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规划研究——以温州为例-徐海贤硕士论文初稿
城市滨海新经济带产业与生态空间布局协调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2 新理念、理论依据与政策门槛
211 主体功能区划理念
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和发展潜力, 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 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2006 年 3 月, 5国家 / 十一五 0 规划纲要 6 明确提出: 各地区要 根据资源 环境承载 能力和发 展潜力, 按照优 化开 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 同要求,
温州市地 处长三角 和海峡 西岸经 济区的 结合 部, 是浙江省第三大中心城市, 是全国十大活力城 市和 5个金融生态一级城市之一, 拥有国家级生产
基地 30多个 [ 1] 。温州市振兴滨海经济带, 发展临 港产业, 是对 接浙江省 / 海洋强 省 0 和 / 港 航强 省 0 发展目标和临港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快临
( Colleg e of City Science, Cap ital University of E conom ics and Business, Beij ing 100070, China )
Ab stract: W enzhou city w ill have a strateg ic transfer in its industries to coastal zone. Th is pape r, aim ing the issues in industrial layout, ocean ic env ironmenta l protec tion and eco log ical residence- suitable c ities in coastal new econom ic zone, stud ies the functional d iv ision, sav ing resources, pro tecting and construc ting eco log ica l env ironm ent, u tilizing new resources, and transform ing econom ic deve lopm en t m ethods, and promo ting ecolog ica l c iv ilization, presents a sc ientific layou t in functiona l d iv isions between industr ies and transpo rtation in the core of costal industrial zone, focus on eco log ical iso lation, protecting and sav ing w ater and land resou rces, and priority in rare eco log ies. T his paper com bines the spec ialties and issues ofW enzhou c ity, expands the po ints o f v iew and reasons. K ey w ords: W enzhou; coasta l industr ia l co re zone; industry and eco logy; concerted layou t
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徐海贤【摘要】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大都市为核心来进行空间组织,跨区域性是其区别于其它空间规划的主要特征,它对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起着导向作用。
结合江苏省都市圈规划,加强了对都市圈空间规划模式和规划思路的研究,试图把握都市圈空间规划的特征、未来的空间发展选择及对区域发展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都市圈;空间规划;规划模式;江苏省STUDY ON PA TTERN OF SPA TIAL PLANNING IN METROPOLITAN COORDINA TING REGION :WITH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CASEXu Haixian[Abstract] The trans-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MCR) to be organized by a metropolis or several metropolises,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MCR spatial plan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patial planning. Urban &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of trans-regional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planning, are to be guided by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MCR. On the basis of MCR planning of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tern and the strategy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tries to cat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choice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guide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MCR), spatial planning, planning pattern, Jiangsu province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它是以一种全新的结构来体现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的集约利用。
温州都市区视角下浙江平阳县昆阳镇城东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思考
(1.Beijing Qianzhihu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Ltd..Beijing 1 00044.China; 2.BeijingMunicipalAdministrative Ofice of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Desig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Beijing 100045,
urba n ization,industrial transform 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etland and urban culture an d SO on,to explore th e new urbaniza tion developm ent model of the east new distr ict of Kunyang town of Pingya n g count y,a n d puts forwa r d its function connotation,astheexplorationandreflectionoftheplanningm odelofthenew districtinthefutu re.
建箕与舅 遘计
A rchitecturalandSmwmralD ign
温 州都市 区视 角下浙 江平 阳 县 昆阳镇城 东新 区
新型城镇 化规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of Kunyang Town,East New District
2 浙 南万全平原 地 区综合认知
2.1 万 全平 原综 合 认知
万全平 原属飞云江 口海积平原 ,是温 州沿海 著名 的三江
大都市区建设中的城市管理实践与探索——以温州为例
大都 市 区建 设是 一 个 复 杂 的系统 工 程 , 要求 它
有 与之相适 应 的大都市 区治理模 式 和配套措 施 。城 市 管理是 大都市 区建 设 中 不可 或 缺 的 , 的基本 使 它 命 是有效 提供城 市公 共 产 品和 公 共服 务 , 足 市 民 满
史欠账 。市 民荣辱 观 和公 共 道 德失 位 或 迷失 , 共 公
( ) 一 温州城 市管理 模式 仍是传 统模式
在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 , 政府部 门为单一管理 主体, 社会和公民参与度低 ; 管理职责部 门多头, 职
能交叉 , 权责不 清 , 财权 事权 不对称 ; 管理 方式粗 放 ,
第 1 0卷
8 6 21 00年
第 4期
8 月
中 国
发
展
Vo _ 0 No 4 11 .
Chia De e o n v lpme t n
Au . 2 0 g 01
大 都 市 区建 设 中的城 市 管 理 实践 与 探 索
— —
以 温 州 为 例
陈传康
有 学 者 预言 ,1世 纪 是 城市 的世 纪 , 是 大都 2 更 市 区的世 纪 。对 于 即将 进 入 城 市 化 社 会 的 中 国而 言, 大都 市 区化 即将成 为 下 阶段 中 国城 市 化 进程 的 的适应性 也较 差 。温州 2 0 0 2年 3月成 立 城 市管 理 行 政执 法局 开 展 了相对 集 中行政 处 罚权 工作 ,0 8 2 0 年 还提 出了在 “ 两级 政 府 、 级 管 理 、 三 四级 服务 ” 的
浅谈我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区域规划理论
收稿日期 : 2007 - 09 - 12 作者简介 : 刘铁梅 (1979 - ) ,女 ,工学硕士 ,助理讲师 ,现在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
—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
1 大都市区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
我国现有流动打工人口超过 1 亿 ,其中城镇合计 吸纳达 8000多万人 ,由于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平稳而 高速的增长时期 , 预计至 2020 年 , 每年 将有 1500 ~ 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其规模与速度在世界上均 居首位 。在区域规划工作中 ,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 ” 问题 。城镇化率并非越高越好 ,城市也并非越大越好 , 在特定地区发展一些大城市 、特大城市以至大城市地 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但与此同时 ,更有必要研究多种
关键词 : 大都市区 ; 区域 ; 规划 ; 理论 中图分类号 : X3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0370 (2008) 01 - 0008 - 04
பைடு நூலகம்
PR IM ARY D ISCUSS IO N O N REG IO NAL PLANN I NG THEO RY O F M ETRO POL ITAN REG IO N I N CH I NA
2 原因分析
实际上 ,在大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 、小城镇之所以 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的总体 规划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而城乡总体规划实施的主 要障碍则在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大城市整体发 展需要对其的发展要求存在着矛盾 。由于利益主体之 间的矛盾而引发的行政区以及纵向行政主体之间的矛 盾 ,从而形成多元利益格局 ,多元利益格局表现为各级 政府和部分部门追求本级利益的自主意识 。在城乡总 体规划中 ,多元利益的主体主要是大城市 、各区 、镇及 部分强势部门 。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 ,倘若区域总体 规划中无法解决折椅问题 ,则必然会导致大城市规划 区内小城市或乡镇在新的行政体系下发展的混乱与无 序 ,从而直接影响大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因此 , 大城市规划实施及区域协调在对周边乡镇的总体规划 编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 4 ] 。
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政策建议
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政策建议摘要:本文把都市发展农业的相关理论与温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提出温州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然性。
并根据几种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提出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政策建议一、温州发展都市农业是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必然要求都市农业淡化了“城”与“乡”、“市”与“郊”的概念。
这就预示着从制度上建成“没有农民的农业”和“没有农村的农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率先实现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几年来,看温州经济发展,如何做好特色农业文章已经迈出了从单一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一个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已悄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规模不大,特色不特,档次不高,农民增收速度不快,依然是我们的主要问题。
如何突破传统,放大优势,进一步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温州农业的新格局,做好温州农业这篇大文章,依然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现代农业无疑为温州农业经济提高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温州都市农业的几种发展模式1、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特色农业和特殊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做起旅游这篇文章。
这种休闲的观光农业做好做足了农业功能的文章,大力开拓农业本身价值内涵,集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于一体,从以往的生活、生产功能转换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结合,收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温州市这样的农园经济近几年蓬勃发展,各个区县都提出了发展规划。
瓯海区按照“都市农业、出口农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方向,全区着重培植和发展花卉、蔬菜、畜牧、果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我区特色农业的五大支柱产业。
南部水网地带的南白象、丽岙花卉,茶山万亩杨梅、三垟万亩瓯柑等;中片万亩蔬菜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西部山区食草动物养殖、放养畜禽等。
形成鲜明的区域农产品生产布局和逐步树立起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经营理念。
(城市规划)温州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三章温州都市区规划 (25)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4)第五章主城区城市结构与用地布局 (34)第六章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38)第七章主城区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40)第八章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3)第九章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8)第十章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51)第十一章主城区城乡统一规划 (56)第十二章主城区给水工程规划 (58)第十三章主城区排水工程规划 (59)第十四章主城区电力网规划 (60)第十五章主城区邮政电信规划 (60)第十六章主城区燃气工程规划 (61)第十七章主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64)第十八章主城区生态保护规划 (65)第十九章主城区环境卫生规划 (66)第二十章主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66)第二十一章主城区城市开发强度控制 (68)1第二十二章主城区远景构想 (69)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70)附表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72)第一章总则1.0.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1.0.2条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
本次规划确定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全范围, 加上98版总规中确定的瓯北片、七里片的范围,总面积为2703 km2,其中陆域面积为1400km2。
1.0.3条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开发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4条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 2000~2005年中期 2006~2010年远期 2011—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1.0.5条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准之日起,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2.1.1条中心聚集,南北伸展:进一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提高对周边城镇与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
章温州城市规划公共参与实践中的探...
通过对温州市杨府山商务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的总结,结合我国城市商务区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信息时代区域性大型商务区的发展方向,对影响商务区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如信息发生方式、城市规划结构、规划理念、功能界定、交通系统及滨水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长模式对构建形成未来城市商务区空间环境的重要作用.
文章首先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以及温州模式的区域背景开始,然后从理论上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评述,明确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公共参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参与主体、参与环节、技术方法以及法律保障四方面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相对成熟美国和德国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比较借鉴。文章以温州为例,以笔者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为平台,回顾了温州市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历史进程及其在新时期的转型探索,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从多元的参与保障体系、多元化的参与平台、面向多元的参与机制三方面构建转型时期适合温州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新模式,以有效推动温州城市规划公共参与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
BASIC5.0。
3.期刊论文易千枫.林观众.Yi Qianfeng.Lin Guanzhong城市近期建设年度实施计划的实践探索——以2007年温
州市城市规划实施建议为例-华中建筑2009,27(3)
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是对我国城市规划实施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年度实施计划仍没有统一范式,各城市正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该文以温州2007年城市规划实施建议为例.归纳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并对完善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
4.会议论文范红轮.耿虹基于生态敏感区保护的城市生态园区规划研究2004
对新时期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几点探索——温州吴桥小区方案构思
对新时期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几点探索——韫州吴桥小区方案构思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住宅的规划设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社会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新的时期需要有新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吴桥小区项目缘于温州旧城改造.是我国当前城市住宅建设中的具体个案。
方案构思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点:与城市环境的衔接:环境资源均好性的保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适应性设计,使住宅在结构全寿命期间能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促进邻里交往,同时保证私密性,营造融洽的邻里生活气氛:体现温州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形成亲切而具人文气息的住宅社区。
同时,设计中还考虑了钢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住宅均好性可持续发展适应性邻里交往地方文脉钢结构对新时期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几点探索——温州吴桥小区方案构思ABSTRACTSincetheReform,Chinahasachievedgreatnnprovement0nplanninganddesignofurbanhousingHowever,wehavetoupdate0111"strategyandimplementationinthenewperiodtocatchupwiththeever.changin8societyWuqiaoCommunityprojectoriginatesfi'omWenzhou’surbanrenewal.Itisatypicalcaseinthecontemporm'yurbanhomingconslrucfioninChinaanditisbasedontheinitiativeinfavorofinhabitantsandsustainabilityThefoUowmlgpointshasbeenexploredandpursued协theprocessofplanningmaddesign:consistencewiththewholeurbanenvironment;efficientandsustainableuseofresourcesuchasuseofrenewableresource;protectionofexistingonvn-onment;adaptabilitywhichmakesresidencesfunetionwellaslongasthestructureissound;combinationoftheeachhousehold’sprivacyandeasyaccesstocontmu.n31spacewhichissupposedtocontributetoaqualitycommunityatmosphere;emphasisongeographic,historicalandculturalcharactersofWenzhouRegionandapplicationofsteelstructureinresidentialconsmactionKeywords:Urbanhousing,shar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adaptability,neighborcommunicationrIocaJcontext,steelstructure.2.对新时期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的几点探索——温州吴桥小区方案构思序言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房地产业热浪迭起,居民住房更新换代,新的要素注入设计。
078.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探索——以温州为例
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探索——以温州为例章毓婷摘要:反思了现阶段温州控规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困境、实施困境、制度困境,以优化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前提下提出管理思维创新、控制指标调整、因区控制、与城市设计结合以及相关机制创新的改革思路,结合温州市规划管理实践及城市发展需求,探索了从编制到实施到项目的全环节控制制度构架,并对控规改革进行管理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简要评估。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改革,温州1对温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1.1温州控规的发展历程1.1.1阶段一,温州市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控规编制方法的推广1988年温州提出了地块控制指标+“图则”的做法,指定了《旧城土地使用和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和《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试行办法》两个地方性法规,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雏形。
四年后,建设部下发《关于搞好规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城市土地出让和开发活动的通知》文件,推广了温州引导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做法。
1.1.2阶段二,控规全覆盖的整合需求背景下规划管理单元制度的探索随着控规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暴露了控制作用不强、控制体系不适应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温州重点强化了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功能。
具体操作上规划管理单元结合“简要控制”的思想,强调“确定性”原则,构建了“核心控制”+“一般控制”的双控体系,并提出了不同级别的控制要求。
在实际编制中,以洪殿和永中两个单元为试点,按照分类分级控制的思想,在方便规划管理“可控性”的前提下,控制的要素定义为规模总量与主导职能、四线、公共服务设施四大块。
1.1.3阶段三,大量控规局部修改需求背景下的管理制度创新控规全覆盖后,逐渐凸显出“调整的频繁化与常态化、近期实施与远期控制的矛盾突出”温州控规特征发展历程等“实施难”的新困境,目前温州已认识到制度层面原因是现行控规困境的根源。
这一阶段的控规改革大力加强相关制度的研究,改变当前控规“技术研究倾向严重、制度研究明显滞后”的现状。
本次论文的主要篇幅则为厘清新时期温州控规管理制度构架及简要对改革实施评估。
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研究
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研究
徐海贤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1999(015)001
【摘要】作者以知识经济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简要回顾了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从知识时代的特性出发,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体系的建立、技术手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作了一些探讨,以此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徐海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规划探讨 [J], 章玉全
2.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规划探讨 [J], 章玉全
3.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 [J], 陈小卉
4.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现代城市规划创新 [J], 周向红;汪明锋
5.知识经济时代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建设 [J], 姚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达地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变革研究
发达地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变革研究
徐海贤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结合发达地区县(市)域①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域一体化进程等背景变化是规划变革的主要动因,规划必须应对这些背景变化提出适应性的变革要求;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问题、规模问题和外来人口问题是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针对发达地区县(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要求,认为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将转向突出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弱化"三个结构规划",强化片区规划组织,从新的视角研究区域支撑系统规划,并提出了乡镇联盟、规划垂直管理、跨区域增长管理等相应的实施机制,增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效力.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徐海贤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城镇体系规划——对广东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思考 [J],
2.新时期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J], 商哲;赵荣山
3.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注重基础教育设施规划 [J], 王婷
4.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导则研究 [J], 王宝刚;石铁矛
5.我国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模式研究 [J], 白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温州某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为例
以温州某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发表时间:2017-03-29T10:01:02.020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作者:陈鹏展[导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住宅建设成绩巨大,举世瞩目。
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5000摘要:本文对现代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并结合工程实例对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的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住宅建设成绩巨大,举世瞩目。
住宅的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空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每一个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涉及每户居民的切身利益。
本文以温州某住宅楼的规划设计为例,从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及环保设计等方面分析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1、工程概况温州某住宅小区是一个地势开阔、视野宽广的现代都市住宅小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为250000平方米,实际用地面积为80000平方米(见图)。
小区内共包含3栋20层的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楼,其中一栋为含地下一层车库的剪力墙结构建筑。
本文以其中一栋剪力墙结构住宅楼为例进行阐述。
该住宅小区与一公园毗邻,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浓郁的居住氛围。
用地为不规则四边形,地块地势平坦。
该住宅楼所在小区水、电、煤管线配套设施齐全。
2、规划设计原则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是提高小区品位和受消费者欢迎的前提。
很多在市场中畅销的优秀小区,都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项目调研,准确定位,然后聘请高水平的规划师进行招标式规划设计,从多个方案中择优,取其精华,集众优于一身,再反复研讨修改,最后才拍板定案。
任何规划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这种真正下功夫的反复提高的过程,才有可能出精品。
在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得遵守几个原则:(1)和谐共生。
“温州大市区”规划构想初议
“温州大市区”规划构想初议
杨卫建;李永璋
【期刊名称】《浙江建筑》
【年(卷),期】1993(000)005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杨卫建;李永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55
【相关文献】
1.黑河市区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初议 [J], 吕桂波;颜铭
2.温州市区行道树调查及布局构想 [J], 邵清松;黄金生;陈建敏
3.论大都市区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以大沈阳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例 [J], 余英;张雪松
4.完善内部控制:温州民企的理性选择--兼议温州民企"易初""黎星"等企业的倒闭[J], 刘建勋
5.温州市区常见草坪杂草调查初报 [J], 陈贤兴;余晓微;吴林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开发管理的角度浅析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以温州滨江商务区为例
从开发管理的角度浅析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以温州滨江商务区为例钱仁川【摘要】该文立足开发管理的角度,首先介绍城市滨水地区的基本概念,接着通过分析国内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建设的成功案例,对如何完善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总结出一些经验;最后通过从开发管理的角度分析温州市滨江商务区规划建设的实践案例,尝试在现代化建设中寻求一些适合温州城市特色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管理滨水地区的做法.%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waterfront.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some successful case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urban waterfronts, putting forward some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erfect the waterfronts planning, and sums up some experien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inally through analyzing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riverside business district in Wenzhou based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e article tries to sum up som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deas for urban waterfronts full of Wenzhou-style in our modem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09【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城市滨水地区;商务区;开发管理;规划建设【作者】钱仁川【作者单位】温州市城市中心区建设指挥部高级规划师 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城市滨水地区(Urban Waterfront)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之一温州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分析一、地貌与地质(一)、地形地貌(二)、地质地震二、水系与水资源(一)、水系(二)、水资源三、气候与气候资源四、土地与土地资源五、海洋与港口资源(一)、海涂资源(二)、海洋水产资源(三)、潮汐能源(四)、东海油气资源(五)、港口资源六、矿产资源七、旅游资源八、植物与动物资源(一)、森林资源(二)、草场资源(三)、农经作物资源(四)、珍稀动物资源(五)、自然保护区专题研究报告之二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区位条件和优劣势分析一、温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州模式”二、温州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与周边区域对比研究(一)、温州市在沿海19个开放城市和特区城市中的地位(二)、温州市在浙江省内11个市(地)中的地位三、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分区差异(一)、经济增长时段分析(二)、经济发展分区差异四、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一)、宏观区位条件与宏观发展空间(二)、中观区位条件与中观发展空间(三)、微观区位条件与微观发展空间五、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一)、崭新的发展机遇,突出的区位条件(二)、先进的市场运作,灵活的经营机制(三)、较强的工业实力,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巨大的海洋资源,突出的港口优势(五)、得天独厚、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六、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工业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明显,经济因素亟待提高(二)、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还较突出(三)、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发展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能人”流失严重(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悬殊的矛盾比较突出专题研究报告之三温州市工业发展布局研究一、工业发展现状特征(一)、基本特点1、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超过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也以集体工业为主。
【doc】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以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doc】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以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以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以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AnalysisoftheDesignofUrbanPublicSpaceinOuhaiCentralAreaofWenzhou 李开猛LiK—aimeng蔡云楠CaiYunnan吴志勇WuZhiyong摘要: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把握空间人性化,环境特色化,文化地域化,功能综合化,交通步行化等特点,并结合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探析了一些具体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瓯海中心区设计探析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sisofurbanpublicspacesystem,humanizationofspace,environmentalcharacteristics,cul—tureregionalism,functionintegrality,pedestriantrafficareproposed inurbanpublicspacedesign,acentralpublicspacedesigninOuhai,Wenzhouforexample.KEYW0RDS:urbanpublicspace,Ouhaicentre,design analysis城市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公共空间)泛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使用的空间,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和特色的载体,城市环境的精华和魅力所在,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是维系城市与居民的纽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追求品质,特色型转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公共空间环境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设计界兴起了公共空间设计的热潮.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公共空间设计并没有作为单独的规划类型而独立存在,其体系与设计方法有待深入研究. 一,城市公共空问设计探析国外对公共空间的探讨基本贯穿现代城市设计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相对而言,国内的公共空间研究工作开展较晚, 但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普遍认为公共空间的实质应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生活场所;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一般具备独特性,识别性,社会性,舒适性,通达性,连续性,安全性,愉悦性,和谐性,多样性,文化性,生态性等特征.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一般涉及建筑界面,道路交通,绿化植被,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广告牌匾,城市家具,无障碍设施,系统标识,公共艺术等相关的系统.公共空间设计一般应从多角度人手,实现公共空间外在与内涵,功能与形式的统一,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1,空间人性化人永远是环境的主体,空间的主体,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重人性细节的关怀,积极营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与空间,促进公共空间发展回归更加丰富的城市生活和人的需求.如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适当化整为零,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 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2.环境特色化强化环境特质,充分利用城市和规划区内外的景观特色资源和自然生态要素,塑造特色场所和特色景观,增强场所的身份感和识别性,建立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体现公共空间的独特性,识别性.3.文化地域化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精神气质,延续城市文脉,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地方特色,创造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根植性,标识性的空间特色.4.功能综合化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交往,休憩,游乐,购物,餐饮,节庆,观演,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通过功能的综合化,尽量创造条件提供多元化的复合空间选择,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多层面多方位的需求.5.交通步行化舒适,安全,连续的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脱离了汽车干扰的步行者的专用系统.公共空间设计中宜结合步行街,绿化, 广场等考虑人行系统的组织,保证区内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组织好区内的人流集散和区内各建筑物间的相互联系.如何在项目实践中把握公共空间设计的以上特征,在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对其中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析.二,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1.项目概况规划区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面积1.06平方公里,是瓯海区新规划的行政,商业金融中心.现状大部分用地为耕地和村镇建设用地,区内水系丰富.有半塘河,长浃河和莫名河三条南北向河流贯穿,交通主要依托东西向的瓯海大道和南北向的娄东大道.规划区定位为温州市城市次中心,是以行政管理,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和游憩娱乐四大功能为主导,集其他相关配套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中心区(图1).规划形成"两轴三心四区"的功能结构,其中"两轴"指纵向行政轴和横向商业轴;"三心"指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游憩中心;"四区"指办公服务区,行政办公区,商务商业区和商业游憩区(图2).2.公共空间总体设计思路通过提炼和继承温州地域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构筑结构清晰,文化浓郁,内涵丰富,尺度宜人,环境优美,个性突出——41——图1瓯海中心区总体鸟瞰图图2瓯海中心区总平面规划图图3瓯海中心g-&共空间主骨架图4浙南水街设计总平面图一42图6商业中心广场设计总平面图图7游憩中心广场设计总平面图的现代化公共空间,并以此塑造"瓯海扬帆,活力之心"的瓯海中心区形象风貌魅力.主要表现在继承"瓯居海中"(瓯海起源)等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行政办公区公共空间构思与布局; 提炼浙江地域空间"水乡文化"特色,打造"浙南水街",进行商业游憩区公共空间构思与布局;汲取传统"江南园林"精华,融入绿地,广场,步行街,滨水区等公共空间设计中. 3.公共空间主骨架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塑造瓯海区南北向中轴线(行政中心轴) 和东西向中轴线(商业中心轴),突出中轴线对城市总体框架的统领作用,奠定瓯海区未来公共空间的主骨架(图3).其中行政中心轴纵贯南北,构成瓯海城市中轴线,以文化,礼仪为主旨,集空间联系轴,功能综合轴,景观核心轴三位一体.布局以行政管理中心为核心和龙头,通过空间界定,交通组织,景观营造和视线控制,将轴线两侧的不同功能区紧密地联系起来.空间特色上运用中国传统的轴线手法,由北至南组织一系列建筑群,构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强调行政中心轴所界定的空间布局;保持轴线的通透性,强调开放性,从北向南,由严谨对称的布局形态,逐渐趋向自由变化,形成开放大气的整体形象. 商业中心轴横联东西,突出片区的重要商业功能空间,以时尚购物,游憩娱乐为主旨,是一条特色十足的线性商业空间,布局紧凑,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公共界面连续多变.空间特色上运用中国传统的商业步行街和水上街市手法,以小尺度的线性空间为主线,由东至西组织一系列小型商业广场和滨水游憩空间,构成富有情趣的空间序列,营造浓厚的商业气氛和多元化的商机活力,为瓯海市民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购物游憩天堂.4.河流水系设计挖掘温州水乡特色,梳理原有南北向的三条河流,同时打通横向水系,并于主要步行空间中规划多样的景观水体,共同构建水网体系.河流两侧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地,保证滨河生态走廊的连续贯通.其中半塘河两侧控制不小于2O米,长浃河两侧控制20米,莫名河两侧控制15米.利用滨河绿地建设滨河生态休闲公园,自然河道通过生态性的驳岸处理,形成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滨河景观带.内部人工的河道,以规整为主, 营造独具特色的浙南水街景观.5.步行系统设计提倡步行者优先的理念,营造适宜步行的环境,主要对策包括在中心区构建贯通南北,联系东西的完整的步行体系,十字构架的步行轴,南北向是礼仪,休闲式步行空间,东西向是商业,游憩,娱乐式空间.创造尽可能多的出入口,营建一定规模的步行空间,用步行桥,地下通道等联系成一体,将步行系统深入各个区域内部.采用步行广场与步行街相结合的形式,确保主要步行线路的完整连续.以主要步行街为主体,增设多条步行内街,水体,绿化景观与步行环境相结合,步行空间主题鲜明.6.重要公共空间节点设计(1)浙南水街设计利用区内良好的水域条件,挖掘人工河渠,将中心商业步行街设计成一条连接长浃河与莫名河的水街,结合现代元素再现温州浙南水乡的风韵.滨河步行街结合两侧具有浙南建筑符号的商业建筑群,共同打造一条极具温州魅力的"浙南水街"(图4).可设置滨水购物街,休闲商业街,创意小店,娱乐中心,瓯韵广场,特色书店,风情茶馆,水上主题餐厅等. (2)行政中心广场设计——瓯居海中运用传统风水理念,将已有设计的行政中心和法院大楼, 与规划的会展中心形成"品"字形的严谨布局,呈现出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寓意"瓯居海中"(图5).以行政中心为空间处理重点,强调由政府办公楼群和文化建筑群,行政广场和市民广一43场所构成的城市中心公共空间.通透的空间布局,充分展现出三者的景观风貌,并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与自然生态共呼吸. (3)商业中心广场设计——江南园林吸取传统江南园林的精华,以水造景,设置喷泉,叠水,溪流等多样水景,通过平台,木桥,廊道连通,周边种植绿色植物, 配以观景亭,雕塑,假山,小品等,沿庭院周边布置咖啡厅,商业休息平台,特色商店等,营造一个充满江南园林情调的现代商业庭院,为市民提供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特色购物场所(图6). (4)游憩中心广场设计一瓯韵之风拓宽浙南水街中部的河道,形成圆形的水街中心广场,一系列张拉膜呈弧形布设于广场正中,形成标志性景观.以广场为原点,向四周辐射无数线状空间,通过建筑空间,水景绿化, 步行环境等来尽情展示温州滨水文化的精彩.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浙南水乡的风韵,提升区域的商业文化品味.驻留区,流动区,通向水面的步行街与岸线成斜角,体现个性化的滨水视线走廊,舒适的步行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空间内涵(图7). 三,结语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本文主要结合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实例,对公共空间设计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析.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公共空问的形式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将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最终的目标,成功的设计能够积极的鼓励人们增加在室外的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城市活力,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形成城市的良性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北京亚泰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参考文献:[1】郭恩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建筑, 1998.3.[2】张景秋.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规划师.2004.12 【3]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卟城市规划学刊, 2006.6.[4】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建筑师,2003.3。
温州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
温州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及其基本特征1.都市型工业的概念界定都市型工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新概念。
最早见于1998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制定的《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其中对都市型工业的定义是: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切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等特征的工业[1]。
综合国内学者的定义,都市型工业是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临近消费市场、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2.基本特征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1)现代工业和传统工业相结合的“二元结构”都市型工业的“二元结构”特征,指的是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2]。
都市型工业一般面向都市竞争性消费市场,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表现为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存,空间集约化生产与大规模服务并存,简单劳动生产与高技能劳动生产并存。
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基金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都市型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项目编号R20100063)[作者简介]吴建明(1976-),男,浙江乐清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讲师,硕士。
加快县域城乡规划改革步伐
加快县域城乡规划改革步伐
谷荣;张伟;徐海贤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截至2004年底,纳入我们江苏全省村镇建设统计的有988个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为1.21万人,平均建成区面积为2.34平方公里;17157个村的平均人口为2248.67人,人均建设用地198平方米。
近年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省一些地方存在着“重城轻乡”、“重镇轻村”的现象,县(市)域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到位,城乡建设用地在空间上仍难以达到集约利用,布局结构也难以得到优化。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谷荣;张伟;徐海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关于加快阿荣旗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J], 冯方祥;
2.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J], 无
3.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J],
4.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暨年中工作会议在北流召开发挥县域优势激发县域活力
为加快富民兴桂夯实县域基础彭清华讲话陈武出席 [J],
5.来自运输生产一线的改革呼声加快改革步伐加快走向市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管理视角下大都市区规划管理机制优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公共管理视角下大都市区规划管理机制优化研究——以温州市为例摘要: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优化是城市规划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实施城市规划的根本保障。
2011年,温州市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初步形成大都市框架,为加强大都市区规划管理,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笔者首先对温州大都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规划情况进行了概述,进而论述了当前温州规划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温州的规划管理机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都市区;规划管理机制1、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的现状与规划1.1“扁平化”的空间结构现状特征温州“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由市场化和工业化双轮推动,这使得最基层的小城镇成为温州城乡发展主要推动力,“小城镇+工业化”成为温州城镇化的主导模式。
这种各自为政的模式在城镇化初期,快速地推进了城镇发展,但也掩盖了潜在的问题。
从空间特征来说,温州沿海平原地区基本形成高密度、连绵式、城镇密集区,但这种城镇空间其关键特征就是城镇间功能互动、互补不强,呈松散的扁平化空间结构。
扁平化的空间主体是大量的乡镇和农村发展地域提供了多样甚至是非正规的发展空间。
工业方面包括利用自家宅基地的家庭工业,非法占地的工业产房、村办工业小区、镇办工业区等,居住方面则包括农民进镇建房、利用工厂宿舍等多种形式。
这种混乱的、自下而上的破碎式蔓延发展为未来的城市空间更新与整合带来极大困难,而行政分割使得城镇空间整合异常困难。
1.2“层级网络化”的大都市区规划结构根据温州总体规划的大都市区规划布局,未来温州大都市区构建“一主两辅三极多点”空间格局,强化各级中心城市集聚整合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一主”是指以温瑞平原为温州大都市区的主中心,形成位于瓯江和飞云江“两江”之间、围绕大罗山一体化发展的都市核心区。
“两辅”是指以乐清和平阳苍南为温州大都市区的副中心,形成围绕温瑞都市核心区、承担重要产业和区域服务功能、支撑温州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都市功能提升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贤文章写的不错。
章节标题统一。
参考文献补上。
致谢。
朝林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大都市区规划研究——以温州为例研究生: 徐海贤专业: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 城市与区域规划导师: 顾朝林教授二O O 一年五月十日目录前言 (5)第一章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8)1.1国外大都市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8)1.2国内大都市区相关研究综述 (19)第二章大都市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25)2.1大都市区概念辨析 (25)2.1.1大都市区概念的建立 (25)2.1.2大都市区概念建立的意义 (26)2.2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7)2.2.1空间结构 (27)2.2.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27)2.2.3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27)2.2.3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29)2.3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 (29)第三章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31)3.1温州大都市区现状特征 (32)3.1.1 区位条件 (32)3.1.2城镇空间结构的扩展 (32)3.1.3主城区向深水岸区发展 (33)3.1.4 建制镇主要沿104国道和温瑞塘河等交通干线发展 (34)3.1.5海洋开发现状及其前景 (34)3.2组建温州大都市区的必要性 (35)3.2.1产业空间优化和集聚发展的需要 (35)3.2.2优化区域城镇土地利用和人居环境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36)3.2.3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和环境整治的需要 (36)3.3组织温州大都市区的可能性 (37)3.3.1温州大都市区自然基础 (37)3.3.2市场化、工业化为温州大都市区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37)3.3.3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温州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框架.. 373.3.4体制先行优势为温州大都市区的运作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38)3.4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定 (39)3.4.1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9)3.4.2中心城市与外围县要素联系分析 (40)3.5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分析 (43)3.5.1宏观政策机制 (44)3.5.2市场机制 (46)3.5.3工业化模式 (46)3.5.4温州人精神和社会网络 (47)第四章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47)4.1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48)4.1.1土地开发利用控制策略 (48)4.1.2 以交通为导向的规划策略 (49)4.1.3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50)4.2大都市区各级集聚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52)4.2.1相关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 (52)4.2.2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设想 (53)4.2.2远期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55)4.3大都市区各级集聚区功能定位及其组织 (56)4.3.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56)4.3.2温州“一带一核三中心”的空间经济格局 (57)4.3.3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59)4.3.4各片区主要职能组织 (60)4.4温州大都市区景观生态网络建设设想 (63)4.4.1大都市区绿化网络 (63)4.4.2大都市区水系、湿地网络 (63)4.4.3大都市区生态脆弱区的划定 (63)4.4.4大都市区开敞空间系统 (63)4.4.5梧埏片生态规划 (64)第五章温州大都市区规划实施途径 (67)5.1温州大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 (67)5.2温州大都市区运行模式建议 (70)5.2.1营造机制灵活的大都市区制度环境 (71)5.2.2成立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管理机构 (71)5.2.3构建两级双层次的大都市区管理机构 (72)参考文献 (74)前言大都市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它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龙头”的地位,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沿海大都市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问题,区域之间竞争强于协作,开展以大都市区为对象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变得尤为迫切。
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大都市区研究的有关理论,探讨我国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和调控,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研究背景选择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为论文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背景因素:1、21世纪,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大都市区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大都市区的出现将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与变化,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在城市地域形成新的规律化的流动与布局,使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和社区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原有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2、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的工作方式、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将会发生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将会对原有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区域空间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产生深远的影响。
3、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已相继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大都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地域形态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4、大都市区内外的各种矛盾也正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外来移民大量流入大都市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竞争加剧,城市下岗工人增加,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及其边缘区贫富差异逐步扩大,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社会极化以及城市蔓延,郊区土地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开展大都市区规划将逐步成为发达地区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对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为开展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加速了中心城市辖区调整力度1。
撤县(市)设区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通过将中心城市和外围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达到城市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为其他中心城市确定大都市区功能地域的合理范围,推进大都市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2、为我国大都市区空间平衡发展提供思路。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大都市区研究及其战略规划的一些成果,以温州大都市区专题研究为实例,提出大都市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调控措施,促进区域内部分工协作、整体协调发展。
3、探讨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文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引导大都市区内部各级城镇集聚区合理的用地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和区域环境保护等。
(三)研究的思路和论文框架本文以温州大都市区的组织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多中心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
研究的主要线索是按如下思路展开的:第一章为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综述。
该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大都市区的不同界定标准、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研究、各国大都市区的规划实践、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其中,着重对国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以为我国开展大都市区规划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就作者本人的理解,对大都市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建立大都市区概念的意义;接着作者对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进行了阐述,同第一章综述提到的相关理论一起共同构成实证部分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至第四章,以温州为研究区域,开展了组织多中心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组织温州大都市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温州大都市区范围的界1无锡撤销锡山市,新设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苏州撤销吴县市,新设吴中区、相城区;扬州邗江县更名为邗江区;南京江宁县更名为江宁区;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消县级淮安市和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区。
杭州余杭市、萧山市也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区。
定及其形成机制;第四章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的三个策略:土地开发利用用途控制策略、以交通为导向的规划策略以及多中心规划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区区与整体协调发展出发,构建了多中心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框架,包括大都市区内各级集聚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各级集聚区功能定位及其组织、大都市区景观生态网络建设。
第五章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都市区规划调控的途径。
主要包括:①通过行政区划的逐步调整,使大都市区行政管理界线与大都市区功能地域尽可能保持一致;②大都市区运行模式建议。
根据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运行模式,包括营造机制灵活的大都市区制度环境,成立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构建两级双层次的大都市区管理机构。
大都市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第一章国内外大都市区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1.1国外大都市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1.1.1国外大都市区的产生及其界定本世纪初,为寻求解决大都市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产业的空间分散等问题,反映城市功能地域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概念由此产生。
美国最早使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最初是基于城市人口统计的需要(fox,1985; Berry,et al.,1968)。
随后,欧洲各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相继开展了以中心市为核心的发达城市化地区的研究。
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大都市区的理解和界定的指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美国在1910年人口普查时就定义了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1960年将大都市区定义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2(人口大于5万)和与其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上的区域组成”(Berry,et al.,1968),直到今天的美国,也基本上延续这一统计标准。
美国学者邓肯(Duncan)曾使用零售贸易业、银行结算、商业服务业收支、制造业增加值以及批发贸易业作为研究大都市区的指标,提出具有大都市区特征的中心市人口至少应该在30万以上,在这个人口规模下,大都市的空间功能扩散才能达到专门化,才可能具有大都市区的某些特征(Berry,etc.1968)。
今天,典型的美国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的人口都超过100万。
1954年,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标准部仿照美国的SMA (Standard Metropolitan Area)定义“标准城市地区”的概念,来表示城市的功能地域,后来,城市的功能地域具体化为“城2这里的人口核心指西方国家中心市的行政范围,一般小于城市建成区,相当于我国的城市中心区。
市圈”,如被广泛应用的生活(通勤)圈、商业圈等,主要指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
1960年提出“大都市圈”,并规定除了外围地区到中心市5%的通勤率外,都市圈中心市人口须在10万以上,而大都市圈的中心市为中央指定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并且临近有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陈益宜,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