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反朝食暮吐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合集下载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在《伤寒论》厥阴篇里头,有个厥利呕哕,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呕吐哕下利来列到杂病,这个《伤寒论》这不也是治杂病嘛,那怎么能是厥阴病呢,而且论治也很相似,不过这一章他讲的详细。

他说"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

"不可治呕",所以这个能吐脓啊,他就是里头有痈啊,在这个生理方面啊,他愿意把这脓能排出,排出这个当然得从关口了,他这在上边总是要由吐而出。

那么这个你要是治呕呢,那脓就搁里头了,依法应该排脓。

"脓尽自愈",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那么这个排脓的药啊,咱们常用的那么在这个肠痈那一篇里头有,排脓散啊,排脓汤,以至于咱们用的大黄牡丹皮汤也都是排脓啊,那专门治那个排脓,咱们平时用的桔梗啊,贝母这都是排痰排脓的,生薏仁,咱们讲到痈疮的时候再详细谈。

凡是呕家要见着有痈脓,你就是不可治呕,他这个呕啊正打算要排脓,那你就用帮着这个机体排脓就好了,用药也应该这样了。

脓排尽了,呕自愈。

这个跟《伤寒论》是一样,也有这么一条。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呕吐啊,伤人胃液。

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

那么胃中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呢也是要欲解。

这是说饮家这种呕啊,那么先有胃有饮,他就呕,那个呕之后,饮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时候,呕就要止,所以"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

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

那么我们一般治呕啊,常用那个降逆去水的办法,那么也就是能去胃停水,这也是一种了,这呕的原因很多了,后头都有啊。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

解析名方: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肝胃虚寒者可用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讲讲名方:吴茱萸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如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2、难点一、吴茱萸汤证究竟是阳明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亦或是杂病?二、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是呕吐吗?三、第378条为什么只吐涎沫?会不会吐食物呢?3、讲解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

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看起来确实如此,比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语气是很肯定的,属阳明,就是阳明病。

同样,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语气也是很肯定的,就是少阴病。

反倒是第378条没有说是属厥阴或者厥阴病,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却只有这一条是真正的厥阴病。

那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的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

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吴茱萸汤证。

那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构成要素。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

呕吐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呕吐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呕吐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呕吐是指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的病证。

【范围】呕吐为临床所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如急慢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阑尾炎、胰腺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药物反应及妊娠反应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过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腥秽之品,嗜饮酒浆,或食用不洁食品,均可损伤胃腑,碍胃滞脾,饮食停滞于胃腑不化,胃气不能和降,上逆而呕吐。

2.情志失调(1)平素性情急躁,恼怒愤郁伤肝,肝郁不达,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2)忧思过虑,所愿不遂,精神抑郁,则伤脾,脾失健运,纳食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而生呕吐。

3.外邪犯胃长夏暑湿之邪所干,秋冬风寒之邪所犯,均可致邪客胃腑,致湿浊阻滞,寒伤中阳,秽浊壅中,使邪聚予中,胃失和降,上逆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劳倦太过,或久病伤脾,均可使脾胃虚弱,中气耗伤,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升降失职,胃气上逆而呕吐。

二、病机1.发病一般由于六淫之邪、饮食、情志因素等引起的多为急性呕吐;而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引起的多为慢性呕吐。

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3.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者因外邪、食滞、痰饮、气郁等犯胃,致胃气上逆;虚者因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致运纳失常,不能和降,致胃气上逆。

4.病势初得多实证,呕吐来势较急,但病程较短,多为外邪、饮食、气郁、痰饮所致,邪去则呕吐止;久而为虚实夹杂或虚证,呕吐来势较缓,但病程较长,多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所致,正安则呕吐自愈。

5.病机转化暴吐多属邪实,治疗正确及时,多可向愈。

唯痰饮、气郁之呕吐易反复发作,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久而成虚吐,若再受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影响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危重病中出现呕吐,其病机转化取决于原发病。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杏林康青2022-09-27 05:59发表于广东原文1 万密斋治教谕熊文村子,二岁病呕吐,更数医不效,食故入口即吐出。

万视之曰∶病可治也。

问用何方?曰∶理中汤。

曰∶服多剂矣,不效奈何?曰∶如在《内经》乃阴盛格阳之病,寒因热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则效矣。

乃作一剂,取豮猪胆汁、童便各半,和药炒干,煎而服之,(即仲景白通汤入人尿、猪胆汁之法。

)吐立止。

后称渴,以汤饮之,复作吐。

万曰∶凡呕家多渴者,胃脘之津液干也,当得一二时吐止,胃气回,津液生,渴自止矣。

令将前药渣再煎服之,仍禁其饮食,半日而安。

熊问同是理中汤,前用之不效,今用之而效,何也?曰∶公子胃寒而吐,当以热药治之。

乃寒盛于中,投之热剂,两情不得,故不效也。

今以理中为治寒之主,用猪胆汁之苦寒,小便之咸寒为佐,以从其格拒之寒,药下于咽,而寒相得入于胃,阴体渐弱,阳性乃发。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故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此轩岐之秘旨,启元子之奥义,张长沙之良法也。

后王民肃子,半载呕吐不纳乳,昏睡仰卧而努其身,有作慢风之候,亦以理中末三分,用水一杯,煎至半杯,入胆汁、童便各一匙搅匀,徐徐灌之而瘥。

万密斋给教育部官员熊文村的儿子治病。

小熊年纪两岁大,得了呕吐的毛病,前后换了很多位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吃的东西入口就会吐出来。

万密斋看过他之后说:小熊的病能治的啦。

熊先生就向万密斋讨方子。

结果万医生回答说:服用理中汤。

熊先生说:哎呀您这方子,俺儿子都吃过很多了,怎么没用呢?万密斋说:您儿子这病,就是《内经》中记载的阴盛格阳的症状,这个病要用热药,但是需要有寒性的药物引导热药到达病处,针对阴盛的症状,这样才能够起效。

于是就给小熊开了一剂,其中加猪胆汁、童便各一半,和药物一同炒干,之后煎药服用。

这就是取伤寒论里白通汤加入人尿、猪胆汁的方法。

结果小熊立刻就不吐了。

后来又说口渴,喝了水之后又开始呕吐。

万密斋说:呕吐的病人口渴的,是胃脘的津液被蒸干的原因,所以服药呕吐停止之后,要等一下,胃气慢慢就会恢复,这个的时候津液就会生出,口渴自然就会停止。

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治呕吐病症精选的药方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呕吐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呕吐是指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的病证。

呕吐为临床所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如急慢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阑尾炎、胰腺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药物反应及妊娠反应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一.虚证:虚者多属内伤,多为病久脾胃气阴亏虚,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一.脾胃气虚证:食欲不振,食入难化。

恶心呕吐。

脘部痞闷。

常吐涎沫。

大便不畅。

舌苔白滑,脉虚弦。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1.香砂六君子汤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加减。

1. 呕恶频作,噫气脘痞,加旋复花,代赭石以镇逆止呕.2. 泛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辨证加减】1.四肢不温,喜热饮,中焦虚寒较甚者,加川椒、白蔻仁、干姜,或改用正元丹,以温中和胃。

2.若胃脘冷痛拘急,喜温者,可加黄芩、桂枝、白芍,或改服黄芪建中汤,以温中缓急。

3.若呕不能食,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紫苏梗,以助降逆止呕之力。

4.酸水较多者,加吴茱萸、瓦楞子,或加用吴茱萸汤,以暖胃抑酸。

5.胃脘胀闷,疼痛,呕吐酸馊腐秽,大便臭秽,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兼食滞内停者,加神曲、麦芽、谷芽,以消积和胃。

6.喜唾涎沫,苔腻不化,兼夹湿浊者,加苍术、佩兰、藿香,以化湿醒脾。

【按语】1.本方为益气和中降逆之剂,若内热素盛或食积内停者慎用,以免误补留邪。

2.本方已制成丸剂、散剂、水剂等,可供临床选用。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

医圣张仲景治疗胃病的高效经方-半夏泻心汤此方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推荐剂量:半夏15g,黄芩9g、干姜9g、党参9g、炙甘草9g,黄连3g,大枣6枚。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1、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方证: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食欲不振者。

注意:黄连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抑制食欲。

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

人群特点:营养状况较好,焦虑神情,语速快,情绪急躁,眼睑充血,唇厚红或黯红,肿大或起皮;容易腹泻,或排便次数较多而量少,大便黏臭如泥,或深黄色或黑酱色;肛门口灼热、疼痛、坠胀,或出血等;舌苔黏腻,根部厚,或黄或白;易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口干苦黏,有口气;腹证见心下痞硬,有时可伴有轻度胃内振水音;生活没有规律(酗酒、抽烟、熬夜)的成年人多见;焦虑失眠者居多。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卷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李黎【摘要】GERD has no corresponding name in ancient literature of TCM.TCM named this disease according to its clinical symptoms.Related descriptions could be found in the scope of acid regurgitation, nausea, obstruction of Qi in the chest, medicine hiccups, globus hystericus, dysphagia, stomachache,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etc.But it couldn't be regarded as the same meaning.After we compared the description of TCM pathogenesis of GERD in ancient literature, we concluded that the location of GERD was spleen and stomach, and the cause of it was failure of stomach-qi to descend and upward of turbid-Qi.GERD had close relation with liver depression and converse of gallbladder.It could cause and be caused by the clotted blood and turbid phlegm.Some ancient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eating GERD were proved to be satisfactory.%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对应病名,中医常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命名,在古代文献"吞酸"、"反胃"、"胸痹"、"呃逆"、"梅核气"、"噎膈"、"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都可找到相关内容的描述,却不能认为直接等同对应.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的描述与现代医家的认识对比总结后,归纳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脾胃,因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与肝郁、胆逆关系密切,并可与病理产物瘀血、痰浊互为因果.现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一些古代经典方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1(004)001【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文献研究;病名;病因;病机【作者】李黎【作者单位】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并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原文】1.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组成】吴茱萸12g 人参10g 生姜18g 红枣12枚【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胃反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胃反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胃反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这也是治胃反的常用方子。

前头有“思水者,猪苓散主之”,这个“吐而渴欲饮水者”,和那个一样,所以前后看看就知道了。

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那么要是任由他饮,饮到相当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病好不了。

这个方跟用猪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方证(茯苓泽泻汤)比猪苓散厉害,吐的也不想猪苓散那么轻,茯苓泽泻汤吐得较重,所以用药也比较重。

胃反,胃的消化不良,里头容纳液体这种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粥糜的状态,不往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相当的程度,就要吐出来。

那么治这个病,在西医来讲都讲洗胃,把这些东西洗出来,可是虽然洗出来,但是胃没有恢复啊,晚了还是要停蓄的。

所以古人对这个(胃反)的法子很有意思,这(方子茯苓泽泻汤)是其中的一个。

一方面也祛水,用猪苓、茯苓,生姜都是温性健胃,甚至有的时候搁人参。

要是胃恢复了,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

这个方子(茯苓泽泻汤),跟我们常用的茯苓饮,这类的方子来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胃肌弛缓、胃扩张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

茯苓泽泻汤主要治胃反,吐之后他渴。

渴,就非想法得让他不渴才行,茯苓泽泻汤的用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术、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但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

他不渴了,把这水也祛了,就不再继续停水了,病当然就好了。

同时停水就是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术、甘草、生姜就是这意思。

所以方子也是常用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呕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

同时你看这个方子的药物,也治头晕,因为有大量泽泻、茯苓。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晓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泻有余,是其义也。

馀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为脏腑皮肤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警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

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的针灸治疗【概述】呕吐,是指胃中食物或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与干呕一样,均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症状.本症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胃气上逆所致.《医经溯洄集》云:"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出者也.吐者,东垣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东垣试效方》).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仲景以声物兼出而名为呕,以物出而名为吐,以声独出而名为干呕".故言吐者,有吐涎、吐浊唾(即痰)、吐酸水、吐苦水等,均不必有呕声;言呕者,必声物俱出,而后世呕吐并称者,即古谓之呕,多指呕吐出胃中食物而言.呕吐与恶心二者临床上往往并见,恶心可能是呕吐的早期症状,呕吐多兼有恶心,但恶心者,却未必呕吐.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常见证候】(1)外邪袭胃: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呕吐,发热重,恶风或不恶风,头痛,身重,胺闷恶心,舌苔白腻或黄,脉浮而数等症状.(2)胃中寒冷:呕吐,反胃,胃脘痞闷,胃痛,暖气,畏冷,形瘦肢困,舌淡,脉弱.或胃痛甚,呕吐可先出清水,后吐出所食之物,以吐出为快.(3)胃中热盛:呕吐,暧腐吞酸,口臭,脘闷,溲赤,便秘,舌苔黄或腻,脉象弦或滑有力.(4)饮食积滞:呕吐,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厌闻食臭,恶食,恶心,每以呕出为快,舌淡,苔薄白,脉象可正常.(5)肝胃不和:呕吐时作,但吐出物量不多,胸闷脘痞,胸胁疼痛,口苦,苔黄,脉弦.(6)胃阴亏虚:呕吐剧烈,先吐出食物,食物吐尽继之清水,清水吐尽继之胆汁,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渴不能饮,咽干,舌红,脉象细弱.【症状分析与鉴别】(1)外邪袭胃呕吐:寒邪外束肌表,卫阳不得发越,气无从外越而上壅,或暑湿伤卫者,则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脘腹痞闷、纳呆、身重、肢困、或口q:,甜腻,或大便溏泄,舌苔腻等症状.(2)胃中寒冷呕吐与胃中热盛呕吐:前者,因素体中焦脾胃阳虚,或暴食生冷而重伐胃阳,而脘胃疼痛,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脉弱等症状.后者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湿热内蕴中焦,症见脘胃疼痛剧烈,呕吐亦剧,以吐出为快,吞酸、腐、口臭、脘闷、便秘、苔黄等胃热表现.(3)饮食积滞呕吐与肝胃不和呕吐:前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而厌食,以吐出为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因肝郁不舒,横逆犯胃,呕吐恶心频频,但症状不甚剧烈,兼有胸闷、脘痞、胁痛、口苦、脉结等症状.(4)胃阴亏虚呕吐:热病或久病,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或术后,阴液不足,胃中虚热上逆而呕;或剧烈呕吐不愈,复伤胃阴,而致虚火上逆,呕吐愈剧,甚至滴水不入.呕吐之外,必见口干欲饮,舌红少津等症状.【针灸对症治疗】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胃rt1寒冷加关元;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饮食积滞加下脘、璇玑;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操作:内关直刺o.3~o.5寸;中脘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关元宜灸.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手厥阴经与三焦相表里,故内关穴可宣通三焦之气机,和胃降逆;中脘为胃之募穴,可通降胃气;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与中脘相配为合募配穴法,主治胃腑一切疾患,调理脾胃,和胃降逆;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疏风散寒,除湿止呕;胃中寒冷加关元温阳散寒;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以清胃热,止呕吐;饮食积滞加下脘、璇玑消食导滞;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助主穴和胃降逆;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补阴以养血,使胃得以濡养.【古代对症治疗文献】(1)《灵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2)《针灸甲乙经》卷八:寒热善呕,商丘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卷九:胸胁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幽门主之.……卷十一:瘃蝉欲呕,大陵主之.……卷十二: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小儿痫瘛,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哆曦,瘛脉及长强主之.(3)《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商丘主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多寒热喜呕.俞府、灵墟、神藏、巨阙主呕吐胸满.率谷主烦满呕吐.天容主欺逆呕沫.胃俞、肾俞主呕吐.中庭、中府主呕逆吐食下还出.……石门主呕吐.维道主呕逆不止.阳陵泉主呕宿汁心下澹澹.少商、劳官主呕吐.……商丘、幽门、通谷主喜呕.大钟、太溪主烦心满呕.……隐白主膈中呕吐不欲食.巨阙、胸堂主吐食.胸俞主吐食.又灸章门胃管.(4)《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5)《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三:神藏二穴,治呕吐不止,……各灸五壮,炷用竹筋为之.(6)《神应经》:呕吐,曲泽、通里、劳富、阳陵、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肺俞.(7)《古今医统》卷七:呕吐,厥阴灸五十壮.(8)《针灸逢源》卷五:呕吐,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太渊、火陵、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中脘、气海、足三里、通谷.【临床应用举隅】针灸内关、内庭穴治疗神经性呕吐案王某,男,27岁.1994年5月15日来诊,主诉:饭后呕吐已有2月余,2月前因与家人闹别扭,次日早餐后即感恶心不舒,随即食物全部吐出,经我院门诊处理,肌注异丙嗪、胃复安及服镇静剂、到闭等各种治疗半月余,虽有好转,但食后总得呕吐l~3口食后才感舒适,后经省医神经内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按常规取双侧内关、内庭穴,消毒后快速进针,约0.6~1寸深,得气后四穴同时施提插手法10~20次,在反复提插过程中,嘱患者做深吸气和深呼气3~4次,此时患者出现腹部比较舒适感,并无恶心、呕吐之意,随后分别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各重复1次,30分钟后出针.3天6次后痊愈.按:神经性呕吐属中医"肝气犯胃"、"胃气失降"的病机,其呕吐的特点均为食后几分钟出现,为此我们在治疗其病过程中,紧紧围绕饭后未出现呕吐之时机针刺二内穴,临床观察,疗效甚佳,优甚于其他治疗方法,这就说明了针灸的时机与治疗的效果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内关、内庭的穴性有宽胸理气、降逆治呕除浊气的功能,在食后吐前进行针刺,同时配合深吸气和深呼气,除有效的分散患者注意力外,更能调节机体植物神经所支配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因此抓住吐前这一时机, 确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按语】本症患者应避免风寒暑湿之郴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不能进食或出现脱水症状者,应及时输液,防治酸中毒.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

《素问》七篇大论解读《素问》七篇大论解读这篇文章写成已半年有余,之所以久久没有公布,一是等待临床的进一步验证,二是时间与临床的沉淀或许能催生出更深的发现,三是希望借助后世进行查漏补缺,使其更加完善。

同时,此篇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是在前有对大论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见于河南中医杂志《五行医学流变述要》),历时已五年有余。

另外,完成对大论的解读并用于临床,一路走来,离不开河南中医药大学孙鸿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孙老师淡泊,朴素,不慕名利,务实于临床,其为人性格,学术作风,中医思想,对我影响颇深。

今将文章公布于此,非为大论之私也,实为丰大论医学之实,而与同道共享之。

1.五运六气之主、客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七篇大论以五运六气为纲,而五运六气则是对“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一种概括,对天地之气关系的一种把握,气有多少而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而为五行太过不及。

也即六气为三阴三阳,无形而为天气;五运为五行之运,有形而为地气。

而五运与六气的此种关系,在《至真要大论》则论述为主客关系,以五运为主,六气为客。

观历代各家及今人,皆以主客为六气之主客,是受《素问运气论奥》影响而未细读《内经》也。

《至真要大论》明文: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五运为主)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

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六气为客)——《素问·至真要大论》同时从“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与“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的症状对比可明,“五运为主,六气为客”是《七篇大论》的基本定义。

【学会分享】张景岳医案赏析

【学会分享】张景岳医案赏析

【学会分享】张景岳医案赏析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浙江绍兴人。

祖籍四川绵竹,明代著名医家。

明·黄宗羲《张景岳传》称:“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师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

提出“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张景岳画像其学术初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中年以后,随着医理研究深入,又予以否定,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重视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补益真阴真阳,慎用寒凉攻伐,擅用温补之剂,创制左归、右归等方剂,因好用熟地,有“张熟地”之称,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著《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及《质疑录》。

案一治七旬衰翁伤寒战汗案余尝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到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到辰,不能得汗,寒憟危甚,告急于余。

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

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

余令以前药,复药与之。

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尔所知也。

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

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疑之也。

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

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景岳全书·伤寒典》六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炮干姜熟地当归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盅,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按:伤寒战汗,为本虚而正邪交争之象。

景岳尝曰:“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则为振,甚则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

”此案高年阳衰,寒邪外感,战而不汗,进六味回阳饮,旨在助正敌邪。

药后当以周身汗出,四肢转温为佳,反见大汗如洗,身冷如脱,良由元气本衰,正气不续,景岳复授原方,回阳救逆,实本壮元。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简便记忆:吴姜大人)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胃气逆呕吐水谷不进·降浊阴茱萸外敷涌泉

胃气逆呕吐水谷不进·降浊阴茱萸外敷涌泉

胃气逆呕吐水谷不进·降浊阴茱萸外敷涌泉茱萸,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

茱萸别名越椒、艾子,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别,药性各不相同。

古时有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的风俗。

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现代研究发现: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

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山茱萸的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

茱萸还是中成药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茱萸我国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伤寒论》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治阳明伤寒,食谷欲呕者。

胃气顺降,则纳而不呕,胃气逆升,则呕而不纳。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以土虚木郁,中气被贼,胃逆不降,浊气上冲,是以头痛干呕。

湿气凝瘀,是以常吐涎沫。

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以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则吐利兼作。

中气亏败,四肢失温,则手足厥冷。

坎阳离根,散越无归,则烦躁欲死。

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

吴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疏木。

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熨胁腹诸癥,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

茱萸本身具有香味,在抑制呕吐方面不仅内服,也可以外用。

外敷涌泉,对于因为剧烈呕吐而无法服药物的症状,往往有奇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