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
河南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4篇(含答案)(2003—2023)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河南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4篇(2003—2023)目录DNA数据存储(2023河南) (2)青年的责任担当(2022河南) (4)关于“光刻机”的阅读(2021河南省) (6)关于月球的阅读(2020河南) (8)DNA数据存储(2023河南)【文本一】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①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
②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
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
③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
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
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
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
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存储器。
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④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
⑤先说信息写入。
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
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然后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
⑥再说信息读取。
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壁画数据拷贝出来,再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非常高,但是实际的参与行为偏少。
32.8%的受访者是公益机构的成员,其中,超八成的人是公益机构的兼职人员,全职公益从业者的比例很低。
在所有受访者中,31.6%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参加过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31.2%的人有过志愿者经历。
在没有公益活动经历的受访者中,超九成的人希望参加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或成为公益活动志愿者。
强烈的参与意愿没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参与行为,这与活动参与不便捷和参与成本高有关。
而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弥补传统公益活动参与成本较高的缺陷。
互联网公益平台推行的是“人人公益”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来降低公益活动参与成本,可以让更多人便捷地参与公益。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最信任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前五位分别为腾讯公益、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微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和淘宝公益,百度和京东的公益平台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选择。
腾讯、微博、蚂蚁金服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使得它们的公益平台在宣传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摘编自《中国公众的公益观调查报告2017》)材料二:“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司发起,并联合中国顶尖创意机构、数百家公益组织、数十家知名企业一起打造的公益活动,2015年9月7日,第一届“99公益日”拉开帷幕。
“99公益日”于每年9月的7、8、9日举行,每年的这三天成为中国公益组织的募款狂欢日。
“99公益日”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是“配捐”。
配捐是一种新的募捐方式。
“99公益日”的配捐原则是每当有人捐出一笔钱,腾讯公益基金会或其他金主同时按比例捐出一定教额的钱,达到善款翻番的效果。
(摘编自《没有“99公益日”,草根组织怎么办?》)材料三:“拾穗行动”是由知名公益人邓飞发起,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成立的专项基金。
该基金会先后开展了“情系事实孤儿”“情暖少数民族女孩”“中国青年创想计划”等项目。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8分)蒋勋眼中的宋词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
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
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
其实不然。
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
山西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2003—2022)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山西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篇(2003—2022)目录致敬航天英雄(2022山西) (2)关于“心理复原力”的阅读(2021山西) (3)关于心理舒适区的阅读(2020山西) (6)问题意识(2019山西) (8)灵感忽至(2018山西) (10)致敬航天英雄(2022山西)班级开展了“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发展历程】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到天宫合体,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名称揭秘】问:为何国外叫“宇航员”而中国叫“航天员”?答:宇航,顾名思义,带有宇宙航行的概念,而宇宙包括的范围很广。
“航天”一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先提出,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航”的说法不免夸大。
由此可见,“航天”二字中蕴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问:还有别的原因吗?答:有,也是受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又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
【精神探源】【致敬英雄】16、(1)同学们的汇报材料中提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
该怎样理解“中国高度”的含义呢?请你阅读材料,作出解释。
(2分)(2)中国航天精神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的“精神密码”。
中国航天精神具有哪些内涵?请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分)(3)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戚发轫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等,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精神代代传承。
成果汇报会接近尾声,请你围绕“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这一主题发言,表达对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的敬意,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2023年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文字版,含答案)

2023年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项复习有答案非连续文本阅读【一】材料一:“选机构,看师资”是不少家长在挑选校外培训机构时信奉的重要准则。
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老师流动性大,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
为了招揽生源,部分培训机构虚假包装老师“头衔”,吸引家长报名并逃避监管。
在一些低幼培训领域,更存在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培训半天就上岗凑数的“注水师资”现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不恰当、道德素质低下更是令人担忧。
校外培训机构师资注水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各种令人瞠目结舌、惊掉下巴的注水方式每年都被曝光。
“铁打”的教案“注水”的老师,年龄大的,就突出经验丰富、教龄长;年纪小的,就写毕业于名校,高考分数优异;没有专业背景的,就说教育理念好,有方法、有耐心……总之,没有不敢想的,只有培训机构不敢做的。
比如,这一次,记者就发现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来自二本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徐同学就成了一名“资深”美术老师。
家长们遇到的最深的套路,恐怕就是培训机构的师资套路了。
虽然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治理,但培训机构市场的师资乱象并没有彻底改变。
据了解,我国超过40万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将近800万老师,然而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足1/4。
从报道看,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还不仅仅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甚至口出脏言、素质低下。
缺乏专业背景、专业能力,缺乏教育情怀,这样的老师如何能在育人阵地上站好岗?(选自2021年4月23日光明网)材料二:发展无序、超纲教学、收费混乱、虚假宣传、安全隐患……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种种乱象,直指监管。
而监管对象分散、培训需求旺盛、涉及部门众多等因素,都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需要标本兼治,握指成拳,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过程中,一些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滋生出新的问题:一些培训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表面上被关停,实际上“改头换面”重新营业;一些培训机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具备教师资质;尽管三令五申,培训机构参与招生录取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样的现象需要引起警惕:一些在整改中“下马”的培训机构悄然转移到线上,提前学、超前教、虚假宣传、乱收费等现象也随之转移到线上。
中考语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青少年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材料二】①2月27日7时44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11时06分,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西电一号”卫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①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级、二级、三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系统,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提供了空间推进分系统,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提供助推、一级、二级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
①“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星电科集团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摘编自《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22.2.28《西安晚报》)【材料三】①在2月27日的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胆启用青年技术人员,由“85后”担当任务总体负责人,“95后”任一线操作员,全程护送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多点并行测控任务。
①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海介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以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测控团队对卫星的分离过程和分离机理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交流,形成了完备的分离判断应急处置方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压缩这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技术人员优化了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制定了多个方案预案,大大提高了卫星进入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12篇)一、(2017·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 -15题。
(10分)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
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
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
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 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
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
“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
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
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
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降至近26米。
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表1 北京地下水开采情况采水自备井位置自备井数量(眼)供水量(立方米)城镇自备井13000 4.6亿域六区自备并6550 2.25亿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
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今年用量将达到8.18亿立方米。
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南水北调。
北京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和超采地下水下降有关。
据了解,截至7月底,朝阳、丰台等地区共关停84眼自备井,每天置换地下水量达3.3万立方米。
随着南水用量增大,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题)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材料一:鸬鹚(节选)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
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材料二:钩嘴大脚,捕鱼神器(节选)在分类学上,鸬鹚属于鹈形目,这个家族的脚都为“全蹼足”,四个脚趾之间均有蹼相连,这能给它们水下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推进力。
在水下,鸬鹚会收紧羽毛,两只大脚在身后划水推进,如鱼雷般快速穿梭,偶尔翅膀也会半张开来,用以帮助急转弯,或者扑动几下加速前冲。
鸬鹚嘴尖的弯钩,让它看起来有些像鹰,因此鸬鹚也常被称为“鱼鹰”。
这个钩对捕鱼至关重要,通常鱼只要被它叼住,就会受伤流血。
即便趁鸬鹚不留神逃脱了,鱼也会因流血受伤而大大影响速度,很难逃脱鸬鹚接下来的二次追捕。
“遇到大鱼,就算无法单独擒获,鸬鹚们也会通力合作,你啄头、它啄尾,共同把鱼驱赶到渔船附近,等待主人用工具将鱼捕获。
”有文章曾这样描述。
材料三:西湖渔夫(节选)西湖是人间天堂,也是鸟类乐园。
每年冬天,大批鸬鹚从北方飞来越冬,西湖成为观赏鸬鹚、拍摄鸬鹚的好去处。
鸬鹚比鸭狭长,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
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
鸬鹚捕鱼方法独特。
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沙底的水域,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8分)蒋勋眼中的宋词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
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
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
其实不然。
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
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
”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
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⑧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
任何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
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
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⑨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选自网络,有删改)链接一: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
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
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丽、豪放、温婉、伤怀……的词句。
这个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宋词是融入到了骨髓里。
(选自《宋词里的韵味》,有删改)链接二:我们欣赏宋词,首先要欣赏它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其次是欣赏它的语言美,因为宋词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再次是欣赏它的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选自《如何欣赏宋词》,有删改)链接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刚落下帷幕,16岁小姑娘武亦姝一举夺冠,她在“飞花令”环节中从容自信,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
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诗词储备量,她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诗词复读机”,纯粹是因为对古诗词的喜爱而背,武亦姝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
(选自网络,有删改)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对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词美在情绪简练,淡雅,不夸张,是安静、圆满的果实。
B.宋词美在平实和自然的结合,还发现现实,沉思人生的美。
C.宋词美在韵味精致雅丽,或婉约或豪放,使人难忘其氤氲。
D.宋词美在语言精粹、精练,能够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2.古人对人生问题的沉思,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孔子思考不同人生阶段的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现实的、积极的态度。
B.庄子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在世,像白驹之过隙一样短暂。
C.范仲淹与苏轼不同,他只关怀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劝慰朋友要逆流而上,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勋对宋词进行了通俗化的全面解读,对宋朝的所有诗人逐一进行了分析。
B.苏轼词体现对个人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导致他成为政治上的失意者。
C.人要促进自身最佳发展,就要有如苏轼一样面对“逆旅”调适心态的理念。
D.武亦姝背诵诗词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热爱,就能够背诵出大量的诗词。
4.蒋勋说宋词为什么从唐诗讲起?请结合《蒋勋眼中的宋词》②③段作分析。
(4分)5.链接一材料提到,宋词里那一种感觉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请结合生活场景谈谈你和宋词里的感觉..如何遇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5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18分)多晒太阳,预防近视在全球范围内,近视飙升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澳大利亚布赖恩·侯顿视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估计,到2050年,世界几乎一半的人口——多于40亿人都要戴眼镜。
如果不采取措施,高度近视还有可能导致失明。
最新研究预测,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也将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3%发展到2050年的10%,届时会有9.38亿人面临失去视力的风险。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认为近视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近视的发病率会如此快速地发展。
以前,人们很明确地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视力,而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人们花在阅读、写作和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明亮的阳光有助于调节正常的眼睛发育,在室内呆得太久——无论是学习、玩视频游戏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破坏眼睛的发育过程。
新观点的提出为防治近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当初提出减轻学业负担的观点相比,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这一做法更简单也更实用。
读书会变近视吗在许多刚刚工业化的亚洲国家,顶级大学的名额非常有限,在激烈的竞争中,高强度的课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例如,在上海,15岁的学生每周要花14小时做家庭作业,而在美国只要6个小时。
近视在知识精英中很常见,教育水平、测试成绩和智商更高的人都更有可能需要眼镜,这符合一般的刻板印象。
许多证据都表明,上学时间越长,越可能近视。
这也意味着,接受教育越多,伏案工作的时间也就越长,从而导致近视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深入研究近视的案例,这个结论似乎不太站得住脚。
有证据表明,是否近视取决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而不是伏案工作的时间。
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这是最早支持“户外时长理论”的研究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514名小学生和家长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考虑户外活动时长和父母的近视情况,阅读时长的影响就不重要了。
增加户外活动所有的视觉都是从光开始的,瞳孔扩张和收缩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显然,户外活动对眼睛的健康有所帮助。
近视学界公认,经常在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接收光线的强度,这会促进视网膜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抵消让眼球变长的信号。
虽然关于光如何影响眼睛生长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在面对近视率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临床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测试用光预防近视的方法了。
临床试验发现,每三天额外获得40分钟强制户外时间的儿童眼睛更健康,比一般儿童患上近视的可能性低了23%。
阳光可以保护儿童的眼睛,防止出现近视。
把孩子带到户外去,就是“最便宜,最简单的选择”。
(节选自《环球科学》2017.3,有删改)链接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宁利教授发现,对尚未近视的孩子来说,充分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的缓解效果不明显。
“这就是一个阀门,一旦打开了,近视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来了。
”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幼儿园阶段就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虽然,目前更加细致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专家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要使户外活动发挥作用,每天至少要在室外活动2个小时。
另外,一些研究还认为,跟一口气在户外待2小时相比,间断性的户外活动,效果可能更好。
台湾的研究就采用了这个方法:20分钟课间,一天4个课间,80分钟。
一些动物实验也证实了,短时间户外活动,反复刺激带来的保护效果,可能比持续的户外活动更好。
(摘自《户外运动能治近视吗?》)链接二: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该书指出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被“去自然化”的事实及可怕后果,并以多项研究成果和多人的亲身体验告诉人们,人与自然的联系会对其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5%这个数字对于孩子们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调查总人数:166人)(摘自《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链接三: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
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课题研究调查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
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
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摘自《“自然缺失症”正蔓延》)6.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最新研究预测,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将快速上升,到2050年会有9.38亿人失去视力。
B. 试验发现,额外获得40分钟强制户外时间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患上近视的可能性低了23%。
C. 研究和实验表明,孩子每天至少要活动2个小时,间断性的活动对视力的保护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