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2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而言,从中华文明之初“王”的出现到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兴替,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族血缘关系。

结合本课内容,从宗族血缘关系入手,引导学生领略文明曙光的无限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有所涉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薄弱,只有模糊印象,故而当务之急是利用多媒体,唤醒其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把握好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体会礼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材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用历史发展观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即出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文明这一史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认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分析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组织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资料。

将学生分成四组,由组长负责合作探究。

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时间、条件、标志是什么?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有哪些?③参看课本尹达先生在《衷心的祝愿》中说的那段话,谈谈你对古史传说的看法。

④夏商西周政治文化的特点各是什么?⑤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如何?⑥礼、乐的概念及其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情景营造】播放视频《夏商周断代工程》片断,再用河南贾湖文化遗址、夏代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及丰镐遗址这些中国早期文化遗址图片展示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部分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这些工程既有公共工程(如水利、交通、国防、城建等),也有私利工程(始宫室、陵墓等)。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学习内容】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1.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

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1.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方式剥削农民。

总之,土地兼并根本原因是。

(2)概况:贵族、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授课提纲】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②距今七八千年前:“石器锄耕”(“耜耕”)③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④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A、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C、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D、唐代发明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2、生产工具的革新①材质:石、木→青铜→铁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备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讲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深重担担,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合联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勇敢想象、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依据学习要求踊跃进行研究活动以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后代应感觉骄傲和骄傲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在此刻在中国、在世界好多人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倡议节俭型社会,厉行节俭,节俭之风已在中国刮起,愿节俭之风越刮越烈,,真实刮进每一此中国人心中。

【重难点打破】要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小农经济出现的原由、特点、评论【教课思路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勇敢整合,共分为三大模块 . 模块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点。

模块二:细品中国农业特点,每一农业特点设计对应的详细问题,使学生对农业特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而且做到重难点突出,如特点三“男耕女织” 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方式是本课的要点,因此优选了典型资料,指引学生研究。

模块三:感情升华: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产生民族骄傲感,又指引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解决饱暖问题只是三十年左右,此刻世界上仍有好多人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呼吁把节俭进行究竟。

【教课过程】导入:在成龙《民生》歌曲的节奏下,循环播放对于中国农业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冲击,直观感觉中国古代农业。

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课本为资料,从资猜中归纳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2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严重:归纳出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
对于承重的赋税和力役这一节:赋税制度是古代统治者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赋税制度包括的种类及其带来的影响。
对于其他的子目录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的引导。
4.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出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这是本节的重点)
小结
作业布置及疑难解答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
课后
反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在“神农”的传说这一节,可以通过提问“通过这一子目录的学习,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生产力领域哪些是生产关系领域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逐一对影响农业经济的原因进行重点突破: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以及生产经营方式的演变:这是本节的重点,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经营方式的变化:简单协作——集体劳动——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针对小农经济,讲解小农经济的含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课古代农业经济。

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1.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经营方式: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即小农经济)知识拓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起源(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二)讲解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

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word文档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及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及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及学案【内容标准】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进而了解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4)深入了解古代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

通过了解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

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一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一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三、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泰半之赋、沉重的力役、贫者无立锥之地)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还有土地兼并。
1、泰半之赋;(赋税)
——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读史感悟:
悯农诗(唐·李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它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为此,在解决这一现象上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①现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高度集中)
②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私有土地制度的出现并发展;
③影响:
A、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因为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A、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B、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因为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C、出现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因为无数小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④努力:
A、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易·系辞》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高中历史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

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人民版 必修2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基础训练:1、“”的传说,说明农业经济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了技术,并在汉代逐渐普及全国。

2、是中国古代一种土地制度,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程度上土地为前提的。

3、战国时期,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名)在成都平原修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东汉前期著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是。

二、选择题:1、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2、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A、耒耜B、石镰C、石斧D、犁3、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B、征调百姓C、招募手工业者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4、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水渠,至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该渠名为:A、郑国渠B、井渠C、灵渠D、坎儿井5、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6、《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人民更加勤劳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三、能力拓展:(一)材料题:1、阅读下列史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同上回答:(1)描述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2)造成农民生活窘迫的原因。

(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名师讲课课程标准剖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在古代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业,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齐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以先进的农业文明有名于世。

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应注意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广泛现象。

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有关传说及知识有必定的认识,因此学习本课有必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研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经过必修Ⅰ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必定感觉,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课的生动性、兴趣性及过渡性对此后的教课至关重要。

教课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

指引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研究学习,由浅入深,顺序渐进。

帮学生形成完好的知识系统,同时提升能力,深入情感。

2.充足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觉历史的真切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踊跃性。

3.研究学习法:部署对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研究活动,即对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主要指引学生阅读课文及有关情境资料,培育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的能力。

鼓舞学生课下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作用。

2.掌握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原由。

3.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土地吞并。

4.认识古代社会农民所肩负的封建义务,理解他们凄惨的生活境遇。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有关史料,剖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资料进行议论剖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向来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目标导航】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一二则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养育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慈爱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情景导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讲授新课】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读史材料一(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

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1、演进过程: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

——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的开垦。

○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认识: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典例解析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图(一)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答案:B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移花接木: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解析:题干要求“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指战国以后的耕作方式,应该是铁犁牛耕。

答案:D点评: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移花接木:(2009·淄博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泰半之赋”: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

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承担的劳动。

(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主要史实:①大禹是传说中的英雄。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建设。

②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

农民创造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

④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的改进上。

突破疑难: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2、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农业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2)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巩固练习】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解析: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与理解。

从“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判断A、B;从种植的“桑”“麻”,可判断D;古代小农经济容易受到天灾、苛政、战争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因此C是错误的。

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

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解析:只要抓住题目所要求的“生产方式”,即可排除A、B、D三项。

正是由于牛力的使用,才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答案:C3.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解析:抓住“最大”一词,可以看出:面积、品种、和生产资料的积累都扩大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答案:B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解析: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发明的,标志着我们古代传统步犁的基本成型。

答案:D6.“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解析: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猪”“鼠”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相配。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