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馆藏铜镜选介

合集下载

中国铜镜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汉唐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些时期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技术的精湛掌握。

本文将选介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让读者对这些珍贵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汉代铜镜1. 浑厚大气的汉代铜镜汉代铜镜在工艺上主要以镂空纹饰为主,造型古朴大方,雕工平整,采用的多为质地厚重的青铜。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面镜子上所镌刻的山水图案。

这面铜镜直径约有15厘米,整体呈圆形,边缘沿有浑厚的凸起,一侧雕有山水纹饰,立体感强烈,给人一种风景在眼前的感觉。

山水图案中的山峰、树木、溪流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神秘的神兽纹饰除了山水图案,汉代铜镜上还常常刻有神兽、龙凤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纹饰。

这些纹饰形态奇特,神秘而又富有魅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工艺。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汉代铜镜上,就镌刻有一只神兽,形态独特,线条流畅,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这面铜镜不仅在工艺上精湛,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线条简洁的唐代铜镜唐代铜镜的特点是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端庄大气,工艺精湛细腻。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中,有一面直径约有20厘米的铜镜,其设计十分独特。

镜面中央镶嵌了一颗宝石,镜面周围则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简洁而富有动感。

镜子背面的纹饰同样精美,神秘而又端庄,反映了唐代工匠在工艺和审美上的高度成就。

唐代铜镜上常常出现的纹饰是云纹,这是唐代铜镜的经典之一。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唐代铜镜上,就镌刻有细腻精美的云纹,线条优美,层次分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审美愉悦。

这种云纹纹饰在唐代铜镜上广泛应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1. 细密的人物纹饰宋代铜镜上常常刻有人物纹饰,这些纹饰细密娴熟,形态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几面精美铜镜赏析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烧制的陶盆作为盛水鉴容之工具。

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就用青铜器盛水,也就是盛水的铜盆(鉴)是最早的镜子。

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之格言。

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铸铜匠师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铜水盆化成了铜镜,铜镜背有花纹,背心有钮孔。

今天,铜镜虽然已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的遗产,但它以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工艺形象揭示了我国古代铜器冶铸技术的一个侧面和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情趣的变化与发展。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丰富精美,作为一名业务工作人员,我实不忍独自徜徉于这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遂从三百多面铜镜中拣选几面极其精美者,与大家共赏之。

(图1)如(图1)此镜名曰:汉七乳瑞兽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泾川出土,直径14.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九枚小乳钉,间以云气纹,其外是宽弦纹带和一周短斜线纹。

外区主体纹饰为云气纹衬地的七乳神兽图案。

宽缘上饰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

镜面微凸。

汉代铜镜盛行乳钉纹,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图2)如(图2)此镜名曰:汉铜华双铭带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平凉征集,直径14.5厘米。

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

座外两周凸弦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间夹一“@”符号。

外区铭文是“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遝以为信清光平宜佳人”。

窄缘镌刻金代验记“□州录事司监□官□”。

邢台市馆藏元代铜权及相关问题探讨

邢台市馆藏元代铜权及相关问题探讨

邢台市馆藏元代铜权及相关问题探讨李淑芹【摘要】邢台市收藏有 5 枚元代铜权,均为合范铸造,权身铸有年号或铸造地点等,为研究元代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Five copper weight of Yuan Dynasty are collected in Xingtai, all of which are casted by Hefan casting method. The body of the weight are casted the year and the place, providing precious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Yuan Dynasty.【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2【总页数】3页(P93-94,104)【关键词】邢台市;元代;铜权【作者】李淑芹【作者单位】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 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41邢台市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征集、拣选共收藏5枚元代铜权。

这些铜权铭文分别记录了铸造地点、颁行年代、所称重量和特殊记号等,对研究元代经济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些铜权作一介绍和简要的考证。

1.刻压六棱小铜权。

1987年征集于临城县郝庄乡郝庄村。

铜质,合范铸造,倒梯形小方钮,中有穿孔,孔上有使用痕。

权身为扁六棱形,上小下大,底座略宽于权身,亦为扁六棱形。

权身铸阴文“押”字。

通高3.5厘米,重27克,见图1。

2.“大都路较同三十五斤”铜权。

1978年拣选于原邢台市电解铜厂。

铜质,合范铸造。

倒梯形方钮,中有穿孔,孔有使用痕。

圆形肩,权身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束腰,下接上小下大的圆台阶式底座。

权身铸刻阴文,正面为竖行“大都路较同三十五斤”9个汉字,其中“三十五”里的“十”借用了“三”的一横,“五”借用了“三”的一横。

我国古代铜镜与文化传承

我国古代铜镜与文化传承

我国古代铜镜与文化传承我国自古就以制造精美的铜器闻名,其中铜镜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铜镜不仅具有实用的反光功能,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我们在研究我国古代铜镜时,除了要了解其外观和结构,也需要深入的挖掘其文化背景和传承。

古代铜镜的外观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制造出来的铜镜不仅外形漂亮,而且光洁度高。

以鸟铜镜为例,其造型如同一只张开翅膀的鸟,两翼向外展开,尾巴拖地,整个镜面呈扇形。

而在镜面中央,镶嵌有铁制的镜圈,这也是古代铜镜的一个常见设计。

整体而言,古代铜镜的造型复杂多样,每种铜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设计,这也使得铜镜成为了古代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铜镜与文化传承除了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外,古代铜镜还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

首先,铜镜作为一种传统的日常用品,其在我国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铜镜不仅被用于个人打扮,也被视为一种可以避邪的物品。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铜镜就已经成为了皇室贵族的日常必备品。

此外,铜镜还被用于庆祝节日和仪式。

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铜镜的使用习俗也逐渐演变,但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却始终不曾改变。

其次,铜镜还在个性化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往往会在铜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独特标志,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这种个性化的文化传承方式在我国古代广泛存在,并且在近些年的文化回归中也受到了重视。

一些年轻人在购买古董铜镜时,会选择那些上面印有自己名字的或者特别标志的铜镜,这也体现了个性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铜镜在文化创新中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铜镜在文化创新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古代铜镜中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图案和设计元素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图案中有的是花鸟、山水、书法、绘画等,有的是源自历史传说和民俗传统的元素。

在当代,为了将这种独有的文化价值传承下去,许多艺术家都继承了铜镜的制作艺术,将古代的造型和图案融入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

同时,现代科技也对铜镜的制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位于新安县城南湖畔,是一座集展览、收藏、保护、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其中汉唐宋铜镜是该馆的重要收藏之一。

汉唐宋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展示着古代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

一、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之一,代表了古代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和精美细腻的纹饰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这些汉代铜镜的制作工艺精湛,样式多样,镜中的图案有龙、凤、云纹等传统图案,镜背的纹饰更是千姿百态,有的是花卉、有的是动物,有的是神话传说,充分展现了汉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铜镜以其工艺精湛和文化内涵而著称。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造型上更趋于丰富多样,纹饰也更加精美细致。

唐代铜镜的图案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镜面上的纹饰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唐代工匠对自然和生活的追求和理解。

唐代铜镜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圆形的,也有多边形的,有的还镶嵌了宝石或玉石,显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精美细致的纹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汉唐宋铜镜不仅是古代工艺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信通过对这些铜镜的研究和展示,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工艺和艺术。

馆藏铜镜装饰中的道教文化

馆藏铜镜装饰中的道教文化

馆藏铜镜装饰中的道教文化作者:姚香勤饶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1期摘要: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重要的器类之一,是古代青铜艺术的一朵奇葩。

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铜镜不仅作为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背面的纹饰和铭文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装饰艺术的重要资料。

文章通过馆藏古代铜镜的装饰,探求古代铜镜中蕴含的道教思想与文化。

关键词:铜镜;装饰;道教中国古代铜镜除了照面饰容的基本功用之外,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展示了各个时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民俗等内容。

通过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可以发现古代铜镜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其中道教思想与文化尤其浓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经历了魏晋、隋唐时期的发展,宋金时期的鼎盛,金、元、明、清时期的分化、世俗化、衰落。

它由古代的鬼神崇拜观念、黄老道家思想、战国及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变而成。

道教的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采用的方法包括服药炼丹、炼气导引、内丹修炼等,同时借由一些法器、法术来降魔除妖、行医治病。

虽然自汉代始儒家学说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但道教深植于民间沃土,同样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追捧,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教派之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所以中国古代铜镜作为日用品,在造型、铭文、纹饰等方面也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打上了鲜明的道教思想的烙印。

1 铜镜中的神仙信仰铜镜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家神仙思想全面向铜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出现了神仙色彩的铭文与纹饰。

铜镜铭文中常会出现“仙人”的字眼,如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尚方”规矩镜有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

另一面变形四叶纹镜上外区铭文带可见“青龙白虎居右,神鱼仙人赤松子……”铭文,镜缘上刻画有鱼纹、鸟纹和不规则几何形纹饰等,纹饰十分精美。

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铜镜选介

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铜镜选介

张家口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通过征集、拣选和考古发掘等形式,先后入藏汉至清代铜镜200多件。

现介绍部分馆藏铜镜。

1、四乳夔龙纹铜镜汉代。

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

圆钮宽缘,镜面略凸。

镜背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中心为半球形圆钮,底横一穿,二周弦纹钮座,弦纹中间饰斜直线绳纹,外围一周斜线栉齿纹。

外区即主纹框于两弦纹之间,饰对称的四乳钉,每乳钉下各有一周弦纹座。

乳钉之间各饰一只夔龙纹。

主纹外围一周斜栉齿纹。

宽缘斜边(封三,1)。

2、刻铭连弧纹铜镜汉代。

直径11厘米,厚0.6厘米。

怀来县寺湾村征集。

镜面微凸,打磨光亮。

半球形圆钮,圆钮座。

座周围以一周弦纹、一周十二连弧纹,外区的两周栉齿纹之间饰以一周铭文带,内容为“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封三,2)。

素宽缘。

3、菱花形瑞兽人物纹铜镜唐代。

直径12厘米,厚0.7厘米。

经粘接。

八出菱花形。

桥形钮。

钮上、下各有一骑瑞兽的仙子,逆时针绕镜钮奔跑。

仙子头饰光环,衣袂翩翩。

钮左、右各饰仙山一座。

其外为一周凸弦纹,凸弦纹与镜缘之间饰8朵折枝花卉,形态各异(图一)。

4、菱花形花鸟纹铜镜唐代。

直径9.6厘米,厚0.3厘米。

镜钮圆形。

纹饰分内外两区,由一周凸弦纹相隔,弦纹内侧有短栉齿纹。

两区纹饰相类,分别于缠枝花叶纹间饰四只禽鸟。

外区与镜缘间以一周弦纹相隔,弦纹内侧亦有短栉齿纹。

八瓣菱花形镜缘,每出饰花卉纹一朵,共8组(封三,3)。

5、双鱼纹铜镜金代。

直径11厘米,厚0.4厘米。

圆钮,无钮座。

分内外两区,以一周凸弦纹相隔。

内区饰双鲤鱼首尾相接,在水中图三金代鼍龙纹铜镜图四金代鼍龙纹铜镜嬉戏,鳍鳞分明,水纹清晰,波浪翻滚。

外区与镜缘相接处略高,饰一周缠枝花卉纹。

窄缘(图二)。

6、鼍龙纹铜镜金代。

直径9.4厘米,厚0.4厘米。

圆钮,圆钮座。

围钮座外饰二只鼍龙出没于海中,鼍龙半浮雕状,张口相对。

水纹间有“青盖”二字铭文,隶书。

主纹外围以一周栉齿纹。

素宽缘(图三)。

7、鼍龙纹铜镜金代。

安阳博物馆馆藏铜镜展文字大纲

安阳博物馆馆藏铜镜展文字大纲

《馆藏铜镜精品展》文字大纲铜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常备用具,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

铜镜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而后经过商、西周、春秋,在战国得以发展,至汉唐臻于繁荣辉煌,又延续到宋元明清,直至近代逐步被玻璃镜所取代。

铜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容整装的实用品,也被用来佩挂装饰、驱邪佑福、传达情谊等,是一种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铜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使用者和制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乃至整个社会风俗,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

自建馆之时起,安阳市博物馆就通过考古发掘、收购和接受收藏家捐赠等方式收集古代铜镜。

此次展出的65枚铜镜是从馆藏品中遴选出来的,时间跨度从西汉至清代。

它们或造型优美,或纹饰精巧,或制作精湛,表现出了铜镜赏心悦目的特质。

此次举办铜镜专题展,可以让观众在参观常设陈列的同时,欣赏到平时深藏于库房的文物精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彩缤纷,也为爱好收藏青铜镜的朋友提供一个欣赏比照的机会。

图版:1、铜镜各部位名称与主要镜型:(1)圆形(2)方形(3)折角方形(亚字形)(4)葵花形(5)菱花形2、汉以前中国名镜欣赏:(1)七角星纹铜镜(齐家文化直径8.9)(2)多圈凸弦纹镜(商直径7.1)(3)镶嵌镜(战国直径)第一部分两汉铜镜铜镜是汉代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

正当许多汉代青铜日用品逐渐被漆器和陶瓷器取代的时候,铜镜却获得了重要发展。

两汉时期是铜镜制造工艺的繁荣时期。

从西汉开始有鎏金、包金和漆背加彩绘人物等各种不同工艺形式的铜镜出现,特别是西汉中晚期铸造的透光镜,代表了铸镜工艺的新水平。

两汉时期铜镜的镜型比较厚重,形制一般为圆形,镜钮除了西汉早期有些沿用了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圆钮,形成了以后镜钮的基本形制。

钮座除了圆形或方形,还有连弧纹、连珠纹、四瓣柿蒂纹等。

镜缘除西汉早期有卷边镜缘外,多为宽厚的外缘。

两汉时期的铜镜纹饰布局以四分法为主,多是细线浅浮雕,地纹逐渐简化,东汉时期地纹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

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其中唐代铜镜是其馆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铜镜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简析。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制镜的代表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主要采用铸造法,其镜盘以纯铜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唐代铜镜的设计以圆形为主,镜盘中央常常镶嵌有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纹饰,边缘则以时尚的花瓣、阴纹等作为装饰。

在制作工艺上,唐代铜镜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镜面浮雕工艺,使得其图案更加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逼真感。

具体来说,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上常常镶嵌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者神兽形象,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二是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的图案主要以各种花鸟鱼虫为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三是以人物题材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常常镶嵌着古代士人、美女或者宫廷舞蹈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情趣。

这些唐代铜镜不仅在图案上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极为讲究,反映了唐代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高。

有一批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铜镜被专家誉为“镜中艺术精品”。

比如一件镜盘边缘用精美的花瓣纹饰勾勒而成,镶嵌在中央的镜面则是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鸟形象,它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审美享受。

还有一件铜镜上镶嵌着古代美女的图案,她婷婷玉立,容颜如玉,给人以一种仙女般的感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崇尚美的风气。

除了在图案上具有独特性和审美价值之外,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还在文化内涵上有很高的价值。

在唐代,铜镜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多的是作为礼品、装饰品或者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体现人们的友情和感情。

方圆之境_绘声绘色——河北博物院藏宋金人物故事铜镜撷珍

方圆之境_绘声绘色——河北博物院藏宋金人物故事铜镜撷珍

55乡音文化长廊 文藏故事XIANGYIN2023-05铜镜,又称“铜鉴”“照子”,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正衣冠、妆尔容”的重要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我国铜镜起源久远,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下至明清,可追溯大约4000年的发展演变进程,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从未中断的物质文明。

明清时,西方人发明的玻璃镜传到中国,铜镜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代铜镜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形等等,大多由镜面、镜背、纽、纽座、主题纹饰、边缘、镜铭等组成。

作为艺术品观赏,铜镜的主要看点在其背面的主题纹饰,诸如几何纹、动物纹、植物花草纹、人物故事纹等等。

人物故事纹作为铜镜纹饰的一个大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这类纹饰图案,通过写实的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具象地描述了一个故事或是定格了一个瞬间,开了以社会生活实景取代商周时代抽象纹饰的青铜装饰艺术先河。

这类铜镜纹饰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远远大于一般纹饰。

2023年3月3日,河北博物院推出《镜·相——中国古代铜镜展》,所展269件精品铜镜以河北博物院院藏为主。

展览中人物故事铜镜数量众多,而且以宋金时期的铜镜居多。

宋金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盛阶段,铜镜艺术骋意创新不拘一格,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现撷取一组河北博物院藏宋金人物故事铜镜珍品,通过追溯镜中“故事”,还原古人寄寓其中的思想和期望,进一步探寻古人的信仰追求、审美趣味以及社会生活、时代风尚。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政权并列时代。

这一时期,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处于不断对峙局面。

由于连年战争,兵器用铜量很大致使铜源匮乏,民间铸镜需要官验而且按量计本,客观上影响了铜镜手工业的自由发展,由此也带动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注重实用而不求华丽。

具体到铜镜装饰纹样看,唐以前盛行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之类,这一时期已鲜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自然景物,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人物故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河南新安县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馆藏以汉唐宋时期的文物为主,其中汉唐宋铜镜更是馆藏的珍品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

汉唐宋铜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汉唐宋三代的铜镜在中国古代铜镜制作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新安县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收藏和展示。

首先是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开端,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展现出了浓厚的汉代特色。

据新安县博物馆馆藏,其中一面为凹面的镜子,另一面用细密的浮雕工艺刻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如龙纹、凤纹、云纹、鱼纹等,通过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能够观察到汉代人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装饰风格和铸造工艺。

汉代铜镜上的铭文也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是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在形制上延续了汉代的风格,但在纹饰上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和多元化。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著称,如有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的铜镜,其纹饰则以花、鸟、兽、人物等为主题,表现出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

唐代铜镜的铭文也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的官制、社会结构和地方分布,还能为历史学家提供珍贵的史料。

最后是宋代铜镜。

宋代铜镜在造型和纹饰上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它们更加注重纹饰的细腻和线条的流畅,追求简约和雅致的风格。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宋代铜镜体现了宋代审美观念的特点,如瓜子纹、树叶纹、水草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还反映了宋代工艺水平的高度成就。

宋代铜镜的纹饰还可以反映出宋代社会的文化风气和思想观念,为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料。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以其丰富的形制和纹饰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追求,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还能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信息。

南和县河郭乡的文物古迹

南和县河郭乡的文物古迹

南和县河郭乡的文物古迹左村汉墓群左村古汉墓群位于南和县治西南约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处。

古汉墓群有三座古墓,村东南编号为一号墓,村西南编号为二号墓,村正南编号为三号墓。

一号墓:位于左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在1976年冬社员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曾出土文物有:拉链铜温酒器一个,铜镜4个,铜虎头灶一个,铜香炉一个,鎏金铜鼎一个,鎏金博山炉一个,鎏金长颈壶一个,共17件,现保存于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时,还出土了残陶片,这些文物经省级鉴定为西汉时期的遗物。

二号墓:位于左村村西南方向约150米处,1982年冬季社员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两个,两侧北端墓室未动,西侧南端墓室已被破坏,出土文物有:青铜剑两把,灯台一个,博山炉一个,玉壁三件。

现已收归馆藏。

三号墓:位于左村村正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左村古墓,历代文献均无记载,仅据一、二号墓出土的文物鉴定为西汉古墓,当地群众称之为:“土疙瘩”、“金马驹疙瘩”等等。

从一、二号墓出土文物看,此地为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较高,随葬品较贵重,系有较高价值的墓地(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三价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链铜温酒器,经河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珍品,并载入全国编印的《中华文物精华辞典》中。

此汉墓群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五年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宾墓张宾墓位于南和县治西四公里处,张相村东南1公里处,原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总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

张宾(?一322),字孟孙,赵郡南和县人。

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属于寒门出身的士人。

“右侯”是石勒提拔他为右长史后对他的尊称,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阳侯。

《石勒载记》附传说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他的作用主要是出点子。

在石勒创业过程中,张宾的贡献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并王弥,灭王浚,据襄国。

河北博物院藏铜镜珍品

河北博物院藏铜镜珍品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铜镜,又称青铜镜。

铜镜与古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其背面或铸铭文或饰纹饰,并配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期开始盛行,产量大增。

到汉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

后经唐宋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继战汉之后又一个新的高峰。

隋唐铜镜在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质地银亮,美观实用。

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河北博物院藏铜镜珍品夏文峰图1:唐代 瑞兽葡萄纹铜镜青铜图2:金代 四亭四人抚琴纹铜镜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

主要有神仙镜、人物故事镜、龙纹镜、缠枝牡丹纹镜、铭文镜、素面镜等。

明清时期,铜镜逐渐衰落。

1.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图1)直径14.5厘米,厚1.5厘米。

圆形,伏兽钮,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

内区五瑞兽同向攀缘葡萄枝蔓,瑞兽似虎似豹,多做匍匐状,露出背脊,有的尾细长,有的为帚形短尾,生动活泼。

外区肥厚润泽的叶瓣及硕果累累的葡萄串错综交缠,其间展翅的三只禽鸟与栖立的三只禽鸟,既不对称,方向也不尽相同。

叠云纹缘。

铜镜形态饱满,动静结合,营造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生动活泼的瑞兽,纷飞的禽鸟,丰硕的果实,柔长的枝条,舒展的花叶,共同构成了富有魅力的图案,是瑞兽葡萄镜的典型形式。

瑞兽纹在六朝时期便已流行,其形象源自汉代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其他神兽动物形象。

到了唐代,瑞兽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形似狮子、马、狐狸等现实动物,风格趋于写实。

难得一见的铜镜拓片

难得一见的铜镜拓片

难得一见的铜镜拓片点击题目下方历史讲坛,一键关注本账号本文转载自“山之堂”欢迎转发分享做拓片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其方法是将宣纸打湿,覆盖于被拓的器物之上,再用毛刷使纸紧贴于器物,待纸干后,用丝(或棉、毡)墨包蘸墨,在纸上将器物的纹饰或铭文“拓”出来。

被拓的对象主要是古代青铜器及铭文、碑刻、墓誌、造像、画像石等。

拓片(亦称为拓本)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古代文人历来重视“小学”,对出土的古器物及铭文和碑刻文字等产生了“复制”的要求,再加上宣纸、毛笔和墨,传拓的技艺也由此而发明。

据《隋书。

经籍志》关于南朝梁《一字石经》和《三字石经》拓本载,至少在南朝梁,传拓技艺已经出现,但现存最早的碑拓实物则是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三件唐拓本: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拓本和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它们是伯希和1908年从敦煌王圆箓道士处购得。

除了拓本实物存世,唐碑中亦有提到拓本,西安碑林藏唐天宝四年《石台孝经》末附有李齐古奏表,内有“谨打《石台孝经》本,分为上下两卷…”云云,“打本”即今拓本。

自宋代开始创立的对古代石刻和商周时代铜器铭文的搜集、著录和研究的“金石学”,极大的推动了传拓技艺文化的发展,据文献记载,宋代对拓本用料与技艺十分考究,仅用纸就有澄心堂纸、构皮纸、阔罗纹纸等十余种。

明清以降,纸的质量愈来愈好,种类也愈来愈多,技艺也愈加娴熟,加之诸多的金石大家如陈介祺,端方、罗振玉等监拓之金石,大多用纸考究,拓工精良,堪称拓本中的上品。

拓本历来有“下文物一等”之美誉,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能够以传拓方法复制文物,实为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清代金石学空前繁荣,王公贵族、官僚学者均以收藏金石文物为时尚,但中国人的习惯,文物一般均秘不示人,仅以拓本示同好,切磋交流,这就使得拓本也成为大家收藏、追捧的对象,其文物价值愈来愈高。

自打喜欢上文物之后,我也学会了做拓片,作为自娱自乐,从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为此,我还仿照铜镜铭文“某氏作镜真大好”刻了一方闲章:“梁氏拓片真大好”,嘿嘿,有点王婆买瓜的味道吧。

中国收藏古代铜镜收藏家的铜镜博物馆名录

中国收藏古代铜镜收藏家的铜镜博物馆名录

中国收藏古代铜镜收藏家的铜镜博物馆名录20年收藏古代铜镜300面敦煌收藏家要建铜镜博物馆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2014-01-12 10:37 进入论坛战国铜镜宋代柳毅传书镜清代铜镜魏晋铜镜唐代吹箫引鸾镜清代素镜宋代月宫镜汉代博局镜辽四牡丹纹镜明代状元及第镜中国甘肃网1月12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刘学智文/图) “我收藏的300多面古镜都在这里。

”1月9日,当敦煌收藏家张保国打开他收藏室的大门时,记者被眼前各种各样的铜镜照得有点儿眼花缭乱。

一间30多平米的房间里,陈列的10个展柜中装满了他20年来收藏的300多面古代铜镜。

但张保国的心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要建一个铜镜博物馆。

只收不卖捐献国家“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外表虽然有些破旧,但它的工艺同汉唐时期的铜镜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

这是汉代的车马人物镜,那是唐代的吹箫引鸾镜,艺术观赏价值都是比较高的。

一个朝代的兴衰,从当时的铜镜中就能看到它的缩影。

艺术兴,则国家兴;艺术衰,则国家弱。

到现在都是这个理。

”一谈起收藏的古代铜镜,张保国如数家珍。

现年48岁的张保国曾做过部队文职干部,当过编辑、搞过摄影。

由于他从小就对艺术收藏感兴趣,加上当兵时在西安,有更多机会了解更多古代文化。

1995年,张保国从部队转业,在家人帮助下辞职下海,在敦煌沙州市场开了一家工艺品店。

1995年秋天,当时有一个小孩子用自行车驮着一摞子旧砖和一面魏晋时期的铜镜沿街叫卖,张保国怕那面铜镜流落到文物贩子的手中,就花了200块钱买下了那面铜镜。

从那时起,他就定下收藏铜镜的规矩:只收不卖,等到合适的时候捐献给国家。

别人收藏是为了等待宝贝升值赚钱,但张保国在收藏铜镜上的表现让人看不懂。

2003年,当他收藏铜镜的数量达到100余面时,已在当地的收藏界中小有名气。

那年夏天有几个日本游客慕名而来,在参观他的铜镜收藏品之后,喜欢得不得了,再三请求要买一面,多少钱都行,但他没有答应,他说给100万他都不出手,这让日本客人百思不得其解。

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库藏铜镜选介

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库藏铜镜选介

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库藏铜镜选介
张凤英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库藏铜镜选介张凤英近年来,我们对库藏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整理出铜镜百余面。

这批铜镜大都是征集来的。

从这些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特征来看,大多是汉、宋时代制作,其他时代也有。

现从中选择部分纹饰较清晰,形状完整,且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张凤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2
【相关文献】
1.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藏瓷选介 [J], 刘媛
2.乐亭县文物管理所藏铜镜选介 [J], 刘静敏
3.迁安市文物管理所藏古代铜镜选介 [J], 郎秀芝
4.滦南县文物管理所收藏铜镜选介 [J], 杜志军
5.邯郸市博物馆馆藏部分铜镜选介 [J], 张俊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市馆藏铜镜选介作者:李淑芹来源:《文物春秋》2015年第04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邢台市各级文博单位通过发掘、征集、拣选等入藏了数十面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的铜镜,现将其中铸造精美、工艺精湛且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部分铜镜介绍如下。

1.四山镜战国。

1986年柏乡县南马乡东小京村汉墓出土,赵献堂捐献。

圆形,桥钮,方钮座,座外双线方格。

羽状地纹。

双线方格四角向外伸出桃叶形四花瓣,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饰一向左倾斜的“山”字。

素卷缘。

直径9.8厘米(封二,1)。

柏乡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2.昭明镜汉代。

2012年9月12日邢台市电信局工地采集。

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圈内向十二连弧纹,连弧间有简单的纹饰。

其外两周斜线纹带之间有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日而月而不而”,字体比较方整。

素宽缘。

直径8.4厘米(图一)。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3.日光镜汉代。

2003年7月威县后郭固汉墓出土。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一圈内向十连弧纹,连弧间有简单的纹饰。

其外两周斜线纹带间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之间隔以“”或“”形符号。

字体较为特别,有的学者认为是篆隶式变体。

素宽缘。

直径8.4厘米(图二)。

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4.尚方四神博局纹镜汉代。

1989年8月宁晋县东陈乡幸福村出土,左皂火捐。

圆形,圆钮,方钮座。

座外双线方格内饰12枚小乳钉。

主纹为八乳博局纹,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其它瑞兽。

外围铭文为“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其外饰一圈短斜线纹和锯齿纹带。

缠枝叶纹缘。

直径16.5厘米(封二,2)。

宁晋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5.四乳锯齿纹镜汉代。

1983年9月临城县东竖村征集。

圆形,圆钮,圆钮座。

钮座饰双圈线,主纹为四乳钉与叶脉纹相间,外饰短斜线纹和锯齿纹各一周。

素缘。

直径6.5厘米(图三)。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6.“位至三公”铭文镜汉代。

1999年邢煤卧庄新村汉墓出土。

圆形,圆钮,钮上下两道竖线内分别有“位至”和“三公”铭文,左右两侧各饰一只凤鸟。

外区两周弦纹外饰较长斜线纹带一周。

素宽缘。

直径8.3厘米(封二,3)。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7.“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东汉。

1993年1月内丘县杨庄乡仙人村南岗上汉墓出土。

圆形,圆钮,柿蒂形钮座,柿蒂间有铭文“长宜子孙”四字。

座外一周短斜线纹和一周凸弦纹,其外为一圈内向八连弧纹,连弧纹间有花叶纹和变形山字纹。

再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饰八组云雷纹。

素宽缘。

直径18厘米(图四)。

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8.瑞兽葡萄镜唐代。

2006年邢钢七号楼唐墓出土。

圆形,伏兽钮。

一周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区。

内区兽钮上下各有两兽相对,钮两侧有一孔雀与鸾凤相对,珍禽瑞兽外环列一串串葡萄和一片片叶纹。

外区不同形态的禽鸟与瑞兽相间环列,近缘处又环绕葡萄及枝叶。

花叶纹缘。

直径13.8厘米(封二,4)。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9.菱花形花鸟镜唐代。

1987年临城县郝庄砖厂唐墓出土。

八瓣菱花形,兽钮。

钮周围有鸳鸯两对,飞凤一双,其间以花枝相隔。

菱花的八瓣内相间分置四只飞鸟和四朵流云。

素缘。

直径20.3厘米(封二,5)。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10.四花镜唐代。

1996年邢台市八一路化工厂家属楼唐墓出土。

八出葵花形,圆钮。

四株花卉均匀分布在钮四周,均为一片叶与两朵花,其中两株两朵花苞绽裂露出花蕊。

葵花的八瓣中饰八朵云纹。

素缘。

直径13厘米(图五)。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11.六花枝镜唐代。

1985年临城县东街砖厂唐墓出土。

圆形,圆钮,花瓣钮座,座外一周弦纹。

两种六束缠枝花相间环绕:一种分枝回卷,线条流动,枝头绽放花苞;一种枝叶丛生,花蕾点缀其中。

素缘。

直径19.4厘米(图六)。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12.八花枝镜唐代。

1995年邢台市董村水厂唐墓出土。

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外两种各四朵花蕾相间环绕。

外围连珠纹圈带。

其外两种不同形状的大花枝共八株相间环列。

一种花枝叶丛中有重花瓣,枝头有三朵花;一种几朵花开在枝叶丛中。

素缘。

直径21.6厘米(封二,6)。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13.双鸾瑞兽云纹镜唐代。

2003年邢钢7号楼唐墓出土。

八出葵花形,圆钮。

钮左右各立一只鸾鸟曲颈相对,头上花冠,振翅翘尾,一脚立地,一脚微屈。

钮上饰双翅云头纹一朵,钮下一匹飞奔的天马,颈上系一株花枝。

边缘内分别饰两两对称的折枝花、流云、蜻蜓与蜂蝶。

直径17.3厘米(封三,1)。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14.“玉画初看”铭文镜唐代。

2003年7月威县后郭固唐墓出土。

断为两半,经粘接。

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有细密连珠纹一周。

内区饰两凤两兽相间环绕。

两凤均作展翅、收腿、扬尾飞翔状;两兽则抬头、张嘴、吐舌,耳竖立,前腿前伸、后腿后蹬,呈弓身飞奔、腾空跃起状。

外区两周双锯齿纹圈带间有铭文“玉画初看镜,轾灾拂去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锯齿纹缘。

直径12.8厘米(图七)。

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15.仕女镜唐代。

旧藏。

八出葵花形,半球形钮。

钮左右两侧各有一组翠竹,竹旁各站立一仕女。

均高髻广袖长裙,左侧仕女舒展双臂,右侧仕女拱手于胸前,相对而立。

素缘。

直径18.9厘米(封三,2)。

隆尧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16.菱花形连钱锦纹镜宋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菱花形,圆钮。

钮外满饰连钱纹,钱纹排列紧密,钱孔中饰小花瓣。

钱纹外为一周连珠纹。

素缘。

直径11.5厘米(图八)。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17.“福寿家安”铭文镜宋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菱花形,平弧弓钮。

以两周素弦纹圈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铭文为“福寿家安”,每字之间填一喜家图案,外区铭文为“清素传家,永用宝鉴”。

内外区铭文的首尾均以一圆点相隔。

铭文篆书,字体较大。

素缘。

直径14.5厘米(封三,3)。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18.许由巢父镜宋代。

1984年10月临城县刘王寨征集。

圆形,圆钮。

钮上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山上山下点缀树林,并有屋宇一座。

镜下方河水奔流,上游岸边坐一人,右手抬至耳边。

下游处一人牵牛,一手指向上游坐者。

素缘。

直径12厘米。

此镜的纹饰内容表现的是“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故事(图九)。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19.葵花形素面镜宋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八出葵花形,圆钮,素面。

素缘。

直径13.2厘米(图一○)。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0.亚字形缠枝花卉纹镜宋代。

1990年临城县黑城村征集。

亚字形,圆钮,镜面饰缠枝花卉纹,边缘饰连珠纹一周。

长、宽均为15厘米(图一一)。

临城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21.双鱼纹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一周凸线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

内区双鱼夹钮同向环游,鳞鳍清晰,侧身摆尾,游转自如。

外区饰一周水藻纹。

素缘。

直径13.8厘米(图一二)。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2.“镜子局官(押)”神兽纹带柄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带柄。

镜面微凸,镜背中央有“镜子局官(押)”铭文。

环绕铭文饰六神六兽,神兽外均匀分布12个方框,内有铭文,锈蚀不能释读。

一周高凸棱外为铭文带,亦无法释读。

边缘刻“泰和四年十一月初一日□□录事司验讫官□”。

素缘。

直径11.5厘米,连柄长21厘米(封三,4)。

泰和为金章宗完颜年号,四年为1204年。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3.双童采莲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桥形钮。

钮上部有两朵盛开的莲花,钮左右各有一小童脚踩莲枝,下部饰一片莲叶,周围满布花枝。

素缘。

直径9.2厘米(图一三)。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4.五童持花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桥钮,连珠纹圆钮座。

五个童子各执一朵芙蓉花伏地嬉戏,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外饰一周连珠纹。

因“蓉”与“荣”谐音,此镜图纹象征“五子荣华”。

素缘。

直径12厘米(图一四)。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5.飞鹤菊花纹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

弦纹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

内区纹饰又可分内外两层,内层于镜钮上部饰两只飞鹤,钮左右及下部饰菊花纹5朵,外层饰菊花纹14朵。

外区饰菊花纹21朵。

高棱边缘。

直径9.8厘米(图一五)。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6.缠枝花卉纹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

两周弦纹中间饰缠枝花纹。

素缘。

直径12.5厘米(图一六)。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7.连珠纹六花镜金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花瓣钮座。

座外为一周连珠纹。

以连珠纹将镜背分为六区,每区内各饰一朵花,花外为一周连珠纹。

边缘刻“临邑县官□”及“官□□”铭。

高棱边缘。

直径11. 5厘米(图一七)。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8.双龙纹镜元代。

1985年邢台市废品收购站拣选。

圆形,圆钮。

以高棱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莲花纹,外区饰高浮雕双龙。

双龙同向环绕。

边缘刻“□丘县记”铭。

素缘。

直径14.3厘米(图一八)。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29.“窗前明月”铭文镜明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

钮外四个方框内刻“窗前明月”4字铭文,篆书。

素窄卷缘。

直径10厘米(图一九)。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30.“长命富贵”铭文镜明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圆钮。

铭文“长命富贵”4字自右向左竖排。

“富”字上面少一点,取意“富贵无顶、永远富贵”的意思。

字体规整,楷书。

素窄缘。

直径22厘米(图二○)。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31.人物纹镜明代。

1978年原邢台市电解铜厂拣选。

圆形,宝瓶钮。

镜面微鼓,绕钮饰人物13人和杂宝。

人物有长者、高士、青年、少年,形态各异,有的交流,有的聆听,有的沉思,有的跳舞,有的行走,有的嬉戏,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素窄缘。

直径11.2厘米(封三,5)。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32.人物杂宝纹镜明代。

旧藏。

方形,银锭形钮,左右各有一高浮雕人物,俱梳双髻、着长袍,手持盒状物,间以钱、胜等杂宝纹。

外饰平行线纹一周。

古代以这些杂宝、仙人等象征吉祥如意。

素窄缘。

边长6.7厘米(封三,6)。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责任编辑:成彩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