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二)

合集下载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学习目标与重点学习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能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团队协作与合作精神。

二、学习内容与过程学习内容1.平均数的定义与概念。

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1.学生自学(5分钟)请同学们自觉阅读相关教材和课外材料,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分钟)提问:人均期末成绩怎么算?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参考教材中相关内容,让学生发现计算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简单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3.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实际问题的应用。

问题:小明三次语文考试得了80分,75分,85分。

小明的语文成绩是多少?步骤:•求小明的语文成绩总和。

•求小明语文成绩的平均数。

4.组内分享(10分钟)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结果,让其他小组评价和修改对方的答案,让学生了解不同组的计算结果,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简单归纳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方法,为之后的巩固训练做好铺垫。

三、课后巩固1.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六章P60、P61的课后练习题。

2.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寻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孩子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学习体会此次课程中,学生们合作探究实际问题应用中平均数的方法,不仅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个重要的概念,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平均数解决各类问题。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1 平均数 教案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1 平均数 教案

20.2.1平均数(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2.通过实例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下面是小明同学和小亮同学在某次考试中数学和政治两门学科的成绩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分。

小明:10080902+=小亮:80100902+=问题2 按照中考的分数标准,两位同学两门学科的成绩又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

小明:数学 1.5×100=150 政治0.8×80=64小亮:数学 1.5×80=120政治0.8×100=80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预习平均数的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熟悉的有意义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解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用谁?(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应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一定是数据集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2. 平均数的计算应用: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学具:练习册,用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环节:实例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2. 正文:-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提优卷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提优卷

平均数的应用(1)1.填空题。

(1)5个数据的平均数是9 .7,若前4个数据分别是9.7、9.72、9.68、9.65,那么第5个数据是()。

(2)某人养了80只羊,他从中任意抽取5只羊,称得每只羊分别重26千克、31千克、32千克、36千克、37千克,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计出他的80只羊一共重()千克。

2、小丁丁想知道自己一分钟可以走多少步。

他测了6次,测得1分钟走的步数分别是89步、84步、86步、87步、90步、89步。

(1)小丁丁平均1分钟可以走多少步?(2)如果小丁丁的平均步长是58厘米,小丁丁1分钟大约可以走多少米?(3)小丁丁从家到地铁站要走12分钟,小丁丁家到地铁站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4)小丁丁家到学校有710.5米,小丁丁从家走到学校大约要走几分钟?3.五(1)班收集饮料瓶。

第一组12人;第二组10人;第三组11人;第四组12人。

第一次共收集256个;第二次共收集210个;第三次共收集254个。

(得数保留整数)(1)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2)平均每次收集多少个?(3)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4)平均每人每次收集多少个?4.某5个数的平均数是6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变为70。

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5.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把5包大米中1包的重量错看成30千克,因而算得每包的平均总量60千克,实际每包的平均重量为70千克,看错的这包大米重多少千克?6.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分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人数。

7.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平均分为84分,这一次要是考了100分,就能把平均分提高到86分那么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平均数的应用(2)1.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了6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30千米。

往返全程的平均遠度是多少千米?2.小想用自己的步长来测量家到学校的距离,他共记录了3次,第一次153步,第二次155步,第三次154步。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是关于平均数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重点•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2.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应用。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本节课将进一步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但对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应用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再次巩固概念。

3.2 提出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若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20人的体重为40公斤,另外10人的体重为50公斤,求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一家餐厅每天的客流量为80人,其中平日为60人,周末为100人,请问这家餐厅每周的平均客流量是多少?3.3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

鼓励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数学的方式解释。

3.4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解决思路,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以及解答是否准确。

3.5 拓展应用补充其他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前三天的销售额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和150万元,求这三天的平均销售额。

•小明每天用电2小时,小红每天用电3小时,求他们一周的平均用电时间。

3.6 拓展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平均数的局限性。

提出问题,例如:•平均数是否能够完全代表一组数的特征?•是否存在特殊情况下,平均数的应用不太合适?3.7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平均数的应用,以及平均数的优缺点。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应用》ppt课件2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应用》ppt课件2

总共游客数=平均每天人数×天数
3386×31=104966(人)
答:估计7月份大约有104966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
课后作业
年 队员编号 身高(m) 体重(kg)
实践活动(1)
班第 小队身高体重检查情况
测一测你们小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1.你们小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
7月份每周日的人数统计表
日 星期 人数(个) 6123 8643 7611 6493 7063 日 日 日 日
7月份某一周的人数统计表
一 星期 人数(个) 1257 3190 2635 1085 4263 5149 6123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练习三
请你选用一份合理的数据,估计出7月份大约有 多少游客乘了勇敢者转盘?
牛奶 600 720 660 600 580 520 750 (ml)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小胖家1个月(30天计算)大约要喝多少牛奶? ②小胖家1年大约要喝多少牛奶?
练习三
请你选用一份合理的数据,估计出7月份大约有 多少游客乘了勇敢者转盘? 7月份每周一的人数统计表
一 星期 人数(个) 1257 1074 893 1450 1125 一 一 一 一
7月份某一周的人数统计表
一 星期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人数(个) 1257
3190263510来自542635149
6123
先计算某一个星期中平均每天来的游客数? (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7 =23702÷7 =3386(人) 再计算7月份总共的游客数? 七月份有31天
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部分推测整体)▏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部分推测整体)▏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说课一、说教材“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1、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

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习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00平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平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沪教版 (2)

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图书馆看书。 上周每天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 人数是这样的?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人数 5 0 7 8 4 (个)
(5+7+8+4)÷5 =比赛中的情况如下表:
第几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20 0 10 5 15
小丁丁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C ) A.(12+20+10+5+15)÷5 B.(12+20+0+10+5+15)÷5 C.(12+20+10+5+15)÷6
1、小丁丁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96 分数学得了97分,两门功课的平均分 是多少分?
(96+97) ÷2 =193÷2 =96.5(分)
平均数=总数÷个数
2、小丁丁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是 97分,语文、数学、英语总共考了多 少分?
97×3=291(分)
总数=平均数×个数
小巧前4天平均每天折28只纸鹤,后3
1分 3分
小胖上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 考试的平均分是95分,其中,数学96 分,英语98分,小胖上周语文考多少 分?
95 -1 -3 =94 -3 =91(分)
小亚期中考试成绩单污损了,请你想 办法把小亚的数学、英语成绩算出来。
思品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平均分
89 69 7 6 81 82
小胖上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 考试的平均分是95分,其中,数学96 分,英语98分,小胖上周语文考多少 分?
95×3-96-98 =285-(96+98) =91分
小胖上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
考试的平均分是95分,其中,数学96
分,英语98分,小胖上周语文考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2)

平均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通过“我与姚明投篮比赛的情景”,学习新知。

2、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3、通过试一试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通过小游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评价目标:1.能耐心阅读。

主动理解混合着文字和表格的问题情境,并积极探究以尝试解决问题。

2.能读懂统计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文字描述,清晰识别出所蕴含的“平均数应用”’问题。

3.能有效整合信息,选择相对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清晰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和姚明来比赛投篮球?看谁投得更准?(1)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

比赛结束时,我投篮得了24分,姚明投篮得了18分,你们说谁投得更准?(不能比,不知道两人投得次数。

)(2)那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投的次数,我投了20次,姚明投了10次,现在能比较出了吗?怎么比?(行了,算一下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应用(一)。

板书:平均数的应用(一)二、探究新知:1、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刚才投篮球的知识来看一看这个题目?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折纸鹤比赛,小巧小组有5人,小胖小组有6人,折纸鹤情况如下:小巧小组小胖小组1.哪个小组折纸鹤折得快?学生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多,哪个小组就快。

)师:请你们就分别计算一下,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2、学生小组合作解答:小巧小组小胖小组(57+56+62+58+57)÷5 (56+57+58+55+61+55)÷6=【56×5+(1+0+6+2+1)】÷5 ==56×5÷5+10÷5 ==56+2 ==58(只) =答:————————————————师:做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3、①由于两个小组人数不同,折的纸鹤数也有很大差异,使用折的纸鹤数比较,或使用人数进行比较都不能很好地反映折的纸鹤的快慢情况。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所学,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及简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更复杂的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应用练习: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实践计算平均数,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概念。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运用平均数来进行决策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计算方法的理解:对于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异常值处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 实际应用:将平均数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用PPT展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讨论答案。

2.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PPT展示计算方法,结合板书进行详细讲解,辅以例题进行说明。

3. 应用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基础练习旨在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拓展练习则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更复杂的情境中。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的应用”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尤其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数据。

3. 纸质材料:用于分发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2. 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3. 挑战题: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析平均数的优点和局限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避免机械计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阅读实际问题,理解问题中涉及的平均数的意义。

3.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 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口算、课堂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Step 2. 拓展教师通过阅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涉及的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如:甲、乙、丙、丁四个人的年龄分别是10岁、8岁、12岁、9岁,求他们的平均年龄。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平均数。

$$ \\frac{10+8+12+9}{4}= \\frac{39}{4} = 9.75 $$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保留小数的位数,给出平均年龄为9.75岁。

Step 3. 练习教师再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1.学校400名同学参加了春游活动,所有同学的身高加起来是24000厘米,请问平均身高是多少?2.晚自习的成绩统计表上,25名同学的语文成绩分别是68、70、76、55、78、83、80、88、62、67、73、64、71、79、94、61、77、92、85、69、72、74、90、63、68,请计算平均分数。

3.某饭店一共卖出400份餐,其中糖醋排骨卖出120份,宫保鸡丁卖出100份,回锅肉卖出80份,蒜蓉蒸扇贝卖出60份,其余鸡汁折耳根等卖出总共40份,请问卖出每一种餐的平均份数是多少?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列式计算出平均数,最后再给出答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多次演示、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切忌一味地模仿,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

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PPT课件2

沪教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PPT课件2

平均步幅
(120+118+122)÷3
=360÷3 =120(步)
平均步数
0.5×120=60(米)
应用3:
小丁丁测量10步的路程, 测了2次, 分别是5.2米,4.8米 大门口到教学楼一共走了3次, 分别是120步,118步,122步。
教学楼与操场路程200米, 小丁丁大约走几步?
(5.2+4.8) ÷2÷10 =10÷2÷10 =0.5(米)
只列式不计算
1)小胖从箱子中取出5只梨,称出它们 的重量共1784克,这箱梨共有24只, 大约重多少克?
1784÷5×24
• 2)小丁丁从箱子中取出6个梨,称出它们 的重量共2040克,接着又称出整箱梨共重 8500克,这一箱大约有多少个梨?
8500÷(2040÷6)
小胖要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
步幅 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
步幅: 走一步,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步幅
步幅: 走一步,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步幅
小胖要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
步幅 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 你认为该怎么测?
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5米, 平均小胖1步走多少米? (平均步幅)
5m
5÷10=0.5(米)
例小2/1胖) 走10步的距离是5米,从 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 走了85步,这座教学楼的长 度平大均约步是幅是多多少少?米? (总距离)
总距离
总结: 小胖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 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的方法
总距离=平均步幅×平均步数
练习 小丁丁走了8步的距离是4.8米, 1 他从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走了3次,
分别是43步,38步、39步,从教学 到办公楼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4.8÷8=0.6(米)

沪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2平均数计算》word精品教案 (2)

沪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2平均数计算》word精品教案 (2)

平均数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2.知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

【过程与方法】1.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会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2.知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的量的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形式。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什么?任何求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说明: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一)1. [ 出示题1]上周每天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统计如下:星期一二三四五人数(人) 46 0 37 23 58上周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2.学生合作学习:3.反馈交流计算方法:解法1:(46+37+23+58)÷4 解法2:(46+0+37+23+58)÷5 =164÷4 =164÷5=41 =32.84.讨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正确?说出理由。

5.小结:(1)在使用平均数表示人时,有时平均数可能是小数。

(2)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零值资料也要作为数据进行计算。

6.学生练习:p32页试一试1)下面是小亚4月-9月参加“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的统计,4月-9月平均每月小亚参加几次“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小亚参加“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情况统计:月份 4 5 6 7 8 9参加次数 2 3 0 8 5 32)5天参观漫画展的人数分别18764,23027,16403,21136,16627人。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平均数的概念;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1.平均数的应用;2.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老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及素材:1.课本: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2.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1.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2.平均数有什么用途?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展示示例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现在,我们有 5 个数:2,3,5,7,9。

求它们的平均数。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试着自己计算,然后展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将这 5 个数相加,然后除以 5,即:(2+3+5+7+9)/5=5.2所以这五个数的平均数就是 5.2。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了解了如何计算平均数之后,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平均数的应用,例如:1.考试成绩排名:老师可以计算出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平均数,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平均数进行排名,从而得出每个学生的排名情况。

2.商品价格:超市可以计算出某个产品在过去一个月的平均价格,然后根据这个价格来定价。

4. 练习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练习计算平均数,老师可以出示一些练习题,例如:1.某班级共有 40 名学生,他们的体重如下:28kg、29kg、31kg、30kg、33kg……。

请帮忙计算出这些学生的平均体重。

2.某电商平台上一种商品最近 5 天的价格分别为:15元、16元、17元、18元、19元。

请帮忙计算出这些商品的平均价格。

5. 总结最后,老师可以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同时,还可安排一些课后作业。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假设小明今天做了三次数学作业,分别得了88分、92分和96分,小明最终得分是多少分?如果我们想知道小明这次的表现如何,应该怎么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相加后除以这组数字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

对于上述问题,小明的平均分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88+92+96) ÷ 3 = 92这意味着小明的平均分数是92分,因为三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92分。

2. 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例如,以下是一个数列:4,5,6,7,8计算这个数列的平均数,我们可以先将这些数字相加,然后将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即5个),这里的计算过程可以表示为:(4+5+6+7+8) ÷ 5 = 6因此,这个数列的平均数为6。

提示学生注意平均数的意义,即这个数值不一定就等于数列中的任何一个数字。

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以下是一个问题:小明这学期一共考了5次数学试卷,分别得了95分、85分、92分、87分和90分,那么他的平均分是多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使用之前提到的平均数公式来计算结果:(95+85+92+87+90) ÷ 5 = 89.8因此,小明的平均分是89.8分。

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于评估小明的数学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分组讨论、实践演练、合作探究”的授课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讨论和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自己发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教学步骤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公式;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4.辅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平均数的计算》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平均数的计算》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平均数的计算》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在计算人数等实际问题时,具体值不能用小数表示,但求这些量的平均数时,可能
会出现小数形式。

2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3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良好,学习习惯良好,态度端正,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后进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

在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本课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平均数的计算
一、导入:健身活动出示:判断:
1、小亚在第一小队,共有6名同学,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说小亚的身高就是135厘米。

( )
2、在这一段时间内哪位运动员表现的要好些? 球员场数得分总数奥尼尔 4 84 姚明 3
66 姚明:66÷3=22(分) 奥尼尔:84÷4=21(分出示:平均数=总和÷个数
二、出示课题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㈠
三、新课探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九册平均数的应用P35-
36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2、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利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教学难点】
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平均数的应用)
师:上周我们进行了一次计算比赛,下面是两个小队的成绩情况,你知道哪个小队的平均分更高些吗?
第一小队:98分76分93分85分100分
第二小队:69分100分95分99分96分88分
生:只要把每个小队的总分除以小队的人数就能求出小队的平均分了.
小结:说的真好,第一小队平均分90.4分第二小队平均分91.2分,是第二小队的平均分高些。

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这两个小队各自成绩的集中趋势。

2.我们的数学小伙伴小巧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小巧要估计出:一箱梨(60个)的重量,可是她的称一次最多只能称2千克的重量,那她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估计出这箱梨的重量呢?”
师:(学生讨论后)我们可以随机地挑出几只梨,称出总重量然后求出这几只梨的每只的平均重量,再乘以梨的总只数就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这箱梨的总重量了。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课题)
3.(1)小亚家8月的电费单是200元,你能推测出小亚家一年的电费支出大约是多少吗?
(2)你觉得2400元合理吗?为什么?
(3)师:你能根据下表呈现的信息,比较合理地推测出小亚家一年的电费支出吗?
〖(1)(200+160+100+100)÷4=140(元)140×12=1680(元)
(2)(200+160+100+100)×3=1680(元)〗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我们的数学小伙伴小巧和小亚解决了她们的难题,可是小胖也正在犯愁呢,他想测量一下学校两幢大楼之间大约的长度,但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你有什么好方法帮他来解吗?
生:可以用步幅来测
师介绍步幅概念:根据起点的不同,步幅是指走一步,脚尖到脚尖的距离,或脚跟到脚跟之间的距离。

2.师:小胖想用自己的步幅测量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段B的长度,你认为该怎样测?
小组讨论交流
(1)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每步的步幅长度不一样,使用(步数)×(一步的步幅)所计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应该通过先测几步走的距离得到步幅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步幅平
均步数)
师: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平均小胖一步走多少米?
4.8÷10=0.48(米)
(2)师:接下来,改怎么办呢?
生:就要测小胖从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多少步了?我们最好也让小胖多走几次,求出他的平均步数,这样更精确
课件出示: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

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生:(84+82+83+84)÷4
=333÷4
=83.25(步)
83.25×0.48=39.96(米)
答: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39.96米。

(板书: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
(3)师:做完题目,你能帮助小胖来总结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吗?
生:①先走10步,求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每步的平均步幅;
②再求小胖从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平均步数,
③最后根据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求教学楼A端到B端的
大概长度。

(4)师: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
生:根据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可以计算小胖家到学校门口大约走多少步。

720÷0.48 =1500(步)
小结:我们能根据提供的数据,选出一些样本求出部分数的平均数,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解决游乐场问题:
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去游乐场玩,因为非常紧张刺激,但是为了保证安全,每100000人次参加游戏,就要对游戏设备进行安全维护,以保证安全。

(出示)在七月份某一个星期中,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的人数分别为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人,你能用以上数据估计7月
份大约有多少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吗?这个月勇敢者转盘需不需
要做安全维护呢?(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看题后独立解答问题并交流。

1)先计算某一个星期中平均每天来的游客数?
(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7
=23702÷7
=3386(人)
2)七月份有31天
3386×31=104966(人)
答:估计7月份大约有104966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需要维护。

(二)小实践:
1.师:我们国家要做一次调研,了解一下中国10岁的男生与女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那是不是需要问卷调查全国的10岁小朋友来完成这次调研?
2.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身高体重)
你们小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你们小队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与下表比较,你得到什么信息?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更深刻地体会到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我们能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

(三)课后拓展小练习: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四人为一组到操场上实际地测量一下学校操场的一周大约有多长。

Ⅱ:教案设计说明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上学期课本第34~36页的内容,是统计单元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作为教学的重点。

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知道可以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Ⅲ: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感受平均数的现实作用
在引入中通过比较小组的平均成绩,复习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描述各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

然后设计帮小亚估计一箱梨的重量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拿一只梨做样本不能很准确地反映整体的情况,应该多选几个样本,求出部分梨的平均重量再乘以梨的个数,估算出一箱梨的重量,这样更加科学更加准确,为下面的新授做铺垫。

通过帮小亚推测出小亚家一年的电费支出大约是多少?让学生体会到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合理性,让学生对生活中平均数的现实意义有所认识。

练习中设计的两道题也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平均数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能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

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去统计身高体重并求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体重,与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比较探究,感受问题解决的合理性
在新授部分,小胖想用自己的步幅测量教学楼长度,我们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使用步幅进行教学楼长度的测量。

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每步的步幅长度不一样,使用(步数)×(一步的步幅)所计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而通过先测几步走的距离得到步幅的平均数,再使用(步数)×(平均的步幅)来推测教学楼长度,结果更精确。

使学生得出结论:可以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