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压电阻滑动变阻器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主要内容
本章在学习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介绍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有:
1.电压:电压的作用、单位,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使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等。
2.电阻:电阻及其单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3.欧姆定律: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短路等。
4.欧姆定律的应用:应用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应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等。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内容的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本章的特点
本章的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如对于电压的教学,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由于电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虽然旧教材阐述电压时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即以水流比拟电流,以水压比拟电压,以抽水机比拟电源的方法来讲解,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电压的本质。
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过分追求电压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和第五章没有要求学生定量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一样,主要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训练上。
对于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的构造等知识,课程标准也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即允许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表述可以不完整,不严密。
而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了“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弱化,而对科学探究过程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加强。
2.加强了科学探究。
如对于欧姆定律的教学,原《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演示实验“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结论,为学习欧姆定律作好准备。
这样要求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考虑过多,而忽视了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增加了体验性教
学目标,使科学探究贯串于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3.注重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对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规律及应用方面,原《教学大纲》要求“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知道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即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等终结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
原教材也相应地编写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对应用串、并联电路的公式进行计算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多。
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电路计算,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而课程标准删减了这一要求,而改为“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属于“了解”水平,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同时要求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特点
(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章教材的编写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例如“电压”这一节,教材没有像已往教材那样用水流类比电流和用水压类比电压
来引出电压的概念,而是通过生活中学生的感知直接点出电
压,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具体的电压值实例,使学生对电压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通过列出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电压值,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形成具体的认识等。
(二)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材在处理本章内容时,强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共安排了三个科学探究的内容,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等,课后习题也安排了一定量的科学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同时争对不同的内容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电压的教学是通过生活中学生的感知直接点出电压,对于电阻的教学是通过想想做做等方式来学习,对于欧姆定律则强调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则强调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等。
另外,教材还通过设立“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查找各种资料等方式来学习,充公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三)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后习题时,注重了实践性和开放性。
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设计“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这一活动内容时
给学生留有很大的空间,实践性和开放性并存,既强调了变阻器连接方法的技能训练,又鼓励学生在探究和使用过程中提出一些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又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教材采用比较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处理电压的改变问题等。
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的课后习题中都安排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制作和实际测量发现问题,并尝试对问题做出解释等。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处理本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时,删减了一些纯理论性的内容,而注重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突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在讲了欧姆定律后,教材没有列出并联电阻的规律及公式计算,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列出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的知识,要求学生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电路计算的难度,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
任感。
课后的习题也注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这节的课后习题是:(1)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供电电路,什么地方有可能发生短路?街头高压装置和学校配电室是否安装了护栏等防护设施?是否设立了警示牌?如果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自己查找资料,列出由于雷击而造成人身伤亡和其他损失的典型事例,分析产生的原因,总结防雷的几条原则,写成短文,向同学们报告。
第(1)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2)题主要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五)动手动脑,做到“三会”。
本章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一是要学会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二是要会设计、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所以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做到“三会”:一是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二是会画电路图;三是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这些过程。
例如对于“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这节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家庭、学校和周围社区实际,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评价建议
(一)注重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
对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该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同,不要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学习状况,对其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探究能力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等做出适当的评价。
如对“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节课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上,即评价学生是否能根据问题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设;是否能拟订简单的实验方案;是否能根据实验方案规范操作,并能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是否会分析数据结出简单的结论;是否能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对结果有一定的评估能力等。
而对于结论的正确与否不作重点评价。
(二)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
要结合本章的教学,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本章对学生的动手技能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过程的评价,如学生是否能规范地使用各种电学仪表和仪器;是否能规范地画图和连线;是否能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二是资料性调查研究能力的评价,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能力,也同样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通过上网及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力的评价,使学生学会查找各种资料。
三是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小制作、探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具体的教学建议
教学个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通过科学探究体会物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教材六章首图:章首图是雷电现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
思考。
可提问:生活中的电和雷电有关系吗?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实际生活中的放电现象。
(体现物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的教学理念)
第一节电压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练习会使用电压表。
图6.1—1是实验室模拟的雷电现象,即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与章首图相对比,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与科学实验也有联系。
教师可想办法模拟实验,演示放电现象。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
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本章的电学概念和规律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如关于电压的教学,首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对电压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灯光的明亮变化使学生弄清电压是从哪里来的?电压的作用是什么?(要从电压的作用上理解电压)让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用电器的电压值,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
教学建议:1.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2.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
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
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
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3。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可用设疑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电路中要想形成持续电流要具备什么条件?(电源、电路是闭合的)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电源起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在此处打比喻进行讲解。
(教师想一想用什么比喻恰当?研究探讨)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
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想一想你是如何做的呢?是不是讲完了再让学生看说明说呢?)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
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
的电路,并动手实验。
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
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
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
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
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建议: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提问:串联电池电压组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发呢?关于学生问到并联电池组电压时,由于并联电池组在日常生活中少见,教材未研究,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外研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共有5个小题,且都联系实际,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第2题自制盐水电池,并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
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器材,让他们动手实验。
有
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破对电的产生的神秘感。
在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时,大胆用“试触”的方法来实验。
遇到问题可讨论如何解决。
(一定要让学生尝试实验,检测方法并且用物理语言写出自己的做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科学的、合理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此节内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几下几个方
(1)学生能从电路图中判定电压表测量的是那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优为关键。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看出用电器的连接方法,然后观看电压表和那个用电器并联即可。
例如:
(2)在电路中正确认识电流表和电压表
在电路中为了简化电路
可以把电流表认为是导线,电压
表认为是断路。
例如:
1.在图所示电路的○里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填上后使之成为正确的电路图,且闭合电键K ,两灯均能发光。
2. 如图所示,已知两只灯泡L 1和L 2是串联,则在a 、b 、c 三个电表中(电 流表或电压表),a 是_________表,b 是_______表,c 是_________表。
(3)会用电压表检测电路故障
(4)用电表会判定水果电池的正负极(会方法)
对水果电池电一的高低的探究(控制变量法)例如:
物理课后,小明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插入菠萝,做成了一个“菠萝电池”。
小明想探究“菠萝电池的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猜想:“可能与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找来了电压表,连成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除了小明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一个猜想:。
(2)就小明的猜想,完成下列的探究过程:
①如何判定这个“水果电池”的正、负极?写出你的判定方法。
方法:
②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小明完成探究后,小丽在又对苹果进行了探究。
她的做法是将一节干电池、苹果、开关、电流表、导线连成
一个串联电路,把形状、甜度不同的苹果先后接入电路,
探究通过苹果的电流与什么因素有关?分别用电流表测
根据上述表格信息,将探究结论写在横线上。
结论: 结论二:
(4)我国每年电池消费量达140亿只,有一些城市已设
立了废电池收购站,如图所示,其主要目的
是 。
A .重新加工成新电池以节约成本
B .提炼出有用物质
c .防止电池中的某些物质造成环境污染
D .进行电池性能调查以改进新产品
(5)对电压表有怎样样的改革创新?(探讨研究)
第二节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这个探究是教材中没有告诉结论的探究。
它是从学生实验演变而来的,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过程完全的探究。
教材告诉了一个学案,有些探究程序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填写。
探究的结论,学生容易得出。
教材中之所以没有给出结论,其原因之一是标准中没有确定的要求。
建议:由于教材中给出了学生导学的过程。
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我探讨完成导学内容前五部分,然后让他们交流。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作为课外内容布置,让学生去完成。
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实验向学生展示。
具体对实验的评估方法:
(1)此实验要多做几次,找到他们的一般规律。
切记不
能用特殊来代替一般规律。
(a)可采用相同规格的灯泡进行,找规律。
(b)采用规格不同的灯泡进行,找规律。
(c)采用变换电源电压方法进行试验找规律。
(2)教会学生进行创新试验
教材试验用了一块电压表,在不同的地方测了三次,
是否用一块电压表测一次呢?用什么样的好处呢?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制作水果电池,是一个非
常有趣的实验。
不仅用菠萝可做,而且用其他水果、蔬菜如
葡萄、土豆等也可以做。
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电压表的作用,
进一步巩固了利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的方法。
此实验活
动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水果电池”你还发现了什么?让
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利用身边的
生活用品来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议:强化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此类题目在教科书上出现了两次,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
视,具体做法: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试验,让学生了解
水果电池的电压大约有多少?要想提高水果电池的电压学
生有什么方法?进行总结,教师补充即可,忌讳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让学生背实验,背结果)
STS: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主要讲保护环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我国在处理废旧电池上有哪些具体的做法?上网查询其他国家有哪些做法?(培养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
第三节电阻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阻的概念,单位是什么?变阻器是什么样的?怎样工作的?如何调节灯泡的亮度?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
本节内容电阻是电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对电阻的理解,探究导体长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及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电阻概念的形成:教材首先从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中引出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设疑导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观察家用导线为什么大多数是铜或铝?(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动手实验来获取不同导体连入电路中对灯泡的亮度的影响的信息。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知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有大、有小。
当阻碍作用相差无几的时候,又如何比较阻碍作用的大小呢?(在电路中放上电流表即可,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而体会将导体
对电流阻碍的大小用灯泡的亮度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显示,体会物理研究方法的运用(转换法的应用)
电阻的教学,教师应该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能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
教师强调实验的作用(通过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得到了什么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
从而形成电阻的概念,避免了过去的读概念、记概念的做法。
想想做做:建议:当学生自我动手试验后,课中提出思考: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困难是教师可引导,如“引起灯泡亮度变化,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材以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高压输电线使用的金属又粗又直,为什么不用细导线输电呢?
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电炉丝,看看它们有何特点?(螺旋状)提出问题问什么不用粗而直的导线呢?(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废电褥子里面的电阻丝,看看有什么特点?(很细)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倡导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借助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加深印象。
把导线比作道路,电流通过导线好比人沿着道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