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朝彻”说释义

合集下载

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导语:是否青涩的青春,遇见你只在路途,却不知你即将远走。

又或许,太过于年少的爱情我们都走在成长的旅途中,盲目的寻找不到方向,跌跌撞撞的奔向远方。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庄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庄子二则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总结

庄子二则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总结

庄子二则文言文知识点积累总结勤奋学习就是面对学习作业,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观找出困难的缘由,勇于克服,不解决困难时不罢休。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二则文言文学问点积累,期望对您有所帮忙!庄子二则学问点整理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 溟”,海)二.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义:奋勉今义: 生气,发怒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3.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4.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平安5.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三.词类活用。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四.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2.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天下为公(是)3.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其正色邪(表示选择) 其此之谓乎(表推想。

也许,唯恐)4.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五.重点字词解释。

1.北冥有鱼 (北海 )2.怒而飞 (兴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5.南冥者,天池也 (自然形成的水池)6.志怪者也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7.水击三千里 (击水,拍打水面)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飞行)( 扶摇: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风)10.野马也,尘埃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1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12.其视下也 (代大鹏)13.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水上的桥)15.安知鱼之乐 (怎么,哪里 )16.固不知子矣 (原来)17.全矣 (完全,完备 )18.请循其本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六.重要语句翻译。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墨家儒家和法家主张积极应世以阐释和解决人不社会的关系为主旨哲学主体是社会化群体化了的人没有自我返三家都可以看着是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以杨朱为代表的为我自利派以华子和瞻子为代表的贵生派将哲学主体从天下社会迒回到个体自我主张重生轻利3重视生命自我的现实自由不独立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 其果无谓乎? ( 《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 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齐物论》) 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 论》) “一”就是道。道不 仅 是 事 物 存 在 的 根 源,也 是 万 物 的 总 体。它 既 超 越 万 物,也 存 在 于 万 物 之 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作品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庄子全文注释及翻译

庄子全文注释及翻译

庄子全文注释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庄子全文注释及翻译《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大宗师》赏析

《庄子·大宗师》赏析

《庄子·大宗师》赏析作者:孙琦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

“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

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

“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

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一、关于“真人”与“大道自然”庄子的心中始终怀念那个完美的古代社会,所以庄子是尚古的,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能出现真正悟道的“真人”。

在《大宗师》中,庄子用排比的句式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真人”的形象(也有人认为这几段描写真人的排比句为后人所添,并非出自庄子之笔)。

那么庄子眼中的“真人”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气象风度呢?庄子认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所谓“不逆寡”,即不对毫无征兆的事情妄下推断。

而且,古代的真人虚怀若谷,从不妄自尊大。

“不谟士”更能体现出、真人的出世形象。

他们不会因为诸事顺利就自鸣得意,更不会因为错过机会而沮丧不已。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才能将自己化入自然之中、大道之中,达到道体合一的境界。

因此我们看到的真人便具备了“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能力。

可以说庄子心中的真人,应该是能够冲破世俗欲望的束缚,达到精神完全自由境地之人。

世俗中人之所以无法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世俗欲望的侵扰,正所谓“欲望难填”。

而真人却能够放下这一切,“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看似无知无觉、无欲无求,这却正是真人超乎常人的地方。

古代的真人,面对生死,更是表现出了达观的态度。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新,其入不距。

”不因生命的降临而喜悦,同样也不会面对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恐惧。

他们就像是世间的风一样无拘无束,飘然而来,翩然而去。

他们“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应该是顺应大道与自然的,而不是对之施加外力或是企图改变什么。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

《〈庄子〉故事两则》知识讲解责编:薛燕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

思想界中,儒、墨二家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使人莫知所从。

庄子的家乡宋国是一个腐朽的君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是战国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残杀成性,后来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亡了宋国。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庄子对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污浊极其愤慨,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心情与嬉笑怒骂的态度评论现实,抒发心声。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之庄子——《庄子》故事两则ppt2-3】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相.(xiàng):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恐:害怕。

3.国:国都。

4.三:虚指多次。

5.往:前往。

6.鹓.(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7.止:栖息。

8.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9.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10.鸱.(chī):猫头鹰。

11.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庄子》中的成语

《庄子》中的成语

《庄子》中的成语庄子•逍遥游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井竈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饮河满腹鹪鹩巢于深林(13),不过一枝;偃鼠饮河(14),不过满腹。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尘垢秕穅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36),孰肯以物为事?”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不近人情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 +材大难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 (27) ,以候敖者 (28) ;东西跳梁 (29) ,不辟高下 (30) ;中于机辟 (31) ,死于罔罟(32) 。

无何有之乡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34) ,广莫之野 (35) ,彷徨乎无为其侧 (36) ,逍遥乎寝卧其下。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⑦,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⑧,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⑨,以处圹埌之野⑩。

(《庄子•应帝王》)庄子•齐物论槁木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 (22)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23) 。

《庄子·大宗师》札记三则——“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朝彻”和

《庄子·大宗师》札记三则——“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朝彻”和
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 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文字,几乎是对《老子》相关观点的重复;① 其所不同者,庄子明确地树立了“本根”的概 念。庄子对于“道”之特性的认识,也集中地体现在这段文字中。 在上述引文中,令笔者颇感兴趣的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一句中的文本问题。对于此句,
今按,《释文》出“之先”,云:“一本 作 之 先 未。 崔 本 同。”多 一 “未 ”字。 卢 文 ? 曰: “今 本 作 ‘一本作先 之 ’, 无 ‘未 ’字。”⑦ 其 实, 一 本 及 崔 本 有 “未 ”字, 乃 涉 上 下 字 之 合 文 而 衍。 从 上 下 文 看,不当有此“未”字。“在太极之先”的“先”字,当作“上”字,俞樾说是。从郭《注》、成《疏》看, 其所据本似原作“上”字,不作“先”字;但据《释文》看,恐未必然也。然则,郭《注》、成《疏》可 能以“上”字训“先”字,而非所据本原作“上”字。
俞樾主张“先”作“上”字,这是合理的。一者,他据《庄子》此段上下文来作推断,二者他引 《淮南子·览冥篇》“引类于太极之上”为证。笔者在此补充一证,“之先”,《庄子》仅 1见,即《大 宗师》“在太极之先”一句本身;“之上”,《庄子》19见,除一例 (《天下篇》“乱之上也,治之下 也”)外,其他诸例均表方位。而且,在古书中,上下、先后一般是同时出现的。根据如上理由, 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本篇“在太极之先”之“先”字实应作“上”字。
丁四新 《庄子·大宗师》札记三则———“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朝彻”和“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
23
诸子学研究
《庄子·大宗师》札记三则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朝彻”和“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
丁四新
[摘 要]《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的“之先而”三字,乃“之上而”三字合 文连书而被误写的结 果, “先 ”本 当 作 “上 ”字。 “朝 彻 ”有 五 种 训 解, 但 以 司 马 彪、 郭 象 《注》最为准确。其字面意思是晨旦之时光明降临,天地通彻,与昏夜相对。隐喻体道者 的内心达到了明白、通达的觉 悟 境 界。 对 于 “朝 彻 ”, 以 往 学 者 仅 据 《大 宗 师 》本 文 作 训 解,现在可以根据竹书《凡为人”之“人”字,乃“匕”字之形讹,“匕”读为“匹”。“与造物者为匕(匹)”,即与造物 者为朋匹,为匹偶。王引之云“为人犹为偶”,仅得其意,而不知“人”字即“匕”字之误。 [关键词]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朝彻;与造物者为人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9)06-0023-08

(精心排版打印版)《庄子》注释及白话文

(精心排版打印版)《庄子》注释及白话文

《庄子》注释及白话文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目录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史记》的介绍《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解义精讲

庄子》解义精讲


《庄子·天地》篇: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 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性)不;, 神生(性)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 也。”
《缮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而以后道德 分裂,建立制度。人乃 “浇淳散朴,离道以为,险(俭)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 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 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 而复其初。”

郭象《庄子注》


明焦竑《庄子翼》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钱穆《庄子纂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王叔岷《庄子校释》

此篇可分三部分来讲。


中心是第一部分。
第二、三部分皆例举而言无己、无功、无名之义。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这一部分的核心思想。
李景林

庄子,名周,字不详。生卒年已不可考。《史记·老庄申 韩列传》说其与梁惠王(前370-前319年在位)、齐宣王 同时。据近人马叙伦《庄子年表》,其活动年代大约是周 烈王7年(前369)至周赧王29年(前286)。

其出生地,《史记》本传说他是蒙人。“尝为蒙漆园吏”。

《史记》本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使 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 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 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瀆之中 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 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 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 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 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 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 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 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 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 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 Nhomakorabea

庄子二则冥释义

庄子二则冥释义

庄子二则冥释义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舆,战国末期至秦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寓言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庄子的两则寓言进行深入解读和释义。

寓言一:朝闻道寓言内容庄子的《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叫做《朝闻道》。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叫庄周,在早晨起床后听到鸟儿在歌唱:“自晓以明,不如师之明也。

自明以晓,不如师之暗也。

”他深受启发,并到处寻找道德的大师,但很遗憾地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他启示。

解读与意义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庄子认为真正的智慧不能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师长的指导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领悟。

庄子在这个寓言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不能过于依赖外界的指导和规范。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个寓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观点所包围,很容易迷失自己。

庄子的寓言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去判断和选择。

此外,庄子还通过这个寓言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生活理念,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

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寓言二:蝴蝶梦寓言内容庄子的《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叫做《蝴蝶梦》。

故事讲述了庄周梦到自己化为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当他醒来后,他不确定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

他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结论:“庄周与蝴蝶,蝉蝉与庄周,不知谁是谁。

”解读与意义这个寓言传达了庄子的一种思想观点,即人和自然、人和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在这个寓言中,庄子陷入了一个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模糊中。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界限模糊的看法。

庄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分别。

《庄子》原文及译文(下):“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收藏

《庄子》原文及译文(下):“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收藏

《庄子》原文及译文(下):“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收藏《庄子·齐物论》【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庄子》哲语60条,文白对照,开悟智慧

《庄子》哲语60条,文白对照,开悟智慧

《庄子》哲语60条,文白对照,开悟智慧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国学书院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60句,加以翻译,以学习欣赏,开悟智慧!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

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大宗师》是《庄子》一书的其中一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下面是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庄子中的名词解释

庄子中的名词解释

庄子中的名词解释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别号,也是他所著《庄子》一书的作者。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众多的思想观点和名词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庄子中几个重要名词的含义和理解。

1. 道道是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道的含义多维且深奥,它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无为之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无法言传和理解的,只有通过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其真谛。

他主张追求自然之道,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跳脱世俗的责任和束缚。

2. 無爲无为是庄子对人生态度的重要表达。

它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遵循大自然的无为之道,放下执着和欲望,减少外在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

人们通过逆向思考,使内心更加开阔和自由,以达到内外统一,自然而然的境界。

无为并不是懒惰或不作为,而是通过放松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外界的变化。

3. 自由庄子对自由的理解是与无为和道相辅相成的。

自由并不是逃避责任和束缚,而是对内心的审视和自我解放。

他认为,个体应该摆脱世俗的期望和社会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只有在内心自由的状态下,能够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真正的自我。

庄子追求的自由是超越世俗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

4. 自然自然是庄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没有规则和约束,却能蓄势待发。

庄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提出了“大同小异”的思想,即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变化和统一。

他鼓励人们学习大自然的无争无欲,和谐共生的状态。

通过观察和模仿大自然,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5. 人性庄子对人性的理解与儒家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类天生没有善恶之分,人性的本质是即兴自由的。

人是自由自在的存在,应该独立于社会的规范和道德,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

庄子鼓励人们放下成见,接纳自己的本性,以实现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是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有机结合,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大宗师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大宗师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1):“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耶?”曰:“恶!恶可(2)!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3),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4);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百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5),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6)。

【出处】本段属《庄子》·大宗师【注释】(1)南伯子葵、女偊〔yǔ〕:虚构人物。

(2) 恶:不。

上面的“恶”字,叹其道难言;下面的“恶”字,叹其道不易学。

(3) 卜梁倚:虚构人物。

道:谓虚心散淡之性。

(4) “吾犹”两句:意谓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够遗忘天下。

守而告之:犹言不轻易教他,有保留地传道给他。

参:同“三”。

外:置之度外。

遗忘。

(5) “其为物”五句:意谓道作为万物之宗师,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

将:送。

(6)“撄宁”两句;意谓所谓“撄宁”,就是说虽置身于纷纭骚动,争夺之地却不受干扰,方能修成虚寂宁静的心境。

【译文】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女偊回答道:“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说:“唉!怎么可以学呢!你不是能学道的人。

卜梁倚有圣人的天赋却没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的天赋。

我想用虚心散淡来教诲他,差不多他果真能够成为圣人吧?道不易学,用圣人之道,去传授圣人之才,那就容易了。

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他既已遗忘天下,我又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七日之后他能遗忘万物;他既已遗忘万物,我又有保留地将大道传授给他,九日之后他能忘掉自身;他既已遗忘自身,而后他便能够彻悟;他能够明彻,而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而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他能超越古今,而后他就能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 阳 ” 的 解 释 不 免笨 拙 。 《 子 》 一 书 共 有 四 处提 到 彻 ” 在 修 行 上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关 节 点 、 分 水 岭 , 此 前 是 阶 朝 庄
“ ” 字 , 均 指 通 义 , 如 《 篇 外 物 第 二 十 六 》 : “目彻 级 、 有 “ 后 次 第 ” ,是 积 渐 过 程 ; 到 了 “ 彻 ”就 见 了 彻 杂 先 朝
法 ,一 是 朝 阳 ,如 成 玄 英 《 子 疏 》就 说 : “ 生一 观 ,物 庄 死 我兼 忘 ,惠 照豁 然 ,如 朝 阳初 启 , 故谓 之 朝 彻 也 ” ;二 是 早
i 就 修 圣 时 间 而 言 , “ 彻 ”前 分 参 日、 七 E 、 九 . 朝 l
日 三 个 阶 段 。 参 曰而 后 能 “ 天 下 ” 、 七 日而 后 能 “ 外 外
晨 ,指 的是 一 个 具 体 的 时 间概 念 ,如 憨 山 大 师 《 子 内 篇 物 ” 、 九 日而 后 能 “ 生 ” 、 “ 生 ”而 后 能 “ 彻 ” ; 庄 外 外 朝 注 》讲 : “ 然 朗悟 ,如 睡梦 觉 ,故 日朝 彻 。” “ ”的 本 罗 锦 堂 在 分 析 研 究 后 , 得 出两 个 结 论 :一 是 “ 彻 ”含 有 忽 彻 朝 义 为 “ 除 ”, 所 以有 时 和 “ ”通 用 , 常 引 申为 “ 、 撤 微 通 “ 悟 ”义 ,二 是 认 为 庄 子 的 “ 悟 ”和 “ 独 ”有 先 后 顿 顿 见 透 ”义 , 《 文 》 讲 : “ , 通 也 。 ” 《 子 》 一 书共 有 次 序 , 是 次 第 修 行 方 法 。 _笔 者 以 为 “ 彻 ” 并 非 含 有 而 说 彻 庄 6 朝 十 二 处提 到 “ ”字 ,其 中 六处 指 “ 晨 ” _或 “ 短 的 时 就 是 “ 悟 ”文 意 , “ 彻 ” 、 “ 独 ” 之 后 便 再 无 时 问 朝 早 】 很 顿 朝 见 间 ” _ ,六 处 指 “ 廷 ” ¨ ,此 外 没 有 提 到 别 的 含 义 , 所 上 的 分 别 了 , 即 “ 古 今 ” 、 “ 死 不 生 ” 。 所 以 , “ 2 _ 朝 3 _ 无 不 朝
“ 彻 ” 的 意 思是 “ 朝 顿悟 ” ,来 源 于 东晋 J顿悟 ”说 的结 论 。 、 关键 词 :庄 子 朝彻 释 义
庄 周 在 《 子 ・内 篇 ・ 宗 师 第 六 》 中借 女 偶 之 口 庄 大 认 为是 “ 守 ” _意 ,笔 者 在查 阅 “ ”字在 这 一 时期 的 词 持 5 守 首 次 提 出 “ 彻 ”一 词 并 对 此 进 行 了 简 要 的说 明 : “以圣 义 时 发 现 它 还 可 以 在 “ 守 ”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理 解 为 “ 朝 持 护 人 之 道 告 圣 人 之 才 , 亦 易 矣 。吾 犹 守 而 告 之 ,参 日而 后 能 持 ”的 意 思 , 那 么 它 护 持 的 是 什 么 ?圣 人 之 道 ! “ 而 告 守 外 天 下 ; 已外 天 下 矣 ,吾 又 守 之 , 七 日而 后 能外 物 ; 已外 之 ”不 是 广 而 告之 ,是 应如 是 护 持 , 是做 出这 个样 子 来 言 传 物 矣 , 吾 又 守之 , 九 日而 后 能 外 生 ; 已外 生 矣 , 而 后 能 朝 身 教 ,但 具 体 的圣 人 之 道 是指 什 么 法 门 ,文 中并 未提 及 ,但

“ 开去 知 ”, 也 即无 心 、 不着 想 法 、 “ 念 ”, 护持 可 能 离 无 是 护 的这 个 “ 无念 ” 的状 态 ,若 如 此 ,释 道 说 的 就 是一 个 道
理 了,正 如 佛家 也 常 教 人要 “ 护念 ”一 样 ,具 体 到 这 里 的 善

词 义 辨析
先 就 词 义 而 言 , 把 “ ”和 “ ”分 开 来 看 , “ ” 朝 彻 朝 “ 人 之 道 ” ,很 显 然 , 它 包 括 了修 圣 时 间 、 修 圣 阶 段 和 圣 的 本 义 是 “早晨 ” ,后 多 有 引 申 。具 体 到本 词 , 有 两 种 说 修 圣 法 门三 个 具 体 内容 :
彻 : 朝 彻 ,而 后 能 见 独 ;见 独 , 而 后 能 无 古 今 ; 无 古 今 , 笔 者 认 为无 非 是 他 的 “ 忘 ”而 已 , “ ”即 颜 回 所 谓 的 坐 忘

而 后 能 入 于 不 死 不 生 。 ”这 里 的 “ 彻 ”究 竟 是 什 么 意 思 朝 呢 ?本 文 试 从词 义 和 所表 境 界 两 个方 面 来 对 其进 行 探 讨 。
为 明 , 耳 彻 为 聪 ,鼻 彻 为 颤 , 口彻 为 甘 , 心 彻 为 知 , 知 彻 道 , 是 顿 超 过 程 。 所 以 “ 彻 ”讲 的 是对 事 物 生 灭 次 序 幻 朝
为 德 ” , 《 子 ・ 物 》 注 : “ , 通 也 。 ” 由此 可 见 , 庄 外 彻
“ ” 、 “ ”■ 字含 义 并 不 复杂 。 朝 彻 思 呢 ? 庄 子 认 为 道 之 在 物 ,可 以 体 践 ,而 体 践 的 时 间 是 以
相执 着 的消 泯 , 是对 时 间 线性 连 续 和 二元 对 立 的 超越 。 2 就 修 圣 阶 段 而 言 , 女 偶 修 圣 的 七 个 阶 段 分 别 是 : 外 .
l l
国 文学研究
庄 子 “ 彻 " 说 释 义 朝
。杨 涛
摘 要 :丈章从词义和在上下文语境 中的含义两个方面对 “ 朝彻”进行 了较为详尽 的疏解,对其所把握的对 象进
行 了分析 ,并从直接 引用 、间接 引中、借用 申义三个 角度对 “ 朝彻 ”在文学 中的衍 生义作 了举证说明,最后得 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