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沈斌荣的“石画人生”
届金太阳湖南湘西高三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届金太阳湖南湘西高三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科目: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和相关信息。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如下要求答题:(1)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2)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3)请勿折叠答题卡。
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3.本试题卷共七页。
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姓名准考证号(本次考试不填)祝你考试顺利!届金太阳湖南-湘西高三联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本试题卷共22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题材作品数量显著增加,是当下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领域的突出特点。
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实题材作品在近5年共有1195部,其中京昆类22部,地方戏类642部。
戏曲艺术团持续用饱满的艺术热情,正视丰富的现实生活,承载着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文化重任。
不过,现实题材创作虽然数量较大,但艺术精品明显不足,不良倾向有待大力纠正。
特别是为数不少的现实题材作品呈现出重宣讲轻艺术、重即时轻长远、重投排轻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不能让现实题材在舞台上成功地成为人们“情感认同”,这样的作品最易轻率投排、即时宣传,但很难留得下,造成物力、人力和创作热情的浪费,甚至消减剧种的艺术积累和剧团的艺术优势。
相较于中国戏曲近千年的艺术积累,创作实践不过百年的现实题材创作,面临诸多艺术困境。
现实题材创作的挑战性尤其要让作品更加契合戏曲现代化的使命。
所谓戏曲现代化,是用戏曲传承有序且不断拓展的艺术表现手段深刻表现现代情感体验,积极引领当代精神生活,让戏曲作品鲜明地彰显出当代中国在传承文化传统、追求现代理念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个性和民族风采。
读书问答:《谈艺录》二黄山谷诗补注附论比喻I(579)
读书问答:《谈艺录》二黄山谷诗补注附论比喻I(579)〇(二十四)《王充道送水仙花》云:“山礬是弟梅是兄。
”天社注谓山礬即玚花。
按《淮南子·俶真训》云:“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
”山谷属词仿此。
又《戏咏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驯鹧鸪》云:“山鴜之弟竹鸡兄。
”【补订】为卉植叙彝伦,乃古修词中一法。
其称“兄弟”者,如王士元《亢仓子·农道》篇第八云:“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粃。
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耨者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
”【补正】《吕氏春秋·辨土》:“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粃。
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
……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
”原引《亢仓子》一节全出于此。
【补订】杨诚斋《菱》云:“鸡头吾弟藕吾兄。
”杨无咎《水龙吟》赋木樨云:“友兰兄蕙,舆桃奴李。
”其不称而称女者,如东坡《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韵》:“宁当娣黄菊,未肯姒戎葵。
”黄莘田《秋江集》卷三《夜来香》第二首云:“好个通家女兄弟,珍珠兰蕊素馨尖”,反用元遗山《德华小女》诗之“好个通家女兄弟,海棠红点紫兰芽”。
若吴梦窗《江南好》云:“好结梅兄礬弟,莫轻侣西燕南鸿”,则径本山谷此诗矣。
玚花是什么花呀?玉蕊花,又叫山礬花。
还是不知道,常见么?这个我们这边也有,叫梽木花吧?看起来好普通啊。
是啊,结那种小小红粒粒的。
是不是也叫继木?我们家花园有红叶继木,开紫花。
这个是开白花的。
我们这里山上到处都有啊。
你说梽木这个我就知道了。
是啊。
有红梽木、白梽木,这个是白梽木。
我们家是红的。
哦。
“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
”这里是指槐榆与橘柚(四种树)分别为兄弟吧?是啊。
否则不好理解呢。
“山鴜之弟竹鸡兄。
” 又不懂了。
是说鹧鸪是山鴜的弟弟,竹鸡的哥哥。
哦,是说鸟了。
题目是《咏鹧鸪》嘛。
哦。
王士元《亢仓子·农道》,王?王是唐人。
哦。
感觉古人自然知识很丰富,现在的人都不懂了。
呵呵,古人亲近自然多,尤其是宋以前的读书人,多数还能了解自然事物。
丹青十年昆仑志玉龙灵聚中华魂
丹青十年昆仑志玉龙灵聚中华魂——邴锋巨制水墨《中华魂》亮相第八届文博会亚克西和田玉交易中心分会场亚克西和田玉交易中心分会场是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唯一以和田玉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分会场,5月16日—23日隆重举办第二届深圳(宝安)和田玉文化节系列活动。
期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水墨画《中华魂》将同时亮相该分会场和田玉原石文化馆,玉龙交相辉映,中华豪气顿生。
《中华魂》长达188米(与序言、名家题字、后记一并装裱总长为208米)、宽1.9米,绘有99条龙,大气磅礴、墨韵生动、笔触苍劲,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由著名画家邴锋潜心十年创作而成。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明的标志,邴锋在龙画创作中突出体现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摇旗呐喊。
站在《中华魂》面前,您会感到一种威慑力、一种霸气、一种自豪感扑面而来。
作品把华夏图腾——龙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唤醒世界华人的共鸣——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就是中国。
在创作上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融入自然现象和民间传说等创作元素,表现九九归一、矢志不渝的昆仑志、中华魂,就是中华龙这一独特的团结体,共分为六部分:龙升东方:表现中华民族孕育萌发阶段;名播四海:表现中华文明向全世界传播进程及其深远影响;风雨兼程:表现中华文明交流融汇的过程;磨难前行:表现中华民族发展中遭遇的坎坷;迷雾探索:表现对近代中华民族衰落的反思;腾飞辉煌:表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中,和田玉是龙骨的化石,玉龙本为一体。
丹青十年昆仑志,玉龙灵聚中华魂。
玉龙飞奔跃乾坤,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体现对这一独特玉文化、龙文化的尊重,《中华魂》精彩亮相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唯一以和田玉文化产业为主题的亚克西和田玉交易中心分会场。
读《大匠香山》,以最近的方式感受传承之美
在 新 年 前 杂 志 推 出 了一 次 城 市 策 划 《大 匠 香 山 —— 当 代 手 艺 复 兴 的 苏 州 实 践 》 。 春 节 ,是 传统 文 化 最 为 浓 厚 的节 日之 一 。 而 在 它 来 临 之 时 ,我们 已经 近 距 离地 体 验 了苏 州 传 统 手 工艺 的传 承 之美 。
苏 作 工 艺 ,美在 结构 ,也 美在 细 节 。 了 解 苏 作 传 承也 一 样 。于 是 我 们寻 找 了 多个 维 度 , 来 展 示 数百 年 来 香 山 匠人 如何 让 东 方 美 学 走 进 人 们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从 《重 新 发 现 中 国木 作 手 艺 》到 《香 山帮 源 流 图 ” 之 上 。 昨 日的 “姑 苏 繁 华 ” ,今 天 的 “盛 世 苏 州 ” 在 蠡 岛 重
绽 光 华 , 为 中外 人 土 走 近 苏 州 非 遗 艺 术 、 了 解 苏 州 独 特 文 化 提 供 了 重 要平 台 。
0O6 【M0DERN SUZH0U
』 嵇 露 i菠 莹共 2O18年 ,苏 报 集 团 《现 代 苏 州 》
杂 志与 悦 未 来 青 年 创 业 公 社 共 同打 造 的 苏 式 生 活 大 讲 堂 又 会 开 展 哪 些 丰 富 多 彩的 活动 昵 ?
新 的 一 年 ,我 们 将 继 续 延 续 去 年 的大 师 系 列 ,聚 集 在 苏 作 和 苏 州讲 究 方面 。 接 下 来 的 活 动 ,频 次 为 每 月 一 次 ,活 动 内容 力 求 丰 富 多 彩 : 有 苏 式 生 活 家 易 龙 的 “我 眼 中 的 苏 州 生 活 美 学 ” 、 刺 绣 传 人 沈 德 龙 的 “刺 绣 和 当 代 生 活 的 融 合 ” 、苏 州 草 书 协 会 会 长 褚 兆 洪 的 “我 的 玩 砚 生 涯 ” 、苏 州 剧 装 戏 具 合 作 公 司 董 事 长 、 剧 装 戏 具 技 艺 非 遗 传 承 人 李荣 森 的 “戏 衣 中 的 苏 式 传 统 美 学 ” 、 非 遗 苏 州 剪 (刻 ) 纸 项 目代 表 性 传 承 人 吴 永 林 的 “剪 纸 之 美与 苏 州 民 俗 生 活 ” 、 苏 作 核 雕 传 承 人 柴 丽 萍 的 “核 雕 的 苏 式 之 美 ” 、 古 丰 阁 民 俗 馆 馆 长 、 花 窗 博 物 馆 馆 长 蔡 晓 岚 的 “那 些 有 故 事 的 窗 子 ” 、 桃 花 坞 年 画传 承 人 乔 蓝 蓉 的 “桃 花 坞 木 版 年 画 里 的 苏 州 之 美 ” 、 国 家 高 级 盆 景 艺 术 师 张 夷 的 “苏 派 盆 景 的 文 化 演 绎 ” 、 苏 州 玉 雕 国 家 传 承 人 蒋 喜 的 “苏 作 玉 雕 与 吴 地 珍 宝 ” 、缂 丝 团 扇 制 作 者 李 晶 的 “缂 丝 技 艺 的 苏 州 情 ” 、 手 作 生 活 家 陈 铭 的 “木 头 手 工 艺 的 情 趣 鉴 赏 ” 、香 山 帮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人 陆 耀 祖 的 “香 山 帮 木 作 的 前 世 今 生 ” 。 考 虑 到 专 家 老 师 的 档 期 ,我 们 会 从 这 些 里 面 精 选 1 O个 主题 讲 座 呈 现 给 大 家 ,让 大 师 走 进 苏 式 生 活 大 讲 堂 ,和 伙 伴 们 学 习 、 探 讨 、 交 流 互 动 。 热 爱 苏 式生 活 的 读 者 们 不 可 错 过 。
中国传统人物画探微
中国传统人物画探微作者:沈磊鸿来源:《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2年第10期金松JIN SONG1958年10月出生于温州市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画人物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
1984年《新生》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刊《中国工笔画1900-1997》上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生之曲·傅雷与傅聪》获“首届温州市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文化局)1987年获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1979-1986年度银鹿奖(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1991年《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浙江省文化厅)1991年《青瓷》入选“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浙江省美展银奖(浙江省文化厅)1999年《醉仙图》参加“浙江省教育系统第2届艺术节”,获大学教师专业组银奖(浙江省文化厅)1999年《金色回响》入选“第9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获“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浙江省文化厅)刊《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加浙江工笔人物画10人作品展(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家协会)2004年《尺八杭州人组图》入选“第10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协)获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银奖(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2005年参加浙江名家——中国画作品展览(浙江展览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收藏《新生》中国美术馆《尺八杭州认祖图》浙江美术馆《手术之后》中国美术学院《工笔女人体》中国美术学院《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蒲华美术馆《东西南北人》方介堪艺术馆《徐文渊诗意图》周昌谷艺术馆论著《对陈洪绶人物画图式的审美分析》《新美术》1998.2(中国美术学院学报)《陈洪绶研究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高等美术院校国画人物临摹课浅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9.2《“真”与“异”的统一——论梁楷人物画的两端深化》《新美术》2005.1(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健笔写稿心源——论黄宾虹晚年变法的三大要素》《中国美术》丛书第二辑(上)2005.78(新华出版社)《写像与相术——元代画家王绎写像秘诀与肖像程式》《美术大观》2005.10(辽宁美术出版)《人体速写的线条表现力》专著2005.9(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金松中国画作品集》2005.9(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多彩华章——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品展等
143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画展5月10日,由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开幕。
展出北京保利拍卖12年来的多件亿元拍品及今春拍卖将呈现的近现代画家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作品129件。
周怀民捐赠无锡博物院书画展5月12日,“艺术长存·湖山生色—周怀民捐赠无锡博物院书画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出周怀民捐赠的历代书画精品和个人作品60余件。
“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纪念展5月14日,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纪念展。
展出北京画院藏宋元以来书画、篆刻、古籍等作品200余件,其中古代作品有宋人《松下抚琴图》,清代龚贤《云山林屋图》、费丹旭《仕女》、华喦《花鸟》,近现代书画家则涉及“京派”名家金城、陈师曾、于非闇、陈半丁等,“海派”巨擘任伯年、吴昌硕等;“新金陵画派”领袖傅抱石、宋文治等,“渡海三家”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等。
展览还以文献展的形式,梳理了60年来北京画院在创作、研究、教学、展示等方面的多项成绩。
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5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
展览分为“临、创作品展区”“衍生艺术品展区”和“馆藏经典印谱展区”三个部分,参展作者均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研究员,共35位。
参展作品为每人篆刻原石2枚(含印蜕、边款)、印屏1件、临摹作品4方、创作作品2方以及临印感想;展览还展出了篆刻艺术衍生品几十件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馆藏经典印谱多部。
绘心艺魂—黎冰鸿艺术回顾展5月1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绘心艺魂—黎冰鸿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八旬老翁爱写诗
卜 永 福 原 是 一 名 老 军 医, 退休后,来到大庆油田老年大 学。除了学习书法、国画,他 更迷恋诗词的创作。他拿出军 人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劲头, 潜心钻研,沉浸于诗词艺术中, 创 作 出 大 量 诗、 词、 联 作 品, 先 后 发 表 在《 中 华 诗 词 》《 大 庆诗词》《龙江联坛》《铁人楹 联》等多家刊物上。另外,他 的新诗集《龙吟集》已由中国 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 为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
窗》中写道: “一壶老酒忆当年,
大庆精神、铁人文化为这 他生命的第二春在诗词的点缀
往事如烟飘眼前。冒雨沟旁栽 位老军人注入不竭能量,成为 下越发多姿多彩!■
50 \老年大学
策,宣传正能量,是卜永福的
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在唱响
永恒追求。他在词作中写道 :
主旋律的同时,积极宣传正能
“ 古 丝 绸, 今 丝 绸。 一 路 连 接
量。他把对老年大学学习生活
一带悠,风雨共同舟。山点头,
的热爱之情融入诗词中 :“诗
水点头。远虑深谋无近忧,伟
藏七彩情调色,境入三峡笔吐 菜去,顶风路上打柴还。难题 人胜帝侯。”在实现中国梦的
老给他带来的健康、幸福,也 生活的诗中写道 :“战旗一杆 弗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作
看到他驾驭现代科技的喜悦心 舞边疆,地冻天寒风更狂。积 品,激励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
情和对科技养老的青睐。
雪铲平支铁架,帐篷围上造营 社会的路上奋勇向前。
卜永福在军队这所大学校 房。背冰化水备锅煮,卧榻成
卜永福笔耕不辍,用激情
花。巧借夕阳圆绮梦,甘倾余 几道同求解,油饼三张共进餐。 伟大进程中,他用蘸满激情的
热染朝霞。”他乐观向上的生 十载寒窗多趣味,夕阳笑语苦 笔,讴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2 散文阅读 第5讲 概括内容要点__删繁就简提炼要点
第5讲概括内容要点——删繁就简,提炼要点(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采菊东篱说到今古禾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
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
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花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
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
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抱成团,正是这股向心力和“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品格,才成就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
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
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
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
用烙铁镌刻人生历程
用烙铁镌刻人生历程作者:来源:《远方的家》2018年第10期屋里堆着杂乱的木板,几把电烙铁散落在旁。
一位老人手上拿着400℃高温的电烙铁,灼烧的木板发出“滋滋”的声音,不时冒出几缕灰烟,烧煳的焦味充斥着房间。
这不是机械修理厂,这是俞祚福老师的工作室。
我们也正是在这里完成了此次的专访。
俞祚福现在是湖熟街道一名退休干部,自幼热爱书画,跟着父亲学习国画,参加工作后他将画画当作生活的调味料,每当闲暇时分便画上两笔。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俞老接触到了烙画作品。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
烙画在中国已存在几千年了,它把绘画艺术和烙铁两者融合起来,在创作中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俞老对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自己琢磨研究。
2005年退休后,俞老终于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中。
由于自幼爱书画,师从画家金志远,并受到多位书画老师指点,在绘画方面,俞老相当有造诣。
他创作的烙画作品中,人物眉目传神、栩栩如生,植物花卉更是线条流畅、形似逼真。
自从迷上了烙画,俞老每天创作的时间都在十几小时左右,古稀之年的他视烙画为生命的一部分,将全部精力倾注在艺术创作上。
走进俞老的工作室,就如同走进了烙铁画的世界。
并不宽敞的房间里,墙上挂满了烙铁画,这些精美的作品除了画于宣纸上,还有的画于木板、葫芦上。
画面上的山川、人物和鸟兽虽然都是用烙铁烫出来的,但却将山水的清秀、人物的神采和鸟兽的灵气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惊叹。
十几平方的工作室堆得满满当当的,工作台上还放着尚未完成的画作。
走近发现那是一副桂林山水图,俞老说这幅画的风景是他当年去桂林旅行时所见,美景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回南京后便立刻创作了一幅水墨画,“这不,现在我烙铁画技艺成熟了,自然想把这一幕也制作成烙铁画了”。
说罢,俞老拿起了电烙铁给我们演示起来,他凝视着木板上描好的线条,烙铁握在手上,手腕灵活地弯曲着,无声地在木板上勾勒线条,淡淡的轻烟消尽之后,呈现出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文学类文本孙文珍《暖色的晋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一17题。
暖色的晋塔孙文珍转过最后一个山峁,晋塔终于到了。
“快看啊.小羊——”第一个下车的人惊呼。
小羊与惊呼的人对视几眼,点一下头,葬足礼貌地回应了客人。
然后将目光望向下一位从车上走下来的人。
就这样注视着三辆车上走下来的十多位来客,一一点头问好,然后,不急不躁地面对着我们或长或短的照相机。
风吹过,撩动起小羊白亮亮的皮毛,不由得让人感叹:晋塔的空气好啊.要不羊怎么会这么白?在石门后沟掌里这个名叫“晋塔”的村庄里,远山在明亮的春阳里闪烁着敦厚圆润的线条.田里的玉米茬子还在排兵布阵,老人们在自家院里着黝【甲]黑的篱笆桩子看着陌生的远方来客。
是羊,最大胆热情地挤上前来,跟在我们脚边看热闹,这让我想起童年时欢呼雀跃的村童。
而这个村庄,孩子们都去山外了,或读书.或打工。
只有老弱孤残.守望着沉寂一片的家园。
我们进村的时候.牛刚离村不远。
这些老成持重的高大牲畜,缓馒地翻过村前的沟涧,回头看看站在沟畔上朝它们张望的我们,慢悠悠地扭头,一溜儿行走在浑圆的山脊上。
它们脚步沉稳.不慌不乱,好像这世间的日子永远漫长无期。
晋塔乡村的日子真的是漫长无期的。
晌午时分,一群人在村庄里行走。
一个个空落的院子围着篱芭,篱芭久经风雨.) .黝黑破败。
石头插片箍成的窑洞上,褪色的木门粗糙开裂.满是风雨剥蚀的痕迹。
院子里,坡底下,上了年纪的石碾子、石磨、石马槽、石马桩……石头雕琢的一切物什静静地展露在阳光下。
山风吹来,雨水打来,冰雪落下,这些被主人们遗弃在原地的家什,固守着惯有的沉默.静待岁月老去.青tái【乙】上瓦,尘埃厚成泥巴,依然静静地守着一院子的光阴.一村庄的岁月。
而人呢.他们都去哪儿了?虽然有县文联的热心向导.但我们还是像晋塔的闯入者。
我们是喧闹的,带着好奇和热情。
一群人蹲在一户院落大门口的石狮子前,像考古专家一样仔细地研究石座上的花纹、狮子面的雕刻刀工,探完曾经的主人家的显赫殷实。
中国民间收藏家故事
中国民间收藏家故事其实我要讲的故事嘛,和苏州的一个园子息息相关。
我们这个园子,属于园中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园的西南角。
苏州东园是按照苏州的古城墙遗址,以及内城河改造的市民公园,每天都有好多老人在这里散步、喂天鹅、喂流浪猫。
湖里好多天鹅,见人过来,就游到岸边,伸着脖子要吃的。
甚至有鹅妈妈带着两只鹅宝宝上岸了,大摇大摆在湖边散步。
这里的黑天鹅不怕人。
流浪猫也不怕人,懒洋洋地看着你。
在一个陌生地方,你去看看当地的流浪猫的状态,就知道当地人的性格了。
但凡流浪猫不怕人的,甚至主动找人要吃的,肯定当地人很善良,对动物很好。
公园中间有一道高高的土坝,上去走走,看看下面的湖水,有些心旷神怡,觉得苏州还是很好的。
有个老人在土坝上坐着,见我过去,跟我点点头。
我就问他:这个土坝是做什么的?老人说:这不是土坝,这是苏州的老城墙啊!我问他:这是什么年代的城墙呀?老人说:春秋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夯土建城,这里就是当年的夯土古城墙啊!我吃惊了,没想到这座不起眼的土坝竟然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墙,就说“没想到我脚底下踩的都是历史啊,能不能挖出来文物啊!”老人就笑,说古城墙里没有文物,他年轻时候在浒墅关大运河段,那边是南北通商要道,运河第一钞关,河边常常能捡到一些瓷器碎片,还蛮不错的。
我听他讲话不俗,赶紧请教了一下,才知道这位老人姓孙,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平时喜欢收藏这些瓶瓶罐罐的,说以后有机会可以去他那边喝喝茶,聊聊藏品。
我加了老人的微信,后来找做博物馆馆长的朋友打听了一下,结果他很惊讶,说你怎么认识这个老神仙?!他说,这个老神仙啊,非常有仙气,他的确是民间收藏爱好者,但是他十几岁开始搞收藏了,已经收藏了上万件藏品,甚至专门买了四套房子装藏品,家里到处都是藏品。
有一年,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来苏州开会,听说他的藏品多,就去他那边看看。
他请专家们去书房先喝杯茶,然后带他们去看藏品,结果专家还没坐下,就被书架上的几个小玩意儿惊住了,几个人讨论了一番,说别说其他藏品了,就这个书架上就有不下于十件国宝级别的藏品!馆长说,这个老人嘛,脾气很古怪,他收藏了上万件藏品,但是从来不卖,也不给人看,就自己藏着,要不是那一次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去看了,大家都不知道呢!我有点儿不相信,说都说民间出高人,这收藏怎么也跟风,你跟我讲故事呢吧!馆长正色说:还真不是!他跟我说:上次苏州展出的越王勾践剑你记得不?我说:记得啊!我还以为是湖北博物馆那把呢,没想到有好几把(越王勾践剑出土了好多把,最有名气的一把在湖南博物馆)。
一辈子和古籍打交道的好运老人
一辈子和古籍打交道的好运老人作者:杨帆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第17期与沈燮元沈老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家门外的胡同里。
远远看见沈老走来,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已96岁高龄的老人——没有拐杖,目光如炬,虽微驼着背,但依然精神矍铄。
主动伸出手与我相握时,甚至还能感受到一股略带倔强的力量。
的确,沈老很倔强。
独自一人在南京生活的他,每周7天风雨无阻地去南京图书馆“打卡上班”。
96岁的沈老内心有一种紧迫感,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已经排到10年以后。
这位至今耳聪目明的老人是中国版本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大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担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主编,亲身参与这部版本目录学扛鼎之作的编纂。
编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年过八旬的沈老还重新捡起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题跋、诗文集的整理研究,专注编著大部头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如今此书的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沈老介绍说,在拍卖市场上,凡经黄丕烈拣选、题跋过的古籍都身价倍增,是业界一级藏品。
“士礼居”是黄丕烈的藏书室名,《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是整理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的集大成之作。
“从清光绪年间,就有人开始整理士礼居藏书题跋。
民国年间,缪荃孙、王大隆也做过。
但是这些整理的人多半还没有看到原书,题跋都是请人代抄来的,有抄错抄漏的现象。
”沈老说自己很幸运,看到了许多原书和照片,他将把前人的错误一一修正。
另外,沈老还发现了多篇缪荃孙和王大隆也没见到的题跋,比如过云楼藏书里就有两个黄丕烈题跋,他也将一一补足。
说起沈老的士礼居题跋研究,南图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飞到沈老的桌上。
相关领域的学者,凡见到与黄丕烈藏书题跋相关的资料,都会想方设法送到沈老案头,一则请他辨真伪,二则可以收进这部最新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完整的权威版本。
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完全由沈老一人独立完成。
在旁人看来,花费几十年埋进浩瀚枯燥的文字整理校正工作中,太过单调。
墨色华滋描绘家乡美——沈克斌国画佳作欣赏
墨色华滋描绘家乡美——沈克斌国画佳作欣赏郭月明记者 2020-02-28 09:29:55
“以点线融合的皴染构筑山水画,华滋的墨色繁而不乱,密而空灵,将黄土高原的厚重与丰盈诠释得如此生动!”在成功美术馆迎新春名家书画展上,沈克斌先生的画作深受书画爱好者的赞誉。
“墨色华滋、气韵浑厚,沈克斌先生的积墨山水具有宾虹遗风,同时又汲取了西部黄土沟壑的广袤特点,使其画面点线勾画,皴擦组合更具个人风格。
”正在观赏画作的书画爱好者王先生这样评价说。
“沈克斌先生的山水画墨色浑厚,酣畅淋漓中又不失空灵之感,以其墨色厚重华滋和山水生动的绘画语言带给观赏者美的享受。
”一位书画藏友坦言,在沈克斌先生的笔下,画面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构图丰盈自如,看似朴拙的墨点、墨线却处处充满灵性,其积墨之法脱胎自黄宾虹先生,又有大西北自然山水的切实体悟,可谓是出古入新不失时代感。
沈克斌先生的国画作品多以西部黄土沟壑的自然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要的绘画题材,作品依照真实生活中的样本朴实而充满着生活的乐趣。
他的山水画作笔墨繁而不乱,密而空灵,诠释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丰盈和生动。
“沈克斌先生笔下的山水结构密实,却井然有序,苍
茫中又有空灵之感,厚重华滋的墨色形成了生动的绘画语言。
欣赏其画作,一股亲切、浓郁的西部山川及田园美景扑面而来!”成功美术馆书画评论员杨小金如是说。
画家简介:沈克斌,宁夏固原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固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宁夏美协理事、宁夏书画院特聘画家、西安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家、宁夏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人物故事随笔:沈平那人
人物故事随笔:沈平那人编者按:沈平那人,身高可有一米八四。
要是说起他的故事,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要是为他画张全身速写画,那张纸必须足够大,要照老话讲;一米八四的大个儿,即废纸张,又费布料。
要是听他口若悬河的连说几天,他的故事也会没完没了。
我跟他开玩笑说:写你得分两种体裁,一种是纯纪实,一种是纯文学。
能见人的用纯纪实,羞于见人的用纯文学。
他听了频频点头,一点不恼,只是嘿嘿的憨笑。
在一旁的智谨抢过话题说:波哥,你只管写,反正他那段“妖"的经历,没我什么事儿。
也正是在遇见现在的爱妻"智谨",被她一把"智取"之后,大个子沈平一切的一切变得"谨慎"多了。
沈平姓张,八九十年代,江苏广电史上不可一世的人物。
原先的"北广",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那个年代的"红"不是一般的红,"妖"也绝不是一般的"妖"。
他"大红"的时候我还刚转行到广播,江苏电视荧屏的早晚新闻,天天都有张沈平的光辉形象。
高人一头,像只骄傲的雄鸡,一张嘴出来的声音,像从带重低音炮且金属般的音箱里发出,有一种轰鸣般势不可挡的磁性魅力。
单是眯着眼睛听声音,你都会被他震慑和俘获,更别说再看他镜头里他那伟岸雄壮的气度了。
记得正是他和一名叫"戈弋"的播音员的出现,一举打败了江南广播电视影像和电波里常见的软塌塌,嗲兮兮的"娘娘腔"。
从此,江苏的电视和广播多了几分阳刚,少了几多阴柔。
你想,这么一个声音和形象,不招男人妒忌,不招蜂引蝶那也不符合常理吧?于是,好汉沈平毫不掩饰而且还夸夸其谈说他的当年勇,的确昏天黑地的"妖"过,只是最终是他对不住人家,还是人家对不住他,他一句没说。
光就这点看,他还不够憨厚,没有如实招来。
话分两头说:像这类属于正当年华,又属于单身一族的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的"风流韵事",何须他人去津津乐道呢。
那片灯火作文开头排比句式
那片灯火作文开头排比句式
街道一隅,一个小铺,一片灯火,一位老人,几块石头,这便是最旖旎的地方……
落日的余晖渐渐消失在了地平线,铅灰色的云层密密实实。
我思索着足球赛上失误的场景,于是,思绪的海洋里泛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
在回家的路上我行走着,思索着。
忽然间,抬起头来,眼前那片昏黄的灯火吸引了我的眼球。
走进,见店铺是画石画的,面积很小,里面正坐着一位衣冠简朴的老人。
石画?石画!虽然电视上见过,但实际生活中还真未见过呢。
我不禁走了进去。
那老人对我说道:“同学见你挺伤心的,要不给你画个石画?”
没想到,我的一言一行尽收老人的眼中。
老人与我聊了会儿,了解了情况,可是什么也没说。
天已黑,老人点亮了桌上灯火。
在枯黄的灯光下,画笔横七竖八的放在桌上,桌上的几块石头散发出令人陶醉的光晕。
老人经一番挑选,拣了个带着黑斑的石头。
光,从小灯下溢出,幽微地,皴在旧墙上。
我知道,这指尖的艺术就要在这昏黄里晕开了。
那一笔轻劈过去,似重非轻之间甩出扁舟一叶。
随即,又细细地、缓缓地牵回笔锋,几个小小的颤笔,勾出若有若无的水波,这里用的是淡墨。
最后,顺势往下铺开几笔浓墨,“河中”的磐石就立住了。
接续齐派绘画之香火——品读李海峰临摹白石老人作品有感
一
一
.
.
●
接续齐派绘画之香火
— —
品读李海峰临摹白石老人作品有感
撰文 - 供 图 /邓 治 平
李海 峰 7 址 芹 艺术传人L { J 有较 人 响 者之 。 撵的网坛 _ 』 .能 够 像 秘峰 这 样 . 绘 画之 ^ \ , 在 , 之 又, 。 前 夕 \ ,代 史 海峰 做 客 ,卉到 他临 摹的 一批
惯 。任何一 f J 术,部 仃 自 的发 展 律,都有 j 十 自 的 对传统的继承性 ,中吲
何 也/ 『 外, J l { U 绝 埘不 会 发 刮 > 天 ,也许 一扦 蚧 就 天折 承 } 之 用 助 苦,代 曾 敬佩 过
为大 陆 文化学 者代表 做 《 传 播 白 石 艺 术 ,弘 扬 国 学 精 粹 》 的 主 题 演 讲 ,受 到 两 岸 四地 舆 论 好评 。 李 海 峰 作 为 齐 派 艺 术 当 代 最 具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之 一 ,他 的 艺 术 成 就 先 后 被 人 民 日报 、中 央 电 视 台 、 中 央 人 民 广播 电台 、 《 中国文化 报 ) ) 《 北京 青年 报 》 《 京华 时报 》 《 北 京 晨 报 、 人 民 网 、千 龙 网 、新 浪 网 等 多 家 媒 体报 道 。
有 神 韵 。” 吴悦 石 认 为 : “ 海 峰 作 画 老 辣 苍 劲 、雄 肆 沉
郁 。虽 源于 白石 老人 ,而骨 气洞 达 ,自性 已见。倘 白石老
人 重 生 亦 当抚 掌 。 ”
2 0 0 7 年 ,李海峰 的作 品首 次在 艺术市 场上 拍 。三件作
品由 “ 北 京 市拍 卖 行 ”拍 卖 成 交 。
漫淡山水画家沈从斌
漫淡山水画家沈从斌濳蛟之欲舞—从斌〔沈三草〕印象与沈从斌〔沈三草〕相识已二十年了。
那时侯,我刚从学校毕业。
因为自小生活在文化人杂居的院子中, 所以打小便对艺术尤其是书画艺术有着一些特殊的感觉。
那时从斌刚从温岭到临海调入台州报社。
他却以他的灵性和才干组织了青年画会,搞了几个颇有影响的画展。
日报上也时常发表了他的一些作品。
他当时的作品大多描绘温岭水乡的特色。
因为我童年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温岭小镇度过的,所以看到他的画便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感。
谢灵运曾说过:“天台雁荡之间佳山水”而其山水最有灵性与乡情的便是水乡与渔乡的韵致,这也最适合于画意的表现,所以相对台州六县来说,温岭多画家,而从斌则是其中最具灵性的一位。
当时我正随质彬先生研习书法篆刻,从斌也时常过来,送些画来装裱,探讨一些艺术上的问题。
一来二去的我们便有了些熟悉。
初次的拜访是因为他让先生刻几方图章,先生荐由我刻。
刻好后我便给他送去。
在他的小屋中我发现他不但擅画山水,而且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丰富的艺术灵感与悟性:一只破皮鞋扎上几根草绳,戴上一个草帽添上几笔,一个栩栩如生的非洲式土著人像就出来了:一团泥巴捏上几下,就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艺术人像。
其它如人物、花鸟也都画得古趣盎然、意态多姿。
以后我们便有了许多次的长谈,谈艺术、谈生活、谈相互的见解。
印象中的他那时稍稍地有一些敏感与消沉,但对艺术却又有着喷勃的激情。
他有他聪颖的才智,无论中西与现代、传统都在兼收并蓄,他甚至把自己都当成作品,在自己的穿着上进行艺术的融合与夸张。
但我又始终认为他的根是中国的传统的,尤其是他表达画意与精神的线条丝毫不能脱离开这点。
后来从斌去了北京画院进修,在与他进修这两年的通信中,我渐渐发现了他的变化。
他的胸次渐然开张,原先聪颖而敏感的心情变得沉静平和,思想也从多元向深刻转变。
在他那时的画作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变化。
他曾有一段时期避开喧嚣浮躁来到陕北太行。
于是他后来的画作就多了些这样的题材:理智的呐喊与敦朴的民俗。
92岁老人画了“脏画”《黄山汤口》,给谁谁不要,傅雷独具慧眼!如今卖出3.45亿元
92岁老人画了“脏画”《黄山汤口》,给谁谁不要,傅雷独具慧眼!如今卖出3.45亿元保乐娱乐2021-11-30 18:09大图模式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之中,有着精彩绝伦,富丽堂皇的唐诗宋词;也有着高深莫测,影响深远的老庄之学;同样在,书画方面,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成就也是非常高峻独特而又锦绣瑰丽的。
虽然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书画方面,逐渐没有那么多的受众,而且大部分学画画的人,现在学的也都是从外国传过来的油画风格流派了。
而我们国家一开始的画风,却越来越小众,没落。
老人画了一幅画,人人“嫌脏”,给谁谁不要,如今卖出3.45亿元。
大图模式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曾经跟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
他虽然没有齐白石那么出名,但是在绘画水平上却毫不逊色于齐白石。
黄宾虹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临摹一些大师的画作,他擅长画山水画,是我国的山水画系列的一代宗师。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尤其像黄宾虹这种出色的画家,要想拥有一双能创造美的双手,首先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黄宾虹生平最好游览名山大川,看遍湖光山色。
大图模式因此黄宾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一些比较有名的景点去游玩,他还在92岁高龄时还去黄山登高望远,黄山之行结束后,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瑰丽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激荡于怀,久久不能平息,于是他趁热打铁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这一幅必将流传后世的《黄山汤口》。
大图模式这幅画作当时全凭借当时的回忆,不得不说黄宾虹的记忆真是相当有水准,画作与当时的场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他的画作给让人一种用墨特别黑,特别重的感觉,但是其中又透露出他下笔时用了非常大的力道,还有把高山峻岭的崎岖陡峭都刻画的非常传神。
这幅画耗费了他许多的心血,并且他还亲自为此题诗。
但是那时候,他并不出名,以卖画为生,卖的都是自己亲手画的画作,一张只卖一元钱,如此贱卖也几乎无人去买。
大图模式令人没想到的是,不但没有人买,而且他送给朋友们,他们也不愿意接受。
原因很简单,人人都嫌弃画脏,所以给谁谁都不愿意要,这实在让人心寒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确实一文不值。
画家曾衍东劝人上进
清道光六年(1826)初秋的一天,经过碧湖中堡龙子庙的人,即使漫不经心或心不在焉,也会感觉到庙门口的异样。
一位七旬老翁和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在庙门边。
老翁面前摆了一张简易的书桌,桌上有笔、宣纸和各色染墨,还堆着一摞书。
桌前垂挂着几幅人物(纪江明小说)、花鸟画。
老翁坐在桌后的凳子上,一身布衣,却显得整洁而儒雅,一脸蔼然的神色。
边上的那位青年,衣着褴褛,低垂着头坐在一块石头上,面前是一只豁了一个口的陶钵。
这一老一少引来了众人围观。
碧湖是一个集镇,乞丐司空见惯。
之所以引起众人兴趣,是这个青年一看就是个新人。
此刻,也许他饥肠辘辘,但他却眼睛瞅着自己的裤裆,不敢乞讨。
人们对碧湖街面上的那些乞丐耳熟能详(纪江明小说),对他们为何流落街道了如指掌。
众人围着青年,猜测他的身世,有人甚至俯身到他面前去看他的脸。
不过,人们的兴趣很快就转到边上的老者身上了。
龙子庙门前,既是街道,又是通济古道。
南来北往的官宦士人,不管是前呼后拥的达官显贵,还是孑然独行的赴考秀才,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多选择在龙子庙里歇憩。
人们围在老翁的画摊前,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人猜测老翁的身份,有人品评老翁的画(纪江明小说),也有人取过桌上的书翻阅。
日近中午,人流渐渐散去,老翁卖出去两幅人物画和一本书。
老翁转身瞅瞅青年人,面前的陶钵里,依然空空如也。
老翁看过去时,恰好青年人也往老翁偷觑过来。
“年轻人,老朽姓曾名衍东。
”老翁接住青年的目光招呼道,“祖籍山东嘉祥。
”“我,我,我。
”青年人没想到老翁会跟他打招呼,躲闪着说,“我姓叶,名里仁(纪江明小说)。
西乡峰山人。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老翁随口问道。
这是《论语/里仁篇》的一句话。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青年人的声音很轻,但语速没有迟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纪江明小说),颠沛必于是。
“岩上不老松”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部分作品欣赏
“岩上不老松”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部分作品欣赏《无数银山积海盐》规格:73.5×45.5cm钱松岩(1899年-1985年),又名松岩、松岩,号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
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
他是中国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大变革时期的第一代山水画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他和傅抱石等江苏画家的共同努力,开创出江苏山水画的新风貌,被公认为"江苏山水画派"或称"新金陵画派",在60年代初与"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成鼎足之势。
《紫云胜境》规格:34.3×27.9cm钱松岩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
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红岩》、《常熟田》、《三门峡》、《三峡灯》、《陕北江南》等。
晚年多作长城、飞瀑、劲松、名胜,寄寓爱国、爱民和向往美好未来的诚挚情怀。
又多忆写早年故乡生活之作,还创作一批指画,别具生拙之美。
出版有《钱松岩画集》、《太湖风光》、《塞上春光》等。
理论著作有《砚边点滴》、《指画浅谈》等。
《陕北高秋》规格:34×28cm本次展览首次对28件馆藏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分别从“壮丽山河”“祖国新貌”及“革命圣迹”三个不同题材的角度呈现艺术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创作,展现其艺术成熟期至鼎盛期的实践成果及心路历程。
《古塞驼铃》规格:98×76.7cm《海滨处处笑声多》规格:51.9×40cm《榕谷歌声》规格:68.7×45.1cm《水上高歌冯获归》规格:99.3×56.8cm《芙蓉湖上》规格:107.9×64.6cm《山峡工地》规格:80.5×47.6cm《喜看稻菽千古浪》规格:63.3×45.3cm 《常熟田》规格:52.8×35.7cm《红岩》规格:104×81.5cm《延安颂》规格:182.5×125cm《徂徕山》规格:53.8×26.6cm《光明万年》规格:147×96cm《铁山钢城》规格:53.8×69.5cm《瘦西湖》规格:54.6×90cm《西陵峡》规格:80×103《东方春永》规格:76.5×107cm《连云港》规格:126×210.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旬老人沈斌荣的“石画人生”
对于八旬老人沈斌荣的“石画人生”,用“顽石通灵随心舞,栩栩如生传悲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据爱玩客DIY钻石画了解到,家住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南社区的沈斌荣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在石头上绘制了山水、动物、人物、妙句等石头画,而沈斌荣的石头画都收藏在了一个月饼盒中,盒盖一开启,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说起石头画,那是源于一个偶然,大约在十年前,沈斌荣所居住的老新村进行改造,在一次散步的时候,他在地上发现了很多的石子,捡起几块光滑的石子端详,一个念头出现在了脑海里——以石作画。
因为这个念头一开,沈斌荣就捡了一些石子回家,准备在石头上开始自己的画作。
然而,刚开始绘制并不顺利,由于石头表面比较光滑,国画颜料很难附在上面,同样,由于石头不像纸张一样吸水,因此千辛万苦绘制好的一幅画,一不小心,就会擦拭掉上面的颜料。
同样,由于这样的原因,石头画也无法收藏,绘制石头画似乎已经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了。
然而,执着的沈斌荣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和研究,他找到了一个诀窍:先在石头上抹一层清漆,等油漆干了,再在上面绘画。
等颜料干透,又在上面抹一层清漆,将画封在石头上,这样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第一个石头画竣工后,沈斌荣也就一发不可收拾,在这几年中,他先后绘制了一百多个石头画。
几个精品被沈斌荣收藏在一个眼镜盒中,你看这幅,在石头的纹理上仅仅勾描了一两笔,就是一幅画,多像英国女王呀。
这幅名为“花”的画也同样是根据石头的纹理画的,花瓣是石头的天然纹路,用朱笔点上一些花蕊就成了。
实际上,画画用不了多长时间,有时候一个小时就能画出一幅,但是构思需要很长时间。
沈斌荣说,要根据石子的大小、形状以及纹理来构图,这有时候需要花费一两天时间。
“尽管很费脑筋,但是个人觉得乐在其中。
”沈斌荣说,石上作画让他的退休生活不再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