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三初级中学1.5《伤仲永》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

合集下载

《伤仲永》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伤仲永》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
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
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 不使学。

pān

正音, 正确朗读 chèn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 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 州, 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2.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 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 大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 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 目 光短浅, 而“不使学”。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终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达到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
天也。 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
远矣。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 且为
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尚得且为众人那而已耶?能

本来
译文
王先生说: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 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 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是 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 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 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本来 就平凡的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 说明 “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 中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伤仲永》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伤仲永》ppt课件

解释加红色的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 全
解释加红色的词
先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卒之 受于人者不至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对死去的人的敬称 相称 完全 最终 达到 尚且 那 本来 能 止 停止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文的词序,句 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
(2)凡是人名、官名、地名、朝代、年号等专用名词,只 照搬,不必去翻译。)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
(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 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 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 翻译课文 特殊用法
练习1
理解句式 结构层次 内容理解
小结 练习2
启示 名言警句 参考译文 课文朗读
退出
伤仲永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 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属)于
B.未尝识书具(
曾) 经
C.即书诗四句(
)写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
( 团结)
内容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课件(共20张PPT)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
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 ⒈“不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 ⒉“还自扬州” 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 ⒊“受之天也” “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 或上天赋予的。
尚且

本来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 最终却“泯然众人”。 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 之辈。 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 意味。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才思敏捷 才思衰退 才思平庸
见闻结合,使 叙事显得真实 可信。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 有什么作用?
•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 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 集》,作者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 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 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 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 对,他两次被罢相。晚 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 课件(共20张PPT)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 课件(共20张PPT)

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
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
的人。
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zxxkw
深层原因:“世隶耕” 直接原因:“不使学” 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zxxkw
“伤”:哀伤、惋
(1)逮:dà i 及。(2)穿壁:在墙上钻洞。(3)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 大学问家。
zxxkw
凿壁偷光
匡衡,他勤奋好学却没有蜡烛。邻居家 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 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 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 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 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 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 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后来, 他便成了大学问家。
zxxkw
囊萤映雪
• 【解 释】 原是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 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 刻苦读书。 注:车胤:东晋大臣。 孙康:官至御史大夫 。
zxxkw
囊萤夜读①
• 胤恭勤不倦②,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 则练囊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④焉。 【字词注释】

王安石因何而“伤”?
仲永叹曰:余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余受于人者不至也。余受之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 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zxxkw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 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 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他最终成 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 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 能够吧?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 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些
达到
停止
本来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 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后 天
伤 叙事 仲 永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才能
指物作 诗立就

不能称前 时之闻
使
泯然众 人矣


生 五
十二

三矣

5 伤 仲 永 优质课件 案七年级下 人教版

5 伤 仲 永  优质课件 案七年级下 人教版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
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 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否则大器难成。
叙事部分有详有略,有见有闻这 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也使内容集中,意旨鲜明。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 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 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 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 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 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 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 之才。
少年时期——
才能衰退
不 使 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能平庸
“泯然众人矣。”
2开篇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 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仲永的身份、 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 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 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方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 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有十分天资的人,加以十分勤学 苦练,才可能使他的十分天资充分发 展。 --郭沫若


☆ 人的天才只是火
——高尔基
花,要想使它成熊熊 火焰,那就只有学习! 学习!!!

七年级语文下5 《伤仲永》课件1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5 《伤仲永》课件1人教版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问题探讨: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仲永的变化 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说
明了什么?
叙述:仲永的故事
扬 赞仲永 (闻之) 五岁神童(啼、忽、即、立)才能非凡
对比 (见之)) 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衰竭
(问之 二十泯然众人
知识积累三:比一比
忽啼求之 指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作诗
或以钱币乞之 代仲永题诗 余闻之也久 代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
受之天也 无意义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 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被
知识积累四:译一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
抑 伤仲永
才能殆尽
评论:要重视后天教育Fra bibliotek 今日论坛:你认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在线: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七年级语文下5 《伤仲永》课件1人教版
知识积累一:读一读,写一写
. 邑(yì)人 . 扳(pōn) 环. 谒(yè)
. 称(chèn)
. 泯然( mǐn)
知识积累二:记一记
1、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2、 未尝 识 书具:曾经。3、即书诗四句:写。4、 自为其名: 题访写 。。6、5、自日是扳指物仲作永伤诗环仲立谒永就于:伤为:邑…是人…,:哀此同。“就攀,“完谒成,。拜 7、 其文理皆有可邑观人者奇:之值:对得…欣…惊赏奇的地方。 8、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9、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 的人。乞之,请求稍他稍作宾诗客其。父10:把、…父…利当其作然宾也客:认为 ……有利可图。11、余闻之也久:无意。12、从先 人还家:已经去世的。13、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4、复 到舅家问焉:此。15、则其受于人者不 至也:受,“授”。16、卒之为众人:最终。17、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课件

补充课文注释
有的人 7.“或以钱币乞之” 或: 8.“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9.“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10.“贤于材人远矣” 贤: 比……优秀 最终 11.“卒之为众人” 卒: 况且 12.“且为众人” 且: 13.“固众人” 固: 本来
《伤仲永》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 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 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 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 拜(10m)
内容: 1.方仲永的变化有哪几个阶段?哪几段写到的? 2.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方法: 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起立交流,书记员记录,发言人准备。 3.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坐下,继续背诵课文。 4.展示疑难,师生解疑。
四、合作探究(10m)内容:
1.方仲永的变化有哪几个阶段?哪几段写到的?
有疑问的翻红牌向老师求助。 知者加速:完成的翻绿牌,试背诵课文。
三、互帮(6m)
(一)生生互帮 1.互说:同桌结对互说文意。 2.互述:用简洁的语言互相概括文章的内容。 3.疑难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二)师生互帮 1.师释疑各小组的共性问题。
补充课文注释
属于 1.“世隶耕” 隶: 曾经 2.“未尝识书具” 尝: 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3.“父异焉” 焉: 动词,写 4.“即书诗四句” 书: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从此 6.“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

语文:1.5《伤仲永》课件(4)(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1.5《伤仲永》课件(4)(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 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 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 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 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 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 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1.完成练习册 2.抄写课文及注释 3.背诵《伤仲永》及注释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实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
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
理解词语
隶:属于
世隶根: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未尝:不曾
异:感到奇怪
借旁近:就近借来
与:给
书:写
为:写
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观:看
自是:从此
是:这、此
就:完成
或:有人
宾客: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邑人:同乡人
乞:讨
利其然:贪图这样
扳:强要
环谒:到处拜访
使:让
从:跟从 泯然:消失的样子
称:符合
句子理解
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认为 ……有利可图 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 家见之,十二三矣。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 跟随 在 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代词,这件事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闻,听说过 相称,相当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情况 的名声相称。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不 如罢了。
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幼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五岁时)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 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先天得到的 通晓聪慧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
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疏通文意
属于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这句话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 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要 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 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 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 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 《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翻译时注意事项: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 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
(2)凡是人名、官名、地名、朝代、年号等 专用名词,只须照搬,不必去翻译。)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血汗。 爱迪生
zxxk
学科网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 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 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 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 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 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 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 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正音,正确朗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mǐn chè n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 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 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 而已耶?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把 赡养 ……当作 团结同宗族的人 内容 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 这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立即完成 文采和道理 从此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 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读准字音
n) 矣( yǐ ) 泯(mǐn ) 称(chè 隶( lì) 扳(pān ) 谒( yè ) 邑(yì )卒(zú ) 焉( yān ) 耶(yé )
正音 正确朗读课文
wé i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 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yì pān yè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曾经 书写工具 代词,指代书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代词,他,指代方仲永 名词用作动词,写,书写 附近。这里指邻居 动词,写上,题上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 对……感到诧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 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有的人 求取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惊奇 之。 渐渐 同县的人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对他的父亲以宾客 之礼相待,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通“攀”,牵, 这样 名词作动词 四处拜访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
有才能的人 他先天得到的聪慧,超过有才能的人很多。 很多 胜过,超过 比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 尚且 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