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发展历程
cpu的代数
![cpu的代数](https://img.taocdn.com/s3/m/ce81e8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d.png)
cpu的代数摘要:一、CPU 简介1.CPU 的定义与作用2.CPU 的发展历程二、CPU 代数的划分1.按年代划分2.按架构划分三、不同代数的CPU 特点及应用1.第一代CPU2.第二代CPU3.第三代CPU4.第四代CPU5.第五代CPU四、我国CPU 发展现状及挑战1.我国CPU 产业发展历程2.国产CPU 的优势与不足3.国产CPU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五、展望未来CPU 发展1.新一代CPU 技术的发展趋势2.CPU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正文: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自20 世纪40 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CPU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电子管到现在的集成电路,其性能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CPU 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代数。
首先是按年代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1940s-1960s),第二代(1960s-1970s),第三代(1970s-1980s),第四代(1980s-1990s)和第五代(1990s 至今)。
其次是按架构划分,如x86、ARM、MIPS 等。
不同代数的CPU 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第一代CPU 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功耗大、性能低,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用途。
第二代CPU 采用晶体管,体积减小、功耗降低,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第三代CPU 采用集成电路,性能进一步提高,逐渐普及至个人计算机领域。
第四代CPU 引入微处理器技术,实现了高度集成,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
第五代CPU 则以多核、低功耗、高性能为特点,广泛应用于桌面计算机、移动设备和服务器等领域。
在我国,CPU 产业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CPU 设计和生产能力,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产CPU 面临着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等机遇。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d56de78762caaedd33d4ba.png)
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代表CPU:intel 4004、8008(4004)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
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代表CPU:intel 8086、8088(8086)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
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8088)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
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 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代表CPU:Intel 80286(286)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aae29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0.png)
CPU的发展历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英文“中央处理器”的缩写,是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可以说是电脑系统的大脑,它负责计算机的运算和
控制功能,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硬件装置的中枢,其他设备要被正确运行,就需要CPU的指令来实现。
CPU的发展最早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微机公司IBM发明了第
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它的CPU采用的是空中感应器(vacuum tube)技术,主频相对今天的CPU只有几千赫兹,但是这已经满足了当时的现实需求,所以这段时期的CPU经久不衰,在1956年IBM公司发布了IBM 702
计算机,它的CPU主频可达到3.5KHz,是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
19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IBM首次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发
布了第一台使用Pentium核心的IBM System/360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也
是当时最先进的,它的主频可达到100KHz,比IBM 702快了多少,这台
计算机的发布标志着CPU从空气感应器时代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也使得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大提升。
1970年代,Intel发布了全世界首次使用芯片技术的8080单片机,
它的主频可达到2MHz,是当时CPU的发展的一大里程碑,这台计算机的
发布开创了冯·诺依曼体系的未来,这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
cpu发展历程
![cpu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6f8c6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2.png)
cpu发展历程CPU是指中央处理器,是一种计算机的核心组件,负责处理数据、执行指令和控制计算机的运行。
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CPU由电子管构成,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较慢。
这些计算机无法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只能按照顺序执行一条指令,然后再执行下一条指令。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CPU变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技术,运算速度进一步提升。
此时,计算机开始使用存储程序的概念,即将程序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使得计算机能够按照程序的指令序列执行。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开启了第三代计算机的时代。
集成电路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时,计算机开始支持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CPU进一步集成,成为一颗单独的芯片。
微处理器包含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和寄存器等核心组件,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化和灵活。
此时,计算机开始普及到个人和商业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兴起推动了CPU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逐步增加的硬盘容量和内存大小要求更高的计算能力,CPU逐渐成为计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发展,对CPU 的需求不断增加。
CPU开始采用多核技术,将多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性能和能效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现代CPU采用了先进的制程工艺和复杂的微架构设计,支持超线程和动态加速等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和执行复杂的任务。
总之,CPU的发展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演化过程。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CPU的性能、能效和功能不断提升,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27a98d11eb91a37f1115cf0.png)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1.1X86 时代的CPUCPU勺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勺4 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勺电脑处理器!1978年,Intel 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勺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勺指令集,但在i8087 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亿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勺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
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2Intel 80286 处理器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 25MHz 33MHz 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
《cpu发展史》课件
![《cpu发展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555c7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3.png)
服务器
服务器是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其CPU通常采用多核设 计,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等特点。服务器 CPU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和网络请求,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 稳定、高效的服务。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器CPU的性能 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具备更高的运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 力。
嵌入式系统
指令集的优化
03
04
运算速度大幅 提升
第四代CPU的特征
0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02
多核处理器的出现
03 04
并行处理能力增强 支持多媒体处理和游戏性能优化
多核处理器的出现
提高处理器性能
支持多任务处理和并行计 算
降低功耗和散热问题
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桌面 和移动设备
03 CPU的制造工艺
微米级制造工艺
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的兴起
量子计算
01
利用量子力学的特性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具有超强的并
行计算能力和指数级加经元网络的处理器,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领域,具有高效的学习和推理能力。
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融合
03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将有可能实
第一代CPU采用真空管作为基本 元件,代表机型为UNIVAC I。
02
第一代CPU运算速度较慢,可靠 性也不高,但它的出现奠定了计 算机的基础。
02 CPU的发展历程
第二代CPU的特征
晶体管代替电子管 体积缩小
逻辑运算能力增强 功耗降低
第三代CPU的特征
01
集成电路代替 晶体管
02
高速缓存的出 现
异构计算的发展
异构计算
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 CPU、GPU、FPGA等)结合使用 ,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计算 能力。
CPU发展史(精选可编辑)
![CPU发展史(精选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110982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2.png)
CPU发展史(精选可编辑)CPU,全称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和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
自1971年第一块商用CPU芯片问世以来,CPU在尺寸、性能和结构上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以下是CPU的发展史概述。
1.早期阶段(1970-1980)(1)4004处理器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块商用CPU——4004,它含有2300个晶体管,主频为108KHz,速度为每秒60,000次运算。
(2)8080处理器1974年,英特尔推出了8080处理器,它有6000个晶体管,主频为2MHz,每秒能进行50万次运算。
此时,微型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
2.发展阶段(1980-1990)(1)80286处理器1982年,英特尔发布了8028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有13万个晶体管,主频为6MHz。
它引入了32位地址线和24位数据线,使得计算机可以使用更多内存。
(2)80386处理器1985年,英特尔发布了80386处理器,也称386处理器。
它有120万个晶体管,主频可达20MHz。
这款处理器引入了实地址模式和保护模式。
3.繁荣阶段(1990-2010)(1)奔腾系列处理器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代奔腾处理器,这是一款以586为基础的CPU。
随后又推出了奔腾II、奔腾III和奔腾IV等系列。
(2)酷睿系列处理器2006年,英特尔发布了基于酷睿架构的CPU,这一系列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能耗的特点。
之后又不断推出酷睿i3、i5、i7等系列。
(3)ARM架构处理器在这个阶段,移动设备开始兴起,而ARM架构的处理器因为低功耗、高效能而在移动设备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苹果的iPhone和iPad就使用了ARM架构的处理器。
4.当前阶段(2010年至今)(1)多核多线程技术为了提高处理器的性能,现代CPU开始采用多核多线程技术。
这意味着一个处理器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器的并行处理能力。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07afda195f312b3169a52d.png)
姓名:俞健学号:1063402006CPU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可以舒适的坐在电脑前看电影、听音乐,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料,与远方的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又或者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买一本杂志、一款心仪已久的电子数码产品,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和悠然自得。
但一切的一切更多的是源于一块小小的电脑芯片,它的名字叫CPU,中文又名中央处理器。
如果把电脑看作是人,那么CPU更像是人的大脑,因为它担负着处理和运算计算机内部所有数据的重任,并且协调电脑内部与外部的软硬件平稳有序的工作。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CPU有趣而又激励人心的辉煌历史。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如今,Intel的CPU和其兼容产品统治着微型计算机——PC的大半江山,但是除了Intel 或AMD的CPU,还是你可能听说过的其他一些CPU,如HP的PA-RISC,IBM的Power4和Sun 的UltraSparc等,只是它们都是精简指令集运算(RISC)处理器,使用Unix的专利操作系统,例如IBM的AIX和Sun的Solaris等。
虽然设计方式和工作原理的过程有区别,但不同处理器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外表看来,CPU常常是矩形或正方形的块状物,通过密密麻麻的众多管脚与主板相连。
不过,你看到的不过是CPU的外衣——CPU的封装。
而内部,CPU的核心是一片大小通常不到1/4英寸的薄薄的硅晶片(其英文名称为die,核心)。
在这块小小的硅片上,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它们好像大脑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协调,完成着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左边是揭了盖可以看到核心的处理器硅能成为生产CPU核心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分布的广泛性和价格便宜。
此外,硅可以形成品质极佳的大块晶体,通过切割,得到直径8英寸甚至更大而厚度不足1毫米的圆形薄片——晶片(也叫晶圆)。
cpu发展历程
![cpu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cf988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d.png)
cpu发展历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也被称为中央处理器。
它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和处理各种数据。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PU也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进和升级。
CPU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早期计算机。
当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非常慢,主要依靠真空管实现数据的处理和存储。
真空管虽然能够完成简单的计算任务,但它们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易损坏,导致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性能受到限制。
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晶体管比真空管更小、更快、更可靠,并且能够消耗更少的功率。
在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设计中,使得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晶体管的发展并没有停止,人们继续研究,寻求更快、更强大的处理器。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问世,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再次飞跃式提升。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将上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使得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人们还提出了“摩尔定律”,认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翻倍,这也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性能的快速提升。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并研发更先进的处理器架构。
1985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x86架构的处理器,这成为后来PC领域的主流架构。
随后不久,处理器开始采用多核技术,即将多个处理单元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发展进入多核时代。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需求的增加,多核处理器能够更好地满足对于并行处理能力的要求。
此外,人们还开始研究和开发采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的处理器,例如使用硅基之外的新材料构建芯片,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比。
如今,CPU的发展仍在继续,人们寻求更高速、更节能、更可靠的处理器。
例如,人们研究了计算机的量子处理器,希望通过量子力学原理来进行计算,以实现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95533a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8.png)
CPU 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1.1 X86 时代的 CPUCPU 的溯源可以向来去到 1971 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 INTEL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 4004。
这非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 4 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1978 年, Intel 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 16 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 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 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 i8087 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 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1979 年,INTEL 公司推出了8088 芯片,它仍旧是属于 16 位微处理器,内含 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 4.77MHz,地址总线为 20 位,可使用 1MB 内存。
8088 内部数据总线都是 16 位,外部数据总线是 8 位,而它的兄弟 8086 是16 位。
1981 年 8088 芯片首次用于 IBM PC 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 开始,PC 机(个人电脑) 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 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 INTE 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 芯片,该芯片比 8006 和 8088 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 16 位结构,但是在 CPU 的内部含有 13.4 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 6MHz 逐步提高到 20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 16 位,地址总线24 位,可寻址 16MB 内存。
从 80286 开始,CPU 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2 Intel 80286 处理器1985 年 INTEL 推出了80386 芯片,它是 80X86 系列中的第一种32 位微处理器,而且创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 相比,80386 内部内含 27.5 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 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9902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3.png)
CPU的发展历程CPU的出现是很早之前的事了,发展至今,CPU也在不断的创新,那么,CPU在这些年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让店铺带着大家去了解CPU的发展历程吧。
第1阶段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Intel在1969年为日本计算机制造商Busicom的一项专案,着手开发第一款微处理器,为一系列可程式化计算机研发多款晶片。
最终,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
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300颗。
第2阶段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
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具有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
软件方面除了汇编语言外,还有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和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在后期还出现了操作系统。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Altair在《星舰奇航》电视影集中是企业号太空船的目的地。
电脑迷当时可用395美元买到一组Altair的套件。
它在数个月内卖出数万套,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fc0813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6.png)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
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4004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而Pentium III的集成度超过了2400万个晶体管。
CPU散热器的发展源于CPU晶体管的增加,每款新品CPU的出现,它的晶体管数量较之于它的前代产品,都有几何倍数增长。
同时CPU的功率也远远高于前一代产品,产生越来越高的热量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INTEL公司CPU的发展历程: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250个晶体管;而8008则有2500个晶体管。
1974年,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第二代微处理器均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5000只晶体管。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随后,INTEL又开发出了8088。
和8086一样,8088也是一款16位的CPU,其内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91ddc3c8d376eeaeaa31e7.png)
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代表CPU:intel 4004、8008(4004)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
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代表CPU:intel 8086、8088(8086)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
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8088)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
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代表CPU:Intel 80286(286)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9e147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f.png)
CPU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英文Central Process Unit的缩写,中心处理器的意思,它是计算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也是一种完成特定任务的强大计算机,它主要完成计算机系统中的指令的执行、控制,信息处理和存储信息。
它是一种芯片,也是一块微处理机。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CPU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发展得非常快速。
1950年,英国科学家赫尔曼·贝尔将微算机的概念第一次提出,1951年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电脑科学家尼克斯·哈里斯提出了基本的计算机结构。
后来,贝尔公司针对当时前辈们提出的算机概念,制造了第一款真正的微处理机,UNIVACI,从而为CPU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微处理机的效能逐步提高,算机开始实现大规模的实时操作,由此,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指令以及更高级的可编程处理器问世,这带动了CPU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同时,人们也开始创造出了更为高效、先进的CPU系列产品,如IBM的System/360、Intel的4004等,它们在现代计算机发展史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cpu是芯片吗
![cpu是芯片吗](https://img.taocdn.com/s3/m/b0f30d3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d.png)
cpu是芯片吗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指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工作。
CPU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芯片组成,这些芯片上集成了大量的微观器件,承担着复杂的运算和控制功能。
CPU的发展历程:CPU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多核处理器时代。
电子管时代:早期的计算机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核心,电子管性能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故障,生成大量热量,占用空间较大,并且耗电量巨大。
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晶体管逐渐取代了电子管,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提升。
晶体管的体积小巧,功耗低,耐高温,寿命长。
但是晶体管由于体积限制,无法集成太多的晶体管,制约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末,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集成电路的问世使得计算机性能有了更大的提升,且体积更小,功耗更低。
集成电路芯片中的晶体管越多,则代表着CPU的性能越高。
多核处理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单核CPU已经无法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CPU逐渐发展为多核处理器,允许多个核心同时执行指令。
多核处理器通过并行计算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处理能力。
CPU的工作原理:CPU主要分为控制部件和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控制部件负责从内存中读取指令,解析指令并分配给相应的执行单元;算术逻辑运算部件负责进行数据的运算和逻辑判断。
CPU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1. 从内存中读取指令:CPU通过地址总线从内存中读取指令,并且根据指令的不同,将其放入不同的寄存器中。
2. 指令解析:CPU对指令进行解析,确定其类型和操作对象。
根据不同的指令类型,CPU可能需要进行数据的读取或者运算。
3. 数据读取和操作:根据指令的类型,CPU可能需要从内存或者寄存器中读取操作数,并进行相应的运算。
CPU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CPU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ce3a3e8dd88d0d233d46a80.png)
10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同时采 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
Intel此举希望用构架的专利将AMD等一棍打死,可没想到在以AMD的K6-2为首的处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 另一个春天。从此开始,Intel也开始走上了一条前途不明的道路。
1997-1998年,英特尔又发布6款奔腾二代的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这个时候AMD还有其他CPU厂家还是依靠以前的技术苟延残喘,Intel还是吃鸡的大赢家, 同时Intel又制定了 新的标准,直接断绝了AMD等厂商喝汤的机会 。
CPU发展历史及其趋势
CPU的诞生历史进程 CPU的组成及其工艺
主流CPU厂商及其地位
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2
CPU的诞生历史进程
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 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
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 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 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的 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这一突 破性的发明最先应用于Busicom计算器
i7三个级别,性能依次增强,如Core i7-6700K。
16
未来CPU的发展趋势
cpu的发展不仅仅是堆核心了。未来注重架构,材料,功耗。
材料:日后主要的方向不是目前的硅晶片,而是更高级的
材料,比如石墨烯,因为硅为材料有一个极限,比如3nm 工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电子迁移。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188b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5.png)
cpu的发展历程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此时,计算机的处理器是由许多离散的电子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通过电子管和晶体管实现计算功能。
然而,这种设计复杂、体积庞大、故障率高且消耗能量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展带来了CPU的革命性变化。
Intel公司于1971年推出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其采用了发明于1968年的第一款单芯片微处理器Intel 4001的设计。
Intel 4004以全球第一款被广泛应用的微处理器而闻名,它集成了CPU的所有功能和指令,标志着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进步。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CPU经历了快速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的提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便会翻一番,从而将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Intel先后推出了8086、80286、80386和80486等系列的微处理器,逐步提高了处理器的速度和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
2001年,Intel发布了首款Pentium 4处理器,引入了“NetBurst”架构,提供更高的时钟频率。
然而,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高,散热和功耗问题也逐渐突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器制造商开始采用多核心设计。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了整体的计算性能。
同时,制程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和新的材料的应用,也使得CPU的能效得到了大幅提升。
如今,CPU的发展仍在继续。
新兴的技术如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呈现出巨大潜力,并可能引领下一代CPU的发展。
不论未来的CPU如何发展,它们将继续成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商业应用和个人使用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
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
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 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时代的CPU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 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
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 80286处理器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
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
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
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
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
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
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
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
80486 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
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
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 的80486 DX2快40%。
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Pentium名称的来历在286、386、486这些产品深入人心后,1992年10月20日,在纽约第十届PC用户大会上,葛洛夫正式宣布Intel第五代处理器被命名Pentium,而不是586,出乎许多人预料。
事实上,Intel公司对此更名"蓄谋已久"。
在此之前,由于386、486系列产品性能出众,AMD与Cyrix生产的处理器也以这些数字命名,INTEL虽大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按照法律,数字是不能用作商标名称,无法注册。
"偏执狂"葛洛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要命名586,就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充分显示了Intel管理层重新制定品牌战略的决心。
一场极其广泛的命名活动拉开了帷幕。
从公司员工脑海中的灵感火花到海外友人集思广益,一共征集到3300多个名称。
其中甚至有586NOT、iCUCyrix等十分有趣滑稽的名字。
最后敲定的三个候选名称是InteLigence、RADAR1和Pentium.据说当时InteLigence的呼声颇高,但后来公司高层对它们的最终投票却使得Pentium脱颖而出。
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葛洛夫解释说:它是一个来自古典语的商标,PENT在希腊文中表示"5",-ium看上去是某化学元素的词尾,用在这里可以表示处理器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高速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
奔腾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
这样的设计领奔腾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奔腾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 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
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Pentimu 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上价格十分昂贵,一次Pentimu 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2、辉煌的开始——奔腾 MMX:INTEL吸取了奔腾 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腾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奔腾 MMX(多能奔腾)。
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采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奔腾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 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
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在Intel推出奔腾 MMX的几个月后,AM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
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采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 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业性能甚至还优于奔腾 MMX,但由于缺少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这道杀手锏,K6在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媒体性能要逊于奔腾 MMX。
3、优势的确立——奔腾Ⅱ:1997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腾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奔腾Ⅱ。
第一代奔腾Ⅱ核心称为Klamath。
作为奔腾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四种,接着又推出100Mhz总线的奔腾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