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康的主体理论解读《觉醒》
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
二、镜像: 主体的形成史与本体义
镜像阶段是拉康理论的基础,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理论,但如果理解了东方思 想,会对这一理论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拉康与弗洛伊德一样,把人的基本定型确定在婴儿时期,只是弗洛伊德通过人在婴儿期的欲 望压抑与规训而形成了人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的心理结构,人性完全是由主体本身的三层心理结 构的复杂关系决定的。拉康则把主体的形成看成是镜像阶段的结果,婴儿面对自己在镜子中的形 象,产生了人的认识飞跃和主体成型。这里基本要项是看镜子的婴儿和镜之中的形象。与弗洛伊 德的主体结构相比,拉康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拉康的主体结构不是一个仅在心理中的 主体结构,不仅是一个心理主体 ( 弗洛伊德把身体器官 的 欲望 都归 为 欲望 从 而 归 结 为 心 理 ) , 而 125
在拉康 ( Jacques Lacan 1901 - 1981 ) 的理论 中, 镜像 阶 段 理 论和主体三 维 结构理 论, 具 有 重要的意义。然而要清楚地理解这两个理论,特别是后一个理论,并不容易。这不仅在于拉康那 闻名于世的行文晦涩,更在于他的理论具有多样的来源,并且他又对这多样的来源作了自己的组 合。不洞晓拉康思想的多重来源,以及拉康思想与整个西方思想演进在历时的承转和共时上的互 动,特别是拉康思想与东方思想的关联,对之理解起来就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困扰。因此,本文 首先从拉康思想与西方思想演进的复杂关系以及拉康思想的多种来源,呈现出其背景和关联的复 杂性,然后进入拉康的镜像阶段思想和主体三维结构。
①。 拉康在 1936 年 第 14 ~ 18 个月期间,但正如拉康 说 的, 却 “体现 了 人 类 世界 的 本 体论 结构 ” 届国际精神分析年会 ( 马林巴德 举 行 ) 提 出关于 镜像 阶 段 的 论 文, 又 在 1949 年 第 16 届 精神 分
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孤立——《莎菲日记》与《觉醒》中的女性意识
No. 2 0 6. 0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 a gT ah ̄ C l g ( o i c n e o r l f y n ec e ol e S c l i c ) n F e aS e
总第 18 3 期
S m . 3 u No 1 8
不 同。
关键词 : 象界 ; 想 象征界 ; 觉醒 ; 父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 : 4 1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30 2 1 )6—05 0 10 4 1 ( 00 0 0 6— 4
觉 醒是女性 写作 中 的重要 母 体 , 珊 ・ 果 夫 苏 罗 斯基 将 其 称 之 为 女 性 成 长 教 育 小 说 ( i ugr— Bl ns d o
动。
后 来我们 会 发 现 莎 菲 的整 本 日记 都 是 为 蕴 姐 而写 。从文 中不 难 看 出 蕴姐 是 一 位 深 受 五 四精 神
影响的新女性 , 正是 因为蕴姐 的谆 谆教导和督促, 莎菲才 最终 提起 笔 来 表 达 自己对 女 性 本 真 的 向往 和在 追求过 程 中遭 遇 的 困境 。每 每 想 要 放 弃 写 作 的时候 , 只要 看 一 眼 挂 在 床 头 的蕴 姐 的 照 片 , 菲 莎 就可 以继续下 去 。然而 在 那个 时代 的中 国 , 女性 几 乎不会 公开 谈 论 自己 的感 受 和渴 望 。莎 菲 也 在 日 记 中提 到 了当 时 中 国女 性 面 临 的 困境 : 象 那 些 才 “ 女们 , 因为得 了一 点点不 很 受用 , 能 ‘ 是 多愁 善 便 我 感呀’‘ ,悲哀 呀我 的新 …… … … ’ 出许 多新 旧 做 的诗 。我 呢 , 出息 , 白被 这些 诗 境 困 着 , 以哭 没 白 想 代替诗 句来表 达一 下我 的情 感 的搏斗 都 不 能 ” 。文 中提 到的 “ 女们 ” 的 正是 五 四运 动之 后 涌 现 出 才 指 批文 学女 性 。反 帝 反 封 建 的斗 争 要 求 将 中 国女 性从帝 国主义 和封 建儒 家 思 想 的束 缚 中解 放 出来 , 而 白话 文运 动 和 民 主 自 由的思 潮 让 受 教 育 的女 性 可 以拿 起笔 来 。但 是 这 仅 仅 是 一 小 部 分 受 教 育 女 性 的特 权 , 广大 的 中国女 性仍 然选 择沉 默 。 除了独特的社会因素 以外 , 在男权 的“ 象征界 ” 中 , f 身就 不 具 有 自我 表 达 的话 语 权 。从 “ 女. 生本 想 象界” 进入“ 象征界 ” 的过程中 , 女性必须要接受男 权话语 下 的女 性定 义 。而 男 权 话 语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在于将 语言 系 统 建 立 在 两 性 对 立 的基 础 之 上 。在 这个对立 的二元 语言 系统 中 , 性 总 是 处 于弱 势 和 女 附属 的地 位 。在 “ 象征 界 ” 女性 被剥 夺 了 自我 表达 , 的权利 , 法表 达对 于“ 象界 ” 无 想 的渴望 。任何 的 女 性 自我表 达都意 味着对 于整 个 男权 话 语 的颠覆 , 会 破 坏这个 能指 (i ie) 所 指 (i ie) s nfr 和 gi s nfd 的系 统 。 gi 尽 管莎菲 与“ 想象 界 ” 然保 持着 亲 密 的联 系 , 也 仍 她 很难冲破“ 象征界” 对于女性话语 的束缚。当然 , 身 处革命 时代的莎菲仍然受到 了时代精神 的感 召, 她 可 以敏锐地 感受 到传 统 社 会 对 女性 的压 迫 : 但 我 “ 知道在 这个 社 会 里 面 是不 准许 任 我 去 取 得 我 所 要 的来满 足我 的 冲 动 , 的欲 望 , 论 这 于 人 并 没 有 我 无 损害的事, 我只能忍耐着” 。然而对于封建传 统的 憎恶却不足以让莎菲提起笔来反抗 , 因为她没有受
《觉醒》中艾德娜的主体意识发展探析
作者: 金秋容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21-2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觉醒》;艾德娜;主体意识
摘要:凯特·肖邦最重要的小说《觉醒》呈现了主人公艾德娜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
艾德娜挑战了男性权威将女性客体化的规定,重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了与男性同等的女性主体意识。
在此意义上,她冲破了男权社会中男性主体/女性客体二元对立的藩篱。
但此后,艾德娜作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人,却表现出脱离同他人和社会一切联系的倾向。
她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能动性,拒绝接受主体意识的受动性,她对脱离社会现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致使其主体意识最终陷入困境。
艾德娜或许并非自杀,而是以竭力游向大海深处来逃离现实,追求主体能动性的最大发挥。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作者:黄丹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3期摘要:《觉醒》是一部带有多元化主题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其中涉及道德和制度、女权和爱情等等。
同时,《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批判意识,对《觉醒》的多元化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得出其多元化主题如下: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独立的觉醒;自然主义视角。
关键词:《觉醒》;多元主题;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02-02引言《觉醒》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同时,《觉醒》也是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凯特·肖邦出生于1841年,19世纪的主要时代主题就是外部社会运行机制与女性内心生活之间的不和谐,顺从和反抗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自由与传统之间的不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时代的基调,同时也激发了女性对美好生活以及独立自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女权思想显得顺理成章。
封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以及女性权利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文学创作之路,使她成为美国第一代从事妇女文学创作的南方女作家,其中《觉醒》是凯特·肖邦在1899发表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距今已经超过百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教材,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主题的深入性与多元化。
一、关于《觉醒》的主题《觉醒》主要是围绕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生活、爱情以及艾德娜的自我救赎展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格兰德岛,这座小岛是当时法国后裔的避暑胜地,艾德娜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不错,生活也相对富足。
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划分,女主人公艾德娜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有身份,有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鼓励她敢于追求独立和自由,给她精神上的觉醒奠定了基础——只有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女主人公艾德娜自身的觉醒。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对于主体的理论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拉康主体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关注时间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拉康对主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一、主体与时间的关系拉康认为,主体的形成过程与时间密不可分。
他提出了“主体在语言中形成”(the subject is constituted in and by language)的观点,即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语言的运作来建构自我身份。
拉康将主体分为“实在自我”、“象征自我”和“想象自我”,它们分别对应了主体在时间中的不同层面。
1. 实在自我拉康的实在自我是指主体的最初状态,是在出生前存在的无意识现象。
在实在自我中,主体没有语言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这一阶段的存在是主体主观世界的核心,它体验到的一切都是无法被语言表达的。
2. 象征自我随着主体逐渐成长,他开始接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进入了象征自我的阶段。
在象征自我中,主体开始学习语言并将其与事物进行符号交互。
主体在象征自我中建立了一种语言和符号的秩序,通过语言的规范与人群产生联系。
这个阶段的主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与他人有所不同。
3. 想象自我最后,主体进入了想象自我的阶段。
在想象自我中,主体通过镜像阶段的经历,认同自己通过镜子反射的图像,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
这个阶段的主体产生了“虚伪的自我”(the imaginary ego),试图通过自我投射来满足自我本能和自我认同的需求。
二、拉康主体理论的核心观点除了时间与主体的关系,拉康主体理论还包含了一些其他核心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1. 欲望的嗜好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是由语言和符号系统所媒介的。
主体通过言说和符号的交流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又受到社会文化的规范和限制。
因此,欲望不仅仅是内心的冲动,还与语言、符号和他人的评价紧密相关。
女性主义视角下《觉醒》的思考和解读
- 240-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女性主义视角下《觉醒》的思考和解读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康美闽南科技学院/熊珈仪【摘要】《觉醒》是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
这部小说促使公众开始把目光投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
因此,这本小说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觉醒》的基础上浅析了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成长历程。
本文从艾德娜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艾德娜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追寻、艾德娜的觉醒:死亡中的寂静三个阶段分析并解读了《觉醒》中女性主义体现的细节,揭示了小说中不同意象的女性主义象征意义,概括了《觉醒》里主人公在不同阶段对女性主义追求的特点。
对这部作品中女性主义细节的解读,为后继的研究者和这篇作品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角度。
【关键词】觉醒 女性主义 艾德娜凯特•肖邦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一生写作的多篇小说都关注于女性的权利和感受。
《觉醒》作为凯特•肖邦的代表作毫无疑问也着力于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中女性主义的思考,希望帮助读者解读《觉醒》中女性主义的观念和细节。
女性主义主要是指消除男性和女性在法律权益、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观上的不公平的差异的一种理念。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在十九世纪末期,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在全美国大规模的兴起。
许多的女性主义的作者也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在世界和感受。
在他们的笔下,女性可以不惧那时候社会的压力,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觉醒》出版之前,凯特•肖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南方作家,因为写了一些强烈乡村风格的作品而闻名。
在当时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的思潮下,凯特•肖邦的写作风格完全发生了改变。
在《觉醒》刚出版时,这部作品受到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激烈的批评。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女性关注的增加,《觉醒》最终不再存在于官方禁书的名单里。
《觉醒》的拉康式解读
5觉醒6的拉康式解读刘丽霞郝莲心本文旨在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小说5觉醒6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凯蒂诺拉夫人和利兹小姐在小说的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觉醒中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两个女性角色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充当了女主人公的/理想他者0,促成了她的觉醒。
凯特#肖邦是美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争议的女作家之一。
她早期以本土作家赢得声誉,但当她首次发表了她后来的代表作5觉醒6时,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打击。
该小说因为大胆描述一位年轻女性的心理和性的觉醒而被当时的评论大加指责。
评论家甚至用/陈腐堕落0/本质低俗0/不健康的自省和病态的感情0等词语来形容该书。
鉴于这些负面的批评,该书出版后便湮没无闻了,直到法国学者西里尔#安纳文(Cyrille Arnavon)发现了它并重新做出评价,他还将它翻译成法语出版。
他的学生坡#斯炎斯坦德(Per Seyersted)于1969年发表了凯特#肖邦的5评传6和5作品全集6。
当时正值女权运动的第二个高峰,小说立刻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热捧,并成为经典的女权主义文本。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女权主义学者和批评家所欣赏的正是小说一出版时受指责的原因。
本论文旨在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小说5觉醒6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的两位女性角色凯蒂诺拉夫人和利兹小姐在小说的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影响,她们在艾德娜的生活中就像两面镜子,让她看到了/理想的他者0形象,按照拉康的说法,/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0因此,艾德娜逐渐觉醒的过程就是她与另外两个女性角色获得认同的过程。
一、凯蒂诺拉夫人:自我意识和母性的启蒙者凯蒂诺拉夫人表面看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她从内到外的/坦率0。
外表看去,/她的魅力没有任何微妙或隐藏之处,耀眼而一览无余0。
艾德娜首先就是被她的这种外表的魅力所吸引的,这个女人整个生活中的那种坦率,她的整个人生,似乎谁都可以读懂,这与她自己一贯的矜持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已在她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
《觉醒》——一部生态女性主义的杰作
摘 要 凯 特 ・ 肖邦 的《 醒 》 直 被 认 为 是 女 性 主 义 意 识 觉 一
觉 醒 的一 部 代 表 作 .本 文 试 图从 生 态女 性 主 义 的角 度 对这 部 小 说 进 行 解 读 . 从 女 性 与 自然 的 亲近 性 入 手 分 析 女 主 人
性主义理念 。生态女性主义在 2 0世纪 7 年代形 成理论体 0 系, 《 而 觉醒》 现了原始 而朴 实并 且诗化 、 表 艺术化 的生态女 性主义意识 。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 醒 》 生 态 女 性 主义 自然 女 性 主 体 意 识 觉
Awa e l l — k ll 一 ig A M a t r ic f Ec f mi i se p e e o o e n s / i C a m /L h Ab t a t Ka eCh p nS’ h sr c t o i ’ ’ eAwa e i g a l y e n r — T k n n ”h sawa sb e e g r e s a ma tr ic n fmi i o s iu n s . h s atce a d d a s p e e i e n s c n co s e s T i r l e t i at mp st x lr e i tr a n x e a c o so e a — t e t oe p o et e n l d e t r l a t r ft wa h n a n f h
公 艾 德 娜 女 性 主体 意 识 觉 醒 的 内 因 与 外 因 。此 外 . 说 中的 小 多 重 意 象 也 充 分 反 映 了作 者 的 生 态女 性 主 义 意 识
2 女性与 自然的亲 近性及艾德 娜觉醒 的内 因与外 因
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主题分析
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主题分析摘要女权主义先驱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从一名传统、毫无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挖掘爱德娜为理想女性角色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与抗争,探究她的觉醒由精神转向现实,最终寻求自我统一与解放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觉醒》社会环境理想女人精神解放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爱德娜从一名传统、毫无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为了坚持真正的自我,为了捍卫刚刚觉醒的个性,她不得不从找不到容身之所的社会退出。
她的觉醒由精神转向现实、最终为了寻求自我统一与解放而不惜献出生命。
爱德娜觉醒结局的处理方式充分说明该小说的主题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一引起觉醒的环境克里奥尔社会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觉醒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克里奥尔社会自由的氛围对最初颇有自制力感情不外露的爱德娜产生影响并引起其觉醒。
爱德娜觉醒于个性的自我,而这些与过去隐藏在她的母性之下的一切相吻合。
尽管她想方设法通过绘画获得了经济的独立,还从丈夫的家中搬出独住,但是因为周围人们并不理解她的奋斗的重要意义,她感觉到非常孤独。
除了得到为数寥寥的几位女性朋友的同情之外,爱德娜在她的艰难奋斗中孤立无援。
毕竟,孩子也是与她的独立、觉醒相挑战的另一重要力量。
爱德娜的社会追求则是把心灵的觉醒转向现实,转向与周围人们的关系。
二与社会环境进行抗争爱德娜的觉醒起源于女性的社会探索之路,在人类社会中寻找崭新的生存之道。
虽然不大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但是爱德娜仍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最初是一小步,此举超越了她所熟知的传统女性生活。
在文中,爱德娜第一次宣布自我的抗争是在格兰德岛上对丈夫的公开挑衅:当里奥斯从海滩回来,他发现爱德娜在吊床上打盹,于是跟平时一样叫她跟他进来,他也像平常一样期待着她的顺从,随叫随到。
拉康式的主体:分裂、异化的自我——以对《觉醒》中埃德娜记忆之像的解读为例
2 1 年 3月 00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J u l f n n Unv ri fU b n C n t cin o ma o He a ies y o r a o s u t t r o
V0 .9 No. 11 2
Ma . 0l r2 O
关键 词 : 拉 康 ; 象界 ; 望 ; 想 欲 自我 认 同; 言 语
中图分类 号 : I0 16
0 引 言
一
文 献标识 码 : A
的社会传 统的 彻底 颠 覆 , 被 誉为 一 部 经典 之 作 , 而
般认 为 , 国精神 分析学 家雅 克 ・ 法 拉康 (91 并 受到 评论界 越来 越 多 的关 注 。《 醒》 10 觉 中女 主 人
—
18 ) 深刻 改 变 了 2 91是 0世 纪人 文 知 识 面貌 的思 公的心 理嬗变 , 即埃 德娜从 性意识 的觉 醒到理想 自
想大师 之一 。有 人 甚 至认 为 , 康 “ 全 可 以说 是 我的认 同 , 拉 完 与拉 康 的主体 理 论 相契 合 : 德娜 心 理 埃
笛卡儿 以来法 国最 重 要 的思 想 家 以及 尼 采 和弗 洛 嬗 变 的过 程就 是追 寻 她失 却 的镜像 阶段 的 自我 虚
文章运用镜像阶段理论 , 通过对埃德娜心理发 域: 哲学 、 政治 学 、 言学 、 学批 评 、 语 文 电影 理 论 、 女 展过程 的分析 , 阐述 了一个拉 康式 的主体 是如何 在 性主义理 论 , 至 神学 等 , 给 这些 学 科 提供 了革 理 想 自我虚像 的诱 引下 , 步摈弃 自己先 定 的女 性 甚 并 逐
命 性 的理论武器 。由于拉康 的存在 , 人们 开始对 一 身份 , 对想象 的理想 自我 的认 同中重新 建构 自我 在 些关于 “ 的问题 , 人” 如笛卡儿 式 的主体 、 自我 、 主体 身份的, 揭示出人们在镜像阶段所形成的认知过程 性 、 意 识 、 言 、 别 身份 等 传 统 观 点 产 生 了 质 “ 人们所 有派 生认 同的根 源”2。 无 语 性 是 _ j 疑 。拉 康 的镜像 阶段理 论 , 示 出以下实 质性 的现 1 镜 像 阶段 揭 象: 人们苦 苦寻 找 的 自我 , 自身 无 法 掌控 的外部 由 根据 拉康所 言 , J  ̄ 出生 时 , 婴 LJ I ' 由于在 心 理 上 力量 所决 定 , 永 久 地 被 限定 在 与 自己 异 化 的境 尚未对 自身 (nsl 和他 者 ( eo e) 出区分 , 并 oee ) f t t r做 h h 所 地 。“ 自我” 不再 是掌握 世界 的统一 自足 的主体 , 而 以此时 的婴儿并 不是一 个人类 主体 , 还没 有形成 自 是 深陷 于文化 中并 被 文化 分 裂 、 欠缺 的主 体 , 其行 我存 在 的 中心 的概 念 ; 没有 差 异感 , 它 分不 清 欲 望 为的驱 动力不再 是理性 而是无 意识 的欲望 。 和满 足 的界 限 。婴 儿 从 原 初 的非 主体 (o nn—sb u. e) c 其 凯特 ・ 肖班是美国 l 世纪著名女作家, 的作 i t转变 为 由社 会造 就 的人 类 主体 , 问包括 两 次 9 她 品以探讨爱 情 、 姻 、 立 、 婚 独 自由等 主题 见 长。 出版 分裂。其中一次分裂就是把婴儿引入想象秩序 的 于 19 89年的小 说 《 醒 》 对 女 主人 公 性 欲 的大 胆 “ 觉 , 镜像阶段” 。在拉康著名的《 助成“ 的功能形成 我”
寻求自我_觉醒_的拉康式解读
《觉醒》 是美国作家凯特・肖班在 1899 年出版的一部女 性小说。小说中爱德娜自我意识的复苏, 实质上是她在父权 社会下寻求自我身份与认同的过程。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 自我身份的确认是人的生命依托。 “自我”的形成须借助镜 像,自我存在于他者的眼中。一旦自我不能得到认同, 他必将 进入 “症状级” 产生生存危机。 , 一、 父权镜像中的女性形象 拉康认为, 自我形象的确立是从镜像阶段开始的。一个 完整的镜像生成过程需要有作为主体的 “我” 作为他者的镜 , 像, 以及第三者的目光。 对于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 男性的注 视就是女性自我形象建构的重要参照。 在父权社会中, 女性的身体被物化为外在于主体感受的 表面, 男性的评判是她们形象塑造的标准。父权文化牢牢地 将她的价值与外表联系在一起, 悦人的外表和仪态, 成为其安 身立命之所在。 同时女性的思维也被内化为脱离主体意念的 表象。波伏娃在 《第二性》 中说: “洞达事理不是女人的事, 因 为她一直被教导要接受男性的权威。 于是女人放弃了独立的 批评、 调查和判断, 把一切留给了那个优越的等级。 她因而觉 得男性世界仿佛是一种超越的现实, 一种绝对。 ”(波伏娃, 对男性盲目顺 1989: 女性所要做的只是消除个性与追求, 489) 从与膜拜。 “钟爱孩子, 尊敬丈夫, 抹杀自己个人的存在, 并且 长出翅膀变成救苦救难的天使, 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弗里 ” 丹, 1988: 这种内化是男人的标准在女人身上的镜像投射。 1) 小说中的拉蒂诺尔夫人是男性眼中端庄优雅的女性化身, 也 是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她努力维持美丽取悦丈夫, 并放弃 自己的个性。 “她会在饭桌上放下刀叉以便专心听着他的漫 谈, 时而又随声附和, 汲取丈夫每句话的内容”(肖班, 。 1991: 在镜像的驱使下, 她把男人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追求, 逐 48) 渐成为自我的他者。男性控制女性的身体和思维, 迫使她们 沉默, 在幸福的伪装下, 建立起无可质疑的男性文化霸权。 二、 走出他者的镜像 在父权社会, 女性自身的感受与表达一直被男性 “代言” 。 这必然导致女性身体镜像的变形, 女性按照男性叙述的标准 来建构自己的身体镜像, 从而放弃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 而觉醒的爱德娜意识到了生活的双重性: 表面恭顺隐忍, 内心却不断质疑。 她逐渐从被动的客体变为欲望的主体。 她 通过女性自己的目光, 欣赏自己的身体,找回湮灭的女性自 我。 “她伸开她那有点发痛的壮实的四肢。她把手指插入松 松的头发里梳抚了一番, 又从两只手臂伸出一只相互按摩起 来, 她非常仔细地瞧着手臂上美好、 结实、 富有弹性的肌肉, 像 是第一次见到似的。 ” (肖班, 1991: 主体感知使她避开男性 36) 132
10.3-运用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解读《觉醒》
文本分析库迷失于想象界与象征界——运用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解读《觉醒》1.知识点: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解读2.知识点讲解:拉康的人格三界说包括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拉康的三界说,指向的是主体性的形成这一问题。
当人完全视而不见时,他就处于现实界,只具客观性的意义;当人自以为能看见其实有所不见时,他就处于想象界,形成了滋味的主体性;当人能把握住见与不见背后的结构时,他就处于象征界,形成了自觉的主体性。
3.内容实体:作为女性文学史上最早的代表作之一。
《觉醒》被视为美国女性运动的里程碑,它使女性地位与女性生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位努力挣脱男权社会下被制度化的女性角色,去寻求自我意识和精神释放的新女性。
女主人公爱德娜自我意识的复苏,实质上是她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身份与认同的过程。
她徘徊于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心理历程,彰显了矛盾的女性心理与存在的女性需求,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在代表理性的象征界中寻求想象界中女性自我的无奈与宿命。
一、想象界:女性的存在自我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是拉康关于主体理论的核心概念。
它们是存在的三种不同阶段,相互交织,重叠并存于主体之内。
想象界产生于镜像阶段,但并不随镜像阶段的消失而消失,而是继续向前发展至象征界并与之并存。
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在6-18个月时,逐渐辨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从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镜中的影像为婴儿展示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视觉存在。
虽然婴儿的实际状况与镜中的完整形象大相径庭。
但是婴儿仍然将镜中的影像认同为他自身的形象。
镜像阶段是一种认同过程,婴儿把自己镜中的形象等同起来,自我意识由此开始。
然而这个意识到的“自我”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一个虚幻“镜像”。
爱德娜最初的生存状态处于拉康想象界的“镜像”阶段。
爱德娜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难以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世界产生认同。
被男权社会的严父影响、管制的成长经历使她女性形象的建构深深刻着男权规范的烙印。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返母体的归属 ——拉康"三维世界"视
实体 界对于 包括 其母 体在 内的他 者与 外物 而言 ,
均处于 一种 普遍 无意 识 , 而 仅存 自我初 心的状 态 , 然 而, 围绕 着 尚未实 现 自我 觉 醒 的婴儿 的则是 具 足 意 识觉 醒的母体 归属 。 例如 , 在《 惊天 魔盗团 》 一片中, 网骑 士 即以其 瞒天 过海 的无 意识 表象掩 盖了其幕 后
再能 够以 重返母 体归 属 , 完 成三 维 象征 界 向一 维实 体 界 的回 归 , 将 能 够实 现 影视 艺 术作 品中的至高 境
界, 然而遗 憾 的是 , 甚少影视 艺术作品能够 达成这一
艰难 的由意识 重返无意 识或下意识 的过程 。 l 1
都是 无论 如何也 不能 成其为优秀作 品。 拉康 的具象
一
( 二) 表 象化影视 解读 拉 康 的一维 实体界首先 必然 是一种 表象化 的 自 我建 构 的实体 模 型 , 这 种实体 模 型在 有意 识 的托管
下, 表现 为 表象化 的无意 识 状 态。l 3 例如 , 以 婴儿 为 例, 在 婴 儿 的一 维实体 界阶 段 之中, 事 实上 , 婴儿 这
( 三) 具象化影视解读
解读
( 一) 买体 界 一 维诠 解
拉康 的三维 世界秩 序首先是客观 的, 其次 , 就其 最初 的一维实体界而言, 显 然更是真实存 在着的。 l 】 拉
康的一维 实体 界就像 是婴 儿呱呱 坠地 之后 的全 然无
拉 康一维 实体界 的具象化 模 型其 实就 是一种基 于表 象化 大前提下 的自我救 赎模 型, 显然, 影视艺 术 作 品的原 型就 是拉 康 三维 世 界秩 序中 的实体 界 , 这
醒, 最 终重获新 生 。 由此可见 , 拉 康三 维世界 秩序 中
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重返实在界
主体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重返实在界作者:陈瑞来源:《卷宗》2018年第10期摘要: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入手,分析了主体在不同阶段下欲望的发展状态,从而颠覆了人类主体对于自我的认知。
本文从拉康的三维世界理论出发,具体讨论《水形物语》中主体欲望裂变的三个阶段,以及导演托罗对三维世界理论的突破与延伸,对主体自我产生的真实性论证。
关键词:拉康自我欲望真实实在界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学领域的重要代表雅克.拉康(Jacques Lavan,1901—1981年)在习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后,将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构并重新生成了新的语言精神分析学,其中“三维世界”理论一直在个体自我意识生成的研究上被沿用至今。
拉康从精神分析学领域,展现了伴随主体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欲望的过程,构建出主体心理空间发展出的三维世界。
本文试从拉康“三维世界”的学说,讨论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影片《水形物语》中个体欲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及心理空间中所对应的“三维世界”,以及托罗在“三维世界”视阈下做出的突破与进步。
今年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西班牙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受到万人瞩目,当众人对他的认识还停留在反映二战时期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潘神的迷宫》上时,托罗带着他的新作《水形物语》在众多优秀电影的突围中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也是个美丽的巧合,至今“墨西哥三杰”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与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接连折下桂冠,完成了三位西班牙导演在好莱坞电影体制内的逆袭。
托罗执导的《水形物语》讲述了一个充满西班牙风情的成人童话,哑女艾丽莎是政府实验室的清洁女工,生活平淡又一成不变,这一切被一只用来科学研究的人鱼形生物的到来而打破,在与人鱼相处的过程中两者产生了情感。
当得知人鱼将被处死,艾丽莎毅然冒着危险将人鱼藏匿于家中,在放生这天共同经历了死亡后,艾丽莎与人鱼共同游向大海深处,留给观众开放性的结局。
写作范例之“觉醒”
写作范例之“觉醒”《觉醒》是一部由凯特·肖普南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埃德娃·康斯兰对传统家庭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觉醒和反叛。
通过埃德娃的经历,肖普南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束缚和压抑,以及她们对自我追求与独立生活的渴望。
本文将讨论埃德娃的觉醒过程,她在自我追求中面临的挑战和她最终达到的自由。
故事开始于新奥尔良的一个富裕家庭。
埃德娃·康斯兰是家中的一名妻子和母亲,她忍受着传统女性角色所带来的压力和束缚。
然而,当她结识了一位艺术家阿文德·康亨,她的生活开始经历改变。
在观看康亨的艺术作品和与他的对话中,埃德娃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埃德娃的觉醒被描述为一种逐渐发生的过程。
最初,她只是对自己的不满和对传统社会价值的质疑。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而牺牲个人追求。
她开始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然而,埃德娃的觉醒却没有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支持。
她的丈夫利奥先生对她的理念和行动感到困惑和愤怒。
他试图通过控制和威胁来恢复她对传统角色的忠诚。
此外,埃德娃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压力和批评。
她被贴上畸形和反叛的标签,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埃德娃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埃德娃从未放弃她的追求。
她参与了一段与阿文德·康亨的感情关系,以及她发现的自我表达的力量。
通过与康亨的交流和观察他的独立生活方式,埃德娃找到了关于自由和自我追求的答案。
在小说的高潮,埃德娃决定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
她离开了传统的家庭,走上了追求自己的道路。
这个选择不仅是对她个人自由的宣言,也是对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强加的抗议。
尽管她面临着孤立和批评,但埃德娃坚定地选择了她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适应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规范。
综上所述,《觉醒》是一部揭示女性束缚和追求自由的经典小说。
通过埃德娃的觉醒过程,凯特·肖普南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挣扎。
《觉醒》的人际意义的开题报告
《觉醒》的人际意义的开题报告《觉醒》是美国作家凯特·肖普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著。
该小说以主人公艾德娜·康莉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受到当时社会限制的女性的觉醒历程。
本文将从人际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觉醒》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探究。
一、女性的社交关系在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中,女性参与社交活动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但同时,社会对女性的社交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
女性们必须要按照社会规范来行事,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子。
艾德娜在小说中也发现了这些限制,她不愿意参加那些花了时间和经费不值得的聚会,也不想与那些只是奉承和攀附自己的人混在一起。
二、婚姻制度的束缚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婚姻制度被视为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通过婚姻来得到认可的。
在小说中,艾德娜与霍华德·康莉相互结婚,开始了她的婚姻生活。
然而,随着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她开始逐渐对婚姻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逐渐远离丈夫霍华德·康莉。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小说中,艾德娜的觉醒引发了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她发现自己渴望一种更多元化、自由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她寻找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与阿方斯·彼尔(Alcée Arobin)之间发生暧昧关系。
这些改变带给她更多的自由和快乐,也同时让她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
综上,本文重点探讨了《觉醒》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探究。
在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中,女性的社交关系和婚姻制度仍然受到许多限制和束缚。
艾德娜·康莉是一位挑战这些限制和束缚的女性,在她的觉醒历程中,她发现了自己渴望一种更加自由、平等、多元的人际关系。
“自我”建构的镜像误区——重读凯特·肖班的《觉醒》
Distortion of Mirr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作者: 郝燕
作者机构: 蚌埠学院外语系,安徽蚌埠233030
出版物刊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页码: 76-8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觉醒》;镜像理论;自我建构
摘要: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讲述了主人公艾琳娜不愿做家庭的奴隶,勇敢地走出家庭,追求爱情和事业的故事。
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了艾琳娜在男权社会中建构“自我”的艰辛历程:她对男权社会“镜像”的认同导致了其“自我”的异化,而在“他者”的生活中也无法寻求到正确的出路,最终只得抛弃女性主体意识,以男性的姿态去生活。
她陷入了“镜像”的误区,无法建构真正的“自我”。
思考、觉醒与超越——评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
思考、觉醒与超越——评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郭宇飞【摘要】《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无论是故事内容的选取、故事情节的设置、主题思想的提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象征手法的运用,都获得了读者的推崇.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为主线,大胆、深入地探索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觉醒》不单单具有好的内容,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人们一读.【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5【总页数】3页(P49-50,85)【关键词】《觉醒》;凯特·肖邦;文学价值【作者】郭宇飞【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小说《觉醒》主要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故事,艾德娜美丽动人、喜欢思考问题,她向往爱情、自由和幸福。
一次外出游玩,她结识了罗伯特等人,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艾德娜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附属品,并憎恨起“妈妈型”的女性角色。
回到家中之后,艾德娜认识到自己应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开始学习画画,外出看瑞兹小姐,甚至于搬离家中。
罗伯特回来之后,艾德娜一心想嫁给他,但罗伯特难以抛弃世俗观念和她在一起,最终罗伯特再次离去。
罗伯特的这一行为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打击,她感到十分苦闷,却不了解自己苦闷的缘由。
她怀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盲目冲撞却没有出路。
最终,她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向大海。
总之,《觉醒》是一个探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是孤独的、绝望的,艾德娜一个人反抗着,虽然最终无路可走,却懂得不能如此没有自我地生活下去,这就是“觉醒”的意义,也是这部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
[1]358一、反讽性的人物描写《觉醒》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艾德娜这一形象,并将她置于保守的传统社会中,凸显了个人与传统之间的冲突,进而达到讽刺陈旧恶习的真正目的。
同时,在描写人物过程中,凯特·肖邦从传统的角度再现各色人物,使得各个角色扮演着自己,或可笑、或可悲,却对自己的行为一无所知,这种手法本身就具有反讽性。
探究《觉醒》的结局及其悲剧性根源
探究《觉醒》的结局及其悲剧性根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觉醒》这部作品的多元性结局,进而探究妇女解放的重重障碍,来展示妇女追求自由独立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觉醒结局妇女解放凯特·肖班(1851——1904)是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
她生平有100多部短篇小说和几部长篇小说。
此外,她还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和书评等文学作品。
《觉醒》发表在19世纪末,是肖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奉为美国女性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书中描写了一个有6年婚史、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艾琳娜,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自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走上一条违背传统妇道的离经叛道之路,有了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婚外恋情。
然而她还是没能冲破清教主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而最终被社会所吞灭。
艾琳娜自杀的结局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艾琳娜是个意志薄弱的女性,因为争取个人独立的斗争难敌残酷的现实,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的确,书的结尾有一些失败的象征,如“一只翅膀受伤的鸟儿正在展翅的地上空飞翔,它盘旋着,挣扎着,最后落入水面。
”[1]但这象征的意象之后,紧接着却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再生意象:在沙滩上,当“周围没有一个人”时,艾琳娜脱下了“紧紧捆在身上的不舒适的游泳衣”,“生平第一次赤身裸体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多么意趣盎然!艾琳娜感到自己像是刚刚出生的一个生命,在她从不了解却又熟悉的世界中睁开了双目”。
[2]这样的描写不可能出现在一部作者想让读者视其主人翁为失败者的小说中。
那么,到底应怎样看待艾琳娜之死呢? 又怎样去评述部书的结局呢?应该说,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首先,她的死是精神上的彻底胜利。
作为一位觉醒的女性,艾琳娜回到了她当初觉醒的地方——哥兰德岛,勇敢地选择了肉体的死亡,而不是向传统妥协,退回到意味着心灵和精神死亡的传统生活中去。
她赤身裸体地站在海边这一举动,不仅象征着她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重塑了自我,还标志着她的思想解放最终取得了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a l l y ,f a c i n g u p t o t h e v o i d a t t h e c o r e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a n d w a l k i n g i n t o t h e s e a t o a t t a i n a u n i o n w i t h t h e M o t h e r .
第1 9 卷 第6 期
湖南工 业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0 1 4年 1 2月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I TY OF TECHNOLOGY S 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D e c .2 0 1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4 . 0 6 . 0 2 1
以拉康 的主体理论解 读《 觉醒》
江云 琴
( 普洱学 院 , 云南 普洱 6 6 5 0 0 0 )
[ 摘
要] 《 觉醒》 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满足于她为人妻 为人 母 的生活现状 , 于是 尝试 着在 身体欲 望的解放 和浪 漫爱情 中
Ke y wo r d s: La c a n;Th e Awa k e n i n g;t h e s y mb o l i c t h e i ma g i n a y r t h e r e a l
《 觉 醒》 是 美 国作 家 凯 特 ・肖邦 ( K a t e C h o p i n ) 的代 表作 品 。在 美 国 1 9世 纪 下半 叶 , 凯 特 ・肖邦 汲取 她在 美 国南方 十多年 的生 活经 验 , 以她 熟 知 的 路 易斯安 那州 克里 奥尔人 的生 活经历 为 写 作对 象 ,
结构 中心的“ 空无” , 走入大海 , 试 图回到 生命最初 的他者——母 亲的怀抱 。
[ 关键词 】 拉 康; 《 觉醒》; 象征界 ; 想象界 ; 实在界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1 1 7 X( 2 0 1 4 ) 0 6— 0 1 0 2—0 4
s e t b y t h e Ot he r i n t h e s y mb o l i c,s e e k i n g s o l a c e i n t h e i ma g i n a r y o r d e r o f s e n s ua l p l e a s u r e s a n d r o ma n c e,a n d i・ f
探 寻 一 种 新 的 自主 的 生 活 , 但 最终 却 走 上 自杀 的 道 路 。从 拉 康 的主 体 三 界 理 论 来看 , 埃 德 娜 经 历 了以 下 三 个 层 面 的 心 理 历
程: 试 图摆脱 象征界 大写他者 法则所界定的社会化的 角色, 沉迷在 想象界 中身体 感官的愉悦 和爱情的 幻象 , 面对实在 界主体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o n T h e Aw a k e n i n g i n T e r ms o f L a c a n’ S S u b j e c t T h e o r y
J I ANG Yu n q i n
( P u e r C o l l e g e , P u e r , Y u n a n , 6 6 5 0 0 0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Ed n a,t he h e r o i n e O {T h e Awa k e n i n g,wa s n o t s a t i s ie f d wi t h t h e s t a t u s o f h e r l i f e a s a ma r r i e d wo ma n wi t h t wo c h i l d r e n,t h e r e f o r e t r i e d t o e x p l o r e a n e w a n d i nd e p e n d e n t l i f e t h r o u g h t h e l i b e r a t i o n o f h e r s e x u a l d e s i r e a n d r o ma n t i c l o v e,b u t s he e n de d b y k i l l i n g h e r s e l f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La c a n’ S t h e o r y o f t h e t h r e e o r d e r s,
E d n a 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j o u r n e y f o r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t yi r n g t o b r e a k a w a y f r o m t h e s o c i a l i z e d r o l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