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解析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名著选讲复习资料2
中外名著选讲复习资料一、简述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新闻与文学相通,都是以人为本;文学为新闻保鲜,提高品位;文学是道,新闻是术,文学与新闻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与文学的起源相互交叉;新闻也文学的语言相互交叉;新闻与文学的写作技巧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新闻是文学的幼体,即新闻文学;新闻与文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为什么说文学即人学?(一)、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
文学能够抒情言志,剖析灵魂、揭示人性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也是文学认识和反映的中心。
文学写的物、写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体现了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态度,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的服务对象也是人。
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就是要影响人、教育人、美化人,鼓舞和引导人们去认识生活,改造现实,提高自己,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三)、文学既以人为对象,以影响人、教育人为目的,在文学创作中就应该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就应该体现人道主义。
所以说文学即人学三、学古代文学有什么好处?1、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历史涵养2、增加内涵,培养爱国精神。
3、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4、古典文学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念、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的修养、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对我们综合素质和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分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1、纯真热情的女性形象2、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3、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4、悲惋凄凉的女性形象。
五、七步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自由七艺:称为“la liberalaj artoj”(自由七艺)。
“la liberalaj artoj”的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即七种人文学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合称三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四艺)。
现代西方大学的文科设置都受“la liberalaj artoj”的影响。
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普遍作为普通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基础。
3、《雄辩术原理》:作者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
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4、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023年自考专业(小学教育)《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自考专业(小学教育)《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下列史书属于国别史的是A.《春秋》B.《国语》C.《左传》D.《史记》2.【单选题】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A.主题的不同B.音乐的不同C.地域的不同D.文体的不同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丁西林的独幕嘉剧的是()A.《一只马蜂》B.《上海屋檐下》C.《压迫》D.《北京的空气》4.【单选题】果戈理塑造了五个农奴主、地主形象的长篇小说是()A.《钦差大臣》B.《当代英雄》C.《死魂灵》D.《叶甫盖尼·奥涅金》5.【单选题】《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表达的是A.母子离别之苦B.父子离别之痛C.兄弟离别之恩D.思妇与游子的离别之情6.【单选题】被王安石赞以“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的诗人是A.李贺B.杜牧C.白居易D.李商隐7.【单选题】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自鹿青崖问,须行即骑访名山。
”出自A.《梦游天姥吟留别》B.《李凭箜篌引》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D.《终南山》8.【单选题】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圣母院神甫名为()A.卡西莫多B.克洛德·弗罗洛C.弗比斯D.爱斯梅拉达9.【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鲁迅作品的一项是A.《画梦录》B.《野草》C.《且介亭杂文》D.《三闲集》10.【单选题】阿拉伯历史上第一部散文巨著是A.《古兰经》B.《圣训》C.《一千零一夜》D.《卡里来和笛木乃》11.【单选题】《亡灵书》是哪个国家的宗教陛诗歌总集()B.古罗马C.古埃及D.古巴比伦12.【单选题】主张“独抒陛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派别是A.桐城派B.革新派C.公安派D.复古派13.【单选题】从诗体的角度来说,《诗经》为()A.四言诗B.五言诗C.七言诗D.散文14.【单选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学习辅导(三)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学习辅导(三)杜威:一、什么是教育这是任何一位教育思想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杜威的回答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这个命题标示出杜威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这些是“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
生活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教育即生活”命题并非将教育与各式各样的生活相混同,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怎样的学校生活才算是理想的呢?杜威认为,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代,而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却因袭过去,既脱离儿童生活,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又脱离社会生活,跟不上社会变革的节拍。
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
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能有益于儿童发展,更能有益于社会改造。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独行独往,杜威因之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社会”的命题。
此命题并未将学校与社会相混同,杜威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诸因素的错综复杂、良莠并存,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答案
《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克己内省答:克己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
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
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答:《劝学篇》又名《劝学》,是荀子的名作。
在《劝学》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
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答: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答: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5、五项竞技答: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
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
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
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骑士教育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开展,为先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限,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3、荀子“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4、“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
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那么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6、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那么仕的一种制度。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搜题方法:输入题目题干部分文字,按键盘快捷键Ctrl+F查找题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把教育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下列正确的是:A.婴幼儿期(0~7岁)B.儿童期(7~14岁)C.少年期(14~18岁)D.青年期(18~24岁)参考答案:D2.下面属于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是:A.教育适应自然B.形式为辅C.提高民众综合素质D.少数精英派参考答案:A3.裴斯泰洛齐主张语言教学要从语言的简单要素——()开始。
A.拼写B.口型C.语音D.沟通参考答案:C4.以下不属于美德的是:A.智慧B.勇敢C.节制D.投机参考答案:D二.判断题5.《图画中见到的世界》中的二百幅插图,是由两国作家联合创作的。
参考答案:错误6.赫尔巴特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
参考答案:错误7.裴斯泰洛齐主张语言教学要从语言的简单要素开始。
参考答案:正确8.《图画中见到的世界》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
参考答案:正确9.柏拉图认为“认识就是回忆”。
“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参考答案:正确10.西方教育史上首次将受教育者的心理作为确立教育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的人正是裴斯泰洛奇。
参考答案:正确11.测量教学由测量、绘画组成。
参考答案:错误12.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参考答案:正确13.帕克赫斯特主要的教育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同于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教学的原则。
参考答案:正确15.“泛智论”是夸美纽斯对教育形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错误16.泛智思想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泛智论”,二是“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自然观。
参考答案:正确17.帕克赫斯特批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参考答案:正确18.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性教学”是教育的原则。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
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
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中外教育学经典名著提要(李天凤编列)一、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
)(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孟子的弟子。
)(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国教育的雏形。
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
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70年。
)2.《爱弥儿》(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
发表于1762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
出版于191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
该书诞生于公元96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该书诞生于1632年。
)6.《普通教育学》(德国19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该书出版于180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
)二、泛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泛读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5、 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 A. 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参考答案: A
7、 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年。 参考答案: 1870
8、 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题。 参考答案: 职业教育
9、 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 参考答案: 农民兼军人
10、 教育与社会,教育与 (____)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参考答案: 儿童
中外教育史 --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参考答案: 等级性
2、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 (____)。 参考答案: 快乐之家
3、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的形式。 参考答案: 设科射”思想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 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2、 简述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 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 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解析
1、“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大比喻之一,是紧接着“日喻”、“线喻”之后,为了说明受过教育者与非受过教育者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性叙述。
没受过教育的人像洞穴中的“被囚禁者”,他们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缚,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后壁并把上面的各种“影像”当成实物。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当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
柏拉图说囚徒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
对于“洞喻”的具体理解有以下几种:(1)“洞穴”喻代表了教育艰辛的历程。
柏拉图理解的教育是使灵魂转向的技巧,是要求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导。
教育解除了囚徒的束缚,想法设法地努力促使灵魂转向。
人的灵魂如何才能实现转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这个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艰辛的,灵魂具有获得知识的内在潜力,并具有转向的技巧,但这并不能保证它会自动呈现出来,由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这个过程必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2)“洞穴”喻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
理念论:柏拉图相信真正实在的不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觉和表象,这些感觉是不牢靠的;真正实在的是理念。
理念先于一切感性认识而存在,现实中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
在“洞穴”喻中,太阳象征“理念”,而洞壁上的影像喻为感性经验。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理念论。
哲学王思想:柏拉图认为独自占有知识,而让自己的同伴处于无知状态也是一种犯罪。
所以在“洞穴”喻中,那个跑出来看到太阳的囚徒怀着拯救洞穴里的愚昧人们的理想又回到了洞穴中去。
在他看来,只有哲学家才能看到永恒事物,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无知的人类,他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永恒的真理不顾自己的幸福。
(3)“洞穴”喻体现了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三层关系。
“洞穴”首先是一种政治秩序的象征。
洞穴用火光安排不同层次的意见(舆论)来满足民众的欲望诉求,从而促成洞穴内的秩序平稳运转。
成人教育外国教育名著导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外国教育经典导读》课程复习题A
参考答案在试卷后(7月无纸化考试)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柏拉图
2、美德即知识
3、班级授课制
4、泛智教育
5、性善论
6、儿童中心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基本环节。
2、简述柏拉图教育阶段的划分。
3、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
三、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教育理论及对我国教育
改革的启示。
2、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外国教育经典导读》课程复习题A答案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柏拉图
柏拉图(Plato B.C.427-B.C. 347 ),古希腊哲学家、。
中外名著选读期末总结
中外名著选读期末总结一、引言中外名著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名著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对于发现人性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个人在本学期中外名著选读课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思考进行总结。
二、中外名著选读课程回顾本学期中外名著选读课程涵盖了世界各国的经典名著,包括中国的《红楼梦》、《骆驼祥子》等,以及外国的《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
通过学习这些名著,我不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对中外名著的思考在学习中外名著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些经典作品的独特价值。
首先,这些作品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无论是中国的《红楼梦》还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充满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叙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其次,中外名著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
《骆驼祥子》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则展示了美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年轻人的迷茫和社会压力等。
通过对这些名著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此外,中外名著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等人物所面临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的现实。
而《傲慢与偏见》则通过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爱情的含义和对于婚姻的思考。
这些作品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真爱的价值。
四、中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中外名著阅读是对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通过阅读名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能够引起我们对自身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深思。
其次,中外名著阅读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
优等生孕育中心解读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复习课程共25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优等生孕育中心解读中外幼儿教育名 著复习课程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大比喻之一,是紧接着“日喻”、“线喻”之后,为了说明受过教育者与非受过教育者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性叙述。
没受过教育的人像洞穴中的“被囚禁者”,他们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缚,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着洞穴后壁并把上面的各种“影像”当成实物。
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当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
柏拉图说囚徒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
对于“洞喻”的具体理解有以下几种:(1)“洞穴”喻代表了教育艰辛的历程。
柏拉图理解的教育是使灵魂转向的技巧,是要求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导。
教育解除了囚徒的束缚,想法设法地努力促使灵魂转向。
人的灵魂如何才能实现转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这个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艰辛的,灵魂具有获得知识的内在潜力,并具有转向的技巧,但这并不能保证它会自动呈现出来,由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这个过程必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2)“洞穴”喻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
理念论:柏拉图相信真正实在的不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觉和表象,这些感觉是不牢靠的;真正实在的是理念。
理念先于一切感性认识而存在,现实中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
在“洞穴”喻中,太阳象征“理念”,而洞壁上的影像喻为感性经验。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理念论。
哲学王思想:柏拉图认为独自占有知识,而让自己的同伴处于无知状态也是一种犯罪。
所以在“洞穴”喻中,那个跑出来看到太阳的囚徒怀着拯救洞穴里的愚昧人们的理想又回到了洞穴中去。
在他看来,只有哲学家才能看到永恒事物,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无知的人类,他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永恒的真理不顾自己的幸福。
(3)“洞穴”喻体现了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三层关系。
“洞穴”首先是一种政治秩序的象征。
洞穴用火光安排不同层次的意见(舆论)来满足民众的欲望诉求,从而促成洞穴内的秩序平稳运转。
哲人被解除了桎梏,从洞穴上升到外面的世界,认识了世界的真相,知道太阳是一切光之源,是可见世界的原因,并最终领悟到理念是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因。
善成了人检审城邦生活的最高指引,拥有哲学使人有能力检审自己的行为,哲学是人把握善之理念的唯一技艺,这是哲学的理念。
哲人重返洞穴,帮助洞内的同胞们提高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真相,进而使城邦的品质变得高贵,让城邦遵循正义的原则行事,而不是被欲望牵着走——这是政治哲学的功能。
政治哲学不仅检审城邦中的欲望,还帮助城邦选择正义的秩序,让城邦整体向善。
如果说是哲学让人认识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那么正是政治哲学帮助城邦完成了转向过程。
积极意义:(1)显示了教育的重大作用。
教育使灵魂得到提升,唤醒人性中的理性能力,培养人类具有高尚的品德。
教育必须做到使人的心灵之眼远离洞穴中的阴影,达致对阳光下真正事物本质的透彻了解。
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类灵魂转向的这一本质特征,仅仅着眼于物质的需要和感官的满足,在世俗的物欲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教育应停下脚步,进行返身之思,直面遇到的困境和带来的诟病,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物欲横流等。
(2)现代教育应既注重形而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注重形而上的理性和善的获得,使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与人的灵魂相契合的,应超越其功利性。
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生存功能与实用功能,忽视教育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功能,导致学校只重视培养片面的应试技能,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人类摆脱物质束缚的重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就像哲学王一样。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维护师道的尊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又要有不断超越当前教育实践的勇气,最终促进人类灵魂的转向。
2、关系: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滥觞,通识教育是从自由教育逐渐演变而来。
(1)自由教育又译为“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
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有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做准备,而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2)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
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它关注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任何公民,旨在使学生获得作为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态度,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了人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扭转了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倾向,提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自由教育可以分为古典自由教育和现代自由教育,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阶级性。
二者都坚持理智的培育的理念。
现代自由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有所扩展。
(3)自由教育理念在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里演变为通识教育。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自由教育主要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采用辩论或思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理智,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3.“泛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泛智教育”主要有两方面涵义:第一,要求人们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须的一切有用的知识。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我们应该借助科学研究接近对各种事物的普遍认识,接近‘泛智’,接近包罗万象的而且各部分协调的完全的智慧”。
第二,这些广博有用的知识应为所有的人掌握。
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认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进学校。
”总之,夸美纽斯主张,每个人都应掌握—切有用的知识,同时要求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这就是“泛智”教育思想的要旨。
局限性:(1)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施“泛智教育”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当时17世纪的捷克甚至是欧美都是不具备这样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这种认识论很难实施,几乎等同于空想。
(2)每个人的禀赋和知识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没有考虑到知识接受者的实际能力和情况,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障碍。
(3)论述以大自然作为参照系,具有机械性的特点。
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人性,具有同样的感觉与理智的器官,所有人都要发展相同的自然能力,进行统一的教育,这就有机械性的局限性。
(4)“泛智思想”使其过分强调规范的教育体系,虽然强调因材施教,但并没有个性化教育的补充体系作支撑,会存在通过个性人才发现机制以及专家培训系统的建立弥补普及教育的一刀切的弊端。
4、“白板说”:十七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反驳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的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三育教育”:从对绅士教育目的的理解出发,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彻在三育之中。
(1)体育。
洛克重视体育,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
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
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
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
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
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
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
(2)德育。
洛克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视作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他很重视德育。
在洛克看来,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
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
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美德。
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要开始着手这一工作,要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打进他们的心里”。
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
在道德教育方法问题上,洛克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乃至正确的意见,包括及早实践;及早管教;榜样示范;以理说服;奖惩得宜。
(3)智育。
智育包括了学问、知识以及技能技艺课业等方面的学习问题。
洛克坚决主张,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
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
其次,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再次,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最后,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
“绅士教育”: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应该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即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他十分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把它视作绅士教育的灵魂。
“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 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也成为当时公学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
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理论根源一方面来源于经验唯物主义认识沦和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观,另一方面源于自由主义的宗教观和社会契约论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