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新常态下强而有道政府才能支撑强而有效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已接近底部
地或者即将落地。房地产已经到了历史性的拐点,但是 今年一季度以后,一线城市房价快涨拉动房地产投资增 长速度回升,这是一个短期现象,大概半年或者一年以 后房地产投资会回归常态,所谓常态就是低速、零增长 甚至是
和美元之间的关系,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说人 民币并不存在大幅度的贬值。 对此,浦发银行副行 长谢伟在新金融家联盟年会上表示,今年金融压力很大, 相信明年的发展压力会更大。对明年的预判是一个字, “
难”,原因在于:一是作为金融机构,目前在资源供给 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管理能力与 业务转型的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三是发展阶段上行的矛 盾也比较突出。 (责任编辑:DF120)
板”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定程度上缓释了供求的扭曲 程度。 对此,刘世锦认为,今后一两年,如果宏观 政策比较得当,供给侧改革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进展,中 国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进入中速增长的平台,这样中国 经济
也就稳下来了,不会像前几年老是下行压力很大。 刘世锦还认为,人民币汇率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特别 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也要改革,但是要讲基本面,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以后,基本面的因素决定了人民 币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app开发 https:// ty913htvv
一个负增长。 刘世锦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去 产能还是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一些行政性的办法和市 场的办法相结合,更多的还是市场本身的自发反应,以 及市场预期的调整,所以最近已经出现了一个转折性的 变化
。” 据悉,PPI在经过了54个月负增长之后,今年9 月份由负转正,最近的数字还在继续往上走。对此,刘 世锦称,“工业企业利润已经恢复了正的增长,最近一 段时间各个行业盈利都呈上升态势,这说明供给侧改
刘世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刘世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02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新形势下完善市场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围绕这个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完善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加快要素市场建设等任务。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对市场体系建设、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紧迫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建设相应取得重要进展。
从产品市场看,已经确立了市场在供求调节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居民日常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的产销逐步由计划控制过渡到市场调节,市场分割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下降。
到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均在98%以上。
要素市场化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
放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打破城乡劳动力的分割配置,初步形成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工资更多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在坚持和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实施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市场配置范围不断扩大,积极探索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三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访谈
刊记者就此作 了专题采访 。
中 国经 济 增 速 将 放 缓
记者 :为 什 么说 中国 经济增 长
的 速度 平 台可 能在 今 后 3 5 出现 一 — 年 定 幅度 下 调 ? 下 调 的 幅 度 可 能 会 多
大?
候 ,我们企业 的盈 利模 式 ,我们 的发
展方式一定要有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2 1 2 l 0 01 宁波经济 l 3
NN B C N M IG OE O O Y
高
端
访
谈
21. OO1 2
境 成 本 、资 源 成 本 要 计 算 到 企 业 牛 家来 说 , 目前 所 面 临 的 问题 是 通 缩 ,但 是 点 ,另 一 个 是金 融 结 构 中间 的 问题 ,如 果 产 成 本 中去 ,这 样 就 会加 大 企 业 的 生 产 成 大 量释 放 的流 动 性 ,对新 兴 国家 ,包 括 中 这 两 个 问题 不能 实 质 性 解 决 的话 ,他 只 好
定 幅度 下 调 ,进 人 中速 ( 高 )增 长 次
长5 %以上 ,是不是说 在这么短的时 0
间 以 内 ,企 业 的 盈 利 能 力 有 一 个 实
期 。第二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第
三 ,过 剩 流 动性 推 动 的价 格 上 涨 。本
质性 的转变?其实不是 ,是 因为速度
起 来 了 。 所 以 ,现 在 面 临 的 问 题 就 是 如果 速 度 的平 台有 1 %左 右 ,当 3 5 0 N 年 以 后 ,经 济 增 速 降 N 7 %左 右 的 时
本 。这样一 面要素 的成本在上升 ,另外 目 在 内会 带 来 很 大 的 通胀 压 力 ,这 一 点 我 通 过 多 发货 币 的办 法 把 问题 往 后 推 。
刘世锦 投资增速触底三只
刘世锦投资增速触底三只“靴子”2015年05月24日 10:15 来源于财新网记者黄文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减挡,稳增长与调结构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5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研讨会”,在中长期框架下观察分析短期形势,着力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条件,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避免增速快速下落,实现平稳触底,并转入稳定且可持续的新增长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称,2015年或2016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应该通过“缓冲性”宏观政策和“效率导向”的改革,力争平稳实现“转型再平衡”。
“转型再平衡”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型再平衡”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高投资触底。
以往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可以解释85%左右的总投资变动。
其中,制造业投资又直接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长。
因此,刘世锦认为投资增速触底,可通俗地描述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只“靴子”落地。
他表示,目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两只“靴子”已相继落地,房地产投资也开始回落。
其次,严重过剩产业需要退出与重组。
为与需求端减速相适应,供给端要较大幅度减少产量、去产能,以期促进价格和利润回升。
中国PPI连续38个月负增长,CPI增速部分月份低于1%,面临通缩压力。
刘世锦指出,“中国式通缩”,是由于产能过剩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而形成的,并不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
他称,中国目前的价格低迷,是过去10多年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与减缓了的终端需求相比而出现的产能过剩所导致。
在这些行业经由洗牌实现相对收缩、达到供求平衡以前,价格和企业盈利能力都难恢复到可持续的水平。
“这个时候仅仅增加货币供给,而不大力推严重过剩产能的退出,很可能陷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循环。
刘世锦: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五个问题
刘世锦: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五个问题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9年第06期本文为刘世锦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新)成立大会暨中国经济学70年演进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节选):今天我想提出五个关于中国下一步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但中国经济下一步要顺利发展,这些问题无法回避,而且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研究得有深度、有味道,在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一定会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为什么减速,正处在什么样的增长阶段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过去八年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回调。
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的减缓到底应该怎么看?这两天讨论经济形势,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经济就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最近两年还能保持在6%以上,因为我们到2020年有“两个翻番”的任务要实现。
2020年以后,增长速度进入中速平台以后就是5%到6%,也许是5%左右。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样一个变化是符合规律的。
从经验上来看,当年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是我们现在在理论上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个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当然潜在增长率是有定义的。
为什么潜在增长率会下降?第一,可以利用的技术在减少。
第二,很可能也是我提出的概念,就是一些重要需求的历史峰值相继出现,比如说房地产、基建、汽车和技术等一些重要的需求,包括我们现在的钢铁、煤炭、建材等等都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
第三,人口劳动力数量结构的变化。
如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就业人数从2018年开始都出现总量减少的趋势。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这个理论模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坦率地说还不大清楚,但是我以为很有讨论的价值,而且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说最近我们都在谈稳增长的问题。
稳增长首先得有一个基准,稳什么样的增长?稳到什么水平?有些人心中稳增长还得回到7%、8%,甚至更高一点,就是过去高速增长的轨道上,可能吗?比如再过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成了5%到6%,甚至到了5%,中国经济是不是就是有问题了?这都需要有一个理论框架来做解释。
刘世锦:中国经济这个指标很要命 很多人不太关注
刘世锦:中国经济这个指标很要命很多人不太关注本文为作者5月27日在泰康资产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如何行稳致远,中国经济趋势分析》谈谈经济形势。
现在看很复杂。
一季度有所回升,但能持续多长时间?这涉及到一个判断问题。
我想首先讲一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2008年遇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实施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2010年一季度达到一个高点以后,到目前为止差不多6年时间都是下行态势,目前还在下行。
这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我想说说。
为什么?估计咱们会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不同的分歧和不同的看法,这几年的经济下行到底是什么性质呢?根据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谈话的时候,特别强调指出中国是结构性变化,而非周期[-0.09%]性的。
这个判断,如果你认为是周期性变化,那现在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不应该搞刺激性政策,这是基本分析逻辑。
但如果说这几年国际形势不好,我们形势也不好。
还有一种强调是结构性的,我是一直强调这个观点。
什么是结构性?就是增长阶段的调整。
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将会转入中速增长。
当然大概六年前我做了一次研究,通过国际经验,通过东亚成功追赶型的经济提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他们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购买力评价指标无一例外的出现了紧缩,当然也有人研究中国,判断中国在2013年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
最近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有人从劳动力角度来讲,说中国15岁-55岁的劳动力总量从2012年开始不断的下降,刘易斯拐点出现,但是我特别想知道的一个概念就是中国主要的工业产品的历史需求峰值的出现。
出现这样一个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符合规律的。
对于规律我们要有持什么态度?尊重还是不重要?我们还是要有敬畏之心,尊重规律首先对自己有好处。
所以我概括来讲是结构性变化,结构变化是几条规律。
对于规律还是顺从比较好,谦虚一点。
回到现实,中国经济一季度有回升,但能维持多长时间呢?一直是下行态势,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在过去六年时间,相当多的几个年份,一般是上半年走着的走着就弱了,年中的时候政府出点增长措施,然后看出来出现一些变化,这时候出现了“稳中向好、稳中向上”,但是也就持续三五个月时间,又是下行压力很大。
“新常态”大变革
“新常态”大变革本刊报道组代表委员议两会“新常态”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增长速度的变化,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这是规律使然,在这背后其实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质性的转变,过去国内外的经济学者经常评论或者批评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投资为主、工业为主,更多的依靠要素的投入,但是经过这两三年的变化以后我们会看到,消费的比重超过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工业,我们外贸出口现在也很难像过去那样有20%以上的增长,以后可能也就是5%到10%的增长率。
要素投入最近连续三年,从15岁到59岁的劳动力总量是在下降的,所以中国经济正在变成一个要更多地依靠消费,依靠服务业,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要素生产力提高的经济。
“新常态”成为2014年度中国新的热词,且成为领导人制订经济政策的依据。
2015年的两会是“新常态”一词成为政策话语后的第一次两会。
今年两会期间,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法治、环境、经济新常态成为热议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开篇提到,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给新常态下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令人期待。
《人民法治》记者就改革新常态采访了相关委员代表。
在这个背后,其实就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最后和它相适应的是整个体制改革相应的要转型。
也就是说,新常态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系列的变化,背后的基础就是我们的体制相应要改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任务列了300多项,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就市场来讲,怎么进一步地放宽市场的准入,怎么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这可能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从政府本身而言,我们现在就是怎么来转变政府的职能,怎么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懂法守法的,同时又是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更重要一点呢,我觉得是一个有本事,而且很聪明的政府,就是怎么由过去一个强政府转化为一个巧政府,我觉得这就是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开始触底与新增长动能
中国经济进入触底验证期,将呈现大L 型加小W 型态势经过七年的回落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触底。
在今后一段时间,需求侧的房地产投资和供给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变量。
随着一线城市楼市降温,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归常规轨道,出现低速、零增长抑或负增长。
对于已经越过房地产投资历史需求峰值的经济来说,房地产投资呈负增长并非不合逻辑。
事实上,在2015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只是2016年一季度后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改变了房地产业既有的轨道。
即使出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规模依然很大。
房地产投资回归常态将会拉低整个投资增速,但出口形势好转所带动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加码,将会形成对冲力量。
设备投资近期已呈触底回升态势,尚有一定扩张空间,需要观察其高点及回落幅度,并且长期内有可能保持均衡水平。
供给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必要的回调当属意料之中。
问题在于,去产能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一些行业,比如煤炭行业,PPI 大幅回升并不是由于“去产能”已经到位,著名经济学家、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开始触底与新增长动能较大程度上是由于“限产量”。
价格升高是否会使这些被限产能重新释放,进而再次压低价格,使供给侧调整增加了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包括煤炭、钢铁、石油等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在这一轮周期的最低点,应该已经过去了。
如果以上所说的调整出现在2017年下半年,经济可能会遇到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只要探底幅度不明显低于前期,就可以考虑经济运行进入新平台的可能性。
当然,这样的验证不一定只有一次,次数增加有助于提高触底成功的可信度。
如果触底得以确认,经济增长将会转入L型底边构成的新增长平台,以往七年以结构转型变量为主的波动将会趋于平稳,新平台上以存货和设备投资变动为主的短周期波动将取而代之,经济运行将呈现大L型加小W型的变动态势。
目前对L型走势尚有诸多不同看法,有必要加以讨论。
一种观点以为,既是触底,必有反弹,而且期待出现大的V型或U型反转,重返以往高增长的轨道。
刘世锦:稳增长关键是打破体制政策屏障挖掘新动能
06决策探索2018.10上观点速读VIEWPOINT励小捷: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政府、个人与社会资本共同努力刘世锦:稳增长关键是打破体制政策屏障挖掘新动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只靠政府和产权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引进社会资本。
在开发修复文物的同时,还要遵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在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如此表示。
励小捷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大量且迅速消失;二是许多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三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四是产权人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观念缺失,老屋居住质量差,产权人自主修缮的积极性不高。
励小捷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光靠政府和产权人个人是达不到目的的,这就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引进市场机制。
但同时也要有底线,在开发修复文物的同时,要遵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比如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在京举办了以“新时期如何扩大内需”为主题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例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要挖掘新的增长动能,但前提是要打破一些体制政策障碍,如果不打破相关体制政策屏障,这些新动能就难以浮出水面。
“当前,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速度高、形势好,速度调低、形势不好的思维定式。
十九大提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适应增长阶段、发展环境变化相应调整增长观、发展观,由增长速度优先转为发展质量优先。
”刘世锦说,新形势下,稳增长有不同选项。
从政府角度看,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得力抓手。
如果经济在短期内快速下滑,以基建投资作为对冲手段可以作为一种选项。
但在正常情况下,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后,基建投资这种老抓手、老办法的空间和效能都不大。
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已相当高,而加大基建投资必然要加杠杆,稳杠杆、去杠杆能否坚持下去,就会成为问题。
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暂无来源:《信息化建设》 2017年第1期刘世锦表示,新增长动能的关键是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从而加快流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提升效率。
近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学术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峰会上作了“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演讲。
刘世锦指出,激发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能主要是靠“老经济”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其中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带动实体经济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前沿性创新也会带来增长潜能,在这方面物联网发展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经济将向中速发展平稳过渡首先,刘世锦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过去6年一直处在回调的态势,是由过去10%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是一个增长平台切换的过程,目前还未触底,但是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
那么,什么时候能落地到底呢?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因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增长主要是高投资,而高投资是由三大需求所带动的,即出口、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从目前的情况看,出口已经落地,呈负增长状态;基础设施占整个投资比重最高的是在2000年,近几年是回调的态势;而针对房地产,刘世锦的判断是房地产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历史需求峰值。
“这个判断最主要的依据是城镇居民住宅是构成房地产70%的比重,而其历史需求峰值是1200万至1300万住宅需求,这个数字在2014年时就已经达到了,达到以后房地产投资进入平台期,然后再回落。
我们认为,房地产今后的常态将是低速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所以也即将落地。
”从供给角度来讲,就是去产能要到位。
需求侧三大需求在回落时,供给侧则是在调整重化工业。
由于调整速度慢,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50多个月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工业企业利润从2014年8月以后有一年多时间都是负增长,所以供给侧改革头一条就是去产能,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两个指标也都发生了变化。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刘世锦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世界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等职务。
他在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刘世锦提出了一种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方案。
首先,刘世锦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短期稳增长政策来稳定经济。
他认为,稳定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因此在短期稳增长中,需要加大对于就业的支持力度。
刘世锦建议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够顺利发展、稳定就业。
同时,他还建议出台一揽子减税降费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利润水平,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拓展市场。
此外,刘世锦还主张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例如加大对于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的投资,提高国家投资的比重,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刘世锦强调了结构性对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短期稳增长只是为了为中长期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平稳的过渡,而真正的核心是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刘世锦认为包括供给侧结构性、创新驱动发展、宏观经济平稳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
他提倡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
此外,他还强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产业化水平。
同时,刘世锦认为,要实现经济转型,还需要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
他指出,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瓶颈,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他还主张加强城镇化的管理和规划,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城镇化,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刘世锦提出了一种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方案。
他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短期稳增长政策来稳定经济,为中长期的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刘世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刘世锦: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旳市场规则党旳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旳一种重大突破, 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旳市场体系, 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旳基础。
新形势下完善市场体系, 最重要旳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旳市场规则。
围绕这个问题, 全会通过旳《中共中央有关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旳决定》(如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包括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完善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优胜劣汰旳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 提出深入理顺价格体系、加将近素市场建设等任务。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旳市场规则, 深化有关领域改革, 对市场体系建设、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紧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旳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旳紧迫规定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旳现代市场体系, 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旳一项基础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体制从原有高度集中旳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建设对应获得重要进展。
从产品市场看, 已经确立了市场在供求调整中旳主体地位, 基本形成全国统一旳市场体系。
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 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居民平常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旳产销逐渐由计划控制过渡到市场调整, 市场分割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来明显下降。
到2023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 市场调整价旳比重均在98%以上。
要素市场化改革也获得重要进展, 市场配置要素资源旳能力明显增强。
放宽对劳动力流动旳限制, 打破城镇劳动力旳分割配置, 初步形成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工资更多由市场竞争决定旳城镇统一劳动力市场。
在坚持和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旳前提下, 稳步发展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 实行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 国有土地使用权旳市场配置范围不停扩大, 积极探索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旳途径和措施。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稳增长和促转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刘世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提出了以新一轮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观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世锦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多重压力,包括内需疲软、外部环境不稳定、产能过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依靠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有效,必须进行结构性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同时,他也指出,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稳增长,更重要的是为了中长期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刘世锦提出的新一轮结构性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这次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并且要深化、扩大开放、完善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进行。
具体来说,这包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扩大高端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发展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市场活力释放等。
刘世锦认为,这种以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路径是可行的。
首先,结构性能够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其次,这种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有助于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通过开放和制度完善来扩大市场,可以带动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推动经济的升级。
当然,实施新一轮结构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的政策难度和社会压力。
由于涉及到利益调整和既得利益的碰撞,往往会遇到阻力和抵制。
其次是的系统性问题。
由于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有协同配套的政策。
最后是的时间窗口问题。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的时间窗口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及时抓住机遇来推动。
总的来说,刘世锦提出了以新一轮结构性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转型的观点,这种路径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创新需要“聪明政府”——访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054总第231期 2016/11/18创新需要“聪明政府”——访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政府应慎用规划,将试错成本交给市场“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
我们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创新。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他认为,创新的要素是流动和聚集的,这是客观规律。
在今后五年到十年内,中国各个地区都可能成为创新中心,从而为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旧动力在减退《上海国资》:加快创新发展,正确认识形势至关重要。
您如何看待当前我编者按:无论是今年年初中国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其后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两者均明确提出,将创新战略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55%左右。
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中国创新经济领域仍然未能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
《上海国资》记者采访诸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创新,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及增强地区竞争力。
国经济社会的形势?刘世锦:经济增长的旧动力在逐步减退。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期,这种转型背后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的系统性转换;从长期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的平衡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平衡。
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事实上,目前上述三个条件逐步形成。
促成高投资的三大需求,即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正在趋于稳定;去产能有所进展,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反转回升;尽管新增长动能在规模上还无法完全对冲旧动能的下降,但在提高增长质量效益、扩展发展空间上呈现好的势头。
《上海国资》:在这种态势下,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刘世锦: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数量追赶,那么,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则主要是质量追赶。
与数量追赶期相0552016/11/18 总第231期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刘世锦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进行一次新一轮的结构性。
刘世锦认为,这次既要短期稳增长,又要中长期促转型,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短期稳增长是结构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对于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短期稳增长,刘世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这些领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增加投资,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
其次,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推动供给侧的和需求侧的扩大相结合。
供给侧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在供给侧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就业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又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再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等问题严重,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当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转型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中长期促转型是结构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
在这方面,刘世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刘世锦看来,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
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支持,建立起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适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企制度改革
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企制度改革刘世锦是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等要职。
他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企制度改革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体制组织选择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方向和经济效率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国家在经济领域内对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的选择。
刘世锦认为,在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中,应该坚持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尊重市场的力量和规律。
他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激发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在制定经济体制组织选择的政策时,应该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
然而,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刘世锦提出,在国企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原则,逐步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放宽国有企业的准入限制,鼓励竞争和创新。
他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像民营企业一样,遵循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进行自主经营和自由竞争,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刘世锦还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注重市场导向和法治保障。
市场导向是指在国企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市场竞争,避免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控制。
法治保障是指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在国企改革中注重市场机制和法治原则之外,刘世锦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方案。
例如,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要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鼓励国企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和竞争;要加强对企业的资本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刘世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国企改革和经济体制组织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体制,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结构性潜能挖掘出来,未来保持5% ~ 6% 的经济增速没有问题
文/邵轩岚 《中国房地产金融》总编辑“短期来看,今年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一定的难度,但结构性潜能发掘出来的话,未来保持5%~6%的经济增速是没有问题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独家专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一般在3万- 4万美元,1万美元到3万- 4万美元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还相当大”,刘世锦为此提出了一个“结构性潜能”的理论框架。
刘世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
目前他正在对增长型碳汇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眼下,欧美国家通胀高企,“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不可能不受外部波动的影响,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其影响仍可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
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还会不会出现?这个需要重视”。
“房地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结构性潜能挖掘出来,未来保持5%~6%的经济增速没有问题中国整体增长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处在一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对冲回旋能力强等优势将会得到保持并持续地增强。
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一般在3万-4万美元,1万美元到3万-4万美元就是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还相当大”,刘世锦为此提出了一个“结构性潜能”的理论框架。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产还有没有潜能?答案是肯定的。
但怎么解决房地产问题要瞻前顾后,应该非常谨慎地对待,要抓紧时间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形成一个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刘世锦说。
在刘世锦的话语体系中,其他服务业投资比重已超过房地产,需要关注;扩大消费的重心不是个人消费,而是公共消费;需要多措并举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稳定预期,“顶层设计就是指方向、划底线,在这个前提之下,要鼓励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短期内看不准、有争议的做法和政策,可以在地方基层先行先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办法。
刘世锦挖掘新动能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及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如何持续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了热议话题。
针对这一问题,支点财经专访了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在刘世锦看来,都市圈建设将是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都市圈建设每年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1个百分点的动能,不仅能应对疫情冲击,更能为相当长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短期政策应集中于“恢复”“救助”“避险”支点财经:如何看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刘世锦:之前我的预期是一季度经济会呈现一定幅度的负增长,二季度恢复正常,三四季度加把劲,可能大部分甚至全部补上一季度的缺口。
但从近期情况看,需要有应对更困难局面的准备。
欧美等发达国家疫情进入加速上升阶段,经济部分或几乎全部停摆。
而且在海外疫情应对模式下,即使回落,恐怕也难以像中国一样短期清零。
如果疫情延续到下半年甚至跨年度,对全球经济冲击会更大。
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住,并保持一个适度的正增长,就是很大的胜利。
支点财经:如何应对短期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刘世锦:一是“恢复”,把被疫情打断了的产业循环和经济秩序恢复起来。
当务之急,是使受冲击最大的服务业能够有效运转起来。
二是“救助”,帮助那些处境艰难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
比如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对疫情冲击大的群体,对无工作、无收入的群体,甚至可以直接发放货币补贴。
三是“避险”,就是防控经济中已有结构性矛盾可能引起的风险,防止“老矛盾引发新问题”。
货币政策应注重两个目标,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二是适度降低融资成本。
近期央行已采取诸多有效措施,未来还有较大空间。
支点财经:如何看待疫情背景下“新基建”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刘世锦:以数字基建为主的“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驱动的新产业,前程远大。
但是,发展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大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工具。
“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作者: 刘世锦[1]
作者机构: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28-3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8期
主题词: 好政府;市场;“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作用;三中全会;
资源配置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既是对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更是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
刘世锦:要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
刘世锦:要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
佚名
【期刊名称】《财经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近期在某论坛演讲时指出,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对于下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应当通过降风险、挤泡沫、增动能、稳效益,提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降风险是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降低部分企业过高杠杆率;挤泡沫是指挤掉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增动能是指增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能;稳效益是推进各个行业形成正常盈利能力。
【总页数】2页(P7-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电力设备可靠性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做实做细做优做强电力设备管理工作 [J],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公司;
2.走特色发展之路坚决做实做强做优省管产业 [J], 刁立鹏;刘晶东
3.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J], 苏向坤
4.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J], 肖亚庆
5.刘世锦:做实做优中国经济要防风险、挤泡沫、稳利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取得 了很大成功 。 我国作 为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 中 国家 ,改革开放 以来 的实践 为理 解
步演变 、与 时俱 进的过程
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并 非固态 , 而是 随着 经济 社 会发 展 而逐 步 演 变 ,在不 同国家 、不 同时期呈现出 特色 明显 、丰富多彩 的形态 。 1 9 世纪前期 ,资本主义经济处 在发展 的初期 ,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 有 限,基本上扮演 的是 “ 守夜人 ”
取得令人 瞩 目的成就 。在亚洲 ,日
引起 国际社 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 政府与市场关系演 变的历史 进程中可以看出 ,一是 ,即使 是老
的集中计划体制 , 表 面看起来政府
很 强 ,但 市场必定受到严 重伤 害 ,
是不可能强的。
牌市场经济 国家 ,政府作用随着市
所 以,问题不在 于政府 是否强
o V ER STO RY
封
面
文
章
中 / 国 / 私 / 募
刘世锦 :新 常态下强而有道政府 才能支撑强而有效 市场
政府与市场 的关 系 ,是现 代经
种广 为流行且影 响较大 的观 点 ,将
年为1 8 . 7 %,1 9 3 7年 为 2 2 . 8 %, 到1 9 8 0年上 升到 4 3 . 1 %,此后 基 本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其 中的北欧 国家瑞典 、挪威 、丹麦等 ,这一比 重 高达 5 0 % 左 右 。尽 管政 府 的介 入程度上升 ,但在全球范 围,这些 国家的市场发展程度和竞争力是最 强 的。尤 其值 得 关 注 的是 北 欧国
的角色 。 1 9 世纪后期,随着与 电力 、
和完善政府与 市场 的关 系 ,提供 了
大量具有长期意义的新 鲜元素。例 如 ,形成 并长期坚持 “ 发展是硬道 理”的全党全民共识 ;允许和鼓励 地方 、基层实验 ,把好的经验和 做 法上升为全 国性政策 ;改善投资营 商环境 ,在全 国性统一市场 的基础 上 形成 地 区间 竞争 ;重 视 处理 改 革 、发展和稳定之 间的关系 ,为经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必需 的政
势 ,而在于是否强而有道 。弱政府
场成 熟 程 度和 社 会矛 盾 演变 而 变
化 ,总 的趋势是干预 的范 围扩大 、 机制复杂化 ;二是 ,后起经济体 的
政府可 以利用 已有 的技术和知识 ,
难 以 支撑 强 市场 ;强 而 无道 的政
府 ,也不可能支撑起强 的、好 的市
场 。一个强 的 、 好 的市场经济 的背
为例 ,政府 支 出 占 GD P比重 的均
来在全球竞争力排序 中名列前茅 。
在亚洲 ,令人瞩 目的是新加坡 。由
在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上 ,有一
值 ,1 9世 纪 后 期 为 1 0 . 7 %,l 9 2 0
于强制 性推行公积金等制度安排 ,
o V ER S To RY
时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 用。这既 是对 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的精辟总 结 ,更是指 明了深化改革 的方向和 目标 。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 处 中,人们看到 的两者关系并非如此
简单 。
如 果将 政府 支 出 占 G DP的 比
重看成是政府在经济活动 中发挥作 用的典型指标 , 则在近现代经济发
封 面
文
章
中 / 国 / 私 / 募
图替代 市场 的作用 ,甚至搞大一统
盛行 ;二是社会保 障制度 的建立和
扩展 ,使政府 的作用范 围和力度 显 著加强 , 政府支出比重也相应 E 升。 另一方面 ,十月革命胜 利后 , 苏联成为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 制 的国家 。受其影响 ,二战后一批 国 家建立了与苏联相似的体制 ,一度
济社会发展 中最为基本 、也最具争
议 的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 的一个重要突破 ,就是提 出了市
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看成是此 消彼 长 的关系 , 并用强弱或多少加 以表述 , 如强政府 、弱市场 ,政府少一点 、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 市场多一 点等 。然而 ,在现实世界
后 ,一 定有一个强 的、好 的政府 。 有 效政府加有效 市场 ,理应成 为我
们 追求的 目标。
本 、韩 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新加
坡等后发追赶型经济体 ,在实行外 向型市场经济 的同时,政府通过产 业政 策、发展规划 、直接投 资等方 式 ,对经济增 长过程施加 了更多 的
采 取 特定 干 预 手 段 ,加 速 追赶 进
展 过 程 中 ,呈 现 出这 一 比重 随着
家 ,在 政府 支 出比重高 达 G D P~
理好政府这只 “ 看得见的手”与市
场这只 “ 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面
半的情况下,其经济高度开放,劳
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高于许多其他
O E C D国家 。数百万人 口的小国 ,
临着比以往 更多的新 问题 、 新挑战。
治和宏观经济环境 ;始终不渝地坚
内的新兴经济体 的崛起 ,正在 为政
府 与市场的关系演变开拓新的视 野
与空间。
三 、经济发展 “ 新 常态 ”要求 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
在经历 了高速增长后 ,我 国经
蒸汽机、铁路 、电报等新技术 引入
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的增多 ,工 人 阶级争取 自身权益斗争 的高涨和 社 会对贫困 问题 的日益关注 ,政府 对 经济干预有所增加 ,但政府 支出比 重基 本保 持 在 G D P的 1 0 %左 右。
程 ;三是 ,市场导 向的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要求政府相应发挥 更多 的作用 ;四是 ,政府在 纠正 “ 市场 失灵 ”的同时 ,也会 带来 “ 政府 失 灵 ” ,政府 与市场关系的平衡是动 态调整过程 ,呈现 出某种 此消彼 长 的周期 性特征 ;五是 ,包 括中国在
二 、政府与市场关系经历 了逐
人 均 收入 水 平提 高 而提 高 的规 律 性 现 象 ,这就 是 有 名 的 “ 瓦格 纳
涌现出 了诸如诺基亚 、爱立信 、马
斯基等场之 间不是此消
法 则 ”。 以 由发 达 国家 组 成 的经
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
济合 作与发 展组织 ( O E C D)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