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特色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文号】•【施行日期】2017.0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有关部署要求,推动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组织,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文化领域行业组织总体发展不够、活力不足,还不能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行业组织党的建设缺失,党的领导弱化,有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内部治理不规范,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四处敛财、屡禁不绝,侵害了社会公众权益,亟待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领域行业组织的领导,创新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文化管理效能。
协同推进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在行业组织建设大框架下,把握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引导文化领域行业组织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和独特优势。
把文化领域各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联系起来,汇聚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力,需要补齐行业组织发展的短板,推动行业组织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首先,加强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家园,它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因此,加强文化教育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承和传播。
学校应该加强课程设置,推动文化课程的普及和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
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兴趣和认同,鼓励他们读书、学习音乐、戏剧、美术等文化艺术形式。
社区可以组织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提供给居民更多了解国家和本地区文化的机会。
其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贷款优惠等方式,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范和管理,保护文化产业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另外,推动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交流与对话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推动文化交流与对话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进行。
政府可以通过签订文化交流协议、提供文化交流的经费和场所等方式,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也可以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来,推动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和广泛化。
最后,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和传统对于保持国家的独特性和传统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修复和维护历史建筑和古迹,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和工艺品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应该注重建设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建设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学校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以及优秀的教师。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还需要构建一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校园文化。
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学生。
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校与社会、行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推动学校的长期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具体化教育目标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具体化的教育目标入手。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推进文化建设,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平台。
同时,教育目标也应该具体细化,不应该随意变化,这样便于学校文化的持续建设和推进。
在教育目标确定后,学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文化独有性的原则,避免模仿,注重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
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注重学校特点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特色,注重校园文化的持续性和时代感。
同时,学校也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尊重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保证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深度。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语境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传递文化理念,拓展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育理念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坚强支持和保障,还需要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撑。
学校领导要深入推广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充分关注和支持,不断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建设成果的真正落地。
2020年7月25日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网友回忆版)
2020年7月25日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网友回忆版)材料一A省C市Y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始终坚持公益文化发展方向,面向基层、贴近百姓、服务大众,积极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有馆舍面积3200平方米,下设综合办公室、组织活动部、艺术创编部、剧场管理部、非遗管理部等部门。
王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成为文化馆综合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文件起草、对外协调、日常管理等工作。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近期,A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文艺团队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了加强社会文艺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文艺团队是指群众文化工作者及业余文艺爱好者组织或参与的社会文化团体。
其活动形式便于群众参与,内容贴近群众生活,是广大群众文化权益自我保障的直接体现。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文艺团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对接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活基层文化资源要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意见》提出了加强社会文艺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以人为本、扎根基层、创出特色”的工作原则,充分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提高社会文艺团队整体素质;达到有制度、有管理、有发展、有创新、有场地、有资金、有设备、有辅导、有交流、有展演的“十有”发展目标,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社会文艺团队从自娱自乐向服务社会、繁荣文化跨越发展,切实维护和体现人民群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权利。
增强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增强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坐落在沂源县城美丽的胜利山脚下,学校占地8257平方米,建筑面积4377平方米,绿化用地2700平方米,运动场地4700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职工42名,有10个教学班,分聋教部、启智部和康复部,101名学生。
学校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增强校园文化内涵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力求创设一个温馨家园、绿色校园、阳光学园,积极创造绿化、美化、硬化、净化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愉悦成长的乐园。
现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学校“三风"建设,提炼文化建设内涵.1、明确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
学校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广大教职工的讨论、酝酿,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将学校打造成“平安和谐的校园、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的办学目标。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是一个个身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从一出生就遭遇人生不幸,但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同在蓝天下、共生天地间,他们也有尊严,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他们的生命也应该有色彩,“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是残疾学生享受应有权利的最终体现。
学校的校徽设计也正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圆形构图,寓意残疾孩子全面发展。
图案中的绿色和红黄色图案是“TJ”(“特教”的简称)的变形,字母组成的“大手牵小手"形象,象征着残疾孩子在教师们的引领下沐浴着党的阳光,享受着同等的教育权利。
学校紧紧围绕实现这一理念开展各项工作.2、强化“三风一训”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三风一训”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通过讨论确定了我校的“三风一训”。
校风是:团结、奋进、创先、争优;教风是:严谨、求实、敬业、奉献;学风是:勤奋、好学、文明、守纪;校训是:自立、自强、尚德、博爱;校魂是:奉献精神;校歌是:《感恩的心》;校树是:柿树;校花是:百日红.为了让“三风一训"的理念融入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学校多次在全体师生中细心解读“三风一训”的内涵和外延,组织全校师生对“三风一训”进行思考和讨论,把校歌作为放学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学会做人的同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回报他人、奉献社会,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以下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的详细阐述:1.彰显民族精神与国家形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世界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同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增加国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加深人民对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文化建设也能够传递正能量,培养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文化建设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培养人民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民的艺术素养,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能够让人民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保护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
文化建设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历史记忆,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促进经济发展与创新创造。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文化建设方案
文化建设方案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工作,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文化建设方案。
一、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加大投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同时,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体验环境。
二、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大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
我们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意、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开发市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四、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增进国家间互信和友谊的重要方式。
我们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扩大文化影响力。
同时,鼓励人们走出去了解其他文化,提高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五、加强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将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
同时,加强与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增加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文化法制建设是保障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同时,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建设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程度。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我们相信能够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打造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文化建设措施
加强文化建设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实力的国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措施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第一部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软实力,是国家身份认同和自主意识的重要表现。
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不仅能够吸引外来投资和旅游,还能够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部分: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1. 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文化建设,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育机构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时也要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元素。
此外,教育体制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2.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和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支持,购买正版音像制品,参与文化演出和展览等,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
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学习、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结论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我们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加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文化建设措施
加强文化建设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为了加强文化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例如,可以组织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文化艺术演出等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化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出更多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
例如,可以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文化创意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人们从事文化创意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例如,可以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家来华交流演出,让人们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国际文化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例如,可以组织编纂和出版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选拔工作,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每个人都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进程。
加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怎样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怎样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把这件事情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要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顶层设计,健全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完善文化发展战略布局和政策措施,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宏观调控,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活力。
其次,要倡导积极正面的文化。
要继承生命力旺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国家民族健康的价值追求,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谐、普惠、友爱和欢乐的文化精神。
再次,要注重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大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要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投入。
要加强中小学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传承者,提高素质,把文化人才培养的更加注重质量,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强化。
2.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促进全民共享文化成果,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巩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活动,可以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共同体,提高社会稳定性。
4.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新的动力。
文化建设也是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品位,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引言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以期推动文化事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文化教育的投入加强文化教育的投入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体系中增加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推动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流通。
还应该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国家应该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遗址。
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创新。
此外,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国家应该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推动各国文化艺术的融合和发展,丰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建设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基础。
国家应该加强对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文化产业的正常秩序。
结论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极其重要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这要求我们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课题(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主要用于国际关系领域。
通常指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硬实力)而言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软实力”通常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影响力和外交事务影响力,其中文化影响力是核心。
国家的“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价值理念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理念所展现的理论和实际的具体模式与客观程度等。
强大“软实力”的形成,关键是要形成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的能被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系统。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打造、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来培育和提升,文化输出已经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更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下面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地方文化是与地域密切相关的独特文化,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重视历史价值,保护好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让它们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元素。
要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要加强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财富。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乐器、民俗节庆、传统舞蹈等。
我们要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技艺人才,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
要注重培养地方文化品牌。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比如丽江的古城、西安的兵马俑等。
我们要挖掘和发展这些特色文化符号,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要注重培养地方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也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要注重培养国民的文化自觉,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豪地说出自己的文化身份,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要注重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多民族的国家之一,各个民族文化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我们要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工作,着力促进各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同时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地方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利国利民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文化,它是历史和地域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地方文化建设是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
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有利于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提升地方的软实力,增强地区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推动历史古迹的修复和保护,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保护和传承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更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力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文化建设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对于加强我国城市文化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采取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打造城市轴线、实施文化工程等举措,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貌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当今城市的面貌似乎逐渐朝着具有统一的,模式化的,无区别的形态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前提下人们对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回归与追求越来越缺失。
因此,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深刻而紧密的关系,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塑造,追寻美好城市生活乃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通过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塑造地域特色、构建城市轴线等举措,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在当代中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城市文化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发展的意志,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意志安排,是人类生活的意志导向,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客观表现。
自城市创立之日起,城市文化就已经成为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快,就必须全面构建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课题论文结题报告加强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课题论文结题报告一、加强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使学校文化可感可悟、可学可传学校发展中,文化建设很重要。
文化是一种个性,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
通过学校课程来承载文化传承就使学校文化有了质感。
在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使用中渗透学校文化内涵,让文化与课程相生相伴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让开设课程,编写和使用教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能大大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个教师能开出自己的特色课程,能编写教材,不经意间他的专业素养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学校要给教师下任务,促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多、缺乏名师引领的学校,更要用这种方法促成长,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实现与质量提升共生双赢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学校教育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确保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提供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使学校课程成为一个能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充足发展、个性得以张扬的系统工程。
二、明确育人目标,促进课程研发和实施2.1明确育人目标,引领课程研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确立了课程研发的育人目标。
让学生在课程育人目标的引导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探索规律和真理,形成体验和感悟,获得成功和自信,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善于合作、积极探索、勇于担当、富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2.2构建育人体系,研发特色课程课程育人体系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而变,动态发展。
学校因地制宜,自主研发并开设了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度融合的、富有特色品牌的校本课程。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目前研发和构建了五种特色课程品牌:一是阳光体育课程,主要有: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扇子操、跆拳道等;二是文化类课程,如外教口语、文学社、动漫制作、国学经典诵读与赏析、数学外语分层教学等;三是艺术类课程,如舞蹈、素描、话剧、播音主持、声乐、吉他、笛子社、手工制作等;四是综合类课程,如疏散演练、遇险自救、圣诞英语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五是德育课程,如德育大讲堂、心理健康、最美中学生评比等。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文化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加强文化建设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艺术、出版、游戏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也是激发经济创新和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加强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使其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3. 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文化、旅游和经济的产业模式。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名胜,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中国,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文化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4. 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方式来开发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加强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5. 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建设还包括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文化对外交流也是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可以推动贸易、投资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保护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背景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如教育、艺术、传媒等。
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三、重点任务1. 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具体任务包括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品质,完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应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鼓励民族文化艺术的创作和展示,保护和研究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支持艺术创作与表演艺术是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支持艺术创作与表演,我们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建立健全的艺术创作与表演体系,鼓励原创作品的创作与推广,加强文艺院团和艺术家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4. 强化媒体影响力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强化媒体影响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和优秀文化。
加强媒体管理,规范媒体行为,注重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和公信力,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5.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
6. 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文化享受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设施条件,提升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1. 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特色发展》辽源市第十九中学始建于1979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正在东辽河北岸,稳居于四合宝地之中。
三十多年来,在几代十九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日益壮大,文化底蕴愈加丰厚。
尤其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越发重视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采取了由一把校长负总责、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汇总的原则,运用了问卷调查、开座谈会、随机访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调研涉及了学校的各个部门,涵盖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
在对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汇总的基础上,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本次调研活动的相关情况做以汇报。
一、近年文化建设历程回顾2008年,在深刻领会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全面充分的理性思考,学校提出了“双主体”教育理念。
开启了以“双主体”教育理念为统领、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时代。
2009年,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
软环境建设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硬环境建设着重于学校硬覆盖和设施设备投入。
2010年,学校承办了由市教科所主办的“辽源市发展性教育深入实施首届科研开放日现场会”,以此为契机,大力完善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
2011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启动了学校五年文化建设工程,标志着学校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新的内涵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二、学校文化建设现状介绍(一)文化建设辉煌成果我们所理解的学校文化,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校充分发挥了各处、室、年级组、班级的职能作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具体深入细致的工作,全体学生密切配合,使得文化建设从主题到内容、从形式到内涵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系列化和系统化上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同家级和谐校园优秀学校”、“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校本科研先进单位”、“省关工委先进集体”、“市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十余项。
在112人的教师队伍中,中、高级教师占72.3%,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十佳、能手、新秀等73人,在国家、省、市各类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教师累计达三百人次。
一千余名在校学生中,每年平均三百人次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
(二)文化建设发展现状1.物质文化建设情况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现有逸夫教学楼一幢。
锄形的教学楼,寓意着十九中人在这片仅有19785平方米的方圆之地上不懈耕耘、开拓创新。
历经16年的风雨洗礼,使目前仅有的教学楼略显沧桑。
近年来,学校在外墙改造、楼内粉饰、供暖改造、亮化美化上几经投入和改造,现已拥有学生电子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功能教室等强大信息化支撑,理化生实验室、会议室、阅览室、语音室等功能齐备,健身室、休息室、咨询室等一应俱全的硬件设施。
各种电教、实验、体育器材、图书报刊等设备或设施储备齐全,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阅读阅览需求。
学校还有平房仓库和锅炉房共十二间、室外厕所一个、正规操场一个(内有足球场一个、排球场和篮球场各二个,能满足日常课间操、体育课的场地需求,还满足了运动会和各种训练的场地要求)、后操场一个,南、北门各一个。
30个教室的设计格局完全满足了现有24个教学班的场地需求。
学校还设有学生学习角一个、师生停车棚五个、景观园区六个(其中绿地花坛20块)、橱窗八个、报栏两个、楼廊标语口号等六十二块。
各种设施和标语、园地等都有专人定期维护维修,学校在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和特色化上下了大力气。
特别是在2010年以来,学校投入百万余元,更换了全部的橱窗、展板,粉饰了楼廊、美化了全部教室。
可以说,学校现已拥有了比较充裕的办学设施、先进的教学器材、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已经形成了较为有力的精神文化的物质支撑,为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位于潺潺辽水之滨的十九中学,正置身于绿树掩映之中,成为一处潜心读书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建设情况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我们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深刻领会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全面充分的理性思考,提出了“双主体”教育理念。
在该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还重新界定了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
形成了以双主体教育理念为统领,以“团结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追求作为”为校训等的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目标集》。
“尊重关爱、求美创新”是学校校风的精准表述:“尊重”是态度,即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甚至是每一物;“关爱”是策略,要求学校全体成员的言谈举止都应充满人性关怀;“求美”是目标,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完美价值取向,是师生一切行为的终极指向;“创新”是手段,这是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致胜法宝。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在本次学校文化建设调研中,我们以“双主体”教育理念的构建和践行为着眼点,以“双主体”德育文化建设和“双主体”教学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为调研重点,来考察我校“三风”的实践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越发感受到:学校以科研为突破口,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入手,从德能两个方面加大了研究和落实的力度,使“言传身教、启迪疏导、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交往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得以较为充分的落实。
可以说,两种模式的成功构建,引领和规范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成才的思想和行为,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双主体”德育文化体系和“双主体”教学文化体系。
在“双主体”德育文化体系建设上,学校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总结提升了“双主体”育人模式,即在教师导行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系列思想是载体;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活动内容是客体,教师是载体。
德育框架体系建设上,我们本着“低重心、零距离、多载体、重实效”的原则,确立了“点、线、面、网”的德育框架,明确提出了:“点”,即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线”,即着重解决如何构建德育工作管理体系的问题;“面”,即着重解决怎样培养德行高尚的人的问题;“网”,即着重解决全方位德育增效的问题,“四位一体”全方位保障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实施。
德育人力资源建设上,我们要求全校师生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在选聘上突出“优”、在培养上突出“实”、在管理上突出“效”,促进了教师德育队伍品味和素质的快速提升。
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通过学生会管理、班级自主管理和“星级”班级评选等载体平台展示和历练自己。
现在他们正以不可估量的强大场势效应,成为我校德育队伍中的最大亮点。
学校还将家长吸纳为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成员,扩大了德育队伍范畴。
通过家庭教育,让学生在浓厚的家庭氛围中陶冶情操,实现家校联合、拓展了德育空间,落实了“三结合”。
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上,在教师方面,以“四种”机制,即导向机制、活动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为重点,通过学习、讨论、检查、评比等促进师德水平提高,突出了师德建设的针对性、策略性和有效性,使更多教师把师爱和奉献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勇挑重担的人多了、以大局为主的人多了、带病坚持工作的人多了、团结进取的人多了。
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努力践行有根德育、无痕德育、绿色德育。
在学生方面,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五项教育,即养成教育、感悟教育、体验教育、主题教育和综评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生会、校园广播等社团或班级、年组为主体的德育活动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懂文明、讲团结的人多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多了,学生的良好品格正逐渐形成,促进了德育效果的升华。
2010年,学校代表辽源教育迎接了国家教育部工作调研,中央教育电视台在两会期间介绍了我校的综评工作经验;还代表辽源教育接受了省教育厅的德育工作调研,受到省市领导好评。
德育工作方面获奖教师累计达70余人,学生40余人。
在“双主体”教学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运用以教师专业发展带动学生主体发展的策略,分层打造,构筑多层文化历练平台。
在师能文化建设上,学校抓实了三类文化建设力度。
一是“六学”、“四策略”的教师培训文化扎实推进。
推行“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培训策略,在“自学、导学、助学、督学、励学”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创建一个背景、构建二个“圈子”、打造三种案例、搭建四个平台的策略。
二是“三有三全”的科研文化特色初步彰显。
“三有”,即让科研有家、让科研有序、让科研有位;“三全”,即全员、全面、全位的科研文化。
三是三级基地建设和多活动并举的教研文化异彩纷呈。
三级教研基地建设,即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建设。
多活动即:集备研讨、学科集备竞赛、备课组工作成果展评、新教师教学展示等活动,我们还于去年推出了“育鹰杯”系列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文化(上课文化、备课文化、听评课文化)的品味在实施中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展示和历练了青年教师,增强了教学研究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了师能文化“质”的飞跃。
通过多重师能提升策略的实施,全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很大转变,多数教师完成了由“要我教”到“我要教”、“要教好”的转变。
逐步实现由关注教到引导学的转变,以学定教,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
伴随着思想的转变,行为的转变也在悄然发生。
在授、听、评、析的一条龙的磨课流程中,教师的课堂驾驭水平不断提升。
各学科确立的主体性培养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式英语学科的阳光激情式、物理学科的问题拓展探究式、生物学科的学案—探究式等,正逐步现正在内化为每位教师的内在能力,引领着主体性课堂教学行为。
在学生文化建设上,落实《纲要》精神,本着立足课堂、着眼长远的原则,我们关注兴趣培养、注重情感体验、重视学法指导、强化探索实践,通过多元强化,逐步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积累方法的同时,提升了终身学习能力。
尤其是以社团文化为突破口,我们创建了点点文学社、繁星科学社、飞翔艺术社和学习联盟,通过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系列措施的采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力彰显。
在课堂上,学生们敢于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敢于向老师质疑、善于向同学求助、乐于向自己挑战。
我们听到的是学生充满自信的侃侃而谈,看到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热烈讨论,感受到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的逐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