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治慢性泄泻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七.泄泻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优选)
七.泄泻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发表时间:2009-08-03T17:33:12.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忠孝 (海伦市中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00) [导读]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4-02【关键词】泄泻辨证治疗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1 病机分析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湿”胜,出现腹泻;或多种原因的作用,但脾胃功能障碍是主要的。
1.1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
1.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
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引发泄泻。
1.3 情志失调情志所伤,五脏功能失调,尤其脾胃损伤为最。
一般多因脾胃易受肝气侮逆,侮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作泄泻,这种原因不能忽视。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
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
2 辨证要点辨缓急轻重,急性泄泻(暴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久病及肾。
慢性泄泻从肺治验3则
按: 患者麻疹后 麻毒 未解 , 热恋 肺 , 灼肺 阴 , 迫 大 余 上 下
肠 , 失 传 导 而 发 此 证 。治 当 清 肺 润 燥 、 阴 生 津 , 中 以黄 肠 养 方
案例 1 陈某 , ,7 , 男 6 岁 退休工人 ,0 5 1 5日以腹 20 年 月 泻 3 月就诊 。患 者有 慢 支病史 2 个 O年, 3个 月来 出现 腹 近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中 图分 类 号 : 26 3 R 5 .4
脉细数。中医诊断 : 泄泻 。证属肺阴亏虚 , 燥热下 迫大肠。拟 清燥救肺 汤加减 。药用 : 百合 1 g 南沙参 2 g 芦根 2g 川贝 5, 0, 0, 6, g 黄芩 8 , g枇杷 叶 6 , g 五味子 3 , g 天花粉 lg 甘草 6 。水煎 O, g
7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 年第2 卷第 1 期 08 9 2
慢 性 泄 泻从 肺 治 验 3则
吴 国 霞
( 江苏省镇 江 市中医 医院 ,江 苏 镇 江 2 2 0 ) 10 3
关键 词 : 性 泄 泻 ; ; 案 慢 肺 验
肛周灼热不 爽, 伴干咳, 咽干痛 , 纳少喜饮 , 尿黄 , 舌淡红少苔 ,
导 而 发 为泄 泻 。正 如 喻嘉 言云 :但 在 肺 则 咳 , 大 肠 则 飧 泄 , “ 在
桂 3, g 细辛 3 , g 五味子 1g 天南 星 5 , 0, g 炙甘草 精神转佳。继 以原方加苏子 1g 陈 0, 皮 1 g再进 1 剂 , 0, O 泻未复作 , 咳偶作 , 基本痊愈。 按: 患者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 久病咳嗽, 耗伤肺脾 , 加之
刘沈林教授辨治慢性泄泻经验
• 708 •光明中医2021 年3 月第36 卷第5 期CJGMCM March 2021. Vol 36.5【薪火传承】刘沈林教授辨治慢性泄泻经验$崔洋1刘沈林2A摘要:慢性泄泻临床十分常见,诸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直肠炎、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以及胃肠道肿瘤化疗后都会有腹泻的临床表现。
刘沈林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病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学验俱丰,精于辨证,擅用古方化裁,在泄泻的寒热虚实辨治中提出“久泻脾必虚”的病机特点,临证多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治法多为健脾祛湿、酸甘敛阴、升阳降浊、疏 肝祛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寒温并治等,组方用药严谨细腻,贴合病证,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久泄;慢性泄泻;刘沈林;名医经验doi:10. 3969/j. issn. 1003-8914.2021.05.012 文章编号:1003-8914( 2021) >05-0708-04慢性泄泻是一种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愈的常见肠道 疾病,中医学称为“久泄”。
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 综合征、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慢性结直肠炎以及 胃肠道肿瘤化疗后都常有泄泻的临床表现,其原因与 菌群异位、短链脂肪酸生成障碍、食物过敏、胃肠激素 分泌紊乱、寄生虫、基因调控等因素相关[1],中医药对 治疗该类疾病具有明显优势。
刘沈林教授为全国名中 医,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受孟河、吴门医派学术 影响较深,从事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临床及研究40余 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泄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 上,常选经典名方加减,组方用药细腻,药性平和,配方 精巧,有平中见奇之效。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 多,兹将其临证经验阐述如下。
1脾虚湿胜者化湿和中运脾为先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提出“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W。
程国彭《医学心悟•泄 泻》则云:“湿多成五泄,泄之属湿也,明矣”[3]。
故慢 性泄泻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清浊不分,相夹而下,发为泄泻。
泄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症状。
主要见于西医学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亲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肾和肝。
【诊断】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2 .常兼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 .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暴泻以邪实为主,治疗重在化湿;久泻以正虚为主,治疗重在健脾。
1寒湿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脱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举例:蕾香正气散加减。
蕾香、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厚朴、大腹皮各IOg,紫苏、白芷各6g。
加减: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各6g。
2 .湿热泻下急迫,势如水注,便色黄褐而臭,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葛根苓连汤加减。
葛根10g,黄连3g,黄苓10g,泽泻12g,马齿宽15g,六一散(包煎)12go加减: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加苍术、厚朴各10g。
若夹食滞,加神曲、麦芽、山楂各10g。
3 .食滞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脱腹痞满,泻下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暧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味。
神曲、麦芽、山楂、莱腋子、法半夏各:1Og,陈皮6go加减:若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脱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加枳实、制大黄各IOg o4 .脾胃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神疲,腹胀不舒,大便稀澹,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濡缓。
慢性泄泻辨治体会
~ 经一 了其 在 整 个疾 病 发 展 及 治疗 过 程 中起 决定 性 作用 。 R 一 液 中, E的 反流 胃酸 和 十 二 指 肠 内 容物 的双 重 反流 对 验~
食 管 黏膜 的损 害 作 用 强于 单纯 胃酸 或 胆 汁 的不 完 全 反流 , 酸 反流 与 胆 汁 反流 之 间 可 能存 在 正性 协 同作 用 ] 如 为 胃 。
性 食管 炎 症状 类 似 。胆 主通 降 , 赖 于 肝 气 的疏 泄 , 助 于 有 有 脾 胃 的升 降 。 若肝 失疏 泄 , 胆 的通 降 失常 , 气 不 降 , 则 胆 逆行
[ 】 胡景 , 3 杨云 生, 孙刚,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诊断及其相 关因 等. 素分析[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杂志, 0 7 1 3: 0— 0. J. 2 0 , ) 2 5 2 8 6( [ 】 王雯 , 国铭 , 4 许 李兆 申, 胃及十二指肠液对食管黏膜损伤 等.
一 ~ 交
酸 与胆 汁 混 合反 流 , 可 出现烧 心 、 酸 、 则 泛 口干 口苦 等 症 状 。 《 灵枢 ・ 时 气》 即有“ 呕 , 四 篇 善 呕有 苦 … …邪 在 胆 , 在 胃 , 逆
胆 液泄 则 口苦 , 胃气 逆 则 呕 苦 , 日呕胆 。 ” 故 的描 述 , 反流 与
荫 仲 ‘ 2 0 第 3 期GsJrl 20o3o 盖 0 年 2卷 1 auo af n u no 0 1 . 1V. N2 2
慢性泄泻辨 治体会
张 建 花
榆 中县第一人 民医院, 甘肃 榆中 7 00 310
摘 要 慢性腹泻临床以脾 胃阳虚、 胃湿热、 脾 脾肾阳虚 3 型多见 , 临证 时应分别治以补脾化湿, 升阳益 胃; 清热化 湿; 温肾壮 阳等法。采用阳益明汤、 茵陈黄柏汤及真武汤或附子理 中汤加减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
泻后痛减,夹杂脓血,血色鲜红,结肠镜检查提示肛门以上多发性溃疡病灶,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用美沙拉嗪等药物病情控制尚可,但每遇饮食不慎或过于疲劳即复发。
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口苦,里急后重,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
辩证为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化湿。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炮姜5克,大黄炭10克,地榆炭10克,元胡10克,仙鹤草30克,白头翁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14剂。
二诊:服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仍有便溏,偶有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前方去大黄炭,元胡,14剂,水煎服。
三诊:脓血便未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明显,前方去黄芩,防风,炮姜,地榆,加炒黄芩,厚朴,炒防风。
三诊方加减服用两个月,未见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嘱服香砂六君丸两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案患者主症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综合四诊,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肝郁气滞,湿热内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因初诊脓血便严重,故在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法中加入大黄炭,地榆炭等炭类药以止血;三诊血已止,湿热渐除,而虚像渐显,故去白头翁及诸炭药,而加党参益气健脾,药后诸症皆平,又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善后,邪尽正复,故不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先天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以脾胃为甚。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互见。
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下”。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患者素体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七情内伤,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壅塞大肠,使其传化失司,故而出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以大黄为主辨证治疗慢性泄泻279例
( ) 脾 肾阳虚衰 型 : 四神丸合理 中汤加减 。 方选
根据 积滞 的程度 和寒 热虚 实决定 大黄 的用量 、 制 、 炮 配伍 。
一
中, 祛邪即为扶正 , 通过恰 当的配伍 , 损其 弊而 留其利 。大 黄可 清可温 , 可消可补 , 可升 可降。 以大 黄配 乌梅 、 子、 诃 罂粟壳 等 , 临床验证有下不伤 正 , 不 留邪 , 制互济 , 反相成 之效 。但 敛 互 相 对泄泻急性发作 , 泻下无度的虚证应慎用。 ( 收稿 日期 :0 0— 9— 5 编辑 : 21 0 1 冀振华 )
4 讨 论
共 治 疗 观 察 2 9例 , 中男 13例 , 16例 ; 龄 1 7 其 5 女 2 年 7—6 8 岁 , 均 4. 平 5 8岁 ; 程 2—5年 15例 , 病 3 5年 以 上 14例 , 长 2 4 最 3 年病 史 。全 部 病 例 均 有 持 续 性 或 反 复 发 作 腹 泻 , 日 3—6次 , 每
[ 】 韩梅 , 3 马天容. 动态血压监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 理中的应用 研
究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0 6,2 1 ) 9 J. 20 2 (2 :
[】 王惠贤. 4 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 患关系 的重要 环节 c] 实用护理 . J
杂 志 ,0 1 1 ( )5 20 ,7 3 :4
・
6 2・
湖北 中医杂 志
21 00年第 3 2卷第 l 2期
以大 黄为 主 辨 证 治 疗慢 性 泄 泻 2 9 7 例
唐 健 ( 湖北 省黄 石市 中医 医院肛 肠科 , 湖北 黄石 450 ) 30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泄泻84例疗效观察
对照 组 给予诺 氟沙 星胶 囊 ( 康美 药业 股份 有 限 公 司 ,国药 准字 H 4 4 0 2 4 1 2 3 , 0 . 1 g / 粒) 0 . 2 g , 3次/ d 。
王 晓斌 , 闰建玲 , 李 向 东
( 1 . 山西省平定县 中医医院 , 山西 平定 0 4 5 2 1 0 ;2 . 山西 中医学 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1 3 )
摘要 目的 : 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 泄泻的临床 疗效 。 方法 : 1 6 8 例病例 随机分为两组 , 每组 8 4例 。 对照组给 予诺 氟
( 3 . 6 8 + 1 . 2 4 ) d ;伴 有 高 血 压 者 1 6例 ,低 血 压 者 1 8
例, 糖尿病者 8 例;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 : 脾 胃虚 弱型 4 6 例, 肾阳虚衰型 l 3 例, 肝气乘脾型 2 5 例。 两
组病 例在 性 别 、 年龄 、 病程 等方 面 经统 计学 分析 差 异 无统 计学 意 义 , 具 有可 比性 。
学杂志 , 2 0 0 5 , 2 0 ( 2 ) : 4 6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泄泻 8 4 例疗效观察
S y n d r o me D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r e a t me n t o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Ch r o n i c Di a r r h e a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
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
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
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1959年资料5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和治疗天津市中医研究班学员金长垲泄泻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个症候,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反应,主要是肠管功能的失调。
所谓泄泻不外是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结核等疾患。
古书中所记载的霍乱症,实际上可能把急性肠胃炎也包括在内。
近代医学认为肠炎的发生,主要是细菌的感染,使肠粘膜发赤肿胀分泌增加,肠管蠕动增强而成泄泻。
其次就是饮食所伤,如粗糙硬固的食物或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等,但是在发病机制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中枢神经系。
祖国医学远在二千年前,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饮食和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如内经灵枢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巢氏病源:“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
”饮食的不节,可以损伤肠胃,而成为致病的因素,这种认识和看法是很正确的。
又难经五十八难,把泄泻分为五种:“有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叙述五泄的症状云:“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逆。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圑而不能便,茎中痛。
”前三节是对泄泻的描述,后二节的症状显然不是泄泻而是痢疾。
虽然难经把痢疾包括在泄泻范围内,但对症状的叙述,还是有很大的供献。
古书中所说的濡泄、飧泄、洞泻等,是对泄泻的分类,所谓肠澼,即今之痢疾。
如内经太阴阳明篇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
”金匮要略下利篇概括的叙述了泄泻和痢疾两种疾病,并分为虚寒,实热两类,出以不同的治法。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①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慢性泄泻的中医辨治
有所论述 ,结合现 代临床所见 ,笔者认为 可将慢性泄 泻分为 :脾虚 泄
泻 、脾 肾两虚泄泻 、寒热错杂 泄泻 、肝郁脾 虚泄泻 、瘀 血阻络泄 泻五 型 ,临证 时抓住辨证要点 ,往往收效 明显。 1脾 虚 泄泻
《 黄帝 内经》指 出 : “ 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 藏。” 肾主 魄 前后 二 阴 ,主 司二便 ,封藏 之本 ,虽属 水脏 ,而 真阳寓 焉 ;少火 生 气 ,火 为土母 ,命 门之火 能助脾 胃腐 熟水谷 ,助 胃肠 消化吸收 。肾虚 泄泻多见于 年老体弱 或久 病之后 ,肾阳虚衰 ,命火 不足 ,不能温煦脾
合六 君子 汤加 减 。四神 丸 由补 骨脂 、 肉豆蔻 、吴茱 萸 、五味 子 、生 姜、大枣六 味组成 ,具有 温肾暖脾 ,固肠止泻之力 。如脾 阳不足 明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病机 可有多种分 类。如 “ 经》将泄 泻分 为 胃泄 、脾 泄、大肠 泄、 难 小肠泄 、大瘕泄 等。又如 , 医学入 门》 将泄证分 为湿泄 、濡泄 、风
21 0 2年 8月第 1 0卷 第 2 3期
比较 【 . J 中国临 床康复 , 0, (9: 3 ] 2 61 3) -. 0 0 1 【] 哈秀 英 , 瑞 , 生 满 . 法 辛 联 合解 郁 丸 治疗 抑 郁 发作 的疗 5 王 雍 文拉 效观 察 [ . 医学 杂 志, 1, (1 13 —11 J 宁夏 J 2 1 31) 1013 . 0 3 : [】 石捷 , 6 陶建 清, 曾强 , 解 郁 丸 治疗 轻 中度抑 郁症 6 例 [ l 西 中 等. 8 J陕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35快乐养生 2019.08传统养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徐伟祥慢性腹泻多由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克隆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大便不能成形或次数增多,餐后马上需要排便,正是脾虚丧失运化功能的表现。
若是大便溏烂,并夹有不消化食物,又伴有疲乏无力,舌边有齿印等症,即是脾虚泄泻,在治疗方面要运用健脾止泻的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如炒白术、茯苓、焦山楂、焦六曲等药,并配用涩肠的石榴皮、五倍子等。
但是,慢性腹泻还有其他类型或兼夹症状,又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例如,长时间腹泻,晨起即需大便,甚至急促难忍,或伴有畏寒肢冷,是脾肾两虚型腹泻,需运用健脾温肾的方法,方用四神丸加味,如补骨脂、肉豆寇、吴茱萸等。
精神紧张而腹痛腹泻是肝气乘脾,治疗上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如白术、白芍、陈皮、防风、青皮等。
另外,若是兼有口腻,舌苔厚腻,是为脾虚盛湿,常用健脾渗湿的方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藿香、苍术、茯苓、白术等。
大便中伴有黏冻脓血,是为兼有湿热,常用清化湿热的方法,方用白头翁汤加减,如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伴有肠鸣、腹痛,可加木香、芍药、香附等理气止痛的药;伴有里急后重,可加葛根、黄苓、黄连等涩肠止泻的药。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富有营养的为主,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摘自《上海老年报》)王夫人厥心痛未治而愈⊙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胡献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写道:王夫人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担)忧。
如此连三接二,那里搁得住,便有些心口疼痛起来。
又因贾政外放,宝玉病着,林黛玉又“魂归离恨天”,诸事缠绕,“更加心痛难禁”。
像王夫人这种“心口疼痛”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绞痛,中医名厥心痛、猝心痛。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胸痛,位于胸骨后上中段或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左颈部,疼痛多为绞痛并有压迫感或窒息感,或为针刺痛、刀割样痛,疼痛一般仅3~5分钟,常伴面色苍白,重者出冷汗,呼吸困难,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
慢性腹泻辨治心得
张景岳云 : 泄泻 之本 , 不 由于 脾 胃” “ 无 。中焦为 气机 升 降之枢纽 , 慢性腹泻多 因气滞 、 湿阻 、 食积阻遏肠道 , 进而 累及
病久累及脾 胃, 由实转虚 , 以致脾 胃气机升降失调 , 运化乏力 , 水谷不 化, 邪滞肠道 。因此在治疗上 , 当以祛邪和调理气机升 降为先 。
2 调 整 中焦 之气 机 升 降 是 关键
文 章编 号 :0 7 39 2 0 ) 2 0 6 一O 1O —2 4 (0 8 1— O 9 2
慢性腹泻 以腹泻 经久不愈 为主要症 状 , 医籍称 其为泄 古
泻 、 泄 、 利 、 泄 、 泄 等 。常 与 现 代 医学 的 慢 性 结 肠 炎 、 飧 下 溏 脾 肠 功 能 紊乱 、 性 痢 疾 等 相 似 。慢 性 腹 泻 以虚 中挟 实 者 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慢
饮 食 方 面 勿使 偏 嗜 、 节 、 食 用 不 洁 之 品 。饮 食 和 调 、 胃 失 或 脾
后病 》 曾指出 :夫治未病者 , 肝之病 , “ 见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
这是 运 用 五 行 乘 侮 规 律 得 出 的 治 病 防 变 的 措 施 。因 为 按 照 五 行相 生 相 克 的 理 论 , 属 木 , 属 土 , 木 最 易 乘 克 脾 土 , 治 肝 脾 肝 故 疗肝 病 时 , 配合 适 当 的健 脾 和 胃药 。 应 5 病 后 调慑 , 其 复 发 防
“ 腑者 , 化物 而不 藏 , 而 不能 满也 。(素 问 ・ 脏 别 六 传 故实 ”《 五 论 》。故 六腑 之 要 , 在 于 “ 。肠 属 六腑 , 肠 接 纳 胃 内腐 熟 ) 贵 通” 小 水谷 , 吸收精 微 , 清 泌浊 , 后下 移 大 肠 , 分 然 最后 把 糟 粕 从 魄 门排
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治疗慢性腹泻58例
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治疗慢性腹泻58例: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8例中医辨证为脾虚寒湿内阻型慢性腹泻患者,运用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本组共58例,临床痊愈26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93%。
结论: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治疗脾虚寒湿内阻型慢性腹泻疗效确切,通过补气健脾、燥湿止泻,调整胃肠道功能,以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
标签::健脾化湿;温阳止泻;中药疗法;脾虚寒湿内阻型;慢性腹泻腹泻,中医亦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含有未消化食物。
病情多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笔者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健脾化湿、温阳止泻法治疗慢性腹泻5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系我科门诊慢性腹泻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18—49岁,平均32.1岁;病程1—5年,平均2.01年;腹泻次数每日2、3次至7、8次不等,于生冷油腻饮食及受凉后加重,中医辨证为脾虚寒湿内阻型,证见:脘腹隐痛,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濡。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中泄泻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②中慢性泄泻之病程分类标准。
同时经相关检查(B超、肠镜、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检查)除外胃、肠、胰、甲状腺、肝、肾等脏器及全身器质性病变所致腹泻者。
1.3治疗方法治宜温中健脾、化湿止泻。
药用: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30g、苡仁30g、山药30g、煨木香10g、吴茱萸8g、炮姜10g、厚朴10g、苍术10g、砂仁(后下)10g、陈皮10g。
寒邪较重加肉桂10g、附片10g;肠鸣者加羌活10g、防风10g;腹痛明显加川楝子10g,元胡索10g;久泻不止加五味子15g、破故脂10g。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腹泻中医术语称为泄泻。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肠道功能失司。
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略腥属于寒湿为患;大便或稀或溏,其色黄褐,气味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属于湿热为患;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属于伤食积滞;大便溏稠,夹有白色黏冻属于痰湿壅盛;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无腥臭属于虚寒之证。
寒湿内盛证候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1.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2.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3.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湿热伤中证候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夹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食滞肠胃证候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