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孙权劝学》。下面将按照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即《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教材设计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名人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在延续前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就内容而言,本文只有129个字,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有鉴于此,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掌握重点难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了解文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 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读出人物的

特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新课标准对朗读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据此设计这一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以“读”贯穿课堂,在诵读中体验人物不同的个性,用感性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出文言文味,读出情味。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以对话为主,需要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人物的身份,读出情味。

3. 品读孙权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学习孙权的说话艺术。

文言文学习既不能“死于章句”,也不能“毁于清议”。本文行文简约,言简义丰,解读中需要结合主题的意蕴阐发,为言简义丰的文言文做适度的有趣有味的解读。需要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学习孙权的说话艺术。全文的主问题: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4.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通过让学生评议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读书学习精神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说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等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一些简单的文言词汇及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和方向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这一课里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文言文只有多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连文章都读不熟,很难想像学生会懂得

文章的意思。第二,点拨法,通过大方向的把控,针对一些学生能回

答上来,但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逐步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第三,讨论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这一节课,采取的是读、译、品、悟的文言文教学思路。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就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问题展开讨论、品析。最后,说说自己的心得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先由图片和四句诗说起,引出孙权和吕蒙,了解他们的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更封侯。

白衣摇橹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收。

然后,结合书下注释,对简要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资治通鉴》。(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在自由朗读后,课件显示无句读的文稿,先由教师范读,读出节奏、韵味,然后由学生挑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结合课后积累和拓展部分的“留”“替”“调”“补”“删”文言翻译五字法,让学生结合方法翻译,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投影出示带有符号标志的文段,提醒学生留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

蒙!”蒙曰:“士别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

..三日,即更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理清情节,品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特征。

1.理清故事情节,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品味、品析。

围绕“劝学”,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即孙权为什么劝学?孙权是怎么劝学的?孙权劝学结果如何?主要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紧扣文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来解读人物形象特征。设计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回答孙权如何劝学的问题中,引导学生体会出孙权劝学的策略和艺术,即先说学习的必要性,即吕蒙现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当涂掌事”的人就不能再等同于冲锋陷阵的莽夫。而“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务繁忙为借口,说明吕蒙意识到了“学”的必要,但心里有畏难情绪。对此,孙权并没有让吕蒙轻松过关,也没有着急上火。为了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孙权给吕蒙定了一个切合实际并能轻松达到的目标,即不要让吕蒙做“博士”,而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以自己为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然后进一步拓展,给学生点明孙权之所以苦口婆心劝学,是因为孙权独霸东南,靠的是青年才俊——东吴四英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孙权劝学的重要意义。

至于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主要通过鲁肃“与蒙论议”从侧面体现,也从侧面突出了孙权善劝。“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和他“大惊”的神态,可以看出吕蒙的变化之大已然判若两人。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爱才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二人的来言去语颇有调侃的意味。“士”是读书人的意思,“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