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今年暑期培训期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再一次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仔细比对、深入思考。
相较于数学课标实验稿,2011年版数学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几方面都作了一些修订。
一、明确了新的数学课程观实验稿数学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数学课标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说“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会数学化”。
二、理清了课标的设计思路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运用”。
2011年版数学课标中,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同时,2011年版数学课标的“图形与几何”也整合了实验稿中的“图形的认识”与“图形与证明”两部分,变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修订,由原来的“6个”扩展为“10个”“核心概念”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希望能够给予高度重视的数学内容,它反映了数学最紧要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不仅应该把它们当做目标,更应该把它们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将实验稿中提出的“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另外增加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四个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读后反思(二)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读后反思(二)《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也是我重点阅读的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对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给予了更加详细的描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程基本理念》中,对学习活动也给予了明确的表述。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两个活动是一体的,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也是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积极,学习活动当然也会积极;学习活动生动了,教学活动当然也生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建议中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意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我特别留意了这一段话,问自己教学中是否将每堂课的知识都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了呢?好像没有,很容易将每堂课的知识分割开来,忽略知识体系的整合,影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多多少少会影响知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中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细细读这段话,有很多感慨。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误解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我们把它当做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洋气起来的理由,仿佛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了,或者完全用它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具,才可以称得上现代化的课堂,才不至于落伍。
其实,现代信息技术的着眼点还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起不到作用,或者起到干扰的反作用,还不如不用或者少用的好。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应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需要灵活把握,教学能力需要足够的强,才能免除信息技术的反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引言:“轻轻的我(2001版)走了,正如我(2011版)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悄悄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呈现出精彩的内容(已正式公布印发了),阅后顿时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读完更坚定自己的教学追求。
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在谈论修改后数学课标的变化,为了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领悟新理念,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调整,现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简要的解读,并结合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对新课标新变化的理解和思考。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变化一:“三句”变“两句”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
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
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今天我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2011版课程标准》。
本次修订有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是在理念上的突破,一个是内容选择与阐述上的突破。
理念上的突破主要是对数学及其功能做了重新阐述,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四基,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10个核心概念,反应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体例结构结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孙晓天老师给我们这样阐述:良好的数学教育对学生来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内容二、对课程内容的内容的认识: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三、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活动2011版并补充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1、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习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3、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教学活动经验。
5、教学关注的重点教学关注的重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自觉继承与发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新的教法,随意丢弃我国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情和学情,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五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五篇)第一篇: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 此次《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① 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②③2、符号意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符号意识的表述有这样几层意思值得我们体会:①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②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③ 使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关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① 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命题、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号意识;② 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③ 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3、空间观念《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具体给出空间观念的内涵,而是从是否具有空间观念的几个表征出发对其进行描述:①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②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③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
空间观念的培养:① 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课程内容;② 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教学策略:ⅰ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ⅱ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ⅲ在学生的思考、想象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几何直观《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文献标识码】 A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研读和思考,发现要很好地理解《标准》中“评价建议”部分,就要抓住数学评价多元化这一个主题词.在评价多元化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观点由来已久.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势必要体现出数学评价多元化的特点.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标准》指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可见,《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1951年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会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作出主观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活动主体是否会去实施他预想的行为.可见,自我概念对一名学生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信,也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有着极大的影响.对自己学习数学满怀信心的学生喜欢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他们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和行动动力;相反,感到不擅长学习数学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去迎接挑战,很容易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数学学习的消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与实践,通过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进步的能力.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不容忽视.同学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感受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让学习伙伴们一起来互评,可以直接、准确地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他的想法可行吗?”“你能来当裁判,说说他们的做法怎么样吗?”等.3.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作用也不可低估.作为学生的家长,他们很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如:当家长知道了自己孩子在某次考试的分数后,很自然地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考试结果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等)向家长作出详细的解释,更多的是让家长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帮助家长改进他们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作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核心,应协调好学生、同伴、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好每一名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二、评价内容多元化数学评价的内容当然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概念.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尤为重要.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的评价,还是对数学技能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或技能操作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很难抓住数学实质将概念理解透彻.因为理解概念最好的途径不是从一个定义开始,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或应用.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它需要学生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事实和原理相联系,以形成一个复杂的彼此相连的命题网络,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足够精细以考虑并反映出学生的这一发展过程.2.数学思考的评价有学者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思考的阐述,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考是指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即用数、量、符号、图形、模式、关系等去思考生活、工作、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是从数学学科特点对数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问题解决的评价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问题可以用来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同的问题功能不同,侧重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问题,更具有情境性和富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不断启发,让学生思考,从而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4.情感态度的评价《标准》有关情感态度的目标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目标的评价很难在一般的测验中进行,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情感态度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 此外,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定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数学交流的工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设想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如何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日记的规格,规定一些内容.三、评价方式多元化《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所以,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而改进的前提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渠道、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获取有关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其中,口头测验、课堂观察、评语和成长记录袋这几种开放的质性评价方式具有典型性,它们具体描述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突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1.口头测验口头测验是通过师生面对面的问答,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思维过程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操作,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个性创造力.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所有领域.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观察,教师获取书面测验等量化评价所不易获得的信息.如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倾听和表达的能力等.但是,课堂观察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观察的主观性较强,记录的水平与观察者个人的经验、描述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学习现象的观察很难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观察的效度也难以检验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运用课堂观察时好好地把握.3.评语张春莉教授认为:评价结果不能总是以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表示,还应当包括以陈述方式给出的“被评价者数学学习的认知与非认知特点,以及需要进一步从事的数学学习活动”等,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评语制是用简明的评定性语言叙述评定的结果.评语可以补充评分的不足.一个分数或等级所能反映出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难以用分数或等级反映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应该从等级或分数转移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何种能力等方面.4.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日常数学学习作品,展示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水平和潜力,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丰富多彩的作品,如手抄报、知识树、设计方案、数学小论文等,把这些作品按照学习的顺序放入成长记录袋内,共同描述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放入成长记录袋内,教师关注的是作品里体现的学生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对作品的具体形式一般不作特定的要求,比如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是书信式、提问式、自述式等.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和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把报告放入成长记录袋,也可以设计动态的成长记录袋把评价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变化上.【。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会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王宏开学伊始,小学教研部组织了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会。
学习活动中,我的体会颇深。
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使我更加清楚的解到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我最深的感触。
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相比,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标准》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标准》中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数学是科学这一学科定位上,我体会到的是数学本质的回归。
在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将数学定位在一种过程,强调了数学是活动,课程是生成的,但却忽视了数学本身的性质,即:研究数量及图形的关系的。
这将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关注数学本质,强化对“数”与“形”的研究。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篇)
我全面学习和领会了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 再对照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变四基,教材删减、调剂的内容也很多,这些在2001版课标基础上的改动,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熟悉到不要简单地说7岁看老,教师应当静待花开。
从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数学教学不应当总是指令性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或是急于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进程中我们老师应当作的是耐心肠等待,让学生从自己参与的活动中真正取得永久性的知识。
能感遭到十年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两相对照,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正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
我们曾困惑,曾迷茫,通过对新《课标》的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小学数学教材有了新的熟悉,取得了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宝贵经验。
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更全新的熟悉。
我清楚的了解到新旧课标有以下较大变化:一、课程目标: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课标实验稿的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1版课标的四基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有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把握数学基础知识,练习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四大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利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三、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掌控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构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利用的进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搜集、整理、描写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题目,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研究数目关系和空间情势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构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解读与思考引言:“轻轻的我(2001版)走了,正如我(2011版)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悄悄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呈现出精彩的内容(已正式公布印发了),阅后顿时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读完更坚定自己的教学追求。
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在谈论修改后数学课标的变化,为了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领悟新理念,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的调整,现结合自己的学习进行简要的解读,并结合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来谈谈对新课标新变化的理解和思考。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2001版的主要变化1.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与分析变化一:“三句”变“两句”2001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析: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这样改动让人觉得更加科学,易于理解。
因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人有些迷茫,无法准确界定。
因为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就没有价值?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我们很难确定。
变化二:“6条”改“5条”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分析: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感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感对比原《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作出大方向上的调整,在表达、描述方面更加准确、规范、客观,具有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教改的一盏明灯;也为教材编者提供明了宝贵的导向;更可以说是义务教育阶段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下面仅列举三大优点说明:一、突出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更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
在《前言》部分无论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还是对教材编写建议,都提出明确要求或做相应的修改。
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对“课程目标”的修改,更突出新课标的人性化并使课程更有时代特征。
再如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基本策略,一个中心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两个基本策略是指:提供有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课标多处做调整、修改、增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实用价值高。
二、继承旧经验,增创新理念。
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原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
如明确提出“四基”,在我国传统优势“双基”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又如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标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受王庭美通过本次吴正宪教授的讲解,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将我的参训感受和大家谈谈。
《课标》修订中在注重了我国传统教育“双基”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基、四能,这是我们在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定位。
数学基本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
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现在,课标提出十个新的核心概念,这十个核心概念对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是很新鲜的,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方法是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会逐渐形成程序化的操作,这样就构成了数学方法。
处于较高层次的就是数学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变量替代、等价变形、分情况讨论的方法等。
数学方法不同于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往往是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内存的、概括的、而数学方法往往是操作的、局部的、特殊的、表象的、具体的、程序的、技巧的。
数学思想常通过数学方法去体现:数学方法又常反映了某种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应该努力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解决问题中建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扩展”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悟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先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我的解读: 作者爬到了塔顶,自然看得远;
网友的解读: 作者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 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某语文教师的解读: 老夫身为大宋宰相,已然大权在握,小小奸邪焉能阻碍老夫变 法的推行?
我:为啥你能读成那样,而我只能读成这样?
语文老师:可能我们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异。。。。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曹辰
目录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二、怎么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三、怎么运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 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 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 民族未来。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 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 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怎么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过程与结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二、怎么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直观与抽象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绝对值
定义
文字语言 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ab
二、怎么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 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我最近学习了《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现在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标,用好教材,改进课堂教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在整体把握上关注“四基”,强化“四能”新“课标”与“试验稿”最大的不同就是将“双基”改为“四基”,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
1.关注数学基本思想,上出“有思想的课堂”。
数学基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习得的,在数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
数学的产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由现实需要提出问题,再把这个问题表示成数学问题,并通过提出新概念、得出新结论、发现新领域来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离不开抽象、推理、模型,抽象、推理和模型始终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
这种过程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反复进行,直至问题得以解决。
所以,学生习得思想的途径离不开重复数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对抽象、推理、模型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经由这一过程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这个过程中各要素的叙述可能会显得有些复杂,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自然、平稳、有序发生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关注思维,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是“有思想”的。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现实,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这里的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直观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知识技能,根据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在过程中学生有了体验和经历。
其次,活动经验要不断积累,这里关键是“积累”,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学生就有数学活动经验了,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机会。
其三,活动所达到的是过程性目标,不能用常规的方式评价。
3.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四能”)。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在“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班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吕世虎教授等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解读,加深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理解。
今天再次学习《新课标》,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实施新课标的理解,并对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行了深深地反思:一、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合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擅长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
为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升对人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但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理应被比喻为“一条持续流动的河流”。
二、新课标注重学生水平的提升。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
认为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
在新课标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
与思考
杨元超; 刘强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3(000)013
【摘要】要深刻准确地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评价建议"部分,就要抓住数学评价多元化这一个主题词;而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是数学评价多元化的核心.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杨元超; 刘强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整体实现课程目标,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解读 [J], 白永潇;张丹
2.数学评价多元化——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评价建议”的主旋律 [J], 张春莉
3.整体实现课程目标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解读 [J], 白永潇;张丹
4.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若干建议 [J], 苏明强
5.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若干建议 [J], 苏明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思考
•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
• 案例:美国小学学习“面积”
二、落实“四能”的培养
• 2011版: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1、进一步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 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 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 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认识数、找规 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例题,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 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 郑毓信教授建议:对理论的实践性解读
•
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
• 曹培英:“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
• 尝试结合教材内容解读新课标
一、突出“四基”教学
• “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 史宁中: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绝对是在中 国这十年课改实践工程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这是 我们自己的东西。活动经验,我想主要是思维的 经验和实践的经验,不是解题的经验,当然也包 括解题的经验、分析问题的经验、解决问题的经 验。主要我想强调经验的积累,最终是要培养孩 子们一个数学的直观。学科直观是很重要的,数 学的所有结果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而要 直观,全依赖于思维经验的积累。
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的有: 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
公理化思想;转换与化归的思想;联 想与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
数学模型的思想派生出的有: 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 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 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数学方法:在用数学思想解决具体问题时, 会形成程序化的操作,就构成数学方法。
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近日,有幸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经几位专家的解读,感受多多。
课程标准,历经十年的修订,最终成稿,细细研究这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发自己许多的思考。
一、修订过程的解读与思考。
2001年,教务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颁布。
2003年开始修订工作。
2005年教育部组建课程标准修订组。
2007年拟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10年审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通过课程标准的修订。
这一过程,历经整整10年,覆盖29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共邀请了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通过多次的实践——理论的过程,以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数学学习心理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发丝的研究、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这五方面为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制定出此课程标准的。
从这个修订过程,我们看到了课标的孕育产生过程是谨慎而又严密,是立足于社会、学生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
二、基本理念的解读与思考。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我们发现在基本理念上有了些许的改变。
1.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
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改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改变,在普及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
2.关于“数学”理念的改变。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本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科室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每科都由各科教研组组长带领我们去学习,让我们一线教育者掌握教育动向,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培养我们与时俱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让我收获不潜,现谈一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基础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新课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又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且,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某一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
因此,要做好新课探究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新知识,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在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是教学重点。
每单元、每小节、每课时也都有各自的重点。
只有把重点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二、基本技能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特别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导读:本文是关于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希望能帮助到您!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龙华山黄林小学:丁邦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认识与思考
【文献标识码】 A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研读和思考,发现要很好地理解《标准》中“评价
建议”部分,就要抓住数学评价多元化这一个主题词.在评价多元化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观点由来已久.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
评价方式势必要体现出数学评价多元化的特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标准》指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
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可见,《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更多
的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学生的
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1951年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
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会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作出主观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活动主体是否会去实施他预想的行为.可见,自我概念对一名
学生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信,也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有着极大的影响.对自己学习数学满怀信心的学生喜欢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他们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和行动动力;相反,感到不擅长学习数学的学生认为
自己不适合去迎接挑战,很容易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数学学习的消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
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与实践,通过学生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不容
忽视.同学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感受是最真实、最直
接的,让学习伙伴们一起来互评,可以直接、准确地找出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
有意识的引导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你同意他的观
点吗?”“他的想法可行吗?”“你能来当裁判,说说他们的做法怎么样吗?”等.
3.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作用也不可
低估.作为学生的家长,他们很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如:当家长知道了自己孩子在某次考试的分数后,很自然地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考试结果以及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具体表现(如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等)向家长作出详细的解释,更多的是让家长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帮助家长改进他们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作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核心,应协调好学生、同伴、家长
之间的关系,做好每一名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数学评价的内容当然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概念.如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尤为重要.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的评价,还是对数学技能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或技能操作背后所隐
含的数学意义.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很难抓住数学
实质将概念理解透彻.因为理解概念最好的途径不是从一个定义
开始,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或应用.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
段时间,它需要学生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事实和原理相联系,
以形成一个复杂的彼此相连的命题网络,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足够精细以考虑并反映出学生的这一发展过程.
2.数学思考的评价
有学者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思考的阐述,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考是指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即用数、量、符号、图形、模式、关系等
去思考生活、工作、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是从数学学科特点对数学在促进学生思
维发展方面的作用而言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问题解决的评价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问题可以用来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同的问题功能不同,侧重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问题,更具有情境性和富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不断启发,让学生思考,从而
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4.情感态度的评价
《标准》有关情感态度的目标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
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目标的评价很难在一般的测验中进行,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
的内驱力的问题.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因此,情感态度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 此外,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定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数学交流的工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设想给一个朋友写信,谈谈自己数学课堂上的活动,或者假想一个比自己年级低的同学,想办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解释如何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等等.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学
日记的规格,规定一些内容.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所以,评价不仅是为了
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而改进的前提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渠道、采取多种评价
方式来获取有关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其中,口头测验、课堂观察、评语和成长记录袋这几种开放的质性评价方式具有典型性,
它们具体描述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突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1.口头测验
口头测验是通过师生面对面的问答,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思维过程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通
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操作,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
的掌握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
操作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个性创造力.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
2.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所有领域.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观察,教师获取书面测验等量化评价所不易获得的信息.如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倾听和表达的能力等.但是,课堂观察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观察的主观性较强,记录的水平与观察者个人
的经验、描述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学习现象的观察很难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观察的效度也难以检验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运用课堂观察时好好地把握.
3.评语
张春莉教授认为:评价结果不能总是以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
表示,还应当包括以陈述方式给出的“被评价者数学学习的认知
与非认知特点,以及需要进一步从事的数学学习活动”等,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评语制是用简明的评定性语言叙述评定的结果.评语可以补充评分的不足.一个分数或等级所能反映出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难以用分数或等级反映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应该从等级或分数转移到学生已
经掌握了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何种能力等方面.
4.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日常数学学习作品,展示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水平和潜力,是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丰富多彩的作
品,如手抄报、知识树、设计方案、数学小论文等,把这些作品
按照学习的顺序放入成长记录袋内,共同描述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放入成长记录袋内,教师关注的是作
品里体现的学生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对作品的具体形式一般不作特定的要求,比如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是书
信式、提问式、自述式等.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和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把报告放入成长记录袋,也可以设计动态的成长记录袋把评价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变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