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第一部分:问题梳理与诊断一、教学内容方面1. 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不够熟练,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如分数、小数、百分数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2. 知识点衔接不紧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较为庞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以与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

3.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方法方面1. 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

2. 缺乏针对性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

3.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三、学生学习心理方面1.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2. 缺乏自信: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及时复习、作业应付了事等,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

四、家庭教育方面1. 家长过度干预: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过度干预,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2.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陪伴和指导,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及时解决。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家长仍持有“分数至上”的观念,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数学找规律方法怎么教五年级小孩数学

数学找规律方法怎么教五年级小孩数学

数学找规律⽅法怎么教五年级⼩孩数学找规律是数学学习题型的⼀种,找规律要求有较强的思维逻辑,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数学找规律⽅法,希望⼤家喜欢!数学找规律⽅法代数中的规律“有⽐较才有鉴别”。

通过⽐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的题⽬,通常按照⼀定的顺序给出⼀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般规律。

揭⽰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

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起加以⽐较,就⽐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1 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

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___。

”分析:解答这⼀题,可以先找⼀般规律,然后使⽤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

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起加以⽐较: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平⾯图形中的规律:图形变化也是经常出现的。

作这种数学规律的题⽬,都会涉及到⼀个或者⼏个变化的量。

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

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数学找规律⽅法⼀从具体的.实际的恩提出发,观察各个数量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变化规律。

由此及彼,合理联想,⼤胆猜想善于类⽐,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或相同点;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验证结论正确与否;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变化思维⽅式,做到事半功倍探索规律是⼀种思维活动,及思维从特殊到⼀半的跳跃,需要有⼀定的归纳与综合能⼒。

当以知的数据有很多组时,需要仔细观察,反复⽐较,才能准确找出规律。

需⽤到的数学⽅法有:分类讨论法.转化法.归纳法.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等⼀系列探索活动,解答有关探索规律性问题的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或条件不直接给出,需要逐步确定需要的结论和条件。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掌握规律.合理推测.认真验证,从⽽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数学找规律⽅法3数学找规律⽅法⼆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通常按照⼀定的顺序给出⼀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般规律。

大班科学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大班科学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大班科学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刻。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中进行学习,既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测量与计量生活中测量与计量是幼儿接触数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通过日常活动,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有关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

比如,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用手指、尺子等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

可以让幼儿使用天平或秤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让他们判断哪个物体更重。

同时,可以通过让幼儿用杯子、容器等进行倒水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容积的概念。

二、形状与空间形状与空间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感知、观察和模仿生活中的形状与空间,可以提升幼儿的几何认知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形状物体,并让他们观察、比较。

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拼图等活动,让幼儿模仿并认识各种基本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游戏,让幼儿运用自己的空间想象力,进行形状摆放、空间构建等活动,提升他们对形状与空间的认知能力。

三、分类与排序分类与排序是数学中的常见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分类与排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分类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物品分类的游戏,让幼儿根据色彩、形状、大小等特点,将物品进行分类。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活动,如按照大小、按照高矮等进行排序。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逐渐理解分类与排序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数与数量数与数量是数学中的核心内容,通过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数与数量的关系,可以提升幼儿的数学意识和算数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指出、数数等方式,让幼儿认识1到10这些基本数字,并了解它们的数量含义。

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些有数量概念的活动,比如让他们摆放一排玩具,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逐渐理解数与数量的关系,并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现式教学法一

发现式教学法一

一、发现式教学法的历史探源发现式教学法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很久.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其后,英国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也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些观点,无疑为发现式教学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的.他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由于他的倡导,使得发现式教学法引起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二、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发现式教学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顿悟学说.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主动建构学习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所以,发现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正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还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试误,而是突然的“顿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试误与顿悟是学习中互补的两个过程,常常是穿插进行的.一般说来,在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技巧、试解习题等常以试悟的形式出现,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则多表现为顿悟.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式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人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三、发现式教学法的现代诠释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适应这种急剧发展变化的形势,人们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开拓创新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创造一种能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发现式教学法的思想正好体现了这种需求.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发现式教学法”,接受的过程中多启发,发现的过程中多参与,两种教学形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课题.四、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现以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下:1.创设问题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从旧知识中寻找出与新知识相似的数学对象、准备好与新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本节课问题情景我是这样设计的:SARS病毒曾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恐慌,现假设第一天有一位SARS病人,他在第二天感染两人就不再感染别人了,而另两人又在第三天各感染两人,以后他们也不再感染别人了,如此下去33天共有多少人感染了SARS病毒(不考虑死亡人数).(这样引入课题出于以下三点考虑:(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真实事件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2)事件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2.组织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或者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求解上述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问提跟教材讲等比数列通项时的细胞分裂问题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不同在于细胞分裂成两个后本身就消失了,而在这个问题中SARS病人传染给另两人后本身并没有消失,所以最后算多少人时要把这一部分人加上去,那么第1天是1人,第2天是2人,第3天是人,第33天是人,所以33天总共应有()人.3.引导探究发现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等数学知识,发现论证数学定理、推导数学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争取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象数学家那样经历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求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猜测的数据正确与否或者说谁的误差更小些,我们就必须给出这个式子的正确解答过程.我们先来仔细看一下这个式子,很显然1,2,,…,是一个等比数列,共有33项,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求一个等比数列前33项的和.一般地,设有等比数列他的前n项和是 .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上的证明,看完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公式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除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你还有其它方法证明吗?给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自由思考,积极解决)生2:我觉得公式应该对q=1与分类进行讨论.生3:我觉得等比数列的项数还应该值得重视.师:很好,的确以往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这两个方面,所以以后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对q的讨论以及数列的项数.课本上的证明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教师板演)(这种求和的思路在解决某些求和问题时经常用到,应使学生掌握)那除了课本上的证法还有没其它证法了呢?生4:由等比数列通项得:将上面n个等式的等号两边分别相加,得,, .当时,;当时, .生5:(板演)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运用等比定理,,于是,得出或,或(q=1).生6:(板演),则所以有,即,或(q=1).4.建构数学理论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以及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等.在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体验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以后,教师要及时地帮助整理、补充和完善,使之规范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形成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为掌握应用奠定基础.在构建数学理论时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能够想出三种不同的方法相当不容易,我们再来仔细学习以上三种方法:生4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用迭加的方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a n }的前n项和公式;生5围绕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生6当然还有我们课本上的错为相减法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习题中还会大量出现.由此,我们得出了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请同学们思考,有了这个公式,要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项之和,我们应该怎样做?众生:直接用公式.师: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启发学生得出:需按公比是否为1分类讨论.师:这个公式除了可以用来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之外,还有其它用途吗?(仔细观察公式,引导学生发现知三求二)5.尝试数学运用数学运用主要是指运用通过探究发现得来的数学理论实现问题解决,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教师要精心组织系列化的问题题组,指导学生尝试数学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课堂实录如下:师:我们已经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让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上去,请同学们精确计算33天后的SARS病人.众生: .师:计算出最后结果.众生:8589934591.师:也就是将近有85亿人被感染SARS病毒,而我们知道全世界人口才60几亿.从这个数据也能说明SARS的可怕,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SARS,这也说明我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6.总结回顾反思总结回顾反思可以先由学生叙述,教师进行补充和提炼,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对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数学思维的反思,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笔者让同学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回顾和反思:(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公式的推导方法;(3)公式的应用.追问: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反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目标和素质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上述六个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灵活选择,关键在于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总之,发现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发现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怎么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

怎么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

怎么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1怎么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一、导语激趣课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导入,成功导入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追求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

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时候,用有趣味的导语吸引学生。

如:计算5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开展“考老师”活动,让学生出题,老师回答,然后老师准确无误地回答,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如此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成为有效的求知活动。

二、通过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形象生动的东西会更有兴趣,所以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掌握数学知识,并增强学习兴趣。

如:教学结果为5的加法,教师可在黑板的左边粘贴4只小鸭子,同时提问:“我在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啊?一共有多少?”待学生回答完毕,写上“4”,然后在右边粘贴上一只,提问:“总共有多少只小鸭子?怎么计算呢?”学生回答以后在黑板上写上“+”,指着图提问:“4+1得多少?”学生回答以后写上“5”。

通过图画来诱导学生,激发了其兴趣,也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加深印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听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步。

学生是否能专心听讲,决定着他们接受知识的多少。

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对听讲十分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听讲的学生予以眼神暗示。

一年级的学生还很单纯,都喜欢受到表扬,所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效果更好。

一年级学生具有特殊的年龄特点,具有形象的思维。

教学中要使用更加多样和直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分神,把精力投入学习中,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听讲习惯。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学法的有效性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会思考”。

2024年送教上门数学教案(含多场合)

2024年送教上门数学教案(含多场合)

送教上门数学教案(含多场合)送教上门数学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了送教上门政策。

该政策旨在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偏远地区、特殊学生群体家门口,让他们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送教上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数学教材和教辅资料。

2.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3.教学内容的拓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家长评价: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保障1.教师素质:提高送教上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送教上门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3.教学管理:建立健全送教上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4.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七、教学展望1.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送教上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偏远地区和特殊学生群体享受到送教上门的优惠政策。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材分析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接着为学生创设两个活动情景:1.用100米篱笆,在空地上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并对实践中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

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中获得的。

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生活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的另一目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四、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要让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既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这些能力。

一、问题发现问题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 提供多样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或者推导出一个公式。

2.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关于数据变化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分析法、归纳法、逆向思维等。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鼓励他们思考和尝试,帮助他们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

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用,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形成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锻炼逻辑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引导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

1. 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故事是幼儿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数学世界。

可以用故事讲述一只小兔子去果园采摘水果的经历,带领幼儿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

在故事中,可以融入一些数字和计算方法,让幼儿在愉快的故事情节中学会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故事,幼儿可以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加深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各种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拼图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字的排列和逻辑关系;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启发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幼儿们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比如使用积木和算盘等教具来进行数学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进行数学探索和合作,通过互动合作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问答形式的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互动,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通过应用形式的数学教学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应用实践,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任务,让幼儿在任务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以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推理,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除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和案例分析,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积极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诊断与解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诊断与解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诊断与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诊断与解决(一)诊断的意义诊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个环节之中,笔者所要谈的是课堂教学诊断,它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现教学活动中设计与实施的合理部分,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为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推动先进的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诊断的方法1、从教师本身进行诊断课堂教学诊断要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为依据,客观地诊断、评价课堂教学。

在这里说的主要是指目标式诊断。

目标式诊断就是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及训练内容的设计和板书设计等,是否都符合教学目标,最终教学目标达成度怎么样。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努力达成的预期目标和教学结果。

有人称它为课堂教学的方向盘。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学评价都要紧扣目标进行设计。

教师在进行备课是就要有意识的思考如下问题: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板书设计合理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了吗?对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做出了及时的指导吗?教师的指导与调控得当吗?选择的教和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吗?能够有效的达到体验激情、探究悟理、合作提升、讲授指导、实践内化的目的吗?教学活动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互动吗?教学语言表达准确吗?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从教学过程中既体现教师教的如何,又能体现学生学的如何。

因此,教学过程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部分。

学生要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

十大数学教学设计思路

十大数学教学设计思路

十大数学教学设计思路数学教学设计思路可以分为许多方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安排、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等等。

下面将介绍十大数学教学设计思路:1. “启发-发现”教学法启发-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从中发现数学规律。

2. “探究-合作”教学法探究-合作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配合、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3.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设计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4. “拓展-延伸”教学法拓展-延伸教学法是一种针对学生不同程度和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扩展和延伸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更深入、更广泛的数学知识,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5. “实践-应用”教学法实践-应用教学法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和具体的数学应用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6. “发散-联想”教学法发散-联想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启发学生联想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比较、类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发散思维。

7. “呈现-演绎”教学法呈现-演绎教学法注重通过呈现具体的数学实例和演绎推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解析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幼儿创意幼教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

幼儿创意幼教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

幼儿创意幼教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数学是一门普遍认为抽象复杂的学科,常常让幼儿感到困惑和无趣。

然而,幼儿时期正是培养数学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时期。

幼儿创意幼教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游戏中的数学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幼儿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可以利用积木搭建活动,让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发现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分组计数、分类等活动中应用数学概念;在室外游戏中,可以设计简单的数学追逐游戏,如找到比自己高或矮的人,或者让幼儿数数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跑过的距离。

二、绘画与数学幼儿天生对绘画具有浓厚的兴趣,幼儿创意幼教可以将绘画与数学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数学。

例如,可以引导幼儿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在绘画过程中,可以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他们画出的图形的特点,比如边数、角数等;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给一只画了两只眼睛的动物画上多少只眼睛。

三、故事与数学故事是幼儿喜欢的学习形式,幼儿创意幼教可以运用故事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发现数学。

例如,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学习数字的概念,如故事中的主人公需要帮助他们数一数家里有多少只宠物,或者在一次旅行中需要帮助幼儿计算出所需购买的食物数量等;故事还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时间的概念,如通过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件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帮助幼儿学习顺序和时间概念。

四、自然与数学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学教室,幼儿创意幼教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学。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形状,如树叶的形状、花朵的形状等;还可以利用比较大小的活动,让幼儿观察不同大小的花瓣、叶子等,并进行排序和分类;通过观察和计数昆虫、小动物等,让幼儿对数量和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幼儿创意幼教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数学,可以使数学变得有趣和生动。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应变的。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很多,用的方法当然也不仅仅只有一种而是多样化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欢迎阅读分享。

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一、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探索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各学科都应用得较为广泛,且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新知识的来由并研究其特征,探索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会把自主学习结果看成是一种成功,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了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坚强自信心和自主探索、自觉钻研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明白数学中看似深奥的知识,只要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就能很快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学习法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共同协作商量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的方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课堂上小组讨论有利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类思想、综合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能力,能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小组讨论可从多角度获得解题思路和思维途径,往往是讨论和交流融为一体,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印象。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也能从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发现式学习方法发现式学习方法是继自主探索式学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之后的又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来发现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发现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这样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种优先掌握的心理,且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知识、问题、思路和方法有较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掌握知识很重要,找到了发现知识的渠道。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正确提出数学问题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正确提出数学问题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正确提出数学问题能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是个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培养起。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要求,给了我们教师很多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平台。

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年龄小,和这种能力常常用于语言的原因而忽视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生具有正确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更好地去理解题意,为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作用如此显而易见,我们教师还能忽视学生正确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吗?由于我们的忽视,学生口头上可能表达的很好,但是需要文字表达时就会出现下面这些情况:1 兔子18只,比猴子少多少只?2 18只和27只共有几只?3 兔子和猴子共有几只?4 兔子有18只,猴子有27只?上述问题或多或少有些错误,我们老师当然不难看出,问题在于对于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有些教师只是觉得帮助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就够了,至于学生的笔误是可以谅解和忽略的,有些老师甚至把这些问题中的某些问题看作是正确的,认为对于表达本来很困难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我的观点则正好相反,正因为是难表达,我们才该去锻炼学生,正因为是一年级学生,我们才不能疏忽这些看得见的错误.老师们都明白,语言表达是可以省略的,一个词一个字在语言环境中都能表达出一个清楚的意思,可是文字表达却缺省这些环境,不写完整就很难让人明白,体现逻辑思维特点的数学问题在书面表达上就更为严谨。

教学生说好一句话,正确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教师责无旁贷,那么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正确的数学问题呢?在这里,我留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以此和热爱教育的同仁共同探讨.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如“18只兔子和27只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含有问题信息和问题模式两个构件问题,见图示18只兔子和27只猴子一共有多少只?↓↓↓↓问题中的信息问题中的加法模式一个问题至少含有2个以上的数学信息,每条信息都应有信息项目、信息数量及信息单位三个组成部分,在上述题目中,“兔子、猴子"就是这条信息中的信息项目;“18、27"就是信息中的数量;“只”就只是单位了.写好一条信息就得写好信息中的这三个内容,我们教师不难把问题信息中三个组成部分剖析清楚,也等于让学生明白了写好数学信息的关键,学生应该能够接受并逐步掌握。

引导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引导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引导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发现小学数学
目标:
1.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
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有趣的数学问题。

3. 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

活动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数学的应用,如计算购物金额、测量距离等。

2. 学生分组,自行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要求游戏中要有数学知识的运用。

3. 通过分享游戏,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探索有趣的数学问题
1. 出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解答。

3. 通过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活动三: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
1. 设计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学抓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2. 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中的距离、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3. 结合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积极探索并运用数学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们一定会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还不简单,让学生问就是了.但是,看事容易做事难,我是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会提问题,不知道要问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样问.基于这一点,我从2003年秋季起,以“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为课题,专门进行了研究,而且坚持每节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历时三载,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呢?
一、从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天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如何从这些纷繁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挖掘这些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新信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将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能力.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相关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从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呢?首先要使学生彻底理解加、减、乘、除、比倍、比差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意义.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量感.所谓量感,就是指学生对量(包括数量)的一种感觉,也就是学生根据相关的两种量,能联想到一种新的量.例如,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学生能根据其中的两个量,联想到第三个量,并且能联想到这三个量间的等量关系式这时,学生只需将联想到的第三个量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就成了数学问题.
例如,学校要举行一次冬游活动,需要租车.每辆大客车限坐50人,租金100元;每辆小客车限坐30人,租金75元.现有师生1210人.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发现了如下数学问题:1.租一辆大客车平均每人要多少元?2.租一辆小客车平均每人要多少元? 3.如果全租成大客车,需几辆车?一共需多少元?4.如果全租成小客车,需几辆车?一共需多少元? 5.可以租几辆大客车和几辆小客车,正好坐完,共需多少元?6.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并得到怎样租车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就可以作出租车决策.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或问题解决时,不需要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先提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从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后学生在生活中只要看到相关的信息,就会提出新的问题,获得新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悟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从课题中发现数学问题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导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小学阶段常见的数学课题有以下几类.
1.数的认识类课题.像这类课题,一般可从数的产生、数的意义、计数单位、数的组成、数的应用等角度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根据课题“小数的认识”,学生可从为什么会产生小数?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小数是怎样组成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小数?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2.计算类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从意义上、计算法则、顺序、算理、应用上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根据课题“小数乘整数”,学生可提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问题
如何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颜家骐
(邵阳市中河街小学湖南422000)
12
..
3
教学思考
3.图形认识类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从图形的特征、与别的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类图形等方面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根据“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可提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用图形表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平行四边形?等等.
4.图形计算类课题.这类课题可从计算意义、计算公式、公式推导及应用等方面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从课题“圆柱的体积”可提出,什么叫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灵活运用?等等.
5.量的计算类课题.这类课题可以从计量单位有哪些?其中某个计量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等方面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根据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可提出,什么叫体积?体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等等.
6.概念类课题.这类课题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应用等方面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根据课题“约数和倍数”可提出,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怎样求约数和倍数?约数和倍数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等.
小学阶段除了上述六大类课外,还有一大类是应用类课题.这类课题可以按上述方法从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这里不再重述.当然,小学阶段还会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课题,如性质类课题、探究规律性课题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从而提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可让每个学生上课时都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联系处发现数学问题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从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上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之后,学生比较后提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求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这些问题,学生能把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清楚相近、易混的概念,从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四、从反面处发现数学问题
从事物的反面思考问题,这是善思者的习惯.当从一个问题的正面进行研究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写出一个分数,并用喜欢的图来表示.由于学生还只学过真分数,所以举出来的都是真分数.此时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当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也就是说这些分数都比1小时,再引导他们从反面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呢?”教师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能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五、从类比中发现数学问题
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说:“我越来越珍视类比推广,这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它知道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在数学中,永远不应该忽视它.”这提醒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当学生得出了一个具体的结论、公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或者推广到其他的领域等方面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前,教师可创设类比情境,先引导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既然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而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面对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吗?于是,学生类比地提出问题:在分数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性质?如果存在,该怎样描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类比发现,提出问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也不变呢?学生通过验证可以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经
常创设类比情境,使学生在类比中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上述所讲的只是常用的几种.在教学中,教师还会常用到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发现数学问题等方法.总之,教师必须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并且多提供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责任编辑
钟毓华)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