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3)交通运输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科举教育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科举教育

科举教育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

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明清后通称进士为甲科。()

4.进士,古代官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目。明清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答:“进士”不是官名,开始是一种考试科目,明清时期则是对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5.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造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6.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答: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闱”。

7.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里面“诸生”即为此意。()

答: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癝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8.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文才优秀的意思。()

答:“秀才”改为“茂才”是为了避东汉光武帝讳,所以是东汉光武帝时改的。

9.“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

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

7(X),(R)17÷12=1……5(Y)。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A.甲午年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单选题85道)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

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

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

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

解答技巧及规律探寻

导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

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首先同学们要读懂文章,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各小题,最后选出正确答案。题目中有一项考查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此类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

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例题,对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以便能为同学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规律探寻

1.题干通常为选择错误的一项。

2.题肢设置为概括分析,一般概括不設错,选项的第一句话一般为概括,后面的内容为分析,细致分析处常常设错。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文学常识、分析概括、翻译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文学常识、分析概括、翻译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逐题击破——
考题二 文化常识考查题
理解文化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 年课标全国卷两套试题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 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 较广。对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 素养。
考查文化常识的实质就是考查具有传统文化 意义的实词。
方法点拨
1.了解演化特点推断。多义词往往以本义为基础, 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关系,偶尔有比喻义和假借义。理解时以本义 为基础,适当引申拓展理解。如“伐”,本义为 “砍杀”,引申为“征讨”“自夸”。
2.根据语境限制推断。对多义词含义的理解,语境 是第一决定因素。要紧扣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 法。如“制”在“为之请制”中是“封地”,在 “其制稍异于前”中是“规模”,同为名词,意 义不同。
1.2关键词之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 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 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 有以下几种情况:
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 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分析概括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 全国高考中侧重考查分析概括,一般是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
【常见设问方式】
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建筑服饰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建筑服饰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建筑服饰

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2. 太庙,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3.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4. 经筵,是皇帝听讲经籍之处。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

5.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答: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癝”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6.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7.城郭,城墙。郭是指内城的墙,城是指外城的墙。()

答:“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8.“帙”是包书的套子,一般用布帛制成,古人把一套书叫作“一帙”。“负帙”即背负书籍,谓游学外地,勤奋读书。()

9.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

10.私庙,犹家庙,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11. “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12. “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饮食器具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饮食器具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饮食器具

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 “行药”又称“行散”,是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服药养生、服药后漫步以散发药性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健康”错。魏晋士大夫所服之药为“五石散”之类,尽管配方不尽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

2. 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3. 玺书,玺,亦玉玺,即皇帝的印章,玺书,是加盖皇帝印章的诏书。()

4.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5. 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6.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尊、壶、爵、角、觥、杯、缶等都是古代酒器。()

7.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8. 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答:“干”是类似盾牌的武器。

9. 假节,指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10.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

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地理区划

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地理区划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地理区划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

答:“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不正确。“山东”是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山东省的范围不一样。

2.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 陇右,古代左、右、阴、阳等字都可用来表示地理方位;文中陇右指陇山以东的地区,即今甘肃一带。()

答:“右”指西,“陇右”应为陇山以西的地区。

4.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5.治所,古代一般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朝廷在设置具体

的地方政府驻地时往往会有地理位置、经济、军事等多种考量。()

6.冀州,几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7.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8.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答:错

9. 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

10. 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11. 南京,明代两京之一,与北京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对明代政治、社会产生

深远影响。()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课本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课本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

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

7(X),(R)17÷12=1……5(Y)。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A.甲午年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文史典籍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文史典籍

文体典籍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答:“主持编写”误,应为“独立完成”;“司马光编写”误,应为“司马光主持编写”。

2.《史记》、《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答:《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说法错误,应为“《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3.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4.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5.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6.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7.《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共20篇,与《孟子》《大学》《礼记》并称为“四书”。()

答:“四书"不包括《礼记》,应将其改为《中庸》。

8.“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

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10.“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姓名称谓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

2.字,古人成年取字,和名使用有别。一般晚辈或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呼其名。()

3.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有私财,无独立户籍。()

4.释家即佛家,在家修佛的人叫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说明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5.韩文公在文中指的是韩愈,“文”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帝王大臣死后得到的称谓评价。()答:关于“谥”的表述,“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不正确,谥号也有带有批判性质的。

6.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答:“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7.四民,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历史上最早提出“四民”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

8.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答: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9."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谥号"不具有褒贬色彩。()

答:“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

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号”有褒贬色彩。

10."长者"与 "而伤长者之意"的"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官职机构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2.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5.郎中。古代官名。战国时为国君侍卫。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6.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7.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 “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夺”,指免除官职。

8.下车,旧指官吏到任。“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2.车驾,即"车"。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

3.“乘传”即乘坐驿车。“传”音“chuán”,指驿站的马车。()

4.肩舆,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是古代马车的一种,乘坐舒适,并且速度极快。()

答:肩舆是轿子

5.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6.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机构。()

7.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服务的皇家车辆。()

8.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9.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10.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11.漕计,指漕运总量。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公粮为主)的运输方式。()

12.“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