
每个层在进行通信时,只需要考虑与该层相邻的上下两个层之间的通信细节,而不需要关心其他层的具体实现。
这样分层的设计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物理层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在物理层中,主要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传输媒介上传输比特流,并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3. 虚电路是一种通信方式,其特点是在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并且传输的数据包按照建立连接时分配的路由进行传输。
虚电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但建立连接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传输时会有一定的延迟。
4.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对数据进行分组和重新组装,以及对数据的流量控制和传输控制。
5.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数据的分组和重组。
IP协议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6. 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
传输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数据包进行序列化、分组和重组,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TCP协议是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7.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
应用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和提供相关的服务,例如HTTP协议用于在Web中传输超文本。
8. TCP/IP是一组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它是互联网的基础。
TCP/IP协议族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9. HT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它是在Web中传输超文本的主要协议。
【9A文】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第1章1.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1.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1.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1.6试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1.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1.9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1.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R(bit)。
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传输速率为b(bit/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假设R>p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R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
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 段链路。
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b(bit/s),排队时间可忽略不计。
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多大?1.12从差错控制、时延和资源共享3个方面分析,分组交换为什么要将长的报文划分为多个短的分组进行传输?1.13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1.14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m/s⨯。
试计算以下1028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710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2)数据长度为310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的大型机工作特点是所有处理都发生在主机上。
(2)、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主要特点是它与软硬件平台的无关性,把应用逻辑和业
务处理规则放在服务器一侧。
(3)、对等网或称为对等式的网络:对等网可以不要求具备文件服务器,特别是应用在一组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即Peer-to-Peer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13客户服务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客户服务器方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对等通信方式是点对点的。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对等连接也需要知道对方的服务器地址。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
A. 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B. 利用通信设备和帮助计算机实现异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软件系统C. 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B2. 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是()。
A. 双方各自对自己表示的理解的统称B. 双方对彼此要求的统称C. 参与通信双方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C3. 「网络拓扑」是指()。
A.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B.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方式C. 网络中不同设备的排列方式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4. 在计算机网络中,「互联网」是指()。
A. 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网络的集合B.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网络C. 家庭或个人内部的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5. 「IP地址」是用来()。
A. 标识互联网上的终端设备B. 标识一个网络C. 标识一个计算机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二、填空题1. 计算机网络中,「URL」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统一资源定位符2.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超文本传输协议3. 在计算机网络中,「DNS」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域名系统4. 计算机网络中,「F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文件传输协议5. 在计算机网络中,「TC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传输控制协议三、简答题1. 请解释「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答:「OSI参考模型」,全称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关系。
该模型分为七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哪两大子网?他们各实现什么功能?计算机网络分为用于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和负责网络中信息传递的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
包括提供资源的主机HOST和请求资源的终端T,它们都是信息传输的源节点,有时也通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制,网络覆盖范围广泛。
3.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中,那些技术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ARPANET、TCP/IP、SNA的技术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主要有存储器、打印机等硬件资源共享,数据库等软件资源共享和收发邮件收发消息等信息交换三方面的功能。
5.缩写名词解释。
PSE:分组交换设备PAD:分组装拆设备NCC:网络控制中心FEP:前端处理机IMP:接口信息处理机DTE:数据终端设备DC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PDN:公用数据网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第二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简述模拟数据及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表示方法。
模拟数据可以直接用对应的随时间变化而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来表示,也可以经相应的转换设备转换后用离散的数字信号表示。
数字数据可用二进制编码后的离散数字信号表示,也可经转换设备转换后用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表示。
2.简述Modem和CODEC作用Modem可以把离散的数字数据调制转换为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后经相应的模拟信号媒体传送出去,把接收到的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解调还原成原来的离散数字数据。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论2.以20km/h 的速度骑自行车为你送来3盘各7GB 容量的磁带,在什么样的距离范围内,其数据传输速率比155Mb /s 的线路高?答案:骑自行车的那个人可以运载21GB ,即168Gb 。
每20km/h 的速度等于0.0056 km/s ,跑x km 花费的时间是x/0.0056 =180xs ,所产生的运载数据的速率等于 [ 168/(180x )] Gb /s ,即 [933/x ] Mb /s, 设933/x >155,得到x <933/155 = 6 km 。
因此在6 km 的距离范围内,骑自行车的那个人的数据传输速率比155Mb /s 的ATM 线路高。
9.报文长x (bit ),源站到目的站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传播时延为d (s ),数据率为b (b/s )。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 (s )。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 (bit ),设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忽略不计。
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答案:电路交换的时延为: s + k d + x / b分组交换的时延为: d + ( p/b ) ( x / p ) + (p/b + d )( k – 1) = x / b + (p/b )( k – 1) + k d 分组交换的时延较电路交换时延小的条件为:x / b + (p/b )( k – 1) + k d < s + k d + x / b解出:(k – 1) p/b < s10.在9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 + h )(bit ),其中p 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 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
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 段链路。
链路的数据率为b (b/s ),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即在上题的基础上,添加条件d = 0。
为使总的时延最小,分组数据部分长度p 应取何值?答案:写出总时延D 的表达式:D = (( p + h)/b ) ( x / p ) +(( p + h)/b ) ( k – 1)求D 对p 的导数: d D /d p = – (x /b) ( h / p 2) + ( k – 1) / b 令其为零: – (x /b) ( h / p 2) + ( k – 1) / b = 0解出:)1/(-=k xh p12.分析发送延迟与传播延迟的关系,主机1与主机2经速率为Rbps 的链路直接相连,两机相距K 千米,电磁信号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为V 千米/秒,主机1发送长L 比特的分组给主机2。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第1章概述(P2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1.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于发展影响最大。
A. OCTOPUSB. APPANetC. DATAPACD. Newhall2.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从()的观点而来的。
A. 广义B. 用户透明C. 狭义D. 资源共享3.在计算机网络中处理通信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是()。
A. 通信控制处理机B. 通信线路C. 主计算机D. 终端4.目前,实际存在于使用的广域网基本都采用()。
A. 总线拓扑B. 环型拓扑C. 网状拓扑D. 星型拓扑5.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网络的()。
A. 拓扑结构B. 控制方式C. 作用范围D. 传输介质6.在一个部门、机关、学校等范围内组建的网络是()。
A. 局域网B. 企业内部网C. 帧中继网D. 分组交换网7.如果要将一个建筑物中的几个办公室进行连网,通常采用的方案是()。
A. 互连网B. 局域网C. 城域网D. 广域网8.所有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公共传输介质上的拓扑结构属于()。
A. 星型结构B. 环型结构C. 总线型结构D. 树型结构9.具有中央结点的网络拓扑结构属于()。
A. 星型结构B. 环型结构C. 总线型结构D. 树型结构10.标准化组织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A. 召集会议B. 协调关系C. 统一技术名称D. 制订协议标准11.如果在通信信道中传输1比特二进制信号的时间为0.5ms,则信道的传输速率为()。
A. 2Mb/sB. 2kb/sC. 4 Mb/sD. 4 kb/s12.在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
A. 双绞线B. 光纤C. 同轴电缆D. 无线信道13.当通信子网采用()方式时,首先需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线路。
A. 线路连接B. 虚电路C. 数据报D. 无线连接14.()是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可以在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过程。
A. 采样B. 量化C. 调制D. 解调15.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计算机网络_课后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概论1.术语解释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通信子网资源子网2.计算机网络的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以一个你所熟悉的因特网应用为例,说明你对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的理解。
4.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请分别举出一个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实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5.何为计算机网络的二级子网结构?请说明它们的功能和组成。
6.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试画出它们的拓扑结构图。
7.计算机网络具有哪些功能?8.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哪些方面?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1.解释下列术语网络体系结构服务接口协议实体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封装数据解封装2.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CA.数据连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会话层3.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属于 OSI 模型的功能。
BA.网络层 B.表示层 C.物理层 D.数据链路层4.O SI 参考模型包括哪 7 层?5.同一台计算机之间相邻层如何通信?6.不同计算机上同等层之间如何通信?7.简述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8.简述数据发送方封装的过程。
9.O SI 参考模型中每一层数据单元分别是什么?10.在 TCP/IP协议中各层有哪些主要协议?11.试说明层次、协议、服务和接口的关系12.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13.试比较 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的异同点。
第三章数据通信基础与物理层1.术语解释: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带宽频带传输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全双工通信调制与解调 DTE DCE2.信息是。
A.消息 B.数据 C.可以辨别的符号 D.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3.目前,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我们主要采用的复用方式是。
A.波分复用 B.时分复用 C.码分复用 D.频分复用4.ADSL的“非对称”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填空、名解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2、“网络”主要包含连接对象、连接控制机制、连接介质和连接方式四个方面。
3、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和通信,除此之外还有负荷均衡、分布处理、和提高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能等功能。
4、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面向终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高速互联网络四个阶段。
5、计算机网络在逻辑上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
6、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四部分。
7、最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结构、环型结构、星型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和混合型。
8、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
9、根据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可以将网络分为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10、通信线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对应于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
11、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12、无线传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无线电传输、地面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通信和激光通信等。
13、协议有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和时序。
14、服务原语可分为四类:请求、指示、响应和证实。
15、在网络体系结构中,下层向上层提供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非连接的服务。
16、目前,最具有的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是TCP/IP和OSI。
17、TCP/IP协议模型从更实用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具有高效的四层体系结构,即网络层、网络互联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8、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负责互联网中电子邮件的传递。
19、数据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
20、通信可分为串行通信方式和并行通信方式。
21、通信系统共有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发送机、信道和接收机五个基本组件。
22、在计算机网络中,频带传输是指计算机信息的模拟传输基带传输是指计算机信息的数字传输。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第1章1.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1.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1.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1.6试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1.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1.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1.9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1.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
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传输速率为b?(bit/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假设x > p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 h) (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 的大小无关。
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
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b?(bit/s),排队时间可忽略不计。
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多大?1.12从差错控制、时延和资源共享3个方面分析,分组交换为什么要将长的报文划分为多个短的分组进行传输?1.13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1.14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 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m/s28。
试计算以下两10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710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 kbit/s;(2)数据长度为310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 Gbi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计算机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哪些功能答:数据传输:网络间各计算机之间互相进行信息的传递。
资源共享:进入网络的用户可以对网络中的数据、软件和硬件实现共享。
分布处理功能:通过网络可以把一件较大工作分配给网络上多台计算机去完成。
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在分组交换网络中,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工作,数据以短的分组形式传送。
如果一个源站有一个长的报文要发送,该报文就会被分割成一系列的分组。
每个分组包含用户数据的一部分加上一些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至少要包括网络为了把分组送到目的地做路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分组被接收,短时间存储,然后传递给下一结点。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①高效。
②灵活。
③迅速。
④可靠。
缺点:分组在节点转发时因排队而造成一定的延时;分组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而产生额外开销;3.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比存在哪些优势?答:(1)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
优点: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实时性强。
不存在失序问题。
控制较简单。
(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缺点: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4.计算机网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制,网络覆盖范围广泛。
5.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答:(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执行何种响应。
(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6.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
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7.衡量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指标?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8.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答:联系: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
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9.简要说明因特网的面向连接服务如何提供可靠的传输。
答:在面向连接方法中,在两个端点之间建立了一条数据通信信道(电路)。
这条信道提供了一条在网络上顺序发送报文分组的预定义路径,这个连接类似于语音电话。
发送方与接收方保持联系以协调会话和报文分组接收或失败的信号。
10.无连接通信和面向连接得通信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答:面向连接通信有3个阶段,连接建立阶段,数据传输阶段,释放阶段。
无连接通信没有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阶段。
11. 两个网络都可以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其中一个提供一个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报文流。
这两者是否相同?如果你认为相同的话,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区分?如果不相同,请给出一个例子说明它们如何不同。
答:报文流和字节流是不同的。
在报文流中,网络跟踪报文边界。
在字节流中,它不这么做。
例如,假设一个程序向一个连接写入1024字节并且过一会儿再写另外1024字节。
然后接收方将读入2048字节。
在报文流中,接收方将得到两个报文,每个报文为1024字节。
在字节流中,报文边界已被忽略,接收方将把全部2048字节看成一个单元。
原有两个不同报文的事实就丢失了。
12.Interent所用的网际协议有哪几层?答: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13.OSI模型中的哪一层处理以下问题:(1)把传输的位流分成桢。
数据链路层(2)在通过子网时决定使用哪条路由路径。
网络层14.TCP和UDP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答:TCP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流传输,而UDP提供的是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
15.对于带宽为4000Hz通信信道,信道的信噪比S/N为30dB,按照香农定理,计算信道的最大传输率。
答:C=B×log2(1+S/N)(bit/s)=4000×log2(1+30)≈4000×5=20000(bit/s)16.设以太网中的A、B主机通过10Mbit/s的链路连接到交换机,每条链路的传播延迟均为20us,交换机接收完一个分组35us后转发该分组。
计算A向B发送一个长度为10000bit的分组时,从A开始发送至B接收到该分组所需的总时间。
解:这样传输延迟=A站处理延迟+交换机处理延迟,而交换机延时还有35us,所以总延迟等于所有延迟时间相加。
总时间=10000*2/10M+20*2us+35us=2000us+75us=2075us100000bit/(10*10^6bit/s)=1000us1000us*2=2000us,(20us*2)+35=75us,2000us+75us=2075us17.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答: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立;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C,发送完最后一bit;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x/C+(k-1)p/C+kd<s+x/C+kd时,(k-1)p/C<s3.1在连续ARQ协议中,若发送窗口等于7,则发送端在开始时可连续发送7个分组。
因此,在每一分组发送后,都要置一个超时计时器。
现在计算机里只有一个硬时钟,设这7个分组发出的时间分别为t0,t1,…,t6,且Tout都一样大,试问如何实现这7个超时计时器(软件时钟)?答:可以用相对发送时间实现一个链表。
3.2假定使用连续ARQ协议中,发送窗口大小事3,而序列范围[0,15],而传输媒体保证在接收方能够按序收到分组。
在某时刻,接收方,下一个期望收到序号是5.试问:(1)在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中可能有出现的序号组合有哪几种?(2)接收方已经发送出去的、但在网络中(即还未到达发送方)的确认分组可能有哪些?说明这些确认分组是用来确认哪些序号的分组。
答:(1)序号到4为止的分组都已收到。
若这些确认都已到达发送方,则发送窗口的范围时[5,7]。
假定所有的确认都丢失了,发送方都没有收到这些确认。
这是,发送方窗口应为[2,4].因此,发送窗口可以是[2,4],[3,5],[4,6],[5,7]中的任何一个。
(2)接收方期望收到序号五的分组,说明序号2,3,4和分组都已收到,并且发送了确认。
对序号为1的分组的确认肯定被发送了,要不然发送方不可能发送4好分组。
可见,对序号2,3,4和分组的确认有可能仍滞留在网络中。
这些确认是用来确认序号为2,3,4的分组。
3.3在停止等待协议中如果不使用编号是否可行?为什么?在停止等待协议中,如果收到重复的报文段时不予理睬(即悄悄地丢弃它而其他什么也没做)是否可行?试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理由。
答:不行,分组和确认分组都必须进行编号,才能明确哪个分则得到了确认。
例如 A 向 B 发送数据, A 发送 M1 分组给 B , B 收到 M1 分组后,向 A 发送对 M1 的确认,但确认在半路丢失了, A 没有收到 M1 的确认,于是超时重发, B 又收到 M1 分组后,如果此时 B 不予理睬,那么 A 就永远都收不到 M1 的确认,就会一直向 B 发送 M1 分组。
从而产生死循环。
收到重复帧不确认相当于确认丢失3.4一个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十六进制表示是:06 32 00 45 00 1C E2 17.试求源端口、目的端口、用户数据报的总长度、数据部分长度。
这个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送给服务器发送给客户?使用UDP的这个服务器程序是什么?解:源端口1586,目的端口69,UDP用户数据报总长度28字节,数据部分长度20字节。
此UDP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给服务器(因为目的端口号<1023,是熟知端口)、服务器程序是TFFTP。
3.5为什么在TCP首部中有一个首部长度字段,而UDP的首部中就没有这个这个字段?为什么在TCP首部中要把TCP端口号放入最开始的4个字节?答:TCP首部除固定长度部分外,还有选项,因此TCP首部长度是可变的。
UDP首部长度是固定的。
在ICMP的差错报文中要包含IP首部后面的8个字节的内容,邮包而这里面有TCP首部中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当TCP收到ICMP差错报文时需要用这两个端口来确定是哪条连接出了差错。
3.6试用具体例子说明为什么在运输连接建立时要使用三次握手。
说明如不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作为例子,考虑计算机A和B之间的通信,假定B给A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组,A收到了这个分组,并发送了确认应答分组。
按照两次握手的协定,A认为连接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分组。
可是,B在A的应答分组在传输中被丢失的情况下,将不知道A是否已准备好,不知道A建议什么样的序列号,B甚至怀疑A是否收到自己的连接请求分组。
在这种情况下,B认为连接还未建立成功,将忽略A发来的任何数据分组,只等待连接确认应答分组。
而A在发出的分组超时后,重复发送同样的分组。
这样就形成了死锁。
3.7试以具体例子说明为什么一个运输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释放。
解释为什么突然释放运输连接就可能会丢失用户数据,而使用TCP的连接释放方法就可保证不丢失数据。
答:设A,B建立了运输连接。
协议应考虑一下实际可能性:A或B故障,应设计超时机制,使对方退出,不至于死锁;A主动退出,B被动退出;B主动退出,A被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