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品种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抗生性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存活率和生殖力的影响
rs tn ew si od ro A一 ei a c a re fH 3>G s n 3> J > H s gteint a ai fices ( T)a d te n mp H u ui h n ae cp ct o n rae n1 n h y h n y
C l g f rtc l rl ce c ,G nu A c l rlU ie i ,L nh u7 0 7 ol eo aaut a S i e a s ut a nv r t a z o 3 0 0,C ia e P u n u sy hn )
Ab ta t f cso u l l ait so uvvlrt n e u dt o h r a hsm clt ( uko sr c:Ef t ff ra af v r i n sria ae a dfc n i f T ei p i a uaa B c tn) e o f a ee y o
王 森 山, 永 霞 , 许 曹致 中 , 尚礼 , 师 贺春 贵
( f 农 业 大学 草 业学 院 . 1肃 草 态 系统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美 草地 畜 牧 业 可持 续 发 展 研究 中心 , 州 中一 707 ) 300
摘 要 :在 田间 抗 蚜 性 鉴 定 的基 础 上 , 室 内 2 ℃ 条件 下 , 在 5 选用 4个抗 蚜 性 不 同 的 苜蓿 品种 ( ) 测 定 了不 同苜 蓿 品 系 , 种 ( ) 苜 蓿斑 蚜 Te op im cl a( u k n 若 虫 存 活 率及 生 殖 力 的 影 响 。结 果表 明 :苜 蓿 斑 蚜 在 不 同 苜 蓿 品 系 上 hr ah au t B c t ) i s a o 种 ( )、 系 3 6叶期 及 成 株 期 的存 活 率 均 以 H 一 最 低 , 别 为 8 o % ±1 1 % , 1 2 % ±74 % ,7 0 % 43 0 % ; A 3上 分 .o .5 2 . 7 . 0 1 .7 - .3 H u上最 高 , 分别 为 2 .3 4 . % ,2 2 % 427 % ,5 1 % 4 . % ; 苗 期 显 著低 于 成 株期 。 以若 虫 存 活率 和 56 % - 6 3 8 4 .7 - .6 5 . 0 - 1 0 9 且
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D O I: 10.11829/j .issn .1001-0629.2017-0383
草 业 科 学
P R A T A 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
2569-2574 12/2017
魏淑花 , 曹春婧 , 朱小芳 , 张蓉 , 王颖.豌豆蚜在6 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 P G 分析.草业科学, 2017 , 34(12):25692574.
〈0.05) ,抗 性 越 强 的 苜 蓿 品 种 , E1波持续时间越长, 在 抗 性 品 种 M F 4020 上 持 1.50
m in . 本 研 究 从 电 生 理 方 面 进 一 步 说 明
36.8
m in , 在 低 抗 性 品 种 巨 能 牧 歌 37C R 持 续 时 间 最 短 , 为
苜 蓿
s jS a pe n etra tio n g ra p h , EPG) 技 术 研 究 了 豌 豆 椅 ( A c y r h o S p /o n p i u m ) 在
6 个不同抗椅
)品 种 上 的 取 食 行 为 及 不 同 苜 蓿 品 种 的 抗 蚜 机 制 。 结 果 表 明 , 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 6 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
f e e d in g b e h a v io r o f A c y rth o s ip h o n p is u m
t h e r e s is ta n c e m e c h a n is m s o f th e s e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i v a r s ,w e r e e x a m in e d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犜 犺 犲犲 犳 犳 犲 犮 狋狅 犳犱 犻 犳 犳 犲 狉 犲 狀 狋犪 犾 犳 犪 犾 犳 犪狏 犪 狉 犻 犲 狋 犻 犲 狊狅 狀狋 犺 犲犿 犻 犱 狌 狋狆 狉 狅 狋 犲 犪 狊 犲犪 犮 狋 犻 狏 犻 狋 犳狆 犲 犪犪 犺 犻 犱 犵 狔狅 狆 ( 犃 犮 狉 狋 犺 狅 狊 犻 犺 狅 狀狆 犻 狊 狌 犿) 狔 狆
: / / 犺 狋 狋 犮 狓 犫 . 犾 狕 狌 . 犲 犱 狌 . 犮 狀 狆 狔
达丽婷 , 朱亚灵 , 宋丽雯 , 胡桂馨 , 王森山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 ) : 2 0 1 5, 2 4 1 0 8 0 8 7. , , , D AL i T i n Z HU Y a L i n S ONG L i W e n, HU G u i X i n WAN GS e n S h a n . T h ee f f e c to f d i f f e r e n t a l f a l f av a r i e t i e so nt h em i d u tp r o t e a s ea c t i v i t f g g g yo , ( ) : 犃 犮 狉 狋 犺 狅 狊 犻 犺 狅 狀狆 犻 狊 狌 犿) .A c t aP r a t a c u l t u r a eS i n i c a 2 0 1 5, 2 4 1 0 8 0 8 7. e aa h i d( p p 狔 狆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达丽婷1, 朱亚灵2, 宋丽雯1, 胡桂馨1, 王森山1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 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 - 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1. 甘肃 兰州 7 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 3 0 0 7 0; 2. 3 0 0 7 0
品种混播对苜蓿产量及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调控
第34卷第12期V o l.34,N o.l2草业科学P R A T A 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2521-252712/2017D O I:10.11829/j.issn.1001-0629.2017-0018马建华,赵紫华,张蓉.品种混播对苜蓿产量及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调控.草业科学,2017,34( 12) =2521-2527.M a J H,Z h a o Z H,Zhang R.Sow ing a m ix tu re o f a lfalfa m odulate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a lfalfa pests.P ratac 34(12)2521-2527.品种混播对苜蓿产量及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调控马建华S赵紫华2,张蓉1(丄.宁夏农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 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北京100193)摘要: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似如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
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 p h i d oi d c 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 10复网—丄,品种W L343H 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 10复网—丄,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 h i p i d a c)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
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蚜虫;蓟马;天敌;群落中图分类号:S816;S551+.7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629(2017) 12-2521-075Sowing a mixture of alfalfa modulates thepopulation density of alfalfa pestsM a J ia n-h u a丄,Z h a o Z i-h u a2,Z h a n g R o n g丄(1.I n stitut e of P lan t P r o tectio n,N in g xi a A c ad e m y of A g ricult u r e a n d F o restr y S cie n ce s,Y inc h ua n 750002,N in g xi a»C h in a;2.D e p a rt m e n t o f E nto m olo g y,C olle ge of P lan t P r o tectio n,C h in a A g ricultural U niversit y,B eijin g 100193, C h in a.)A b s t r a c t:A l f a l f a is an im p o r t a n t fo ra g e c r o p,r e fe r r e d to as th e u k in g o f f o r a g e”.W it h th e d e a lf a lf a i n d u s t r y,p e s t d a m a g e in a lf a lf a f ie ld s h a d in c re a s e d r a p id ly.T h e r e f o r e,e c o lo g ic a lly b a s e d p e s t m a n a g em e n t s tr a te g ie s h a v e g a in e d im p o r ta n c e in h a b it a t m a n a g e m e n t.I n th e p re s e n t s t u d y,s ix v a r ie tie s o f a lf a lf aw e r e u s e d in 18 t r e a t m e n t s s o w in g e it h e r m ix t u r e o r m o n o c u lt u r e,w h ic h w a s a im e d to d e te r m in e th e e ffe c ts o fm ix t u r e s o w in g o f a lf a lf a o n p e s t a n d n a t u r a l e n e m ie s.T h e r e s u lts s h o w e d t h a t m ix t u r e s o w in g d e c re a s e d th ep o p u la t io n d e n s ity o f a p h id s a n d e n h a n c e d th e p o p u la t io n d e n s ity o f la d y b e e tle s.T h e m in im u m p o p u la t io n d e ns it y in m ix t u r e s o w in g a lf a lf a w a s 149 in d iv id u a ls p e r s t r a w,w h e re a s th e m a x im u m p o p u la t io n d e n s ity in m o no c u lt u r e a lf a lf a w a s 823 in d iv id u a ls p e r s t r a w.H o w e v e r,m ix t u r e s o w in g h a d n o s ig n if ic a n t e ffe c ts o n T h e s e r e s u lts p r o v id e im p o r t a n t e x p e r im e n t d a ta to s u p p o r t t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th e a lf a lf a in d u s t r y p la n t in g p a tte r n s f o r in te g r a te d p e s t m a n a g e m e n t.K e y w o r d s:a p h id s;t h r i p;n a t u r a l e n e m y;c o m m u n it yC o r re s p o n d in g a u t h o r:Z h a n g R o n g E-m a il:y c z h r n x@163.c o m收稿日期2017-01-07 接受日期:2017-11-21基金项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CARS~34);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重大育种专项—苜蓿新品种选育(014NYYZ03)第一作者:马建华(1975-),男,宁夏中宁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E-mail: maianhua75@通信作者:张蓉(1966-),女,宁夏中卫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E-mail: yczhrnx@2522草业科学第34卷苜蓿(M^C a g0)被誉为“牧草之王”[1],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饲草转化率,同时还具有固氮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单宁酸对红、绿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置 5组 不 同 浓 度 的 单 宁 酸 , 在适宜条件下分别饲养绿色型 、 红色型豌豆蚜 , 测 定 了 豌 豆 蚜 的存 活 率 、 产 蚜量 、 相对 日
均 体 重 增 长 率 等 指 标 。结 果 表 明 : 单 宁 酸对 两种 生 物 型 豌 豆 蚜 的 生 长 发 育 及 繁 殖 有 明 显 抑 制 作 用 , 且 对 绿 豌 豆 蚜 的抑 制 作 用 明显 大 于 红 豌 豆 蚜 。随 着 单 宁 酸 浓 度 升 高 , 两 种色 型豌豆 蚜存 活率 、 相 对 日均 体 重 增 长 率 均 下 降 , 5 mg・ L 处理 1 2天 时 绿 色 型 豌 豆 蚜 存 活 率 、 相 对 日均 体 重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 3 . 3 土3 . 3 和0 . 2 0 ±0 . 0 1 , 红 色 型 分 别为 2 0 . 0 ±5 . 8 和 0 . 1 9 ±0 . 0 0 , 与C K间差异显著( P <O . 0 5 ) ; 5 mg・ I 时绿豌豆蚜产蚜量和产蚜率最低 , 分 别为 2 . O - _O 4 -. 0头 / 单 雌和 6 . 7 士3 . 3 , 与C K间差异显著( P <O . 0 5 ) 。研 究 结 果 可 为 次 生 代 谢 物 质 抗 豌 豆 蚜 的 生 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关键词 : 单 宁酸 ; 豌豆蚜 ;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 ; 生长发育 ; 繁 殖 中 图分 类号 : ¥ 4 3 5 . 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0 4 3 5 ( 2 0 1 7 ) 0 4 — 0 8 6 6 — 0 5
h a v e 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n g r o wt h a n d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a p h i d s .F u r t h e r mo r e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n g r e e n p e a a —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
Wu De g o n g . Du J u n l i . He Ch u n g u i 。 ’ 。
( 1 .C o l l e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F e n g y a n g 2 3 3 1 0 0 , C h i n a ;
摘要 在 抗 蚜鉴 定 的 基 础 上 , 在室内2 O ℃条 件 下 , 选 用 4个抗 蚜 性 不 同的 苜 蓿 品 种 , 测 定 了不 同苜 蓿 品 种 上 两 种 体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引言: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广泛种植于全球不同地区。
然而,苜蓿种植过程中,斑蚜常常成为其主要的害虫,对苜蓿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苜蓿品种(系)对斑蚜的抗性机制对于改善苜蓿的抗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斑蚜对苜蓿的危害:斑蚜是一种重要的苜蓿害虫,其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导致苜蓿产量和品质下降。
斑蚜通过汁液摄取导致苜蓿叶片生长受阻、叶色变黄、发生卷曲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苜蓿植株死亡。
此外,斑蚜还会传播病毒,增加了苜蓿受病毒病侵袭的风险。
二、苜蓿品种(系)的抗性表现:在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研究中,发现了不同品种(系)苜蓿对斑蚜的抗性表现差异。
一些苜蓿品种(系)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有效抵抗斑蚜的侵害,并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而另一些品种(系)则容易受到斑蚜的攻击,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三、抗性机制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苜蓿品种(系)和斑蚜的交互作用进行实验,揭示了不同品种(系)苜蓿对斑蚜抗性机制的一些方面。
1. 生理抗性:一些苜蓿品种(系)通过改变植物内外源激素水平,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增强其对斑蚜的抗性。
例如,一些抗性品种(系)苜蓿能够产生更多的抗性相关酶,如几丁质酶和多酚氧化酶,使得斑蚜的进入和繁殖受到抑制。
2. 解剖结构:一些苜蓿品种(系)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如更厚的叶片和叶毛,可以减少斑蚜的进入和取食,从而降低害虫对苜蓿的伤害。
3. 化学抗性:苜蓿叶片中含有一些对斑蚜有毒或让其感到不适的化合物,如挥发性香气物质、次生代谢产物等。
一些抗性品种(系)苜蓿通过增加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了斑蚜的取食和繁殖能力。
4. 免疫系统:苜蓿通过诱导免疫系统来应对斑蚜的侵害。
一些抗性品种(系)苜蓿能够增强细胞壁的抗性,通过产生一系列抗虫蛋白、类似RNA酶和抗虫肽等物质,提高抵抗斑蚜和抗病毒的能力。
结论:苜蓿品种(系)对斑蚜的抗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效应,包括生理、解剖、化学和免疫等多个方面。
苜蓿草的抗病性研究与抗病品种筛选
苜蓿草的抗病性研究与抗病品种筛选植物疾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植物的抗病性并筛选出抗病品种对于维护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苜蓿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资源,其抗病性的研究与抗病品种的筛选对推动畜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苜蓿草的抗病性研究进展,并讨论抗病品种筛选的方法和策略。
苜蓿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具有良好的草质和营养价值。
然而,在苜蓿草的生长过程中,它也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苜蓿白粉病、苜蓿斑点病、苜蓿根腐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苜蓿草生长发育异常,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为了解决苜蓿草病害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索苜蓿草的抗病性机制。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苜蓿草病害抗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表明,苜蓿草的抗病性是与遗传因子密切相关的。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苜蓿草遗传资源的鉴定和收集,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病性的苜蓿草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抵御病原菌的侵袭,而且在病害环境中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这为抗病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其次,利用先进的遗传分析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苜蓿草抗病性密切相关的遗传因子。
这些遗传因子可能是导致苜蓿草抗病性的关键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苜蓿草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进一步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苜蓿草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揭示了病害发生的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病害的形成过程,还有助于寻找有效的抗病性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可以研发抗病转基因苜蓿草品种或者寻找抗病性相关的化合物,从而提高苜蓿草的抗病能力。
除了抗病性的研究,抗病品种的筛选也是推动苜蓿草抗病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抗病品种的筛选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对大量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基于遗传标记的选育。
首先,对大量种质资源的评价是筛选抗病品种的重要步骤。
苜蓿蚜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苜蓿蚜虫的繁殖与传播途径
繁殖方式
苜蓿蚜虫以卵繁殖,每只雌蚜可 产卵数百粒至数千粒。卵孵化后 成为若虫,若虫经过数次蜕皮变 为成虫。
传播途径
苜蓿蚜虫主要通过气流、风力、 雨水等自然因素进行传播,也可 通过人为因素如调运种子、苗木 等进行传播。
利用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植物源农药的种类
常用的植物源农药包括苦参碱、藜芦 碱等。
植物源农药的使用方法
将植物源农药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稀释 后,喷洒到苜蓿植株上,以控制苜蓿 蚜虫的数量。同时,也可以使用植物 提取物、植物挥发物等具有杀虫、抑 菌作用的物质进行防治。
05
物理防治技术
灯光诱杀法
利用蚜虫的趋光性,在苜蓿田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来诱杀蚜虫。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寄主
定期清除苜蓿田间杂草,以减少蚜虫 的寄主和繁殖场所。
合理轮作和休耕,以降低土壤中蚜虫 的数量和繁殖速度。
04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方式,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如瓢虫、草蛉等,以控制苜蓿蚜虫的数量。
。
提高苜蓿产量与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01
02
03
提高产量
通过防治苜蓿蚜虫等病虫 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能够 保障苜蓿的正常生长和发 育,提高苜蓿的产量。
改善品质
无公害防治技术注重选用 优质品种和科学的栽培管 理措施,有助于改善苜蓿 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 ,无公害防治技术有助于 提高种植苜蓿的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增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CO2是影响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CO2浓度也在不断上升。
此现象引发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他们致力于研究CO2浓度对生物体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作物和害虫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研究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产生的影响。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泛且对多种作物有害。
两种色型豌豆蚜,即绿色豌豆蚜和红色豌豆蚜,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表型。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也是豌豆蚜的主要寄主之一。
为了探究不同CO2浓度对这两种色型豌豆蚜和紫花苜蓿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分别将绿色豌豆蚜和红色豌豆蚜以及紫花苜蓿培养在不同CO2浓度的环境中。
实验设置了三个CO2浓度水平:低CO2浓度(350 ppm),中等CO2浓度(550 ppm)和高CO2浓度(800 ppm)。
我们观察和测量了不同CO2浓度对这些生物体生长、繁殖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高CO2浓度对绿色豌豆蚜和红色豌豆蚜的生物学特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高CO2浓度下,绿色豌豆蚜和红色豌豆蚜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绿色豌豆蚜的种群数量更高,繁殖较快,而红色豌豆蚜的产仔数量更多。
此外,高CO2浓度还显著增加了绿色和红色豌豆蚜的食量和代谢率。
这些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高CO2浓度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却不同。
与豌豆蚜相比,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在高CO2浓度下放缓。
紫花苜蓿表现出更低的生物量和根长。
高CO2浓度还导致紫花苜蓿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这些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苜蓿蚜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活动范围广
苜蓿蚜虫活动范围广,可随风 传播,扩散迅速。
对环境的适应性
苜蓿蚜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存
和繁殖。
02
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利用苜蓿蚜虫的天敌昆虫,如食蚜瓢虫、草蛉等,以实现对苜蓿蚜虫的有效控制 。
微生物
利用对苜蓿蚜虫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以降低苜蓿蚜虫的种群 密度。
THANK YOU.
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
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发,提高防治效果和稳定性,降低技术成本。
推广普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加大对苜蓿种植户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广普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水平。
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
建立包括预防、监测、控制和应急处理在内的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体系,提高防治的综合水平。
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 步,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为苜蓿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
技术保障。
国际交流合作
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 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领 域,促进苜蓿产业的国际合作
与交流。
技术应用的效益
经济效益
采用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可以降低农药使用成本,提高 苜蓿产量和品质,从而带来明
提高苜蓿产量和质量
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苜蓿蚜虫的为害,提高苜蓿 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苜蓿蚜虫无公害防治的限制因素
技术成本较高
无公害防治技术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技术成本较高。
防治效果不稳定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效果受到环境、气候、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效果 不稳定,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
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研究
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研究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研究近年来,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害虫对作物的威胁。
在蚜虫中,蚜动物科(Aphididae)的成员是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
其中,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蚜虫,对苜蓿、豆类等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选取了某农场的苜蓿田豆种植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长期观察与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对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季节分布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该害虫在春季和夏季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在秋季则开始减少。
这与其主要的寄主植物生长季节有关。
在春季和夏季,苜蓿和豆类植物生长迅速,为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害虫数量迅速增多。
而在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作物生长减缓,食物供应不足,害虫数量也开始减少。
接着,我们研究了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繁殖特性。
结果显示,该害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每只成虫在寿命内可以产下大量的后代,这导致了害虫数量的迅速增长。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繁殖速度与温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害虫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因此在春季和夏季,害虫数量迅速增加。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与天敌的关系。
结果显示,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数量受到天敌的控制。
在观察期内,我们发现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天敌对害虫的攻击和捕食能够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
特别是在害虫数量达到峰值时,天敌的活动也随之增加,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苜蓿田豆无网长管蚜的数量受到季节、温度和天敌的影响。
在春季和夏季,温度升高和丰富的食物提供了害虫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害虫数量迅速增加。
而在秋季,温度下降和食物供应减少导致害虫数量减少。
天敌通过捕食和攻击害虫,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苜蓿虫害发生与防治
20 0
日期 (月-日)
4-17
5-15
5-29
6-12
6-26
7-10
7-24
8-21
图9
2002-2004年灌区潜叶蝇田间动态消长图
9-18
4-3
5-1
8-7
9-4
地下害虫
(农区、新种植苗)
16㎜ 黑皱鳃金龟 黑绒金龟子 7-8㎜
金龟甲幼虫和蛹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农、牧区、苗期(缺苗、断垄)
越冬特点,在8月上中旬,苜蓿种子收获后及时灌水,提高土壤湿度,
可降低成虫在土壤中的存活率。(苜蓿籽象甲)
天敌自然控制
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或人为释放天敌(9目27 科46种) 捕食性优势天敌:多异瓢虫、黑点食蚜盲蝽、多型虎甲、凹 带食蚜蝇、中华草蛉、小姬猎蝽、短翅伪葬步甲、蜘蛛等。 寄生性优势天敌: 燕麦蚜茧蜂、粉蝶黄绒茧蜂、粉蝶白绒 茧蜂、苜蓿啮小蜂、短窄象甲姬蜂、苜蓿叶象姬蜂.
8-11
8-24
苜蓿蓟马
9-1
调查日期 (月-日)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6/1
盲蝽类
十复网虫量(头)
调查日期(月-日) 6/22 7/13 8/3 8/24
牧草盲蝽
Lygus pratensis Linnaeus
苜蓿盲蝽
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tze
成虫1头/m²
农业防治
及时刈割---提前或及时刈割不仅可有效压低害虫虫口数量(苜蓿籽 蜂),避开和阻止虫害高峰期的出现,对苜蓿蚜虫、蓟马具有明显的防 治作用,而且有利于天敌瓢虫、捕食性蝽种群数量的增加,同时提前和 及时刈割有利于提高苜蓿植株的再生能力和再生速度的提高。 适时灌水:根据苜蓿籽象甲以成虫在苜蓿种子田地下土室中滞育越夏、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
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体色豌豆蚜的抗生性武德功;杜军利;贺春贵【摘要】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5(041)001【总页数】7页(P49-54,62)【关键词】苜蓿;豌豆蚜;色型;内禀增长率;抗生性【作者】武德功;杜军利;贺春贵【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凤阳23310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凤阳23310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1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是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inn.)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1]。
蚜虫多聚集在苜蓿的嫩茎、叶、幼芽和花器各部位上吸取汁液,被害植株叶片卷缩,蕾和花变黄脱落,并影响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和牧草产量,严重发生时,田间植株成片枯死[2]。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田间抗性评价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田间抗性评价王森山;朱亚灵;宋丽雯;达丽婷【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4(022)005【摘要】以感蚜指数和抗蚜株率为指标,评价2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感蚜指数以中苜1号最高为82.48,阿尔刚金最低为26.00;抗蚜株率阿尔刚金最高为93.50,猎人河最低为2.36.28个苜蓿品种中甘农5号、三得利、阿尔刚金等16个为高抗品种;金皇后、甘农3号等6个为抗性品种;Cropper nine、天水、75-43为中抗品种;渭南为低抗品种;猎人河和中苜1号为感虫品种.【总页数】4页(P1139-1142)【作者】王森山;朱亚灵;宋丽雯;达丽婷【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3【相关文献】1.青岛地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蚜虫的田间抗性评价 [J], 刘兆良;臧爱梅;袁忠林;孙娟;姜洪;罗兰2.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J], 魏淑花;曹春婧;朱小芳;张蓉;王颖3.宁夏主栽苜蓿品种(系)对豌豆蚜的抗性评价 [J], 马建华;魏淑花;张洪英;张蓉;李克昌;罗晓玲;张宇4.4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的抗性评价 [J], 武德功;杜军利;王森山;胡桂馨;贺春贵5.40个苜蓿品种(系)对蓟马田间抗性评价 [J], 贺春贵;王森山;曹致中;魏臻武;冯会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种群参数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种群参数杜军利;武德功;吕宁;刘长仲【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为了明确温度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在12~32℃6个温度条件下研究了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
结果显示:2种色型豌豆蚜在32℃时,不能发育至成虫。
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在12~20℃时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升高,在16和20℃,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高于绿色型(P <0.05)。
在24℃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16和20℃时同色型(P <0.05),而绿色型豌豆蚜显著高于12~20℃时同色型,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绿色型(P <0.05)。
到28℃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均显著低于12~20℃时同色型。
在12~24℃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与绿色型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
在28℃,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绿色型豌豆蚜(P <0.05)。
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适应性较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合较高温度。
【总页数】9页(P91-99)【作者】杜军利;武德功;吕宁;刘长仲【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J], 王小强;刘长仲;祁发鹏;李毅恒2.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J], 马亚玲;刘长仲3.不同CO2浓度条件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种群密度效应 [J], 张祥;刘长仲;宋维虎4.不同大豆品种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种群参数 [J], 马亚玲;李春杰5.CO2浓度和种群密度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J], 林春燕;张祥;郝亚楠;刘长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苜蓿植保方案
苜蓿植保方案1. 引言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具有高蛋白质、亲水性强、生长快、耐旱耐寒等特点,在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苜蓿也容易受到虫害、病害和杂草的侵害,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为了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将介绍一种苜蓿植保方案。
2. 预防措施2.1 土壤准备在种植苜蓿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准备工作。
苜蓿喜欢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因此,在种植前可以进行土壤的石灰中和处理。
此外,也需要对土壤进行深松翻耕,以保证苜蓿的根系能够生长到更深层的土壤中,提高养分吸收能力。
2.2 种子选择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苜蓿品种进行种植。
根据生长周期和抗病虫害能力选择优质的苜蓿种子,确保高出苗率和健壮的幼苗。
3. 病害防治措施3.1 病害防治3.1.1 枯萎病防治苜蓿的主要病害之一是枯萎病。
枯萎病会导致苜蓿的叶片发黄、枯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植株死亡。
为了防治枯萎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耐病种植,在苜蓿品种选择中注重对枯萎病的抗性;•使用认证的病毒抗性种子,确保种子的健康;•定期巡检田间,发现有病变的植株及时拔除,以防病情蔓延。
3.1.2 锈病防治锈病是苜蓿另一个常见的病害,其症状为叶片出现红褐色小斑点,植株生长缓慢。
预防和控制锈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配合早熟品种的种植,缩短生长周期以降低感染机会;•设置合理的植株密度,减少疫病传播机会;•定期喷洒防治锈病的农药,注意使用安全有效的药剂。
3.2 病虫害防治3.2.1 蚜虫防治蚜虫是苜蓿上常见的害虫,会吸食植株汁液,使苜蓿叶片发黄、变形,严重时可能导致苜蓿死亡。
为了控制蚜虫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用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增加天敌数量来控制蚜虫数量;•定期检查苜蓿植株,发现蚜虫要及时喷洒安全有效的农药。
3.3 病害监测定期检查田间的苜蓿植株,观察是否产生病害和虫害。
一旦发现病害和虫害的存在,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情扩散。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汇总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苜蓿有些病害会造成幼苗死亡、产量降低或利用年限缩短,苜蓿是否会发生病害及病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
其中,土壤排水不良是导致苜蓿发生病害最主要的原因。
苜蓿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有效的措施挽回损失,所以日常管理在于防止病害的发生,而不是发生后治愈病害。
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止病害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了解苜蓿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对于种植苜蓿时选择针对性的抗病品种非常有益。
炭疽病炭疽病容易在湿热条件下发生,可导致苜蓿减产25%甚至以上。
感病的枝条会出现较大的卵圆形或棱形病斑,面积较大的病斑呈稻草黄色,边缘褐色(图1)。
病斑面积可能逐步扩大,最后相连环茎一周,导致植株的1个或多个枝条枯死。
感病的枝条可能迅速枯萎,看起来就像老年人的拐杖。
死亡的枯枝散落在地里,颜色呈稻草黄至珍珠白。
受感染的苜蓿根颈会变成蓝绿色,生成的新枝条很少,植株最终会死亡。
许多苜蓿品种对炭疽病都有很好或至少中等抗性。
图1 感病植株的茎上有稻黄色的病斑图2感病植株(右)根颈呈蓝绿色丝囊霉根腐病丝囊霉根腐病是潮湿土壤中最主要的一种病害,幼苗感染这种病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成株感染后会造成根部缓慢发生病害。
受感染的幼苗子叶首先变成黄色,之后其它叶片逐渐枯黄,根部和茎部最初呈水泽状灰色,然后变成浅棕或深棕色。
幼苗停止生长,但仍然直立。
成株苜蓿感染丝囊霉根腐病后根量会减少,没有根瘤或者只有少量根瘤(图4)。
受感染植株与缺氮症状相似,越冬或刈割后再生缓慢。
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既抗丝囊霉又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
图3感病幼苗,子叶发黄图4感染根系缺少侧根(从左侧数第2对和第4对为感病植株)丝囊霉根腐病分为1代和2代,大部分苜蓿品种对1代有抗性,但是2代会在一些地区发生,并且比1代更具破坏性。
如果种了抗性品种,但仍感染了这种病害,那就选择抗2代丝囊霉根腐病的品种。
细菌性枯萎病细菌性枯萎病在苜蓿种植后第二年、三年才开始表现,可能使种植了3到5年的苜蓿地密度严重降低。
HA-3等几种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HA-3等几种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是苜蓿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可导致严重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因此,培育具有苜蓿斑蚜抗性的苜蓿品种或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报告表明,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具有一定的抗性。
然而,这些苜蓿品种或系的抗性机制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为开展苜蓿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不同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差异。
采用人工接种法,分别在HA-3、L-322、WL-318、WL-327等苜蓿品种或系上进行苜蓿斑蚜接种试验,观察不同品种或系的受害程度,比较它们的抗虫性能。
2. 研究抗性物质的含量变化。
收集苜蓿品种或系的叶片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PLC-QTRAP-MS/MS)技术,分析叶片中典型的抗虫物质(如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变化,探究不同品种或系的抗虫物质含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
3. 研究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对不同品种或系的叶片进行RNA测序,分析防御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进一步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挖掘出与抗虫相关的植物防御途径和分子机制。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阐明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提高我们对苜蓿斑蚜的认识,为苜蓿抗虫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开始,预计需要两年时间完成。
第一年主要进行苜蓿品种或系的苜蓿斑蚜接种试验和抗性物质含量分析;第二年重点开展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1 9 7 8 —1 9 9 7 年 间美 国培育 近 1 0 0个 抗 豌豆 蚜 的苜蓿 品 种 。但豌 豆蚜 的 色型分 化 给抗蚜 苜蓿 育 种提
出了新 的挑 战 。
豌 豆蚜一 般 为绿 色 型 。1 9 4 5年 , Ha r r i n g t o n [ 9 首次 发现 豌豆 蚜 的红 色型 。Ku g l e r 和R a t c l i f f e E 评 价 苜蓿 对 红色 型豌 豆蚜 的抗 性 时发 现 , 对 绿 色豌 豆蚜 有 抗 性 的苜蓿 对红 色 型 抗 性很 低 或 丧 失抗 性 。在 我 国 , 贺 春 贵Ⅲ 于
1头 , 不 同苜蓿 品种 饲养 红 、 绿 色 型豌 豆 蚜 各 5 O头 。置 于 人工 气 候 箱 , 温度 2 1 ~2 3 ℃, 相 对湿 度 5 0 %~ 7 0 , 光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一 l 1 — 1 9 ; 改 回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8
候 箱 中分别 饲 养 , 形 成稳 定 的试 验种 群 , 以1 2 h内初 产 的红 、 绿 色型若 蚜作 为供 试 虫源 。
1 . 1 . 2 供 试 品种 供试 苜 蓿 品种 的叶 片等 材料 均采 自甘肃农 业 大学 校 园苜蓿 田 。抗 性 级别 参 照 武德 功 等 ¨ 对 豌 豆蚜 混合 种 群 的抗性 鉴定 结果 ( 表 1 ) 。
摘要 : 在 2 1 ~2 3 ℃, 湿度 5 O ~7 O , 光 照时间 1 4 h的人 工 气 候 箱 条 件 下 , 组 建 生 命 表 并 用 其参 数 测 对 2种 色 型 豌 豆 蚜 的 抗 生 性 。结 果 表 明 , 同 一 苜 蓿 品种 和不 同苜 蓿 品 种 之 间 对 2种 色 型 豌 豆 蚜 的抗 生 性 都 存 在 差 异 。 以 内禀 增 长 率 为 抗 性 指 标 , 俄 罗斯杂花苜蓿 对绿 色型豌 豆蚜 的抗性 高于红 色型 ; 阿 尔 冈 金 对 红 色 型
中图分类号 : ¥ 8 1 6 ; ¥ 5 5 1 . 7 0 1 ; Q 9 4 5 . 7
DOl : 1 0 . 1 1 6 8 6 / c y x b 2 0 1 3 0 6 4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5 7 5 9 ( 2 0 1 3 ) 0 6 — 0 3 3 5 — 0 6
豌豆蚜抗性高于绿色 型; 甘 农 5号 对 2 种 色 型豌 豆 蚜 均 具 有 一 定 的抗 性 ; 不 同苜 蓿 品 种 对 红 色 型 豌 豆 蚜 抗 性 大 小
为: 俄 罗 斯 杂 花 苜蓿 < 陕 北 野 生 苜 蓿 < 阿尔 冈 金 一 甘 农 3号 < 甘 农 5 号; 绿色型豌 豆蚜抗性 为 : 阿 尔 冈 金 < 俄 罗 斯 杂 花 苜 蓿 < 陕 北 野 生 苜 蓿 一甘 农 3号 < 甘 农 5号 。 关键 词 i 豌豆蚜 ; 苜蓿 ; 生命表 ; 内禀 增 长 率 ; 色 型
2 0 0 4年 首 次调查 发 现并 记载 了豌 豆蚜 的红色 型 。武 德功 口 利 用生 命表 技术 研究 发 现 , 2种 色型 豌 豆蚜 对 不 同抗
蚜 品种致 害性 不 同 。为 了进一 步确 证 苜蓿 品种 对豌 豆 蚜 2种 色 型抗 性 是否 广 泛存 在 , 本 试 验 以 5种 苜 蓿 品种 为
苜蓿( M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 是全 世界 栽 培 面积 最 广 的优 质 牧 草 引。随 着 我 国畜 牧业 的不 断 发 展 , 草 产 业 呈 现 出强劲 的发展 势头 。豌 豆 蚜 ( Ac y r t h o s i p h o n p i s u m) 是 苜蓿 重 要 害 虫 之一 [ 1 4 ] 。抗 蚜 育 种则 是 有 效 防 治 蚜 害 的 重要 措 施 , S o r e n s e n等 及 Ni e l s o n和 L e h ma n [ 分 别 筛 选 出抗 豌 豆 蚜 的苜 蓿 品 种 : Ka n z a [ 、 KS 1 8 9 / 、 C UF 一
( 1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 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2 . 草业 生 态 系 统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中 ~美 草 地 畜 牧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中心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3 . 甘肃省农业科学 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1 . 2 试 验 方 法
参 照武 德 功等 单 头豌 豆蚜 饲养 法 , 并进 行 相应 改进 。采 集生 长 一致 的各供 试 苜蓿 品种 单 叶 1片置 于 培 养 皿中, 叶柄基 部 用脱 脂棉 保湿 。用毛 笔将 初 产 的 1 龄红 、 绿豌 豆 蚜 分别 接 入 培养 皿 的 叶片 中部进 行 饲 养 , 每皿 接
第 2 2卷
第 6期
草 业 学 报
AC TA P RATACULTURAE S I NI CA
33 5— 3 4 0
Vo l _ 2 2 。 No . 6
2 0 1 3 年 1 2月
苜 蓿 品种 对 2种 色型 豌 豆 蚜 的抗 生 性
金 娟 。 , 梁金 , 贺春 贵 。
材料 , 利 用生命 表 技术 及其 参 数 , 评 价 苜蓿 对其 抗 生性 的差 异 , 以期 为苜 蓿抗 蚜 育 种及 豌 豆 蚜 的预 测 预 报 和 防治
提供 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 料
1 . 1 . 1 供 试虫 源
甘肃 农 业大 学校 园苜蓿 试验 田采 集 红 、 绿 色 型无 翅孤 雌胎 生 豌 豆蚜 成 虫 , 在 2 1 ~2 3 ℃人 工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