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总结导学学案:求
索真理的历程
本课考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
关注热点:1.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2.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新思想、新观点,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
(2)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________________;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___。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________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________实践的发展。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
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
1.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
B.实践活动是人们的认识活动。
( )
C.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 )
D.实践是“三观”统一的基础。
( )
E.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 )
F.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
2.想一想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是一回事吗?
3.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4.思考认识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呢?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___________,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5.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要正确对待错误。
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__________。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____________。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____________。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总结: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进行,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直击高考
1.(2011·浙江文综)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
这意味着
( )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0·江苏单科)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重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探究二]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的阶段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
这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分配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直击高考(2011·江苏单科)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误点一]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都是实践吗?
矫正训练 1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误点二] 如何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矫正训练2 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
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
”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 )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求索真理的历程
图片新闻——新闻视角精选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开始了人类的首次探索月球壮举。
经过约38万公里
的飞行,阿波罗11号在7月21日飞抵月球轨道。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乘坐登月舱,降落在月球静海。
人类成功完成了将足迹踏上地外星球的壮举。
阿波罗
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201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
2010年8月,美国宇航局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探究思考
(1)有人说,人类的成功探月活动说明人类只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征服自然。
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应训练(2010·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2011·诸城月考)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据此回答1~2题。
1.2010年10月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这说明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
B.人的意识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特点,能够把握世界的本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2.中国的“探月工程”就像一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接力赛。
在探月卫星一步步的成功中,“探月工程”必将迎来最终成功。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实践是永无止境的③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人类能够穷尽宇宙间的一切奥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2011·长沙月考)2010年10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亚领导人会议中,就如何推进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提高竞争能力水平、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与各国交换了意见。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哲学依据是
( )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4.(2011·长沙月考)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而这距第一名试管婴儿出生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了,全世界迄今也已降生大约400万名试管婴儿。
在时隔这么久之后才为其颁奖,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人的认识决定实践
C.实践具有历史性D.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5.(2011·莱芜质检)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体现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2011·新课标全国卷)
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如图)讽刺了一些人
(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2011·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2011·济南外国语质检)右图漫画表明
( )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人们立场、观点不同,认识往往不同
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2011·莲塘月考)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届五
中全会提出“国强民更富”。
据此回答9~10题。
9.党对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的探讨历程表明
(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C.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10.从认识论角度看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
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题组分类及练后反思】
题组题号错题错因
实践的特征1、2、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4、5、6
真理与认识过程7、8、9、10
一、1.(1)客观世界(2)物质性活动现实的存在
2.(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二、1.(1)来源(2)动力(3)唯一标准(4)目的和归宿
2.促进阻碍
三、1.主观同客观
2.客观性人人平等
3.条件和范围
4.主观与客观
5.相伴而行的
6.(1)反复性(2)无限性(3)上升性
问题思考
1.××√√√√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3.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4.相对于人类社会,用发展的观点看认识是无限的;相对于个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认识是有限的。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支持。
直击高考
1.C [考古遗物能够让人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而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说明了对个体的认识对于整体的作用,①正确,②不符合题意;通过对考古遗物的考古实践活动认识历史,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③符合材料主旨,④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项。
]
2.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生能准确识别A、B、C、D的解释即可作出准确的选择。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
]
探究二 (1)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认识具有无限性。
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4)认识具有上升性。
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直击高考 C [真理不是被推翻,而是被发展;物质决定意识,真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因此①④说法错误。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②③正确。
] 误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读书学习等获得间接经验,所以不能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完全等同。
矫正训练1 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错误;获得正确认识既可以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④错误。
]
误点二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矫正训练2 C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
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②的说法忽略了二者转化的条件,排除。
①③④正确,选C。
] 探究思考
1.(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人类的成功探月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人类的成功探月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表现。
所以,这种观点不够全面。
2.(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2)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4)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对应训练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课后练习区
1.C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A、D错误;B不符合题意。
] 2.B [ 中国的“探月工程”就像一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接力赛,体现了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在探月卫星一步步的成功中,“探月工程”必将迎来最终成功,体现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
3.C
4.D [实践证明了试管婴儿医学理论是成功的,D符合题意。
]
5.B [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符合题意。
]
6.C [漫画中的人的错误在于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所以②④符合题意。
①强调的是善于总结经验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③说法不准确,并不能说所有的失误和错误都是宝贵财富。
]
7.D [我们之所以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对历史问题要慎重考虑,③④符合题意。
①说法绝对化,不能认为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②强调了真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与题意无关。
]
8.C
9.C
10.C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错误;④不属于认识论。
]
1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解析题干的规定性明确,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答题时先摆出原理,然后结合材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