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二)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必须符合特定的世情, 着眼于世 界工业化模式的变革。 1.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 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工业化战略选择是符合世界政治、 经济、 技术环境的, 但后
来因没有随世界工业化模式的变革做相应调整而背离 了世 情。当时,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同资本主义处于紧张的对峙之
表现在 :
总的说来, 建国至今,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变
革阶段 。
(一)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情。 1.建国初,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符合国情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农业、 工业等各产业协调发展 ,
突出科技作用的工业化战略也是符合国情的。 3.现阶段, 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也是符合国情的。
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密切关注 国际工业化发展趋势 、 继承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 面对新一轮信息革命和新经济的到来而提出的、 旨在实 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它表明, 中国工 业化要走的是一条经济发展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质量的道 路; 是一条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是一条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统 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战略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 展,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审视中国工业化现实与世界工业化发 展趋势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 工业化发展战略历史沿革的启示 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几经变革, 留给我们启示很多, 主要
第一, 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此战略是在我党顺利完成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并在“ 一五” 期间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 坚实基础上提出的。“ 一五” 计划规定, 五年中, 要新建一批规 模巨大、 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 又要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扩大 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 上海和其他 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又要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 业基地, 其中工业发展资金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第二 ,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前 , 农业 、 工业 、 能 源、 交通运输业等各产业协调发展, 突出科技进步作用的工业 化战略。 此战略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 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把马克 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同当代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相 结合而提出的。 其重要内容包括 :调整“ 文革” 遗留的国民经济 重大比例失调情况;做到农、 工业之间, 轻工业、 重工业之间协 调发展;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服务于经济建设;对外 实行开放, 引进资金、 技术、 人才、 管理经验等发展民族工业; 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 工业的作用, 着手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第三, 现今阶段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 中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要“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及基本特征
三是我国的工业化建立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要深入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地阐述了工业和其他“三化”的辩证关系,在实现工业化历史阶段中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这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因此,我们要遵循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当今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挑战要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当务之急要稳住出口,开拓海外市场,支持资源走出去,为我国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中东西部要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离不开中西部的资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离不开东部的技术人才和市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国整体的概念,不宜提哪个地区已经实现工业化。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工业战略,强化产业政策约束机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依靠产业集聚的发展,带动中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全国资源优化调配。各地区应该根据环境容量、市场状况、环境情况、产业基础,选准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差别发展。政府要实施差别化政策,防止产业趋同。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特色优秀产业,建设一批符合新型化要求的园区。
当前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趣很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投资、无序发展、条块分割,在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比如,整体规划、专项规划,这个企业就搞不了;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这些也要靠政府组织。这些事情企业做不了,要靠政府来引导,靠行业协会来做,尤其是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新兴产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几乎没有脱离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它们两者应该密切结合。实现工业化,完成上述任务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通过创新驱动和转 型升级,中国不断 优化产业结构,提 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和效益
4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工业化道路 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实施节能 减排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被纳入 到国家战略中,推动形成绿色
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实体经济的 发展也为中国经济 的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保障
01
02
03
04
3
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
1
2
3
4
创新驱动是中国工 业化道路的重要特
征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推动了许多领域的 重大技术突破和创
新
同时,中国还注重 将技术创新与产业 转型升级相结合,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 端化、智能化、绿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开放合作与国际竞争力:中国需 要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积极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 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 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 作和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
结论
总之,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需要不 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 低碳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工 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6
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1
中国工业化道路注重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3
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 等途径,中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摘要】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就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
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化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所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
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
发达地区经过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或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而随着对工业化的“觉醒”,欠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征程,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力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工业化来逐一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
而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导致自身内生增长能力的萎缩与竞争力的不断削弱,最终陷入“贫困-低水平工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了工业化大国。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连续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中国工业化是指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的过程。
中国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生活水平。
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扩大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现代工业产业的比重,提高整体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进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2.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
优化教育体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贡献。
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推动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发展。
5. 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加强政策总结和重要政策领域的深化改革,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市场主导和市场监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6.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吸收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反思与展望
8 5
业 品的需 求 则 不 断 增 长 , 消 费 结 构 的变 化 客 观 上 需 要 加 速 发展 工 业 。 四是 普 雷 维 什 的 “ 国际 贸 易 理论 ” , 这 个理 论 认 为 发达 工 业 国家 主 要从 事 制 造业 生 产 , 发 展 中 国家 主 要从 事 初 级产 品生 产 , 国际 贸易 中初级 产 品 价格 相 对 于工 业 产 品价 格 来说 呈 现 长期 下 降 的趋 势 , 为 了改 变 国 际贸 易 中处 于 不利 地 位 的局 面 , 发 展 中国家 必 须 大力 发 展 本 国工 业 , 以替代 对 发 达 国家 工业 产 品的进 口。 工 业 化 是 近 二 三 百 年 以来 世 界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的 主 题 , 没 有 哪 个 国家 特 别 是 大 国可 以不 走 工业 化 道 路 而 实 现 经 济 和社 会 现代 化 。 世 界 工业 化 进 程 表 明 , 发 达 国家 工 业 化 是 一 种 面 向市场 的 自然 演 进 过
展 中国家的工业化则在很 大程度 上表现为一 系列发展 战略安排 。 新 中国成 立后 的六十 多年 里 , 中国工业化战略 经
历 了三 次路 径 演 变 : 1 9 5 3 ~ 1 9 7 8年 间 实施 了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的 赶 超 型 工 业 化 战 略 ; 1 9 7 9 ~ 2 0 0 1年 间 实 行 了 以 市场
S e p . , 2 01 3 Vo 1 . 4 0 No . 5
第4 0卷 第 5期
新 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 、 反思与展望
王 乾 厚
(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 摘 要 ]工业化是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 的普遍规律 , 发 达 国家工业化是 一种 面向 市场的 自然演进过 程 , 而发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PPT课件
,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 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视科技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 养高素质人才,为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 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 时,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 思想及成就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 案例分析:中国工业化的成功之
路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与展望 • 结论与总结01引言源自工业化的定义与意义定义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逐渐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的过程。
必要性和紧迫性。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02
详细介绍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风电
、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绿色发展与技术创新
03
探讨新能源产业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国
内企业在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突破。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与展
05
望
当前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 关注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 要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
教训
• 避免产业结构失衡。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注 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领 域。
对未来工业化道路的启示与建议
启示
• 工业化道路需根据国情制定。各国在推进工业化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制度环境 等因素,制定符合国情的工业化战略。
• 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 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中国的五化之路
中国“五化”之路(2010-03-04 16:37:17)转载▼标签:国情2007年10月,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被加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新四化”之中,并位列“工业化”之后,“四化”扩展为“五化”,其意义深远。
首先,这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的决策。
信息技术革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环境,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发展加速以来,经过60多年,世界各国已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应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问题,信息化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还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信息化的作用也很明显。
最后,信息化位列“工业化”之后,因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联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整体来看,我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我国“五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五化”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哪些新课题新矛盾?●关于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中国许多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见证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中国成功的、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经济连续20余年保持高速增长。
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现代化进程,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新型工业化道路
03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01
重视基础教育
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 科建设,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02
发展职业教育
03
引进高端人才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 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 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 华创新创业。
04
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探索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
高效节能技术
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如高效电动机、变频器等,降低 能源消耗。
清洁生产技术
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如废气处理设备、废水处 理设备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新能源利用技术
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降低碳排放。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 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推动 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挑战与机遇
面临挑战
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压力等挑战。
机遇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高 端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的机遇等。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 强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化战略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战略,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等。
这些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技术创新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三是技术创新。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
济的深度融合。
这些措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开放合作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四是开放合作。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等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工业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讲课文档
图2-2 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1952-2005年
第十一页,共27页。
➢ 从就业结构上看,虽然农业的就业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到目前为止 ,依然在三次产业中占主要比重,工业就业人口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如 图2-3。
图2-3 中国就业结构变化(%),1952-2005年
➢ 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更多地是从结构上考虑的:“工业化模型指 出,工业份额增加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
,以及随要素比例变动而发生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 工业化是通过经济结构变化来启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并经历了农业—
工业—服务业的结构转变过程。
第三页,共27页。
工业化的阶段
中大国中一直是最低的。巴西经济主要以80年代债务危机为分界线,在60年
代中后期,巴西曾注重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 奇迹”,但债务危机以后巴西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少年份还出现了
负增长。另外,印度和巴西的市场化改革在90年代初期才真正开始。
第九页,共27页。
➢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呈快速发展趋势,首 先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 比重在1958年开始超过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并曾经分别 在1960年和1980年达到过两次高峰,1960年以后出现 了快速下降,1969年以后又快速上升,整个70年代处 于快速上升的时期,80年代以来一直在45%左右波动, 如图2-2。
第十九页,共27页。
目前中国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开始显现,但金融市场还存在大量制度性缺陷,优化资 源配置的功能还很欠缺。 ➢ 国内市场容量较大,但国内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小 。 ➢ 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汇率制度的严重制约。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摘要: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中部地区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基础;战略定位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将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世界经济贸易总体继续向好,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从国内来看,中部地区最大的发展机遇莫过于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国家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扶持,这必将给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中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与竞争力分析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曾经是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
目前,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汉、太原的钢铁基地,山西的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的铜基地,山西、豫西的煤化工基地,湖北的磷化工基地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轻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结构也有所调整,但重工业的比重仍然很高,以能源和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
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
第10章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战略 的创新
首先是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其次是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 再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最后是工业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
广义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的自身发展 过程,还包括人们的分工工、工作方式管理 体制,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
第一节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二、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一)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 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 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模式。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战略的 创新
根据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十九 大全面建成小康的各项要求和我国的主要矛 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势必要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战略的 创新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型工业化又被赋予了新内涵。因此,对其 内涵的理解应着重于从提高科技含量、信息 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 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
1992~2002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阶段的工业化。
2003年至今为新型工业化。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我国工业化战略的 创新
一、新型工业化的提出
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 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经济时代后期所走上的 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不适应工业经济时代 的要求;因此,后发国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 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
按照钱纳里模型,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 化,国际上也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即主要看是 否达到了三个重要指标
第十一页,共52页。
第十二页,共52页。
工业化的阶段
典型工业化道路对应的阶段:
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为主
农业国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加工组装 工业为主 (技术密集型)
后工业 化社会
服务业 为主
工业化 起步阶段
第十三页,共52页。
重化工业化 阶段
高加工度化 阶段
服务化 阶段
(二)现代化与工业化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 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 、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 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 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第二十三页,共52页。
• 这些国家的崛起总是和殖民掠夺及列强为分割 殖民地进行战争相联系的。把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前的世界工业化进程,称之为第一轮世界 工业化进程,或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
第二十四页,共52页。
西方工业化道路类型
• 四:前苏联。
• 特点:其特点:1、注意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他国技 术,并结合本国需要加强研发。2、优先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和提高。3、追求高指标,经济发展大起大落。4、 忽视军事工业技术向民品转移。由于国际环境的影 响,前苏联重视军事技术的研发,不少方面是世界 先进水平,震慑了西方。但它的民品技术很多是落 后的。5、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工业品与农产品剪 刀差严重,忽视农民利益。6、资源浪费严重。无论 是在资源开采阶段,还是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不注 意节约利用资源,既造成浪费,也污染环境。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工业化进程也正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向前推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工业化进程的积极推进,以及对工业领域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那么,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正确的工业化战略来推动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呢?一、工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的主要趋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保持持续性的发展,中国工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即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如今,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这也是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新型产业结构中,将发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中国近年来不断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
环保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也在加紧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打造环保型的发展模式。
在新的工业化进程中,绿色经济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标准也将越来越高。
三、中国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海外工业投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将会往海外出口其现有的产能,加强其海外工业投资。
中国将利用其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先进技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
中国将建设海外的生产基地,为避免海外市场风险,推动本土化和区域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工业进程发展的前景。
四、加强对工业创新的支持和投资工业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如今,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加大对工业创新的支持和投资。
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产业界的创新,推广人才发掘和培育,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总之,中国工业化进程正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品质发展。
工业和工业化进程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制造
节能减排
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
绿色供应链
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造绿 色供应链。
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路径
01
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运 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远程控制和监测
通过5G/6G网络,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精确控制和实时监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 透明度。
工业互联网
构建基于5G/6G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
清洁能源利用推动绿色制造深入发展
能源转型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力度,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降低制造业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 附加值。
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化 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加强与各国在工业化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协调,共同应 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1 引言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重工业优先。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建国以后和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北部新兴的大型企业的创立,电报网和更多铁路的建造,促使了钢铁、军备、造船、纺织、服装工业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进入到了大企业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钢铁市场的扩大,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使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促使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集团组织。
二战期间,美国新兴工业不断涌现,飞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
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2]。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其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走完了以“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旧工业时代,而进入到了“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经济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和高新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亦即物质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3],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了新工业革命时代。
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2.8 11130
105.42 167.66 949.56 257.53 27.27 74.94
4.经济形式上求纯求公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年份 1950
全民 32.7
集体 0.8
公私合.3
1957
53.8
19.0
26.3
0.1
0.8
1979
81.0
(二)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转变的原因和条件
2.国际方面
——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冷战时代逐步终结,和平、发展和合作成 为时代主题。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发展国际贸 易符合各国利益。
——新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加快在国际之间 流动,等等。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一)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点
1.为了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片面突出发展 重工业,转向重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2.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重点从以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 布局,转向工业生产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布局,鼓励农民发展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
平均寿命是由许多经济和社会因素所决定,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实际贫困 程度的最好的综合性指标。
从平均寿命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79年,中国的平均寿命为64岁( 中国官方统计为68岁),而1950年只有35岁。“这对于象中国这样的人均收 入水平的国家(197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6美元)来讲是很突出的。” (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1980年)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层次较低, 附加值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
(一)基本评价
1.初步建立起近乎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1979年,工业总产值是农业的2.34倍,净产值是农业的1.16倍,大约 是美国的1/7。
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棉纱和纺织品生产国,水泥、煤、硫酸 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三位,钢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2.改善了贫困各个最坏的方面
过去30年虽然平均消费水平增长很慢,但在改善基本生活需要、消灭贫 困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使低收入群众的状况比其他大多数穷国同类人 要好得多:大部分人有事干;基本保证口粮供应;大多数孩子能够上学;大 多数人能享受基本的医疗和节育服务(赤脚医生)。
展》P5~6)。
2.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处在被封锁、被禁运状态。 在没有其他社会主义模式可以效仿的背景下,照搬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
3.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赶英超美”,追求高速度;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和台湾问题,时刻准 备打仗;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漠视经济发展规律。
转化为积累或投资——>导致低消费(低工资)与高积累并存——>将高积累再投 入优先增长的重工业部门……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参见张仁寿:《试论 原始积累的历史必然性》,《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6.经济循环的内向性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与发达国家高度隔离。 “一五”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156个项目和技术设备,聘请苏联专家 和顾问帮助建设。1956年,中苏分歧公开化,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1960年苏联撤消了一切援助。 此后近20年,我国同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在市场、资本、技术和知 识方面都很少发生联系。
2.同资金短缺的矛盾
发展重工业的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 1979年,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约 40%)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差不多, 但服务业比重很低。 另一方面,国有工业企业体制落后,国家长期 实行保护政策,使企业缺乏动力和压力,效率低下 ,自身积累功能薄弱。
3.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矛盾
19.0
—
—
—
5.资本积累方式的特殊性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正常积累的区别。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掠夺殖民地,盗窃教会地产,剥夺农 民
(公开性,暴力性)等等。 ——农业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借外债;国内农业部门。
我国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获得(隐蔽性)。
4.与经济效率的矛盾
在1957~1979年期间,中国平均每名工人 的实际产值增长率每年为3.7%左右。但每名工 人占用资金额增加得更快。如把劳动力和资本放 在一起计算,工业生产要素总生产率从1957年 以来一直停滞不前。
换言之,在1957~1979年期间,中国工业 产值的增加几乎完全来自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 ,而不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传统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循环: 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目标——>排斥市场机制,实行计划经济,人为压低
农产品收购价格,从而可以: 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格——>降低劳动力工资——>带
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带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国有企业利润增加——>国家掌握更多的利润和税收——>国家将利润和税收
1957年
1978年
增长幅度(%)
工业企业单位数(万个)
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数 (万个)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 业资金总额(亿元)
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万人)
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比重(%)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16.95 5.38 330.3 1401 2.2 6362
34.84 14.40 3466.7 5009
我国实行的是不平衡增长战略: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 1952~1983年,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构成:15.7:10.1:74.2。
1952~1979年期间,重工业的增长率超过了13%,轻工业为9%。在 “一五”时期,重工业增长率高达18%。
3.以外延增长方式为主
——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即增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 ——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项目等。
(二)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转变的原因和条件
1.国内方面
——1978年开始启动经济改革,全党指导思想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密切相联系; ——需要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以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需要调整城乡关系,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特别是非农业生产的积极 性,等等。
一是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二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三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
现在,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还处在工 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突出问题表现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45% 左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1979年的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印度为51岁,印度尼西亚为47岁,低收 入国家平均为50岁,中等收入国家61岁,工业化国家74岁。
(二)存在问题
1.同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
——农业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源泉,农业生产力停滞不前。 ——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导致工业向资本密集产业方向发展,造成短 缺资金替代和排除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速度缓慢,农村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到1979年,农业比重仍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34%,就业人数占70%以上,仍是穷国形象。 中国每名工人所占的固定资产4倍于典型的低收入国家,接近于中等收入 国家;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之比约为50%,大大高于一般国家15%的比例。两 者相加,中国每名工人的资本装备超过同类低收入国家工人的资本装备率的5 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