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居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住房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民居。

这些民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和参考手法。

1. 建筑形式多样: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包括有楼、木屋、板楼、地洞等多种形式。

地理环境和部落特点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2. 使用地域特色材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黏土、石块等。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3. 考虑气候特点:广西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设计中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

例如,建筑通常开有门窗,利于空气流通,阳台和遮阳棚等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4. 贴近地理环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有些民居建在山上,适应了山地的地理特点;有些建筑则依水而建,与河流湖泊相连。

5. 装饰文化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装饰往往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如独特的图案、雕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递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独具魅力。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的房子
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
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 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 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 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平顶房,民居建筑。河南濮阳一带流行,东北许多地 方泥平顶房也属此类。其基本结构是梁、檩、椽构成 房架。房顶不起脊,顶甃用砖瓦。平顶房可以做晒台, 而且华北雨水比较少,不用像江南那样把屋顶弄得尖 尖的好让雨水流下去。首先,北方雨水没南方多但风 大,高的话会受到影响。还有可以尽可能多接受阳光, 夏天可以晒麦子。还有北方上面可以放东西,仅能多 的减少地方的占用。造型较美观,且构造简单
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 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 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 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 半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 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 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 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 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土楼为客家建筑,主要
分布在我国闽min(福 建)、粤yue(广州)、 赣gan(江西)3省交界 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
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五角形等。 大、群居、易守难攻。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
有小,大者,可纳20 多人 。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游
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
蒙古包最大优点就是拆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
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 夏季、秋季住的毡房, 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 或木房(俗称“冬窝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特别是其山墙立面构造,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名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与魅力。

一、飞檐飞檐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一般以木材或石材为材料,用来支撑屋檐,并且在设计上常常呈现出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飞檐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弧形,有的呈直线,还有的呈斜线,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头墙马头墙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一种特色装饰。

它一般位于房屋的正中心,以石材或砖块砌筑而成,形状酷似马的头部,因而得名。

马头墙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与昌盛,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习俗。

三、斗拱斗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支撑屋檐和加固建筑结构。

斗拱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斗拱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传统建筑的一大亮点。

四、廊柱廊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常常做成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廊柱的形状和样式各异,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多边形,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檐角檐角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重要装饰元素。

它一般以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点缀屋檐和增加建筑的美感。

檐角的设计多样,有的呈动物形状,有的呈花草图案,还有的呈人物造型,每种造型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云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镂窗镂窗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代表性装饰元素。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 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 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 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
东乡族现在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土房、瓦房。近几年在东乡族地区有建楼房的,原 来的窑洞如今已经很少住人了,大多用于畜圈、草料棚、水房、洋芋窖或存放农 具。 瓦房和土房的格局一样,都是一户一院,木制双扇大门设在东面或西面,门上镶 嵌铜环等金属饰物。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为配房,正房两侧还建有角房,东 北角设厨房。北房为正房,当地叫上房或大房子,建筑庄重,地基高于院面和其 它屋基,房顶起脊盖瓦,正面为砖木结构,屋廊宽阔,檐前雕刻复杂精美。正房 一门两窗三间,即房门在中间,窗户在门的两边。



10.东乡族
•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 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 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 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 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 •
• 木刻楞房
13.俄罗斯族
• 大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地基有各种园石或砖块砌成,较厚,达六十至八十公分。 房屋特点是冬暖夏凉,屋顶为起脊形,用方木、园木搭成三角形,用木板把三角 架盖严后,再钉上铁皮上漆即成。在房顶一侧留有小木门,可在三角形架内用作 储藏杂物,也可用来做养鸽房。房屋内地面多数用加五板铺成的地板,地板与地 面空间用园木顶柱支撑。地面有上漆的,也有保持木头原状的,天棚用加五板铺 成,并用刻制好的,三角形图形木块构成花边。房门大多为两扇门板做成,门把 特别讲究,有玻璃园柱形,铁制园形对称。内加玻璃木门两扇。窗户为木制框 (双层),并在上角有小窗口通气。窗外一周有木刻花纹装饰。门外有雨棚,用 木板、护栏搭成,并有靠凳、台阶。房屋有多种布局,多数为主门在中间,进门 后向两侧延伸有多室连成,有大客厅、大卧室、书房、厨房,墙有大毛炉(壁炉) 取暖。厨房内有列巴火炉(用来烤制面包),墙上有各种壁橱、衣橱、书橱、碗 橱,有玻璃和木板做成。院内有洗澡房、闷气式浴室(类似桑拿浴室),为转木 结构,用石头垒成的炉子,大多为十几平方米。厕所多为木板钉成小木房,位置 在院墙一角处。院落大门为木制,多种多样,两扇,稍大,可进出马车,大门装 饰多用园形、方形,门框、门把手讲究用铁环,门上框中间刻有建房南,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 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称堂屋,正上方有凹形神龛,内 供观音佛像,以及“天地国亲师”神牌。堂屋专供喜庆、婚取、 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里称 内房,多为老人和已婚夫妇居住,外称“火炕屋”,靠角处用岩 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炕,坑内放三脚铁架,专供冬季烤火和炊事 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或作 贮藏之用;有转角楼的,楼阁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秀的场所。 有的楼阁也作客房,招待嘉宾。房屋前面坪地上铺岩板,作乘凉 和晒东西之用。

我国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民居

我国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民居
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 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 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 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 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 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 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 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 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 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 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 傣族最初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 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 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 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 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傣族
886
• •
• •

客家民居
蒙古族
•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 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 直沿用至今。蒙古包 • 蒙古包 • 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 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 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 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 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 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 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 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 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 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 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多层复式结构,独特的雕刻和装饰细节
**纳西民居**
四合院式
黑瓦、白石、木材
符合地理环境的形式美,室外花园和庭院
**壮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木材、石头、青石
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防御洪水和风雨
**苗族木楼**
木质结构
黑瓦、红木
独特的悬挑式建筑,注重防火和防盗
**满族木楼**
木质结构
字梁、雕花柱、彩绘
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雕梁画栋,具有宫殿风格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表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特点。
传统建筑名称
建筑样式
主要材料
特点
**藏式建筑**
石木结构
石头、土坯、木材、黑土
多层次建筑,封闭式内院,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
圆顶结构
木质框架、毡毯
能够抵御寒冷和风吹,易于搭建和拆依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石头、青石
形式独特且结构稳固,防御洪水和风雨
**傣族木楼**
木质结构
彩绘,雕刻
独特的彩绘和雕刻装饰,喜庆热烈
**哈尼梯田房**
地域建筑
木柱、木梁
沿山而建,融入梯田旁边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例子,每一种建筑都融合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多样性和独特之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云南的民居建筑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建筑形式云南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和民族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

主要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官方建筑、寺庙和宗教建筑等。

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包括彝族的“三合院”、白族的“树住”、傣族的“木结构建筑”等。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以庭院为中心,布局合理,结构稳固。

它们既符合人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丰富的装饰工艺云南的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上非常丰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装饰特点。

例如,彝族建筑常用壁画、雕刻和剪纸来装饰房屋外墙和门窗。

而白族建筑则以石砌花纹和彩绘为特色。

傣族建筑通常采用雕刻之手艺,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房屋梁檩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合理的建筑布局云南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合理的布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生活需求。

传统云南民居通常由“门、房、院、角”的布局组成。

门就是住宅的主出入口,同时也是家庭的象征。

房是起居和睡眠的地方,院则是家庭成员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角则是房屋的拐角处,象征着家庭的安全和稳定。

四、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设计由于云南地处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了当地建筑的设计。

云南的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斜坡屋顶和挑檐设计,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此外,由于地震频发,云南的民居建筑设计也注重抗震性能,采用木构造和斜撑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五、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由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南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汉、藏、彝、傣、白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和特色,这种融合使云南的民居建筑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之,云南的民居建筑展示了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它们体现了建筑艺术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代表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遗产。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的民居更是具有浓厚的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某少数民族的民居为例,探讨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民居以“三间两堂”为主要形式,即由三间房屋和两个天井组成。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

三间房屋分别用于起居、睡眠和储物,而两个天井则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壮族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另一个例子是藏族的民居。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等地。

藏族的民居以“堆秀”为主要形式,即由多层建筑组成的独特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藏族的民居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石板覆盖。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底层用于养牲畜,中层用于居住,顶层用于储藏。

此外,藏族的民居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彩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壮族和藏族,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例如,哈萨克族的民居以“毡房”为主要形式,即由毡子和木材构成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毡房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能够抵御严寒和风沙。

此外,毡房还常常装饰有哈萨克族的传统图案和绣花,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民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些民居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 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 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 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 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 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 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 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 另有一种窑洞,向地下挖巨 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 坑,再挖黄土窑洞,这种更为 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 舒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 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 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 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 既坚固又美观。
维吾尔族 阿以旺式民居
阿以旺式民居由阿以旺厅而得名,“阿 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 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享有盛名的建筑型 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已有2000多年历史。 阿以旺厅是该类民居中面积最大、层 高最高、装饰最好、最明亮的厅室,室内 中部设2-8根柱子,柱子上部突出屋面, 设高侧窗采光,柱子四周设2.5-5米宽、 45厘米高的炕台,上铺地毯,为日常生活、 待客就餐、夏日夜宿、儿童游戏、老人养 病及妇女纺纱、养蚕、织毯、农忙选种等 农务的辅助空间。每当佳节喜庆,则是能 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民欢聚弹唱、载歌起 舞的欢乐空间。阿以旺式民居的其它房间 都围绕着阿以旺厅布置。
傣族 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 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 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 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 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 速。 傣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照耀了建筑文化史,对于我国建筑 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 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 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 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 入的作用。
少数民族民居
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 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 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 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 游牧。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 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 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 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 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 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 风雨雪天覆以毡。
新疆维吾尔民居内部
北京四合院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 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 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 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 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 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 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 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 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 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 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 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 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 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 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 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赏。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 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 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 筑,当然以木构

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 观了。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