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1.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学反思素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5篇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5篇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5篇熟悉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拟物体长短的根底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阅历和根底,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学问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力量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学问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学问。

“熟悉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

一、从实际需要动身,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需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学问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供应数学实践活动的时机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如:设计了观看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阅历,让他们通过观看、沟通,把握直尺的根本构造,既培育学生的观看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根底。

熟悉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其次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许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拟、沟通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实行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比照,明白前一种方法便利且快。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docx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厘米和米的熟悉教学反思篇1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

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成功之处: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

教材中是熟悉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根底上先引入毫米的熟悉,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熟悉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

如毫米的熟悉,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展学习。

首先引导同学观看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楚地观看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

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嬉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

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

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看,还需要用手比划。

让同学认真观看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很多:1、虽然预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识,就消失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觉,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当演示,提示同学留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留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特别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头”何时“完毕”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心情带入了课堂,赐予他们的激情和鼓舞太少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知道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加强其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厘米等。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直尺、卷尺等。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难点:如何让学生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以及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用于写字和画图,解释长度单位的概念。

投影仪:播放与长度单位相关的视频。

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软件:动态展示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简单测量方法。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测量身边的物品,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为不懂长度单位闹出的笑话,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定义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小组间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总结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组的测量过程和结果,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家中选择三个物品,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数据。

请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场合你会用到这些长度单位?写出三种以上情况。

尝试用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家中或学校的一个物品,记录其数据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时,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困惑,未来需要在此部分加强讲解的清晰度。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们在授课完毕后总会鱼有很多感悟,那么对于小学生授课《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你能够喜欢!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

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

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

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

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

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

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实力还未形成,感性相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肯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亲密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验学习数学学问。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分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老师的细心打算、学生的全员参加,的确使学生对学问的驾驭、爱好的激发、阅历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气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胜利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相识,切实理解学问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打算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快乐且主动主动,我发觉到一些后进生的心情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相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推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布客体而获得客体的学问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视察、操作、探讨┉┉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试验、试验及视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寻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相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相识。

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我们班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

几点思考:1、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第【1】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

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

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

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

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反思(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反思第【1】篇〗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厘米和米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厘米和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于衡量物体的尺寸和距离。

在教学中,引入厘米和米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反思如下:一、引入厘米和米的概念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书、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然后进行测量和比较。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课桌的长度需要用到多少厘米或米等,让学生体验到厘米和米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换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用图形表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的比例关系,找出规律并应用到实际计算中。

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将结果转换为厘米和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厘米和米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知识点,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墙壁的面积、计算地板的面积等。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厘米和米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教学中引入厘米和米的概念需要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分享的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

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

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

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核心提示: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生曾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虽然先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阅历了看法、稳固、单元练习后,局部先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

究其缘由,看法厘米和米是树立笼统的数学概念的进程,需求阅历从直观到笼统,再由笼统回到详细的进程,先生要经过不时的感知、体验、实际和交流反思,构成理性看法。

这关于以详细笼统思想为主的二年级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应战。

一、创设情境,惹起先生兴味。

1、猜一猜。

让先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先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准的?让先生有一个初步的看法。

同时也让先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际中取得的。

2、看一看。

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先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先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先生充沛看法直尺,看法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

让先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

使先生在入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

让先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育先生实际操作才干。

然后问先生:你怎样能一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局部先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

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先生演示测量进程,明白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给先生提供学具,让先生应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停止实践测量,培育先生的实际才干。

6、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严密地联络起来。

7、比一比。

让先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树立起长度表象。

知道 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白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人教版本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认识厘米及米》学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本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认识厘米及米》学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课反省《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指引学生成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脑筋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在实质教课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成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极罕有教师着重培育学生成立 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才接触到长度单位,而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课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成立,因此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

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尽人皆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关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注,不利于学生真实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脑筋中有个10厘米的大体长度的认识后,教师指引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露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便可以清楚的认识到100厘米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

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第1 页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得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浸透 1分米教课中,让学生经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着重了10厘米表象的成立,学生已经在脑筋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理解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浸透,只可是此时没有揭露1分米的观点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

固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是作为教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掌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先生关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拟熟习,如罕见的先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先生也用尺子量过复杂的图形的长度。

所以刚末尾学习厘米的看法看起来并不难。

而关于米的看法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先生接触的比拟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虽然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先生重复看法,比一比,试一试,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复杂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好多先生都填米,关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看法是先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先生地正确树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

我以为要增强先生对米和厘米的看法,必需从先生熟习的事物入手,让先生在对自己比拟熟习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理性的看法后,初步树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先生阅历了少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构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进程中让先生多动入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末尾估先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能够估量得不准,我就鼓舞先生大胆地估,通知他们生活用到估量的时分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量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量的内容只需是估量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关于协助先生尽快树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协助。

总之,学习这局部外容,不只要借助先生熟习的事物,还要鼓舞先生多入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量丰厚先生的实际以验,在积聚中构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

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

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

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