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从而: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
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
(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①注意“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②句中注意“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
(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
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
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⑶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⑦!”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盖:如果。
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③汩:扰乱。
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⑥忝,辱。
⑦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千里从师(________)②夙兴夜寐(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杂。
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答案】(1)跟随、跟从;早晨
(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3)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从”是“跟随、跟从”;“夙”是指“早晨”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然(表转折)、遣(派遣)、汝(你)、汩(扰乱)、专意(专心读书)”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结合上文“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可知,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结合下文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既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又担心日夜监督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跟随、跟从;早晨;
⑵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⑶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
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
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①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舟沿白堤止焉。
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②,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
画船经提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③也。
”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中:感染。
②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③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③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④咸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1)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3)【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②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
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④句意为:都停住而听。
咸: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蓊郁:郁郁葱葱;乃:才。
句意为: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⑴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
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
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
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
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
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
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
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
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
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
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
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选自《<孟子>三则》)
【乙】
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往之女家________
②或败奔________
③同敞危坐不去________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 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通“汝”,你,你的;有时;离开;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①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女”,通假字,通“汝”,你,你的;“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
(2)这句话的大意是:虽然他们两个人不再一个屋里住,但却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个人每天就赋诗唱和。
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A助词;代词。
B怎么,哪里;这里。
C就;竟然。
D确实,的确。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是:因此;服:敬服。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阅:经过;就刃:就义;颜色:脸色。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威武不能屈”意思是任何武力都不能令我屈服,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
结合【乙】中“同敞”的事例分析,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故同敞的事例能作【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
故答案为:⑴①通“汝”,你,你的;②有时;③离开;④恰逢
⑵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⑶D
⑷①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⑸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注】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贻:遗留。
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
“罕”,少。
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
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