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

合集下载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本文概述《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谣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入手,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控制手段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网络政治谣言进行界定,明确其概念、特征和分类。

然后,我们将分析网络政治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心理机制和网络环境,探究其传播路径和扩散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对社会稳定、公众信任和政府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社会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减少谣言滋生的空间;以及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谣言防控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有效遏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旨在全面分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信息源的产生、网络环境的助推以及受众心理的互动等多个方面。

网络政治谣言的信息源往往具有多样性。

它们可能来源于政治竞争、社会不满、经济利益等多种动机的驱动。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谣言可能是有意为之,旨在影响公众舆论、损害对手声誉或推动特定议程。

而在其他情况下,谣言可能源于误解、误传或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公众对政治事件或政策产生误解。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1. 引言1.1 定义谣言,是指一种虚假、未经查证的信息或言论,经过传播后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或引起恐慌。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时代,成为社会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谣言的特点包括虚假性、夸大性和危险性,它们可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和难以控制。

社交媒体的泛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而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快到几乎无法控制。

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具有迅速蔓延的特点,一旦传播开来,很难及时止息。

正因为谣言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速度之快,对于避免谣言的恶劣影响尤为重要。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加强事实核查机制以及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抵制谣言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意义谣言在互联网时代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谣言的成因和规避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提升公众素质至关重要。

谣言的传播不仅是信息失实的表现,更是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破坏。

通过深入分析谣言传播的原因和防范措施,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网络信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消除恶意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规避谣言、保护自身权益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只有让大众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阻止谣言的蔓延。

加强对谣言成因的研究,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警觉性,构建健康的信息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有效防范谣言,不仅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自觉。

【意义】的探讨将有助于引起社会对谣言问题的关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背景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已经超出了以往。

这一现象背后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泛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分享信息,这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成为了谣言的传播主场,大量用户在这些平台上传播并接受信息,使得谣言得以快速扩散。

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与控制机制研究

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与控制机制研究

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与控制机制研究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这些网络平台获取信息。

然而,社交网络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温床,给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与控制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社交网络中谣言产生的原因、谣言传播的特点和控制机制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交网络中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均衡。

社交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源,但并非所有信息都经过事实核实,因此,谣言往往通过这些不准确的信息源传播。

第二,人们的情绪与认知因素影响谣言的产生。

某些时候,社交网络上的谣言往往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或认知偏见,因此更容易被人们产生、传播和接受。

第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

由于信息的海量和传播速度的快速,很难对每一个信息进行准确的核查,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谣言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迅速。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网络是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渠道之一,谣言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和“转发”等功能,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扩散。

其次,社交网络中谣言具有难以辨别真伪的特点。

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多样性与来源不确定性,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使得谣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最后,社交网络中谣言往往容易产生恶劣后果。

一旦谣言传播出去,可能给个体、组织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损害公众利益。

针对社交网络中谣言的传播,研究控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加强谣言源头的管控是至关重要的。

社交网络平台应该加强信息审核,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事实核查,及时删除有关谣言内容。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应该建立丰富的反馈机制,让用户能够积极举报虚假信息。

另一方面,提升用户的谣言辨别能力是关键。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正确信息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增强用户的辨别能力,使用户在面对谣言时能够有所警惕。

同时,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如推荐系统、算法优化等,减少用户接触谣言的机会。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摘要】网络政治谣言在网络传播中日益猖獗,给社会稳定和政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在我们会介绍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危害以及研究目的。

接着在我们将探讨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途径、特点、传播机制,以及针对谣言的控制策略和监测与应对方法。

最后在我们将强调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性,建立网络政治谣言的防范机制,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网络政治谣言的警惕性,进一步促进网络政治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政治谣言、传播、控制策略、监测、应对、舆论监管、防范机制、研究展望1. 引言1.1 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网络政治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与政治相关的不实信息或谣传。

这些谣言可能是针对特定政治人物、政府机构或政治事件的虚假言论,旨在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和观念。

网络政治谣言通常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网民论坛等渠道传播,迅速扩散至广大受众。

这些谣言往往具有虚假性、煽动性和引导性,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不仅容易扰乱舆论秩序,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及时辨别和遏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1.2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网络政治谣言可能导致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当网络政治谣言传播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情绪,造成民众的恐慌和不安,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网络政治谣言可能损害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一旦网络政治谣言对政府或政治人物进行诬陷和攻击,可能会影响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和政治人物的声誉。

网络政治谣言还可能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时代,政治谣言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导致市场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损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谣言的频繁传播。

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一些谣言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了解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1.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和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人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看到了一方面的资料或观点,对事实的了解并不充分。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人们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很容易相信谣言。

2. 缺乏个人核实的意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过于依赖互联网上的资讯,忽视了对信息的核实。

许多人在接收到某些信息后,往往没有自己去查证,而是盲目相信或转发。

这种缺乏核实的意识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温床。

3.社交媒体的泛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泛滥也是导致谣言频繁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分享和互动日益增加,但是在这种平台上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因此一些不实的消息很容易在这些平台上获得传播。

1.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获取信息,并且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的能力。

只有在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规避谣言的侵害。

2.核实信息来源在接收到某一信息后,我们应该学会核实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不要盲从和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

通过查看多个独立渠道,比对信息的真伪,以及与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事实。

3.理性思考信息内容接收到新的信息后,我们应该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在接收信息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盲目相信。

4. 提高对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审查能力在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时,我们需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

在接收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和发布平台,选择正规、权威的媒体和社交平台,避免一些非法信息的误导。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 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谣言也随之迅速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网络谣言可以说是问题之王,它们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社会治安,煽动群体冲突,造成重大损失。

首先,网络谣言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互联网上,有大量政治、宗教类的谣言,这些网络谣言容易引起歧视和歧视性绑架,此外还有大量的反常识的虚假信息,容易对社会制度、道德规范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其次,网络谣言破坏社会治安。

这类谣言包括虚假的恐怖袭击、虚假的武装冲突等,误导普通民众,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直接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甚至构成危害社会安全。

此外,网络谣言还会煽动群体冲突,对整体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传播网络谣言可以制造某种不实的客观现实,干扰各类群体间的正常沟通,唤醒民众的政治思想,引发社会活动,最终导致政治动荡、民众起义,从而危害全社会的稳定。

以上,可以看出,网络谣言对当下社会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难点。

针对网络谣言,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首先,要加大网络常识教育力度,使公众懂得识别网络谣言的信息,以减少其传播的空间。

其次,建立一整套的网络谣言管理机制,预防投诉处理渠道,及时调查、处罚、整改,穿透网络发源地,追究谣言的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最后,政府还要及时 disclosures 各类行政决策内容,净化网络空间,使人民受到安全及公平保障。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因此,严格实施网络谣言治理,得到全社会的有效合作,才能更好保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检查和监督,才能维护公平正义,有效稳定社会各项活动,以实现健康有序的社会。

辩论辩题的网络谣言

辩论辩题的网络谣言

辩论辩题的网络谣言正方,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该严厉打击。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的虚假信息,它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网络谣言会造成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比如,一些不实的疫情信息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其次,网络谣言会损害个人名誉和权益。

一旦有人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可能会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再者,网络谣言还会影响公共舆论,误导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一些不实的政治传言可能会影响选举结果,破坏民主制度。

因此,我们应该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名人名句,孔子曰,“传不适,乱何以辟?”这句话意味着传播不实信息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我们应该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经典案例,2018年,一条关于“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被夸大”的网络谣言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国内外的争议,破坏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这就是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

反方,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没有利用价值,应该审慎对待。

虽然网络谣言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并非完全没有利用价值。

首先,一些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比如,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谣言,虽然可能是不实的,但却引起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其次,一些网络谣言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人们在接收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警惕。

再者,一些网络谣言也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我们应该审慎对待网络谣言,不应一味地打击,而是应该从中发现其中的利用价值。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网络谣言也是信息的一种形式。

经典案例,2019年,一条关于“垃圾分类在国外已经普及”的网络谣言在中国引起了热议,虽然谣言本身是不实的,但却引发了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和讨论,促使了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蔓延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错误、无根据的消息。

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力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利益驱动等。

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产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息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很难得到准确、权威的验证。

这种特点导致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事实的查证则相对较慢。

人们对于即时性的需求和对于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也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监管和控制。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与用户的兴趣相符合,容易导致信息的共享和操纵,从而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

再次,个人心理因素也是产生网络谣言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感知和传递信息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认知失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因为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进而使得谣言更易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信息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价值倾斜和片面传播。

最后,利益驱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往往与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个人可能因为对于他人的误解或者为了其中一种目的而散布谣言,组织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其中一种商业、政治或活动目的,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和扩散谣言来掌控舆论和影响民众的观点。

利益驱动不仅促使网络谣言的产生,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加危险和难以控制。

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正稿)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正稿)

浅谈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交流、沟通高度便捷,超越时空,但是人们却目睹或经历了这样的一些事情,在商店疯狂抢购食盐,山西长蛆虫的柑橘,新疆艾滋病人滴血投毒等等。

后来事实证明,这些事件都是凭空编造的,是网络谣言,它的发生造成公众恐慌、社会混乱,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本文就此谈谈网络谣言,以加强人们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打击。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络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政要等内容。

由于互联网络是开放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中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这就给造谣者提供了造谣平台,互联网络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极快,谣言一经置于网络,犹如一颗巨石投向平静的湖面,迅速在网民中传递,网民中有一类人,他们接收到谣言后,不分对错,将谣言加油加醋后再次传播,成为谣言推手,让谣言像一个雪球,在虚拟网络社会中越滚越大,这真是: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跑遍世界。

造谣者为什么要造谣呢?是博红颜一笑!还是无心插柳!还是利益驱动!更或是宣泄情绪!让我们梳理一下近年发生的几起典型造谣事件,或许会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谁也想不到这起核事故竟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

经查,3月15日中午,一位网名为“渔翁”的网民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随后,该条消息被广泛转发。

3月16日,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发生抢购食盐的现象,产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许多地区的食盐在一天之内被抢光,期间更有商家趁机抬价,盐市一片混乱。

3月17日中午,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

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

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

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

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

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

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

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

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加速了谣言的蔓延。

信息真实性验证尤为重要,个人应当加强信息素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提高互联网素养是预防谣言传播的关键,同时建立教育防范机制也至关重要。

加强信息意识,科学理性看待信息,共同抵制谣言,才能有效避免谣言的传播。

通过掌握正确的信息传播和辨别能力,我们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规避谣言的危害,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谣言伤害。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背景、谣言泛滥现象、社交媒体传播速度、信息真实性验证、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素养提升、教育防范机制建立、加强信息意识、科学理性看待信息、共同抵制谣言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背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传播信息的速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传播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消息。

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谣言的泛滥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可以很快地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开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互联网时代下的谣言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泛滥的表现,更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谣言的成因以及如何规避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信息真实性验证、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素养提升以及建立教育防范机制等方面,以期为加强信息意识、科学理性看待信息和共同抵制谣言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2 谣言泛滥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泛滥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世界,谣言也因此得以迅速扩散。

谣言的内容往往是虚假的、不实的,但却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恐慌,进而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造成危害。

在没有有效的监管和真实性验证机制的情况下,谣言往往会混淆视听,误导大众。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虽然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谣言的危害,但是谣言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那么,为什么谣言依然流行,而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规避呢?谣言的成因:1. 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较快,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可以让小道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大新闻。

2.让人产生共鸣很多谣言都是以煽动情绪出发的。

让人们共鸣的话题一旦被刺激出来,那么传播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3.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很多时候散布的是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信息,选择相信这些信息,也容易成为谣言的受害者。

1.重视信息来源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特别重要的信息时,我们一定要重视信息的来源,选择一些信誉较高的媒体。

2.科学求证在接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时,时刻保持理智,不要轻易相信。

需要做的是先去了解具体情况,为了避免因谣言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留意主题很多谣言都是以特定主题来传播,如爆炸事件、政治事件、科技事件等,因此我们应该留意这些主要的谣言传播节点,提高自己的谣言识别能力。

4.谣言及时辟谣谣言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较快,因此及时辟谣是打击谣言的关键。

当有谣言传出时,有关方面应该及时给出一个公开的答案,这样才能让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真相。

总之,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有效的规避方式来使自己不被谣言所侵害,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人。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谣言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秩序造成威胁。

对于谣言的成因和规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进行浅析,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谣言问题。

一、谣言的成因1.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加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谣言通过网络传播更加迅速,并迅速蔓延至各个角落。

一条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经过短短几小时的传播,便能够触及千千万万的人群。

2. 信息真伪难以辨别互联网信息的真伪难以判断,很多人难以分辨真假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谣言更容易混淆视听,让人信以为真。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谣言传播更是乘虚而入,对社会造成了更多不良影响。

3. 人们对信息的焦虑和渴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焦虑和渴求不断增加。

这种焦虑和渴求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从而成为谣言传播的受害者。

4. 信息监管不力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监管面临更大的挑战。

很多不实信息和谣言都能够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传播。

这也给谣言制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二、谣言的规避1. 提高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作为现代人,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非常重要。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抵抗谣言的侵害。

2. 引导媒体传播正能量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引导媒体传播正能量,减少传播谣言的空间,对于遏制谣言有着一定的作用。

3. 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加强舆论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避免谣言的蔓延。

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应当共同努力,依法依规进行舆论监督和管理。

4. 国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国家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严格防范谣言传播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5. 打击谣言行为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应当依法给予严惩,打击谣言的产生源头,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变得前所未有地广泛和迅速。

与此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在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我们有必要做一些浅析和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时代下谣言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给了每一个人发表观点和信息的机会,这也同时增加了谣言的传播渠道。

在这个平台上,一条消息只需要被一个人发布,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人所看到,甚至转发。

人们也在这个平台上更容易受到信息的影响而决定相信谣言。

谣言的产生还与人们的需求和心理有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和追求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而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获得并相信一些并没有经过证实的谣言。

互联网时代下的谣言还与传统媒体的衰落有关。

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下降,使得一些人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互联网传播谣言,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传播往往也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炮制所导致的。

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谣言传播,我们应该如何规避呢?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对于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要有辨别能力,不要盲目相信。

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比如查证相关新闻平台、调查相关专业人士等。

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发声,公开传播谣言的危害,让更多人能够警惕,并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打击和惩罚那些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规避和遏制互联网时代下的谣言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我们的谣言意识需要提高。

本文将分别从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谣言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只是表面看过消息,没有深入了解,就进行了转发。

因此,信息没有经过准确的甄别和分析,就让谣言传播得更快。

2. 利益驱动:某些人有意散布假消息获得经济或政治利益。

这种有意制造谣言、制造舆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网络安全,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3. 个人情绪:有的人因为个人喜好或偏见,制造谣言,大力宣传,升级对方的负面形象。

其次,如何规避谣言:1.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

人们应该具有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甄别能力,清醒判断各种消息的真伪、可信程度和意图。

2. 多元化获取信息。

人们不能只通过单一的渠道获取信息,还应该结合多种手段,判断信息的真伪。

比如,大家应该通过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多角度的信息。

3. 打破独家信息源的垄断。

人们应该尽量绕过独家信息源,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

4. 掌握基本的新闻素养。

人们应该尽量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国情、民情等现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新闻素养,分辨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防止被骗。

总之,要想避免谣言的影响,我们应该提高信息甄别力,多元化获取信息、打破垄断信息源以及掌握新闻素养,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监管,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强调互联网是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基本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准则,不传播谣言,不造假。

(本文长度:1000字)。

浅谈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及其应对措施社会谣言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当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其传播具有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蛊惑性、利益性、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给社会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危害。

科学总结谣言泛滥的原因,并从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加强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治理谣言。

标签:信息时代;社会谣言;新特点;原因;措施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影响力和破坏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近年来,社会谣言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哪里又要地震了,哪里又发现“非典”病例了,世界末日就快到了等一系列流言。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则流言,很快在短时间内变成谣言。

造谣者是源头,跟风传谣者是助推,使谣言广为扩散。

最终,像滚雪球一样,更多的人被卷入到传谣、信谣的群体中,谣言为什么能迅速流传?一、信息时代社会谣言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生活安全感缺乏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人们很难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出现了迷惘和浮躁,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

同时,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工业明胶果冻、毒胶囊、假鳕鱼等,使百姓心理安全感缺失加重,这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二)科学判断力欠缺如今的谣言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传播的。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假借有关理论支撑、冒充知名媒体的报道、曲解专家观点、冒充权威、杜撰内幕人士消息,这些无疑在表面上给信息增加了可信度,让百姓难辨真伪,失去科学判断的能力,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社会信息管理滞后一是社会信息不够透明。

浅论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

浅论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

浅论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论文关键词:互联网;社会谣言;社会控制论文摘要: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在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如果社会谣言得不到及时控制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社会动荡不安。

采取有效社会手段控制社会谣言,意义重大。

一社会谣言不是针对某个在社会上“无关紧要”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而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陈新汉,1996:53)”。

社会谣言与闲话、宣传和公众舆论一样,是一种人们共享信息和思想的方式,并且是一种非正式的共享信息和思想的方式。

就其本身而言,社会谣言是一种初级集体行为的表现形式。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信息内容的社会性指向、非正式共享信息方式、信息的虚假性以及以亲友为主的信息传播链等。

1.信息内容的社会性指向从对社会谣言的界定可以看出,社会谣言指向的是社会公共事务,而非“无关紧要”的个人事务。

这里“无关紧要”十分重要,它表述的是一种事务的“社会性”,事务如果是“无关紧要”,就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就不会产生社会影响。

事务是否“无关紧要”则有赖于社会情境(美]戴维·波普诺,1999:606)。

一项针对个人私事务的谣言,当特定的社会情境存在时,其谣言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特定的社会情境往往会使个人事务变得“有关紧要”,获得社会性,从而完成个人谣言向社会谣言的转化,如在2003年“非典”时期,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情境下,针对所谓中国“非典”首例感染者黄杏初失踪之谜的传闻,看似个人谣言,表达的也是黄杏初个人的事务,其实质上却已经是一个社会谣言了,因为在“非典”这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被人们认为是“首例”非典患者的黄杏初已经不是“无关紧要”了。

2.非正式共享信息方式社会学集群与行为理论从群体共享信息的视角来解析社会谣言,认为社会谣言是一种“非体制产物”,是一种“最无组织性的信息共享方式”(美]戴维·波普诺,1999:604)。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互联网的便利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网络谣言泛滥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还对人们的思想、情绪和信任产生了严重影响。

如何有效治理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认识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危害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缺乏真实性、可信度的信息。

网络谣言具有以下特点:1. 速度快: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个谣言仅仅通过一次点击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2. 匿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可以匿名进行,这降低了传播者的责任感,使谣言更容易产生。

3. 虚假信息:网络谣言往往以虚假的信息为基础,夸大事实,制造焦虑和恐慌。

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忽视:1.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扰乱:网络谣言往往能够激发公众情绪,引发社会恐慌和紧张气氛,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2. 个人名誉受到损害:网络谣言可以伤害公众人物的名誉和形象,给他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 公共舆论场受到冲击: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削弱人们对传统媒体和官方机构的信任,导致信息孤岛和传媒失信风险。

二、建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我们需要建立以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1. 制定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谣言的定义和处罚标准。

2. 加强监测和预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3. 提升平台责任:网络平台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审核,设立举报机制,及时删除和屏蔽谣言信息。

4.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网络谣言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信息辨识能力和谣言防范意识。

三、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构建网络谣言信息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到信息传播者的全流程治理。

2. 优化搜索引擎算法:搜索引擎应加强对谣言信息的筛选和屏蔽,提高真实信息的搜索排名和曝光度。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与此谣言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谣言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到社会心理、信息传播、网络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规避谣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和规避两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谣言进行浅析,并为读者提供一些规避谣言的建议。

谣言的成因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与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面对未知的情况或者信息不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情绪。

这种情绪的产生会促使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因为谣言通常会给出简单直接的答案,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在某种程度上,谣言填补了人们心理上的空白,带给人们一种虚假的安慰。

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不透明也是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提升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变得更加难以保证。

网络上的消息源源不断,人们很难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信息,哪些是谣言。

而造谣者和传播者也利用了这一特点,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从而使谣言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环境的匿名和宽松也是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不受到任何约束和监管。

这使得那些制造谣言的人成本低,容易逃避责任。

网络上的言论相对宽松,许多人为了吸引眼球和炒作话题,故意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可以看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与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网络环境密不可分。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谣言更容易产生和传播。

规避谣言的方法鉴于谣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规避谣言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谣言的规避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和规避谣言。

加强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人们需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多方查证,避免盲目听信谣言。

关注权威媒体和机构发布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权威媒体和机构。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可信度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被误传或者信以为真,就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方法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谣言成因1.缺乏严谨的信息管控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比较自由,缺乏严格的管控机制。

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散布谣言,制造虚假信息,进而制造一些事实,误导大众。

2.人群心理的影响一些人群在特定心理状态下容易被谣言侵袭,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进一步扩大谣言的影响。

比如,当人们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全时,就更容易相信好听的谎言。

3.信息筛选能力较差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但其中不负责任的消息却不在少数。

一些人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容易将谣言误认为真实信息,进而误导他人。

二、谣言规避方法1.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对于疑似谣言的消息,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辨别,不要轻信和转发。

可以深入核实消息的来源,搜集更多的信息来进行验证。

此外,还可以关注正规的媒体渠道,避免接受虚假信息。

2.加强个人保护自我意识在社交网络上,不要轻易曝露自己的隐私,不要随便添加不认识的陌生人为好友。

如果与陌生人联系,要特别小心,不要轻信对方的陈述,以免被欺骗。

3.提高维权意识当自己受到了虚假信息的侵害,需要及时维权。

可以向对应的官方部门投诉,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还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方式,呼吁大众关注此类事件,共同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

综上所述,谣言在互联网时代下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加强信息辨别能力,提高个人保护自我意识,增强维权意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规避谣言的造成。

同时,各方面都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确保公众的信息安全,提高互联网的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论文关键词:互联网;社会谣言;社会控制论文摘要: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谣言在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如果社会谣言得不到及时控制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社会动荡不安。

采取有效社会手段控制社会谣言,意义重大。

一社会谣言不是针对某个在社会上“无关紧要”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而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陈新汉,1996:53)”。

社会谣言与闲话、宣传和公众舆论一样,是一种人们共享信息和思想的方式,并且是一种非正式的共享信息和思想的方式。

就其本身而言,社会谣言是一种初级集体行为的表现形式。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信息内容的社会性指向、非正式共享信息方式、信息的虚假性以及以亲友为主的信息传播链等。

1.信息内容的社会性指向从对社会谣言的界定可以看出,社会谣言指向的是社会公共事务,而非“无关紧要”的个人事务。

这里“无关紧要”十分重要,它表述的是一种事务的“社会性”,事务如果是“无关紧要”,就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就不会产生社会影响。

事务是否“无关紧要”则有赖于社会情境(美]戴维·波普诺,1999:606)。

一项针对个人私事务的谣言,当特定的社会情境存在时,其谣言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特定的社会情境往往会使个人事务变得“有关紧要”,获得社会性,从而完成个人谣言向社会谣言的转化,如在2003年“非典”时期,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情境下,针对所谓中国“非典”首例感染者黄杏初失踪之谜的传闻,看似个人谣言,表达的也是黄杏初个人的事务,其实质上却已经是一个社会谣言了,因为在“非典”这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被人们认为是“首例”非典患者的黄杏初已经不是“无关紧要”了。

2.非正式共享信息方式社会学集群与行为理论从群体共享信息的视角来解析社会谣言,认为社会谣言是一种“非体制产物”,是一种“最无组织性的信息共享方式”(美]戴维·波普诺,1999:604)。

“无组织性”就是指非官方性,就是指非正式。

许多研究谣言的社会学家和传播学专家在给谣言定义时也强调了谣言的非正式性。

如法国的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法]卡普费雷,1991:18)。

”墨菲则把谣言定义为“在人与人之间非正式地、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美]戴维·波普诺,1999:605)。

”社会谣言的非正式性不仅表现在信息共享方式上,而且还可以从社会谣言所传播内容来源的非官方性上得到体现。

陈新汉认为“社会谣言就其内容来源来说,是非官方性的;就其传播渠道来说是非非大众传播性的,甚至是非法的地下性的(陈新汉,1996:55)。

”在这里,我无意对各自有关谣言定义本身作详细评价,但是有一点却是它们所共同的,即他们都指出了谣言的“非正式性”。

3.信息的虚假性社会学将谣言与“小道消息”一起视为传闻的两种形式。

谣言作为传闻的一种形式,与小道消息不同的是,“小道消息”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而谣言则总是假的。

社会谣言特有的产生机制,注定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虚假性。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删减、强调和同化”是社会谣言流传的三个主要环节(陈新汉,1996:53)。

在“删减”环节,事件的大部分细节被忽略或简化了,社会谣言所依赖的信息从一开始就被大大删减了。

传播者或断章取义,或遗漏信息,使得整个事件变得越来越简略而失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被删减或简略的现象呢?如果我们排除删减者主观故意因素,那么心理学所强调的“遗忘规律”乃是主要原因。

在“强调”环节,传播者总是对那些符合自己兴趣、利益和需要的内容比较重视,印象也较为深刻,因此这些信息在再次传播中往往会被传播者重点渲染和故意扩张,客观上起到了强调某些信息的作用。

在“同化”环节,此时,“所有的细节都溶入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将各种说法同化和演变为相互高度吻合的一体(陈新汉,1996:53)。

”此时,经过“删减、强调和同化”产生的“高度吻合”的统一体,与最初的信息源相比,可能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也就是说,这个“高度吻合”的统一体所包含信息的虚假性也大为增加。

那么公众在传播社会信息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删减、强调和同化”呢?陈新汉认为“共鸣”是始作蛹者,“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信息在流传过程中之所以大部分细节被忽略,是因为它们不能引起共鸣;而某些细节在流传过程中被强调和夸张,是产生于要使别人发生共鸣从而需要加强说服力所至;而同化和产生’完善的形式’,是传者和受传者之间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共鸣,从而在受传者意识中所产生的结果(陈新汉,1996:54)。

”“共鸣”,包括利益共鸣和情绪共鸣,当某种与自己利益愿望和自身情绪需要相一致的社会谣言出现时,人们总是抱着极度关切的态度来加以肯定性评判,这个过程本身推动了社会谣言的产生,促进了社会谣言的生长,扩大了社会谣言的传播范围,加快了社会谣言的传播速度。

研究表明,社会谣言特有的使人感兴趣的话题和听起来“很有道理”是其主要原因。

研究“都市传奇”的美国社会学家詹·哈罗德·布伦凡特(JanHaroldBrunvand)认为,“虽然细致的考察能豪无例外地发现这些谣言是毫无根据的”,但这类传闻听起来却“很有道理”(美],戴维·波普诺,1999:605)。

社会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对其真实性和逻辑性往往提供某种了“有力”的证明,比如说“据某人亲眼所见”、“据某权威人士所言”。

我们以发生在江苏南京郊县的社会谣言“刚出生的婴儿传授放鞭炮可以防’非典’”为例,在科技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由于对瘟疫,诸如鼠疫等疾患的恐惧,并最终在想象中成功地虚构了一个“瘟神”的形象,而放鞭炮就是流传于民间驱赶“瘟神”的一种好方法,在今天农村的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建房上正梁要放鞭炮驱赶“鬼神”的习俗。

当“非典”疫情袭来,当人们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疾病,一个暂时没有特殊药物治疗的疾病的时候,深睡在人们内心文化角落的恐惧又一次被唤醒,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说法与这种恐惧情绪最终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社会评价。

4.以亲友为主的信息传播链社会谣言往往“被说成是发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美]戴维·波普诺,1999:605)”,它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通过某种媒体进行传播。

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传授防非典秘方”一事,由于它的信息传播链是由亲朋好友组成的,因而信息的信度也由此得到了强化。

2003年5月份,当此谣言在南京郊县盛传的时候,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当事人:“刚出生的婴儿会讲话,并传授防’非典’秘方一事,你们看到了吗?”回答是:“没有亲眼看见,我们是听朋友讲的”,“某某亲戚打电话告诉我的,等等。

”在这里,这种以亲友为主信的息传播链获得了初级社会群体的性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强化了信息的信度,当然,在信息时代,亲友间“面对面的交流”既可以是面对面直接互动,也可以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以及短信方式的间接互动交流。

二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全球性信息技术系统,而是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其物资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反映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包括人类网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形态。

(董娅,2006:333)”1.新颖的传播渠道信息时代,“道听途说、耳语相传”已不仅仅是社会谣言传播的唯一渠道,“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成为社会谣言传播的新选择。

所谓第四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工具。

所谓第五媒体是指基于手机平台的短信发送。

在信息时代,利用以上两种新传媒流传社会谣言的案例越来越多。

在2003年“非典”时期,各种人群利用互联网平台散布社会谣言的案例十分普遍,令人难以统计,一时间,有关此类报道也是经常可见,如“女大学生网上扰民心:沈阳破获首例非典谣言案”(谢诗建等,《沈阳今报》,2003.5.1);“两名女研究生网上散布非典谣言被处以行政警告”(《楚天金报》2003.5.1)“转发’非典’谣言短信息,一农民被拘15天”(《中华网》2003.4.27)等等。

今天,社会谣言在传播途径上已经突破了“以亲友为主的信息传播链”,开辟了新颍的传播渠道。

2.瞬间的传播速度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认为“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美]曼纽尔·卡斯特,2001:90)”,信息技术革命在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

与传统社会社会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社会谣言在信息时代获得了“瞬间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几乎达到了异地“同步”。

如发生在2003年“非典”时期的广东第二次抢购风波,前后仅花一天时间,谣言就已传遍广东全省主要城市,“2月12日上午,肇庆、清远出现购盐人潮,其中清远最为突出;中午12时后抢购风迅速蔓延至江门、湛江、澄海、汕尾等城市,之后扩展到抢购大米、食用油、调味品;傍晚时分,抢购风波及深圳、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大城市;傍晚6时后,广州卷入抢购风波(李香平,2003:15)。

”社会谣言的这种传播速度是传统社会所难以想象的。

3.“全球”的传播范围受众的全球性是第四媒体的主要属性,互联网技术在传播领域的革命性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便于信息复制和传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信息的共享方式,“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时空感,跨地域的沟通成为可能,但是这种跨地域带有’时滞’。

第四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地域限制,结束了这种’时滞’障碍,实现了’实时同步’,即所谓超时空性(方益波,2001:34)”。

第四媒体以其“多终端、超链接、跨媒体、多平台(蒋亚平,2002)”的特点,实现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全面开放,只要点击鼠标,人们就可以实时获得任何连网电脑上的共享信息资源,当然也包括社会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