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与现代市场体系研究_李景曈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决定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决定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自然资源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交易场所,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
首先,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即工资水平。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劳动力素质以及劳动者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而劳动力的需求受到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将达到均衡水平。
其次,资本市场也是生产要素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本的供给主要来自储蓄者和投资者,而资本的需求则来自企业和借款者。
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
当资本供给多于需求时,资本市场利率会下降;相反,当需求多于供给时,利率会上升。
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市场也对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有很大影响。
自然资源的供给受到资源储量和开发技术的限制,而需求则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的消费以及生产的需要。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自然资源的价格。
当供给紧缺时,价格上升;当供给充足时,价格下降。
自然资源的价格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市场价格。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的决定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能够达到均衡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水平,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利润追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了解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的决定对企业和经济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决定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之一,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水平。
首先,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人力资源素质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生产要素市场》课件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要素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方向
完善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 配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生产要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信息市场
总结词
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现代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交易的场所,包括数据、信息、知识等服务。在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价格由市场 供求关系决定,信息的质量和价值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信息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信息流动和知识 传播,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是指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 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 和配置。
生产要素市场价格
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向所有者支付 的报酬率,包括工资、地租、利息和 利润等。
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
竞争性
生产要素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配置上,竞 争的结果是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
均衡状态。
有偿性
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需要向所有者支 付报酬,以获得生产要素的使用权 。
多样性
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多种 多样,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 特点和使用价值。
生产要素市场的功能
1 2 3
资源配置
生产要素市场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的生产者 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最大化整个社会 的经济福利。
价格发现
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 格,这个价格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真实价值和使用 价值。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
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及改革思路要素价格扭曲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指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这些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源主要来自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包括政府管制、垄断和垄断租金、金融体制扭曲等因素。
如何改革这些制度,消除要素价格扭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要素价格扭曲的制度根源,并提出相关改革思路。
一、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导致要素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政府对市场经济过程的干预较为严重,表现为对劳动力市场的严格管制、对土地市场的垄断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干预等。
在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形成。
在土地市场上,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供应、征地补偿等方式,使得土地价格扭曲严重。
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严格控制和监管导致了资金的过度集中和错配,使得资本价格扭曲。
这些政府管制的措施不仅限制了市场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也扭曲了资源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效率低下。
针对政府管制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问题,首先需要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价格的形成,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机制,放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使土地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
需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价格的合理形成。
二、垄断和垄断租金垄断和垄断租金在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这导致了某些要素价格严重扭曲。
国有企业和政府在某些行业或领域拥有垄断地位,限价、限量等措施使得某些要素价格偏离市场均衡价格。
在能源、电力、铁路、通信等领域,国有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往往通过政府行为来限制竞争,形成垄断地位,从而获得过高的要素价格和垄断租金。
西方经济学之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西方经济学之生产要素定价理论生产要素定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其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
根据供需关系的变化,劳动力的价格也会相应改变。
例如,当劳动力供应过剩时,劳动力的价格会下降,而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劳动力的价格会上升。
此外,劳动力的价格还受到劳动力的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高技能的劳动力通常会受到更高的薪酬,因为他们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工作。
其次,资本也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包括设备、机器和工具等。
资本的价格也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当资本供应过剩时,资本的价格会下降,而当资本需求增加时,资本的价格会上升。
此外,资本的价格还受到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效率的资本可以帮助提高生产过程中的产出水平,因此对于高效率的资本会有更高的需求,也会有更高的价格。
最后,自然资源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土地、矿产和能源等。
自然资源的价格也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当自然资源供应过剩时,自然资源的价格会下降,而当自然资源需求增加时,自然资源的价格会上升。
此外,自然资源的价格还受到资源质量和可获取性的影响。
高质量和稀缺的自然资源往往会有更高的价格。
综上所述,生产要素定价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在实际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为生产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并确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及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
劳动力的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市场上劳动力供应过剩时,劳动力价格往往下降;而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应时,劳动力价格则会上升。
《财政学》教学参考文献目录
《财政学》教学参考文献目录(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用)财政教研室一、中文著作:1.《财政本质问题论文选》财政部科研所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2.《改革财政学》王绍飞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9年版3.《理论财政学》何振一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4.《中国财政理论前沿》(?)刘溶沧赵志耘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5.《中国财政理论前沿》(?)刘溶沧赵志耘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6.《财政学》储敏伟杨君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7.《财政学》邓子基邱华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8.《当代财政学若干论点比较研究》姜维壮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9.《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上)姜维壮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10.《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下)姜维壮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 11.《比较财政学教程》张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2.《税收经济学》袁振宇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3.《税收学》曾国祥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版14.《税收经济学导轮》候梦蟾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15.《税收学原理》马国强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1年版16.《社会主义税收理论若干问题》刘志城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2年版17.《公共财政论纲》张馨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18.《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高培勇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19.《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平新乔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0.《现代西方财政学》邓子基等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4年版 21.《现代西方财政学》薛天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2.《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王传伦等著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3.《财政学》蒋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当代西方税收学》郭庆旺等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5.《西方税收——理论与政策》高培勇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3年版 26.《现代公共财政学》胡庆康杜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7.《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张馨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8.《税制优化原理》王雍君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129.《西方财政学说概论》刘永祯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30.《西方税收思想》李九龙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1.《公债经济学》邓子基等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32.《新中国财政税收史论纲》赵梦涵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3.《中国财政改革20年》何盛明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34.《当代西方财政学》刘宇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 35.《外国财政》付伯颖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36.《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罗伊.鲍尔著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37.《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何菊芳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版 38.《公共经济学》马胜杰、夏杰长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39.《政府采购理论与实践》孟春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0.《地方财政学》孙开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年版41.《政府经济学》乔林碧王耀才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年版42.《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刘云龙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年版 4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论》钟晓敏著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8年版 44.《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樊丽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5.《公共商品供给制度研究》卢洪友著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46.《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卫志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7.《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方福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8.《公共选择理论》许云霄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9.《公共经济学》杨志勇张馨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0.《公共经济学》谢赤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51.《国债运行机制研究》高培勇著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52.《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袁东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年版 53.《国债的理论分析》类承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4.《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毛寿龙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版 55.《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高培勇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6.《公共财政研究文集》吴俊培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7.《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张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8.《公共财政学》刘玲玲编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59.《财政学》郭庆旺赵志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0.《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齐守印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261.《政府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张志超李平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62.《中国国债市场机制及效率研究》李新著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63.《农村财政理论研究》周文军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64.《政府学概论》谢庆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5.《农业税收研究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部税政司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66.《财政资源配置学论纲》段国旭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二、译著:1.《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穆斯格雷夫著邓子基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2.《财政学》罗森著平新乔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3.《公共经济学》阿特金森等著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4.《民主财政论》布坎南著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5.《比较财政分析》穆斯格雷夫著董勤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公共财政》布坎南著赵锡军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7.《欧美财政思想史》坂入长太郎著张淳译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8.《日本现代财政学》井手文雄著陈秉良译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9.《税收经济学》詹姆斯等著罗晓林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8年版 10.《州和地方财政学》费雪著吴俊培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1.《公共部门经济学》鲍德威威迪逊著邓力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12.《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詹姆斯?M?布坎南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13.《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1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15.《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毛寿龙李梅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三、学术期刊:1.《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2.《中国财政》财政部3.《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4.《中国税务》国家税务总局5.《财贸经济》中国社科院财贸所36.《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7.《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经济所8.《涉外税务》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9.《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10.《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 11.《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中南财经大学 12.《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 13.《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 14.《当代财经科学》西安交通大学 15.《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 16.《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17.《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 18.《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 19.《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 20.《四川财政》四川省财政学会 21.《湖北财政研究》湖北省财政学会 22.《上海财税》上海市财政学会 23.《财金贸易》山西省24.《财政与税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5.《中国财经信息资料》财政部科研所 26.《经济研究参考》经济科学出版社四、报纸:1.《经济日报》2.《光明日报》理论版3.《中国财经报》4.《中国税务报》5.《中国经济时报》6.《中国经济导报》7.《经济学消息报》4。
吉林大学2014年下半年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07311030 2011311036 2009311030 2011311012 2011311031 2007311010 2008321015 2011931001 2011931021 2010931038 2011931027 2010321014 2010321018 2011321015 2010931025 2011931006 2011931026 2011931005 2011931012 5201098101 2011331063 2011331026 2011331120 2010331127 2011331102 2011331127 2011951022 2011951024 2011951018 2011331023 2011331037 2011951021 2010951030 2009951017 2011951013 2011331099 2011331042 2011331038 2011331054 2010331096 2010331139 2011331011 2009331003 2011611019 2010611004 2011611017 2010611028
张树功 高文杰 李勇 *从福仲 吴柏生 闫广武 吕品 胡湛 胡湛 金明星 崔启良 许大鹏 郑以松 贺天民 王欣 崔田 高春晓 李红东 崔田 张宗弢 裘式纶 裘式纶 于爱民 宋大千 林英杰 柏旭 张红星 李菲 吴玉清 杨文胜 贾明君 张红星 吴玉清 任爱民 张红星 汤钧 田文晶 崔占臣 关绍巍 沈家骢 姜振华 邹海峰 陈春海 孙丰月 孙丰月 张梅生 薛林福
李洁 张旭 李建华 彭诚信 于莹 王彦明 冯彦君 王彦明 王彦明 吕岩峰 那力 张贤明 *杨海蛟 刘雪莲 黄凤志 董才生 张金荣 邴正 崔月琴 韩喜平 韩喜平 宋连胜 韩广富 赵海月 赵海月 吕明臣 吕明臣 李守奎 王树海 沈文凡 张福贵 王学谦 尹允镇 宿久高 杨冬 傅景川 尹允镇 杨军 杨军 程妮娜 李书源 刘会军 李书源 朱泓 纪友清 史少云 李永海
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初探
重 点 专业 致 富 能手 培 训 现代 农 业 科 技 、 市 场 意识 和
经 营 管理 知 识 ,使 之 具 备较 好 地 参 与 市场 的能 力 ; 村 一 级 则建 立 农 民培 训 点 ,主 要 结 合 生产 实际 , 培 训 农 业实 用 技 术 , 为培 育 社 会 主义 新 型农 民储 备 力
生产 要 素 资源入 手 , 完 善农业 生产 要素 资源 市场 , 提
高农 业 生产 效率 , 促 进农 业产 业 快速 发 展 , 进而 逐 步 解决 影 响 中国社会 发 展的“ 三农 ” 问题 。
一
、
完善土地要素 市场 的措施
织, 使之成为联结供求双方的桥梁 , 从而降低农地流
转 中的交 易成 本 , 打破 农地 流转 的交 易封 闭性 , 使农 民在 价格机 制 的作 用 下 , 自愿将 土 地流 转 出去 , 以便
圄 鸯 圜卿鲺画掘
■ 陈红 英 戴 孝 悌
1 9 8 2年至 1 9 8 6年 中共 中央连 续 5年 发布 以农 订率和 经 营权 证 的发放 率 , 完 善合 同登 记 、 备案和 档 案 管理 制度 , 健全 土地 承包 纠纷 的调处机 制 , 确保 农 民享有 完整 的 、 长期 的土地 承包 经营 权 。
业、 农 村和 农 民为 主题 的中央 一 号文 件 , 对 中 国农 村
改革和 农 业 发 展作 出具 体 部署 。2 0 0 4年 至 2 0 1 5年 中共 中央 又连 续 l 2年 发布 以“ 三农 ” ( 农业、 农村、 农 民) 为 主题 的 中央 一 号文件 , 再 次 强调“ 三农” 问题 在 中 国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时期 的 “ 重 中之 重 ” 的战略 地 位。 由于 农业 生产 要素 资源 的优 化配 置 , 很大 程度 上 影 响农 业 生产 效率 和农 业产 业 的发展 ,并最 终影 响
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
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 = 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 MRP = MFC
MRP = MP • MR
边际收益产品 要素边际产量 边际收益
L → R L→Q
Q→R
MFC
边际要素成本
L→C
土地
地价 地租
生产要素的报酬
生产的两种产品的各种最大产量组合。
•
生产契约线所表示的两种产品产量之间替
代关系,实际上是以资源或要素投入既定为前提,
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
示。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Y
0
X0
X
Y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Y0
●B
A
X0
X
•
当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作为厂商的投入品,是通过市场购买进入生 产过程的,要素的购买价格决定厂商的成本,从而决定着 厂商的利润和最优产量,并由此决定着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量。我们只有对要素价格和要素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有所理 解,才能完整把握厂商的行为。因此,要素均衡价格决定 是厂商行为分析或供给理论的组成部分。
•
在生产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生产处于均
衡状态。
•
若沿着契约线分配要素,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
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为代价;
•
若离开契约线分配要素,总产量将减少。
• 任意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所有生 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
• 生产可能性曲线
要素价格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要素价格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要素价格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对要素价格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探讨要素价格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利与弊。
要素价格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要素价格是指不同要素的价格,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
要素价格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现有的要素价格体制中存在着价格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进行要素价格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素价格改革可以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产业和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要素价格改革还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
要素价格改革的影响经济增长要素价格改革有望促使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领域和企业流动,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素价格改革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企业效益要素价格改革可能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业的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然而,要素价格改革也有可能带来一些行业要素价格下降的情况,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总体来看,要素价格改革有望提高企业的效益,推动其发展壮大。
收入分配要素价格改革对收入分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前要素价格体制中存在价格偏低的问题,导致一些要素的收入过低。
通过要素价格改革,可以提高要素价格,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
然而,要素价格改革也可能导致某些要素价格上涨过快,进而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要素价格改革的深入推进,可能会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变革。
价格改革可能使得资源向效益较高的产业和领域倾斜,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受到冲击,而新兴产业则有可能迅速崛起。
要素价格改革面临的挑战要素价格改革虽然带来了诸多利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也逐渐成为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这些要素对每个企业都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进行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内的热门话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市场的问题在传统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市场的问题比较明显。
首先是土地市场。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土地资源的局部稀缺性,导致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紧张,一些地区的土地价格高居不下,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
其次是劳动力市场,一些地区缺乏高科技人才,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使得一些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
资本市场也存在问题,由于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不足,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
技术市场则存在技术转移难的问题,一些企业难以获取前沿的科技资源,使得其在技术创新上处于弱势地位。
二、新时期下的生产要素市场改革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生产要素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需要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和监管,推进城市扩容,适量增加新的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供应。
其次,积极推动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支持高技术人才和移民人才进入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的流动性。
此外,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最后,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起科技市场的咨询和技术转移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面临的问题。
三、生产要素市场创新行动在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中,改革、开放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
在改革的方面,需要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完善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
在开放的方面,需要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资进入市场。
在创新的方面,则需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和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中的竞争力。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财政和宏观经济效应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财政和宏观经济效应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阶段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这种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于财政和宏观经济方面到底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概念和目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和利用进行制度性的改革和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资本的流动,更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要素的束缚,引导资源流向效益最大化的产业和领域,以推动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财政的影响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财政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资源的流动,恰当地调整税收政策,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快企业发展并提高企业效益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可以鼓励企业参与竞争,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这样一来,企业将对经济产生更多的贡献,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更大的支持。
3.降低政府的运营成本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政府能够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从而降低政府的运营成本,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能够流向效益最大化的行业和领域,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体系的优化和升级。
2.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更好地运用生产要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
3.增强经济的稳定性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让企业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一定的经济规律控制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增加了整个经济的稳定性。
生产要素价值论与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Tl+Tz<G—A。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当一国的社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一定,即G和A’不变,一国的 B’(税后利润)和Tl+T2(税收总额)自然呈现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 2.一国征税效率的高低可用征税成本占A。+Tl+T2(社会总成本)的比 重来衡量,该比重越小,则征税效率越高,否则,征税效率越低;
3.理念3。税制体系的设计除应考虑公平和公正外,还应体现简明和高 效。一国的税制体系在根据前述价值来源征收相应税种的基础上,应尽量避免 开征衍生税种导致的重复课税。政府在按三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名义所得额 公正纳税之后,收入的所有者只应就继承的财产负有纳税义务。对继承的财产 征收遗产税可最终发挥“关门税”的作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也为下一代 人创造起点公平。简明和高效的税制体系有利于税收征管,从而降低征纳成 本,而复杂和烦琐的税制只会诱发逃税动因,徒增征纳成本。正如亚当·斯密 所言,存在逃税诱因的税法无异于“设阱陷民,完全违反普通正义原则”。一 个公平、简明和高效的税制有利于变征纳双方的对抗性关系为合作性关系,变 非合作性博弈为合作性博弈,从而在降低税收征纳成本的同时,也在一种程度 上实现征纳双方的双赢格局。
I●●352 两净租税闾殛探索——海峡两岸租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生产要素价值论与中国税制改革方向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漆亮亮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的劳 动价值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和抵触愈来愈明显和尖锐,并成为我们进一步解放 思想和深化改革以及推进经济学基本建设的“理论瓶颈”之一。中共十五大已 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一项基本制度。针对分配制度所发生的深刻和积极的变化,我们亟需从理论 上对其加以说明和论证。生产要素价值论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出路,同时 它也为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和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配置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配置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它们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配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给方面,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取决于其拥有者对市场报酬的预期。
例如,劳动力的供给量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当工资水平上升时,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
资本的供给量则受到利率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资本供给量会减少。
土地的供给量受到土地价格和土地开发成本的影响,当土地价格上升或土地开发成本下降时,土地供给量会增加。
创新的供给量则受到创新者对市场潜在利润的预期影响。
需求方面,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和市场价格。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量。
当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高时,需求量会增加。
市场价格也是决定生产要素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
市场定价的过程中,供求双方通过博弈和谈判来确定最终的市场价格。
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价格达到均衡水平。
市场价格的形成不仅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价值,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是指将生产要素分配到不同的经济活动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市场配置的原则是效率和公平。
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市场配置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效益最大的经济活动。
例如,当某个行业的利润率较高时,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该行业,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配置还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激励创新者和企业家,使创新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
公平是指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应该符合社会公正原则。
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但市场价格并不总是公平的。
一些生产要素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获得公平的市场报酬,如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的,通过市场化改革,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且实现市场价值的充分体现。
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农村经济中的实施也同样有其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一、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及实施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拆除垄断、放松管制、扩大市场化、推行竞争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完成资源配置优化。
实际上,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已经历了多次的推进过程,然而,这个改革的深入,始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直到近年来,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才得到了加速推进,而且其成果也越来越显著。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对农村经济的意义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村经济中,人口、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占据了重要地位。
市场化改革可以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加优化,使各生产要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村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更加全面地效应经济发展。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方式。
农业产业升级需求更高层次、更广阔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使得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推动。
3. 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市场化改革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农村经济中进行自由流通,从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态。
各种产业形式得到更好地发展,如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类型,解决了传统农业所面临的重复经营、单一途径等问题,促进了多元化的经营发展。
三、当前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挑战1. 资源分配不平衡在一个物资不足的年代,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在于坚持资源最优配备,推进资源有序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与需求分析
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与需求分析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例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
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是指在市场上买卖这些生产要素时所付出的代价。
本文将就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与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部分:劳动力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供给则受到劳动力人口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因此,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可能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下降。
3.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增加劳动力价格。
对于劳动力的供给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人口增长: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增长的影响。
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可能会压低劳动力价格。
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从而增加劳动力价格。
3. 政府政策:政府的教育、移民和福利政策都会影响劳动力供给。
政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福利待遇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
第二部分:土地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市场上的价格同样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土地市场的需求取决于用地目的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而供给则受到土地所有权和规划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土地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将推动土地的需求增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于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的需求也会增加。
2. 土地用途:不同用地目的对土地的需求不同。
例如,工业用地的需求相对较高,而农业用地的需求则相对较低。
对于土地的供给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的明确与保护将促进土地的供给。
在一些国家,土地所有权不清晰或不稳定,可能会减少土地的供给。
关于辽宁省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的思考
作者: 王岩[1];李圣君[2]
作者机构: [1]辽宁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2]辽宁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1252-1257页
主题词: 辽宁省 生产资料价格 价格改革 价格形成机制 出厂价格 大中型企业 市场调节价计划价格 原油价格 市场价格
摘要: <正> 一十四年的价格改革,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产资料价格从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国家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局面。
1 992年国家连续大幅度上调了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
辽宁省也相继放开了计划价格,使市场价格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市场因素逐步渗入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的杠杆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目前,省管商品已由过去的215种减少到27种,其中生产资料市场调节的比重占86%。
说明辽宁省价格形成机制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然。
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是深化价格改革的战略选择
作者: 乔刚
出版物刊名: 价格理论与实践
页码: 12-16页
主题词: 价格改革;生产要素价格;比价复归;劳动熟练程度;社会生产过程;轮番上涨;卷中;物价机构;供求关系;劳动力要素
摘要:<正> 价格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关键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价格改革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些商品的价格几经调整或放开,仍然呈现出一种'轮番上涨'、'比价复
归'的状况.如何总结9年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价值规律的解释仅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高度抽象概括的,即它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但是,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从全社会生产过程角度来谈价值决定时,就超出了个别商品价值形成的范围.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商品价值,社会劳。
赋予市场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权
赋予市场以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权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期刊名称】《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一个纵深发展时期,我们
更需要创造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和平发展的环境,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更深层次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建设,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制度的红利和人才的红利。
这个阶段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将主要依靠健全的市场体制来实现。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单位】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与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赋予侦查机关刑事和解决定权的正当性分析
3.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初探
4.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
5.法律
应赋予企业法人参加合伙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化要素价格改革是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点
深化要素价格改革是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点
陈资灿
【期刊名称】《价格月刊》
【年(卷),期】1998()2
【摘要】一、两个转变与要素价格的联系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就是市场机制在社会各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本质上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优化资源配置...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价格机制;经济增长方式
【作者】陈资灿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26.1
【相关文献】
1.深化要素价格改革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J], 陈资灿
2.内部审计在促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如何深化和拓宽经济效益审计领域[J], 无
3.内部审计在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如何深化和拓宽经济效益审计领域 [J], 无
4.深化价格改革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J], 陈德君
5.工商行政管理以自身转变促进和服务两个根本性转变——沈阳市工商局“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与工商行政管理”研讨会综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大经济学院指出价格机制改革最终是让价格反映成本
人大经济学院指出价格机制改革最终是让价格反映成本10月15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执政党和国务院协调一致推出政策意见,足见此项改革的重要性。
亲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吴敬琏老先生也专门为“意见”撰文,阐述价格机制改革的重要性。
生产要素和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虽然有过各种各样的专项改革意见,但是如此系统全面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改?改革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南都就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
价格机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必然结果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上周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迅速激起了市场很多热烈的反应。
价格机制改革在当前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郑:推出一项改革,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改。
本届政府提出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了能源改革、公共事业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集中到一起,就必须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所谓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企业从采购到销售,所有定价都是自己说了算。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方面企业说了不算。
虽然我们说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是没有几个方面不是政府不能决定的。
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
生产资料,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基本都是被政府控制的。
重要的生活资料,也就是所谓的战略物资,其价格也是在政府控制范围内。
所以,价格机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必然结果,要求政府松手,从竞争性领域的定价权退出。
南都:过去我们经常说要素价格改革一直在回避,现在是否可以说不仅要素价格,基本公共服务等价格机制改革都回避不了了?郑:可以说其他很多改革已经把政府对价格管理的能力问题顶出水面。
比如能源改革、邮政体制改革,这些改革都迫使政府提高价格管理能力,把价格工作做好做实。
电力改革是能源改革的重点,这就需要对电力改革中的垄断部分核算其成本的加权定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与现代市场体系研究李景曈 齐晓安(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春 130024)提要: 现代市场体系的健全需要生产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是要素价格改革问题,加快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二元性,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市场体系;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中图分类号: F12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9)01-005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这一纲领性文件再一次为我们指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发展要素市场,从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是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它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又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信息、技术等各类市场,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的关键是各类要素市场的相互作用,没有各类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没有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完整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和商品市场一起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充分进入市场,企业面临的市场必然是残缺不全的。
当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要求企业调整生产方向时,企业会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缺乏而无法实现,或者是一部分生产要素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商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局面不能从根本上改善。
所以只有各类生产要素全部进入市场,市场体系的完整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要素市场充分发展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国内是否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
如果生产要素不能充分进入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及各类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掌管者,这些要素必然形成条块分割,必然形成生产要素的部门垄断、地区垄断以及行业垄断。
市场的内在统一性被割断,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就不可避免,正常的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就会被阻断,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与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部门始终保持一定的依附关系。
这种情况的后果必然是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所以只有充分发展各类要素市场,打破部门、地区以及行业垄断,最终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没有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就没有运行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还要看各类要素市场的关联性,越是充分发展的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的关联性越强,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
各类市场的关联性,反映在各类市场参数的变化上。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正常,通常以几个主要市场指数为衡量标准。
如反映商品市场的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反映金融市场变化的利率、汇率等。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国家对经济实施干预,这种干预就是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按照预期目标在几个市场指标中进行取舍。
例如:我国进入2007年以来,经济过热表现明显。
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通过金融市场存贷款利率的提高,抑制投资,影响商品市场、房地产以及外汇市场等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事实上,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表现的与宏观调控上不相一致,我国房地产市场一段时间内房价依然走高,外汇市场外汇储备依然快速增长,这里有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性的原因,也有各类要素市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原因,这种关联性的强弱和各类要素市场发展的充分与否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在各类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各类市场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如参数的变化趋势,才能实行正确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体系运行的有序性。
(三)没有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竞争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应当是竞争的市场体系,即各类生产要素必须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每一类市场主体都可以通过竞争拥有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
否则,有的企业不用竞争就能获得较好的生产条件;有的部门利用自身对某类生产要素的垄断性,办官商企业,搞垄断经营,获得超额利润;有的各级政府对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当干预,使生产要素价格严重背离其真正价值。
所以没有生产要素市场,就没有竞争、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还应当是开放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向所有的主体和客体的开放,向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自由进入市场、自由地退出市场;允许国家放开的生产要素全部进入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市场、全国市场相互衔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
由此可见,要素市场需要充分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要素产权问题,即各类市场主体对生产要素拥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各类要素的充分市场化,意味着各类市场主体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拥有更自主的财产权,而这种财产权的实现又是通过公平、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来实现的。
二、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是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完善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以来,我国要素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要素价格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个《决定》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客观上承认了劳动力是商品,一定程度的遵循了价值规律,使劳动力生产要素逐步市场化。
其次,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和以债券、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已初见规模,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同业拆借利率由市场供求形成,债券和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汇率双轨制,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适用于所有人民币外汇结算和交易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活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实行银行售汇、结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实现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
从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这意味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再次,土地市场获得一定的发展。
1987年,在深圳开始试行土地出让制度试点,我国开始在建国后初次尝试土地有偿出让。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它的使用权可以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的出让;政府定期确定并公布基准地价、标定地价;政府实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按政府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政府实行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
我国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已向市场化迈进,但是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经济发展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时期,生产要素市场急需完善,生产要素市场表现的问题越来越集中: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制约了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一)劳动力价格的扭曲首先,劳动力价格不能充分由市场决定。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是由生产、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承认了劳动力是商品,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应该受市场调节,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应该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
事实上,我国劳动力价格并未充分市场化。
(1)劳动力价格水平高低有别。
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不断提高,受产业结构影响,我国企业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时,为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劳动力价格常常人为压低,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长期呈现低廉的态势。
与此同时,在社会转轨过程中,我国因行业垄断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又明显高于竞争性行业劳动力价格。
有关资料显示,行业垄断度每提高1%,行业平均劳动力价格水平会上升43.751元[1]。
(2)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中劳动力价格的不同。
改革开放后,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但仍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并没有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员工的薪酬并未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表现出:企业的薪酬体系和制度对市场反应迟钝,薪酬结构不合理。
如,企业津贴在总薪酬中比例很高。
除此之外,薪酬目标错位以及企业缺乏激励机制等,这些都使劳动力价格背离了市场。
(3)地区间劳动力价格的差异。
我国地区间劳动力工资差异相当大,各省(区、市)之间劳动力价格参差不齐。
处于高水平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工资年均劳动力价格为3万元以上甚至接近4万元。
低一些的地区如海南、江西、湖北等省的工资年均劳动力价格仅有1万元多一点。
[2]导致劳动力价格的地区性差异既有所有制改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户籍壁垒。
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各种资源的地区交流,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平衡发展。
如,地方政府利用户籍劳动力管理限制外地及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区,客观上造成劳动力资源不能依据市场需求配置,劳动力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
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生产要素因二元性形成的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其价值的客观事实。
(本文在劳动力二元性上详述)其次,劳动力价格的二元性。
说到劳动力价格的二元性,首要的是对二元性有一个认识,笔者强调的二元性是指理解、解释问题的方式,二元性要求从两个角度、观点或方面去看事情[3]。
由此得出我们研究的生产要素二元性和两个前提密不可分,一是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我国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
在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二元性,当前突出表现是城乡间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差异,即农民工劳动力价格问题。
农民工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农民工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其价格大大低于完全商品下的劳动力价格;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落后于城镇工人工资;农民工工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城镇常住人口工资水平;与城市工人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正是这一差异,200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民工荒”,民工工资有所改善,出现工资—物价连动的通货膨胀[4]。
同时,同一所有制经济单位中劳动力价格还表现出双轨性。
笔者这里谈的主要是城镇劳动力价格的双轨性,劳动力价格的双轨性引起劳动力价格失真,主要表现:(1)劳动力在市场体制下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歧视。
在一微观单位中(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城镇事业单位),在商品或劳务生产过程耗费的劳动力相等时,越是偏向计划经济体制,价格越高,相反偏向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