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瓷之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当前,审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陶瓷文化建设和趋势特点,并进一步明确陶瓷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陶瓷文化发展新常态中的任务,对于繁荣发展陶瓷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以陶瓷文化名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催生陶瓷文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征。

陶瓷文化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后对陶瓷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战略应对。

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

在新的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陶瓷文化消费需求将迎来多个层面的集中释放,“陶瓷文化+”将是未来发展的特色,其服务方式、内容、途径、渠道也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

在新常态中,陶瓷文化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质”变,更多地强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现阶段,陶瓷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陶瓷文化交流呈现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陶瓷文化产业从业者积极性高,陶瓷文化业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随着我国陶瓷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陶瓷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成为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陶瓷文化的地位与“纽带”作用也会更为凸显,陶瓷文化融合发展必然成为主流趋势。

陶瓷文化的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

目前,我国陶瓷文化领域迎来春天,陶瓷艺术创作、陶瓷产品设计、陶瓷文化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陶瓷文化的构建与完善将是一种常态,其发展方向稳定,质量得到提高、效益得到保障。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我国陶瓷文化进入新常态,迎来新机遇。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三轮冲刺】高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模拟测试卷一、現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的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后,推行均田制。

这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为依托的均田制度也随之走向消亡。

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2018届XXX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XXX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XXX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

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

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

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

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XXX从未曾停息。

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

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

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将慎战观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

知战是指深入研究战争的内在规律、战与和的利害得失;备战则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战争常备不懈,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战略态势。

中国古代兵家谈论战事,大都以禁暴止战为旨归,强调师以义动,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谋取胜”。

例如,《六韬》倡导“文伐”,《孙子》主张“谋攻”。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谋略运用的精髓可以归纳为:道胜为上、政胜为本、柔胜为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牡一中2017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永嘉乱后,五胡民族纵横中原地区,秦汉国家的乡亭里制度随着华夏帝国的崩溃遭到极大冲击,代之而起的是坞堡壁垒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北部中国,坞壁乃至隋唐村落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由此决定坞壁是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日学者相继对坞壁展开研究。

学界研究坞壁的思路及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就坞壁本身的起源、类型、分布及兴衰进行考察;二是将坞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进行探讨,尤其关注从坞壁到村落的社会变迁。

坞壁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学者集矢之处,然而学界关于坞壁的经济功能则着墨较少。

坞壁作为“小城”的经济模式,它与南方处于常态的庄园制经济存在显著差别。

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其产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伴随着地方豪族与国家权力的力量消长。

两汉之际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地方豪强在国家动乱之际为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豪强坞壁,坞壁经济随之产生。

王莽天凤年间,北方大饥,兵乱盗贼甚嚣尘上,社会逐渐呈现出混乱动荡的景象,在长安周围以及河北等广大区域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坞壁。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遂下令摧毁坞壁,采取“遣其渠帅,皆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业;坏其营垒,无使复聚”的政策,使得坞壁仅残存于边境,坞壁组织一度受到压制。

东汉末年,地方主义渐成气候,中原板荡之局更是成为坞壁迅猛发展的土壤。

魏晋以降,北部中国进入持续的混战期,没有能力迁徙他地或远距离逃散的下层民众,为规避兵燹和逃脱赋役,纷纷依附于豪强地主,委身坞壁以求自保。

坞壁在豪强大族领导下,聚族而居,吸收流民,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者,如缑氏县的刘聚、北地郡的赵氏坞、陇西的侯坞等;以地缘乡里为纽带者,如济北郡的乌下聚、泰山郡的菟裘聚、洛阳的一泉坞等。

深入考察其内部特征,大多数坞壁同时具有宗法血缘和地域乡里的特征,这构成了中古时期北方豪族经济的典型特征。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完整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带答案)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带答案)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带答案)(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条件的支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在文化与科技等行业融合趋势凸显、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文化消费模式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消费升级以及全民消费文化意识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营收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创意创造价值,设计改变生活”逐步从口号变成现实。

从东部发达省份到中、西部发展省份,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正在迅速崛起,红红火火的文博会、创意设计周、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文创产业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城市居民对关好生活的需求,而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力地带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政策利好不断的大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与文创设计融合发展的热情持续高涨。

现代制造业、消費品工业、旅游、商贸、会展等产业与文创设计加快融合,创造出一大批文化附加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更有效地带动了各省市、各地区一批集文化传承、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娱乐、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主题旅游与产业园区项目。

近年来,文博领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创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纷纷成为爆款。

河北博物院开发的“朱雀衔环杯”袖扣、“长信宫灯”系列文具等,将文物元素运用于时尚生活用品;故宫博物院更是开发出“故宫口红”“故宫面膜”等1万余种文创产品,让600岁的故宫“年轻”起来。

对地方文创企业来说,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就是其创新创造的独特优势。

在郑州高新区,一大批文创企业在碰撞融合中迅速崛起,助推中原文化产业发展,如河南文化品牌“豫游纪”开发的日用品、家居饰品等百余类承载中原文化的产品,成为河南文创圈的标杆。

【新高考】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及答案

【新高考】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及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全国卷3)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21年5月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5月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就能让源源流淌的碧水穿行在山川田畴间,惠泽亿万百姓。
(摘编自王浩《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澈干净的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智能时代,老年人不该被忽视》)
材料二: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若智能水表在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系统就会判断老人家中可能出事,并及时向居委会预警,这样独居老人就多了一重智慧的数字守护。这项举措赢得一片叫好,被网友盛赞为“0.01立方米的关爱”。
细究这项举措被叫好的深层次原因,就会发现它透露着百姓对老龄化现状的担忧。长时间以来,扫码支付、指纹认证、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在造福青年的同时,也为学习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带来了重重障碍。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技术而无法办事的新闻频频成为热门话题,已经反映出社会对于智能时代的反思。
【答案】1. B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民政部将推动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消息一出,广大网友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疫情期间,不少老年人使用“健康码”遇到困难,出行受阻;5G时代来临,2G基站陆续关闭,很多农村老年人使用的“老人机”失去信号;医院实行自助挂号又缺人工窗口,不会操作的老人只能悻悻而返……类似的新闻,折射的是当下老年人对智能化、数字化社会难以适应的问题。技术在加速飞奔,老年人成了被甩在后面的一群人。有人说,科技越来越发展,对老年人也越来越不友好。实际并非如此。比如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为很多患病老人带来了救治希望。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试题(含解析)
A。 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童年生活对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文章第⑤⑥⑦段中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多角度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
C。 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 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 亏不着的了。

统编版高三下学期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解析版)

统编版高三下学期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三一轮复习检测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晋商具有开放经营的历史渊源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

至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这一时期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

五百年的晋商辉煌,得益于其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

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具体体现。

为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

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

在普通员工的选择上,晋商秉持开放的人才选用机制和观念。

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难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

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

在“经理制”下,财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授予掌柜资金运用权、职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委托掌柜具体管理。

财东充分信任掌柜,令其放手经营。

“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闭经营管理模式。

经理人的选择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企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

为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

晋商的“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

晋商早期实行的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远远不能满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金需求。

晋商适时调整,不拘泥于本家、本族、本地拓展融资渠道,广纳闲资,形成“股份制”这一开放的资本组织形式。

开放的股本结构,使晋商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充实资本,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休戚与共的接近现代股份制的商号。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财东对企业财产控制权与财东个人财产控制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财东将其个人私有财产作为股本投入商号、票号,与其他出资者的资本融合为一体成为企业资本时,便失去了这部分资金的自由支配处置权。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4.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李凭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

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

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

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

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

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

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

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

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

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

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

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泉州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是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一般有两种传统思路,一种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以市场自身的机制使资源得到保护和有效率的利用。

另一种则是对出现问题的领域,强调政府治理,以克服外部性、搭便车等现象。

然而现实中,两种对策也会面临力有不逮、弊端重重的局面。

比如,管理者会受到部门预算、政策和个人利益的约束;同时,他们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少最切实、最一致的利益关联。

而且,管理者既然并不是资源的直接利用者、相关者,就会受制于信息的相对缺乏。

因此,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成本往往不甚如意。

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私有化资源的成本极为高昂,或者出于资源自身的特点,几乎不可能成功,如海洋等公共资源就很难为私人所有。

更深入的经济学研究认为,公共资源保护不应该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对策。

在可以建立排他性,从而可以确权的私有化资源之外,那些容易被搭便车者利用的资源,可以按照竞争性分为两类,即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过往的案例研究表明,仅仅是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无论是运河,灯塔,烟火,农业所需的蜜蜂,都未必不能以市场方式提供。

而公共资源不但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还易于为个人所消耗,比如海洋渔业、草原牧地、森林、地下水等等。

理论上,在自然状态下,因为人们预期其他人会消耗资源,所以自己也无激励保护性使用资源,结果就是使用者过度使用资源,最后导致资源耗尽,即成为公地悲剧。

但实际上,当地社区往往也会自发形成保护机制,通过文化和习俗保护当地使用者所赖以为生的资源。

新制度经济学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不可忽视当地自治、自发生成规则的重要性。

因为当地社区成员较为固定,成员之间相互拥有资源使用者的特征信息,并能够形成长期的反复的博弈,从而演化出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

2023年焦作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焦作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焦作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卷2023.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具体衡量尺度与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

“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天人共富、人人共富、心身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

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如下。

第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富裕是财富对人类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

然而,我们所说的富裕究竟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还是以满足人的想要(欲望)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这是进行共同富裕建设必须明晰的基本理论问题。

富裕与共同富裕永远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才是衡量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然尺度。

第二,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约束边界。

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并以相应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

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可能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自然尺度。

实现共同富裕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末端治理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追求自我与他者(包括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系统生存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如下。

天人共富。

天人共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

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只有把人与自然视作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的统一体,构建基于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

事实上,当今世界,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长期战略的重要砝码。

人类今天的生存性矛盾和危机,已经由以往的供给不足危机转变为环境危机。

十年前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十年前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同时达到鼎盛,并非历史的偶然。

B.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C. 青花瓷的发展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

D.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展现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辉煌。

2. 文中提到“从历史事实来看”,以下哪项不属于“历史事实”(3分)A.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B. 青花瓷的发展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

C.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D. 青花瓷在明朝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3. 文章最后一句提到“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展现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辉煌”,这句话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3分)A.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证明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领先。

B.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反映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成熟。

C.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辉煌。

D. 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的崛起,揭示了我国古代航海与制瓷技术的渊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林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B. 林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

C. 林黛玉独立自主,性格坚强。

D. 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

5.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有哪些?(3分)A. 意志坚定,敢于挑战权威。

B. 仁爱宽厚,关爱身边的人。

C. 感情细腻,善于发现美。

D. 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

6.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C. 《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优选

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优选

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临泉县高考语文试卷

临泉县高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接着阐述了石窟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B. 文中提到,云冈石窟的开凿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C. 文章通过对比云冈石窟与其他石窟艺术的差异,突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D. 文章最后强调了云冈石窟在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大约在公元460年至525年之间。

B. 云冈石窟共有窟龛252个,佛像51000余尊。

C. 云冈石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

D. 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石窟造像的雕塑艺术上。

3.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云冈石窟在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3分)A. 云冈石窟的开凿背景和社会意义。

B.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C. 云冈石窟在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D. 云冈石窟的壁画和造像的艺术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 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不同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了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趋势。

B. 文章指出,高考语文试卷在命题上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C. 文章认为,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

D. 文章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5. 文章中提到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具体体现有哪些?(6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6.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嘉乱后,五胡民族纵横中原地区,秦汉国家的乡亭里制度随着华夏帝国的崩溃遭到极大冲击,代之而起的是坞堡壁垒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北部中国,坞壁乃至隋唐村落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由此决定坞壁是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日学者相继对坞壁展开研究。

学界研究坞壁的思路及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就坞壁本身的起源、类型、分布及兴衰进行考察;二是将坞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进行探讨,尤其关注从坞壁到村落的社会变迁。

坞壁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学者集矢之处,然而学界关于坞壁的经济功能则着墨较少。

坞壁作为“小城”的经济模式,它与南方处于常态的庄园制经济存在显著差别。

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其产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伴随着地方豪族与国家权力的力量消长。

两汉之际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地方豪强在国家动乱之际为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豪强坞壁,坞壁经济随之产生。

王莽天凤年间,北方大饥,兵乱盗贼甚嚣尘上,社会逐渐呈现出混乱动荡的景象,在长安周围以及河北等广大区域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坞壁。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遂下令摧毁坞壁,采取“遣其渠帅,皆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业;坏其营垒,无使复聚”的政策,使得坞壁仅残存于边境,坞壁组织一度受到压制。

东汉末年,地方主义渐成气候,中原板荡之局更是成为坞壁迅猛发展的土壤。

魏晋以降,北部中国进入持续的混战期,没有能力迁徙他地或远距离逃散的下层民众,为规避兵燹和逃脱赋役,纷纷依附于豪强地主,委身坞壁以求自保。

坞壁在豪强大族领导下,聚族而居,吸收流民,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者,如缑氏县的刘聚、北地郡的赵氏坞、陇西的侯坞等;以地缘乡里为纽带者,如济北郡的乌下聚、泰山郡的菟裘聚、洛阳的一泉坞等。

深入考察其内部特征,大多数坞壁同时具有宗法血缘和地域乡里的特征,这构成了中古时期北方豪族经济的典型特征。

西晋永嘉丧乱,北方地区的民众更是依靠坞壁以抗击外族的侵扰和掳掠。

在持续的战争中,坞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此经济基础上衍生出呼啸乡里的地方势力。

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既有新建的,也有汉晋时期已经存在的。

这些坞壁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有强有弱,少数坞壁力量尤为强大。

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央权力得以伸张,地方主义色彩浓厚的坞壁有所减少,但并未灭绝,坞壁仍然拥有较强势力。

隋唐帝国一统南北,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寄生于地方主义的坞壁经济才宣告衰落。

(摘编自《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坞壁是中古杜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

B.坞壁是以宗乡关系为纽带而组建起来的,都同时具有血缘和地缘的双重特征。

C.坞壁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它与南方庄园制经济没有差别。

D.光武帝刘秀下令摧毁坞壁,坞壁组织一度受到压制,直到东汉末年才得以恢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写学界对坞壁的研究现状,然后详写其发展过程,最后略写它的衰落。

B.与学界研究坞壁的思路及成果的传统不同,本文则重在介绍坞壁的经济功能。

C.文章以时间为序来写坞壁从秦汉时期举起,到魏晋时期兴盛,直至隋唐衰落的过程。

D.本文运用引用、举例等方法介绍坞壁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写出了它的突出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嘉乱后出现了强大的地方势力,他们抗击外族侵掳,使得坞壁经济长足发展。

B.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央权力得以伸张,但坞壁并未灭绝,坞壁仍然拥有较强势力。

C.坞壁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坞壁的经济生产免于兵灾的破坏,这一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D.隋唐帝国统一天下,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寄生于地方主义的坞壁经济才宣告衰落。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范围扩大,原文为大多数坞壁同时具有宗法血缘和地域乡里的特征;C项,它与南方处于常态的庄园制经济存在显著差别;D项,一直到魏晋才得以恢复。

2.试题分析:介绍坞壁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没有用引用的方法,在写东汉时期的情况时用了引用。

3.试题分析:因果倒置,坞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此经济基础上衍生出呼啸乡里的地方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