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道典所载黄帝修道登仙说之繁衍
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
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导读: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展史缺乏文字记载,仅仅留下了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早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
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
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导引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
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
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在宥》)意思是说长生之道,关键在于清静无为,这就涉及到了静功养生的要害。
从古老的传说来看,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似乎也是个养生方面的先驱。
《帝王世纪》中就记载了一段这方面的传说:尧命(禹)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
所谓禹步,实行上是一种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较之于阴康氏之舞,其合理程度无疑大有提高。
由夏至商,传说中的养生家不乏其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彭祖。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中医营养学发展史
概述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早期食事活动择食《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
饮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
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
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火的利用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
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
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
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
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汤液的应用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
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黄帝的历史简介
黄帝的历史简介黄帝的历史简介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黄帝的历史简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黄帝的历史简介:根据记载,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黄帝的母亲叫附宝。
黄帝是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
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黄帝的历史资料十分稀少,比较可信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中国古都学会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但这一说法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多种发明献人类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初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又传说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
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
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又传说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这一认定是目前古代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通论。
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宋真宗尊黄帝为赵姓始祖,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
景灵宫共1320间,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占地1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
其北即是着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
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灵宫,重建黄帝城,并向社会宣布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故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讲解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轩辕皇帝传古文
考证:《轩辕黄帝传》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唐初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清初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南宋之作。
《轩辕本纪》使用故。
《轩辕黄帝传》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
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①。
其母西桥氏女,名附宝,瞑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
附宝感之而有娠。
以枢星降,又名天枢。
怀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②。
①有熊:在河南新郑县。
②寿丘:地名,或说在鲁东门之外。
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①,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龙颜日角,河目隆颡,苍色,大肩。
始学于项,长于姬水。
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初受国干有熊,袭封君之地。
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
以土德王,曰黄帝。
得苍龙,辨乎东方;得祝融,辨乎南方;得大封,辨乎西方;得后土,辨乎北方。
①徇疾:周遍敏捷。
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
初,喜天下之戴已也,养正娱命,自取安而顺之,为鸿黄之代①,以一民也。
时,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自劝,其心愉而不伪②,其事素而不饰,谓太清之始也。
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帝理天下十五年,忧念黎庶之不理,竭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具修德也。
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
时,元妃西陵氏始养蚕为丝。
①鸿黄:洪荒。
②愉而不伪;舒畅而无虚假。
乃有天老、五圣以佐理化。
帝取伏羲氏之卦象,法而用之。
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
时有臣曹胡造衣,臣伯余造裳,臣于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始代毛革之弊,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理。
因以别尊卑,今男女异处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
帝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二臣作舟楫,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
盖取诸涣①。
涣,散也,物大通也,所以济不通也。
帝又观转蓬之象以作车②。
①涣:指《易》之《涣卦》。
②蓬:蓬草,其花风吹而飘,如轮旋转。
时有神马出生泽中,因名泽马,一曰吉光,一曰吉良,出大封国①。
历史趣谈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是不靠谱的传闻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是不靠谱的传闻吗?
导语: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公孙轩辕历来为后世所敬仰,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一统华夏众部落,而且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
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公孙轩辕历来为后世所敬仰,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一统华夏众部落,而且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
不仅如此,后世的道家也视他为道家先祖,道家亦被称为“黄老之术”。
作为道家学术的重要分支,“房中术”同样和黄帝扯上了关系。
后来的《容成阴》、《素女经》、《黄帝内经·素问》、《神仙传》、《列仙传》、《轩辕本纪》等多部道家书料均有黄帝向当时的房中术专家容成子和咨询养身之道、向素女请教性交技巧的故事,后世更是有大量借托黄帝之名的著作(公孙轩辕应该算是史上被侵害著名权最多的历史名人)。
在《山海经》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逐鹿一战,女魃助战黄帝,后来受到了走到那里那里不下雨的惩罚。
这段故事去掉神话色彩,可以理解为在逐鹿之战中,一位女魃的部落女首领参与支持黄帝,最后被部落人背叛。
这里,一个很有男性魅力的英雄形象已经有了基本轮廓。
到了司马太公笔下,公孙轩辕不仅是一个英勇盖世,一生七十二战的英雄,而且生育能力超强。
载他一生“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注:就是说有十一个私生子)。
又到了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黄帝的生育及性能力就被大大夸张,出现了“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的记载了。
这里就有了点为了迎合当时东晋时期士大夫们淫女养身成仙的时尚
生活常识分享。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A 卷基础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试卷(A卷·基础篇)(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古人类生活于()A.距今三四百万年前B.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C.距今约七十万年前D.距今约二十万年前2.假如暑假里你参加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你要到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遗址所在地去参观,其地点在()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3.2007年1月19日,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谐圣火之“文明之火”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点燃,大会组织者选择在元谋县采集圣火的主要原因是()A.元谋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B.元谋县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C.元谋县是中华古人类的发源地D.元谋县是我国遗留人类化石最多的地方4.我国境内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居民遗址5.我国早期人类中,已经学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的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6.小强同学在复习时,了解到有一群原始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还会缝制衣服。
这群原始人类应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7.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获得他们生活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A.历史记载B.考古发掘C.神话传说D.学者判断8.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
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改善B.原始农业的发展C.原始手工业的出现D.原始宗教信仰的出现9.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下列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的有()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④城市的出现⑤磨制石器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10.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水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下列遗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的是()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半坡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11.胖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了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模型。
圣王登仙论先秦时期黄帝神仙形象的生成
Vol. 22 Nc. 2Jucn 2221第22卷第2期2021年6月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历史学】圣王登仙:论先秦时期黄帝神仙形象的生成张雁勇(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230026)[摘 要]黄帝本为上古传说时代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尊奉为圣王,地位日益显耀。
在战国时掀起的造神运动中,黄帝被塑造成了辅臣追随、至诚修道以至成仙的文化形象。
早期道教经典频 现黄帝神迹,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出现“玄圃真人轩辕黄帝”的名号,均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战国时期黄帝神仙形象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黄帝;圣王;神仙形象;早期道教;历史神话化[文章编号]1672 -2235(2221)22 -0025 -05[中图分类号]K220[文献标识码]A《真灵位业图》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的道教 神仙谱系[1272 _282 ,该神谱第三等级左位列有以黄帝为首的儒家五帝,依次为黄帝、颛顼、帝喾、舜、尧,其中黄帝的道教化名号是“玄圃真人轩辕黄帝M 1]272 O 他之所以能够位列早期道教神谱,并在早期道经中神迹频现,与先秦时期既已萌发的神仙形象密不可分。
傅勤家[2]102-105 .王明[5\陈子艾⑷、赵世超⑸、 钱国旗⑷等学者从古史传说、神话纬书、道教仙传 等方面简要梳理和分析了黄帝文化形象的源流;干春松将黄帝列为“后天仙真”之首,梳理了黄帝的修 道故事[7]104-106 ;张广保对唐以前史籍与道经所载黄帝修道登仙说的繁衍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辨,指出黄 帝入列道教仙传谱系受到了原有传统和佛教的双重影响7 ] O 学界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认识早期道 教中黄帝神仙形象的生成颇有助益。
本文拟在借鉴前辈时贤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和分析先秦时期黄帝从部落联盟首领到上古圣王进而修道登仙 的轨迹,以期为探索早期道教神仙体系的构成提供 一个典型案例,如有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华夏始祖的传说与健康养生智慧
华夏始祖的传说与健康养生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健康养生的话题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氏制衣服造宫室、神农氏尝百草识药性、苍颉造字、仪狄制酒、伊尹创汤液等等。
华夏民族的这些传说充分证明: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健康活动。
然而,华夏始祖的传说与养生智慧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具有重大的意义。
黄帝是少典的一个儿子,也是一位寿逾百年的老寿星。
传说他在位100年而崩,活了110岁,他的寿命达到了天年,天年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寿限,即活到百岁以上。
黄帝去世后葬在过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黄帝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主要是因为他有以下两方面贡献:其一,黄帝用武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各个氏族部落,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炎帝和战胜蚩尤。
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其他一些小的氏族部落也都尊黄帝为首领,统一成为华夏民族。
其二,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黄帝教会人民顺四时而播种百谷,驯化鸟兽;黄帝的正妃嫘母发明养蚕、繅丝、织帛,并制作成衣帽鞋被;苍颉造汉字;伶伦定五音;还有这一时期发明的历法、舟车、天干地支和占卜星月等等。
这一切,不仅创立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奠定了基础。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许多善于保健养生的人,这些人被称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四处奔走寻访这些高人名士以期长生不老,他曾去崆峒山向一位已经得道的”仙人”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即要保持清心寡欲才能保健长寿,黄帝受教之后大受启发,并奉行一生。
作为华夏始祖,黄帝十分重视养生问题。
他经常和当时的著名医学家歧伯、少俞、雷公等人讨论医学和保健养生理论,这些都详细记载在《黄帝内经》中。
如《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了养生保健的要领:“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老道家,道家正统。道统传承,伏羲黄老,世统绵绵,泽被天下。
道德经第一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
我不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希望知物(实物),依附于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已经知物(实物),返本归真顺道复命,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
杜绝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结束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而超越感性认识,守法遵循规律,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放纵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场论)的主观主义为人处世,妄作非为,一辈子得不到救正救助而摆脱不了危险脱离不了险境。
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守柔遵守法则是依附大道的襁褓(纽带)。
用其沾光得益,复归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是因袭遵守纲常法则。
第二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
皈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道之所感动;弱者柔弱,遵循道法,道之所用。
宇宙万物派生于大道,大道(场)夷希微是无物为无。
第三章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玅之门。
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可以用语言阐明陈述,必须通过因袭效法大道(自然),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懂得大道,在科学探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实在法(法律制度、名分制度)可以制定出来公布,必须通过效法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
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
所以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虚、思想实验、思辩的方法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实、实验、实证的方法探究实践,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解决实际问题。
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及翻译
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及翻译【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翻译】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翻译】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道教发展简史
道教发展简史道教发展简史道教,是中国唯一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
南怀瑾先生将她的孕育、萌芽、形成、发展过程,分为十个阶段:一,“道”的思想,是中国古文化的根。
公元前四五千年,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三皇五帝时期,直至黄帝轩辕氏,道教的思想浸润于中国上古文化。
二,从公元前二千三百年开始,唐尧、虞舜、夏禹三代,是道教思想胚胎阶段。
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经开始发达,民族文化已经形成规模,但是还不分君道、师道。
三,从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开始,商汤至西周这一阶段,道教思想逐步充实。
这一阶段儒、道不分家,鬼神等思想开始形成。
四,从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和道家开始各立门户,同时,道教和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开始分野。
五,从公元前二百余年开始,自秦汉至汉末、三国时期,为道教思想孕育阶段。
王权和天命思想盛行。
六,公元一百年,道教建立。
此时处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神仙思想与道教宗教思想合流,产生道教。
七,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时佛教输入,促使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有了压力,成长壮大以抵抗外来文化思想。
八,唐代,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
从公元六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扩张期。
九,宋代以后,至元、明、清,从公元九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发展演变时期。
十,二十世纪以来至今,道教衰落。
东西文化整合的当今,道教前景未可期。
道教发展简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第一章道教的孕育与诞生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第三章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第五章宋朝道教的发展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辨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八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第九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神医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 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 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 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 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 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 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 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迫 使他“勤求苦训,博采众方”,对伤寒病 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 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集前人之 大成,揽四代之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 疗实践经验,著成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 著《伤寒杂病论》。(唐宋以后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外科鼻祖华佗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 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 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 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 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 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 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 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 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 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 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 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 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 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 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 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 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列仙传》原文及译文
《列仙传》原文及译文《列仙传》ο赤松子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
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
今之雨师本是焉。
眇眇赤松,飘飘少女。
接手翻飞,泠然双举。
纵身长风,俄翼玄圃。
妙达巽坎,作范司雨。
【译文】赤松子是神农时主管雨的官。
他服食水晶,把它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火烧烤。
赤松子常常去昆仑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歇息,随风雨自由上下。
炎帝(神农)的小女儿追随他学道,也成了神仙,和赤松子一起飞去。
到高辛帝的时候,赤松子又重新成为掌管雨的官。
如今的雨师之职,就是据此设置的。
精妙赤松子,飘飘炎帝女。
携手游霄汉,轻盈双飞举。
纵身驾长风,展翅昆仑圃。
神通又广大,为民掌管雨。
ο宁封子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
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
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
故谓之宁封子焉。
奇矣封子,妙禀自然。
铄质洪炉,畅气五烟。
遗骨灰烬,寄坟宁山。
人睹其迹,恶识其玄。
【译文】宁封子是黄帝时人,是黄帝时世代相袭掌制陶之事的官。
有人来拜访他,替他烧陶窑的火,能够冒出带五种色彩的烟。
后来那人把这个方法教给了封子,封子把柴火聚集在一起来烧自己,身体能随烟升降。
人们观看烧剩的灰烬,还可见到封子的骸骨。
当时人们便一起把封子的骸骨葬在宁北山中,因此后人称他为宁封子。
神奇宁封子,玄妙出自然。
身熔大火炉,气畅五彩烟。
灰中存残骨,坟寄宁北山。
人只见遗迹,哪知其事玄。
ο马师皇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
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
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
”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
后数数有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
一旦,龙负皇而去。
师皇典马,厩无残驷。
精感群龙,术兼殊类。
灵虬报德,弥鳞衔辔。
振跃天汉,粲有遗蔚。
【译文】马师皇是黄帝时的马医。
他熟悉马的形体结构,能使马起死回生,经他治过的马,没有不痊愈的。
《黄帝》内容
《黄帝》内容《列子·黄帝篇》原文如下: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五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皮干>黣,昏然五情爽惑。
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
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
”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待,彻钟县。
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者无的爱惜,都无所畏忌。
入水不溺,入火不热。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痒。
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
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
疲而睡,所梦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
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
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
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
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
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
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
今复脱然,是以又来。
”列子曰:“嚷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
姬!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以前道典所载黄帝 修道登仙说之繁衍
张 广保
( 中国社 会科 学院 历 史研 究所 , 北京 10 3) 0 72
摘 要: 文章依据唐 以前正 史、道藏》 《 文献 的栽述 , 中国历史 中黄帝修 道传说的繁衍予 以系统考 辨. 出道教将 对 指
黄帝纳入其仙 传谮 系, 一方 面说明道教作为 中国奉土 宗教 , 中华 传统文化 有着根 本的联 系, 者 可谓 同源共 宗; 与 二 另
一
方面也表 明道 教在 与佛教争衡 中, 了增强 自身的力量 , 为 不得 不倚 重世俗 帝皇 宗租 的权威 , 意图以“ 夷之 辨 来 弥 华
关 键 词 i 典 I 帝 } 道 传 说 I 衍 I 辨 道 黄 修 繁 考 中 图分 类号 : 99 B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97 (0 6 0 0 6 一o 6 1 4 6 20 ) 3— 0 9 4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3期
Vo . 3 No 3 12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学报
J u n lo h u o r l ie st o r a fZ o k u No2 6
缝 本教 教理 、 规 之 弱 势 。 它是 一 种 值 得 重 视 的 现 象 。 教
道教 虽然 推尊 老子 为开教 之 主 , 号太 上老 君 , 然 臣后官从上者七十余人。又“ ” 黄帝得仙上天, 群臣葬 而在 构建其 仙 真谱 系时 , 又经 常牵缠 古史 所载 三皇 、 其衣 冠”1 L。这 是 史籍 中较 早 提 到 黄 帝 骑 龙 登仙 之 ] 五帝 世 系 , 将其 一 律 纳入 仙 真 谱 系 中 , 为三 皇 、 以 五 事 。在 此必须 提及 的是 , 为一 名严 谨 的史 家 , 作 本着 帝 皆系承 天理 化 , 道典 仙 经 治 世 , 秉 逝后 亦 皆升 天 , 信以传信的原则 , 司马迁对 当时流传 的种种有关 黄 各居 不 同等级之 仙 品 这 当然 是源 于不 同时代 道教 帝 的传说 都没有 采 用 , 为 百 家 言 黄 帝 ,其 文不 雅 认 “ 徒撰 述 的各类仙 话 。它 一方面 说 明道 教作 为 中国本 驯 , 荐绅先 生 难 言 之 , , L 。不 过 由此 我们 可 以推 测 , 土宗 教 , 与中华 传统 文化有 着根 本 的联系 , 二者 可谓 在太 史公 生活 的时 代 , 间关 于 黄 帝 的传 说 是很 多 民
龙 上天 的传 说 , 文云 :黄帝 采首 山铜 , 其 “ 铸鼎 于荆 山 之 一 。
获宝 鼎 , 日推英 。 顺 天地 之纪 , 明之 占 , 迎 ‘ 幽 死生 之 宗祖 , 举凡人 类 的一切 文化 创 造 , 他们 无不 溯源 于黄
说 , 亡之难 。另 外 ,史记 ・ 存 ” 《 封禅 书 》 也记述 黄帝 骑 帝 , 这或许 也是 我们 今 天 仍 然 尊 崇 黄 帝 的 重要 原 因
比较 , 以考 校二 家所说 异 同 。
一
卷; 黄帝 杂子 十九 家方 》 1 2 卷 众所 周 知 , 汉 书 ・ 《
、
唐 以 前 史籍 所 载 黄 帝成 仙 说
艺文 志 》 班 固删削 西汉刘 歆 所撰 《 略 》 是 七 而成 。 由此
道 阴 五行 家 、 占家 、 仙 杂 神 《 史记 ・ 五帝 本 纪 》 黄 帝 为五 帝 之 首 , 下 依 可知 西汉 以前 , 家 、 阳 家 、 列 其 次 为颛 顼 、 喾 、 、 。值 得 注 意 的是 司 马迁 笔 下 家 、 中家 、 文家 、 帝 尧 舜 房 天 医家 都攀 扯黄 帝 , 以他 作 为本派 的黄 帝形象 虽然 主 要 呈现 为 人 帝 , 已颇 关 涉 神 话 传承 的重要 人 物 。这 是其 他 古帝 王无 法 比拟 的 。要 但 传说 , 与修道 长 生 颇相 关 联 。如 其 文 中 说 :( 帝 ) 之 , “黄 至少在 西汉 人跟 中 , 黄帝 的确 是我 们 民族 的人 文
经所 重 , 很早 就 被纳 入道教 的群 仙谱 , 甚至 作为 道教 帝 五家历 ) 3卷 ; 行 家 《 帝 阴 阳 》 5卷 ; 占家 2 五 黄 2 杂 传承 的关 键 人 物 而 与 老 子 并 驾 齐 驱 , 称 “ 老 ” 《 共 黄 。 黄帝 长柳 占梦 》I ; 1 卷 医家 《 帝 内经 》8卷 ; 中 黄 1 房 兹 以唐 以前 道经 的载 述为 依 据 , 述 道 教 中黄 帝 修 家《 考 黄帝 三王养 阳方 》O卷 i 仙 家《 2 神 黄帝 杂子 步 引 》 道成 仙说 的增衍 历程 , 时兼 与 史 籍 外典 所 载 相 互 1 同 2卷 ;黄 帝 岐 伯 按 摩 》 O卷 ; 黄 帝 杂 子 芝 菌 》 8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