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研究_进展与挑战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态》 学习任务单

《生态系统的稳态》 学习任务单

《生态系统的稳态》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内涵,包括其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2、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作用。

3、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如负反馈调节,以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重要性。

4、认识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5、学会运用生态系统稳态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三、学习难点1、理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分析负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稳态中的作用原理。

3、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多方面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料,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分析其稳态的维持和受到的干扰。

3、小组讨论:与同学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生态系统稳态相关的问题,交流观点和想法。

4、实践观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如公园、校园内的生态景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五、学习资源1、教材:《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等相关教材。

2、网络资源:科普网站、学术论文数据库、在线课程等。

3、纪录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有关生态系统的纪录片。

六、学习过程1、知识预习阅读教材中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章节,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思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课堂学习老师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实例加深对其理解。

学习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特别是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等。

当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当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当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为了实现经济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保护环境作为基础条件,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保护环境与生产力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概况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最后给出了几点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挑战对策引言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同经济发展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1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发展初期,人类通过自身力量对局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影响和改变的过程,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河床淤塞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整体说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作用还没有完全达到引发全球环境问题的程度,人类未完全意识到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之间的规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使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地球表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此时,人类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察觉到环境问题会制约经济发展。

为了继续发展,应解决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2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仍旧按照之前的速度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难以想象。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固然可怕,但是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可怕,会使自然灾害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生态脆弱区保护存在哪些难点

生态脆弱区保护存在哪些难点

生态脆弱区保护存在哪些难点生态脆弱区,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区域。

这些地区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难点。

首先,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本身就十分恶劣。

这些区域通常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或者土壤贫瘠、地形复杂,这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其有限。

比如,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稀少的降水难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就极为困难。

而且,贫瘠的土壤也无法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生态脆弱区保护的一大难题。

在一些生态脆弱区,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过度放牧、滥垦滥伐、无序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时有发生。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滥垦滥伐则直接减少了森林和植被的面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无序采矿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也给生态脆弱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再者,生态脆弱区保护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保护生态脆弱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生态修复、监测、科研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

然而,由于这些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保护费用。

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也面临诸多困难,因为生态保护项目的回报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资金的短缺使得许多保护措施无法有效实施,生态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在技术层面,生态脆弱区保护也存在诸多难题。

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需要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但目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相关的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成熟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这些服务包括食物生产、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框架、评估方法、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评估原则、评估框架等。

介绍当前主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如物质量评估法、能值评估法、价值量评估法等,并对比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其在政策制定、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如何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科学认知和合理利用。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知识和方法,为推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一个涵盖了生态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议题。

其基本概念指的是对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量化评估,以揭示这些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以及它们在全球尺度上的经济价值。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食物生产、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在进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时,首先需要明确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

这通常涉及到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以及它们如何为人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福祉。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技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总体目标:(1)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基础。

(2)建立支撑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网络的技术体系.实现年际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监测遥感装备及数据分析产品产业化.保障国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等制度实施。

(3)针对石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建立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工程技术示范区.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4)发展生态治理与生物能源、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协同技术.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产业化生态治理模式.示范区农牧民收入提升50%以上。

主要任务: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与稳定维持技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恢复;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标的评估,以确定其脆弱性程度。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因子叠加法和指数模型法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价值来评估其脆弱性。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

因子叠加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将多个因子通过加权叠加求和的方式计算得到脆弱性指数。

这些因子可以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数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评价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数来评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等。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量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脆弱性指数。

二、生态环境脆弱性保护对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土地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量避免在脆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开发活动。

其次,资源利用是关键。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

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确保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最后,环境保护是关乎未来的重要工作。

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污染控制和治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保护措施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保护措施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保护措施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位。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系统脆弱性也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重视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了解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状况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和脆弱性,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濒危物种是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濒危物种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物种,它们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至关重要。

保护濒危物种需要采取措施,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物种保护和控制非法捕猎等。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办法。

重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重要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杜绝非法开发和破坏。

此外,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控制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控制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等。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生态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人类对其破坏导致的,而保护生态系统则是人类应采取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与评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加强教育与宣传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才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知识百问答题

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知识百问答题

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知识百问答题1、什么是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内涵是指一国具有较为稳定的、完整的、不受或少受威胁的、能够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外延是指维护这一系统的能力,以及应对周边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能力。

维护生态安全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维护生态安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要维护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

3、当前维护生态安全面临哪些挑战?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的胁迫依然严重,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压力仍然很大。

4、为维护生态安全,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5、我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制定了哪些法律制度?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聚焦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以种类区分的自然资源单行法律。

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

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

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现如今,地球正面临着许多脆弱生态区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的加剧,这些生态区域正处于失衡的状态。

为了确保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脆弱生态区域的概念。

脆弱生态区域是指那些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薄弱的状态,一旦发生干扰,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时,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生态评估。

通过对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区的植被、动物种群和水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这种了解是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方案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限制过度的土地开发、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以避免进一步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脆弱生态区域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生态监测系统,我们可以实时跟踪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我们可以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有效性。

在进行生态恢复研究时,我们需要探索各种适合脆弱生态区域的恢复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适应性强的植被物种来改善植被覆盖率,加强土壤保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植被修复技术来修复受损区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对于一些已经严重受损的脆弱生态区域,我们还可以考虑进行生态重建。

通过重新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为这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通过生态旅游,我们可以将脆弱生态区域转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点,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生态教育和公众参与。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增强公众对脆弱生态区域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与评估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与评估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与评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为脆弱而又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地球上所有物种中最为敏感的。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与评估一直是生态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在此,本文将从定义、影响、评估指标与方法、应对等几个方面,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定义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减弱或丧失的程度,即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和干扰的敏感程度。

在实际研究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包括生态系统损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过程恶化等方面。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增强可以导致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土地退化、水源减少、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等。

其中,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其重要,由于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结构和功能,而生态系统唯一的适应方式就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调节。

三、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估指标与方法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可靠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评估指标包括: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敏感性、生态系统复原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每种指标又可分为多个子指标。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模型仿真和风险评估等。

其中,“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较为常用,它侧重于对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量化分析,并且通过对不同压力和响应策略的演变模拟,形成对生态系统变化的预测。

四、应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措施面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现实问题,制定合理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降低污染物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促进绿色循环发展、重视科技创新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同时,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对于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河口湿地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位于河流与海洋交汇处,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生物多样性维护、水质净化、风暴防护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不断增加。

首先,河口湿地的脆弱性在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

河口湿地位于河流与海洋之间,处在两者的交汇处。

这使得河口湿地容易受到河流径流的影响,河水中的污染物以及过量的养分会直接排入湿地。

此外,海洋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影响湿地的水位和盐度,并对湿地植被和动物群落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河口湿地在应对外界干扰和改变时较为脆弱。

其次,河口湿地的脆弱性在于气候变化对其的直接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都对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挑战。

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汐线上升,加剧了河口湿地的盐碱化程度,使得湿地植被难以承受。

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潮和洪水,也容易冲刷和破坏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

这些气候变化因素加剧了河口湿地的脆弱性,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口湿地的人口密集区域往往存在大量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过程,这导致大量的污水、废弃物和污染物进入湿地。

河口湿地的土地开发也削减了湿地的面积,使得湿地的生态系统无法得到恢复和保护。

此外,大规模的渔业活动、河道调整和围垦等人类活动也对河口湿地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其脆弱性。

在评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指标。

首先,可以考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观察其物种数量和分布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入侵物种。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估湿地脆弱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盐度、氮磷等指标。

此外,还可以考虑湿地植被的覆盖率和种类组成,以及动物的栖息地状况和生态链的完整性等因素。

为了改善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应对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挑战。

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是判断和衡量生态系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并为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脆弱性,可以及早发现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在脆弱性较高的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生态系统的覆盖程度、物种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状况、气候变化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科学调查和数据分析获得,并将其综合评估得出脆弱性指数。

三、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中的挑战在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需要依赖专业的测量设备和技术。

其次,评估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如何合理地权衡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是一个难题。

此外,评估结果的传播和应用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生态环境脆弱性应对策略针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五、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评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应对,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六、结语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应对策略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7.04.24•【文号】国科发社字[2007]232号•【施行日期】2007.04.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的通知(国科发社字〔2007〕232号)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机构,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地组织开展“十一五”期间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我们组织编制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科学技术部二OO七年四月二十四日附件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2006-2010年)为全面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制定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

一、背景(一)科技进步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社会发展领域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资源勘探与开发方面。

以隐蔽油气藏勘探为代表的复杂油气资源勘探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苏里格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聚合物驱油等提高采收率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提高了我国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技术能力;中西部复杂条件下优势金属矿产资源综合技术研发取得新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地质与矿产勘查研究水平,突破了砂状氧化铝生产、复杂难选矿高效选矿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了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等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重点行业节水技术开发与应用取得新进展,提高了我国水安全保障的技术水平。

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方面。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态脆弱区是指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

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挑战与展望

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挑战与展望

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挑战与展望作者:吴明红严耕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5期【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保育环境质量改善资源合理利用【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9.15.01140年前,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强国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生态、环境、资源领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应对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消耗等严峻挑战,我国不断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入党章、进宪法,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标志着我国正全面迈入绿色崛起的新征程。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也要确保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利用可持续,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受客观历史条件所限,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资源能源投入,导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是当今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日趋尖锐的直接原因。

资源开发过度,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其自我恢复、演替的循环被打破,造成生態系统退化。

资源利用不合理,且环境治理能力偏弱,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未加利用、处理,便肆意排放,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先进国家的经济差距已不断缩小,生态环境差距却有扩大趋势,环境污染问题已上升为民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短板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重点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增强生态系统活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轻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尽快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石漠化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恢复研究综述

石漠化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恢复研究综述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仅仅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这时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恢复的相关研究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最明显的表征便是石漠化问题,据数据显示,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仍以平均约2 50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在增加,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然而国内外学者鲜有研究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本文从石漠化地区切入,对石漠化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恢复进行述评,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一些借鉴。

国内外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提出 近十几年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概念得到增强,为社会和生态系统纳入统一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马世骏、赵景柱等学者率先提出“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有序人类适应”等观点,将人类行为纳入整个系统中加以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进行综合考虑。

在国外,Gumming等学者则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ES)这一概念,为进一步研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 国内学者叶骏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在特定时空对人类社会系统及自然界进行有机整合的结果,是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

国外学者Gumming也肯定了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是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内外学者虽然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未对二者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基于此,2009年,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奥斯特罗姆在Science上发表《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分析框架》一文,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引起了人们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生态脆弱性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对外界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恢复能力的程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估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

首先,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估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物种多样性的评估,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调查和监测,了解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从而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是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的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环境脆弱性的评估,考虑自然保护区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环境压力,评估生态系统对这些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

四是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估,考虑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社会经济因素对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影响。

在生态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重要。

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止非法采伐、盗猎和违法开发等活动,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加强保护区的边界管理,严禁非法进入和破坏活动,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生物修复等手段,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工作,增加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和管理。

最后,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的水平。

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新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生态系统在面临各种干扰和压力时抵御和适应的能力,以及其在面临威胁时所表现出的易受损性和复原能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越高,其适应能力就越差,面临崩溃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通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价、生态系统战略规划等方面。

下面就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方法、评价指标、应用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方法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模拟实验等手段,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定性方法主要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和整理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有关信息。

其中,定量方法在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经济学、网络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GIS等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GIS技术采用制图、区域划分等方法,探测并比较同地区海岸带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程度差异,为海岸带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指导;利用网络科学中的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农村生态系统脆弱性,阐明了当今中国农村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互动机制,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需要确定一定的评价指标,以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测量和评估。

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结果和效果。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一般分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健康状况等因素;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进展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进展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进展说起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大家可能会有点懵,感觉这事儿离我们有点远。

这个制度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确保我们还能看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一种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辛苦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比如农民、渔民、牧民,相关部门给他们一定的补偿,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就像你们家小区里有个“绿化维护员”,他辛辛苦苦给小区种树,相关部门就给点奖励,让大家都愿意维护生态环境,而不只是看热闹。

通过这些“补偿”,不仅能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还能让生态补偿者不至于因保护环境而失去收入,真的是一举两得。

这几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改革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说实话,以前大家对这个补偿制度的理解其实挺局限的,感觉好像就是“钱来了,问题解决了”,但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改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有点曲折。

比如,过去的生态补偿有点单一,主要就是给钱,大家拿到钱后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问题是,补偿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

为了让这个目标更加清晰,相关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地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方,改革的步伐更是加快了。

不过,改革的路上,难免会遇到点困难。

你想想,一些地方资源好,生态环境坏,这样的地方想要搞好保护,光靠补偿显然不行。

说白了,给再多的钱,也填不补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生态“漏洞”。

所以,最近的改革不仅仅是“给钱”,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补偿的标准、方式都做了调整。

相关部门不仅考虑如何支付补偿,还开始关注补偿的“质量”,是现金还是其他资源支持,甚至有没有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这些都成为了改革的一部分。

哎呀,话说回来,这也好像是对症下药一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问题,相关部门都找到了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补偿的方式不再单纯是“硬性”的给付了,更多的是结合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绿色产业+生态补偿”的做法。

比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相关部门鼓励当地发展绿色产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保护环境。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性的集中表达区等特点
生态脆弱区 Barrow(1991)[26]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分配不均导致的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并且适应能力差的地区
生态脆弱带 相关概念
生态脆弱带
是指自然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而且能造成环境退化、景观变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 朱孙震武达((11999951))[2[287] ]、的 这 生地一危带概害。念的基界沙于定质荒的荒漠生漠化态、角砾脆度质弱提或带出石并的质不生荒包态漠括脆和先弱高天性寒性概荒自念漠然重。条点具件在有很于波差突动,出性但自、对敏然国感与民性人经、为低济因适和素应生相性活结和环合灾境的变并影性不响产的,
一、引 言 20 世纪中期以后,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缓 解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的生存压力,人类对自
委员会(IPCC)的成立[2],标志着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 的诞生。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人地关系研究越来越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生态脆弱带”“人地耦合系
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和土 统脆弱性”等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相关研究领
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可以追溯到 1905 年,美 国生态学家 Clements 将生态过渡带的概念引入生态 学的研究领域 。 [24] 在 1989 年的第七届 SCOPE 大会 上,脆弱带的概念得到了确认。此后,SCOPE 又多次 召开专题讨论会来探讨全球变化对脆弱带的影响、脆 弱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管理问题 等。1989 年 l 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全球变化 预研究学术报告会,同年 8 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 划”中国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委员会议,呼吁加强对 生态脆弱带(ECOTONE)的研究,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就此拉开帷幕。文章在整理总结国内外大量相关文 献的基础上,对生态脆弱带、生态脆弱性及与之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0年5月2010,32(5):797-803Resources ScienceVol.32,No.5May ,2010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5-0797-07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挑战甄霖1,刘雪林1,李芬1,魏云洁1,2,Hannes Koenig 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德国莱布尼兹农业景观研究中心,柏林慕钦堡15374)摘要: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对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响应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其中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的目的是结合脆弱生态区的研究结果,对近年学术界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实质性进展进行论述,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

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效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发展;生态补偿研究在补偿标准厘定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补偿主客体界定更具科学性。

但是,应当充分重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提供保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生态补偿;消费效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生态足迹1前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人类又试图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或生态付费(PES )机制,来避免或者减缓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得生态系统朝着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关研究成为当今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根据MA 公布的结果,全球60%生态系统正在或已经退化,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因之一[1]。

目前人们滥用生态系统服务的现象极为普遍,突出表现为不合理的和过渡的消费,如果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方式不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话,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强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1]。

作为人类的响应措施之一,生态补偿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探讨[2-5],研究正在趋向制定一个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机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尝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为人类更合理和理性地利用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2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2.1概念与研究范畴的探讨从人类消费的角度出发,De Groot 等[6]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内涵扩展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当中获得的各种惠益”,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例如食物)与服务(例如同化废弃物)。

在此基础上,甄霖等[7](2008)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收稿日期:2010-03-10;修订日期:2010-03-3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编号:2009CB421106);科技部中-欧科技合作专项“中国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与可持续性决策系统研发”(编号:08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2006BAC18B01);“国家生态恢复重建的综合检测评估关键技术研发”(2006BAC08B06)。

作者简介:甄霖,女,甘肃天水市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研究。

E-mail:zhenl@第32卷第5期资源科学耗、利用和占用,认为人类消费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生态服务消费表现为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种基本模式,依此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直接消费型与间接消费型。

但是,这种划分受消费群体及其对生态系统直接与间接产品的选择性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性,比如,是对原位性服务(供给和消费过程只能在相同地点完成,如大部分的调节、支持和文化景观愉悦服务等)的消费,还是对流动性服务(供给与消费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能够转移消费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大部分的供给服务等)的消费。

原位性和流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具有绝对固定或流动的意义,其界定受时空变化的影响和制约,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界定[8]。

对于直接与间接消费的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的研究则是振奋人心的。

例如,对水分调节、净化水质、土壤形成等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则可以转化为与之相关联的物质的消费,通过计量与之相关联的物质的消费量间接计量对这些无形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量[9]。

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开辟人工生态系统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如农田,提供食物之外,还有景观愉悦作用;再如一些城市建立的供人们休憩的天然氧吧,因为可以提供负离子,满足健康需要而得到了青睐。

这些意识上和消费方式上的拓展,无疑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例如,在后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建立天然氧吧的费用,来研究人类对天然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消费。

2.2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行为和方式研究经典的消费经济学认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作为决策单位的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等的购买、使用及消费的一系列行为,一般包括购物消费行为、住宅消费行为与服务消费行为等[10,11],受消费者空间选择模型、时间地理学、以及消费者属性等的影响。

消费行为可以分解为5W1H [12],即:谁在消费(Who )、何时消费(When )、消费什么(What )、何处消费(Where )、为什么消费(Why )、怎样进行消费行为(How )(图1)。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模式是指一定时期消费的主要特征,包括消费内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趋势以及消费的其他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中,选择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一方面要与自身条件相联系,同时要考虑当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

在蒙古高原的研究发现,牧民更多地依赖于草地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表现为对动物产品及其制品的消费(表1);与蒙古国相比,我国内蒙古牧民消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消费的蔬菜和用于燃料的秸秆明显高于蒙古,因为他们逐渐从游牧转为定居,一方面可以从事农业种植活动,另一方面,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购买一些蔬菜进行消费,而蒙古国牧民则基本保留传统的游牧生活,更多地依赖于游牧过程中产自草地的食物,如肉类和奶及其制品,他们的购买能力相对较弱,当地草原生态系统仍然是其获取生存资料的主要来源[13]。

2.3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效用研究图1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消费的基本范畴Fig.1Domain of human's consump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 services表1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类型与方式Table 1Annual consum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in 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消费类型谷类a 蔬菜肉类奶及其制品燃料薪材干草秸秆干粪蒙古(N =150)年人均(kg)183.386.81184.23786.19b434.9053.868.392705.54内蒙古(N =102)年人均(kg)136.6427.85110.19100.78c416.7349.23138.461411.54显著性水平(t-test)0.369<0.0010.017<0.0010.3110.276<0.001<0.001注:①a 包括小麦、燕麦、水稻;b 包括牛奶、羊奶、黄油;c 包括牛奶、羊奶;②数据来源于蒙古高原半结构式牧民问卷调查(2006年)。

7982010年5月甄霖等: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与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挑战效用一开始提出是用来测度人的福利或者个人快乐程度的指标[14]。

效用的概念被提出后,消费的最终目的被认为是获取效用,追求最大消费效用(UF )的消费理念始终贯穿于人类的消费行为(见图1)。

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中,消费效用用于表示消费行为与偏好,如消费选择及选择限制[7]。

以消费三类生态系统服务为例,效用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式中X 1、X 2、X 3分别为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量;a 、b 、c 分别为表征农户对三类服务偏好的正数。

以泾河流域农户对粮食、蔬菜和水果、肉蛋奶三类食物的消费为例,消费效用的图形表达见图2。

消费效用存在空间差异性。

泾河流域的案例研究表明,水资源占有量的差异导致上、下游水资源消费效用的空间差异,上游水资源盈余地区水资源消费效用较低,而经济相对发达的水资源亏缺区消费效用高(图3);流域薪柴消费效用不平衡。

泾河干流河流阶地和平原地区土地主要用于农业和建设用途,薪柴消费效用较高,河流两侧的山区和丘陵沟壑地带,人均薪柴产量大,薪柴消费效用较低(图4)。

泾河流域村落尺度实证研究表明(表2):实际效用(AUF )与最大效用(MUF )的偏差与消费支出关系密切,消费水平越高的农户,节约空间越大。

在维持既定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实现节约食物资源和消费支出的目的。

3生态补偿研究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密切相关的重要议题是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的理论明确了其研究主要是回答4个方面的问题: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途径[2]。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并在研究的方法和深度以及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图2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效用切片Fig.2Slice of UF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Jinghe Watershed表2不同消费水平实际效用与效用最大化消费比较Table 2Relations between AUF and MUF in difference consumption patterns消费水平人均效用人均消费粮食(kg/年)蔬菜和水果(kg/年)肉蛋奶(kg/年)消费支出(元/年)1(≤500元/年)60162308.4393化消费151276.43532((500~1000)元/年)782009517.9726化消费1847617.66393((1000~1500)元/年)12522119437.21216化消费22117732.711274(>1500元/年)17927530946.91727化消费24628343.21573数据来源:泾河流域结构式农户调查(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