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物 专题

合集下载

专题33 5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事例+中考作文欣赏-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专题33  5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事例+中考作文欣赏-2022年中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眼科医生陶勇:拿不起手术刀,换一种方式救人2020年4月,陶勇医生开了B站的账号,成为了一名B站up主。

如果不了解他的故事,你很难相信视频中这个有着温暖微笑,不断循循善诱地科普护眼知识、宣传关爱盲童活动的青年医生曾经历过严重的伤医事件。

2020年1月20日,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门诊追砍当时正在坐班看诊的陶勇医生。

这起伤医事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

正是这些新闻文章、视频让人们开始认识陶勇医生--他是自幼家贫却心怀医学梦想的逐梦青年;他是35岁就成为眼科学博导,拥有98篇SCI文章的优秀人才;他是拒绝德国诊所高薪聘请却坚持回国要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的仁医;他是极少见的毫不避讳艾滋病人的眼科医生,也是潜心钻研疑难重症葡萄膜炎诊治的专家......这位优秀的、上进的、善良的青年医生的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幸而在众多病患、医护的帮助下,陶勇医生保住了性命。

但他的左手手掌全断,前臂肌腱断了,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都断了。

一同断掉的,还有陶勇医生再上手术台的可能,以及1532个已经预约了陶勇医生手术的病患重见光明的希望。

然而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在ICU的他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令群众感到恐慌,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录了一段10分钟的音频,鼓励大家不要被苦难打到。

伤愈出院后,面对无法上手术台的情况,陶勇医生却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虽有遗憾难过但却找到了自己为社会贡献更大价值的通途--关注科研,推广技术经验,培养眼科医疗人才,让更多年轻的眼科医生成为下一个“陶勇",从而帮助更多的病患。

当他意识到自己成了网络上的知名人士,没有借热度庸俗地卖惨捞金,也没有回避关注恳求媒体不再打扰。

他不卑不亢地走进一道道镁光灯之下,坦然表示希望能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为眼科疾病的科普、为支助盲童重见光明的活动贡献力量。

应用指引: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专题44 9组优秀代表人物素材整理(下)+中考模拟作文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实用作文金句+精选范文

专题44 9组优秀代表人物素材整理(下)+中考模拟作文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实用作文金句+精选范文

010潘从明:用精益求精创造贵金属冶炼传奇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

他在贵金属提纯工艺领域钻研20多年,不仅开创了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了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大大简化了贵金属提纯工序,使贵金属纯度达到99.99%。

在位于西北腹地的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车间里,潘从明每天都要抽查技术数据和指标。

他的团队发明的颜色判断法,可有针对性地去除杂质,减少工序和不必要的贵金属流失,已在全国被广泛应用。

技校铸造专业毕业的潘从明,面对全新的贵金属提纯岗位,自学啃下120多本专业书籍,学习笔记摞起来超过一米高。

他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5项。

潘从明:作为党员应该成长在岗位、奉献在岗位,遇到急险难重的任务应该冲在最前面。

越难的技术,党员应该带头去掌握这门技术。

作文角度提示:工匠精神,科技发展,攻坚克难011路生梅:为群众扎根黄土高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她从北京来到陕北老区,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曾经缺医少药的患者解除病痛,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退休后依然坚持免费义诊,用无言的奉献书写了人间大爱。

路生梅: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党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足迹遍布佳县24个乡镇。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

“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声,许多病人慕名远道而来。

期间,路生梅多次被选派到北京、西安进修,一次次面对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她却一次次选择留在佳县。

同事说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路生梅:什么是党员?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党员挺身而出。

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作文角度提示:医者仁心,悲悯情怀,职业精神,基层磨练012旦增顿珠:用工匠精神推动高原工业绿色发展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考语文复习-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9孟维

高考语文复习-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9孟维

【新闻素材】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9孟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十位大国工匠立足岗位,默默坚守,孜孜不倦,潜精研思,生动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是无数劳动者的缩影,是奉献者、开拓者和耕耘者。

他们用奋斗追求梦想,用汗水唱响时代强音。

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从“大国重器”到“微米发丝”,大国工匠创造“中国精度”、领跑“中国速度”,用执着坚守和忠诚热爱铸就民族腾飞的臂膀。

向大国工匠致敬!09孟维【人物简介】孟维参加工作20年来,他破解高强钢加工工艺、起重机核心零部件中心回转体加工等诸多难题,发明了177项先进的数控加工方法,9次荣获全国QC成果一等奖,在数控加工、刀具应用、数控机床维修、工装夹具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

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江苏大工匠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江苏省首届技能大奖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时评】工匠精神的内涵阐释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

杰出的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有着高度的价值认同,视之为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航空修理上的“神医华佗”杨景德,从青涩到耄耋,从未离开过航空修理岗位;晒纸车间里的“铁人”毛胜利专注晒纸30年,续写宣纸传奇。

这样的大国工匠还有很多,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工作,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航天焊将”陈久友的衣角被高温金属蒸汽烫焦,他竟浑然不知。

“雕刻大师”马荣一拿起刻刀就仿佛进入了点与线组成的世界。

这些取得杰出成绩的工匠,都在用才智长期坚守本职工作,即使面对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也不改其心、不移其志。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专题05《人民日报》最新人物素材和点评+作文练习-高中语文期末作文素材精选

专题05《人民日报》最新人物素材和点评+作文练习-高中语文期末作文素材精选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郁静娴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人物】“瓜奶奶”吴明珠【故事】吴明珠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赴新疆工作以来,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她培育了30多个优质瓜种,这些瓜种的种植面积一度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

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点评】吴明珠一生与瓜结下不解之缘,把甜美的事业写在了大地上。

她常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许多人感慨,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有人替我们吃了苦。

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回甘,更让我们手中的瓜品清香四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吴明珠一辈子只为一件事。

她放弃留京,主动请缨赴疆,辞官种瓜;她谢绝“院士楼”,甘居陋室,与瓜田相伴数十载。

今年91岁高龄的吴明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0年,已经认不出子女,初心却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一提到瓜,眼神立刻就亮了……这一切,足见她对这份“甜蜜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忘我付出。

中国并不是全球甜瓜起源中心,然而在以吴明珠等为代表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可敬的人,可爱的事,总是一脉相承。

吴明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农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与她同期走出来的同窗校友,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与她一起驻扎戈壁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祝贺妻子的甜瓜新品种审定获得“三连冠”。

在学术界垦荒、在大地上躬耕,这是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今天我们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将才华和热情倾注到脚下这片热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言行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是由一块块像吴明珠、杨其祐这样的基石铺垫起来的,我们现代化的共和国,也正是靠这样一块块的基石铺垫起来的。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15篇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15篇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15篇在《榜样8》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包括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以及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在内的六位党员,以及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一同参与。

下面为大家带来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精选篇1)刘玲琍与特教的结缘,源于她内心的爱。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小时候,她的邻居是一名聋哑人,对她特别好,但却不识字也不能讲话。

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的话,生活就能改善很多。

那时,小小的刘玲琍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了当一名教师,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一样工作和生活。

后来,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

她心中的梦也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18岁毕业那年,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女儿”的她,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与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与她的特殊学生融在了一起。

刘玲琍《榜样8专题节目》人物事迹(精选篇2)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00余人,如何让这些孩子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是刘玲琍最操心的问题。

她在多方走访自主创业的残疾青年人时发现,仍存在创业扶持机制不可持续运行、服务领域局限、职业康复体系滞后,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不对称、单向传递、无法有效联通等问题。

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希望为残障人士发声,提出了“优化残疾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等建议。

比如,通过实名制调查,科学合理地按照调查结果配置培训项目;由政府及残联牵头,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采取订单式上岗配置,保证有效上岗;积极开发孵化项目,为残疾人创业搭建平台。

同时,刘玲琍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成功典型,树立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先进人物,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带动更多残疾人走上就业、创业道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通用8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通用8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通用8篇)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篇1赖宣治,全国优秀教师,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体育教师,“中国速度、七星奇迹”的主要缔造者。

从2013年开始,赖老师带领七星小学跳绳队凭借顽强拼搏在区中小学生跳绳赛中崭露头角,接着到南宁、安徽、大连、马来西亚、阿联酋迪拜、瑞典默尔本、上海、挪威,一路捧着跳绳冠军宝座前行。

他先后培养出二十多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十多次世界跳绳纪录。

他缔造了“世界跳绳梦之队”神话,培养出“世界跳绳最快的孩子”岑小林。

一所乡村小学跳绳运动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震惊了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全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成为广州市特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典范,改变了中国跳绳运动格局,不断突破着世界跳绳运动极限。

他以“没有追求的人生,是缺乏乐趣的人生”为座右铭,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党的教育事业继续抒写辉煌篇章。

他还曾作为第一批由中国派往巴拿马推广跳绳运动的老师,成为连接中国与巴拿马民心相亲的“纽带”。

赖宣治,曾获“广州市优秀教师”“最美羊城教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荣誉,并连续三年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优秀国家教练员”称号。

他的先进事迹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篇2“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

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

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二人,他们兄弟俩20年来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

2010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

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

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

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

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一、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同志,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

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同志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

焦裕禄同志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同志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了民兵。

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同志是一九四六年一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

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过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同志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九五一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

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一九五三年六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一九六二年。

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

在这期间,焦裕禄同志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

一九六二年六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同志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同志被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时年四十二岁。

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孔繁森,1944年生,1961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当过战士、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等职。

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

孔繁森同志上有白发老母瘫痪在床,爱人患肝硬化、脾出血做过大手术,下有三个未成年孩子,但他两次赴西藏工作,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政绩卓著,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戴。

榜样7人物事迹(7篇)

榜样7人物事迹(7篇)

榜样7人物事迹(7篇)榜样7人物事迹篇1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7》,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彰显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赶考人”,我们要学“榜样”、溯初心、担使命,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永葆“奋进三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前进。

感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如磐信念,振奋奋勇前行的“状态”。

在“生命的禁区”,祁发宝坚守了20多年,十三次与死神擦肩;从年轻小伙到耄耋老人,50多年来,“活界碑”魏德友住土屋、喝咸水、啃冷馍,巡边护边20多万公里;为解决草王坝村山高石多、缺水严重的问题,“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36年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

如今,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常怀“国之大者”,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往前排”,个人荣辱得失“靠后放”,将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进行“再萃取”“再结晶”“再升华”。

在新征程中融入大我、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感悟“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实干精神,锤炼知重负重的“姿态”。

中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陈定昌古稀之年,在重大项目进行时,依旧与现场工作人员一起住小土院、吃馒头、熬夜搞试验;会拄着拐杖,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大漠,冒着大雪到现场指导工作。

七连屿党工委一班人默默放下“笔杆子”、拿起“铁锹子”,短短七八年的时间,让七连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无论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还是伟大复兴的道路,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征服,需要我们迈开腿子、撸起袖子、躬下身子,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啃几次“硬骨头”,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断朝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奋蹄疾行。

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高尚情怀,保持真挚为民的“常态”。

“燃灯校长”张桂梅十几年如一日牺牲所有休息时间,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先后帮助约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人物专题报道范文

人物专题报道范文

人物专题报道范文《平民英雄:江小白的不凡人生》江小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却以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成为了众人眼中的英雄。

在他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中,他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并在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江小白的故事始于他出生于农村的贫困家庭。

面对家庭的困境,他并没有退缩或沉沦,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寻找改变命运的方式。

他努力读书,用智慧培育自己的心智,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境况。

他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色,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后,他决定用自己的教育背景来改变社会。

在大学期间,江小白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

他组织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教育资源,并提供精神支持。

江小白凭借他的耐心和热情,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他们也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毕业后,江小白并没有选择进入高薪的工作,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了一项旨在改善农村教育的计划。

他发现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于是他创建了一所农村学校,为农村孩子提供免费教育。

他不仅为学校募集资金,还邀请了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来指导,并亲自教授课程。

江小白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纷纷加入到他的行动中,使得这所农村学校越来越好。

江小白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接受采访时,江小白表示,他做这些事情并非出于名利,而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奉献和责任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的人带来改变和希望。

江小白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向我们证明,平凡的人也能创造不凡的人生。

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更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坚定信念的英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江小白的故事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名字将被铭记。

他是一个平民英雄,他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某个角落。

让我们向江小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2023年《榜样8》专题节目将人物简介及事迹精神

2023年《榜样8》专题节目将人物简介及事迹精神

2023年《榜样8》专题节目将人物简介及事迹精神2023年《榜样8》专题节目将人物简介及事迹精神钱七虎,男,汉族,江苏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

上世纪6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

50多年来,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创建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捐款650万元支持武汉抗击新冠疫情。

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

2023年《榜样8》专题节目将人物简介及事迹精神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专题64 13个著名人物事迹及运用中考模拟作文练习

专题64 13个著名人物事迹及运用中考模拟作文练习

1、黄文秀扶贫路上奉献青春的黄文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从山村走出来的黄文秀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她挨家挨户走访,带领村民脱贫。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6日晚,年仅30岁的黄文秀在赶回驻点村的途中不幸遭遇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2、杜富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使命担当的杜富国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面对危险、舍己救人,杜富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3、曾孝濂用严谨为“生命”作画的曾孝濂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为中华大地上的植物树碑立传,编纂出世界上种类颇为丰富的《中国植物志》。

他以自己的严谨、坚毅、勤奋铸造了植物科学画领域的一座重器。

这个重器里,浸透了曾孝濂一次次对植物的观察与体悟,承载着一个植物科学画家的心血和智慧。

4、廖俊波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时代楷模”廖俊波面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楷模。

5、曹鹏让时间在音乐中流逝的指挥家曹鹏(97岁)他的一生,是艺术和教育的一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音乐振奋人心;在独自求学的日子,他用音乐锻造灵魂。

虽然说手执指挥棒,但是他从来不拘泥于殿堂:他将交响乐带到了工厂、农村、军营、校园,让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都有美好的旋律;他也用音乐,叩开了一个特殊群体关闭已久的心灵。

他用自己的生命篇章告诉我们,如果时间一定要流逝,就在音乐中流逝。

6、吕其明用音符谱就人生乐章的吕其明一个人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高考语文复习-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5何小虎

高考语文复习-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5何小虎

【新闻素材】2022“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专题5何小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十位大国工匠立足岗位,默默坚守,孜孜不倦,潜精研思,生动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是无数劳动者的缩影,是奉献者、开拓者和耕耘者。

他们用奋斗追求梦想,用汗水唱响时代强音。

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从“大国重器”到“微米发丝”,大国工匠创造“中国精度”、领跑“中国速度”,用执着坚守和忠诚热爱铸就民族腾飞的臂膀。

向大国工匠致敬!05何小虎【人物简介】何小虎研制生产的产品,被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探火工程、空间站建设和武器装备等各种大国重器,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心脏的“精刻师”。

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三秦工匠。

【精彩时评】05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强国梦想来源:红网 2023.03.022月28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揭晓评选结果,10位行业顶尖技术技能人才荣登榜单。

(中国网)匠心筑梦,不凡源自平凡。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从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到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

大国工匠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坚守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被纳入。

《榜样3》榜样人物——贺星龙

《榜样3》榜样人物——贺星龙

20 年《榜样3》这档由中共组织部、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迎来了第三期。

下面要介绍的人物榜样人物是:骑行天使——贺星龙。

5年前,时任陕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委组织部干部的高本增,在一次完成永和县拍摄任务途径大宁县时,偶然听说了村医贺星龙的故事。

喜欢拍摄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他,按照心中的筛选标准,决定跟拍贺星龙。

从翼城县城到大宁县乐堂村,驾车单程至少要走4个半小时,他或开摩托车跟着,或开小金杯车跟着,一跟拍就是3年,也用这最简单没有修饰的镜头,一点点真实地为我们记录下这位榜样感人肺腑的故事。

选择贺星龙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的村医,20 年,20岁的贺星龙从卫校毕业实习后,放弃留在条件较好的县医院,选择回村当一名医生。

自此,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贫瘠偏远的吕梁山南麓,他以一名医生的一己之力,守护起黄河岸边28个村的百姓。

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他能免则免。

谈及原因,他说,是乡亲凑钱让我学医,是贫瘠土地上的乡亲们让我实现了梦想。

回村然而贺星龙刚回村时,连最起码的卫生所、听诊器、血压计、药品都没有。

父亲将准备给他娶媳妇的一孔土窑洞腾出来,又把卖玉米的400元钱拿出来,不够,又把家里仅有的2只绵羊也卖了,一共凑了960元钱,为他筹建起简易的诊所。

图为贺星龙的诊所和他的摩托车。

信任诊所有了,开始却没有人找他看病,因为人们并不相信他这个毛头小子的水平和能力。

于是,听说谁病了,他主动登门为病人免费看病,药不要钱;第二年一开春他还印了4000张宣传页,发到周围的村里,把“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做成手机的彩铃……直到有一次,上乐堂村的张立山老人被大医院连续下过三次病危通知,为了查清老人的病情,他白天出诊看病,晚上观察治疗,终于帮老人度过危险期,治好了他的病,人们终于开始真正相信他,找他看病渐渐多了起来。

出诊贫瘠偏远的吕梁山南麓,年轻人出去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

看周围村子许多老人行走不便,有的卧床不起,不能自理,还有13户无儿无女的五保户需要人照顾,贺星龙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出诊。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优秀9篇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优秀9篇

先进时代楷模人物事迹优秀9篇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一【颁奖辞】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

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

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材料篇二肖杰同志现任泊里镇经济发展与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正科实职),担任过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办公室团委书记、新区接待处会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先后获评“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先进工作个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融合先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和“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张桂梅黄大年张玉滚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感受并形成专题

时代楷模张桂梅黄大年张玉滚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感受并形成专题

时代楷模张桂梅黄大年张玉滚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感受并形成专题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

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

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

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

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

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

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

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

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献身扶贫。

张桂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她深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并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扶贫先扶智,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她心系群众,勤俭节约,帮助困难学生,带学生看病,给学生添置衣物,对贫困家庭进行家访,为孩子们争取学习机会。

最美社科人事迹

最美社科人事迹

最美社科人事迹社科领域涵盖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众多杰出的社科人物们以其杰出的追求、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成就,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几位最美社科人物及其令人惊叹的事迹。

第一位是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智者和教育家。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的历史、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学说主张仁爱、礼义、忠诚,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积极提倡人的教育,致力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孔子的智慧和思想被后人广泛传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印度的伟大思想家释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深入的冥想和思考,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修行八正道,通过舍弃欲望和追求真理来达到解脱和和谐。

佛陀的教导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数亿人民,并对人类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位是美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

杜尔凯姆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范式,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的研究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宏观社会学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杜尔凯姆关注社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第四位是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

莱维-斯特劳斯是当代人类学的重要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度的思考,对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人类文化、语言、结构和符号等,尤其注重对原始文化和非洲文化的研究。

莱维-斯特劳斯的思想开创了结构人类学的学派,他认为人类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二元对立和结构关系。

他通过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第五位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M·波士顿。

波士顿是当代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对教育、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

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

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

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

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

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

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

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

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

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3、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4、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

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

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

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

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

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

”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5、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爱·亲人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

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

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

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

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

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

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

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

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

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

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

“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

”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

“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

”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

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

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