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教法学法
探究、实验
教具学具
玻璃杯、水、回形针、塑料杯、纸杯、食盐
教
学
过
程
程序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双边活动
读
一
读
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怕困难,勇于探索
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通过阅读能对科学家艰辛探究的历程以及其中渗透的科学精神有所感悟
共同探讨怎样才能学科学,用科学,以及应该具备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
学
过
程
程序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双边活动
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验结果给予鼓励,赞扬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后感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并有实际操作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江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课堂教学改革精神为指导, 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 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讨论吸收、课后反思、经验共享的集体备课思路, 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集体商讨教学方法, 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目标:1.以学生为本。
备课组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 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 实现资源共享,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并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 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
4.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教学过程中, 巩固所学知识, 并强化能力。
5、注重实验课的集体备课, 课标规定的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足开好, 并适量增加新实验、小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6、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使学生态度端正、情感美好、意志坚韧、习惯良好。
7、精心探讨、研究、制订好“学案导学学案”三、完善集体备课的规章制度, 确保计划的落实:1.备课的基本程序是: 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备课组要实行每周集体备课。
2、每次进行集体备课都要有中心发言人。
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 反复查阅教学参考书与有关资料。
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联系, 单元教学目的,双基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各章节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3.组内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 各抒己见,充分讨论, 统一认识, 活动结束后, 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摘要:1.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2.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内容3.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作用和意义4.如何编写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正文:【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内容】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教学方向。
2.教学内容:详细列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等。
3.重难点分析: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4.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环节,包括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
6.作业布置:合理设计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作用和意义】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成长: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自身成长。
3.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4.增强团队凝聚力:集体备课活动鼓励教师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有利于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如何编写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编写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应遵循以下原则:1.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共8篇)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共 8 篇)第1 篇: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定案)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电生磁(定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3.理解电磁铁的特征和工作原理.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直导线电流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是态度,初步领会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教学重点1.奥斯特的实验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奥斯特实验器材一套、通电螺线管、小磁针、投影仪、大头针、微机.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师]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生甲]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生乙]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2.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第二节电生磁[板书][师]先看课本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再演示,要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演示]在小磁针上面有一条直导线,当直导线触接电池通电时,你们能看到什么现象?改变电流的方向,又能看到什么现象?[生甲]当直导线触接电池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生乙]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生丙]当改变直导线中电流方向时,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生丁](讨论的结果)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生戊](讨论的结果)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方向发生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鼓掌给予鼓励. 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电流的磁场.(一)电流的磁场[板书][师]这个实验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我们也研究研究,说出你们的做法和观察的结果.(学生们把直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看小磁针的变化)[生甲]我们组弯成三角形,通电后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生乙]我们组弯成正方形,通电后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生丙]我们组把直导线缠在铅笔上,然后抽出铅笔,再通电,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师]这种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的螺线管也叫线圈,它能使各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实际中用途就大,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板书][师]我们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我们每组还是先提问题,再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生甲]我们已了解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生乙]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学生们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并动手做实验)[生甲]我们组是把一些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通电后小磁针偏转. 画图并标出小磁针北极的方向,然后用曲线连起来.[生乙]我们组是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细螺线管通电,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师](每组中请一位学生)现在把你们记录下小磁针指的方向在(微机)图中标出. 还有是把你们的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放在投影仪上(从屏幕上可直观显示出来),得出什么结论?[生甲]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通电,小磁针偏转.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发生变化.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板书][生乙]我们组是把一些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记录下小磁针北极指的方向,每个小磁针北极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描出磁感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这样就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两极.[生丙]我们组是把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 N 极指向,从而判别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判定的办法.[生甲]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教师根据学生结论板书)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板书][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否想出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普遍规律.看课本图 8.2—6 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你们又怎么说?[生甲]我用右手把一个通电螺线管夹在腋下,如果电流沿我右臂所指的方向,N 极就在我的前方.[生乙]一根直导线电流是从左向右流动,把它从前向后缠成螺线管,N 极就在螺线管的左边.[生丙]这个方法不准确,如果缠螺线管是从右向左绕,或从上向下绕,将不是这个结论.[生丁]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虽有不同的看法,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用学生的方法能判断出螺线管的两极,这个方法叫安培定则.那么怎么才能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试试看怎么做?[生甲]我们组是将直导线多绕几圈,通电后能多吸引几个大头针,说明这个方法可以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生乙]我们组是在通电螺线管中插入一根铁棒,就能吸引更多大头针,这表明插入铁芯能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 [师]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我们来制作一个电磁铁.(三)电磁铁[板书]制作电磁铁[板书][探究]研究电磁铁[师]每组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一些漆包线,按课本制作两个匝数不同的电磁铁,再设计电路把电磁铁连到电路里,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试着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教师巡迴指导,找一组说出电路怎么连接.)[生]我们组是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通电后能吸引许多大头针,断电后大头针就掉下来了.说明通电电磁铁有磁性,断电电磁铁没有磁性.[师]那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先大胆猜测,再做实验,得出结论.[生甲]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和线圈匝数有关.[生乙]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跟电流有关.[生丙]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铁芯的粗细有关.[生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跟导线的粗细有关.[师]同学们猜测很多,我们由于时间和条件关系,就不能一一探究.现在只考虑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和线圈匝数的关系,其他的课后再探讨.[师]通过大家对电磁铁的研究,能得出如下结论(边说边板书).1.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板书]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板书]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板书][师]从这些结论中,你们能看出电磁铁有哪些优点?[生甲]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通过通、断电来控制.[生乙]电磁铁磁性强弱可以调节.[师]因为它这些优点,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请同学们看屏幕(通过微机播放录像,内容有电磁起重机的工作、电铃、电报、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电磁阀门等方面的应用).三、小结和学生们一起小结,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电磁铁的内容.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五、板书设计第二节电生磁一、电流的磁效应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三、电磁铁1.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第 2 篇:九级物理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电路图。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得出折射定律。
4. 公式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5.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6.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一、活动目标本次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目标是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探讨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和疑惑,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活动内容1. 分享教学经验各位老师按照学科教学大纲,分享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方面。
2. 探讨难点和疑惑各位老师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惑提出,其他老师可就此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如何更好地教授力学中的平衡、力和压强等概念,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和电路等内容。
3. 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各位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改进意见,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分工合作,共同备课针对初二物理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教学经验,分工合作进行备课。
每位老师可以选择一到两个章节进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活动成果1. 教学方案的共享在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将自己备课的教学方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并通过学校内部教学平台进行共享,供其他老师参考和借鉴。
2. 教学改进意见的总结活动结束后,组织人员将整理和总结老师们在活动中提出的教学改进意见,并形成备课研讨报告,提交给学科组长和年级主任,以供学校教学改进的参考。
3. 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活动中,老师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收集和整理的物理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实验设计、习题集等。
通过共享,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和丰富度。
四、活动反思和展望通过本次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和疑惑,并提出了教学改进意见。
活动的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本次活动也展示了老师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能力。
希望今后能继续开展类似的教研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精选篇1说明:1、本计划由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定。
以备课组组为单位交教务处和年级组各一份,备课组自留一份。
2、教务处根据此计划对教学进度进行检查。
3、备课组根据此计划制定周教学计划。
本组老师组成及工作安排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好,思维灵活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同学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根据以上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任务与要求1、完成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本学期要多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老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材重点和难点1、密度知识的应用2、摩擦力3、牛顿第一定律4、压强和浮力教研课题与研究课“自互导”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本备课组提高质量主要措施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加大备课力度。
4、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进度表第一周一、物体的质量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会要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第二周三、物质的密度四、密度知识的应用1、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3、学会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第三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本章复习1、知道密度、比热容、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摘要:
1.备课背景与目的
2.教学内容概述
3.教学策略与方法
4.课堂评估与反馈
5.备课总结与反思
正文: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一、备课背景与目的
为了提高初二物理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在本周进行了集体备课。
本次备课旨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概述
本次备课涉及的物理知识点有:力的作用、运动与力学、能量转化等。
这些知识点是初二物理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理解自然界现象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1.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内容做好铺垫。
2.讲授法:系统讲解重点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物理规律。
3.互动式教学:设置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4.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四、课堂评估与反馈
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检查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作业:布置针对性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备课总结与反思
1.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4.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摘要:一、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1.备课记录表的制定背景2.备课记录表的目的和意义3.备课记录表的内容和结构二、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具体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a.课程名称b.课程类型c.授课教师d.授课班级e.课程时间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b.过程与方法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内容a.教学重点b.教学难点c.教学资源d.课时分配4.教学过程设计a.引入b.展开c.总结d.练习与作业5.教学反思a.教学效果分析b.学生反馈与建议c.教学改进措施三、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使用和价值1.备课记录表在备课过程中的作用2.备课记录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3.备课记录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正文:一、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集体备课是一种重要的备课方式。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是这种备课方式的具体体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记录表包含了课程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教学指导。
二、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具体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记录课程的名称、类型、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和课程时间,为教师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和课时分配,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4.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引入、展开、总结和练习与作业,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策略。
5.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反馈与建议以及教学改进措施,有助于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初二物理集体备课记录表的使用和价值1.备课记录表在备课过程中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2.备课记录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学习力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1.2 重力与摩擦力学习重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1.3 运动和静止学习运动的定义和类型。
学习静止的定义和类型。
第二章:能量和热量2.1 能量的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2 热量和热传递学习热量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热传递的类型和原理。
2.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2 光的传播和反射学习光的传播原理和速度。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3.3 光的折射和透镜学习光的折射原理和定律。
学习透镜的类型和应用。
第四章:力和物质的性质4.1 压力和压强学习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
4.2 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学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应用。
4.3 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学习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杠杆的原理和分类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分类。
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5.2 滑轮和斜面学习滑轮的原理和计算。
学习斜面的原理和计算。
5.3 机械优势和功学习机械优势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功的概念和计算。
第六章:电路和电能6.1 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学习电路的状态,包括开路、短路和通路。
6.2 电流和电压学习电流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电压的概念和计算。
6.3 电能和电功学习电能的概念和计算。
学习电功的概念和计算。
第七章:磁现象7.1 磁铁和磁场学习磁铁的性质和极性。
学习磁场的概念和特点。
7.2 磁力线和磁感应强度学习磁力线的概念和绘制。
学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和计算。
7.3 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学习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学习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第八章:波和光学8.1 波的性质和传播学习波的定义和分类。
初二物理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新教材内容增多,课时较少。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精选习题
3.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章测试题精选;“十一"放假期间学生作业题精选的备课研讨:分层作业,精心挑选习题。
其中《声现象》中“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不要再讲了。关于“波形”适当的需要多讲点。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学生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本次集体备课主要是关于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2节的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突破,课件、视频资源的最优化和共享,习题精选精编精练。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
2、初二物理力量薄弱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互相帮助,团结一致
新教材使用是教授顺序需要改变,先学习第二章再学习第一章,本次集体备课主要是关于第二章声现象1—4节的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突破,课件、视频资源的最优化和共享,习题精选精编精练。
其中《机械运动》中单位换算、刻度尺的估读,秒表的使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动手实验和习题和图片进行学习。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比较弱。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3。提前认真到实验室做准备.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3-4节的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突破,课件、视频资源的最优化和共享,习题精选精编精练。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
课
1. 引言
本文档是关于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单元的集体备课内容。
我们将讨论该单元的核心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核心知识
在第五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关于电流与电阻、电压与电功、戴
维南和安实索尼定律的知识。
他们将了解电流强度的概念、电阻与
电流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压和电功之间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
- 理解电流强度和电阻的概念。
- 掌握电流强度、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 理解戴维南和安实索尼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4.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电流强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 电压、电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戴维南和安实索尼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5.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利用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进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 结合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增强学生对电流、电阻和电压的理解。
- 使用多媒体教具和演示文稿,辅助教学。
6. 总结
本文档简要介绍了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内容。
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说明,我们希望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与电流与电阻、电压与电功相关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实例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集体备课教案:7.1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集体备课教案:7.1 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F。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学会表示力,认识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4.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作用性,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运动员拉伸弹簧测力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什么?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数值代表什么?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表示: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讲解如何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相互作用: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性,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验证。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概念和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相互作用性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笔记本上画出一个力的示意图,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现象,用力的相互作用性进行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教案9.3大气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教案9.3大气压强教案设计意图:本次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水银柱、玻璃管、气球等;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大气压强现象进行导入,如:用吸管吸饮料、用塑料袋吹气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2. 提问:什么是大气压强?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探究大气压强的概念(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要求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的气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 讨论:比较气球内外的气压,引导学生发现大气压强的存在;3.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三、测量大气压强(15分钟)1. 演示实验:用水银柱和玻璃管测量大气压强,讲解测量原理;2.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大气压强,并记录在笔记本上;3.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四、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呼吸等;2. 学生分享:让学生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交流心得体会。
活动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我选择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如用吸管吸饮料和用塑料袋吹气,这些现象都能直观地展示大气压强的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集体备课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应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引导。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力求将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即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找出物体的浮沉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沉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物体、液体、称重仪器等)。
2.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小船、小球、液体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讲解一个关于小船载货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浮沉现象。
2. 实验操作: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浮沉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浮沉的应用场景。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现象,找出物体的浮沉规律。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实验操作,找到了物体的浮沉规律。
但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上,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孩子们学会分析数据,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在家中进行一次关于浮沉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发现记录下来,下次课堂分享。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原创实用版】目录1.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概述2.课本内容概要3.教学目标与重点4.教学策略与方法5.课程安排与实施6.总结正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概述】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主要针对初中阶段八年级学生的物理学科教学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力、运动、机械能、内能、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本内容概要】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力: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定;2.运动: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加速度等;3.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4.内能: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5.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应用。
【教学目标与重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定,理解机械运动、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能、内能、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论证的物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情境教学: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课程安排与实施】1.课程安排: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3.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4.课程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总结】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整册备课摘要:1.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概述2.教材内容3.教学目标和重点4.教学策略和建议正文:【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概述】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程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教材内容】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学:包括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等。
2.热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和制冷等。
3.电学:包括电场和电荷、电流和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电路分析等。
4.光学:包括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和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5.原子物理: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原子的相互作用等。
【教学目标和重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3.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4.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和成像等基本原理,掌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5.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理解原子的相互作用。
【教学策略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探究物理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王文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好演示实验,可以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一些概念、结论要重点抓,让学生记牢。
周春宁:建议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讲的就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应当放手给学生。有时效果往往比老师一言堂好。
王文峰:感觉在最近的教学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太好,特别是最近概念比较多,还是要让学生多花点时间去记忆。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
温度计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烧杯3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广口瓶,橡皮塞 ,细玻璃管。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探究,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六、教材分析:
学生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和教材中关于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法也基本相吻合,因此教材中开门见山地给出了温度的定义,重心放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能的,因此涉及到测量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加深对温度计工作原理的理解。在认真观察和了解温度计的基础上,认识摄氏温度的规定,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学习温度计,明确体温计在实际使用方法上与其他温度计的区别和注意事项。
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物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组:初二年级物理学科
备课组长:王文峰组员:周春宁
周次
4
备课时间
地点
物理实验室
备课主题
物态变化-《温度计》
中心发言人
王文峰
参加人
周春宁
备
课
活
动
实
录
中心发言人
一、导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标初中初二物理集体备课第一节《压强》学生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精心设计了课堂引入环节由教师演示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经验、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想。
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小组探究,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探究2. 压强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及理解。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比值定义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导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1:分别把手和汽球按压到满钉木床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手感到刺痛,而汽球却不破呢?情境2:将1N纸盒压在组装塑料盒的纸巾上,然后再将2N的砝码压在纸盒上;将纸盒撤去,直接将2N的钩码压在纸巾上。
对照前后两种情境,对你的猜想有何启发?情境3:投放课本P29页滑雪图片和“想想议议”的图片。
针对这些现象,你的问题是?你的猜想是?二、实验探究观察汽球的破裂情况,思考原因。
猜想可能的原因,发现问题。
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组讨论、思考,提出猜想:可能跟受力面积有关?可能跟作用点有关?可能跟重力大小有关?可能跟压力大小有关?……讨论:支持猜想,抑或不支持猜想。
总结可能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认清实验器材,思考如何进行实验骓?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设计问题情境,激发疑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猜想的依据。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
提供不同的实验器材,供学生自己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验能力。
通过问题提醒,为实验扫清障碍。
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分组自选实验器材:汽球、沙子、砝码、四脚小桌、设计实验方案问题提醒:①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②如何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③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请1-2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适时点拔指导。
压力(大、小或相等受力面积(大、小或相等)压力效果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三、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压强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请同学们类比速度的定义,该怎么来定义压强呢?1.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 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那么有小组讨论,根据问题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①沙子形变的大小或手指和手掌的感觉。
②加放砝码、颠倒四脚小桌观察实验,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表格,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用四脚小桌、沙子、质量为200g 的砝码,参考课本P30页实验方法实验。
②将汽球夹在两只手的中指和掌心之间,并加力,观察效果。
(或轻轻用两手挤压,感受体验)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小组讨论,回忆速度的定义方法,说出定义压强的方法。
①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②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根据定义写出压强的公式。
记住压强定义、公式及各符号的意义。
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展示实验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
用熟悉的速度的定义方法来类比认识压强的定义,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对比值定义法进一步熟悉,也加深学生对压强的理解。
3. 单位:问题:力和面积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根据公式得出的压强单位是什么呢?压强的单位叫牛每平方米,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帕斯卡生平简介:/view/17673.htm1帕=1牛/平方米1Pa=1N/m2物理意义:1帕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平放在桌面上的一张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为1Pa,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你能说出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吗?讨论:甲物体受到2Pa的压强,表示什么含义?乙物体受到6Pa的压强,表示什么含义?哪一个物体受到的压力效果更明显?可见,压强是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越大,表示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多媒体投放课本P31页例题。
四、知识拓展讨论1:压力等于重力吗?讨论2:根据压强公式,你能写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公式吗?讨论3:你能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吗?p=F/S①力的单位:牛顿(N)②面积的单位:平方米(m2)③压强的单位:牛每平方米(N/m2),专用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Pa)。
记住压强的单位。
理解帕斯卡的物理含义。
1Pa=10-3kPa1kPa=10-3MPa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甲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N。
②乙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6N。
③乙物体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板书,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由学生自己写出压强的公式,便于记忆。
让学生熟悉利用公式得出物理量单位的方法。
定量了解压强的单位,知道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位。
了解其他压强单位。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
会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同时注意压强的单位,规范书写格式。
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熟悉压强公式的变形。
五、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讨论:怎样使自己对地面的压强迅速增大一倍?(可以请一学生上台表演)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②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2.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②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3. 解决问题:①多媒体投放课本P31页“想想议议”图片中分别用什么方法改变压强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改变压强的例子?②利用压强知识,解释本课开头的三个问题情境中的现象。
③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会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
小组讨论,有些压力等于重力,有些与重力无关。
(如人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由重力产生,而手压图钉的压力与重力无关。
)F=pSS=F/p参考课本P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根据压强的两个因素讨论、分析并说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观察图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思考发言,列举出生活中改变压强的实例。
思考并解释三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分析。
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习欲望。
充分理解压强的定义,分析改变压强的方法,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进一步强化压强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材分析】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固体压力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气体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等奠定基础。
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需要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学生分析】不利因素: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直观感受,感性经验较少,对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且初三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往往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学生很难理解。
有利因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已经比较熟悉,对实验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⑵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方向⑶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⑷认识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难点: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教学方式】1.教法:教师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步子,多台阶,步步深入,进行探究。
教师再进行理论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的理解。
2.学法:依靠“课前预习,课中活动,课后延伸巩固”的学习机制,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液体压强规律。
课后通过调查,了解液体压强的装置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未下节课做好铺垫。
【教学用具】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液体压强计、水、盐水(染成红色)、蓝色硫酸铜溶液,透明盛液桶,空饮料瓶和锥子、盛有水的水槽、塑料袋,2.教师实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塑料片、侧壁开口的试管、橡皮膜。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设计思路】液体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抽象思维差,对其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本设计以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获得直观的印象,亲密感受液体压强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分组实验、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液体压强的规律,最后联系拦河坝、潜水服等巩固液体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方法是:通过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液体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方法是:教师通过演示把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按入水中,向内注水,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橡皮膜变平时的特征:管内外水面相平,分析得到:管内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强等效替代了管外橡皮膜所在深度的各个方向的压强。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图一、讲述故事,引出课题有一位名叫约翰·莫雷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将3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
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仅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变成了雪花状的玻璃粉!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设计意图:约翰·莫雷的实验结果会让学生也大吃一惊,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差很大,通过这种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同时对液体压强有初步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一)观察图片,提出本节课问题出示图片,小组讨论,关于液体压强,你想知道哪些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总结为三方面:⑴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⑵液体压强的特点⑶液体压强的计算⑷液体压强的应用(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图片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让学生把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说出来,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强,同时为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埋下伏笔)(二)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请学生观察桌子上的水杯,思考:(1)放在杯中的水有没有受到重力?(2)你觉得杯中的水对杯底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3)水对杯壁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学生猜想:学生实验1:请利用桌子上的饮料瓶,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