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

合集下载

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800字五篇

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800字五篇

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800字五篇观看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800字一《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争议颇多,但侧面也证实它的确对观众有吸引力,批评它重人文而少美食,是观众不适应第二季在立意上的变化,如果节目能够紧扣主题,所讲故事与美食完美融合,那么故事会是美食最好的“食材”,让节目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多一些意义。

前几天《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批评也到达一个高峰,讲故事太多而美食镜头偏少仍是批评的主要声音,此外,有批评片中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不正宗的,有批评片子三观不正的……《舌尖上的中国2》经受着下一季还要不要拍的严峻考验。

就《家常》全片来看,这集作品在整体上问题不大,节目秉承“故事与美食齐飞”的思路没变,以饮食为切入点,探讨家庭亲情、家庭秩序等,也合情合理,比如开篇讲述65岁赵小有一家的山村劳居生活,就比较自然大气,从耕种、收获到加工、烹饪,再到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一顿午餐,这个环节的故事算是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融入了食物中。

争议最大的环节,发生于河南妈妈身上,当然,她也是通过食物来传递对女儿的情感,一份红烧肉,当中包含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待。

这个环节有个镜头值得注意,女儿走进了演奏厅,拿起中提琴成为整个演奏活动的主角,这个镜头带有强烈的设计感,暗示观众女儿没有辜负母亲和全家人众望,最终会成为提琴演奏大师,而这个“辉煌成果”的源头之一,离不开要提到母亲的红烧肉。

上海红烧肉味道究竟什么样?烹制过程如何?这都不是问题,解说词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每家的红烧肉味道是不尽相同的。

但将女儿的成功,归结于母亲的红烧肉乃至于她的牺牲(在这段故事里,红烧肉已脱离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象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再者,节目还叙述到,为了女儿能成才,母亲五年没有见丈夫,老人病危也没有回家看一次,被批“三观不正”并非无中生有。

类似这段故事中的妈妈,在中国家庭中还有许多,为了孩子的一个爱好,或者设想的一个远大未来,全家人倾其所有,放弃家庭团聚的快乐,只为理想达成,若是孩子争气,将又会是一个传播四海的励志故事,但要知道,不是所有愿望能得偿所愿,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背负这样的巨大压力,这位妈妈完全可以选择让孩子更独立地去面对她的未来,而不是被简单的“成功学”绑架。

舌尖上的中国2经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经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经典解说词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告诉我们中国最普通的美食,更是在给我们的心灵以一场洗礼,第二季第二集播出之后,你是否从中感悟到了它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心的感知?下面跟查字典名言网的小编一起看一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经典台词吧!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

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1期纪录片《舌尖t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郭媛(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舌尖上的中国2》的定位是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展示了中国美食,并 探讨了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与第一季相比,《舌尖上的中国2》将精神和人文因素融合到食物中,在一 定程度上升华了纯天然的食物,并具有更加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多样的叙事视角,这三个因素保证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成功。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策略;叙事元素;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1 -0114-02_、引言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 在全国各地受到强烈追捧,镜头将各地的朴实民俗和 生活习俗融为一体,从小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 深的传统文化。

2014年4月,在千呼万唤中,《舌尖上的 中国2》华丽回归。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季的拍 摄风格,又更添温情和人性,它着重于描绘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不同风格的人们与主食的故事,展示人们 对主食外观和口味的追求,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 人对主食的深厚感情。

纪录片共分为《脚步》《心传》《时 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七集,每一集都或多或 少带有各自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叙述风格也更加个 性化。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2》的成功,与它的叙事特 点有很大的关系。

二、叙事策略:故事化叙事在当前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故事化己经成为一 个重要的叙事策略。

所谓纪录片的故事化,就是在拍摄 和制作时突出故事性,借鉴故事片的手法,注重选取包 含矛盾冲突和丰富情节的事件,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展 示事件、传播思想、揭示情感,使得纪录片在叙述的过 程中更具吸引力。

®《舌尖上的中国2》减少了对实物的特写和描述,以美食和故事为叙事中心,故事性明显增强,每一道美食 背后都有一道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2:台湾红烧牛肉面的做法

舌尖上的中国2:台湾红烧牛肉面的做法

舌尖上的中国2:台湾红烧牛肉面的做法台湾牛肉面的发源地在一个名叫“眷村”的地方,这算一种“混合型”食物,是当年渡海至台的老兵因思念家乡而“发明”的“寄情”之物,可谓集多种菜系烹饪手法于一体,红烧、汤底、川味辛辣等等,做法讲究“一清二白三黄四绿五红”,“一清”指熬煮的高汤,“二白”说的是白肉锅,“三黄”指荞麦面,“四绿”是香菜、青蒜等提味之物,“五红”是红辣椒,据说符合这“一二三四五”的标准的才算台湾牛肉面。

主料:牛腱子1000g面条1000g
辅料:胡萝卜2根青菜8棵大葱1段老姜1块红辣椒8个干山楂2个八角2个草果1个香叶2片生抽4汤匙老抽1汤匙料酒4汤匙五香粉2茶匙盐1汤匙冰糖2粒
步骤
1.原料。

2.配料。

3.牛肉切大块,冷水放入锅里。

煮沸放入料酒2汤匙继续煮2分钟,去脏沫。

4.捞出,用温水洗净。

5.胡萝卜切块。

6.锅里放油,把牛肉煸炒到干松微黄色,放红辣椒,八角,姜片,草果,中火继续煸炒出香味。

7.放料酒2汤匙,生抽老抽,五香粉,煸炒一会。

兑入热水。

放葱段,干山楂,香叶,大火煮开。

8.保持沸腾把上面的沫撇干净到沸腾也没有脏沫。

这是保证汤清澈的关键。

小火煮1小时放入冰糖,调入盐继续1小时,放入胡萝卜半小时即可。

9.牛肉捞出保鲜袋装好扔冰箱里冷冻变凉。

煮好面,码放切好的牛肉,加入红烧牛肉汤,就可以享受美味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文文案目录第一集脚步 (2)第三集时节 (15)第四集家常 (21)第五集相逢 (27)第六集秘境 (34)第七集三餐 (40)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舌尖上的中国2(全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全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2 全7集解说词第一集《脚步》第1页第二集《心传》第5页第三集《时节》第10页第四集《家常》第15页第五集《相逢》第19页第六集《秘境》第24页第七集《三餐》第28页第一集《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他冒险。

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

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

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

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惟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

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舌尖上的中国第2集《主食的故事》49:09 视频 解说词(修改文档 基本同字幕)

舌尖上的中国第2集《主食的故事》49:09 视频 解说词(修改文档 基本同字幕)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49:09视频解说词(包括人物配音)(修改文档基本同字幕)2013-04-13 21:09:06 来源:评论:0点击:581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吃做场景)。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展示:《主食的故事》(山西襄汾县)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牛拉磨)。

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

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边干边唱)。

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边骑三轮边说)“58(岁)了,我要好好干”(边骑三轮边打电话)“喂,到邓家搂了”(陕西绥德县)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季-第二集-解说词和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季-第二集-解说词和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解说词在《心传》中,这个场景让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是上海本帮菜大师李伯荣(前排正中)和他的众多传人合影留念,这一集不但让“铲刀帮”一词走到台前,也让网友称赞该集“拍出了一代宗师的感觉”。

“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今年已82岁的李伯荣祖籍江门台山。

他出生于三林塘临江村,14岁师从“本帮菜鼻祖”德兴馆的杨和生大厨,已在炉灶前忙活了近70年。

师父过世后,李伯荣挑起了德兴馆的大梁,后又在上海老饭店掌勺。

如今,李大师被上海餐饮界公认为“本帮菜泰斗”和“一代宗师”。

从父辈、子辈到孙辈,李家“一门五虎”“四代厨神”。

李伯荣弹得一手好琵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他说,烧菜就像练字,一定要把心放进去,才能形神兼备;美食如美乐,美乐入耳难忘,美食入嘴生香。

“徽班进京有了京戏,徽商入沪有了本帮菜。

”李伯荣说,“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跟徽菜相近,但伊还有苏浙等地的风味。

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帮别闹申城,上海本地菜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甜咸适宜、浓淡兼长、清醇和美的独特风味,被称为本帮菜。

”解说词全文: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徽州古法榨取菜籽油5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它是当地食用油的制作原料。

农民们的忙碌可以保证自家厨房一整年出产美味。

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

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容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

清明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

油坊主程亚忠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在这一天祭拜祖先。

清晨,春雨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会是连续的晴天,这是收割菜籽的最好时机。

5天充足的阳光使荚壳干燥变脆,脱粒变得轻而易举。

菜籽的植物生涯已经结束,接下来它要开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单及播出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单及播出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单及播出时间《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这部纪录片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据导演透露《舌尖上的中国2》将加重川菜的部分。

第一集《脚步》【汗水中的苦辣酸甜】“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

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

舌尖第二季分集《脚步》,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一集美食做大全>>第二集《心传》【即将消失的美味】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心传》,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第三集《时节》【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

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第四集《家常》【家中的甜酸苦辣】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家常》,将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第五集《秘境》【隐秘美食】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第六集《相逢》【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1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

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资料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

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

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

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

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

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

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这天。

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样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

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感恩祖国,感恩人民。

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

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2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各地的美食传统和文化背景,让观众能够领略到中国千姿百态的美食风情。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之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和传承。

在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食物之间的深情。

影片以食材为线索,展示了中国大地的丰富多样性。

从海鲜、山珍到蔬菜,从北方到南方,每种地域的食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每一集都以一个地区的特色美食为主线,通过详细的制作过程和食材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观众了解到这道美食的由来、制作方法以及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联系。

通过对于不同美食故事的讲述,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食物的精致制作过程,更能够感受到食物传递出的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通过激活观众的味觉和视觉感官,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个美食背后的故事中。

她们娓娓道来,将食物与父辈们的故事、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活的乐趣相连接,从而揭示了中国美食的深层内涵。

每一集都有相应的背景音乐,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展示美食的过程,以及愉快轻快的音乐为影片增添了一份动感与喜悦。

不仅如此,影片中使用了独特的拍摄技巧,通过缓慢的镜头、变焦和切换,使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到食物的香气和美感。

这种独特的拍摄技巧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影片不仅展示了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物的美味,更探索了食物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通过记录食材的采集、加工和制作过程,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到中国人民的生活、食物的历史渊源以及食物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山区地区,影片展示了当地人民依靠山野中的食材过日子的场景,使观众了解到了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食物背后的人文情怀。

通过讲述食物传承的故事和人与食物的关系,影片呈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食物的敬畏之情和传统文化对于食物的尊重。

例如,在一集中,影片记录了农民收获辣椒的过程,展示了他们对于土地和自然的感恩之情。

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妙追求,用详细人物故事串联起叙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非常火,让人看完意犹味尽。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舌尖上的中国2沙蟹汁观后感精选篇1“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幅员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

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简单消逝,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逝。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很多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一样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呈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竞赛”形式。

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简便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致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现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阅历,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到达密不行分的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详细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化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呈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呈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一样的方式给予辛勤劳动的人们奇妙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八篇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八篇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八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1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

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

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

”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

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

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

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

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

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2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精选范文【1】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

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

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

是嘛,主题很散。

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

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

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

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

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舌尖上的中国2:西湖醋鱼的做法

舌尖上的中国2:西湖醋鱼的做法

舌尖上的中国2:西湖醋鱼的做法西湖醋鱼是杭州名菜中的看家菜,又称“叔嫂传珍”,传说是古时嫂嫂给小叔烧过一碗加糖加醋的鱼而来的。

选用体态适中的草鱼,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

装盘后淋上糖醋芡汁。

成菜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

西湖醋鱼-烹制方法原料:草鱼1条约900克,姜300克,葱2条,酒1茶匙,糖3大匙,黑醋2大匙,酱油2大匙,胡椒粉、生粉、香油各适量。

烹制方法一1、将葱洗净切段分成2份。

姜半份拍裂,半份切丝。

2、将草鱼剖净,由鱼肚剖为两片(注意不可切断),放进锅中,注满清水,加葱1份、拍裂的姜、酒,煮滚后,用小火焖10分钟,捞起,盛入碟中,将姜丝遍滤鱼身。

3、烧热油锅,放葱爆香,然后把葱去掉,将葱油倒入碗中。

注2杯清水入锅中,加糖、盐、黑醋、酱油、胡椒粉料煮滚,用生粉水勾芡,再注入葱油,盛起淋在鱼上,洒上香油即可。

烹制方法二1、将草鱼饿养一到两天,促使排泄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肉结实,烹制前宰杀洗净。

2、将鱼身从尾部入刀,剖劈成雌、雄两片,斩去鱼牙,在鱼的雄片上,从离鳃盖瓣4.5厘米开始,每隔4.5厘米左右斜批一刀,共批五刀,在批第三刀时,在腰鳍后0.5厘米处切断,使鱼成两段,以便烧煮。

在雄片剖面脊部厚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不要损伤鱼皮。

3、炒锅内放清水1000毫升,用旺火烧沸,先放雄片前半段,再将鱼尾段接在上面,然后将雄片和雌片并放,鱼头对齐,鱼皮朝上,盖上锅盖。

待锅水再沸时,启盖,撇去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约三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片颔下部,如能扎入即熟。

锅内留下250毫升的汤水,放入酱油、绍酒、姜末,即将鱼捞出,放入盘中,装盘时将鱼皮朝上,把鱼的两片背脊拼成鱼尾段与雄片拼接,并沥去汤水。

4、锅内原汤汁中,加入白糖、米醋和湿淀粉,调匀的芡汁,用手勺推搅成浓汁,浇遍鱼的全身即成。

上桌随带胡椒粉。

烹制方法三以草鱼、姜末、料酒、糖、醋、酱油和湿淀粉为原料。

做法:选饿养的草鱼1条,宰杀,去腮、肠、鳞,将鱼对剖,雌片肉厚处划一长刀(不可破皮);雄片划五刀,第三刀处划断。

观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

观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

观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

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平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近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

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艺术
当美食成为一种艺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诱惑,而是一种追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闻名遐迩,无论是面点也好,还是各类小炒,都蕴藏着一方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而这些特点和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各自的饮食文化,各地的饮食文化的交汇,让饮食不单单是满足人们舌尖上的需要,还有艺术的追求。

美食艺术的体现主要是在美食的味道,色相,形态以及食用的方法上,这些都是基本的,也是浅层次的艺术体现。

中国美食中不乏这类元素,从满汉全席中就可以感受艺术气息,而这只是中国美食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要纵观美食的整个制作过程,以及追根溯源来研究其各个阶段的发展形态,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判这种美食的艺术价值。

然而,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做法,也是艺术的体现。

融入地方的特色,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做法,造就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是进行横向比较。

有比较才有价值,更能体现各种美食之间的艺术较量。

《舌尖上的中国2》的镜头都是从一个平凡的人或家庭入手,从一个较为普通的角度来讲述这些美食,也就是说,这些称之为艺术的美食,并不是那么上流,没有那么高不可及,而是任何普通人都能接触,都能感受的到的东西。

所以,我想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东西美味可口,更多的是,中国的美食艺术的随处可见,中国的美食艺术平民化,中国的美食艺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否认来路。

中国美食艺术就是遵循着这样一种精神在前进。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就是融汇百家之长,同样的,中国美食也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技术,配料等,同时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味道。

美食没有优劣之分,只在乎厨者用心与否。

做一道美食,依靠的不仅仅是技艺,食材,设备,更多的是是否用心在做,是否对手中的食材充满着感恩之情,这是艺术追求路上最难的地方,也是各方美食文化的共通之处,美食艺术的关键所在。

《舌尖上的中国2》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诱惑,他们所想传达的更多的是希望对先辈的艺术传承和不断地革新求变,让中国的美食成为独树一帜的一方文化,也让国人更多的认识到,中国的美食足以让你引以为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