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章复习C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奥秘。

第三章是该学期的关键章节,其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不同的话题来介绍这些知识点,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解释它们的重要性。

1. 元素与化合物在化学中,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例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是O。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例如,水分子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元素的反应特性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行为。

例如,燃烧是氧元素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反应的过程,通过燃烧,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重要信息。

2.反应与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变化的各个方面。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简洁方式。

它们使用化学符号和系数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和比例。

理解化学方程式对于实际应用非常关键。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肥皂来清洁物品。

肥皂的制备涉及一种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的过程。

这个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肥皂的成分和生产过程。

3. 离子与离子反应离子是具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

它们是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离子反应是涉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是很常见的,比如盐的形成和溶解过程。

理解离子和离子反应对我们理解溶液的行为和性质至关重要。

溶液是由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组成的。

通过研究离子和离子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和动态平衡的特性。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很重要。

例如,我们喝的水通常都需要符合一定的饮用水标准。

这些标准中包含了对水中酸碱度的要求。

通过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如何调整水的酸碱度以符合这些标准。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在复习初三化学时,很多同学由于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导致复习时效率不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导学水是由大量的这样的水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同样的,其他的物质也是由本身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微粒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干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上的水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的微粒相互运动的结果。

所有上述现象都体现了微粒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水和酒精的混合一定要注意,应先向量筒加入水,再加入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如果先加酒精后加入水,很容易混合比较充分,就不会出现体积变小的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对一般的物质来说,固体、液体的微粒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比较大,容易被压缩。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导学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

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

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的奇妙世界】化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知识点的奥秘吧。

【化学反应:我们周围的变化】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比如水变成了冰、火车行驶时的燃料燃烧等。

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化学反应的奥秘。

所谓化学反应,就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其中既有物质的消失,也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将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比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而分解反应则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多个物质,比如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此外,置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之间的交换,其中一种物质被另一种物质取代。

比如金属铜和盐酸反应,铜会被氢气取代,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方程式:揭开变化的密码】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工具,它通过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左侧是反应物,右侧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隔开。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需要正确表示,以确保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其次,方程式的左右两侧需要平衡,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要相等。

为了平衡方程式,我们可以使用不改变反应物种类的情况下添加系数,这样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就可以相等了。

比如,对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和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将方程式写为:CH4 + 2O2 → CO2 + 2H2O。

通过添加系数,我们保证了碳、氧和氢的物质数目一致。

【化学反应速率:从快到慢】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速度。

在化学反应速率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反应物浓度和温度。

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较高浓度的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更多,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实用的科学,它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三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元素还可以根据原子核的不同构成分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不同分子的化学式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可以通过化学式了解分子的元素组成和比例关系。

二、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沉淀反应是指物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物质。

化学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存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可以推导出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的概念来计算。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释放出H+离子(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释放出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酸碱溶液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来测定浓度。

滴定是通过滴加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来测定另一种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a
9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
2.由元素周期表可以得到的信息: a.原子序数=质子数 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3.从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格可以得到的信 息:a. 该原子的名称 b.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c.该原子的原子序数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a
3
离子
•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知道, • 1.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 2.原子核带正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数 • 3.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做高速运动,不稳定,容易得失电子,形成了带电荷的原子,即离子。
a
4
1.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a
8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2.H O的含义: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c.一个水2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3.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如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分子本身的体积大 小不变。
a
2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
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新的 物质)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而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研究科学,它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九年级化学课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章将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物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与酸碱反应、燃烧等。

3.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例如燃烧、腐烂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例如融化、沉淀等。

二、离子和化合价1. 离子的形成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正离子是指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的离子,负离子是指原子获得电子后带负电荷的离子。

2. 化合价和化合物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化学价值。

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符号组成。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被改变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被产生的物质,符号表示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平衡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量和物质比例保持不变。

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具有酸性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具有碱离子(OH-)的物质。

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进行检测。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形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为1:1,反应产物是盐和水。

初三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初三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初三年级化学第三章复习提纲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2 2P2O5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2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 Fe3O4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2Mg+O2 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 2CuO蜡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四、探究实验1 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学】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六、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七、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6.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7.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0.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8.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 。

电源种类———直流电C 。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 。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2H 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第三章考查要点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第三章考查要点

第三章考查要点一、物质的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酸和多数氧化物[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4、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碱与盐(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NaOH、CaCl2、MgS、NaF、ZnSO4。

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是K+、MnO4-。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离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分正负)三、元素1、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NH3、CH4。

2、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辅导讲义
溶液中析出固体的化学式Na2SO4·10H2O Na2SO4
(1)请你利用上表中相关数据,在坐标格内绘制M和N两
条溶解度曲线,并根据曲线M、N的趋势,将M向右、N向
左自然延伸直至曲线相交位置,得到交点P。

(2)在交点P处所代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填“最大”或“最小”)。

(3)请在箭号的上、下处填写合理的温度数据,以表示下列
关系式的成立。

Na2SO4·10H2O (s) Na2SO4(s)+l0H2O (1)
其中化学式后括号内的小写字母含义:“s”代表固体,“l”代表液体。

9.t℃时将A物质的溶液a g分成两等份,一份恒温蒸发至饱和时,质量减轻一半;另一份加入原溶质,达饱和时所加溶质质量恰好为此份溶液质量的1/8。

求:
(1) 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2)原溶液的溶质的质量百分比是多少?
10.把制取氧气后KCl和MnO2的剩余固体平均分成5等份,在40℃时分别放人5个烧杯,充分搅拌,数据如下:
烧杯号 1 2 3 4 5
加水质量(g) 20 30 40 50 60
剩余固体(g) 17 13 9 5 5
求(1)40℃时,KCl的溶解度;
(2)原剩余固体中MnO2的质量;
(3)原剩余固体中KCl的质量;
(4)第5个烧杯过滤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本地区河流的水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该小组的同学先用洁净的塑料瓶从河流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进行如下研究和讨论,请据此回答1~6题:
1.从外观上观察,该水样呈浑浊,从分散体系的角度分析该水样属于( )
A.纯净物B.化合物C.浊液D.溶液
2.水样经过滤后液体呈酸性。

研究小组对该水样得出初步研究结果,下列对水样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水样只含有可溶性物质,且经过滤后液体呈酸性
B.该水样中只含有难溶性物质
C.该水样中含有可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
D.该水样存在大量的细菌
3.为较准确地测定经过滤后液体的酸碱度,研究小组应选择下列哪种试液或试纸( ) A.紫色石蕊试液B.无色酚酞试液
C.氯化钠溶液D.pH试纸
4.为测定水样是否含有氯,需用到硝酸银溶液.研究小组要配制2%的硝酸银溶液l00g,下列操作步骤错误的是( )
A.称硝酸银固体2g、量取蒸馏水98mL、充分溶解
B.计算、量液体体积、称固体质量、充分溶解
C.计算、称固体质量、量液体体积、充分溶解
D.称固体质量、量液体体积、计算、充分溶解
5.研究小组模拟自来水生产过程对水样进行处理,其中消毒过程可选用的消毒剂是( ) A.酒精B.明矾C.氯气D.食盐
6.研究小组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如下建议,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在该河道中大量养殖水藻类植物,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
B.工业生产废水需经处理后才能排人河流中
C.我们应该加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D.控制使用农药和化肥
7.溶液的特征是( )
①无色②透明③均一、稳定④纯净物⑤混合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
8.有一种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 g/cm3,则下部的密度( )
A.大于a g/cm3B.小于n g/cm3C.等于a g/cm3D.无法判断
9.在一定温度下用水稀释某饱和溶液时,下列各量中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液质量D.溶剂质量
10.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瓶,加盖密封,当温度变化时,溶液( )
A.变成不饱和溶液或析出晶体后仍是饱和溶液
B.变成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变成不饱和溶液
D.仍为饱和溶液
11.下列条件下的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80℃的饱和溶液C.80℃的不饱和溶液
C.20℃的饱和溶液D.20℃的不饱和溶液
12.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在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
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A.1:5:6 B.1:4:5 C.20:1:21 D.5:l:6
13.如图为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在________温度范围内B的溶解度比A的溶解度大。

(2)40℃时,A和B两物质溶解度________ (填“相等”或“不相等”)。

在40℃时,在10g水中溶解5 g A 物质,在10 g水中溶解5 g B物质,分别形成A的________溶液,B的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这样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4.为了除去铁器表面的铁锈,要配制100g 10%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 ________mL(精确到0.1mL,下同),加水________mL。

配制需要使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80%硫酸(ρ=1.73 g/cm3)与5%稀硫酸(ρ=1.03 g/am。

)按质量比1 :2混合,混合后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若配制这种混合硫酸溶液500mL,需要80%和5%硫酸的体积(测得混合硫酸密度为1.22g /cm3)分别为________mL和________mL。

(取整数)
16.(1)10%的盐水50g,若添加5g NaCl,其溶质质量分数为——,若添加5g水,其
溶质质量分数为;若蒸发掉5g水,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2)71.5g纯碱(Na2SO4·10H2O)溶于28.5g水中,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7.已知几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物质名称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钠氯化银
溶解度(g/100 g水) 36 32 88 <0.01
在20℃时将50g硝酸钾和硝酸钠分别放入100g水中,硝酸钾溶液的质量________硝酸钠溶液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20℃时将5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在t℃时,将40 g硝酸钠溶于50 g水中,正好达到饱和,求t℃时,硝酸钠的溶解度________。

18.依据下列溶液的变化,填空:(只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序号溶液变化m(溶质) m(溶剂) m(溶液) ω(质量百分数)
(1) 20%某溶液取其半(或1滴)
(2) 同溶质、同浓度、同体积的溶液相混合
(3) 溶质量不变,增大浓度
(4) 溶剂量不变,增大浓度
(5) 溶质量不变,减小浓度
19.图中是关于氢氧化钙溶液随温度变化的实验:
(1)U形管A处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移去酒精灯,溶液恢复到原来温度,A处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1)步骤③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⑤中需使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步骤①中的数据,为什么步骤②中要量取15mL水?
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海水晒盐”提取食盐后剩下的母液就是卤水(主要含有
MgCl2、NaCl、KCl、MgSO4等)。

依据图中溶解度曲线,要从卤
水中提取KCl晶体,其操作方法如下:
(1)将卤水加热蒸发水分(60℃以上)随着温度上升,逐渐会析
出________晶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滤出上述晶体后,将其母液降温至30℃以下,这时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2.以下是一些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请你试着用学到有关溶液的知识进行问题探究:
(1)某养蜂场的蜂蜜含葡萄糖34%,若将这种蜂蜜500 kg浓缩成含葡萄糖85%的药用蜂蜜,需脱水多少千克?
(2)某农场买到含NH318%的氨态化肥,在施化肥时,需将氨水稀释成0.3%,否则会“烧苗”。

若将一桶25 kg浓度为18%的氨水稀释成0.3%的氨水,需加水多少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