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对四川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对四川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三 、 生能源 与非再 生能源 的关 系 再
的要求 , 也是四川 自身竞争力提高与环境保护的要 求; 从更 深 层 次 上看 , 有可 能 是 一场 新 的产 业 革命 或技术 革命 的先 导或前奏。对此 , 四川应积极应
对, 做好 规 划 。要 在研 发 创 建 低 碳 产业 、 发 低 碳 开 技术上 下功夫 。在 “ 十二 五规戈 ” Ⅱ期间 , 仍应 以节 能
污染物直接与人体健康相关 , 四川污染 已处于高危
状态 , 减污已刻不容缓 ; 第二 , 减碳虽然也很重要 ,
但 还有 回旋 的时 间 , 际 间 尚处 于讨 价 还 价 的 阶 国 段; 第三 , 减碳 指标 四川还可 通过 扩 大森林 面积 、 提
高速发展, 规模扩大 , 能耗增加, 排碳量也会增加,
很难在这个 时期 内, 做到减少全省排碳 总量。但
是 , 长 远上 看 , 低 碳 经 济道 路 不仅 是外 界 形 势 从 走
高森林积蓄量来抵补。总之 ,十二五” “ 环境保护仍 应 以重点河流、 湖泊、 水源和城市空气 、 农村面源污 染控制为重点 , 以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 的污染物削 减为中心。减碳应作为长远 目 , 标 逐步实现。
的利益; 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加大对资源供应
区、 生态 功能 区、 农业 发展 区 的财政 补 贴 ; 对非 重 点
当成 , 十二 五 ” 间应 力 争 实 现核 能零 的突 破 。 “ 期 生物 能源也 应加 大开 发 ; 然气 代煤 的努力 也应 持 天 续 。总 之 , 四川 拥 有 多 种 可再 生 能 源 优 势 , 源 多 能 样 化才是 出路 。
开发 区、 限制和禁止开发 区进行较合 理 的生态补

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袁天凤;邱道持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03(019)003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布局"→"非均衡布局"→"协调发展"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以及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然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四川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协调发展目标、空间开发模式、重大举措实施等方面,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4页(P142-145)
【作者】袁天凤;邱道持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管理系,四川,内江,641110;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1
【相关文献】
1.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分析 [J], 蔡玉胜
2.资源富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视角——评胡健等著《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J], 赵选民;张凡勇
3.区域经济均衡、非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
经济思想比较 [J], 王炳庆;齐延生
4.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J], 陈烈;姚丽斌
5.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的影响——评《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J], 唐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一、引言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也是中国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

本文将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地理和人口概况四川省总面积485,000平方千米,是中国人口第三多的省份,人口超过8000万。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盆地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三、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四川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谷物、棉花、油料、烟叶等是主要农作物。

近年来,四川省注重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工业四川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主要工业部门包括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四川省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3.服务业四川省的服务业发展迅猛,各类商业、金融、旅游和文化产业蓬勃兴起。

特别是旅游业,四川省以天府之国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是连接中国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为四川省带来了巨大机遇,加速了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2.挑战四川省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自然灾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地震、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五、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

1.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工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3.服务业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4.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四川省将继续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结论四川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注重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升级和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改革怎么看我该怎么办心得体会

改革怎么看我该怎么办心得体会

改革怎么看我该怎么办心得体会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辩证观点,科学分析并提出六个基本判断和考量。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笔者就第二点发展的老路走不通,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谈谈看法。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

目前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四川发展还不够均衡,四川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很大。

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还不够均衡,尤其是文化发展还有所滞后。

三是还需大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依旧实现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缺少科学发展思想。

总之当前发展不足是四川面临的最大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四川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各种经济资源渐趋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决定了四川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川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长此以往,经济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必然越来越少甚至趋于枯竭,从而必然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可持续发展变为不可能。

四川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决定了四川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川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年确立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伴随工业快速增长而来的,是难以避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且,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呈加剧趋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在当今中国是大势所趋,在当今四川也是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

1995年,我国就提出要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现今四川这一转型已粗具基础。

我们虽不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立即做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为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但可以先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上做起。

其次,我们可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譬如,可以通过西部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改善能源结构;可以通过西部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增加出口产品生产,增强出口对四川经济的拉动;还可以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改善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结构,等等。

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意 义。
关键 词 : 川; 四 经济发展战略 ; 变 转
作者 简介: 刘怡,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副主任, 高级会计师, 讲师。 中图分类号:17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 17 (0 1 1 0 3 — 3 F2. 7 A 1 8 9 8 一 2 期的形势变化, 先后几次
制定和完善了四川经济发展战略。 ( “ 一) 打好一个基础、 发挥两大优势, 加强三个薄弱环
中 四省省 机党学 田 共J委级 关校 报I l I

减 了四川经济 总规模 , 区划 变动 后的 四川经济 发展 提 亦给 里成 为我国的工业强省和经济 强省 。
调整改造) , 加强三个薄弱环节( 交通、 能源、 原材料 , 智力、
科技, 对外开放 ) ” 的发展战略, 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 “ 二) 依靠科技, 调整结构, 军民结合, 城乡一体 , 立足
盆地 , 开发两 翼” 的发展战略
国各省( 区) 位, 市、 第8 西部第 1 位。GD 增幅达 1 .%, P 51 比全 国高48 .个百分点 , 创下历史新高。其中, 第一产业 2 8 亿元, 43 占GD 的 1 .9 第二产业 8 6 .亿 元, P 46 %; 5 52
生产 总值 ( P 1 8 86 元 , 国的 42 %, 居全 GD )6 9 .亿 占全 .5 位
1 8 年, 9 3 根据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 四川省委、 省政府制定了 到本世纪末全省工农业产值“ 翻两番” 标和“ 的目 打好一个 基础 ( 发展农业 ) , 发挥两大优势( 资源开发和三线企业的
占 GD P的 5 .9 : 三 产 业 5 5 . 元 , GD 06 % 第 8 04亿 占 P的

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回顾与比较

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回顾与比较


经济结 构逐 步优 化 。20 0 9年 ,第 一 产业增 加值 2 4 . 206 亿 元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6 1 . 元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71 9亿
网 图盥
; . 5 9 . 亿 元 ,分别 是 19 1 88 9 9年 的 24倍 、5 . } 同 0倍和 38倍 ,三 . 他 一
坚实 的基础 。 国 民经济 稳步增长 ,经济 实力不断提 高 经 济总量 不断扩 大。地 区生产 总值 由 19 9 9年 的 3 4 . 6 91
1 .:4 .:3 .。同时 ,民营经 济快 速发 展 ,民 营经 济增 58 74 68 圈 圈 加 值 由 19 9 9年 的 19 亿 元 增 加到 2 0 08 0 9年 的 7 6 .亿 元 , 6 32 占 G P的比重 由 19 的 3 .%提高到 20 D 9 9年 01 0 9年的 5 - 。 42 %
2 4 . 元 ,是 19 2 06亿 9 9年 的 24倍 ,年 均 增 长 43 ( 图 . .% 见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总量列居西 部第 一 ( 图 1 。 见 )
图 1 西 部 开发 以来 四川 生 产 总 值
亿 元
10 0 6 0 100 40 10 2 00 100 00
图 2 西部 开 发 以来 四川 经 济增 长 速 度
续 高 于全 国平均 水平 ,2 0 0 9年全 部工业 增加 值 ( 按生 产法 计 算 )5 7 . 6 83亿元 ,是 19 9 9年 的 52倍 ;规模 以上工 业企 . 业 实现主营业 务收入 14 64亿元 ,是 19 78. 9 9年的 93倍 ;_ - T 业 利 润 总 额 9 9亿 元 ,是 19 0 9 9年 的 3 5倍 ;工 业 化 率 由

改革开放40年与四川

改革开放40年与四川

人类的历史太漫长,能够被人们记住的,只是一些具有关键性转折的标志点。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而言,占世界总人口 22%的中国人,其整个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标志点,是1978年。

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这一页”终于翻过去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新时期”的曙光。

作为标志性节点的197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此,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

国家开始进入正常运行和谋求发展的轨道,每个国人也开始安定“文革”结束后的最初两年,“两个凡是”仍紧紧束缚着国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多年来主宰中国一切的极左思想还有极大市场,“始终不渝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口号依然调高,国家发展的方向尚暗昧不明。

中国经济已经走到崩溃的边义的苗”等留下的烂摊子,结束“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极度混乱,从而凝聚全国各界齐心协力搞建设,就需要来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随即,《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

作祟于中国社会多年的“阶级矛盾”被化解了,“四类分子”摘帽,对“人民”的重新解释等,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或者几乎可以说“全体中国人”,不再担心天天被“运动”,不再彼此仇恨。

闭关锁国,以及意改革开放40年与四川邓经武52018年·第5期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的决议;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议联翩而至。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
Hale Waihona Puke ……!""#$ %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戴宾 %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 (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工业化、城 市化为导向, 实施空间集中化、 一体化发展战略。 集中发展 省域内区位条件优越、 空间可达性强、 产业集聚程度高、 城 市规模较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的区域;充分发 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体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增 强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重点区域向城市圈、 城市带、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发展,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的 自组织机制, 推进重点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 展。 未来十年内,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集中发 “一圈、 展 一群、 两带 ” , 即集中发展成都都市圈、 川南城市 群、 成德绵城市带以及攀西资源开发产业带。以成都都市 圈、 成德绵城市带为第一发展层级, 川南城市群、 攀西资源 开发产业带为第二发展层级, 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 局,成为四川以新型工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人口和城镇 “一圈、 的主要集聚地。在 一群、 两带 ” 内形成 & —) 个大城 市,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和产业群,达到高度城市化和城乡 一体化,使占四川国土面积 "$* 左右的“一圈、一群、两 带” 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的 )+* 以上, 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 力和发展实力的大都市群体之一, 具备跨省域竞争和参与 国际竞争的能力,并通过其强大的辐射和扩散影响力,带 动和促进省域内其他区域, 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 " ( 成都都市圈 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的 作用, 加速成都都市圈的构建, 建设和发展 # —’ 个城市副 中心和一批卫星城, 强化成都的辐射扩散能力和区域经济 的组织功能, 推动成都与周边城镇、 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形 成以成都为中心、 卫星城镇群聚周围的大都市圈形态。其 内圈以成都为中心环绕城市副中心和卫星城镇、 以通勤流 为特征、 半径 +$ 公里形成圈层状结构布局的紧密层; 其外 圈以乐山、 简阳、 眉山、 遂宁、 雅安等城市为节点, 以城际快 速通道为连线形成放射状结构的过渡层和松散层。 将成都 都市圈发展成为四川现代产业、人口、城镇以及国民经济 最主要的集聚地, 经济总量达到四川的 ,$* 以上, 跨入全 国大都市圈域的行列。 % # ( 成德绵城市带 集中发展成德绵地区, 以成都、 德阳、 绵阳为集结点, 沿宝成铁路、 成锦高速公路一线纵向 "$$ 公里、 横向 +$ 公 里的带状区域, 圈层扩张、 梯次发展、 点轴贯通, 形成以三 大城市为结点、 产业与人口密集、 城镇体系合理、 城乡一体 程度高、区域自组织能力强的城市带,并逐步向大都市连 绵区迈进, 成为四川产业群聚性高、 城镇体系完善、 创新功 能强、富有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点轴发展带,成为支撑四 川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主体,经济总量达到四川的 &$* 以上。 加快绵阳、德阳向大城市发展的步伐,提高城市要素 集聚和辐射功能, 以成都、 德阳、 绵阳三个中心城市为经济 增长极核,围绕三个中心城市各自进行圈层空间布局;推 动广汉、什邡、绵竹、江油等城市分步跨入中等城市的行 列, 以三个中心城市放射性交通轴线连接各县级城市经济 增长点,使成德绵一线各类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市区地 域不断靠拢、城乡一体化程度增强,逐步发展为大都市连 绵区;以区域内密集的小城镇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端点,形 “一带、 成成德绵城市带 三圈 ” 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 ’ ( 川南城市群 集中发展以泸州、宜宾、内江三市为顶点的三角区 域。 促进自贡、 泸州、 宜宾、 内江四市向大城市发展, 扩大城 市规模,提高城市的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程度,强化城市 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组织协调,提高城市群的自组织能力, 发挥城市群体的整体优势,形成以四个大城市为中心,中 小城市为结节点的多中心块状型城市群落, 使川南城市群 成为四川第二层级的城镇与工业密集区。 % , ( 攀西资源开发带 集中发展以攀枝花、西昌为结点,沿安宁河谷和成昆 铁路、西攀高速公路一线,纵向 #$$ 公里、幅员面积 "- #, 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富集带。以资源开发为导向, 开发新产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心得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心得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心得1. 引言1.1 概述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四川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正积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本文旨在探讨四川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四川省发展的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政策导向下的四川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绿色生态建设支撑发展以及社会民生改善与人民幸福保障五个部分。

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四川省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1.3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近年来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旨在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为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四川省自身潜力,在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多有益尝试。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接下来将逐一展开讨论各个分节的主题。

2. 政策导向下的四川发展:近年来,四川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地方政策落地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四川省逐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之一。

2.1 国家政策引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区域,四川省始终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倡议,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思想和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政策对于四川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地方政策落地: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外,四川省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例如,四川聚焦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均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规划文件,为四川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创新发展路径:在政策导向下,四川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

面对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四川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

通过加强科研院所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引进高端人才等措施,四川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

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

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

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

①至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

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20 09年 2月
学 习论 坛
TRl UNE TUDY B oF S
Fb 2o e. 0 9
V0. 5 No. 12 2
第2 5卷
第 2期
改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 回顾 与思 考
张 深 溪
( 中共 河 南省 委 党校 党 史教 研部 , 州 4 0 0 ) 郑 5 0 2
[ 收稿 日期]0 8—1 0 20 0—1
[ 者简介] 作 张深 溪 ( 94 16 一

) 男 , 南省 扶 沟 县人 , , 河 中共 河 南省 委 党 校 党 史 教研 部 副主 任 、 教授 。 副
3 ・ 4
免, 要立足于早 打 、 大打 、 打核战争 。由于过 高地估 计 了 战争 的危险 , 国家把备 战放 在战略 决策的优先地 位 , 并 将发展 的重点放在 内地。但 由于这种建 设是按 照“ 山、 散 、 分散布点 的 , 洞” 因而使得大量的经济资源无法发挥
也是地 区问差距 扩大 最快 的时期。正是为 了解决地 区
之 间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问题 , 进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0世 促 2 纪9 0年 代 中 期 前 后 , 的 第 三 代 领 导 核 心 开 始 对 区 域 党
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 向实施 区域 经济非均 转
际 背景 。
体上看延缓了我国国民经济 的发展进程 , 我 国与世界 使 经济技术水平差距 愈拉 愈大。实践证 明, 在当时我 国经 济实力还很弱小的情况下 , 种片面追求 公平而忽视效 这 率原则 的区域经 济发 展模式 已不 适应 中 国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需要 , 它是 以延缓东部沿 海地 区的快 速发展 为代 价

关于四川战略定位的宏观思考

关于四川战略定位的宏观思考

四川战略定位的宏观思考引言四川作为中国的西南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力,四川需要制定恰当的战略定位。

本文将对四川战略定位进行宏观思考,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四川的优势,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地理位置优势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连接西北、华中和东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四川既是连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纽带,也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因此,四川可以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打造成中国西南地区的物流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提升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

2. 资源丰富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其中,四川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水电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利用水电资源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四川还是中国的天然气、石油和铀矿资源主要产地,可以有效支持国家能源安全。

3. 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四川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峨眉山、九寨沟等,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民俗文化。

加强对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四川来说,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加税收收入,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4. 跨境合作和开放政策四川与邻国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跨境合作的重要窗口。

当前,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四川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参与跨境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和人文交流。

同时,四川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开放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5.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当前,四川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缺乏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认可和采用。

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境内拥有多个大城市,如成都、重庆、自贡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四川积极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推动各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减少区域间的交通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发展产业多元化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

为了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四川注重发展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同时,四川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以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是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川积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此外,四川还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力度,提高农村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提升环保建设水平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川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核心省份,与周边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四川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通过加强与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采取了诸多措施,包括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发展产业多元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环保建设水平和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四川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新四川的省情及经济发展战略认识

新四川的省情及经济发展战略认识

新四川的省情及经济发展战略认识□吴祥云  胡品生  钟 磬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原四川所辖的重庆、涪陵、万县和黔江三市一地划出,成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三市一地的划出,不仅缩减了四川经济总规模,降低了人均水平,亦给区划变动后的四川(以下称“新四川”)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其中,如何在深入研究区划变动对新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省情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新四川经济发展战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新四川的基本省情 四市地的划出,不仅使四川幅员缩小,人口减少,而且使四川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效益和人均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我们认为,行政区划变动后的四川省情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区划变动后的新四川,仍然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内陆大省,亦是总量规模较大但人均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的省份。

新四川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1%,仍为中国第五大省区。

1995年末耕地面积456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但人均仅0.84亩,虽比变动前略有增加,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仍非常突出。

曾是全国人口最多省份的四川,行政区划变动后名列河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1995年末总人口8161万人,占全国的6.7%。

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十分广阔且颇具潜力的市场,但另一方面亦使四川经济发展仍背着沉重的人口负担。

61从1995年末行政区划的情况看,变动后的新四川共划分为19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1个地级市、5个地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78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33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124个县、3个自治县),120个区公所,5067个镇、乡、街道办事处。

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占全省面积的近2/3。

尽管由于区划变动使新四川经济规模缩小,在全国的位次后移,但仍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张景华 宋一淼)
四川省情 2007 年第 2 期
31
来 增 长 带 动 整 个 地 区 以 及“ 一 环 线 ” 经 济 的 发 展 水 平 高 低 不 一 , 而 县 域 经
对于资源密集、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实施这样的 济在成都经济圈占据很高的比重, 因
市场容量大的地区, 就可以采取地区 空间发展战略进而形成四川区域发展 此应大力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
都经济圈的培养, 再到两线、两翼地 区的发展, 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的。在欠发达地区选择具有相对优势 的区域, 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据, 针对不同的区域条件和特点, 集中有 限的人财物等优势资源, 采取不同的 区域经济政策, 带动区域整体水平的 提高, 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有些问题也值得反思: 各市、 州经济尽管全面增长, 但发展极不平 衡, 地区经济差距拉大; 在区域经济 布局中, 考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城乡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够, 而是各种 传统结构的平行推进, 地区产业结构 层次较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没有 高度重视生态保护, 未能很好地做到 以经济振兴促进环境整治, 形成生态 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未能为全国 特别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 生态屏障, 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世界经济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 转型重视不足, 知识型、技术型产业 的培养乏力, 经济发展缺乏前瞻性, 突出表现在四川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
中 发 展 省 域 内 区 位 条 件 优 越 、 空 间 可 四 川 省 发 展 的 第 二 梯 度 , 并 由 此 通 过 经 济 增 长 ; 再 通 过“ 一 圈 ” 的 辐 射 效
达 性 强 、 产 业 集 聚 程 度 高 、 城 市 规 模 扩 散 效 应 带 动 一 小 时 经 济 圈 范 围 附 近 应 发 展 带 动 整 个 外 线 即“ 一 环 线 ” 以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作者简介:陈国阶(1940-),男,广东普宁人,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四川省决策咨询委生态环境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探讨陈国阶摘要: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

结合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大背景,提出了促进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并强调指出:(一)要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二)进一步强化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的增长极;(三)要构建起若干次级的特色经济小区;(四)要构建四横三纵的发展新格局;(五)要正确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四川;协调发展;战略一、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追求的目标,是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谈说的热门话题和高出现率的术语。

但是,至今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人们关注不多,认识不深,更未取得一致的共识与严格的界定。

对其本质、内涵和应用的领域,还有许多探索、讨论的空间。

(一)协调与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从哲学层面上讲,协调是在一个体系内不同质的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处于互为依托、互利协同的一种较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是矛盾相对缓和、相对稳定、相对相容、相对互利的状态。

这里,协调是矛盾的对立面,矛盾是物质存在的前提,有矛盾才需协调。

两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面,两者同时存在并构成对立统一体。

矛盾是第一性的,协调是第二性的。

矛盾处于不被激化、尖锐化、暴发化的状态,就是协调。

因此,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一种矛盾的表现形式。

协调不等于单质,不等于均一,不等于零矛盾。

协调不是静止固定的恒态。

协调是相对的,动态的。

如上所述,协调是矛盾处于缓和弱对抗的状态,是不同质的事物之间处于相互容耐、融合、乃至相互依存、互利互补、合力胜于分力的状态。

是一种运动过程,不是一个凝固点。

因此,协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矛盾激化状态的一种量度,世界上不存在零对抗的矛盾,不存在只有均等,势均力敌,静态、无相互影响的协调,只存在相对平和、矛盾可控的协调。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感悟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感悟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感悟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

一、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时代机遇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时代机遇,全面推进治蜀兴川事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当前,四川省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发展短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要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推动四川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四川省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四川省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五、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心得

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心得

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心得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四川发展的新篇章所带来的变化和机遇。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龙头,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四川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四川省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川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川省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领域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了四川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区域,四川省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川省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严格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四川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了人民基本生活权利。

同时,四川省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了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兜底、住房安居,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思路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思路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思路
戴宾;刘晓鹰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成都)》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 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思路的回顾与反思rn1.1四川区域战略思路的回顾rn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从省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四路.
【总页数】12页(P21-32)
【作者】戴宾;刘晓鹰
【作者单位】人文社科学院;西南民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两会携手破难题共谋转型新思路——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四川省皮革学会2013理事会联席会议在成都召开 [J], 罗永娥
2.新观念催生新思路新思路促进新发展——四川市县统计局、调查队观点集锦 [J],
3.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 [J], 臧学英;罗琼;
4.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新任务新思路 [J], 臧学英; 罗琼
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思路 [J], 周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

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

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

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

①至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

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

“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

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

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2.“一线、两翼”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始显现。

一方面,四川过去工业比较集中的几个地区,工业、商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发展很快,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过去一些工业落后的地区通过大办地方工业、集体工业、乡镇企业和街道工业,县域经济迅速崛起。

尤其是随着一批公路干线的建成通车,沿交通线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均衡化、分散化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四川提出了“一线、两翼”的发展战略。

(1)一线:江油—成都—峨眉山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四川从省情出发,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了“发展县级(域)经济,先抓一条线”的战略方针,即从江油经成都到峨眉山一条线,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方面加快步伐,先行一步,以带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条线”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县域经济的发展。

战略实施的当年,“一条线”上的11个县(市、区),工业增长率达33%,乡镇企业产值增长1倍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8%。

[1]“一条线”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工业“沿铁路干线重要节点实施点轴布局”这一产业布局特征的进一步延续;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开始关注点、线空间要素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镇节点和交通轴线对生产力布局和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由于江油经成都至峨眉山铁路沿线的城镇多数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经济实力较弱,且“一条线”的空间距离延伸较长,轴线等级不高,导致空间和时间成本不能有效缩短,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经济活动难以沿线的延伸而形成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也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人员、物资、信息的线状流动。

因此,“一条线”战略虽然使沿线城镇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并未沿交通轴线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

2000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废止了五项有关“一条线”战略的文件,标志着这一战略的终止。

(2)两翼:攀西、川南地区在发展“一条线”的同时,四川还提出了加快对攀西、川南两个地区的开发和建设,③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新兴工业城市,使攀西、川南成为四川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

“两翼”战略的提出,反映了四川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工业基地、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的形成。

“两翼”战略充分认识到了四川区域发展需要立足其特有的资源,才能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开发攀西、川南也成为以后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两翼”战略在如何开发和利用川南、攀西资源方面战略思路不够清晰,空间指向不够明确,空间载体缺省。

一般而言,资源的开发是在一个地理域面上展开,但资源的加工利用又要以城镇节点和交通轴线为依托。

“两翼”战略在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上考虑不够深入,从而影响其战略的具体实施,资源开发在空间上处于宽泛和相对无序的状态。

3.“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的发展战略1995年,四川从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了“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的发展战略。

即依托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发展“江油—峨眉山”、“成都—重庆”沿线经济,开发攀西、川南两区,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战略实质上是对改革开发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一次系统总结和全面梳理。

战略的提出使其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得以形成,标志着四川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由单个考虑若干重点区域向整体谋划全局的转变,开始注重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宝成、成渝两条生产力布局最为集中的发展轴线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发展成渝经济带的思路也略见雏形。

但如前所述,由于在此时期成渝两市尚处于空间集聚阶段,集聚远大于辐射,对周边腹地的带动作用不大;“江油—峨眉山”、“成都—重庆”两线空间距离过长、节点规模不大、轴线等级不高,难以促进产业沿线形成大规模的集聚;川南、攀西资源开发空间指向宽泛。

因此,“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战略实施成效并不突出,也使区域发展战略在注重区域整体协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重点区域,强化了均衡发展。

4.“一点、一圈、两片、三区”的发展战略1997年3月重庆直辖,四川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调整。

全省位置西移,人口、资源和土地面积也有所减少,成都成为四川唯一的超大中心城市。

[2]针对全省行政区划范围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省域经济活动空间的变化, 1997年9月四川制定了《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对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

即依托成都,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使其成为四川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基地,增强全省发展后劲;扶持、加快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点、一圈、两片、三区”战略是在重庆直辖的背景下,对“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战略的一次修正。

成都引导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提出,[3~4]一方面反映了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开始引起关注,成都平原这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利的空间地域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开始考虑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功能以及城镇的集聚规模与发展水平,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培育区域增长极的思路初露端倪。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四川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局部调整,在强调省域内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提出通过加快成都平原和攀西两个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规划五大经济区、培育四大城市群2006年制定的《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开展充分前期研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个城市群的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明确了五大经济区各自的功能定位、产业和城市的引导方向。

五大经济区的划分通过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定位,体现了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原则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四大城市群的提出,重视了城镇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突出了大中城市及其空间聚合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非均衡的空间集中发展战略思路更加明晰和理性。

二、对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坚持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确立了相应的重点区域,以重点区域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整个四川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这一战略思路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充分体现了四川的省情。

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当时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与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

1.区域发展重点不够突出,重点区域范围过于宽泛四川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区域发展战略中,成渝两市、成都平原地区、“江油-峨眉山”以及“成都-重庆”沿线、川南地区和攀西地区都曾作为重点区域加以培育开发,重点区域的范围涵盖了四川1/3以上的国土。

重点区域太多、空间范围过大、开发时序不清,弱化了省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难以实现重点区域的超常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