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分离
1.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分类。
纯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分离:
静态分离方法包括过滤、挑拣等。
动态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蒸馏等。
二、溶液与溶剂
1.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2.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能力。
3.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过饱和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某一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三、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1.浓度的表示: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___浓度表示溶质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之比。
2.稀释的计算:
稀释公式:C₁V₁ = C₂V₂,其中C为浓度,V为体积。
四、酸、碱和中性溶液
1.酸的性质:
酸呈酸性溶液,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碱的性质:
碱呈碱性溶液,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3.中性溶液: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表示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浓度平衡。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206)。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D�D�D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 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非金属元素
旁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符号 表示的应该“一大二小”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
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由相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 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小不变。
•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实用的科学,它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三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元素还可以根据原子核的不同构成分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不同分子的化学式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可以通过化学式了解分子的元素组成和比例关系。
二、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沉淀反应是指物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物质。
化学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存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可以推导出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的概念来计算。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释放出H+离子(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释放出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酸碱溶液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来测定浓度。
滴定是通过滴加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来测定另一种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 : 单质、化合物 前提 必须是 纯净物 ,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
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 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 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 (1)电解水的实验
A. 装置―――水电解器 B. 电源种类 --- 直流电 C.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
---- 增强水的导电性
D.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水( H2O) 通电 氢气( H2) + 氧气( O2)
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2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阐发题型总结 2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通电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电解水口诀:侧边产生位置负极正极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2:1质量比1:8E.检验:O2---出气口分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分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C时密度最大,为1g/cm化学性质:通电分解通电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通电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微粒的显著气体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基本原理: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O2)水(H2O)点燃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只要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氧化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芬芳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氟化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砷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不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洁物就内含属于化合物2、物质分类的步骤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氯化氢②点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点燃通电③氧化物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定义性质联系紧密联系区别1.2.3.4.5.6.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原子核。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氢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包含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高,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点出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基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光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备注二、鉴别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非常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急速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氯气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基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氢原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错开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这类发生变化,有全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包含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直接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核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
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各种静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
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过滤√
吸附√√
蒸馏√√√
二、硬水与软水1、定义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开水
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课题4 水资源的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
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2、水污染
A
B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拓展性课题氢气(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化铜△
铜 + 水
化学方程式:H2 + CuO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3、氢能源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
氧化物 H2O CuO CO2
酸 HCl H2SO4 HNO3
无机化合物碱 NaOH Ca(OH)2 KOH
点燃
盐 NaCl CuSO4 Na2C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