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7篇)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7篇)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7篇)语文教材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 1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

通过实践,我觉得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

可以说是粗中有细。

在此,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

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

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最早被冠名为“语文”的小学课本(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所有受过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对语文课本和语文课无疑都印象深刻。

但要说清楚“语文”一词究为何意,恐怕就难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语文”从何而来,恐怕除语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晓。

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

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迟没有单独出现。

大家熟知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源》、《辞海》,先后编纂于1908年和 1915年,都未收“语文”这一词条,直到1999年《辞海》修订时,“语文”仍然无缘进入。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

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多年。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没有“语文”这个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然后就开始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读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读写训练。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引言》中,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以读经讲经为要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波澜。

先是民间学者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第一次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借由逐渐传入中国的语法理论和课程理论,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尝试编写新的蒙学语文教材。

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编著的《蒙学课本》堪称开山之作。

紧接着,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受到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潮的冲击,面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创痛,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开始废科举,兴新学,重新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

2021年精编最新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骆驼祥子》语段阅读练习 1(含答案))

2021年精编最新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骆驼祥子》语段阅读练习 1(含答案))

初一语文复习迎考系列6(《骆驼祥子》阅读1)(一)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

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

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

有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的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象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

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己出钱买些酒菜让大家吃。

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做得对。

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十铜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①。

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

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八脚的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放在贴着肉的地方。

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

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

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

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

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拚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

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1、从文段中可判断祥子具有怎样性格特点?2、从文段中祥子最看重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3、祥子对待劳动(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除了虎妞的死亡这一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造成祥子对生活态度的变化?5、从整体看,文段中心是什么?(二)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语文

语文

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哲学家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

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历史编辑起源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1]发展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

现今,语文是学科名。

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

(陈金海《释“语文”》)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

语文的初步认识

语文的初步认识

语文的初步认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语文的定义、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对语文进行初步认识。

一、语文的定义语文是汉语的简称,广义上是指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狭义上是指中文。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则特指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学科。

二、语文的内容语文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修辞与写作等几个方面。

1. 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

学生需要学习汉字的基本结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语的搭配和语法规则,掌握正确的拼音和书写方法。

2. 文学:文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修辞手法,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修辞与写作:修辞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修饰和表达的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手法。

写作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修辞的基本知识,提高修辞的运用能力,并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语文的作用语文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修辞和辩证能力,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 文化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涉及了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3. 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和进行写作训练,学生需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推理。

这些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作用。

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议论文【优秀10篇】

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议论文【优秀10篇】

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议论文【优秀10篇】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议论文篇一如今语文学科已经成为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就如每个学科的“爸爸”,英语翻译需要语文、物理数学读题理解需要语文、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需要语文……语文真是无处不在,不禁感叹语文的真伟大,学好语文才能得天下!语文的伟大体现在字字构成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产生了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篆书多种书体。

他们特点不同但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那种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

那一笔一划的字里还透露着我们独特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

中华文字的伟大在于能够帮助使用者建立正确的三观。

并学习管理世界。

语文的伟大体现在传达的情感中,古代诗人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赞颂对爱情的无比追求,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激,鲁迅先生用那一篇篇的文章揭露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统治者吃人以及愚民政策,他的小说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无情的刮掉了披在人们身上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外衣。

就是这一件件的作品让作者们有了可以抒发情感的地方,让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看来语文不仅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而且是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

语文的伟大体现在传递的知识中,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开始接触汉字与语言,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逐渐学会说话、组词、造句、作文。

如果没有语文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

归根结底语文给予了我们探索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钥匙,使在各个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就如一张大网一样使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人串联起来让人们共享所得的知识,让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由此可见语文的好处可真不少,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语文是培养人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任何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来传承。

得语文者得天下!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都能重视语文,学好语文,多阅读,多写作,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描写天下的作文篇二今天是一个值得兴奋的日子。

雪花就像一位位天使,降临人间,为世间带来吉兆与安详。

如果可以,我想化作这冬天的雪景,用自己的美装点人间,享受那下落一刻的刺激与惊悚,我爱雪,那飘飘洒洒的白雪,将纯洁坠入我的心间;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把无暇涂满我的心田。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任务五因事见理体情悟志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 任务五因事见理体情悟志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正像我在福 建的时候,对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雪的老年的福建人所说的一样。
然而,我还有一个更可骄傲的我在呢。这个我,是有过更快乐的生 活的,在故乡:地上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 着筋斗。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 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
二、解答不同类型的局部文意概括题
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直接提取即可;多数
(1)直接概括 某段段意题
情况下是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的,对此,首先 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 提取各层关键词或把层意相加即可。当然,更
层(段)
要注意该段与前后文的联系。
意概括题
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
文章2、3两段写这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 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议论抒情语句法。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 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2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 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3 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 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 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
天呵,我们不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
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
留念今日的我以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

语文知识从何而来?——以《老王》为例谈“教什么”

语文知识从何而来?——以《老王》为例谈“教什么”

转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得 不 到 运 用 , ( 于 文 本 的 语 文 知 识 )本 就 包 含 , 而 关
但 是 许 多 语 文 教 师 在 备 课 时 首 先 是 不 能 用 来 去 获 取 新 的 知 在 你 自 己 解 读 文 本 、 解 文 本 的 过 理 发 现 ,一 篇 文 章 的 主 题 和 内 容 , 识 。 ” 霍 姆 林 斯 基 的 这 种 知 识 观 程 中 。 得 出 了 有 关 文 本 的 一 个 结 他 苏 你 是 “ 白” , 是 要 从 这 篇 课 文 中 散 见 于 全 书 的 各 个 篇 章 。 所 谓 “ 论 , 么 , 个 结 论 你 是 如 何 获 得 明 的 可 要 那 这
却 因在 于 , 下 的 语 文 教学 存 在 “ 当 伪 教 学 中 , 识 与 内 容 、 具 性 与 人 时 , 怎 么 也 找 不 到 文 本 中 的 这 个 知 工 语 文 化 ” “ 语 文 化 ” 偏 颇 。即 : 文 性 就 不 再 是 彼 此 分 离 的 , 不 会 “ 具 ” “ 器 ” 即 学 生 通 过 对 哪 和 去 的 就 工 、武 , 有 些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时 没 有 坚 守 再 将 语 文 知 识 单 独 剥 离 出来 , 教 为 语 文 学 科 的 本 位 , 堂 所 教 的 不 是 知 识 而 教 知 识 。 课 语 文 学 科 所 应 该 学 的 , “ 了 别 是 种
( “ 文 知 识 ” 题 的 讨 论 》 《 文 理 解 文 本 的 主 题 内 容 相 互 结 合 起 用 来 正 确 理 解 文 本 的 内 容 。 这 样 , 《语 问 ,语
词 , 教 学 内容 重 构 》, 2 — 1 8, 王 荣 来 ,使 学 生 在 理 解 文 本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所 学 到 的 就 不 仅 仅 是 “ 语 ” P1 7 2

黑板报内容语文

黑板报内容语文

黑板报内容语文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一起看看下面的黑板报内容语文吧!黑板报内容语文【1】生活中几乎任何事都可以用语言表达,用文字来书写。

语文是人类相互沟通的工具,是进行口头交流,保存信息的主要方式,它能陈述思想、抒发情怀、描述事物总之生活离不开语文。

当你和父母散步交谈时,当你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吵闹时,当你和同学们一起聊天探讨时,语文便是那温和的,爽朗的,热烈的声音,围绕在你的身边。

大街上,语文更是无处不在。

那些小贩正大声吆喝着自己编的顺口溜,瞧,那个外地佬正在手拿着肉串,一边招揽顾客“新疆羊肉口串,倍儿香,倍儿棒,赶紧给我来几串”。

这朴实无华的顺口溜,却给人带来了一种亲切感,竟然使原本冷清的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

五花八门的商店无不以自己独特的店牌吸引行人的目光,像一些店家通过串改成语来引人注目,如一家理发店把成语“法网恢恢”改成了“发网挥挥”,这短短的几个字既生动又形象地展现了店里的特色,让人充满了新鲜感,更蕴含着无尽的语言文化!电视上,短小精焊的广告词也充满了语言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化妆品的广告词: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表达起来轻松随便,却不失风趣幽默风趣,如果不能掌握这些语文的技巧,这新颖、富有创意的广告词从何而来?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使我如痴如醉,尽情地在语文那奇妙的意境中激游。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语文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好语文,更要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利用语文!黑板报内容语文【2】“生活处处有语文”,这是真的'。

不信,你瞧!在大街上,各色各样的广告语也都充分运用了语文知识。

“如果你的汽车会跳伞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这则公益广告让人忍不住发笑,它话中有话,意在言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给人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又给人启迪:不做不该做的事,对一切不应该做的是,一定要做到“必刹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借用了诗人杜牧笔下的《清明》,写出了“杏花村“牌酒的质量好、销路广。

初一上册语文作文(精选7篇)

初一上册语文作文(精选7篇)

初一上册语文作文(精选7篇)初一上册语文作文篇一中文无处不在。

中文可以在广告上,电视上,网络上找到,也可以从中学到。

语文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汉语是朗朗上口的文言文;语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

而我从那些诗里对语文有了更深的感悟。

中国人可以让你在《几只早期的莺为温暖的树而战,它们的新燕子啄春天的泥》中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想象一下,活泼的燕子嘴里衔着春泥,正在努力筑巢。

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人可以让你在“竹子摇影子,遮住窗户,鸟儿每两个小时在夕阳下制造噪音”中看到安静凉爽的夏日风景。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呆在一个竹房子里。

珠帘在夏风中摆动着它们优美的姿态。

时不时还给我。

我们唱一首清脆悦耳的歌,让你陶醉。

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宁静和凉爽。

当秋天来临时,从“夕阳和寂寞的齐飞,秋水生长在同一个颜色。

”在美景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我是从“秋风萧瑟,天气凉爽,草木摇露霜”的叶子里学的汉语;从“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的荒凉中,我感觉到了中国人。

当你想到下雪的冬天,你不会忘记厚厚的雪,自然你也不会忘记描写雪的诗:“看看终南山是如何翱翔的,它的白色顶端漂浮在云上。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雪的特性。

正如岑参的《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刮起,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一样,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写得栩栩如生。

这就是中国修辞学的魅力。

通过学习诗歌,我学得更好,理解了汉语,对汉语有了新的认识。

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认为只有语文书有中文。

原来生活中充满了中国人。

七年级上册作文篇二家庭的温馨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美好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温馨。

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上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3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3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万变不离其宗 ——吃透课本是最基本的
请选择:
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认真听课,要动笔。 课上多讨论,课下多请教
用好工具书,弄懂再深读。
笔记本、错题本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善于反思,做到心中有数
附: 高中课外必读推荐书目(20部)
1《论语》
2《三国演义》罗贯中
3《红楼梦》 曹雪芹
4《呐喊》鲁迅
5《女神》 郭沫若
6《子夜》茅盾
7《家》 巴 金
8《雷雨》曹禺
9《围城》 钱钟书
10《谈美书简》朱光潜
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13《歌德谈话录》 艾克曼 14《巴黎圣母院》雨果
15《欧也尼·葛朗台》巴尔扎克 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17《复活》 列·托尔斯泰
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19《老人与海》 海明威
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故 事 五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
“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 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 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 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 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 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 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 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 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 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 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 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 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根深dì()固zīzī()()不倦汲.()取锲.()而不舍驾驭.()持之以恒.()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孜孜不倦:(2)根深蒂固:(3)锲而不舍:(4)不言而喻: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籁于创造性的思维。

B.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C.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是挺不容易!”....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5-9题。

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生活处处有语文事例(通用9篇)

生活处处有语文事例(通用9篇)

生活处处有语文事例1原本以为,只有每天嚼着生硬的语文课本,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去消化那些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让和语文试卷打招呼,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让笔在纸上“狂舞”——去写字,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错了。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

电视中,每个广告都有着独特的,广告词,多种多样。

而在这其中,不也会发现语文的身影吗?过年时,家家门前的对联,不也有语文的足迹吗?离开繁华的城市,让我们去拥抱大自然。

鸟儿在叫,溪水在笑,风在吼叫,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不就像一首诗歌吗?时而起伏,时而跌落。

那么,大自然不也同样也拥有语文吗?语文是一束花朵,带给人芳香;语文是一汪清水,带给人凉爽;语文是一缕阳光,带给人希望;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原创)生活处处有语文事例2我们的生活缤纷多彩,生活中,也无处不有我们所学的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其中,语文最为显著—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历史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主要条件……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到很多很多课内没有的知识。

就我们人人喜欢看的电视来说,电视中无论是新闻还是电视剧等栏目,都有许多常用而从课内却学不到的有趣的语言。

我爱从电视上语言“钻研”,因此有些事物会触类旁通,更从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的有趣的表达方法,就像看南方《今日一线》,里面的话可有趣了,有一编报道:一个偷车贼因被追捕逃入河中游了很久,最后被捉;对于这则新闻事件,主持人就说,这么好的'游泳技术,干嘛不去当游泳运动员,没准20xx年还能为国争光呢,干什么都比当贼强!这个评语既夸张又幽默有趣,令我回味无穷,至今难忘,这句话的有趣方式也给我的写作得到了小许提升。

因此我常常看电视并学习其中的语言方式以便提高语文水平。

生活中我也常从电影、书报、与人沟通等学习语文。

看书籍报纸时,我便细细品味:我便细嚼其中的风味;沟通时我便将所学的淋漓尽致地发挥。

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心与心的交流。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总结了一个问题:语文的重要性。

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已不是单纯的,用“是”与“不是”来回答,它已达到中国语言外恩学的最高境界,是我国的母语。

所以,我们不仅要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还要了解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怎样学好语文。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从宏观方面来说,它代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从微观方面来说,它代表了个人的素质水平。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不容分说,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就从爱国的观点出发吧,我们就应当学好语文。

作为在校学生,学习语文尤其重要。

它是一门伦理道德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课程。

从理论来说,它能帮助我们学会辨别事物的本质,理解别人的语言、举止、行为,从而达到人与人互相沟通的境界。

说到逻辑思维,有人一定会理解为这是理解的本质,与文科毫无瓜葛。

其实不然,语文实质上也须动脑筋,里面的许多问题不单是呆板的死记,还有更多都能够表现理科方面所不能表现的一处。

学好了语文,还可以为其他科目打基础,做铺垫。

例如,数学这门课程中,有许多的定律和公式,还有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难理解的应用题,这一来,就要用上语文了。

学好了语文才能学会理解,学会了理解,自然地,题目的意思便一看而知了。

可见,学好语文是如此重要。

对于21世纪培养新人才的这个时代,语文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和素质,对我们现在以至将来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文在我国是如此重要。

综上所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人的口才和素质水平上,又表现在全民族的综合水平上。

做为中国人,首先得把母语学好。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得排斥其他语言,只学语文。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叶圣陶是创始人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叶圣陶是创始人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叶圣陶是创始人“语文”一词从何而来?王本华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

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所有受过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对语文课本和语文课无疑都印象深刻。

但要说清楚“语文”一词究为何意,恐怕就难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语文”从何而来,恐怕除语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晓。

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

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迟没有单独出现。

大家熟知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源》《辞海》,先后编纂于1908年和1915年,都未收“语文”这一词条,直到1999年《辞海》修订时,“语文”仍然无缘进入。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

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多年。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没有“语文”这个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然后就开始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读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读写训练。

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引言》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以读经讲经为要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波澜。

桂润泽语文 -回复

桂润泽语文 -回复

桂润泽语文-回复[桂润泽语文]从何而来?桂润泽语文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桂润泽老师的名字命名。

桂润泽老师是一位教育家和语文教学专家,在他长达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他认为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因此,他创立了桂润泽语文这一教学体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桂润泽语文的核心主张是“立德、修身、明志、笃行”,这体现了桂润泽教育中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

桂润泽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些目标。

在桂润泽语文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桂润泽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心灵引路人和思想启蒙者。

他提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桂润泽语文的教学方法也是其独特之处。

桂润泽认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他提出了“引导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概念,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桂润泽还提倡以网络资源为辅助,设计互动式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探索。

桂润泽语文的课程设置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桂润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程,包括《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等。

这些课程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词语的学习到句子的组织再到篇章的构建,循序渐进、循环往复。

这样的设置既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之,桂润泽语文是桂润泽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它强调立德修身、明志笃行的教育目标,注重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语文同步练习:第六单元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基础过关练(2024广东惠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个比喻说的是,只有依靠扎实的学习来引导,( ①)。

学与才的辩证法,正是青年最应该思考的。

一些人认为才能源于天赋,不用依赖后天的学习;另一些人认为学习源于实践,( ②),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正如这句古语所说,学习是才能的引导,才能是学习的发挥。

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能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曾以此自警自励。

可见,( ③),不可能一蹴而就。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逻辑关系最接近的一项是( )A.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倚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很别致。

B.如果不自强不息,就不能把握命运。

C.老年人尚且这样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何况我们青年人呢?D.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

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2024山西阳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

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①,无往而不胜。

他创造的新词语,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

“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神来之笔,是“改造思想”之大举。

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②”,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拉下水。

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新世纪语文 -回复

新世纪语文 -回复

新世纪语文-回复“新世纪语文”,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正逐渐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门学科,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新世纪语文”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一、起源“新世纪语文”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期,当时人们对传统语文教育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质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相比传统语文,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新世纪语文”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发展1.学科内涵的丰富化相比传统的文字教育,新世纪语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新世纪语文中,除了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传统的语言技能外,还引入了逻辑思维、文化理解、文本解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不仅使学科内涵更加丰富,也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语言能力的需求。

2.教学方法的创新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新世纪语文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讲解模式逐渐被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所取代。

这使得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他人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未来展望1.继续拓宽学科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语文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习工具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未来新世纪语文需要关注和培养的方向。

2.加强实践性教学新世纪语文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加强实践性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写作比赛、阅读活动等,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场景中。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跨学科合作新世纪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密切。

未来,新世纪语文可以更加与数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世纪语文”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使命。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何谓语文素养?众说纷纭,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结构,也尚未形成定论。

分析各类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有的立足于“大语文”概念,扩大了语文素养的主体地位,使得语文素养成为一??包罗万象的大,囊括了“人”的全部素养。

也有学者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谈语文的言语形式,谈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以为,要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需明确此概念的范围,“语文”便是此核心素养之框,不仅指“语文”这一学科,而且指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

“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进行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所呈现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那么,到底哪些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从大家所达成共识的理念出发。

我们都知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立足于语文工具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文章。

立足于语文人文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又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

人们在这四个层次的概念上所进行的活动,便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

这四个层次,体现人类对语文学科逐渐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体现语文学科内涵的逐渐扩大。

语文的核心素养,便是要在这四个层次规模内来提炼和圈定。

1、文字素养层1.读写能力。

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

XXX公布汉字总数超过8万个,常用汉字近4千个。

汉字相对于其他文字来说,需要在识记上下更多的工夫,要会读会写会运用。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认识的汉字越多,理解的词语越多,读起文章来就越容易。

一个学生越能用更多的字进行丰富的组词,解词能力就越强。

因此,学生在文字素养这一层次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字词的读写能力上。

2.运用能力。

理解词语是运用词语的前提,运用词语是理解词语到达一定程度的体现,理解和运用密不可分。

基于对字词理解,学生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使用语言,这便是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教研前沿
2012-12-03 12:47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最早被冠名为“语文”的小学课本(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

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所有受过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对语文课本和语文课无疑都印象深刻。

但要说清楚“语文”一词究为何意,恐怕就难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语文”从何而来,恐怕除语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晓。

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

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迟没有单独出现。

大家熟知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源》《辞海》,先后编纂于1908年和1915年,都未收“语文”这一词条,直到1999年《辞海》修订时,“语文”仍然无缘进入。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
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
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

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多年。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没有“语文”这个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然后就开始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读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读写训练。

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引言》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以读经讲经为要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波澜。

先是民间学者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第一次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藉由逐渐传入中国的语法理论和课程理论,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尝试编写新的蒙学语文教材。

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编著的《蒙学课本》堪称开山之作。

紧接着,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受到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的冲击,面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创痛,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开始废科举,兴新学,重新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

1902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标准》(癸卯学制),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从中也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的新发展。

前者规定蒙学堂设有字课、习字、读经;小学堂中的寻常小学堂设有读经、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在此基础上加设读古文词;中学堂设有读经、词章。

后者规定初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包括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中学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读文、作文、写字、中国古今文章流别及文风盛衰等)。

我们从这两个学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钦定学堂章程》将字课、习字、作文、读古文词等与读经剥离开来,单独设课,赋予了语文教学与传统不同的新的现代意义;特别是《奏定学堂标准》分为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字或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两大课程,既是精细化的剥离,更为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具科学化的“国文”课程
时间推移至民国时期,这是思想大发展、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脱离封建教育的樊笼,往科学化方向迈进。

1911年10月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清政府的学部改为教育部,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在课程上废除了‘读经讲经’科,等等。

在教育改革观念的推动下,语文学科也有了统一的称名,小学和中学统称为“国文”,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别。

1912年制订的《小学校教责及课程表》对国文科的规定是
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

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则规定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

国文宜首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

这个时期,中小学虽未涉及“白话”“国语”一类的概念,但都提到“普通语言文字”,昭示着语文学科正在摆脱文言的桎梏,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语言使用的实际。

“国语”登场
在历史推演中,更大的改革浪潮在向语文袭来,这就是由新文化运动引领的白话文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甚至主要内容。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改革中小学的国文教学居功至伟。

蔡元培、胡适、黎锦熙、叶圣陶等大家纷纷撰文,提出改革国文教学的主张,主要集中在在语文形式方面,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提倡白话文,推行国语;在内容方面,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个性解放。

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了强化国语教育理念,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后小学各年级均改为“国语”),并通令自1922年以后,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我们从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课程原则和课程内容中便可以看到这种改变带来的可喜变化小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了言文一致,融进了较多童话、笑话、儿歌、谜语、故
事、演说、专辑、剧本等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的语文内容;初中文言、白话混合教学,逐步加大文言教学的比例,要求能读普通参考书报,欣赏浅近文学作品,作文教学则涵盖了作文与笔记、文法讨论、演说与辩论三方面内容;高中分公共必修(称国语)和文科必修(高三,称国文)——相当于现在意义的必修和选修,必修主要读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和文言文,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并要求练习用文言写作,选修主要是文字学和文学概论的内容。

这些变化,应该说是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的雏形。

之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都沿用了小学“国语”、中学“国文”的称名。

叶圣陶创始“语文”新名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

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而从上述的引用看,它在当时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在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不能偏废,应该是听、说、读、写四项并重,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然,这样的认识并不是被广泛认可的,即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例,就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远远没有统一。

前边说过,《辞源》《辞海》都未收录该词,我们能查到的较早收录“语文”一词的是196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

2.语言和文学。

”此后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义项1相同,义项2直接解释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自1996年第3版起,义项2径释为“语言和文学”,并增例证“中学~课本”。

“语言和文学”果真是“语文”这一课程的本质内涵或唯一内涵吗?辞典编纂者恐怕要三思。

其实,这一术语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是对课程内涵的争论;思想性、工具性、思想性和工具性并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对课程性质的争论。

凡此种种,既反映了人文学科本身的模糊性,也显示出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还亟待加强。

(王本华本文作者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