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馆藏日本铜镜
馆藏古代铜镜欣赏与研究
馆藏古代铜镜欣赏与研究作者:吴鹏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0期摘要:铜镜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正面可用来照容,反面可用来欣赏,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巧妙地将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融入铜镜之中。
以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为代表的营口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制作精美,图案清晰,纹饰华丽,有着较高的收藏性和欣赏性。
关键词:馆藏;铜镜;赏析商代之前人们都是用水来照面修容的,商代初年开始铸造铜鉴,秦朝才开始铸造铜镜。
汉代,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唐代时期,铜镜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
明清时期,随着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铜镜可梳妆照面,可装饰房间,具有较强的生活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
铜镜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状况,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1 反映皇权至上的思想汉代是我国古代较为强盛的一个时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扫平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等措施,国力大为强盛。
生产技术的提高使汉代铜镜的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汉代铜镜制作工艺精良,图纹华美,铭文丰富,边缘厚重,显示出恢宏的大国气度,透射出令人不可侵犯的凶悍之气。
汉初时期,刘邦分封同姓为王,却使这些诸侯王各自为政,各怀异心,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乃至出现谋反的现象,汉武帝提出削藩之后不久便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面对这一局面,汉政府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当务之急。
汉代铜镜反映出了当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皇权至上的思想。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西汉连弧铭文铜镜(图1)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日”自古以来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在汉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
这八字铭文的本义应是彰显皇帝的光芒,使之照耀天下,隐喻皇权至上和加强皇权。
2 反映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圆形具有对称性、流畅性、整体性,有着圆满、周而复始的美好寓意。
中国古代铜镜的基本形状就是圆形,还多有圆中套圆的形状,即利用纹饰将镜身分成多重圆环带,圆环带中的纹饰、铭文变化各异。
博物馆古铜镜观后感
博物馆古铜镜观后感今天去博物馆看古铜镜,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小“穿越”之旅呢!刚走到放古铜镜的展柜前,我就被那一堆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铜镜给吸引住了。
这些铜镜啊,看起来就像一扇扇通往古代的小窗户。
你看那铜镜的背面,简直就是古人的“艺术小天地”。
有的刻着精美的花纹,一圈一圈的,就像神秘的漩涡一样,仿佛能把人的目光都吸进去。
我凑近了看,感觉自己像是在窥探古代工匠的小秘密,他们怎么就能在这么一块不大的铜镜背面,刻画出这么复杂又好看的图案呢?那些线条流畅得就像水在流动,花草鱼虫栩栩如生,就像要从铜镜里蹦出来似的。
我就想啊,在古代,这铜镜的主人拿着这样一面镜子,得多有面子啊,感觉就像是拿着一件独一无二的超级艺术品。
再说说铜镜的正面,虽然看起来不如背面那么花哨,但也有一种古朴的美。
它就像一个安静的湖面,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它清晰映照出古人面容的样子。
我站在那儿,就忍不住琢磨,古代的美女们是不是就对着这样的镜子梳妆打扮呢?她们是不是会一边梳着长发,一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顾影自怜,还小声嘀咕着“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之类的话呢?哈哈,不过这铜镜可不会像童话故事里的魔镜那样说话啦。
我还发现啊,这些铜镜大小差别可大了。
大的呢,感觉像是那种大家庭里共用的,一家人围在一起,都能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画面肯定特别温馨。
小的就特别精致可爱,感觉是古代女子藏在袖笼里的小宝贝,没事儿就拿出来偷偷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妆容有没有花,那小模样肯定特别娇羞。
在这些铜镜面前站久了,我就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岁月长河里的旅程。
从古代工匠精心打造出来,到被主人视若珍宝,每天拿在手里摩挲,再到后来历经朝代更迭、战争动乱,它们就像一个个默默的见证者。
它们见证了古人的喜怒哀乐,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荣辱,却始终静静地躺在那里,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从博物馆出来后,我满脑子还是那些古铜镜的影子。
这次看古铜镜的经历啊,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时间的小匣子,让我看到了古代生活的一个小角落,真是太有趣啦。
流失在美、英、日的中国精美汉唐铜镜
流失在美、英、日的中国精美汉唐铜镜御凰品冰岛梦回唐朝00:0007:04唐金银平脱车马人物镜(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银平脱车马人物镜(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银平脱四凤纹方镜(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银平脱四凤纹方镜(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银平脱四鸾镜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唐漆面嵌螺钿双凤纹青铜镜大英博物馆藏唐嵌螺钿花鸟纹青铜镜大英博物馆藏唐银背鎏金飞禽走兽纹花口镜(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银背鎏金飞禽走兽纹花口镜(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战国错金银龙纹镜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东汉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东汉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局部1)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东汉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局部2)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东汉贴金东王公西王母铁镜(局部3)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单龙镜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背花鸟纹铜镜(整体)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唐金背花鸟纹铜镜(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洛阳金村东周大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镜日本永青文库藏金银错狩猎纹铜镜,直径17.5cm,藏于日本永青文库(保管和展示细川家族收藏品的博物馆)。
它上面的骑马武士狩猎形象,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出现在镜面上的人物形象。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人物镜”。
日本圣武天皇生前心爱之镜——平螺钿宝镜平螺钿宝镜里有中国南海的贝螺、玳瑁,缅甸的琥珀,阿富汗和伊朗的青金石、土耳其石等珍稀材料,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画出各种瑞禽飞鸟翱翔花丛的中国传统图案。
最能反映出大唐盛世的繁华与强大的世界地位。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铜镜,又称青铜镜。
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
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
日韩博物馆藏唐代铜镜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海上和陆路交通的发达,唐代铜镜在汉代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尤其在盛唐时期,铜镜的发展已臻全盛,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美不胜收。
其最大的特点是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
而金银平脱镜又是盛唐时代铜镜在铸造技法和艺术样式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金银平脱”得名于近代学者陆树勋。
所谓金银平脱,陆树勋在《平脱螺钿漆器?考古学丛刊第三期》中解释为:“剪金银薄片为种种花鸟等画片,贴于糙漆之上,然后敷涂以漆,再磨出其金银花,平者,与漆面齐平;脱者,其花自漆中脱露也。
”后来,现代漆艺泰斗沈福文先生对金银平脱制法的解释更为具体,他说:“金银平脱装饰之法,就是将金银薄片剪刻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纹样,在髹涂打磨光滑的漆胎上面用胶漆粘贴牢固,十分干燥后,在漆器表面通体髹涂漆二三层,再研磨出金银纹样,这样纹样与漆面就达到同样平度,然后推光则成精美的平脱漆器。
金银花纹在面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密纹样,但不能刻铸而露出底漆,即毛雕。
”由此考察,这种金银平脱技法实际是由流行于汉代的金银箔贴花髹饰工艺发展而来的。
至于在漆器上使用金银嵌饰的历史则更早。
无论是金银嵌饰还是金银箔贴花,这些新颖别致的工艺到了唐代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金银制造业的工匠继承前人传统,充分利用金银延展性能好的特点,将其反复捶打成箔片,再经仔细剪裁、錾刻,制成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鸟兽、花枝图形,再将其镶嵌在漆木、铜器、瓷器、玉胎、铁胎表面,髹漆数重之后打磨,制出金银与漆、瓷、铜、铁器合璧的新型工艺品。
这就是“金银平脱”。
此种工艺制作的纹饰精美绝伦,其线条流畅,刻划细致,疏密得当,繁而不乱。
因此,可以说唐代是金银平脱的兴盛时期,也是金银平脱工艺的成熟期。
许多唐代典籍中都曾提到这种技法而且名目众多,诸如平脱盘、平脱碟、平脱屏风帐、平脱函、平脱盏、平脱胡床等,足见当时金银平脱使用之广泛。
襄博文物长毋相忘——“见日之光”铜镜
襄博⽂物长⽏相忘——“见⽇之光”铜镜⽔调歌头·明⽉⼏时有宋 · 苏轼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七⼣节,⼜称七巧节、七姐节、⼥⼉节、乞巧节、七娘会、巧⼣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
七⼣节被赋予了“⽜郎织⼥”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从⽽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彩的传统节⽇,⽇期是每年农历7⽉7⽇,民间有拜⽉祈福、拜织⼥、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从古流传⾄今的各类⽂物中,有不少凭借爱情主题获得⼈们的钟爱。
这类⽂物能够反映出某⼀时期⼈们对男⼥感情的认知。
那些诉说着古代爱情的精美⽂物,⽆声诉说着当年的相思与忠贞。
今天,襄⼩博带你⼀起认识⼀⾯“见⽇之光”铜镜,看看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汉代经过⾼祖的“休养⽣息、⽆为⽽治”及⽂景⼆帝的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极⼤的恢复和发展,铜镜的制造特别发达,其⼯艺精巧,题材丰富,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页。
汉镜种类繁多,主要流⾏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光镜、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变形四叶纹镜、神兽镜、画像镜、规矩镜、⽅铭镜、阶段式镜、透光镜等。
⽇光镜、昭明镜就是铭⽂与纹饰组合铸成的典型西汉铜镜,出⼟数量较多,前者的铭⽂⾸句即为“见⽇之光”。
馆藏⽂物铜器篇“见⽇之光”铜镜↓在襄阳市博物馆⾥有⼀⾯西汉“见⽇之光”铜镜。
该镜于1991年出⼟于襄城郑家⼭墓地。
圆形钮,圆钮座。
素宽缘。
内区为四组短斜线纹,外区宽带纹和斜线纹之间饰有铭⽂:“见⽇之光,长⽏相忘。
”每⼆字间有⼀“⽇”形符号相隔。
铜镜造型精美,纹饰清晰。
镜上镌刻铭⽂“见⽇之光,长⽏相忘”,⼤致意思是:当你见到今⽇的阳光,请你勿把我遗忘,只要太阳还在,我们就不能彼此忘怀”,反映了当时⼈们追求美好⽣活的愿望和男⼥之间的相思。
日本铜镜 和镜 蓬莱境的发展与演变
日本铜镜的发展与演变作者:梦古堂—杨四承本人收藏古钱币开始进入古玩界,收藏之路也走了十多年,从20元的顺治通宝,70元的雍正通宝开始,到2020年顺治200元,雍正600元,可我还是个工薪藏家,买不起太贵的藏品,一直收藏中低端藏品,三年前认识了收藏界的大咖,开始接触到日本铜镜,日本铜镜的工艺精美,价格低廉,图案繁多,既符合了工薪藏家的要求,又可以收藏到种类繁多,做工精美的古玩,谁说古玩收藏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爱好,选对适合自己的种类,一样玩的丰富多彩。
我个人认为日本铜镜算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潜力非常大的藏品之一,还有一点现在赝品很少。
为什么说潜力非常大?我呢具体分析下日本铜镜的多与少,大家就明白了,首先我们说下少,这个少是指总量少,日本镜子肯定没有中国铜镜总数多,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就不大,人口数量和中国也没发比的,资源相对匮乏。
铜镜在早期只有贵族才使用的起,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经历过工业革命和战争,毁掉了大量铜器。
种种因素决定了日本铜镜存世量的多少。
下面咱们在看看多,为什么日本铜镜看似市场数量又多呢?市场多的原因是因为日本藏家对古玩的时间界定在桃山时期(就是中国明代),江户时期的古玩,藏家数量少,大多数在市场流通,而中国铜镜总数多,大部分在藏家手里,所以市场流通的数量较少,再加上中国自己的文化,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我们在说说价格,日本铜镜价格低廉,普通镜子几百元,就算精品镜子也就上千元,个别的或者皇家用品也就几千元,普通藏家花上几千元就可以收藏到一个御用器物,瞬间觉得高大上了吧!而且这么低廉的价格哪还有跌价的空间呢?我们再说说工艺,日本铜镜虽然有自己独特风格,但大量吸入中国的文化(岁寒三友图,松,鹤,竹,汉字等等),再加上日本工匠精益求精的态度,工艺精美、图案繁多。
真的是工薪藏家非常好的一类藏品。
日本铜镜可以说就是与价格完全不成正比的小众藏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的增多,再加上相近的文化底蕴,收藏日本铜镜的人会越来越多,潜力也会越来越大。
邢台市馆藏铜镜选介
邢台市馆藏铜镜选介作者:李淑芹来源:《文物春秋》 2015年第4期李淑芹(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 054001)【关键词】邢台市;馆藏文物;铜镜;文物介绍【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邢台市各级文博单位通过发掘、征集、拣选等入藏了数十面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的铜镜,本文将其中铸造精美、工艺精湛且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部分铜镜做了介绍,包括战国四山镜、汉代昭明镜、唐代瑞兽葡萄镜、唐代仕女镜、宋代许由巢父镜、金代双童采莲镜、明代人物杂宝镜,等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邢台市各级文博单位通过发掘、征集、拣选等入藏了数十面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的铜镜,现将其中铸造精美、工艺精湛且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部分铜镜介绍如下。
1.四山镜战国。
1986年柏乡县南马乡东小京村汉墓出土,赵献堂捐献。
圆形,桥钮,方钮座,座外双线方格。
羽状地纹。
双线方格四角向外伸出桃叶形四花瓣,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饰一向左倾斜的“山”字。
素卷缘。
直径9.8厘米(封二,1)。
柏乡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2.昭明镜汉代。
2012年9月12日邢台市电信局工地采集。
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圈内向十二连弧纹,连弧间有简单的纹饰。
其外两周斜线纹带之间有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日而月而不而”,字体比较方整。
素宽缘。
直径8.4厘米(图一)。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3.日光镜汉代。
2003年7月威县后郭固汉墓出土。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一圈内向十连弧纹,连弧间有简单的纹饰。
其外两周斜线纹带间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之间隔以“或“形符号。
字体较为特别,有的学者认为是篆隶式变体。
素宽缘。
直径8.4厘米(图二)。
威县文物保管所收藏。
4.尚方四神博局纹镜汉代。
1989年8月宁晋县东陈乡幸福村出土,左皂火捐。
圆形,圆钮,方钮座。
座外双线方格内饰12枚小乳钉。
主纹为八乳博局纹,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其它瑞兽。
外围铭文为“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中国发现的日本式铜镜初探
中国发现的日本式铜镜初探编者按: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在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而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早在弥生时代,中国汉镜传入日本,北九洲出土汉代、三国制造的铜镜达300多面。
据《三国志》记载:景初二年(258年)六月,魏明帝曹睿赠送日本女王卑弥呼的物品中有“铜镜百枚”,对日本的制镜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本从仿制中国铜镜到日臻完美的“和镜”形成,井于桃山、江户时期以商贸方式销往中国。
精湛的工艺,似锦如画的纹饰,赢得了中国市场,使中国制镜作坊纷纷仿制,一时形成了日本式铜镜在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区域流传。
日本式铜镜国内媒体介绍甚少,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本文介绍的日本式镜,究竟是日本镜,还是仿日镜,还需作进一步研究考证。
日本镜何时传入中国,中国何时开始仿制?至今尚难觅研究著文。
清道光元年(1821年),冯云鹏著《精索》一书的附录部分收载有“日本国镜”10件,云由日本长崎港舶载而来,当时作者鉴其纹样新颖而收录。
建国后全国各地博物馆相继在书刊上收载过屈指可数的日本镜,但就它的特征、流行年代、何时传人等相关问题均未涉及,它给我们留下了有待研究的课题。
四川省博物馆藏“菊花龟背纹柄镜”(图1),直径11.3厘米,通长21.6厘米,宽缘,龟背纹中心饰菊花一朵,花下有“天下一佐渡”款。
佐渡时限为宽永八年(1631年),相当于明崇祯四年。
吉林省博物馆藏“桐叶徽龟鹤纹镜”(图2),1964年从吉林市出土,直径8.7厘米,低窄缘,中心龟钮,钮上方两只飞鹤相向对称,龟鹤喙相接,内外区满布菊花纹。
上列之镜明代由日本舶来。
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湖南省博物馆所藏日本镜中以江户镜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在中国发现有日本式样的铜镜,笔者集藏实物及镜图130面,汇编成《日本式铜镜图录》,其中由日本造原型镜占69%,余为中国仿制。
20世纪中叶相继在中国各地发现被馆藏的日本镜,至今最早可以溯到宋、金时期,日本和镜传人中国的以江户镜为主。
鄂州神兽铜镜,珍藏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密码
鄂州神兽铜镜,珍藏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密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此后,在两国交往中,直到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输出和影响。
然而,自从日本本土的古坟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三角缘神兽镜后(见下图),有日本学者认为这种铜镜不是来自于中国,而是由日本本土设计制作出来的,并由此推断这是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即日本古代文化开始逐渐摆脱对中华文化的依附,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从而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中国专家对神兽镜的考证1981年2月,日本东京举办了日本第五次古代史讨论会,主题是“探索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仲殊先生率领代表团出席了这次讨论会,并就神兽镜的相关问题,向日本学者进行了解答与论证说明。
王仲殊先生前后用了近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古代铜镜,出版了多部论著并发表了十几篇专题论文,是中国铜镜研究的泰斗级人物。
为揭开三角缘神兽镜之谜,他不辞辛苦,既奔波于日本,又考察了国内不少出土铜镜的地方,当来到湖北鄂州,看到摆在眼前、数量惊人的大批量神兽镜时,激动地对陪同的省市专家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这下可解决了中日古代铜镜文化之争的一个大问题。
”在这次讨论会上,王仲殊先生反驳了日本学者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内还没有发现日本考古学界所称的三角缘神兽镜,但是鄂州出土的神兽镜完全可以证明,日本的三角缘神兽镜源自中国的神兽镜,而且生产这种铜镜的工匠来自于中国三国时代的孙吴。
古武昌神兽镜的文化元素国家级资深教授、中国六朝考古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原考古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先生,在其论文《湖北鄂城六朝考古的主要收获》中写道:“今湖北省鄂州市古名武昌,为三国初年孙权称吴王时的王都,也是孙吴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
其后,孙权虽还都建业(今南京),但武昌仍作为‘西都’直讫吴亡。
两晋南朝时,仍为武昌郡治所在,尤以东晋前期时地位特别重要,为捍卫首都建康的中游重镇。
浅谈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藏的日本铜镜
浅谈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藏的日本铜镜
黄成木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2003()2
【摘要】武汉市文物商店集藏着大量的古代青铜镜,其中有日本铜镜十数枚,形制有圆形和圆形带柄,也有异形镜。
装饰题材以松、鹤、竹、梅吉祥纹为主体。
均有铭文。
日本铜镜带有我国宋代铜镜遗风,其铸镜艺术起步较晚,我国铜镜艺术开始衰落时,日本铜镜艺术则渐趋成熟与发展。
但昙花一现,很快衰落。
通过文中介绍的铜镜,本文初步勾勒了日本铸镜概貌及日本铜镜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
【总页数】4页(P82-84)
【关键词】日本;铜镜;中国;收藏
【作者】黄成木
【作者单位】武汉市文物商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1
【相关文献】
1.抚宁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铜镜 [J], 吴克贤
2.定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一批铜镜 [J], 高云波
3.论文物商店在民间文物收藏中的作用 [J], 高颖
4.武汉市文化局召开市文物商店和市博物馆合并组建武汉博物馆工作小结暨下阶段
工作布署会议 [J], 彭建;
5.滦南县文物管理所收藏铜镜选介 [J], 杜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几面精美铜镜赏析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烧制的陶盆作为盛水鉴容之工具。
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就用青铜器盛水,也就是盛水的铜盆(鉴)是最早的镜子。
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之格言。
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铸铜匠师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铜水盆化成了铜镜,铜镜背有花纹,背心有钮孔。
今天,铜镜虽然已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的遗产,但它以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工艺形象揭示了我国古代铜器冶铸技术的一个侧面和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情趣的变化与发展。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丰富精美,作为一名业务工作人员,我实不忍独自徜徉于这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遂从三百多面铜镜中拣选几面极其精美者,与大家共赏之。
(图1)如(图1)此镜名曰:汉七乳瑞兽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泾川出土,直径14.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九枚小乳钉,间以云气纹,其外是宽弦纹带和一周短斜线纹。
外区主体纹饰为云气纹衬地的七乳神兽图案。
宽缘上饰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
镜面微凸。
汉代铜镜盛行乳钉纹,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图2)如(图2)此镜名曰:汉铜华双铭带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平凉征集,直径14.5厘米。
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
座外两周凸弦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间夹一“@”符号。
外区铭文是“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遝以为信清光平宜佳人”。
窄缘镌刻金代验记“□州录事司监□官□”。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日本江户时代铜镜
作者: 周世荣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60-63页
主题词: 江户时代;省博物馆;铜镜;明清之际;中日文化交流;铭文;湖南;参考价值;日本式;收藏
摘要: <正>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铜镜中,有9件日本江户时代(相当明清之际)铜镜,其形制、纹饰与中国古代铜镜类似,对探讨中日文化交流,以及铜镜的源流、递变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介绍如下。
1.铭文铜镜6件。
绝大部分有“天下一”等铭文。
“天下一”铭文习见日本桃山、江户时代。
或作“天下一作”、“天下一藤原作”、“天下一若狭守”、“天下一藤原光长”、“天下一因幡守”、“天下一松村因幡守”等。
【青铜文化】正仓院藏镜集萃(图录)
【青铜文化】正仓院藏镜集萃(图录)正仓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一部分。
它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位于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
正仓院宝物很多都标有明确的使用年代和由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这里的宝物多为传世品而不是发掘品,因此保留着原有的品质和风貌。
它们主要有三种来源: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华精致文物;二为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为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华文物所做、或创造之物。
正仓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纪主要文化圈的特点,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印度、伊朗甚至希腊、罗马、埃及等国文化。
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正仓院的宝物为何仍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受制度限制,宝物不能随意开封,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状态。
同时,宝库处在一个稍高的地方,地板离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湿气侵蚀和虫害。
这就是其著名的温度调控系统,把四季气候和天气转变对收藏所致的影响减至最小。
宝物收藏在柜子里,避免了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
在这样的环境下,极度脆弱、在其他环境下难以久藏的材质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此外,宝物入库的时候有一个《献物账》,所谓'献物',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
《献物账》就是献物的清单。
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入库都写单子。
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
唐朝时期中国国力鼎盛,受到邻国日本的追捧。
遣唐使不仅给日本带去了唐朝先进的制度和理念,把盛唐的文化传承到了东瀛,也带回了大量的艺术品,把典雅细致的皇室品位带给了当时的日本天皇。
奈良时期,圣武天皇在奈良兴建东大寺,以迎接扬州高僧鉴真前来日本。
正仓院可以说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的宝库。
有人说,现在要看真正的唐朝建筑,必须到日本奈良。
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也往往是在正仓院。
探宝之旅:韬藏亦英华
探宝之旅:韬藏亦英华作者:王纲怀来源:《中国收藏》2017年第09期前不久,在日本大手前大学森下章司教授的牵线与陪同下,笔者有幸参观了兵库县立考古博物馆加西分馆——古代镜展示馆,并得到了该馆负责人种定淳介先生的热情接待。
这个展馆的展品内容堪称一流,多为国内外少见的精品,让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尤其是展览的开幕时间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铜镜专馆开幕同在一个月内,且皆是原为私人收藏的“独乐”变成了人人可以鉴赏的“众乐”,当成一段双喜临门的佳话。
然而,这个高档次的展览馆却与京都、大阪等大城市有着较远的距离。
这次长途跋涉的探宝之旅,似若寻觅巷子深处的好酒,更如北宋诗人丁谓《玉珮》所言:“至宝不自献,韬藏亦英华。
余香被草木,秀擢幽岩花。
”千石唯司先生曾说:“我特别喜爱青铜镜,共收藏315面。
还收藏了一些殷周春秋时代的其他青铜器。
为了将这些收藏品完整保留,2014年我将其中的305面铜镜捐给了日本兵库县政府。
”当年,兵库县政府在与千石先生协商后,立即决定在千石公司附近的县立公园(花圃中心)之西南方位,新建了古铜镜展示馆,并于今年4月正式开展。
依据“千石收藏研究调查委员会”委员长难波洋三《千石收藏与研究》一文可知:“2014年2月,寓居兵库县加西市的千石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千石唯司先生做出决定,向兵库县捐赠293面中国古铜镜,这一举动立即引发诸多日本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在此以前,一般民众几乎不知道这些世界级古铜镜瑰宝的存在,甚至日本学界了解此收藏全貌的人也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中国专业人士间,千石先生的藏品早已获得极高评价……1998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铜器全集·铜镜》中,该书精选了11面千石藏品。
”难波先生又说:“调查研究会共计召开了9次会议,捐赠铜镜按照不同年代分别归类后,实施了缜密细致的工作:X射线透摄技术的率先使用(反转后详见图A,其效果不仅可与拓片媲美,还能找出镜体的原有伤痕)、荧光X射线的定性分析、放射性碳元素的年代测定、3D 立体绘图等多项高科技手段。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镜简析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镜简析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不乏许多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铜镜。
铜镜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镜的简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铜镜主要来自于广西地区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战国、秦、汉、唐、宋、明等时期的铜镜。
这些铜镜在材质、造型、图案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从材质上看,这些铜镜大多采用优质的青铜制作而成,经过精湛的铸造工艺,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青铜是古代铸造铜镜的常用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适合于制作镜面光滑、清晰的铜镜。
从造型和图案上看,这些铜镜的设计精美,形态各异,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艺术匠心和审美情趣。
有的铜镜造型如圆形、方形、六角形等,还有的铜镜边缘雕刻着花纹、人物、动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这些图案内容包括神话传说、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趣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看,这些铜镜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铜镜作为古代人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反映了古代冶铸技术、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这些铜镜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在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铜镜中,还有一些特别珍贵和独特的作品,引起了广大文物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一件来自战国时期的铜镜,镜背上刻有“日月星辰”图案,寓意长久清明,祥瑞美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又如,一件来自唐代的铜镜,造型庄重大气,图案精细生动,对研究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铜镜的研究和展示,不仅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文物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元初中日关系的历史见证_谈日本对马海神神社收藏的十三世纪中国铜镜
丽和十五至十六世朝鲜的制品º 。上述日本 资料所提供的铜镜图录显示, 对马海神神社 所收藏的这九面外来镜, 具有十二至十三世 纪中国铜镜的风格。现按资料来源先后顺序
考释如下: ( 1) 道教神仙故事纹镜 1 面。圆形、凸
缘、圆钮。镜背图饰右侧为一棵苍劲的古松, 松树枝横蔓至上部。左侧为一山崖洞门, 作 半开启状, 门上饰有铺首门环和四排横列门 钉, 一鹤从门中探首而出。树下坐一高髻长 须老者, 前立一双髻侍女, 手托装有龟状的圆 盘, 门洞边有行进状的侍童, 手捧香烟袅袅的 长颈瓶。前有一背负经籍的长角鹿, 朝向老 者在长桥上款款而行, 桥下为波涛翻滚的水 流。鹿首下侧有一长方形空白小栏框。直径 20. 1 厘米( 图 1) 。
中国和日 本是隔海相望的一衣带 水邻 邦, 自古以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根据 历史记载, 早在公元三世纪的汉魏时期, 日本 北九州的倭国就与中国有了密切的交往。进
入七世纪后的隋唐时期, 统一了日本的大和 国向中国派遣大批使节和学问僧, 把两国交 往推向高潮。只是到了十三纪蒙古入主中原 的元代, 这种友好往来因两国关系恶化而中 断。直到十四 世纪朱元璋灭元建立明 帝国 后, 这种友好往来得以恢复。
刘淑娟 5辽代铜镜研究6 中说, 重圈花草 纹匕式缘镜是辽代晚期崛起的新型镜种, 这 类镜最为金代所赏识, 其风格为金元两代所 继承和发展 lx。吉林省榆树县大坡古城出土 有刻记的草梅 花纹镜和河北省平乐县 出土 / 都右院0 刻记的缠枝花镜 ly以及山西省襄汾 县贾庄金墓出土的/ 泰和四年0刻记的缠枝花 镜 lz, 都属于这类型的金代缠枝花纹镜。同 时, 这种缠枝花纹装饰和重圈纹形制的铜镜, 还见于山西省大同市至元二年( 1265) 冯道真 墓 l{和元初钦察汗国都城萨莱遗址出土 l|。一 九八六年江西省安义县出土一面团花缠枝纹 镜 l} ( 图 4) , 其纹饰与对马发现的相同。该镜 图饰小方框内有 / 吉安路城隍庙下礼巷内住 胡东有作0 铭文。按5元史 # 地理志6: / 仁宗 皇庆元年( 1312) 改吉州为吉安路0, 故此镜当 为元代中期铸造的金式镜。而对马发现的这 面重圈缠枝宝相花纹镜的小方框未见铭文, 亦具金代铜镜验记方框的风格, 当属上述/ 吉 安路0铭团花缠枝纹金式镜的范镜, 故应为十 二至十三世纪金代或元初的制品。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中国古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津博物馆藏有众多珍贵的古代铜镜,通过研究这些铜镜的特点和演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镜主要是用来作为贵族的礼仪器物。
由于西周时期为奴隶社会的末期,贵族的生活日趋奢华,因此铜镜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一时期的铜镜以中空圆形为主,背面则装饰有各种神兽等纹饰。
随着东周的出现,铜镜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东周铜镜在造型上更加精细,也开始经常在铜镜面上刻有铭文,铭文内容多为祝愿和宣示。
这一时期的铜镜也开始出现分析式的铜镜,即铜镜面上刻有一系列叠加的线条,使得铜镜的表面显现出丰富的图案。
这种分析式的铜镜在东周中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铜镜的代表之一进入战国时期,铜镜制作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铜镜开始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风格,并且铜镜为了适应人们对美的追求,常常在外部装饰上加上了各种奇特的花纹和图案。
战国时期的铜镜也是最为多样化的时期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交融。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了全新的形态和特点。
秦汉时期的铜镜形式比较规整,装饰主要以鸟兽、几何图案和民间故事为主,整体呈现出稳重和庄重的特点。
同时,秦汉时期还出现了用镜背代替鎏金饰品的镜,这种铜镜通常比较大,旁边还装饰有挂镜杆。
随着东汉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铜镜表现出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特点。
三国时期的铜镜常常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使得铜镜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准。
同时,这一时期的铜镜上经常出现各种符号和图案,既代表了人们对宇宙的崇拜,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以上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一个大致过程。
天津博物馆所藏铜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了解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变迁和艺术特点。
通过研究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与艺术中。
“和式镜”鉴赏
“和式镜”鉴赏作者:孙立谋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3期安徽博物院于2013年阴历开春,精心举办铜镜展览,展品自西汉至清代涵盖1800余年间中国镜,遴选展出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之作153件。
展品中有三件“和式镜”风格独特,题材新颖,工艺精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试加探讨,以飨读者。
团鹤徽柄镜圆形柄镜,低直窄缘,平板式短柄,镜面大而柄短。
粟粒状地纹,镜背正中饰浮雕圆形飞鹤纹,左侧铸有“天下一藤原清久”款(见图1)。
这是一件由日本铸制的铜镜,日本称“和镜”,依据是:一是该镜具有日本镜的基本特征,低直窄缘,粟粒状地纹(日本称砂目地),浅浮雕工艺。
二是唯一的团鹤纹是日本和镜特有的“纹章”图案,笔者称之为“徽标”。
“徽”指图案,“标”是单个汉字标记[1]。
三是镜上有日本制镜工匠铭款。
镜面广而柄短是江户晚期特点,藤原清久是江户后期的工匠[2]。
和镜上徽标,起始于日本平安时代(796—1181年)贵族在自家牛车上刻制的识别标记,日本称“纹章”。
这件团鹤徽柄镜当初流入中国,后被安徽博物院入藏。
它与王纲怀先生赠予清华大学的鹤徽蓬莱纹柄镜同属18世纪日本制镜[3]。
中国仿制江户镜中的松菖双乌鹤徽镜上团鹤设置在镜纹上方[4],称“和式镜”,说明中日铜镜文化交流的史实。
花卉纹双鹤镜圆镜,低平素缘,菱甲纹龟钮,甲缘披毛,钮孔似鼻,浅浮雕工艺,缘钮间双线弦纹环分区。
内区钮上方两只相向飞鹤,龟鹤口啄相接。
内外区分别环饰花卉圈纹,其间有少数无圈花卉点缀。
镜径10.2厘米,为元、明时期仿制日本镜(见图2)。
《镜里乾坤》原称“龟鹤多寿纹镜”。
双飞鹤钮龟口啄相衔是日本镜纹特征之一,始于镰仓时代(1185—1334年),至室町、桃山时代继续沿用,《和镜》中收录有梅花散双鹤镜、菊花流水双鹤镜、蝴蝶散双鹤镜等[2],相当于中国南宋至明初。
受宋镜龟鹤齐寿吉祥寓意纹饰的影响,采用龟钮双飞鹤风格分别与花卉、竹叶纹等组合。
配饰不受界环约束,自由散饰,内外区连贯,或被弦环纹所压。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铜镜赏析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铜镜赏析作者:宁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1期摘要:铜镜是青铜器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门类,既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又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信息。
铜镜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
文章希望通过对馆藏铜镜的研究和介绍,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馆藏;铜镜;研究说起镜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镜,但是中国古人用的镜子大都是铜或者铁做的,其中铜镜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在清中期普及玻璃镜之前的数千年的悠久岁月中,铜镜深受人们的青睐。
铜镜除了作为梳妆照面之用外,还有照妖辟邪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物。
古人认为铜镜可以照亮阴间路,希望死后还能得到古镜的护佑,于是大量生前使用的铜镜被带到了墓葬中,所以传世的铜镜较为稀少,大部分铜镜是出土的。
铜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工艺品,早期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
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
古镜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镜文化”深入人心,深深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馆藏铜镜的分类及主要特点铜镜是三明市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一个种类。
年代自汉至清代,既有墓葬出土铜镜,也有传世品。
三明市博物馆藏铜镜可分为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等七个类型。
笔者拟对这批铜镜进行初步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1 名家作坊制作的铜镜Ⅰ式:宋湖州圆形铜镜(图1),圆形,正面平。
背面周边一道起棱,中有一环形纽,两侧铸有文字。
纽左侧竖长方形框内两排文字“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右侧竖一排文字铭有“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二十文足”。
铜镜基本完整(背面有部分磨损、锈蚀)。
直径15.4厘米,高0.5厘米。
Ⅱ式:宋湖州葵形铜镜(图2),镜作等边六瓣葵花形,边沿微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