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钴TiCN颗粒复合材料的组织变化
纳米颗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影响
纳米颗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影响哎呀,说起纳米颗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影响,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话题。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哈。
你知道吗,纳米颗粒就像一群特别活跃的小精灵,一旦它们跑进了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个大家庭里,那带来的变化可真是让人又惊又喜。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观察一种加入了纳米颗粒的铝合金复合材料。
那时候,我拿着显微镜,眼睛紧紧盯着,心里还真有点小期待。
当我终于看清楚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铝合金的基体中,就好像是在一片大操场上,整齐地站着一排排小小的士兵。
纳米颗粒能显著提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度。
这就好比一个瘦弱的人,吃了大力丸一样,一下子变得强壮有力。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纳米颗粒能够阻碍位错的运动。
啥是位错?简单说,就是材料内部原子排列的一种“小错误”。
纳米颗粒在这,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路障,让位错没法轻松地“跑过去”,这样材料就不容易变形,强度自然就提高啦。
再说说耐磨性。
想象一下,如果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辆汽车的轮胎,纳米颗粒的加入,就像是给轮胎加上了一层厚厚的耐磨橡胶。
它让轮胎能够在各种崎岖的道路上跑得更久,不容易被磨损。
有个实验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把加了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和没加的放在一起进行磨损测试,结果没加的那一组很快就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痕迹,而加了纳米颗粒的,还跟新的似的。
还有啊,纳米颗粒能改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
就像夏天里,我们都希望有个超级厉害的空调来降温。
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来说,纳米颗粒就是那个“超级空调”。
在高温环境下,纳米颗粒能够稳定材料的结构,阻止材料因为高温而变得软塌塌的。
不过,纳米颗粒也不是万能的啦。
有时候,如果加入的纳米颗粒不均匀,或者和基体的结合不好,那反而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如果不好好管教,就会捣乱一样。
总之,纳米颗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影响,既有让人惊喜的一面,也有需要我们小心应对的地方。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新的事物,既要有期待和勇气去尝试,也要谨慎小心,才能让它真正为我们带来好处。
埋弧堆焊TiC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中图分类号:T 4 5 G 2
文献标志码:A
M i r s r t ea d p r o m a eo c o t uc ur n e f r nc f
s bm e g d a cwe d ca C a tc er i o c d c m p st o tn u r e — r l l d Ti p r il enf r e o o ie c a i g
摘 要 :以 TF 粉 、c 粉 、Ni ie r 粉、F e粉、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利用合金粉粒埋弧堆焊技术在 Q 3 2 5钢表面原位 反 应合成 TC颗粒 增强 F i e基复合涂层 。利用 S M,XR 和 E E D DS等分析 了涂层的显微组织 ,并在室温干滑动磨损 条件下测试该涂层的耐磨性能。结果表 明:利用合金粉粒埋 弧堆焊技术 ,可 以原位 合成粒径在 2 p 以下、弥散 m
LI u . a , U J n h i, HUANG i u L U u o , ONG i in J— a , I J n b S h Gu . a g x
(. co l f t a c ne n nier g Unvri f cec n eh ooyBe i , e ig10 8 , h a 1Sh o o Mae lS i c dE gn e n , iesyo S i e dT cn lg in B in 0 0 3 C i ; i r s e a i t n a jg j n
4 Deat n f oai a S is riigC ne, i i o ao aC l g, ia 2 4 , hn) . pr met ct n l k lTann etrWeh ct nl ol eWehi 6 2 C ia oV o l aV i e 1 0
T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性_中国粉体网
的尺寸有所增加( 约 2 μ m ) , 而从中部到复合层表面, TiC 颗 粒 ( 图 1h ) 尺 寸 也 只 其尺寸并没有 较 大 增 长, 有 2 ~ 3 μ m 。 在靠近 界 面 处 和 复 合 层 中 部, 自 生 TiC 颗粒呈光滑的圆球状, 而在复合层的表面有部分颗粒 呈现出尖角和棱边 。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两种体系 TiC 颗粒形貌 的变化 趋势基本一致, 但 仍 存 在 一 些 差 异, 主要有以下三个 Ti-C20 wt% Fe 体 系 的 方面:1 ) 在 复 合 层 相 同 位 置, TiC 颗 粒 要 比 Ti-C 体 系 细 小 的 多;2 ) Ti-C20 wt% Fe 体系复合层中 TiC 颗粒的 尺 寸 增 长 量 ( 由 1 μ m 增 长 到 2 ~ 3 μ m ) 明显小于 Ti-C 体系( 由 1 ~ 2 μ m 增长到 20 wt% Fe 体系得到 约 10 μ m ) ;3 ) 从整体上看,Ti-C的 TiC 颗粒较 Ti-C 体系圆整 。 在自生颗粒的产生过程中, 自蔓延体系的碳热反 应 Ti + C → TiC 是复合层形成的主要热源 。 在同一反 应体系中, 复合层各部分发生自蔓延反应所释放热量 的能力相当, 由此自生 TiC 颗粒的长大程度应 该也相 差不大, 但试验结果表 明 处 于 复 合 层 不 同 位 置 的 TiC 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却大不相同, 这是因为在复合层形 成的过程中, 母液( 45 钢) 在负压的作用下, 渗入预制 C 元素周围减弱其相互扩散的能力, 包围在 Ti 、 层中, 颗粒生长的阻力加大, 颗粒变的细小而圆整 。 从界面 到复合层表面, 母 液 的 铸 渗 能 力 逐 渐 减 弱, 进入复合 层母液的量也逐渐减少, 复合层表面的 TiC 颗粒在长 尺 寸 较 大, 大过程中受到母 液 的 约 束 较 界 面 附 近 小, 而且多棱角, 而进 入 界 面 附 近 的 母 液 较 多,TiC 颗 粒 受到母液的约束 力 较 大, 所 以 尺 寸 较 小, 而且比较圆 20 wt% Fe 体系, 整 。 对于 Ti-C预制块中事 先 加 入 的 20 wt% 钢粉被 高 温 熔 化 后 进 入 复 合 层 与 母 液 熔 合, 降低了钢液在复合层中的质量梯度, 所以从界面到复 合层表面, 自生 TiC 颗粒的尺寸变化较小 。 而用 Ti-C 体系制备的 复 合 层, 其中的钢液完全依靠母液的铸 渗, 在整个复合层中钢液的铸渗能力由内到外逐渐减 质量梯度较大, 所 以 自 生 TiC 颗 粒 尺 寸 的 变 化 也 弱, 较大 。 两种体系得到 的 TiC 颗 粒 之 所 以 有 如 此 大 的 差 异, 究其原因, 是因 为 预 制 块 中 钢 粉 在 复 合 层 的 形 成 过程中, 起到了稀 释 剂 的 作 用 。 有 研 究 指 出
纳米TiN颗粒增强TiC-WC-MO2C-Ni-Co金属陶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 .Sho o 1 colfMae as c nea dE gne n Hfi nvrt o e nl y Hfi 3 09, n u , hn ; .A h i t il Si c n n ier g, e i s yf Tc o g , e 0 0 A h i C ia 2 n u r e i e U ei h o e2 V ct n l n eh i l o ee Hfi 30 , n u , h a oai a a dTcn a lg , e 0 1 A h i C i ) o c Cl e2 1 n
性能, 重点论述 了微观组织 中的芯/ 壳结构 。研究 表明 , 随着 M : oC添加量 的增加 , 金属 陶瓷 的组织存在着 变细 的趋势 。当 MoC含 :
量 为 1% 时 , 0 金属 陶瓷材料硬度 出现最大值 。
关 键 词 : 米 颗 粒 增 强 ; 属 陶瓷 ; 织 ; 学 性 能 纳 金 组 力 中 图 分 类 号 : G18 T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2 3—69 ( 0 2 0 0 9 05 0 9 2 1 ) 1— 0 9—0 3
朱晓 勇 许育 东 黄 琼 王 雷 石 敏 , , , , ,苏海林 ,于 涛 ,陈云帮
(. 1 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 安徽 合肥 2 0 0 ; . 3 0 9 2 安徽 职业技术 学院 , 安徽 合肥 20 1 ) 3 0 1
摘
要: 纳米颗粒增强金属 陶瓷材料具有优 良的力学性能 因而受 到广泛关注 。介绍 了纳米颗粒增 强金属 陶瓷 的实验制备 、 组织 和
第3 2卷 第 1 期
21 0 1年 O 2月
矿 冶 工 程
M I NG NI AND ETALLURGI M CAL ENGI NEEI uNG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等温热变形与组织演化规律
文章 编号 :1 6 7 4 . 6 4 5 7 ( 2 0 1 7 ) 0 4 . 0 0 1 2 — 0 5
I s o t he r ma l Ho t De f o r ma t i o n a nd 】 Ⅵi c r 0 s t r uc t u r a l Ev o l ut i o n o f Par t i c ul a t e Re i nf o r c e d
(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金 属基 复 合 材 料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上 海 2 0 0 2 4 0)
摘要 : 目的 突破难 变形颗 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热加工 关键技术 ,以满足航 空航 天、武器装备 等领 域对轻量
化耐 高温钛基 复合 材料 的战略 需求 。方法 采 用等温热 变形技 术研 究颗 粒增强钛基 复合材料( T i B + L a O / T i 1 的热 变形行 为及微观 组织演化规律 ,在 变形温度 为 8 5 0 ~ 1 1 0 0。 C、应 变速率为 0 . 0 0 1 ~ 1 S 的条件 下 ,建立该
( S t a t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e t a l Ma t r i x C o mp o s i t e s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4 0 , C h i n a )
精
l 2
密
成
形
工
程
第9 卷
第 4期
J OU RNA L OF N ETSHAPE FORM I N G EN GI N EERI N G 2 01Fra bibliotek7年 0 7月
TiC粉末粒度对Ti_C_N_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图 3 两组金属陶瓷组织的 SEM( BSE) 图 Fig. 3 BSE-SEM microstructures of two groups of cermet
( a) TiCμm; ( b) TiCnm
EDS 能谱分析如图 4 所示,黑色芯部( core) 主 要是 TiC 或 Ti( C,N) ; 组成灰色壳层( rim) 的主要元 素为 Ti、W、Mo 和 C,以( Ti,W,Mo) ( C,N) 固溶体形
两组材料中均加入了纳米tin但微米tic中纳米tin镶嵌在大颗粒环形相和弥散分粘结相中对裂纹的形成和扩展起到阻碍作用使金属陶瓷裂纹扩展途径发生偏转从而提高了韧此用微米tic原始粉末制备的粗晶材料比用同成分的纳米tic原始粉末制备的细晶材料韧性高
櫡櫡櫡櫡櫡櫡櫡櫡 ~ 试验研究 ~
櫡櫡櫡櫡櫡櫡櫡櫡
TiC 粉末粒度对 Ti( C,N) 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的金属陶瓷组织细小均匀,抗弯强度、硬度均较高,分别达 1021. 5 MPa 和 17. 7 GPa( HV10) 。
关键词: Ti( C,N) 基金属陶瓷; 粉末粒度; 晶粒细化; 力学性能
中图分类号:TG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90( 2012) 02-0041-05
Effect of TiC Powder Size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means of XRD,SEM and EDX,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tested at room-temperature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rmet made from nano TiC powder offers fine and homogeneous structure and higher bending strength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化 作 用。为 起 到 强 化 作 用,增 强 相
的 选 择 需 要 高 强 度、高 熔 点 与 高 硬
度,通 常 以 金 属 和 非 金 属 化 合 物 陶
瓷 以 及 金 属 间 化 合 物 为 主。候 选 的
增强相还应与基体具有相匹配的热
膨胀系数以降低其合成后较高的热
残 余 应 力,其 化 学 性 质 也 应 当 保 持
有 利,但 目 前 的 研 究 还 仅 停 留 在 单 一的T i C x增强颗粒,尚未能成功制 备其他增强颗粒组成的P T M C s,整 体 技 术 还 不 够 成 熟,工 艺 还 需 进 一 步完善。 4.2 液 - 固反应法 4.1.1 熔铸法
熔铸法主要是将金属熔炼过 程 加 入 复 合 材 料 固 态 粉(如C、B 等),在 熔 融 过 程 中 与 固 态 粉 料 反 应 得 到 所 需 的 增 强 相 颗 粒。利 用 该 方法制备P T M C s成本低,工艺流程 短 ,设 备 要 求 简 单 ,可 大 批 量 生 产 大 尺寸P T M C s,对于生产复杂结构的 构 件 有 着 显 著 的 优 点[23]。此 外 ,通 过 其他途径(S H S,X D等)得到的中间 产物也可后续通过熔铸法最终得到 PTMCs,工艺灵活性较高。 4.2.2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
2 钛合金基体
按照退火后相组成分类,常用于 颗粒增强的钛合金基体可分为α、近 α、α + β合金和钛铝金属间化合物 系。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α + β合 金中的T i -6A l -4V,该合金由于其 优 异 的 综 合 性 能,成 熟 的 工 业 化 生 产经验成为研究P T M C s中最理想
的基体材料[5-7]。α钛合金主要包括 各 纯 度 的 工 业 纯 钛,在 颗 粒 增 强 工 艺 探 索 的 早 期 阶 段,常 使 用 该 类 材 料 作 为 基 体,成 本 低、易 加 工,相 变 机 理相对简单为早期工作提供了有 利 条 件[8-9]。近α合 金 中 以T A15和 TA19为基体的PTMCs由于其良好 的抗蠕变和高温性能也引起了一些 关 注[10,11]。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系主要 为α2相T i3A l合金,O相T i2A l N b合金 和γ相T i A l合金,该类合金有效填补 了高温钛合金难以在 600 ~800℃高温 环境长期使用的空白,其中T i3A l合金 起步早,1980年美国已对其开展了系 统的研究,目前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 和航天器部分零件,其最高长时间使 用温度(约 650℃),虽低于Ti2AlNb(约 700℃ )和TiA(l 约 800℃),但塑性相对 较好,在国内已成功实现 3t锭级的制 备,可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针对其复 合材料的研究也从未停歇[12],近年来 以Ti3Al基复合材料作为钛合金涂层的 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13,14]。
TiC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8 10 01; 修订日期:2009 02 12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5BA327C)作者简介:赵显鹏(1982 ),山东青岛人,硕士.主要从事金属复合材料研究.Email:jackzx p@yah Vo l.30N o.6Jun.2009铸造技术FO U N DRY T ECH N OL OG Y钛丝与铸铁原位反应组织及性能的研究赵显鹏,许云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试验研究钛丝与铸铁原位反应制备复合材料。
采用氩气保护、1138 进行2h 的等温处理并炉冷,对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量、耐磨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埋入铸铁内的钛丝反应生成了T iC 增强相,复合区硬度较基体有了显著的提高;相对于铸铁标准试样,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原位反应;T iC/铸铁复合材料;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耐磨性中图分类号:T 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365(2009)06 0745 03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C/FeMatrix Composite Synthesised by In situ ReactionZHAO Xian peng,XU Yun hua(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5,China)Abstract:Ti/Fe composites were pu t in to th e tube type resistance furn ace with argon sh ield an d heated at 1138 for 2h followed by furn ace cooling .The microstru cture of the Fe TiC composite was stu died by scann 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an d XRD ,microh ardn ess and wear resistancewere measu r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i wires placed in iron m atrix cou ld react with C and formed TiC ph ase.Th e microhardn ess of the Fe TiC composite is high er than th e matrix.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Fe TiC composite is better than th e m atrix.Key words:In situ reaction ;TiC/Fe composites;Microstru cture;Microhardn ess;Wear resistance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单纯的钢铁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将陶瓷材料和钢铁材料的优点融为一体的铁基复合材料应运而生。
原位TiC颗粒增强灰铸铁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
原位TiC颗粒增强灰铸铁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摘要本文通过原位合成TiC颗粒增强的灰铸铁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组织结构和摩擦磨损性能。
采用冶金学原位反应法,将碳化钛颗粒均匀分散到灰铸铁基体中,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TiC颗粒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抗磨损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摩擦磨损实验表明,在不同加载力和滑动速度下,添加TiC颗粒的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进一步分析揭示了Ti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机制。
本研究为开发高性能灰铸铁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原位合成;TiC颗粒;灰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组织结构引言灰铸铁作为一种常用的工程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热性能,但在某些特殊应用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仍然有待改善。
为了进一步提升灰铸铁的性能,研究人员通过添加强化相,如碳化物颗粒,来改善其综合性能。
在此背景下,原位合成技术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将强化相均匀地分散到灰铸铁基体中。
实验方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冶金学原位反应法,将碳化钛(TiC)颗粒原位合成到灰铸铁基体中。
首先,在高温下,将铁碳合金和钛粉反应生成TiC颗粒,并通过机械合金化方法将其均匀分散到灰铸铁基体中。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得到不同颗粒尺寸的增强颗粒。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的灰铸铁复合材料进行观察和表征,分析其微观组织结构。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添加TiC颗粒后,灰铸铁复合材料的硬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是由于TiC颗粒的高硬度和均匀分散,有效阻碍了灰铸铁基体的塑性变形。
此外,添加TiC颗粒后,复合材料的抗磨损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摩擦磨损实验中,添加TiC颗粒的复合材料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这是由于TiC颗粒可以形成硬度更高的表面层,有效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摩擦和磨损。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TiC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机制。
首先,TiC颗粒的分散强化作用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其耐磨性能。
原位生成TiCp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组织及形成机理研究
下半月出版Ma te ri al&H e at Treatment|材料热处理技术原位生成TiCP/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组织及形成机理研究王亮亮,许云华,钟黎声,魏忠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利用铸造一热处理工艺原位反应生成了Ti 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并深刻剖析了该复合材料组织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TiC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大致分为三层;每层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生成的TiC颗粒的大小及形状不同。
远离基体侧的反应层接近于大块状的TiC,显然是颗粒基本上没有扩散:反应层与基体结合界面良好、无间隙,结合层Ti C颗粒平均大小为2~4 p.m。
因此,各梯度层Ti C颗粒的大小决定了此种复合材料的不同层具有不同的硬度、冲击性能、抗拉强度和耐磨性等。
关键词:原位反应;碳化钛;梯度复合材料中图分类号:T B33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814(2012)04.0099-04Rese ar ch on Micro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 C P ar ti cl esRe i n fo r ce d I r o n Matrix Surface Gradient Composite by h—situ Technology Ⅵ,ANG Lia ngliang,XU Yunhua,ZHONG Lishen g,、ⅣE I Zhongbin (Colleg e ofEl ec tr i ca l an d Mec han ica l E n gi ne e ri ng,X i’an U n iv er s it y ofArchitecture&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Abstract:The in-situ T iC particles r e i nf o r c ed iron ma t r i x s u rf a c e g r ad i e n t c o mp o s i t e w a s p r e p a re d b y casting and heat i ng p r o c e s s in g.T h e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o f the composite was researched,and the formation me ch a ni sm of the m i c r os t r u c tu r e o f t he compo site wa s anal yzed deep 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C reinforced surface gradient composite in-situ s y n th e s i ze d isd i v i de d into three l ay e r s.Th e largest d if fe r e n c es b et w e e n each layer a le the different size and shap e o f Ti C p ar t ic l es.T he re a ct io n layer far aw ay fr o m iron matrix is ne a r l y the block titanium carbon.Apparently,the particles don't main ly hav e diffused.The interfac e is beRe r betwe en rea ction layer and mat rix,and n o gap.The ave rage size of titanium carbon ofc om b i ned layer particles is 2~4仙m.Conse quent ly,the different size between the ti ta n i u m c ar b o nparticles in e v e r yg ra d i e n t layers decid ed that the c omp osi te in different layers has different h a rd n e s s,i m p a c t toughness,tenacity intensity,wearresistant,and S O o n.Key words:in—situ synth esi zed;T iC;gr adi ent composite随着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日臻成熟,很多研在提高机械零件表面耐磨性方面较其他碳化物效果究已趋近于体系化,相比于整体复合材料成本高的更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并问题.表面复合材料的低成本、使用性能好等优点已降低过度摩擦磨损带来的经济损失㈣。
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性能分析
:F e r i o d i c r o b l e m s A b s t r a c t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F E)f r a m e w o r k f o r s o l v i n t h e m u l t i s c a l e i s - p p g b u s i n h o m o e n i z a t i o n t h e o r a n d f i x e d i t e r a t i o n m e t h o d . F E u n i t c e l l m o d e l s r e s e n t e d o i n t y g g y p p o f a r t i c l e T i C e i n f o r c e d i t a n i u m m a t r i x o m o s i t e s i t h i c a l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e r e p r t c w t m - w p y p e s t a b l i s h e d . D i s l a c e m e n t b o u n d a r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F E c e l l m o d e l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m a c r o s c a l e - p y a d o t i n t h e f i x e d i t e r a t i o n m e t h o d .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w e r e t o s t u d t h e b o i n t e r f o r m e d p g y y p p t e n s i l e b e h a v i o r s o f t h e T i C r e i n f o r c e d t i t a n i u m m a t r i x c o m o s i t e s a n d t h e m a c r o e f f e c t i v e a r t i c l e - p p m e c h a n i c a l w e r e a r e e m e n t i s a c h i e v e d b e t w e e n t h e e x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r o e r t i e s i v e n. A o o d g p p p g g ,r a n d t h e n u m e r i c a l e v e a l i n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t h e r e d i c t i o n s r e s e n t e d g y p p t e c h n i u e s . q : ; ;m ; ; K e w o r d s t i t a n i u m m a t r i x c o m o s i t e s h o m o e n 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e c h a n i c a l r o e r t i e s t e n s i l e p g p p y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传统材料和均质材 随着工业生产 的 日 益 发 展 , 许多具有优良性能 料已远远不能满足 人 们 的 需 要 , 的人工材料应运而 生 , 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粒状细观 结构的材料 , 如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 孔洞材料等 .颗 粒增强复合材料问 题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多 尺 度 问 题 , 表 现为在不同的空间 尺 度 上 存 在 不 同 的 物 理 机 制 , 并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研究进展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 (3)1.2 构型化复合技术的优势 (4)1.3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5)2.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6)2.1 基体材料及性能 (8)2.2 颗粒增强材料 (9)2.2.1 陶瓷颗粒 (10)2.2.2 金属颗粒 (11)2.2.3 纳米颗粒 (12)2.3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4)2.4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5)3. 构型化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6)3.1 构型化复合材料的概念及类型 (18)3.1.1 方向性复合材料 (19)3.1.2 梯度复合材料 (20)3.1.3 纳米复合材料 (21)3.2 不同构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3)4.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技术 (24)4.1 构型化复合制备方法 (27)4.2 构型化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8)4.3 研究案例及典型应用 (30)5. 应用前景与展望 (31)5.1 技术发展趋势 (33)5.2 应用领域展望 (34)1. 内容概述本文档专注于探讨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最新进展。
通过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汇集当前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以及应用中出现的新挑战。
重点在于展示如何通过创新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优化以及功能性设计,实现钛基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突破。
钛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性:阐述钛及其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等行业的重要地位,并强调构型化设计在提高材料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现状综述:总结当前的研究态势,包括颗粒增强型钛基复合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重要实验与案例分析:通过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实际案例,展示最新技术如何应用于提升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预测:基于目前的工作和方法,预测研究的未来趋势,讨论可能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预期的工业应用。
无团聚多元纳米颗粒可控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强韧化机理
无团聚多元纳米颗粒可控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强韧化机
理
无团聚多元纳米颗粒可控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将铝基复合材料与多元纳米颗粒相结合的新型材料。
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多元纳米颗粒的混杂方式和浓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韧性。
混杂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混合、表面包覆和合金化等。
机械混合是将多元纳米颗粒与铝基复合材料通过机械方法进行混合,使其均匀分散在基体中。
表面包覆是将多元纳米颗粒通过表面修饰方法,使其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相容性,能够与铝基复合材料更好地结合。
多元纳米颗粒的浓度也是影响增强效果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浓度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和断裂韧性等性能。
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强韧化机理主要包括界面强化、位错强化和析出强化等。
界面强化是通过多元纳米颗粒与铝基复合材料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界面应力,从而增加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位错强化是指多元纳米颗粒在材料中形成位错堵阻,阻止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析出强化是指多元纳米颗粒在材料中析出形成细小的析出相,从而增强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总之,无团聚多元纳米颗粒可控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通过合理控制多元纳米颗粒的混杂方式和浓度,实现了对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和强韧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
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1 宏观尺寸及性能研究自从现代机械工程设计中对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大力开发以来,材料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新的复合材料以满足性能和价格之间的平衡。
研究发现,使用nanometric颗粒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显著改善产品的机械性能。
因此,有必要研究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宏观尺寸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在此,两组实验材料都是钛基复合材料,但它们不同之处在于:一组材料增强由铝酸铝,另一组增强由nanometric颗粒。
实验中,我们研究了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宏观尺寸及其高温变形行为。
用差示扫描技术对材料的残余变形行为进行了测量,并分别确定了两组材料在不同增强材料条件下的收缩率和变形程度。
2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收缩率和变形程度明显低于增强材料为铝酸铝的材料,即使在高温下,nanometric颗粒增强材料的变形程度仍低于铝酸铝。
这表明nanometric颗粒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可能具有更好的高温变形行为。
研究还表明,在不同金属(钛)含量条件下,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仍然优于增强材料为铝酸铝的材料,但随着金属含量的增加,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会逐渐下降。
3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高温变形行为方面优于传统增强材料(如铝酸铝),在不同金属含量条件下,随着金属含量的增加,nanometr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会逐渐下降。
因此,nanometric颗粒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具有前所未有的变形行为,为制造更高性能的钛材料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等温热变形与组织演化规律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等温热变形与组织演化规律吕维洁;韩远飞;孙相龙;毛建伟;王立强;张荻【摘要】目的突破难变形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热加工关键技术,以满足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对轻量化耐高温钛基复合材料的战略需求.方法采用等温热变形技术研究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iB+La2O3/Ti)的热变形行为及微观组织演化规律,在变形温度为850~1100℃、应变速率为0.001~1 s-1的条件下,建立该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结合微观组织演化规律分析,确定该复合材料等温热变形最佳加工工艺范围.结果增强体的加入,使钛基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和变形激活能提高,缩小了有效加工区间;材料热加工图中存在2个功率耗散率峰值区域,分别位于α+β两相区(900~950℃,0.003~0.1 s-1)和β单相区(1075~1100℃,0.3~1 s-1);在两相区易于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而单相区则对应于β晶粒的"项链"再结晶和片状α相的动态回复.结论该难变形复合材料等温热变形的最佳工艺范围为温度900~950℃、应变速率为0.003~0.1 s-1.【期刊名称】《精密成形工程》【年(卷),期】2017(009)004【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钛基复合材料;等温锻造;热加工图;热变形;组织演变【作者】吕维洁;韩远飞;孙相龙;毛建伟;王立强;张荻【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1KEY WORDS: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 isothermal forging; hot processing map; hot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新一代高推比航空发动机高温环境使用的叶片、整体叶盘、机匣和整体叶环等关键构件,通常必须使用先进高温钛合金材料,目前,高温钛合金的最高使用温度约为600 ℃,在600 ℃以上,钛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蠕变强度急剧下降,限制了钛合金向更高的使用温度发展[1—4]。
W-1wt%TiC纳米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
W-1wt%TiC纳米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于福文;吴玉程;陈俊凌;陈勇;种法力【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38)004【摘要】采用高能球磨结合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W-1wt%TiC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结构、室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能球磨能显著细化粉体、减小晶粒尺寸及增加晶格畸变,促进复合粉体的烧结致密化.烧结后,纳米TiC颗粒均匀地分散W基体中,TiC的颗粒尺寸约100 nm,呈单分散状态,TiC颗粒与W基体结合紧密,界面上没有析出物出现.纳米TiC颗粒的加入起到细晶强化和晶界强化的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W-1wt%TiC纳米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维氏显微硬度、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分别由纯W材料的95.6%,3.32 GPa,345 GPa,730 MPa 提高到98.4%,4.33 GPa,396 GPa,1 065 MPa.【总页数】5页(P429-433)【作者】于福文;吴玉程;陈俊凌;陈勇;种法力【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3;TF125.2+41【相关文献】1.复合电铸Ni-La2O3纳米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J], 薛玉君;朱荻;靳广虎;赵飞2.运用D实验设计优化电磁搅拌铸造A357−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J], Reza MOHAMMADI BADIZI; Amir PARIZAD; Mohsen ASKARI-PAYKANI; Hamid Reza SHAHVERDI3.热挤压高强TiCp/Mg-1.4Zn-2.6Ca-0.5Mn纳米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J], 聂凯波;朱智浩;邓坤坤;韩俊刚4.碳化硅与聚脲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力学性能和本构模型 [J], 刘强;陈鹏万;苏健军;李芝绒;张玉磊5.改性伊蒙土对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J], 程国君;司牧青;陈晨;王周锋;李世迁;丁国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生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
自生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张二林;金云学;曾松岩;朱兆军;康强;李东【期刊名称】《材料研究学报》【年(卷),期】2000(14)5【摘要】采用反应自生法制备了TiC颗粒增强钛合金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在Ti-6Al-2C合金中存在Ti和TiC两种相.TiC以树枝状初生TiC和短棒状共晶TiC两种形态存在,其中共晶TiC主要存在于晶界,特别是三角晶界处TiC晶格常数的计算结果表明TiC的衍射峰存在一定的偏移,主要是由于存在于TiC中的C空位引起晶格畸变。
随着Al含量的增加,初生TiC由发达粗大的树枝晶变为不发达的树枝晶,当Al含量为35%时变为短棒状和薄片状的TiC.基体组织也相应地由单一的Ti基体变为Ti和Ti3Al的两相基体以及Ti3Al和TiAl两相基体.根据相图分析了组织变化的主要原因.【总页数】7页(P524-530)【关键词】反应自主;钛合金基复合材料;TiC;微观组织【作者】张二林;金云学;曾松岩;朱兆军;康强;李东【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1【相关文献】1.自生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夏明星;胡锐;李金山;薛祥义;王一川;周廉2.自生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夏明星;胡锐;李金山;薛祥义;王一川;周廉3.原位自生TiB和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超塑变形行为及机理研究 [J], 王敏敏;罗月新;计波;朱峰4.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观组织 [J], 郭继伟;金云学;吕奎龙;荣守范5.原位自生TiC与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J], 徐欢; 郭相龙; 吕维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iC-Ti复合材料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组织转变
TiC-Ti复合材料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组织转变肖国庆;范群成;顾美转;金志浩【期刊名称】《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年(卷),期】2005(34)10【摘要】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TiC-Ti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法)中的组织转变和反应机理。
淬熄试样中保留了未反应区、反应区及已反应区。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燃烧反应中的显微组织转变过程,用能谱仪分析了各微区的成分变化,测量了燃烧温度Tc,并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相组成。
实验结果表明:TiC-Ti复合材料的自蔓延高温合成机理可以用溶解-析出机制来描述;Ti首先部分熔化,C溶解在Ti液中,并和Ti发生反应生成TiCx,随着温度的升高,TiCx熔化,形成Ti-C熔体,在降温过程中,细小的TiC大量从Ti-C熔体中析出并聚集,最终形成TiC增强Ti基复合材料。
【总页数】5页(P1592-1596)【关键词】TiC-Ti;复合材料;自蔓延高温合成;组织转变【作者】肖国庆;范群成;顾美转;金志浩【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9【相关文献】1.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J], 江涛;陈阳;成铭;万海荣;王园园;杨美丽2.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J], 江涛;陈阳;成铭;万海荣;王园园;杨美丽;3.自蔓延高温合成(TiB2+Al2O3)/NiAl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演化机制 [J], 宋晓杰;崔洪芝;曹丽丽;P.Y.GULYAEV4.TiC-Al金属陶瓷自蔓延高温合成中的显微组织转变 [J], 肖国庆;范群成;顾美转;金志浩5.自蔓延高温合成(TiB_2+Al_2O_3)/NiAl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演化机制 [J], 宋晓杰;崔洪芝;曹丽丽;P.Y.GULYAEV;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
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
曾泉浦;毛小南;陆锋
【期刊名称】《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年(卷),期】1992(21)4
【摘要】研究了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
TiC的降解反应以及C 原子向基体中扩散,在TiC粒子周围形成了非化学计量的反应界面层,界面层的C浓度呈连续梯度变化。
电子衍射花样证明,界面层比较干净,没有发现其他反应产物。
该界面反应层具有可逆的特征,界面厚度随工艺条件而变。
加热温度越高,反应速度加快,界面变厚;加热后的缓慢冷却能够使C原子重新沉淀,界面变薄。
【总页数】5页(P14-18)
【关键词】界面反应;金属复合材料;碳化钛
【作者】曾泉浦;毛小南;陆锋
【作者单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31
【相关文献】
1.机械合金化法制备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及TiC粒径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J], 张小明
2.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拉伸特性 [J], 张廷杰;曾泉浦;毛小南;张小明;曾立英;戚玉莲
3.TiC_p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研究 [J], 毛小南;周廉;曾泉浦;魏海荣
4.气固反应原位生成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J], 尤力;杨芳;张策;郭志猛;陈存广;王海英
5.TiC颗粒强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强度评估 [J], 张廷杰;曾泉浦;毛小南;张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钴TiCN颗粒复合材料的组织变化周凤云熊惟皓刘灿楼崔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无钴TiCN颗粒复合材料的系列组织。
指出了组织中正常相与异常相的显微特征及反映的性能差异,探讨了引起组织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TiCN 复合材料组织脆性相金属陶瓷Structural Change of TiCN Particle Composite MaterialNo\|Containing CobaltZhou Fengyun, Xiong Weihao, Liu Canlou and Cui K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ie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Abstract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TiCN particle composite material has been studied using optical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property difference of normal and abnormal phases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cause of structure change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Material Index TiCN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 Abnormal Phase, CerametTiCN颗粒复合材料是由陶瓷颗粒TiC、TiN、WC及金属Co、Ni、Mo 等的粉末采用压制、烧结的方法制取的一类复合材料。
在高温烧结过程中,TiC与TiN发生反应,生成连续系列的Ti(C,N)固溶体,故又称TiCN 基金属陶瓷。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这种材料竞相投入研究与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品牌,其中不少牌号是含有金属Co的。
这类材料具有高硬度(HRA90左右)、耐高温、抗腐蚀的特性,用作切削工具已占有特殊的位置[1]。
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不足,尤其是抗塑性变形能力极低,从而限制了它在工业上的应用。
本研究工作在于揭示新研制的无钴TiCN颗粒复合材料(下称新材料)的显微组织形态及引起形态变化的因素,获得新材料力学性能对组织依赖的初步规律,达到拓宽应用的目的。
1 新材料的成分设计与试样制备新材料的组分及相关工艺条件列于表1。
按表1的设计方案将配好的原始粉料置于QM-1F行星球磨机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流体介质进行湿磨,一定时间后,将混合料沉淀、烘干,再加表1 研究试样的化学成分(%)和原始条件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tatus of specimen studied注:① 粗粉粒度(μm) TiC 15.65, TiN 8.66, WC 6.88, Ni 14.34, Mo 10.63,C<10。
② 细粉粒度(μm) TiC 0.52, TiN 0.50, WC 0.47, Ni 14.34, Mo 0.39, C<10;③ 表中各号试样皆按同一条件制备5块,2号样为粗粉,其余为细粉。
入一定量的调和剂,采用60 t万能试验机模压成型,成型后的压坯首先在300~400 ℃下脱脂,接着在真空炉中烧结,最终烧成38 mm×6.5 mm×6.5 mm的条形试样。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出各样的抗弯强度,并在弯曲后的余样上磨制显微组织观察面及测其硬度,选用混合试剂(盐酸45 ml+氨水 45 ml+氯化铜 10 g)浸蚀试样。
表2数据是表1相对应样号的抗弯强度与硬度平均值。
表2 TiCN颗粒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Table 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CN particle compositematerials2 研究与讨论2.1新材料组织中的基本相新材料的显微组织主要是由陶瓷颗粒增强相与粘结相组成(图1)。
图中颗粒增强相TiC、WC等呈大小不同的灰白色晶态组成物,有些颗粒还能辨出有一个核心及围绕核心外的薄层(图1b),这一显微特征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更为明确。
经EDS能谱分析,核芯部分Ti含量较高,外围薄层富集着Mo与W。
根据文献[2]的论证可得,核芯是TiC与Ti(CN),2外围薄层则是(Ti,Mo)C的固溶体,这是TiC、WC及Mo在烧结时向液相中溶解,并在粗颗粒上析出的结果,称为双层结构相。
粘结相是新材料中的连续相,它是Ti、W、Mo、C在Ni中的固溶体,不同成分不同烧结条件下,经混合试剂浸蚀后,会表现出由白色→微黄→浅兰→灰黑色的变化规律,这与固溶在Ni中的元素量有关,固溶度愈低,愈难以浸蚀,便呈白色。
2.2陶瓷颗粒增强相粒度与组织比较图1a和b,可以说明新材料显微组织的粗细与增强相原始粉末的粗细有关,图1b试样的组织明显粗于图1a,且增强相的粒度相差甚远。
这是一种粒度效应,它是由于小颗粒增强相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大于大颗粒的溶解度所造成[3]。
图1 1号试样(a)和2号试样(b)的显微组织×800Fig.1 Microstructur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 Specimen No 1;b\| Specimen No 2. ×800在确定的烧结温度下,当小颗粒增强相还在向粘结相Ni中继续溶解时,大颗粒增强相上已开始析出了溶在粘结相Ni中的某些组分,从而导致了最终烧结后的显微组织粗细不一。
根据合金的弥散强化机理,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增强相颗粒愈小,则复合材料的强度愈高,这是因为小尺寸颗粒诱发和阻碍粘结相中位错运动的能力强于大颗粒,表2中的弯曲试验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大、小颗粒增强相在粘结相中的溶解及溶解后的再析出,将会引起新材料在高温下使用时,其界面稳定性下降[4]。
2.3烧结温度与组织将按成分1配制的试样改用1 550 ℃真空烧结,其显微组织如图2(a)。
对比图1a,组织中的增强相有明显的长大,扫描电镜下观察该样的断口,还可见到粗颗粒增强相长大的生长线及细颗粒增强相的溶解与团聚如图2(b),这进一步证实了上节溶解度理论。
关于小颗粒增强相的团聚可能与液态粘结相对它们的浸润性及它们自身的表面张力有关[4]。
由于在高温下颗粒增强相的急剧长大与团聚,导致新材料的抗弯强度由1 920 MPa降至 1 538 MPa(见表2)。
图2 (a)3号样高温烧结颗粒增强相长大组织×800; (b)高温长大颗粒生长线(箭头指)及小颗粒溶解团聚SEM形貌×3 000Fig.2 (a) Particle of specimen No 3 sintered at high temperature ×800; (b) SEM morphology of growing line (arrowed) of coarsing grain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small grain dissolving andconcentrating ×3 0002.4湿磨的时间与组织湿磨时间为6 h的4号试样烧结组织没有湿磨24 h的1号试样烧结组织致密,分布很多黑色的孔隙,并且增强颗粒相还呈片状长大,使材料的硬度及抗弯强度比1号样有明显的降低。
试验表明湿磨时间必须控制在15 h以上,才能减少复合材料中的孔隙量。
2.5组织中的异常相观察5号样的显微组织,发现其中除有1、2号样的显微组成相外,在多个视场中都能见到一种不同于增强颗粒形态的异常相,该相外形不规则,其中有多条平直且方向不同的裂纹如图3(a),图3(b)根据这些必须在高放大倍数下才能看清的裂纹,可以推测该相可能沿某一特殊的晶格方位发生了解理断裂。
表1中的实验数据证明,该相的出现导致试样的抗弯强度急剧下降。
有文献指出,当此类合金贫碳时,将会出现使材料力学性能明显下降的ε相(TiNi)[5]。
为了证实所观察到的异常相是3,对其作EDS能谱分析,结果列于表3。
否也为TiNi3表3数据反映了异常相中Ni的原子百分比占50%以上,而W、Mo、相,至于是何种类型的相,Ti的含量较低,这可以确认该相并不是TiNi3还有待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但这可以说明在此类合金中,有损力学性能)相,还有目前未知的相。
的第三相不仅仅只是ε(TiNi3表3 异常相成分/%Table 3 Compositions of abnormal phases/%图3 5号样不同视场中的异常相形貌×1 600Fig.3 Morphology of abnormal phase of specimen No5 in differentfield, ×1 6003 结论(1) 新研制的无钴TiCN颗粒复合材料的正常显微组织由陶瓷颗粒相,粘结相及双层结构相组成。
在正常烧结条件下,增强相粒度愈细,材料的强度愈高。
(2) 陶瓷颗粒增强相的原始粒度增大,烧结温度升高,湿磨时间缩短都将引起材料的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并导致强度的下降。
(3) 当材料的成分中缺碳时,会出现使强度、硬度急剧下降的非异常相,这是一种脆性相,制备过程中应该避免。
TiNi3作者单位: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参考文献[1]曾德麟.粉末冶金材料.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95~198 [2]铃木寿,林宏尔,松原秀彰.TiC基サ ̄メツトの进步と现状.日本金属学会会报,1983, 22(4):312~317[3]廖为鑫,解予章.粉末冶金过程热力学分析.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260~261[4]张国定,赵昌正.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68~69,51~52[5]李沐山.80年代世界硬合金技术进展.硬质合金编辑部出版,1992,381~382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571027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6J029。
周凤云,女,55岁,副教授。
196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