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内容
鲁迅立人思想是近代新青年革新精神的本质所在,它表达了近乎英雄主义的无
畏挑战,也揭示了对传统常规的反抗,与从容不迫的从容推移。
从思想内涵来看,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真谛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首先是追求
自由,追求自由注重人们身心自由,明确所有人具有平等的权利,维护公民政治。
其次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追求自白的权利,不可去干涉、压迫,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才能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和创新。
第三是团结四肢,团结四肢指的是团结祖国人民,弘扬友爱,感召更多的像鲁迅一样的精神能手,把国家的繁荣和盛世延续到后代。
最后是推翻传统畸规,推翻传统畸规注重追求进步,反对传统落后思想以及死板宗教,主张吸取传统优点不受控制,用先进技术来完善旧有体制。
透过鲁迅立人思想,人们痛定思痛,学会深入思考,革新传统,实现自我发展,构建崭新的未来,把个人愿望实现、追求理想,彰显自己完整的进步可能性,从而全面展现个人的原则性。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揭示他对社会、人性和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突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他主张文学应当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鲁迅认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真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的文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他提倡以人民为写作的对象。
鲁迅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民大众,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鄙视文人的傲慢和虚伪,主张文学要回归到人民生活中,描写普通人的命运和经历,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斗争。
其次,鲁迅注重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
他经常用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和讽刺手法来表现问题,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唤醒人们的觉悟和思想。
二、鲁迅的文化立场鲁迅的文化立场可以概括为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化。
他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道德和思想观念的虚伪和荒谬。
鲁迅坚持用尖刻的文字剖析和批判社会现象,在《呐喊》、《狂人日记》等作品中,他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坚信只有通过现代文化的推动,中国才能真正翻身。
鲁迅所倡导的现代文化主张民主、科学、进步。
他赞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应该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化的大融合。
他主张建立民主国家,推进社会进步,通过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激发了后来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创作。
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让他们明白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鲁迅立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立人思想深受中国近代历史变革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首先,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通过讽刺、嘲笑和讥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贫穷和愚昧。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困境。
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相信人性中既有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他批判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敢于思考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鲁迅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他倡导人们要追求真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鲁迅对民族觉醒的呼唤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鲁迅深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落后,他痛心于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悲惨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他力图唤醒人们对他国的认识和认同,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鲁迅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呼唤也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中国人。
综上所述,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和言论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和对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
解读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言论进行解读,探讨其独特的文化观念。
一、视角批判下的文化传统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被批判和反思的。
他通过《狂人日记》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于封建文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他的文化观念发散出一丝反叛和批判的意味,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和自我思考。
二、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融合鲁迅先生对于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他在《狂人日记》中称中国传统文化为“活死人文化”,并呼吁进行彻底的文化更新和变革。
然而,他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他主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进行融合,赋予其新的内涵。
三、对于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反思鲁迅先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反思也是他文化观念的一部分。
他在《狂人日记》中揭示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反思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困境。
他呼吁中国人要有自信地面对西方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机械模仿,而是要以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适应中国的国情,并开拓出一条具有自主性的发展道路。
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抗争鲁迅先生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抗争精神。
他在《狂人日记》一文中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抗争。
他认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并努力保护和传承。
他主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相结合,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与反思。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呼吁进行文化更新和变革。
他对西方文化的探索与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抗争,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独特见解与坚定信念。
鲁迅先生的文化观念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
外族的入侵 , 抵抗一败再败 , 一个 自大的民族终 于暴露 出不堪一击 化 的反叛和继承等诸多问题 , 他把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 、
的真面 目, 割地赔款使 中国丧失 主权 , 种族灭 亡迫在眉睫 , 民族危 人 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 中国、世界文化 的继 承与批判 等问题都融 机 日益凸现 , 而 当时 的中国则呈现出两种现状 , 一是 以最 高统治者 人 “ 立人 ” 思想之中 , 通 过塑造一群群精 神独立 、 个性张扬 的“ 精 神
迅 的“ 立人” 思想 , 根源干 中国的传统文化, 立足于 当时 中国现状 , 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 具有特定的 内涵和积极 的意义。 关键词 : 青年鲁迅 ; “ 立人” 思想; 形成基础 ; 内容特点 鲁迅作为一个历史的现 实主义者 ,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潜在 的 正 式形 成 。 制约 和影响 。面对 当时内忧 外患 的中国现状 , “ 传统文化 熏陶出的 青 年鲁迅所立之人 , 与西方单 纯的个人 主义相 比较 , 由于中国 ‘ 以天下为 己任 ’ 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 使得鲁迅 试图通过 ‘ 立人 ’ 当 时 的 社会 现状 和人 的发 展 程 度 与 西 方 有 别 ,故 而 比西方 个 人 主 复兴 中华 ” , 即通过“ 立人 ” 达到“ 立 国” , 这种深 刻而有点偏颇 的“ 立 义者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 他们既要追求 个人的主体性 , 又要追求 人 人” 思想 , 在 当时 中国社会乃至今 天都具有积极 的现实意义。
有 阆以思 , 奋袂而起者也 。不然 , 吾 将服箱受策之不 暇 , 宁有 如许
[ 3 ] 鲁迅 . 中国地质略 论[ A] . 鲁迅全 集 : 第八 卷[ M] . 北京 : 人 民
青年鲁迅由起初认识 到国民性 的缺陷发展到后来明确 的 “ 立 文 学 出版 社 , 1 9 8 1 .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鲁迅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A.鲁迅专题1.简析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
革命文学的前期,鲁迅受到左翼文学团体的攻击,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思想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的影响,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认为“阿Q时代早已死去”,同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五四作家划清界限。
他们认为鲁迅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时代,只能代表清末及义和团的时代,而鲁迅本人更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要“替他们打包,打发他们去”。
之后,鲁迅依据马克思文艺思想对左翼文学运动进行了认真思考。
为了与后期的创造社和太阳社辩论,鲁迅认真研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了卢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当国民党政府开始镇压左翼文学运动的时候,鲁迅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同时,鲁迅指出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应当正视严酷的现实,重新思考对文学的定位。
“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到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文艺“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记录”。
最终,鲁迅与左翼文学力量团结起来,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
1929年,在共产党的指示下,创造社、太阳社停止攻击鲁迅,准备与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同路人联合起来,成立有组织、统一的革命文学团体,借以反抗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等七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总结了左翼文学运动的经验教训,并针对现时文艺界所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乐于空谈、盲目左倾等问题,提出来中国作家应当扎根革命斗争实际,如果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单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由此,鲁迅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旗手。
2.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1881——1936)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也是第一个以丰厚的文学创作真正体现了新文学实绩的作家。
浅论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成
西安
705 ) 104
要 ] 鲁迅 立人 思想 的 内涵 就是 关注人 ,通 过 改造人 的 生存 环境 和人 的精 神 ,达tz 的彻底 解放 。在鲁 迅 “ l ,- 立人 ” 思 想的 形成 过
程 中,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 因素。梁启超的 “ 新民说”、章太炎的个人 的绝对 自由都给 了鲁迅极 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鲁迅人 学思想又从 西方近现代思想资源中汲取 了大量的养料。从鲁迅对各种学说和观点的取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根
一
、
的精 神 和人 的 生存 环境 。他注 重人 ,强调 对人 的关 注 ,因而 又被 称 弄 清所 立之 人 的生存 现 状 ,必 须 “ 先行 发露 各样 的劣点 ,撕 下 那好 为 “ 学 ” 。鲁迅 认为 ,中 国要实 现 现代 化 “ 在立 人 ,人 立而 后 看 的假 面具 来 ” 。这样 才能 引起 疗 救 的注意 ,才能 根治 其痼 疾 ,立 人 首 凡 事 举 ” 。也 就是 说要 想 “ 国 ” ,最根 本 、最关 键 的任 务 是 “ 兴 立 出 “ 新人 ”来 。鲁 迅对 中 国人 生存 现状 做过 这样 深 刻 的揭示 : “ 想 人 ” , “ 人 ”是 “ 国” 的前提 。所 以 ,鲁 迅 “ 人 ”思 想 的精 做奴 隶 而不 得 和暂 时做 稳 了奴隶 ” 正是 由于 这种 长 期 的窘态 生 活 , 立 兴 立 神 实质 在 于摒 弃 国 民劣 根 性 ,重 塑 新 型 的 民族 性 格 , 以达 到 “ 兴 中 国人 身上 积淀 下 了相 当多 的劣 根性 ,奴性 意识 、面子 观念 、看客 国 ”的 目的。他 所从 事 的文 艺 运动 就是 通 过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和传 统 心态 以及 麻木 、冷漠 、愚昧 、保 守 、卑怯 等 。这 些 劣根 性不 仅妨 碍 文 化 来 “ 人 ” 的一 种 手 段 。鲁 迅 的 “ 立 立人 ”思 想 ,重 在 个 体 , 了他 们做 为一 个 真正 的 “ ”而 存 活 ,同时 也妨 碍 了 中华 民族作 为 人 “ 尊个 性 而 张精 神 ” 。在他 看 来 , 国家 的独立 、富强 、民主 、是 必 个 真正 的 民族 而 “ 自立 ” 。可 以说 ,鲁 迅 是含 着热 泪对 中国 国 民 须 以保 障每一 个 具体 个 体精 神 自由为前 提 。 “ 致人 性 于全 ” ,是 其 性 的劣根 性进 行 深入 剖析 。其 批 判 国 民劣根 性 主要在 于 揭示 国 民的 策 略 ,鲁 迅 一 生 为 之 奋 斗 的 ,就 在 于人 的精 神 的解 放 和 人 性 的 健 灵 魂也 引起警 醒 ,从 而去 掉 自己身上 的奴 隶性 和 各种 因袭 的精 神 枷
鲁迅的文艺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鲁迅的文艺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艺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艺观、人民性思想、批判意识和文艺革命思想四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文艺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首先,鲁迅的文艺观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和人类内心矛盾和冲突的最好手段。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力求真实和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同时不断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面。
这种文艺观对当代文学创作也具有启示意义,即文艺作品应该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的矛盾,反映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其次,鲁迅的人民性思想强调文学要服务于人民。
他批判文学的贵族主义和自我陶醉,并呼吁文学要走向普通百姓,与人民生活相连。
这种人民性思想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即文艺作品应该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权益,帮助他们反映诉求、抗争压迫。
第三,鲁迅的批判意识强调文学要批判现实。
鲁迅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揭露社会现实中的弊病和问题,发扬批判精神,帮助人民认识现实、改造现实。
这种批判意识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即文艺作品不能仅仅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更应该通过批判的手段,敢于说出真话,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不正义。
最后,鲁迅的文艺革命思想强调文学要与现实革命相结合。
他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改变社会的现实,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
这种文艺革命思想在今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文艺作品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忽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需要高度关注现实革命的发展进程,为之奋斗,为之发声。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艺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念,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历久而弥新的启示和参考。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鲁迅的文艺思想,不断探索文艺的真正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当代文艺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鲁迅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鲁迅小说对剖析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思想家的特质,他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这就是它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和描写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3.对农民关注本身也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4.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中的他是最独特的存在,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鲁迅“立人”思想下矛盾的文化观
自知 , 但却不得不同时信奉这些相互矛盾 的思想 , 并且长久地处
于 精 神 的 矛盾 和 紧 张之 中 。 追 求 人 的 主 体 性 与 普 遍 解 放 , 信 他 相 现 代 哲 学 对人 的生 存 状 况 的深 切 忧 虑 , 导 科 学 、 主 、 性 , 倡 民 理 却
有 “ 代性 ” 征 。 现 为 具 有 强 烈 的 时代 感 和独 立 的判 断 意 识 、 现 特 表
批判能力 , 以及 一 整 套 建 构 和 确 立 新 的 价 值 认 定 与 取 向的 准 则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经验 表 明 , 文 学 最 终 作 用 于人 这 个 交叉 点 。 在 文 学 自身 的 价值 选 择 与 文学 如何 介 入 社 会 相 统 一 。这 一 点 在 鲁 迅
人 为 本 的 原 则 。把 人 作 为 高 度 自觉 的 主体 放 在 至 高 无 上 的地 位 上 .立 人 ” 是 在 尊 重人 的 个 性 和 平 等 、 主 、 “ 就 民 自由 的 基 础 上 来
确 立 人 的 地 位 和 价值 。 目的 是 要 使 国 民有 独立 的人 格 意 识 。 “ 国 人 之 自觉 至 , 性 张 , 聚之 邦 , 个 沙 由是 转 为人 国 。人 国既 建 , 始 用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雪丹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
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
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
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
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
他反专制,反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
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
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
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
27039-鲁迅研究-第03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三章鲁迅的文化思想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1. (领会)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重视人的价值在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文化历史任务,应该选择不同侧面五四时期:首先应强调人的个性解放30 年代: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起来·价值依据: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性的张扬、使人真正成为人·人们应懂得人的价值和尊严,恢复对痛苦的感觉,从而自觉改造自己生活环境2. (领会)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
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有需求时,才有物质文化的发 展;当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余裕”,增长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时,也才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新的社会制度应该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把人们从单纯谋生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很多余裕, 使他们产生更多精神要求,从而 刺激文化的进一步发达。
文化的停滞:文化发展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又限制、改变人们欲求的增长。
此时内部动力已难 以推动其前进,需要借助外力推动。
文化同化:高位文化将低位文化同化。
笃信中国的文化同化力,不在意民族危机,误以为中国文化永 远长存是糊涂的。
应以宽阔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来改造文化。
拒绝等于自动放弃能促使自身 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注重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文化发展观。
3. (理解、运用)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
(1)多元性、多层次性。
多元性:新、旧、东、西文化自觉思考与吸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快文化由旧向新转换,各 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多层次性:形而上的层次、实体性的层次;自觉意识的层次,非自觉意识的层次。
(2)批判性。
文化批判——文化革新,坚决否定封建旧文化,后期还增加了马克思注意内容,强烈地攻击中国 固有的精神文明,目的是为了促使民族的进步和富强。
(3)辩证性。
形式上偏激,根本上辩证科学性。
偏至是文化发展阶段性中的必然现象。
新文明 旧根迹+矫往事 而产生的偏至。
鲁迅的思想
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思想核心是“立人”\x0d鲁迅无疑是一个思想上的超前者,也是一个思想深层怀有巨大痛苦的灵魂.纵观鲁迅一生,以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为参照物,可以看到他对现实中的思潮几乎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也正是每一个真正独立的思考者(而非具备超凡个人魅力的"卡里斯玛")所必需的先决条件.鲁迅个人与时代主潮之间,象两条彼此深有关联,但交叉处也不多的曲线.\x0d鲁迅永远在两个命题之间撕扯自己的灵魂.作为弱国的子民,他首先希望自己国家的强盛.幼年家道中落给他留下极深的阴影,使他也一直采用这种视角去看国与国的关系.这种视角本身并无所谓对错,而且,那时主动采用这种视角来看待国际世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倾向.所以,鲁迅的这个倾向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始终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种心理.因此,所有的"拿来主义"也好,"师夷长技"也好,无不打上深刻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烙印.但鲁迅不同他人之处,就在于除此之外,他同样关心的那种超越功利层面的价值.\x0d鲁迅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思想主要关注在"立人"的自由层面.此时他的关注,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青年气象,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乐观倾向.尽管如此,鲁迅此时的起点是很高的.由于在江南路矿学堂等处所受的自然科学训练,使他对西方物质文明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有较多的了解,对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有着很高的评价与期待,这使他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与追问,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同时,此时他的知识结构里吸收了较多的俄国、东欧弱小国家的文学作品,以及德国作家的思辨作品,使他既对弱国、弱民,有了先天的同情,也使他拥有着不可再得的穿透力眼光.这时期的"立人"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与此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呼声,鲁迅的目光不局限在现实的层面,而是从不那么功利的角度,切入人的精神与价值层面,强调人的个性价值与精神自由.这在当时不仅是庸众所不能理解的,即使是革命者,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从具体斗争中抽脱出来,关注国民的思想启蒙.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斥革命者不从事启蒙,这样从现实功用出发的指责如同反问鲁迅为什么不行刺一样无稽(当然,从鲁迅的主体心理角度,探求他的心态是否临事懦弱,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理解鲁迅的心理、感情和思维状态),但鲁迅此种声音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发现那个时刻的声音是多声部的.另外一点就是,鲁迅此时对个体的价值、自由的张扬与他所最终希望达到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功利目标,是非常复杂的纠缠在一起的.在这里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清楚,鲁迅强调个体价值、自由,到底是不是以国家富强为最终指归.但鲁迅此时在论述中是两者并重的,甚至他对个体价值等的强调还要更突出一些.\x0d1911年辛亥革命,让鲁迅获得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革命成功背后的现实,让他体会到失败的阴影,而这种似乎怎么也走不出的失败与失望的笼罩,正给予了鲁迅另外一种思考的深度,虽然这要以他精神上的痛苦为代价.这种思考的角度,就是鲁迅特有的悲观主义.它几乎无时不体现在文字中.那两极悖论之间的撕扯,那无处可去的彷徨,那从渴望成为英雄(《摩罗诗力说》)到承认非英雄(《呐喊·自序》)的过程,那作为先驱者的寂寞与自己曾一时寄予希望之民众间的均不可依靠,都在鲁迅的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1979年前,学界多以"虚无主义"等概念轻易否定与习惯的所谓"乐观主义"思维模式不同的思想,而拒绝张开眼,看更深刻的人生的悲凉.鲁迅的这种情绪,与五四文学那感伤情绪的笼罩有所关联,但已经进入到自我绝对性的怀疑,对一切终极价值的怀疑.所以90年代的有些学者以"无赖"命名鲁迅,有一种片面的深刻.\x0d1927年后,鲁迅慢慢开始左转.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中国最深刻、最痛苦的灵魂所遇到的一次公开抢劫.他的左转,有着功利主义暗影的缠绕.总是独自面对"无物之阵",总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去做,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总会觉得难以为继.一个老肩住"黑暗的闸门"的人,老在视野以内看不见光的人,对于光的期待,势必更强烈一些.一个年近半百的孤独老人,无论是从自己对被压迫者的同情,还是从对"清党"历史的所见所闻,对当时被打压的政党怀有本能的好感;一直寂寞的战斗,也使那种表面上的"同志"、"组织"给予他很大的温暖之感.因此,鲁迅的没有坚持,似乎不太应该苛求,相反,我们倒应该为他肩住黑暗闸门已有那么长时间而惊讶.但我们仍然不得不痛惜,痛惜这个中国最深刻的灵魂之一如此轻易的向所谓的乌托邦和历史理性交出了自己,从而没有达到依20年代他的表现本应达到的更高高度.尽管他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命题,比如对"奴隶总管"和"革命工头"的批判就与《野草·影的告别》中说的"有我所不愿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相呼应,但总体上,他的文章较多的涉及意气、政见和现实,缺少20年代文化意味上的鞭辟入理.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危机使得世界上大批知识分子左转,布尔什维克有效的组织和诉诸于历史理性的信念,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量左转.但他们均如同浮士德一样,在交易里失去了最不该失去的东西.\x0d鲁迅的思想,如果说还有不足,那么就在于因为自己知识结构所限,对于英美自由主义思想,所知非常有限.这使他终生疏远着胡适等人,也使他的自由观比较多地停留在强者的自由,积极的自由.这种自由观由于先天的缺陷,对于如何落实到普通民众的自由保障,缺少建构的力量.而鲁迅的这种自由观与毛泽东的"贵我"、"勇斗"的思想,在基调上是暗合的,这种自由理念也成为49年后中国的指导思想,由于没有消极自由的平衡,带来了不小的劫难.。
鲁迅 立人
许靖日记[DH-000168]鲁迅立人立的是人的创新力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不自由的政治、文化制度,孔孟老庄的压抑人的思想,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可怕的文化和思想环境,------。
所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套在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躯上。
中国人的思想之手、思想之脚,分别被套上了思想之铐、思想之镣。
于是,中国人的思想,就再也无法挣脱这思想的镣铐,而获得其他先进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思想自由。
睿智的鲁迅,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的苦难。
中国思想女神,每日身戴镣铐,漫步在痛苦的地狱里。
鲁迅看到了这一切。
于是,鲁迅就决定英雄救美。
首先,鲁迅把所看到的一切残酷的现状,告知了世界;接着,鲁迅就开始用“文字之钥”,打开这思想镣铐;最后,鲁迅亲手把这思想镣铐,仍得远远的。
于是,中国思想女神,在被禁锢了数千年后,终于获得了自由。
鲁迅对中国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字贡献,不可估量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地狱里的惨景;更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愤怒地、流着泪地呐喊着,把这惨景,赶紧告知世界,以引起各方的警醒和解救。
正像瞿秋白在【鲁迅杂文选集-序言】中所说的:鲁迅肩扛了思想地狱的沉重的地狱之门,呐喊着让地狱中的人们赶快出来,使他们的思想从黑暗地狱,走到太阳底下。
瞿秋白是深知鲁迅文字和思想的巨大启蒙作用的。
难怪鲁迅视瞿秋白为唯一知己。
鲁迅性格孤傲,不被常人所理解,生活中,被鲁迅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很少;而被鲁迅视为知己的,文字中所记载的,仅瞿秋白一人。
鲁迅为什么要视瞿秋白为知己呢?因为,鲁迅从瞿秋白的对其的评论文字里,看出了瞿秋白是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的;而别人,在解读鲁迅思想上,谁也达不到瞿秋白的思想高度。
瞿秋白站在了极为特别的思想视角上,清晰地看到了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
鲁迅,大家从照片中,都知道他长得什么样;而这只是鲁迅的身体形象。
但是,鲁迅的真实的思想形象,到底什么样,就是瞎子摸象,各言其感,始终无法统一。
我们应该从鲁迅对瞿秋白的高度评价中,感悟出瞿秋白眼中的鲁迅的思想形象,才是最真实的。
鲁迅的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
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思辨加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扭转中国人思维的。
很早就有这样的提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应拘泥于个别词句和教条,主要是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那么读鲁迅的经典,也主要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
为什么要深读鲁迅,学习鲁迅的思维方法呢?因为鲁迅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无论是中国反封建的“政治革命”还是“思想革命”,立足点都是人,是人的思维。
只有人的思维改变了,政治和思想才能变化。
否则,一切照旧。
即使表面变了,实质仍然一样。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最直接,鲁迅和陈独秀、胡适所倡导的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书面文字从文言转型为白话,实质上也是一场中国人的思维转变。
这不仅是文、言一致,最重要的是思维与文字的一致,是思、言、文三维一致。
也就是心头、口头、笔头“三头”一致。
这对于扭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接受现代思想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试想倘若仍然是文言,用白话思维,再转换成文言写作,或者干脆完全用文言思维、说话和写作,像孔乙己那样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岂不成为笑话?鲁迅在杂文《透底》中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
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
”“阴沉木做的”头脑,怎么能很好地接受现代思想?鲁迅是推动与实践白话文最有力者,也是改变中国人思维的最强动力。
从文言文一跃而成鲁迅那样老熟、畅达、意蕴深厚的白话文,表达出那样独特、深刻、丰厚的思想,至今少有人比肩,该是多么难得啊!仅此一点,鲁迅就无愧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过:“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感官的人为富于智慧;技术家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
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
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
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必然包含多种层面的意义,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关照并予以多义性解读,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接近其思想本质。
本文将选取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非论:“科学”与“救国”鲁迅对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在此前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等文已有所体现。
他认为,科学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通贸迁,利于前时……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他还指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以知真理为唯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而不是为了追求实利,所以他们“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
在此意义上,科学成为人的精神、智慧和道德的统一体,也便具有了“人性之光”。
同时,青年鲁讯并不迷信国人所热衷的科学之于救国的各种学说,他审慎地指出:那些“抱残守阙之辈”,却“耳新声而疾走”,而“借口科学,怀疑中国古然之神龙”的人,实际上却不知“科学何物,适用何事,进化之状奈何,文明之谊何解”,其真实的心理是“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
对于“汝其为国民”、“汝其为世界人”、“破迷信”、“崇侵略”、“尽义务”、“同文字”、“弃祖国”、“尚齐一”的论调,鲁迅将其斥之为“伪士”的“恶声”。
而对那些“取经”的留学生,鲁迅讥讽道:“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
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
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
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撰写的《故事新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想像奇诡,诙谐风趣,寄托遥深,被称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 二十世纪初是新旧文化更替的历史转 折时期。思想文化上的反传统和建构二十世纪中华
民族 的新 文化 , 已成 为 历 史发 展 的 主流 。社 会 的变
民精神 比医治 肉体创伤 更重要。据许寿 棠 回忆: “ 鲁迅 在弘 文 学 院 的时 候 , 常 和 我 讨 论 下列 三 个 常 相关 的大问题 : , 一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 中
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 而启蒙的首要工作 , 则是“ 改革 国 民性 , 则 , 论是 专 制 , 共 和 , 否 无 是 是什 么 什么 , 招 牌虽换 , 色照 旧, 货 全不行 的” 。直到 去世 前不 】
久 , 仍在 思考 中国 的 “ 史 ” 并 说 : 我 至 今 还 在 他 人 , “
种个人的精神反叛看做是“ 群之大觉” “ 、 中国亦 以 立 ”24 [2的最佳途 径 。在 强调 “ 人 ” ] 立 的思 想基 础 上 ,
从个 体 “ ” 人 的主 观性 、 自觉 性 、 与认 识性 的高 度 , 建
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 支那人气质》 , 了这 来 看
些 , 自省 , 析 , 白那几 点说 的对 , 而 分 明 变革 , 挣扎 , 自 做 工夫 , 不求 别人 的原谅 和称赞 , 却 来证 明究竟 怎样 的是 中国人 ”6 。鲁迅认 为历 史 的变 革 , 先应 当 l嘶 】 首
国 国 民 性 中 最 缺 的 是 什 么? 三 , 的 病 根 何 它 在 ? J鲁 迅 弃 医从 文 , 弃 从 肉体 上 解 除 国人 痛 ” l 放 苦 的工作 , 而着重 从精神 上进行 思想 文化启 蒙 , 倡导 “ 立人 ” 思想 。鲁 迅 的一 系列 创作 着力 于 “ 出 国民 画
放 :是故将 生存两 问 , 逐列 国事 务 , 首在 立 人 , “ 角 其 人立 而 后 凡 事 举 ; 其 道 术 , 必 尊 个 性 而 张 精 若 及 神 ” i。鲁迅 把 “ 各 有 己 ” “ 归 于我 ” 样 一 Ds 7 人 、朕 这
形 成 了鲁 迅文 化 思想 的独特 个 性 。在 鲁 迅看 来 , 中 国像一 间“ 无 窗户 而 万难 破 毁 的 ” “ 屋 子 ” 要 绝 、铁 , 传 播新 思想 , 首先 要做 的工作 是 对 众 多 的不 沉觉 者
作为高度 自觉 的主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 立 “ 人” 就是 在尊 重人 的个 性 和平 等 、 民主 、 自由的基 础 上来确立人的地位 和价值 , 目的是要使 国民有独 立 的人格意识。“ 国人 之 自觉 至, 个性张, 聚之邦 , 沙
能够形成“ 现代 的态度、 价值观、 思想和行为方式,
构实践性的思想文化启蒙方式。把每一个 国民都能
成为具 有深刻 自我意识 能力 的独 立 的全 “ ” 成 为 人 ,
能够清楚地意识到 自己的使命 , 自己对于社会 的责 任的“ , 人” 作为“ 立人” 的具体 目标。
在 文化观 念上 , 迅确 立 以人 为本 的原则 , 鲁 把人
是思想的变革和观念的变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致 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谋求通过广泛的思 想文化启蒙 , 使处于愚昧落后精神状态之中的国民,
过程使鲁迅在思想文化观念上 完成 了现代性质的转变 , 立了全新的现代 的文化思想体 系。 建
[ 键词 ] 鲁迅; 矛盾; 文化观 关 中图分类 号 : 0 . I 66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62— 60 20 )6— 0 8— 3 17 8 1 (0 9 0 0 5 0 由是转 为人 国 。人 国既建 , 用始雄 厉无 前 , 屹然 独见
并 把这 些熔铸 在他 们 的基 本 人格 之 中” 。鲁 迅所 具有 的鲜 明 的文 化使 命 , 由于鲁 迅 具有 一 种 与 众 是
[ 作者简介 】吕继红 , , 台隆尧人 , 女 邢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 研究方 向: 现当代文学 。
一
58 —
现代文萃
不 同的新型观念 与价值标 准 , 即完整 的、 彻底 的和独
吕继红 , 研究 中 国的地 质 和矿 产 , 10 到 9 7年 鲁
立的现代观念与现代价值标准。所谓的现代观念和 现代的价值标准, 内涵指 的是文化的和观念 的形 其 态, 具有“ 现代性” 特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和独 立 的判 断意识 、 批判 能力 , 以及一整 套建构 和确 立新 的价值认 定与取 向的准则 。 中 国现代 文学 的经 验表 明 , 在文 学 最终 作用 于
的魂灵 ” “ 人 生 , ,为 而且 要 改 良这 人 生 ” 。这 就
革, 首先有赖于人的素质 、 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根本 变革 。鲁 迅重 视 十八 世 纪 西 方 启 蒙 学 者 所 倡 导 的 “ 科学” 理性精神和十九世纪后期近代西方非理性 主义思潮 中强调 以“ 个人 ” 为本 反抗社 会 的学说。 认为社会的变革、 历史的发展 、 人类的进步有赖于科 学的理性精神 , 有赖于科学 的进步 , 推崇 以“ 人” 个 为本 , 寻求人的解放 , 重点是人 的精神 的 自由与解
语文 学刊
20 09年 第 6期
鲁 迅 “ 人" 想 下 矛盾 的文化 观 立 思
。 吕继红
(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河北 邢 台 04 0 ) 50 1 [ 摘 要] 二十 世纪 初是中西 文化碰 撞融合的时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迅接受了西 鲁 方科学的理性 精神
和非理性主义的思潮 , 以近代西方文化为参照 来反叛传统 , 毁 旧的与 时代发展 不相适应 的思想文化体 系。在 并 摧 接 受与反叛的整个过程 中, 鲁迅 始终处在 紧张激烈 的矛盾 当中, 矛盾 中他进行 着痛苦地 审视 、 省与选择 , 在 反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