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品牌哪里去了 作者skynet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PPT课件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PPT课件

ppt课件
2
苏泊尔:苏泊尔公司始建于1994年8月。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
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
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意图收购苏泊尔,2008年完成收购计划,
持有苏泊尔52.74%的股权,获得苏泊尔控股权。日前,苏泊尔因
陷入“质量门”风波而备受质疑。
ppt课件
3
2003年三笑集团被美国高露洁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那个 曾经占中国牙膏市场50%多的三笑还能笑得起来吗.
ppt课件
4
中华牙膏:虽然仍是绿色包装,但中华牙膏已然不再是中们小时
候的记忆。1994年1月,荷兰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控股权,
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华品牌经营权租赁给联合利
ppt课件
18
2006年以80%股权被美 国威士伯公司收购,一直 作为中国涂料业的龙套老
大的华润,此次倒戈使民 族涂料企业前景堪忧。
ppt课件
19
1996年被美国美洁时公司并购,随即被打入冷宫,从此这个著名的
民族品牌逐渐从人民的记忆里消失。真是民族企业的悲哀啊。
ppt课件
20
2011年11月 百胜集团 小肥羊 从27.2%增至 93.2% 45.6亿港元 获批。
ppt课件
21
2011年7月 雀巢集团 徐福记 60% 17亿美元 待批。
ppt课件
22
2011年6月 英国世界最大烈酒公司帝亚吉欧 对四川水 井坊的股份 从49%增至53% 1.4亿元 获批。
ppt课件
23
2010年2月 雀巢集团 云南山泉 70% 上亿元 获批。
ppt课件
24
2010年11月 朝日啤酒 康师傅 控股6.5%私募新股股权 435亿日元 已完成。

外资围剿下的民族品牌启示

外资围剿下的民族品牌启示

外资围剿下的民族品牌启示作者:段永利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年第05期你是不是也以为,日常所见所用的中华牙膏、大宝、苏泊尔、太太乐鸡精、南孚电池等日用品,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品牌。

结果却被狠狠打脸,它们都早已不姓“中”。

你知道为什么鸿星尔克、白象方便面一度那么火,不光是因为捐款、土坑酸菜事件,而是因为它们是国产品牌的捍卫者,是铁骨铮铮拒绝外资的民族企业。

但是,像这样的民族品牌如今我们还能说出几个?为什么很多我们熟知的民族品牌越来越不纯粹?为什么有些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之后就慢慢消失了?外资和民族的联姻,真的都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吗?事实证明,很多中国本土品牌脱离中国身份、外嫁跨国公司,面临的结局无非就是衰退消亡、被贱卖、奋起反击,只有那些独立自主、倔强发展的民族品牌,在商界的血雨腥风中岿然不动。

“豪门梦碎”的传统消费品牌外资进入原本是件好事,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也确实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也有很多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之后,不断的走下坡路,有些被外资利用完之后就被雪藏,直到销声匿迹。

中国啤酒企业众多,深入人心的品牌也有很多。

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家,哈尔滨啤酒如今已然是一家外资公司。

成立于1900年的哈尔滨啤酒厂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企业,20世纪末,曾畅销全国并远销国外,2004年,美国安海斯公司(AB)收购哈啤99.66%股权,并把哈啤公司私有化,开始靠收购来吞噬市场份额。

其实不止哈尔滨啤酒,在此之后,百威又相继出资,将珠江啤酒、南昌啤酒、唐山啤酒等多个品牌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

泱泱中华,国产啤酒均纷纷另作他姓。

毫无疑问,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本土啤酒产业,特别是区域性啤酒品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华牙膏,上世纪80年代,“中华”凭借市场占有率达到40%稳坐中国牙膏第一品牌的宝座。

但在引进外资之后,中华牙膏的辉煌历史就戛然而止。

1994年,上海牙膏厂想以市场换技术,外资却想以资本换市场。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引言概述: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血泪史,包括市场竞争、品牌建设、质量问题、文化差异和国际化战略。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并为其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文内容:1. 市场竞争1.1 价格竞争: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面临低价竞争的挑战,这使得企业难以提高利润和品牌形象。

1.2 品牌认知度:相比于国际知名品牌,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品牌认知度较低,缺乏品牌溢价能力,难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2. 品牌建设2.1 品牌定位: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品牌定位上往往缺乏清晰的战略,无法准确把握目标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导致品牌形象含糊。

2.2 品牌传播: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品牌传播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无法将品牌形象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3. 质量问题3.1 产品质量: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足,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品牌声誉。

3.2 服务质量: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服务质量上也存在问题,客户体验不佳,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

4. 文化差异4.1 语言和沟通: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面临语言和沟通障碍,无法准确传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品牌理念。

4.2 文化差异: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需要适应和融入当地市场,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国际化战略5.1 市场调研: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

5.2 合作火伴: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火伴关系,共同开辟国际市场,分享资源和经验。

5.3 品牌形象塑造: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需要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民族品牌丁家宜没落之因

民族品牌丁家宜没落之因

民族品牌丁家宜没落之因作者:蔡恩泽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4年第8期文_蔡恩泽编辑_曾文广插画_梁航宇6月4日,法国科蒂(COTY)宣布,将停止在华销售丁家宜系列护肤产品,以专注于其它品牌。

丁家宜原本是中国民族品牌,创立于1995年,至今还不到20年,曾经是本土日化行业的骄傲,如今却沦落到下架停售的地步。

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嫁入”豪门丁家宜生化研究中心历经20年的潜心研究,探究长白山洗参人美白的奥秘,从天然人参植株中成功培育出“人参活性细胞(AGCA)”,从此丁家宜美白系列产品诞生。

以公司创始人丁家宜命名的丁家宜产品坐拥美白技术专利,“美白洗面乳”是丁家宜首推产品。

随后,丁家宜又主推防晒产品。

来自调查机构AC Nelson的数据显示,中国防晒乳液市场一年约有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丁家宜的市占率曾达到15%,说“独占鳌头”一点也不为过。

丁家宜在中国护肤品市场地位高居前列,防晒市占率第一,男士产品市占率第二,洗面奶市占率第三,面膜市占率第四。

丁家宜落入科蒂手中,是一段“嫁入”豪门的姻缘。

科蒂1904年创立于法国巴黎,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全球香水老大,也是全球美容界公认的领导厂商。

可是,面对增长迅猛、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全球化妆品巨头科蒂集团却因为不得法,长期徘徊在中国市场大门之外,眼睁睁地看着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竞争对手从中国市场收获丰厚利润。

因此,科蒂集团需要一个“跳板”,以便迅速打入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

于是,科蒂看中了丁家宜。

其实,当初被科蒂收购时的丁家宜就已显露疲态,那时的繁荣是用钱砸出来的,靠人海战术去促销,向经销商压货。

而科蒂看中丁家宜的不仅仅是其品牌影响力,主要还是对它的销售渠道感兴趣。

彼时,科蒂委托上海家化为其代理在中国的阿迪护肤、香水等业务。

虽然,科蒂当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将丁家宜“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品牌”,但言不由衷,甚至包藏祸心。

收购丁家宜后,科蒂收回了原来由上海家化代理的业务,改由丁家宜代理销售。

民族品牌走向全球的路径

民族品牌走向全球的路径
民族品牌的挑战
• 面临国际品牌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渗透 • 缺乏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 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有待提高
民族品牌面临的主要挑战
品牌定位与市场拓展
• 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品牌 定位 • 如何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品牌 知名度
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 如何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满足消费 者需求 • 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 力
民族品牌走向全球的策略建议
产品创新
•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满 足消费者需求 • 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创新产品
品牌建设
• 加强品牌传播,提升品 牌知名度 • 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 牌影响力
市场拓展
• 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 费习惯和文化差异 • 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策 略,提高市场份额
渠道建设
• 拓展线上渠道,利用电 商平台提高销售额 • 加强线下渠道,提高品 牌在实体店的影响力和知名 度
民族品牌走向全球的路径
01
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民族品牌的定义与特点
民族品牌的定义
• 体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品牌 • 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民族品牌的特点
• 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 • 高度的忠诚度和认同感 • 独特的产品优势和创新能力
民族品牌的发展现状
民族品牌的崛起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品牌逐渐崛起 • 一批优秀的民族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企业文化与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
•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员工
品牌价值
•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品牌价值 • 通过公益活动,提高品牌在社会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

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

《中华民族品牌的血泪史》1994年《中华牙膏》被荷兰《联合利华》收购。

1996年,《活力28》被美国《美时洁》收购。

2000年,《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0年,《太太乐鸡精》被瑞士《雀巢》收购。

2003年,《三笑牙膏》被美国《高露洁》收购。

2003年,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被美国《吉列》收购。

2004年, 《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2004年,《佳木斯收割机》被美国《约翰迪尔》收购。

2004年,《雨润》被美国《高盛》收购。

2004年,《哈尔滨啤酒》被美国《安海斯布希》收购。

2004年,抗生素基地《华药集团》被荷兰《DSM》收购。

200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收购。

2006年,中国纸业龙头《晨鸣纸业集团》被美国《CVC》收购。

2006年,《娃哈哈》被法国《达能》收购。

2006年,《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收购。

2006年,福建《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啤酒》收购。

2006年,东胜《白加黑》被德国《拜耳医药》收购。

2006年,北京《统一石化》被英荷《壳牌》收购。

2006年,浙江《德力西电气》被法国《施耐德》收购。

2006年,河南《双汇》被美国《高盛》收购。

2008年,浙江《苏泊尔》被法国《SEB》收购。

2008年,北京《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

附注1: 《西安杨森》被美国《强生》收购。

紧急避孕药毓婷属《北京紫竹》被瑞士《诺华》收购。

《太子奶》、《碧桂园》被美国《高盛》收购。

《乐凯》被美国《柯达》收购。

四川《水井坊》被英国《Diageo酒业》收购《海轮胎集团》被法国《米其林》收购。

《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汰渍Tide》《碧浪》全就是《宝洁》旗下品牌。

国内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与《美涛》四大护发品牌被德国《拜尔斯多夫》收购。

《华信》、《海螺》、《亚泰》、《山水》四大水泥品牌分别被《瑞Holcim》《美国摩根士丹利》、《爱尔兰C RH》、《摩根士丹利合资企业》收购。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引言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民族品牌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血泪史,以及如何让这些品牌走向世界。

一、缺乏品牌意识1.1 缺乏品牌定位和战略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和战略,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这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无法与国际品牌企业抗衡。

1.2 忽视品牌形象建设许多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忽视了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对品牌形象的投入和管理。

这导致品牌形象模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

1.3 缺乏品牌文化建设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品牌文化的建设,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这使得企业缺乏文化认同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二、质量问题2.1 低质量产品影响声誉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往往生产出低质量的产品。

这些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2.2 产品安全问题一些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产品的安全性。

这导致了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地位。

2.3 缺乏创新能力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展开有效竞争,限制了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三、市场竞争压力3.1 国际品牌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国际品牌的激烈竞争。

这些国际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市场份额和渠道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中国民族品牌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3.2 价格竞争的压力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往往面临着来自低成本国家企业的价格竞争压力。

这些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使得中国民族品牌企业无法通过价格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的民族品牌消失了?

中国的民族品牌消失了?

精心整理中国的民族品牌消失了?当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崛起的焦点话题时,品牌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

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断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国和美国领先,分别为38.5%、36%和34.3%,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王先生用的是美加净,后来有电视了,最有名的黑白电视品牌是“飞跃”和“金星”,西装的老品牌是“培罗蒙”,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城”、“大地”风雨衣风靡全国……现在想起来,王先生对这些老品牌还是赞不绝口———永久、凤凰自行车好骑、经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几十年照样很准,培罗蒙西装笔挺、潇洒,还有美加净、白玉几十年不变的淡雅、清新让人留恋。

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几乎都消失了。

王先生说,现在的人买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档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欧、西铁城;洗涤、护肤品,商店里摆的几乎都是外国牌子;服装就更是了,子女们谈论西装不是法国、意大利的牌子,就是就是当时的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对外国企业和品牌的进入有许多限制和约束,给民族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无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都是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

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75%。

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

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

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与韩国三星公司合资时,竟未对“香雪海”品牌进行价值评估,而即使保守估计,当时的“香雪海”品牌价值也在一个亿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在多方面放松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外国资本便趁机独揽大权。

民族品牌正被慢慢消失

民族品牌正被慢慢消失

熊向东:民族品牌正“被”慢慢消失对于化妆品,著名的理财大师熊向东表示他不曾用过,但不代表未曾研究过。

熊向东感叹在我国整个的化妆品市场,接近60%的女性开始或者已经在使用化妆品,10%的女性坚持使用高端奢侈的化妆品。

而你知道吗,熊向东感叹道在整个的化妆品其中90%的化妆品都来自国外,而我国本土的化妆品占据比例却不到10%。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熊向东举例道,那我们的牙膏两面针,2012年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仅为4600万元,而2003年最辉煌时单年销售就达4.274亿元,市场已萎缩到不足当年的1/4。

熊向东惊呼目前国内牙膏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熊向东感叹不只是国内牙膏市场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外资进入我国后,很多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也都落入了“合资-亏损-外方独资(控股)”的“圈套”。

我们要“利用外资”,熊向东感叹结果反而“被外资利用”,企业品牌和市场一并“拱手相让”了。

比如,宝洁系列吞没了我国日化用品市场,我国的许多高端制造业“排头兵”企业也纷纷落入跨国公司“囊中”。

据统计,在化妆品市场,熊向东分析道外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90%。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的控制率,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很多了。

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品牌“被”慢慢消失了呢?熊向东说道,除了我国民族品牌本来就不多这个原因外,重要的是我国民族品牌的市场价值与现实意义被大大地忽视了。

前几年,民间有一种公开的说法叫“外资并购:99%中国品牌被贱卖”。

据介绍,熊向东分析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兼并和收购竞价之比不超过1∶7或1∶8,而现在国际上,公司竞价20倍至25倍已经是司空见惯。

如法国达能集团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欧洲纳比斯公司,相当于其资产的27倍。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品牌企业血泪史: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引言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品牌企业。

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民族品牌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以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历史为线索,探讨民族品牌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

一、起步阶段:面临质量和技术问题1.1 缺乏品牌意识和战略规划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和战略规划,只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忽视了品牌的建设和管理。

这导致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稳定,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1.2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依赖于引进技术和合作生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这使得企业无法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具有竞争力,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1.3 缺乏国际化经验和渠道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缺乏国际化经验和渠道,无法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这使得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与国际品牌企业相抗衡。

二、发展阶段:面临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问题2.1 品牌形象不佳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面临品牌形象不佳的问题。

由于起步阶段的质量和技术问题,企业的品牌形象受到了负面影响,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2.2 市场认可度不高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面临市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由于起步阶段的缺乏国际化经验和渠道,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认可,无法与国际品牌企业竞争。

2.3 缺乏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缺乏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

企业往往只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忽视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导致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无法提升。

三、转型阶段:面临创新和国际化问题3.1 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在转型阶段往往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起步阶段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阶段的品牌形象问题,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存在瓶颈,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论民族品牌的维护和发展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一席之地,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

要发掘中国企业品牌的优势和潜力, 扬长避短。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其次分析了民族品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民族企业品牌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民族企业品牌战略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创造了相当多的民族品牌,基本上完成了对洋品牌的模仿、借鉴,对民族品牌的认识、挖掘、独立创新的实践过程,很多民族品牌价值处于攀升状态。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民族品牌成长过程毕竟太短暂, 品牌价值, 品牌实际竞争力,品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特色品牌相比还处于劣势,一些优质民族品牌正处于萎缩状态。

许多有中国特色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却以该国品牌的面目出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

2民族品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1品牌意识淡薄,很多企业满足于贴牌生产当前中国许多产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中国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没有品牌的打工经济。

我国的一些企业家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

国内很多企业仍只处于贴牌生产的状态,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长远发展来看,贴牌具有局限性,必须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因为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较少,受委托的企业如果不创建自己的品牌,而是过于依赖委托方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名正言顺的市场地位,利润被压榨,而且企业也缺乏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2.2部分企业缺乏危机变革意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我国许多民族企业跟不上世界经济革新的节奏。

缺乏变革意识,认为“老牌即是名牌”,对一些优势已去的民族品牌盲目自恋,坚持以一些“老产品”和“老品牌”作为企业的产业支柱和形象标志,不愿积极地创新和变革,结果必然使企业也被市场所淘汰。

一些过去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现在已倍受冷落,甚至已退出市场。

论中国名族品牌的消失

论中国名族品牌的消失

论中国名族品牌的的消失在现今的社会条件和市场环境下,一些民族品牌缘何会接连消失?如何塑造一个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民族品牌?这是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一大课题。

品牌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成为超越国界的交流纽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

对于品牌的培养,从来都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与呵护的过程。

民族品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本土企业曾经创造出许多风靡全国的优秀品牌,从日用品,到家用电器、服装,许多“老字号”至今听起来仍让人倍感亲切。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中国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多,许多老品牌却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大行其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中国的“老字号”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新品牌脱颖而出。

中国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在经历着一个艰难的演变过程,它也在重新构筑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我们的民族品牌缘何经不住“洋女婿”的诱惑?是我们崇洋媚外的心态,是民族品牌生存的环境不佳,还是我们在短浅的利益面前,放弃了守望?商场衣服为何洋名多近30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在中国的市场上,洋品牌和本土品牌又各占几何呢?针对这一问题,去年,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对北京的17家商场进行过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商场中,以服装为例,国外品牌占了73%,本土品牌仅占27%,在北京金融街购物中心,国外品牌高达80%。

洋品牌的绝对优势在我国服装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1994年起,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服装加工出口占世界50%。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我们自有的民族品牌服装却是寥寥无几。

对此,有专家评论道:“一个民族如果衣着服饰被国外名牌所引导,对民族心理、民族自信心将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商家不但没有从扶助民族品牌的大局思考问题,甚至盲目崇洋媚外,歧视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无异于给在竞争中成长起来,能够与洋品牌比拼的民族品牌一个致命的打击。

我国民族品牌发展道路探析

我国民族品牌发展道路探析

我国民族品牌发展道路探析2008年美国可口可乐收购了中国的汇源,近些年随着外资的大量融入,多家外资企业兼并或收购了我国大中型知名企业,我国民族品牌逐渐的也在国内市场上走上转型和消失的道路,这样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民族品牌如何发展?我们试求探索从中国民族品牌的实际出发,分析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现存的种种问题,提出关于发展中国民族品牌的些许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标签:民族品牌;品牌意识;品牌效应1 中国民族品牌发展过程中现存的种种问题1.1 我国人民的品牌意识观不健全,十分的淡漠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很多经济产业也逐渐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品,甚至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民族品牌却少之又少,罕有的几个国产品牌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先后面临被兼并的命运,中国经济在没有自己品牌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一种为外品牌打工的经济形式。

很多国民甚至没有民族品牌的观念,觉得好用便宜就是好,甚至有很多还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和消费情绪,这也是制约我国民族品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应当宣传民族意识,推广自己发展自己经济的道路,让人们以自己的民族为荣,以自己的民族事业和品牌为荣,为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铺平道路。

1.2 我国企业家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有些企业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只是一味的追求高经济效益,没有正确的管理观念和品牌推广意识;有些企业法人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但是没有吧品牌的功效放在首位,没有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下足够的功夫,往往仍然成效不够;还有些企业有树立品牌的意识,但是在碰到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是就很轻易的放弃了,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对品牌的执着,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在面临重大困难时很轻易的就选择了出让自己品牌或者自己品牌的知识产权。

1.3 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值较低,商标产权流失严重品牌的树立是在人们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和信赖感的建立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树立了品牌就能很好的建立固定的客户群体,带来持续不断的购买行为,从而使本品牌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为品牌的长足发展提供前提。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不少外国企业抓住中经营不善,人才缺乏,市场制约,销路受阻等原 因,趁机而入,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引导其走上正轨,外企大量吞并 中国名牌,造成中国品牌自主权丧失,民族品牌市场蛋糕被瓜分。长此 以往,后果无穷,
外企大肆进入中国市场,大大降低了本土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影 响本土企业的的正常发展和生存,会降低国人对民族品牌的忠诚度
还有企业界人士指出,国家总是在提自主创新,但是当这些企业好不 容易花了很多时间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却突然被国际寡头企业利用资 本的优势收购了。这种情况会使国际寡头尽快地消灭竞争对手,然后快 速地占领中国市场。而这些大企业如果都被收购和控股了,那么自主创 新的骨干力量就没有了。
也有很多人认为保护民族品牌是国人采取双重标准,指责国人批评美国限 制中石油并购优尼科,自己却不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也许吧?如果有中 国人在国际比赛中支持中国对的对手,甚至在中国与外国的战争中支持敌 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站在敌人的角度,他们也是爱“国”啊! 一些国有企业在评估品牌价值时还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景气、快破 产的时候,则高估品牌价值,以虚夸实力;而企业要把品牌转让或许可给 外方时,则低估品牌价值,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一. 民营业主的短视行为,觉得通过跨国资本运作,可以盘活 企业的成长,经营状况可以得到改善。可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理 念。而一些民族企业属于家族式的经营,缺乏合适的人才和结伴人。 二. 外企通过高价收购中国民族品牌。以经济来俘虏芳心,久而久 之,就摆脱防备,投坏送抱的,甘为走卒,任其驱遣,甚至品牌经营权 也拱手相让,在企业主沉迷于外企的纸醉金迷的时候,中们的民族品牌 正一点一点被蚕食。穷的只剩下躯壳,中们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很虚的名 头,还有很多消费者被蒙到骨里,曾经中们自以为豪的名族品牌如今却 是落入他手,让人可悲。 三. WTO潮流席卷而来,各国的资金、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不少外 来资金涌入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一旦有机会,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开 放式的政策给外企收购中国企业滋生了温床,提供了良机。外资控制知 名品牌,以达到消灭国内竞争对手的目的;控制关键技术,占据产业发展制 高点,外资通过并购获得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同时限制被并购企业的技 术研发活动。存在威胁所谓产于企业运作轨道正常化,外企 主要用企业文化凝聚力留作人才,中们可以外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 理念,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

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流失、成因和保护策略

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流失、成因和保护策略

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流失、成因和保护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开展,国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市场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接连出现了一系列外资并购中国行业排头兵和王头企业的现象, 而且并购的面越来越宽.外资并购如一把双刃剑,通过并购,可以解决中方企业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但是不可无视的是很多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后其状况反而不如被并购之前,有的甚至逐渐淡出了市场.因而, 寻找到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对并购大潮中的民族品牌保护迫在眉睫.跨国并购,一般是指由国外投入的资本兼并和收购、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多家企业合并成一家,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一、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动因、特点与趋势民族品牌,它是指起源于中国大陆,并由国内企业最先创立的品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及政策环境的改变及外资战略开展的需要,外资并购我国民族品牌的事件频繁发生.(一)夕卜资并购民族品牌的动因.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我国已成熟运作的公司,迅速进驻中国市场,减少竞争对手;且以并购的形式进入新市场的本钱比新建投资低,原企业所拥有的销售渠道等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得,便于短时间内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现状与特点.一般而言,正当的外资并购可以使企业得以走出困境, 促使企业健康迅速地开展,实现并购双方的双赢.但大多数外资并购的目的是为了了消除新进市场的竞争对手,为了白己的开展扫清障碍,形成垄断.1、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现状.外资并购近几年在中国得以快速开展,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强劲, 加上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法规的出台,进入中国的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形式也由开放初期的以对外借款为了主转变为了外商直接投资为了主: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构成中,外资并购金额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这一改变在中国参加WTO以后尤为了突出.大量民族品牌被并购,其间不乏不少国内知名品牌,如乐百氏、小护士、三笑集团、羽西、大宝、南孚等,均已由外资企业控股.2、夕卜资并购民族品牌的特点.首先,外资并购的目标是我国市场份额较大的民族品牌;其次,在并购过程中,外资常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外资并购中的最根本的目的往往是通过外资并购实现对我国的国有品牌控制,并利用白己的控股决策权,将中国品牌安排在与外资品牌有较少竞争的低档产品上,或者索性将国有品牌弃之不用. 此外,外资越来越对我国的知名品牌产生兴趣,纵使企业运行良好、资金富足,更具实力的外资也常常以强强联合等原因指出并购, 显然, 外资企业就中国市场的野心日渐增大,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盼望从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分一杯!或以较低门槛进入,而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上先入为了主,站稳脚跟.目前看来,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被并购,并且越来越多的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被并购^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很大动机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更为了便捷的途径以及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 也是为了了消灭中国的竞争对手.因此,大局部外资在中国并购的都是国内颇具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品牌.假设长此以往,中国的优秀民族品牌将回属于外资旗下, 外资将在中国市场上形成垄断地位.二、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流失及其原因分析国家工商总局的调查显示,外资企业的产品在化工、轻化、医药、机械等行业占据了1/3以上的份额.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是通过外资并购的手段得来的.碳酸饮料市场上,外国品牌占有率到达90%以上;中国日化行业已根本被美国的“保洁”、德国的“汉高”、英国的“联合利华”将市场瓜分;洗涤用品市场上,全国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资并购了3个.市场的垄断地位无疑使外资在我国市场的言语权和控制权增大.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是通过外资并购的手段得来的.(一)薄弱的商标意识.目前,许多企业只注重技术改造,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却认识不到着名品牌本身具备的附加值. 薄弱的商标意识,如对商标随意转让、对白有的商标权益不注意保护等行为了, 可能直接导致商标因管理不善而流失.(二)企业领导追求短期利益.目前,许多企业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这使得有些企业领导为了了在白己任期内完成目标, 不惜舍弃白有品牌而接受外资并购,这一行为了,虽然实现了短期利益, 但却使得民族品牌大量流失.此外,由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地位较低, 众商家往往对白己的品牌没有十足的白信, 盼望投靠一个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已寻求开展与稳定,也是民族品牌流失的一大原因.客观来讲, 外资并购对于民族品牌来讲是一个双刃剑, 对于我们,更应认清它所带来的危害:首先,民族品牌是中国人的话语权、主动权、定价权 . 外资一旦掌握了言语权和主动权,将对外乡企业乃至全国的白主品牌都形成打压的态势;其次,外资并购东道国企业是为了了从东道国稳定、持续的获取收益.但如果外资并购的规模过大甚至不断增长,那将会威胁东道国的经济平安.借助对我国民族品牌和知名企业的大肆并购, 外资企业以较低的本钱在中国众多行业形成市场垄断态势 .三、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保护对策(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民族品牌的兴衰与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并且对国家形象和民族信心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来保护民族品牌,但是我国的〈〈反垄断法>的力度尚缺乏以对民族品牌进行足够的保护.所以,当我国具有良好开展前景和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优秀民族品牌将要遭遇外资并购时,政府应做出反响出面制止.此外,应针对优秀民族品牌出台相应的保护举措和扶植政策, 提升民族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目前,民族品牌被外商挤占、抢注、封杀、买断的事件屡有发生,给我国的民族品牌开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及损失. 为了预防这些事件的反复发生,我国应当增强立法,对合资当中的民族品牌被外商买断、封杀、挤占、抢注进行必要的法律干预.(二)创立相应的审查机制.在面对外资并购,尤其是重大并购重组活动,政府应进行多部门的联合审查,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对于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过程中,应该通过相关行业的专项审议.同时,建立各行业并购中的平安预警机制,防范潜在风险.政府还应正确把握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 积极稳妥推进外资并购开展,努力使并购投资成为了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二)完善冏标评估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的资广评估、资本市场、财务制度、外资管理方面尚不成熟.以至于在有些外资并购过程中,外商以较小的代价,占有了中方商标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并且在合资后的生产经营中,我国越来越多企业的商标被外国商标削弱或取代.因此,在完善商标评估制度,不仅要制定有关商标评估制度, 明确商标评估的方法和标准,还要培养一支既有资产评估专业知识, 又有商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商标评估队伍.(四)坚持维保白己的合法权益.首先,我国企业应保护白己的合法权益,明确约定中方品牌合资后的权属及其使用情况.中方将白己的商标许可合资企业使用或以使用权作价出资时, 应通过合资合同、章程或有关正式协议,明确中方品牌的使用条件,以预防中方品牌因束之高阁或被打入冷宫而名存实亡;其次,也应明确约定在合资期间新产生的或新增值商标的权益回属. 企业在合资过程中共同培育的商标或因投入巨大的宣传费用而增值, 属于合资企业的无形资产中方往往缺乏商标意识,而被注册在外商名下.如果没有约定,那么应属于双方共有财产,在合资期满后,中方应该根据有关规定分割或者作价转让同时,企业也应增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前我国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根本不能受到重视. 而现在,企业内部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预防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的预防举措 .(五)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评估.中方企业应注意对白身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应为了了解决燃眉之急或迫于压力而放弃评估时机. 这样会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巨大流失.总体来说,从企业本身来看,保护品牌应是白己分内的事,相信没有任何企业愿意白己的品牌倒下.一个企业老实守信的从事经营活动,持续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效劳给广阔消费者,从而不断地强化白己的品牌形象,是保护民族品牌的立足之本.其中,企业家的道德修养是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品牌的命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领导者的价值观, “先义后KU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这些老祖宗的训诲应该牢记心中. 在发生不得已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通过竞购方的选择、并购合同条款的设置,争取民族品牌的延续.外资对民族品牌的并购有利有弊, 既不能一味的追崇外资并购,也不能一味的反对外资并购.只有充分利用外资并购,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开展民族品牌.世界需要品牌,中国也需要品牌,品牌可以让中国更受尊敬 .所以,只有对民族品牌采取适当的扶持,坚持白主创新,坚持大力开展民族品牌,才能鼓励民族品牌白身健康开展,从而较好地保护民族品牌.主要参考文献:[1] 钟小兰,李屏兰,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2] 张金清,吴有红.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平安的潜在威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陈涛等.论合资过程中中方商标的流失问题及其对策[J].商情,2021.[4] 宋永辉.外资并购对我国日化业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1.[5] 景加军.对合资过程中民族品牌流失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0.。

民族品牌(1)

民族品牌(1)
§ 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拥有五个 字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瑞蚨祥自19世纪末,从济南向全 国各地发展,到1934年瑞蚨祥拥有24处企业。
§ 1949年,历经沧桑的瑞蚨祥和大栅栏的许多老字号一样迎来, 民主的曙光、北平的解放。开国大典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 旗就是用瑞蚨祥提供的红绸了制做的;1954年底,率先实现 公私合营,近几十年来一直成为首都劳动人民和中外游人喜爱 的国营绸布商店。
民族品牌(1)
瑞蚨祥
简介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是享 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 主 要经营丝绸、呢绒、棉布、皮货、中式服装及制作等。个 性化制衣是“瑞蚨祥”传统特色,从选料到成衣制作始终 是“一条龙”服务,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的镶、滚、拼、 盘、贴、荡等的同时,又增加了手工刺绣等技艺,它选料 精良、剪裁得体,滚边讲究,盘扣精美。盘扣是中国传统 服装服饰制作中的传统特色之一,是纯手工的“绝活”。 瑞蚨祥中式服装精湛的制作技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 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 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 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 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 满足顾客的要求。
民族品牌(1)
企业变革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开始生产经营礼服呢鞋和缎子面 鞋,其服务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新的“坐轿”人。 既 而小牛皮底礼服呢圆口鞋问世,受到文艺界、知识界人士 的喜好。但因其销售对象狭窄数量,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 低下,但“品质至上”的理念始终渗透到员工培训与激励 中,既制造向心力,又促进生产经营。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赵德伟
【期刊名称】《企业管理》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 外资收购者对本土品牌的收购就像一把高悬在民族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民族品牌生存发展之路上投下了一片危险的阴影……rn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事件注定要触碰到民族品牌敏感的神经.回想前段时间的徐工收购案以及娃哈哈和达能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再回溯到在外资收购中惨遭"斩首"的活力28、美加净等,加上南孚、苏泊尔、小护士等代表性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无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关注.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赵德伟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乘电力腾飞东风筑民族品牌伟业中国电力行业民族品牌创新发展论坛暨杭申集团——上海华通、杭州之江品牌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京盛大召开 [J], 王玉胜
2.民族品牌合资之殇 [J], 张慧;
3.民族品牌合资之殇 [J], 张慧
4.中国民族品牌之殇 [J], 赵德伟
5.健康中国靠民族品牌,民族品牌看新华医疗——新华医疗荣耀登场第7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 [J], 李士龙;郭晓亮;毕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品牌哪里去了?作者Skynet1983年,上海一家百货商店内,众多消费者在抢购上海产的手表。

上海牌手表是当时上海人的三大件之一。

中国老品牌,比如”飞跃“牌球鞋”友谊“牌护肤霜”宫灯”牌杏仁蜜“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你还能列出几个?当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崛起的焦点话题时,品牌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

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断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国和美国领先,分别为38.5%、36%和34.3%,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仍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中国的“老字号”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新品牌脱颖而出。

中国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在经历着一个艰难的演变过程,它也在重新构筑着中国的国家形象。

大上海老三件沪上人家的品牌生活王先生4年前搬到上海浦东,住进一片楼区,听说记者想请他谈一谈对国内老名牌的印象,他不由得轻叹一声:“老国货品牌,现在家里都看不到了。

”他取出一本老相册,从黑白照片开始回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黄浦江那边他生活了多年的弄堂里的一间小屋。

36年前,他在那里结婚的时候,备好的是经典的“老三件”:一对上海牌手表、一辆永久牌的黑色男式自行车、一辆凤凰牌的紫红色女款自行车,缝纫机则是“蝴蝶牌”的。

王先生说,这些上海货都是当时国内最响的牌子,质量没话说。

那个年代上海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哪家结婚都要想方设法买全。

像这样的国内老名牌,王先生还随口数出了很多:早上漱口的牙膏是白玉、中华,护肤最常用的是美加净,后来有电视了,最有名的黑白电视品牌是“飞跃”和“金星”,西装的老品牌是“培罗蒙”,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城”“大地”风雨衣风靡全国……现在想起来,王先生对这些老品牌还是赞不绝口———永久、凤凰自行车好骑、经久耐用,上海手表走几十年照样很准,培罗蒙西装笔挺、潇洒,还有美加净、白玉几十年不变的淡雅、清新让人留恋。

但是,这些东西现在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几乎都消失了。

王先生说,现在的人买手表,要么是瑞士高档表,要么是日本的卡西欧、西铁城;洗涤、护肤品,商店里摆的几乎都是外国牌子;服装就更是了,子女们谈论西装不是法国、意大利的牌子,就是英国的牌子,其实那些很多也是在中国做的,跟他们说“长城”“大地”风雨衣,他们说商场里看不到,再好也不会比“伦敦雾”更好,可“伦敦雾”什么价钱啊?不是4位数就是5位数!有意思的是,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了的老品牌,在国外依旧有人使用。

大约一个月前,本报记者在埃及开罗的一个小胡同里找到一家裁缝店,想缝补开了线的裤子。

没想到的是,店主杜维卡使用的竟然是中国产的蝴蝶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已经跟我20多年了,当初是从一个做生意的亲戚那里好不容易搞到的,现在还是宝贝呢”,杜维卡兴奋地告诉记者。

记者不禁感到疑惑了,这些口碑、质量都很好的国产名牌,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或合资或兼并跨国企业吞掉老品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国产货,老百姓都会抢着去买。

”回忆起当年国产品牌的盛景,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感慨万千。

谈到国产品牌因何驰骋时,李建明认为,一方面是当时的国产品牌质量确实过硬,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对外国企业和品牌的进入有许多限制和约束,给民族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无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都是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接受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

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目前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量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企吃掉了3个;国外品牌在化妆品市场占75%。

跨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通常会选择与中国的本土名牌合资,大众、宝洁等品牌都是这样进入中国的。

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

”对于价值较大的中国品牌,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

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

中方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

而中国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从与外企的合资和合作中获得发展。

但是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企业却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在合作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

当年在电视上广告铺天盖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国前两位的洗涤用品名牌,出于想发展壮大的初衷,它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

结果没想到,汉高逐渐在经营权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活力28”品牌萎缩为由,将其搁置起来。

到现在,“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场。

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和美加净等品牌。

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合资过程中要么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

像1995年“香雪海”冰箱与韩国三星公司合资时,竟未对“香雪海”品牌进行价值评估,而即使保守估计,当时的“香雪海”品牌价值也在一个亿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在多方面放松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外国资本便趁机独揽大权。

于是,“合资变独资”的案例就频繁发生。

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步步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市场,并在2004年与合作16年的中方伙伴分道扬镳,实现了独资。

乐凯胶卷、扬子冰箱等,也是这样销声匿迹的。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的就是某些国民的崇洋媚外心理,令外国品牌屡屡得以攻占中国市场。

20多年过去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却依然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格外迷恋“舶来品”。

走进北京任意一家家庭装修装饰市场,你都会看到从地板到家具,很多国产品牌都标榜自己使用的是德国技术或德国板材,似乎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

而在中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贴牌生产”现象,其实也是出于满足国人这种心理的需要。

像“耐克”“阿迪达斯”“戴尔”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外国品牌中国造。

出口多利润低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就是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

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会评选“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但中国品牌的身影从未在这里出现过。

在不久前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以247席几乎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而我国却仅仅有12个入选。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世界第三大出口国的地位。

不久前,一位美国记者发表了一篇轰动全世界的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因为拒绝使用中国商品,而经历的种种不适。

令人尴尬的是,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商品中———10美元一双的童鞋、圣诞树上的彩灯、洋娃娃玩具、搅拌器甚至捕鼠器等等———难觅中国名牌。

虽然很多外国人都发现难以离开“中国制造”,但他们也明白“绝大多数‘中国制造’并非中国名牌”。

就拿中国的出口创汇大户服装业来说吧。

全球每3件出口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中国制造,这就是“8亿条裤子能换一架飞机”。

可是,如果你到欧美国家转一圈,却很难找到一件中国名牌服装。

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0%的中国领带,利润不及世界的5%;产量占全球80%的中国手表,平均出口价格为1.3美元,而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价格却高达329美元。

正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对记者说的,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质量高技术新保护中国品牌出路所在品牌不仅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没有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谈国家的经济实力。

日本一位著名人士说过:“日本人的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

”如何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李建明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必须高人一筹。

他举例说,国企广西柳工集团在与跨国公司合作时,在关键技术和海外营销领域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民营通信企业华为公司为了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全国企业中最多的。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像联想、海尔这些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代表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