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哲学思想探究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有无相生【释义】形容: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

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糸。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

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

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

"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

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

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属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属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关键词:老子,严遵与时俱和,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宇宙构成,蒙文通,现代启示,史伯,变化观,社会科学版,田子方,疑古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

严遵在阐述老子“和”的学说时,提出了“与时俱和”的思想。

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的联接,可以给予现代社会以积极的启示。

一、老子“主一”之学即宇宙和谐的本质体现老子学说具有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两层面。

虽然形上与形下不离,体用不二,但是后世学者禀赋不一,识大识小,宜有不同,偏重于老子形下的层面,而特别注意其用阴用柔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就其全体而言,我国古代哲人向以中道为大道,老子亦然。

[①]晚周诸子的兴起,其直接原因在于“周文罢弊”、“礼崩乐坏”,亦即出于不得已的“反题”。

诸子各家都追求真理,要求重建政治社会秩序,而老子对于世间思想学说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探究,较之其他诸子尤为突出,故《庄子·天下篇》称之曰“主之以太一”。

近代以来学者论述先秦历史,常着眼于战国秦汉的政治统一;论述先秦思想,亦能关注其本体论、道论。

但罕有打通历史与哲学二学科,将政治统一与思想学说的统一结合而论者。

实际上老子对于“道”、“无”、“一”等统一性的探讨,乃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先导,二者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

而天地万物的统一性,一旦推溯到抽象的“一”,或绝对的“无”,必然涉及到全体的关联。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为一大关联而存在,万事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正是“和谐”思想的本质体现。

老子阐述宇宙整体性,有时乃采用具象概念,较为彰著者如认为天地万物本原于水、于气。

而老子论水、论气,盖亦因水、气能充溢天地,包裹万物,使达于中道。

《文子・上仁》》引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

……阴阳交接,乃能成和。

”《老子指归・得一篇》曰:“和,其归也;弱,其用也。

从严遵《老子指归》看严遵和扬雄的思想共性

从严遵《老子指归》看严遵和扬雄的思想共性

从严遵《老子指归》看严遵和扬雄的思想共性从严遵《老子指归》看严遵和扬雄的思想共性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严遵和扬雄是两位杰出的思想家。

其中,严遵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显著的贡献,其《老子指归》一书被誉为“中国的宗教史和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的最高结晶”。

而扬雄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曾著有《法言》、《指南》等多部文献。

尽管二者生活在不同时期,但从严遵《老子指归》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有着一些共性。

一、对道的认识《老子指归》一书中,“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严遵对道的认识十分深刻。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东西,同时具有内在与外在两大方面。

内在即指生命之源,外在则包含了自然营造和人类行为规范等多重含义。

而扬雄也对道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他还说道是“人之所得,其先必自通”、“事理之源源”,强调道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运作的必然原则。

二、对自然的解读严遵和扬雄都对自然的运作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都觉得自然是道的体现,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严遵在《老子指归》中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相互协调,物质与神灵同在,从而达到宇宙的和谐。

而扬雄则强调,自然是有序的,包含着一些规律性和变化性,但同时又是无限的、不可捉摸的。

他在《指南》中写道:“易日则显而万物备,易夜则隐而无物。

阳也者,显而为光,阴也者,隐而为无。

上天下地,过其中而不止,忽隐忽现,彼中有真神。

”三、对生死的看法生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严遵和扬雄都对此有着深入的探究。

严遵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人们应该顺从自然的规律,以达到真正的生命意义。

他说:“所谓生,不过有始有终;所谓死,不过无始无终。

”而扬雄则从人的道德层面探讨生死,认为生死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人在生前应该施行好德行,以得到善果,进而在死后转世投胎,永葆人性和品德。

四、对修炼的要求不仅严遵和扬雄在对自然和生死的看法上存在共性,他们也在释教修炼这个话题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老子,境界]浅谈《老子》“复归”的多重境界

[老子,境界]浅谈《老子》“复归”的多重境界

浅谈《老子》“复归”的多重境界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反(或返)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尤其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更是将其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从而成为独具特色的理论范式。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老子》哲学语境下的反(或返)多有探索,然而对与之相对应的范畴复(或归、复归)则鲜有关注。

从汉语语义学的角度看,《老子》中的反、返、复、归与复归既有同义之处,又有细微区别。

在《老子》独特的哲学语境下,复归已经突破了原初的语义边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也突破了日常交往的语言边界,其在哲学层面的引申之义更是随文生义、随境而变,不仅义项丰富而且令人难以轻易把握与诊释。

从逻辑路向上看,《老子》的复归有明确的路径:一曰循环、往复;二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前者是简单的重复性运动,后者则是否定之否定式的有变化的往复。

同时,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复归也呈现出由实至虚、由有至无、由经验至超验、由感性至理性、由固昧至澄明等多重境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子》复归的境界多可从辩证的角度加以对举与释读,这使得其复归之路与复归之境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浓郁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及辩证法的哲学意蕴。

本文以王弼《老子注》为蓝本兼与河上公本、帛书本等诸本相互对证,旨在探寻《老子》哲学语境下复归的多维境界。

一、复归于根之境界老学深邃,风格独特;老子之言,文简义丰;以物喻人,以人喻政。

具体而言之,老子常以隐喻示人,从经验直接推衍理性,进而完成生活与哲学、经验与理性的转换,这一点,在复归于根的向度与境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第十六章)对此,王弼解释说:归根则静,故曰静。

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

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老子注》第十六章);河上公解释说:静谓根也。

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

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2024年浅论严遵《老子指归》治国的哲学思想

2024年浅论严遵《老子指归》治国的哲学思想

2024年浅论严遵《老子指归》治国的哲学思想严遵,字君平,西汉末年的道家学者,所著《老子指归》一书是对《道德经》进行解释和阐述的重要作品。

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以柔克刚的政治策略、重视道德教化、倡导谦逊谨慎、顺应自然的治理方式、强调简约节俭、注重无为而治下的有为以及倡导和谐共处的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严遵《老子指归》中的治国哲学思想进行浅论。

一、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严遵在《老子指归》中首先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君主的职责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而非事必躬亲。

这种思想是对《道德经》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严遵看来,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了解并遵循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让事物自然发展。

二、以柔克刚的政治策略严遵提倡以柔克刚的政治策略。

他认为,刚强的手段往往会引起反抗和冲突,而柔和的策略则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贵柔守雌”的原则,也是对《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在治理国家时,严遵主张采取温和的政策,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从而赢得民心。

三、重视道德教化严遵在《老子指归》中强调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教化是治国的根本,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重德轻刑”的治国理念,也是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四、倡导谦逊谨慎严遵提倡君主应谦逊谨慎,不自大,不骄奢淫逸。

他认为,谦逊谨慎的态度有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决策失误。

同时,这种态度也能够让君主更好地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五、顺应自然的治理方式严遵强调治国应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这些规律。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指归》自然观初探

《老子指归》自然观初探

作者: 王德有
作者机构: 中国大百科金书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60-66页
主题词: 《老子指归》;自然观;《老子》;严君平;《汉书》;哲学著作;成都人;汉末;多识;班固
摘要: <正> 《老子指归》是阐发《老子》宗旨的一部哲学著作。

作者严君平,西汉末期隐士,蜀郡成都人,原姓庄,名遵,字君平。

班固作《汉书》,避明帝刘庄讳,更庄为严,称严君平。

严君平以卜筮为业,他认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常设摊于成都街市。

每日看数人,得钱够自养,就闭肆下簾讲授《老子》。

他博览群书,广学多识,根据老、庄之指著《老子指归》(以下简称《指归》)。

《老子指归》当为严遵《老子章句》——严遵《老子注》的发现以及《老子指归》的性质

《老子指归》当为严遵《老子章句》——严遵《老子注》的发现以及《老子指归》的性质

作者: 樊波成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典籍与文化
页码: 19-2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章句 老子指归 韵部演变 经解体式 道藏
摘要:严遵《老子指归》不是伪书。

今道藏本《老子指归》不仅有《指归》,也附有《老子》经文和注文。

该注文通篇押韵,参其用韵特征和用字特征,可知作于西汉蜀楚之地,亦为严遵亲撰,也就是过去认为已经亡于六朝隋唐的“严遵《老子注》”。

严遵《老子注》以析句和陈述义理为主,是“章句”体式中“句”的部分;而“指归”即“章指”,是“章句”体式中“章”的部分。

故而《老子指归》当定名为严氏《老子章句》。

由于东汉以后“注”体大行其道,导致两汉各种“章句”著作被肢解和删削。

老子指归校笺

老子指归校笺

老子指归校笺简介本文档将介绍关于老子指归校笺的内容。

老子指归校笺是指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指归校笺。

此文旨在解释老子对于人们在追求道德和理想生活方面的指导原则。

老子的指归校笺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了指归校笺作为一种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指归校笺是指人们应该回归到自己最本质的自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老子认为,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本性和内在的需要,导致失去了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他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通过无欲无求的状态,人们能够获得最大的自由和满足感。

他认为,只有回归到自我的本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实践指归校笺的方法指归校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实践指归校笺的方法:内心的宁静首先,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可以通过冥想或者修炼其他的内心冥想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冥想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杂念和欲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内心的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平静下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无为而无不为其次,要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

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放下于外界的執著,站在一个对世界和事物心胸开放的态度上。

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人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境,减少不必要的纠结和焦虑。

追求道义最后,要追求道义和正义。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规律,是万物的本质。

追求道可以让人们与宇宙息息相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能违背道义和正义的原则,要秉持公平、公正和善良的价值观。

结论老子的指归校笺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平衡的原则。

通过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道义和正义,人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同时,实践指归校笺的方法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修炼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老子的指归校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道德经》2.何钟友、朱宿侯. (2008). 老子道德经研究.3.郑嘉颖. (2013). 老子的“指归”思想与道德伦理再认识. 伦理学研究, (6), 1-10.。

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 ”
中国道教
命元真。有些人其生存状态可以 说是—— — 欲望在膨胀,生命在萎 缩。因此 ! 道祖 " 老子他老人家心 怀慈悯之心,教导人们 “ 专气致 柔, 能如婴儿乎” , 即教人返归到 婴儿般之至柔,以及 “ 精之至” 、 “ 和之至” 的生命元真状态; 劝诫 “ 人们“ 复归于婴儿” 、 复归于朴” , 即劝人复归到婴儿般天真无邪的 纯真境界,复归到木材般原始未 化的质朴境界。 三、 关于“ 返朴归真” 的途径 关于 “ 返朴归真” 的途径, 亦 “ ” 即如何 返朴归真 , 其主要途径 大约有如下几点: 其一,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 化。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 道祖 " 老子主张“ 绝圣弃智” 。盖 “ “ ! 即不正当的聪明智巧 " 圣” 智” 产生法制巧诈,而用法制巧诈来 治理国家,就会成为扰民的 “ 有 为”之政。如果抛弃这种扰民的 “ 有为” 之政, 人民就会得到百倍 的利益。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 化,! 道祖 " 老子又主张 “ 绝仁弃 ! 道祖 " 老子主张绝弃当时流 义” 。 行于矫揉造作的、 不自然的、 虚伪 $ 旨在回归于自 # " 的所谓 “ 仁义” , 然之“ 大道” 。 这样, 民众才能恢复 自然淳朴的孝慈天性。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 化,! 道祖 " 老子还主张 “ 绝巧弃 “ 利” 。 巧” , 技巧。 这里的技巧, 不 是指制造先进生产、生活器具的 技巧, 而是指制作 “ 奇物” 以供权 贵玩赏或牟取利益的技巧。换言 之, 即指不正当的技巧。“ 利” , 这 里指贪图奇物之利,亦即不正当 的利益。由于“ 人多伎 $ 技 % 巧, 奇
& , # " 物滋起” 又由于人多贪 “ 奇物” ! 即“ " 之利, 难得之货” 因此要“ 绝

汉代《老子》学著作的重新定位——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读后

汉代《老子》学著作的重新定位——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读后

汉代《老子》学著作的重新定位——樊波成《老子指歸校箋》读后《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与《老子指归》是现存汉代《老子》学的三大重要著作。

前二者采用传注体裁,后者近乎专论性质,似乎不以章节句释为主。

其实不然。

学界一般使用的严遵《老子指归》,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王德有点校本。

据该书点校说明,此本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并从五十多种《老子》注中辑出了八十余则佚文。

此后,谈严遵、谈《老子》学、谈汉代思想者,多据之为说。

其实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一方面王氏本太过简要,其实没能按照底本进行细致整理;另一方面,则因严遵此书自清代全祖望、四库馆臣质疑后,一直聚讼纷纭,说真说赝,争议不断,前辈学者如王重民、蒙文通、严灵峰、王利器、金春峰、郑良树、李学勤曾先后撰文论列,而真本说渐占上风。

王氏本认可真本说,但仍有疑难未决。

近出樊波成《老子指歸校箋》一书在前人既有成果之外,又有创见,他结合青海上孙家寨汉墓竹简,指出严遵之文与汉代军制实情相符合,为这一学术史问题的定案增添了重要证据。

不过,此事尚非樊波成新著的最大贡献。

对于严遵《老子》书,近时的意见虽多主其不伪,但若深究该书内文诸如《君平説二經目》、《道德真經指歸序》等篇目是否严遵所作,以及《道》、《德》二经究竟谁为上下,仍然莫衷一是。

樊波成不但从文字用韵的角度对作者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又通过北大简《老子》推测了上下经排序可能呈现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并且详细论证出《道藏》本严遵书《老子》经文之下长期被人误认为是唐代“谷神子注”的文字,竟然应是严遵本人所作!《老子指归》的小注,可分《老子》经文注和“指归”部分注两类,前人以所谓“谷神子注”加以统称,对之忽略已久,明人胡震亨刊本以及王德有点校本均将其削而不载。

但樊波成认为经文注不仅符合两汉用韵的特点,也与楚蜀两地古方音吻合,断不可能是六朝以后的作品。

他指出,经文注中元真、阳耕、阳东、祭質、月質、幽宵、歌支等韵分别合用,歌部支韵字不入支部,鱼部麻韵字不入歌部,以及阳声韵和阴声韵、入声韵通押,是汉代甚至西汉时期韵文的特殊现象。

严君平《老子指归》道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严君平《老子指归》道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严君平《老子指归》道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导师:
您好!在此我向您报告我所选择的论文课题,课题为《严君平《老子指归》道论思想
研究》。

《老子指归》是当代著名学者严君平先生所著关于老子思想的一本精华论著,该书系
统地阐述了老子思想核心概念和主要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哲学、文化和思维
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文将以《老子指归》为研究对象,围绕严君平对于老
子道论的阐释和贡献展开深入探讨与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剖析《老子指归》中的主要道论思想,从思想内涵、特征、形态等多方面全面地探讨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与精神内涵,包括“道”、“非为”、“无为”、“本然”等特色概念,分析讨论了老子思想在今日社会状况下
的意义,以及严君平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调查、比较分析、概念重构、文本解读等等多种方法,
旨在实现对老子思想的全面深刻理解。

希望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能够顺利完成此次论文研究,获得一个优秀的成绩,同时还
能在老子思想的研究上有所思考和启发。

《老子指归》的生命观

《老子指归》的生命观

《老子指归》的生命观
薛公忱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2)001
【摘要】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道家哲学名著,比较全面地表述了作者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其奥秘就在自然之中,人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而追求长生;主张绝名除利以养生防患,清静无为以养神存身,治病于未然.这些观点虽有历史局限,其合理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总页数】4页(P5-8)
【作者】薛公忱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
【相关文献】
1.生命秩序和谐性是建构人的真正生命的必要条件——再论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与老子的学说 [J], 蔡宝玺
2.从《老子指归》到《老子想尔注》修持观的变化探微 [J], 王鲁辛
3.汉代老子宇宙观的黄老色彩——以《老子指归》为例 [J], 刘玲娣
4.老子生命观对当下生命教育的启示 [J], 张谦
5.老子生命观对当下生命教育的启示 [J], 张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指归》“无为”思想的易学渊源

《老子指归》“无为”思想的易学渊源

On The Yi-ology Source of The Idea of Non-action in
Laozi Zhigui
作者: 丘乐媛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29-3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老子指归》;易学;无为;性命;感通
摘要:�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

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

其一,“神明”、“太和”意涵取自《周易》,以证其虚无之指。

其二,“性命”的思想源自于《易传》的“各正性命”之说,为发展《老子》“自然无
为”思想提供依据;其三,“感通”的思想亦受启于《周易》,给“无为而治”的实现提供了
可能性。

《老子指归》摄生、修身与治国思想探析

《老子指归》摄生、修身与治国思想探析

《老子指归》摄生、修身与治国思想探析
王鲁辛
【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6
【摘要】对摄生、修身及治国问题的关切向来是道家和道教理论的一大特色,三者在其理论体系中并不是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而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老子指归》作为一部阐发老子思想的道家哲学著作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通过对《老子指归》文本的挖掘,试图找出严君平本人对摄生、修身及治国等问题所创建的内在理论体系,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代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建设性的启示.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王鲁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老子》情志摄生思想探析 [J], 张岚;邹纯朴
2.以道为师,修身成圣——管窥老子的修身思想 [J], 黄晓兵
3.怀宝而修身守静而不争——《老子》与《周易》中的修身之道 [J], 师星三
4.从老子的“摄生”谈起 [J], 顾洪彬
5.老子“无为”摄生思想新义发微 [J], 董国庆; 郑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身心之喻——《老子指归》身体隐喻中的思想

身心之喻——《老子指归》身体隐喻中的思想

身心之喻——《老子指归》身体隐喻中的思想
丘乐媛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指归》的身体现思想很重要的体现之一即是用身体的基本架构“心—身”来比拟政治构成的两个重要元素——君与民.以心喻君、以身喻民表达了严遵对于君民关系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解.引入了身体隐喻的表达方式,严遵对于君民关系的论述显得更为明晰.关于君民关系,一方面君民之间既是互为一体,相互感应,另一方面“民又不谕君之所为”,这其中的矛盾又得以通过身与心的关系来解决.【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丘乐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转"喻"为"义":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 [J], 梁永刚
2.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以《老子》中水的隐喻为例 [J], 王宝峰
3.食喻与药喻:王阳明释经学中的两个基本隐喻 [J], 郭亮
4.《韩非子·喻老》确是借老子言论为法家思想张本 [J], 管宗昌;杨莉
5.从身体改造到身心解放:新文化运动同人的身体思想 [J], 伍小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研究老子

如何研究老子

如何研究老子研究老子,不认识老子不行,但认识后又只有建立起老子之门户,才能消除对老子思想众说纷纭,行成一致的认识。

若研究解读老子,能自由进入老子之门,随便走出老子之户,其研究解读老子就到家了。

一、何为《道德经》之门。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论道之体;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为德经,论道之用。

《道德经》其“道经为门,德经为户”。

严遵在他《老子指归》中,指出“下经为门,上经为户”,是因以前“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已反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研究《道德经》是从“道经”入门,“德经”出户。

若不懂老子道之哲学,就入不了《道德经》之门,就无从谈老子,否则就是乱弹琴。

若不懂老子德之含义,就出不了《道德经》之户,会困死在《道德经》之中,如历史上的解老注老大家,均被困在玄学之中。

“直译”与“意译”。

笔者目前只见到我国大陆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台湾大学哲学教授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这两个《道德经》译本均是“硬译”又叫直译。

有人说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笔者虽不懂文体但知道哲理是拐弯之理,因而其译文则不能“硬译”。

“硬译”结果轻则乏味重则不能反映老子其意,甚而歪曲老子其意。

任、陈两位学者对《道德经》之“硬译”,大多歪曲其老子本意。

与“硬译”相对应的是“软译”又叫意译,就是依据老子本意用现代白话所译,因而对《道德经》译文,其“硬着陆”会被碰伤,必须“软着陆”才不致被伤。

但“软译”绝不能凭主观随意,必须要符合老子本意,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软译”的基础就是道德经的旨归,没有道德经的旨归,就无法实现不离题之“软译”。

二、《道德经》旨归。

(一)何为《道德经》旨归?1 、《道德经》旨归,是指整部《道德经》的指向及归宿,换言之,就是整部《道德经》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按老子话说就是“言有宗,事有君”,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章的主旨。

2、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解老注老专家王粥,所著《老子指略》只有一句“一言以蔽之,噫!祟本息末而已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0
既 无上 下 , 无 左右 , 达 无 边 , 是道 的纲 纪 ; 又 通 它 它胸 怀 空 虚 ,
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因为道德变化 、 陶冶元首之际 , 在太虚 之域 、 幽深之中万物禀受了性命 , 由混沌状态而开始形成 ; 便
在神 明相 交、 清浊分 离之际 , 太和运行 于空旷之野 、 微妙 之
柔的辩证法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普遍特性。它纯洁、 深化 了< 老子》 的思想内涵, 它也具有主观性、 因袭性等
不足之处 。
关键词:老子指归>严君平; 《 ; 哲学思想; 世界观 ; 人生观; 辩证法; 意义与不足
中图分类 号 : 249 B 3. 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 7 (0 0 0 — 12 0 10 — 4 7 2 1 )1 0 0 — 4
太和为祖 。”
以卜 筮为业 , 享年九十多岁。
以侗 易>< 、管子 >< 、淮南
< 得一篇> “ 者 , :一 道之子 , 神明之母 , 和之宗 。 太 天地之
祖。”
子) 等思想充实 、 阐发< 老子> 无为思想 , 对以无 生有 的宇宙演 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 对人生观进行 了全方位 、 多角度
< 老子指归> 是西汉隐士严君平对< 老子) 思想 的理论 阐
发, 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 中国哲学 的发展史 中承前 在 启后 , 内蕴转机 。 严君平是汉元帝 、 n 成帝年间的人 物, 平时
< 上德不德篇)< (老子指归 ・ 上德不德篇》的简称 , 下
同) “ :天地所 由, 物类所以 : 道为之元 , 德为之始 , 神明为宗 ,
< 道生一篇>“ :故虚之虚者生虚者 , 无之无者生无者 , 无
者生有形者 ……夫天人之生也 : 因于气 , 形 气因于和, 和因于 的由来 , 物类的依 托” 的本 源, 德是其起始 ,一” “ 是道的儿子 ,
神明的母亲 , 太和的宗祖 , 天地 的祖先。所以,虚中之虚者” “ 生虚者 ,无中之无者” “ 生无者 ,无者” “ 生有形者 。 天和人产生
包裹着还未生成 的东西 , 它无形无名 , 浩大无际 , 混混沌沌 , 昏暗而不可考究 , 没有声色 , 无可比拟 ; 你要指它却没有所指 的方 向, 你要搏击它却没有可被搏击的东西 , 它浩远无穷 , 不 可言喻 ; 它贯通一致 , 无终无始 , 它是万物的房舍 , 是最初的
中, 万物便 由此而产生。 ( 不 出户篇 》 “ 《 :道德 变化 , 陶冶元 首, 禀受性命乎太虚之域 、 玄冥之 中 , 万物混 沌始 焉。神 而 明 交 , 浊分 , 清 太和 行 乎 荡 荡之 野 、 纤妙三( 、 即太 和)、性 、 、 、 、 ”“ 命 情 意
生观 、 辩证法等。 其中世界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本源 性理论 , 它在< 老子=道生一 , }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的 理论基础上 , 对宇宙 的衍生过程进行详细 的描述 , 老子》 是< 世界观的理论深化 ; 其人生观包含人性观 、 修养 观和命运观 ; 其辩证法体现为道家和谐 、 阴柔型辩证法。

志 、 等范畴进行了重新阐发。其哲学思想包括世界观、 欲” 人 神 明, 明因于道德 , 因于 自然 , 神 道德 万物 以存。” 道是 “ 天地
时, 其形体依赖于气 , 气依赖 于和谐 , 和谐依赖于神 明 , 明 神 依赖 于道德 , 道德依赖于 自然 , 万物 因此而存在 。
“ 、 、 三、 道 一 二、 万物” 的具体含义是 :
兴起 ; 它轻而不升腾 , 重而不止息 , 阳而无外表 , 阴而无内里 ;
一三( 又名“ 太和 、 ) 无”一万物 。这里的“ 并不是真 的什么 无” 都没有 , 而是指不为 肉眼所见的混沌状态 ;无 之无 ” “ 是指产 生“ ” 无 的虚无之物质状态 ;无无之无” “ 是指产生“ 无之无” 的
湖 北社 会科 学 2 1 0 0年第 1期
《 老子指归》 哲学思想探究
万 志全
( 赣南师范学 院 文学 与新 闻传播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 0 0
摘 要 :老子指 归》 < 是西 汉隐士严君平对 《 老子> 想的理论 阐发 , 西汉道 家思 想的代 表作之一 。 思 是 它的哲 学 思想 包括世界观 、 人生观 、 辩证 法等 思想 内容 。 中 , 其 世界观 是其 最重要 的组成部 分 。 它对宇 宙的衍 生过程进行 “ 道一一一二一 三一万物 ” 的详 细描述 ; 其丰 富深刻 的人 生观是 其哲 学思想 中最有个性 特 色的部 分 ; 其和谐 、 阴

具体而微 的世 界观
关于世界的衍生过程 , 它构拟 了—个由无到有的依次递
生过程 , 道( 即: 又名“ 无无无之无 、 始未始之始” 一一 ( ) 又名 “ 、 德 无无之无、 始始之始 ”一二( ) 又名“ 阴阳、 明、 神 无之无” )
( )道” 一 “ 是指那种没有无也没有始 、 不上存在 , 说 没有
之物质状态 ( 道” 即“ 的状态 )请看 以下几处对世界衍生过程 。 的全貌性描述:
虚无之物质状态 ;无无无之无” “ 是指产生 “ 无无 之无 ” 的虚无 命所 以, 无有所名者谓 之道 。” 由“ 又生出“ 。 ) 道” 一”
作 者 简介 : 全(9 )男, 学博 士 , 万志 17 , 文 复旦 大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 院博士后 , 南师 范学院 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副教授 。 赣
形也没有声 、 看不见也听不到 , 赋予无而授予有、 不能用言语
来谈论的东西 , 它是 “ 无无无之无” “ 、始未始之始” 它作为万 , 物 的来源、 性命的根据 , 是无法用某—个名称来称呼的。《 (道 生一篇= “ } 是故 , : 无无无始 、 不可存在 , 无形 无声 、 不可视听 , 禀无授有 、 不可言道 , 无无无之无 、 始未始之始 , 万物所 由、 性 ( “ 是指那混混沌沌 的东西 , 二) 一” 它恍恍惚惚地存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