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穴疗法
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电针透穴

2022年第32卷第4期http:///·临床指南·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电针透穴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电针透穴制定工作组杨永菊1,2,张哲1,张健哲1,范春博1,高城翰1,关雪峰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通信作者:关雪峰,E-mail:***************收稿日期:2021-12-04;接受日期:2022-04-05基金项目: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项目专项课题(GZK-KT201901-31)DOI:10.3724/SP.J.1329.2022.04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摘要电针透穴疗法是通过毫针透穴而刺,一针多穴位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电针透穴疗法比普通针刺方法作用范围更大、针刺刺激更强,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制定电针透穴疗法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和指导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正确使用电针透穴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本标准通过电针透穴康复技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主要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标准制定,重点围绕操作前准备(电针仪准备、针具准备、腧穴选择、体位选择、卫生环境要求、消毒)、操作(透穴刺法、行针得气的判断方法、连接电针)、透穴后处理等操作步骤及要求进行规范。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电针透穴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电针;透穴;针刺疗法;中医康复;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本标准按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医康复标准研究基地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雪峰、杨永菊、张哲、范春博、张健哲、高城翰。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一、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指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难治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1. 理论基础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学和穴位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12条经脉和365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并且与内脏、器官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治疗原理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主要是通过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使其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和器官上,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与传统口服或注射药物相比,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具有以下优点:(1)局部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2)快速有效:药物直接进入病变组织,起效迅速,治疗效果显著。
(3)可控性强: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作用范围。
3. 临床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1)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神经系统类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脑卒中后遗症等。
(3)消化系统类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等。
二、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中医护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针灸、按摩、艾灸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具有温和、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建议:1. 个性化定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在制定中医护理方案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应该采用清肝明目、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心脏病患者,则需要采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2. 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并不是单纯地使用针灸或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针灸奇葩——透穴刺法

针灸奇葩——透穴刺法透穴刺法又称为透刺法、透针法、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透穴刺法治疗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近代的横针透刺类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及“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现在的多向透刺法相近。
正式定名“透针”的是金代的窦默,他曾著《针经指南》,内有透针的提法,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救卒死尸厥方,爪切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
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
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次明确提出了透穴刺法,并为之立名,其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希”。
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
同时《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歪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
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明朝吴昆在《针灸六集》中也有不少透穴针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这都说明透穴针法在临床上确有卓越的疗效。
1 透穴刺法的作用透穴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功能为基础,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的针刺疗法。
这种针法充分发挥了两穴双重主治作用的叠加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并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1.1 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每一透穴犹如各经又增添一个“经穴”,能促使阴阳经气接通,以发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之作用。
透穴法结合拔罐治疗肩周炎86例临床观察

围有 明显压 痛点 。排 外肩 关节 畸形 及颈
椎病 、 外伤等所 致者。 治疗方 法 : ) 穴法 : 取穴 : 穴 : (透 1 ① 主 肩髑透极泉 , 天宗透 秉风 、 肩贞 , 外关透 内 关 , 口透 承 山 。 配 穴 : 池 、 泽 、 关 条 曲 尺 肩 节、 肩井 、 合谷 、 是穴 。肩关 节位 置 : 阿 在
肩周炎作 为慢 性病 变 , 期 以来 , 长 影 响患者 的正常生 活 、 工作 , 带来 了很 多麻 烦, 有些患者 四处求 医, 反复发作 , 苦不 痛
堪, 甚至心理蒙 上一 层 阴影 , 为 肩周 炎 认 是不治 之症 , 么肩 周 炎 能不 能 彻 底 治 那
[ ] 新中医 , 0 ,3 3 : . J. 2 13 ( )4 0 9 2 郑筱萸. 中药 新药 临床研 究指 导原则 [ ] S. 北京 : 中国 医 药科 技 出版 社 ,0 2:4 20 39—
临床 资料 : 本组病例 8 6例 , 3 男 3例 , 女5 3例 , 龄 4 年 3~6 7岁 , 均 5 平 5岁 ; 病
程 3个 月 一 5年 , 均 7个 月 ; 程 3—5 平 疗
泛、 功能受 限广泛 、 压痛广泛 , 多为单侧发 病, 左侧 多见于 右侧 , 少数 病人 可双 侧 同 时病变 。肩 部 疼 痛 , 为阵 发 性 或 持续 可 性, 急性期 时疼痛 剧烈 , 间加重 , 夜 活动 与 休 息均可 出现 , 重者 有触 痛 , 严 疼痛 时汗 出难 耐 , 不得 安 睡 , 分病 人疼 痛可 向前 部
摘
要
通过透 穴 法结合拔 罐 治疗肩 周
炎8 6例 资 料 收 集 分 析 , 一 步 探 讨 针 剌 进
与 拔罐 相 结 合 治 疗 本 病 的 临床 疗 效 。
一针透四穴通治上焦三腺

一针透四穴通治上焦三腺要鼠疮即淋巴腺结核,项瘿即甲状腺肿,痄腮即腮腺炎。
三腺病都在上焦,脖项之间,凡上焦的病,都属肺与大肠经治疗范畴,用六寸金针由曲池入针,中间有肘髎穴、五里至臂臑,名叫一针贯四穴,起到预期效果。
六寸金针治疗瘰疬鼠疮(又名淋巴腺结核),是教王乐亭汉文的老师乔书阁先生,口授指传的。
乔之祖父在清代任河北省香河县监狱官时,有一南方人犯,罪判刑入狱3年,因其对此犯人有所照顾,该犯刑期满出狱,临行时对其云:“您对我关怀之恩,无所答报,我只有家传六寸金针,从肘节处下针向臂上卧刺,专治鼠疮脖子,不需药治,即能痊愈。
”王乐亭老医生20余岁时,正在乔老师处学习汉文,乔一友人在首饰楼工作,正患瘰疬鼠疮,乔对其友云:“我三代相传,对此症有一针法,但我三代均不行医,不会针术,有一对六寸银针,即令弟子王乐亭给扎,我在旁指导。
”经针治数次获愈,使王乐亭激起兴趣,从此义务治疗瘰疬鼠疮,求治者增,获愈者甚多。
后又拜陈肃卿老师实习针灸,专研针灸之术,攻读《内》、《难》、《针灸》等经典,以理论指导实践。
此针术是由曲池通过五里穴透臂臑穴。
随着针具加以改进,由银针改为金针,因金韧性弹力大而柔滑,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又能得患者信仰,即改为六寸金针。
此即曲池透臂臑,治疗瘰疬鼠疮之由来。
前贤遗留经典概述瘰疬鼠疮现代医学谓:颈淋巴腺结核,或结核性颈淋巴腺炎。
是常见病之一,中西医各有治疗法则,但很难根除。
祖国医籍中有关此症的记载颇详,如《灵枢,寒热》篇云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
《千金》有先作瘰疬者,终于作漏之说。
《医宗金鉴》并有湿、痰、气以及久而不愈传至阴,藏而成痨瘵之说。
古人对此症的发病成因、部位、预后,阐述的相当详细。
究其病之根源,不外痰湿热毒结聚的实证,以及阴虚、痰火凝结、津液不布的虚证两大类。
症状:发病初起,多数患者并不觉有不适之感,只颈部或腋窝起出现一二个硬结,腹股沟部也可见有小结,皮色正常。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作者:王顺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0期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此法是在后枕部、顶部腧穴进行透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手法,达到一定的强度,产生良性生物电信号,透过高阻抗的颅骨及枕骨大孔,作用于小脑,从而改善小脑的血液供应,发挥治疗作用。
透穴刺法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①透穴刺法是以一穴作用于二穴或多穴、一经作用于二经或多经,加强了腧穴与腧穴、经脉与经脉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②透穴刺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佳的特点。
③透穴刺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中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⑦CT检查发现脑梗死部位。
脑出血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④多有高血压病史;⑤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⑥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移位;⑦CT检查发现脑出血部位。
临床表现与体征临床上可见共济失调、醉汉步态、协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吟诗样语言、腱反射减弱、辨距不良、“反冲力”消失、书写障碍等。
辅助检查MRI或CT检查显示小脑梗死或小脑出血灶。
适应证主治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包括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年龄在36-70岁之间;病程1-20个月病情稳定者。
禁忌证●脑出血急性期或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尚未稳定者。
●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脏、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伴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操作流程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操作流程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操作流程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入患者的穴位或经络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身体情况:在进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之前,需要先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特别是对于有严重过敏史、感染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操作。
2. 准备好所需材料:包括针头、注射器、酒精棉球、药物等。
3. 消毒准备:使用酒精棉球对穴位或经络进行消毒处理。
二、选择穴位或经络1. 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和个人体质选择相应穴位或经络。
2. 确认穴位或经络位置: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或请专业人员指导确认位置。
三、注射药物1. 将所需用到的药物放入注射器内,并排除其中空气。
2. 使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头,然后用手将皮肤稍微拉紧,将针头插入穴位或经络中。
3. 慢慢注射药物: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缓慢注射,避免药液过快进入体内导致不适。
4. 确认注射完成后将针头拔出,并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处理。
四、观察反应1. 观察患者的反应:在药物注射完成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对于首次进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
2. 注意安全: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五、收尾工作1. 清理现场:在操作结束后需要清理现场,并将用过的材料进行妥善处理。
2. 给予指导:对于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
总结: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准备工作、选择穴位或经络、注射药物、观察反应和收尾工作等方面,特别是对于首次进行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
通过合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

---------------------------------------------------------------最新资料推荐------------------------------------------------------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一、概述: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是由中医精神卫生专家梁宝利、杨宝俊和战淑坤为首的专家团队,经过 16 年的科研攻关和 6 年的临床实践,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建立失眠症、抑郁症等各病种的临床实践数据库,逐步完善建立的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安全绿色治疗体系。
临床实践病例:6578 例综合治愈率:96. 73% 治愈患者:6496 人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以传统医学为基础,建立大量实验数据库,选取针对失眠症、抑郁症、酒精依赖症等各种疾病具有显著效用的中草药,利用超微粉粹,融合药物作用分子;并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区别传统用药方式,利用精密药物渗透设备,通过不同病症的对应的穴位渗透,中药分子直接作用病灶部位,疏通人体经络,恢复自身免疫机能,解决各类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难题,轻松治愈精神疾病不易复发。
二、研发背景: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压力日渐显现,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症等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只有 20. 6%的患者选择治疗,其中疾病1 / 6复发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据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统计数据显示,传统西药治疗精神疾病复发率为 89. 6%,单纯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复发率在 76%以上,因此探寻精神疾病有效治愈的方法迫在眉睫。
由梁宝利主任为首的中医科研组一直致力于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利用中药效果显著、激活性强、长效低毒等特点,经过 20 余年的实践研究和系统分析,从 5000 多种中药材中,筛选出近百种对精神疾病行之有效的中草药方剂,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利用精密药物渗透设备,创造性地提出安全绿色的现代中医穴位渗透疗法治疗体系。
透穴治验3则

脑 为元 神之 府 , 因此 , 膀 胱 经 通 过经 络 与 脑 相连 , 既 能
状, 改 善脑 血流 。 电针 不仅 能 增 加 针刺 强 度 和作 用 时
项 中两 筋 间 , 人脑 乃别 。 ” 《 灵枢 ・ 经筋 篇 》 云: “ 足 太 阳
之筋 , … …其 直者 结 于枕 骨 , 上 头 下颜 …… ” 古 人 进 一 步论 述 了枕 骨至 项部 区域 为 脑 与足 太 阳膀 胱 经脉 、 经 筋 联 系最为 密切 的 区域 。足太 阳膀 胱经玉 枕穴 与天 柱
问, 采 用疏 密波 还可 以促进 代谢 和血 液循 环 、 改 善组 织 营养 等 J , 进 而达 到 改 善 头 部 血 液循 环 、 治 疗 眩晕 的
目的 。
反 映脑 的功 能 改 变 , 又 能 治 疗 脑 的疾 病 。 《 灵枢 - 寒
热病》 云: “ 足太 阳有通 项 入 于脑 者 , 正 属 目本 …… , 在
其养 , 晕 停 眩止 。
收稿 E l 期: 2 0 1 2— 0 8—1 8
刺 灸 聚 英
透 穴 治 验 3则
纪金 国
( 胶南 市 中医 院 , 山东 胶 南 2 6 6 4 0 0 )
摘 要: 在 中医学脏腑 经络 理论 指 导下 , 结合 经络在 体表 的循行 部 位 、 路线, 循 经透 刺本 经腧 穴 2—3个 , 或 透刺 2— 3条平 行 经脉 间相 同平 面的腧 穴 , 取得 较 好 的 临床 效 果。 本研 究针 对 3个 病 案 , 分 别采 用 天
?针灸透刺穴

针灸透刺穴针灸透刺穴作用:①一穴贯两经(数经)沟通经气(刺入某穴,得气,透刺到另一穴,得气,针尖所向则气至病所,如此则两经经气即可沟通交融。
久病入阴,即从阳引阴;病在阳,即从阴引阳。
便秘者,从阳陵透刺至足三里,以木疏土);②一穴担两穴,免伤卫气。
气主骨(关节),血主筋,气血凝滞则筋骨失利而拘挛。
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组成: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缝透胛缝③曲池透少海④外关透内关⑤合谷透劳宫⑥阳池透大陵⑦环跳透风市⑧阳关透曲池⑨阳陵透阴陵⑩绝骨透三阴交11丘墟透申脉12太冲透涌泉凡单数穴为主主治:①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半年以上,且关节筋脉拘急挛缩者。
②痹症日久,关节屈伸不利③小儿麻痹足下垂④脑炎后遗症,关节拘挛⑤脑外伤后遗症,瘫痪,筋脉拘急。
注意事项:透刺比一般针刺的作用量和刺激量大,故体虚者,应进针后先令得气,再透;体壮者可直达对侧,再候气行补泻。
透穴表风池透风池,迎香透睛明,阳白透丝竹,风池透风府,上星透神庭,头维透曲宾,攒竹透丝竹,阳白透鱼腰,丝竹透率谷,太阳透颧髎,四白透承泣,迎香透巨髎,地仓透颊车,耳门透听会,大迎透下关,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后溪透三间,居髎透环跳,伏兔透阴市,阳关透曲泉,膝眼透膝关,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解溪透中封,侠溪透临泣,太冲透涌泉,阳陵透阴陵,内庭透冲阳,太渊透列缺,肩髃透臂臑,条口透承山,环跳透风市,风市透箕门,后溪透劳宫,列缺透偏历,中渚透少府,曲池透臂臑,内关透郗门,支沟透间使,天枢透中脘,天枢透下脘,天枢透建里,三阳络透郗门。
中风王乐亭老中医是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已故老中医,其一生医术高超,活人无数。
由于擅长使用金针,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金针”王乐亭。
他为我们临床积累了许多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发挥运用,在此特向大家介绍他在脑血管疾病(中风)方面的一些成就。
希望大家在临床中运用。
【针知识】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针知识】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认为透穴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
临床实践中,可透之穴较多,大体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
临床实践证明,透穴刺法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此法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治疗病种亦在逐步扩大。
透穴刺法即'一针两穴'的透刺针法,也就是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针刺深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此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
笔者在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期间,应用此法,每获良效。
透穴刺法的渊源透穴刺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此为后世'透穴刺法'奠定了基础。
至元代《玉龙歌》中首倡此法,并为此法立名,亦论述了临床的应用。
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等。
金元时期针灸名家窦默善用此法。
明代吴昆在《针方六集》中亦较多地记载了透刺法。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法又有所发挥,如'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等;并提出多向透刺法,'印堂入一分,沿皮透左右攒竹'。
清代医家周树冬著《金针梅花诗钞》中更详细地论述了此法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指出'不但双穴可以前后互通,而且两经亦可彼此连贯矣';'不论为直贯或斜串,于针尖抵达次一孔穴时,均不宜将针透出皮外'。
由此可见,透穴刺法的理论在逐步完善。
透穴刺法的功用⏩协调阴阳,疏通经络透穴刺法可以直接沟通表里阴阳二经经气,并能加强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能促使阴阳经气通接。
对病程日久,症情顽固之疾,采用阴阳经透刺法,以达'阴阳相求';若久病伤阴者,可从阳经腧穴透刺阴经腧穴,即可'从阳引阴';若病在阳的患者,可从阴经腧穴透刺阳经腧穴,又可'从阴引阳'。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

强效实战针法:透穴针法讲解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
由于用穴多,方法简单疗效好,因此颇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1、常用针术(1)、通天针(督脉)针法: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针感:额颅痛酸胀麻,发凉,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头脑清醒眼发亮。
主治:镇痛、镇静解痉清热、可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癔病、精神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头晕、美尼尔氏症、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感冒、脑震荡后遗症等。
(2)、二龙针(膀胱经)针法: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精神病、鼻炎、副鼻窦炎。
(3)、穿甲针针法:天井→清冷渊→消泺。
主治:抬肩障碍(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小儿麻痹。
(4)、强心术针法: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主治:心力衰竭、末梢循环衰竭、虚脱。
(5)、催眠术针法: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主治:失眠、癫痫、精神病、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6)、川阳一针针法:仆参→昆仑→跗阳→飞扬。
主治:偏瘫、腰腿病、癫痫、腹痛、浮肿。
2、其它针术(1)、通天针对锋刺针法:前面由上星→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针交锋相对。
主治:顽固性头痛、通天针所不能止痛者。
(2)、百会十字刺针法:前面由前顶→百会,后面由强间→百会,二侧由正营→百会。
主治:各种脑病。
(3)、过梁针针法:以粗针横贯脊柱二侧,相对应之募穴,患者侧卧,胸膝位(腰穿姿势)。
手法:划好标记(内脏病取相应募穴、腿腰痛取肾募、肥大性脊柱炎取相应募穴)。
助手以二拇指、食指在穴位上下顺脊柱捏起皮肤,以粗针横穿相对二穴,留针十分钟(露出之针尖下垫以棉球,以免针体倾斜时针尖刺痛皮肤),然后将针推至中心段,使两端露出之针体大至相等。
二手持露出针体之两端,用力向外弹拉十余次,退针时先将针尖拉入针孔,以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出针前先以酒精棉球擦拭露出之针体以免感染)。
主治:腰腿痛、肥大性脊柱炎、脊柱骨质增生以及各种内脏病。
中医经络透药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经络透药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经络透药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和传统的草药药剂的使用,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治疗各种疾病。
为了确保该疗法的安全有效,制定本操作规范,以供中医医生和相关人员参考和执行。
2. 操作准备- 在开展经络透药疗法前,中医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身体状况,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疗法。
- 备齐所需的中草药药材和药剂,并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药材无异味、无霉变等情况。
- 准备好所需的操作工具,包括针具、灸具等。
3. 操作步骤3.1 经络穴位定位- 中医医生应熟悉人体经络的走向和经络穴位的位置。
- 使用准确的解剖学知识和经验,定位各个经络上的穴位。
3.2 穴位准备- 使用无菌消毒液清洁患者皮肤的穴位区域,保持干燥清洁。
- 使用无菌棉球或棉签擦拭穴位区域,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燥。
3.3 经络刺激- 使用针具或灸具进行经络刺激,确保操作准确、稳定。
- 刺激时,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刺激力度和时间。
3.4 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当的中药药剂。
- 使用合适的方法将中药药剂应用到经络穴位上,例如药膏敷贴、药液冲洗等。
3.5 观察和记录-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皮肤反应、疼痛感等。
- 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应用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疗法的目的、方法和风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 避免对患者产生过度刺激或伤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
-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
5. 结束中医经络透药疗法是一项复杂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操作规范的执行是确保疗法安全有效的关键。
中医医生和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为病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透穴埋线治疗尿失禁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 附院推拿科王雪霞
透穴埋线
透穴埋线法是透穴方法在埋线中的应用,可以一针贯多穴,通 过沟通前后、左右、上下的穴位沟通各经、协调脏腑、气血、 阴阳的作用,且进针次数少,20天一次,三次一疗程,减少患
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
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这种类型的尿失禁包括膀胱 不稳定,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痉挛和神经 源性膀胱(未抑制膀胱),尿失禁与逼尿肌 收缩未被控制有关。
4.功能性尿失禁:患者能感觉到膀胱充盈,只是由于身体运动,精神状态 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忍不住或有意地排尿。
产后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是属于压力性尿失 禁.当分娩时,胎儿先露部通过 产道,使盆底韧带及肌肉产生过 度伸张;特别是初产妇及手术者, 如臀位牵引,产钳.胎头吸引器 等,可直接损伤盆底软组织,影 响复旧可致尿道膨出,盆底软组 织松弛,或有会阴切开裂伤等. 张力性尿失禁可随产次增多而 加重,中医称“产后遗尿”。
2、肛提肌:为一对四边形薄扁肌,起于耻骨后面与坐骨棘之间 的肛提肌腱弓,纤维行向内下,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 和肛尾韧带,左右联合成漏斗状。
3、髂尾肌: 支配神经:骶神经
机理
现代解剖:维持骨盆位置的肌群:髂腰肌/腰方肌/ 髂腰肋肌/竖脊肌/臀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所选 穴位与这些肌群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五气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脾肺虚弱,做产时伤到气血,导致肾气不固;或者 年龄增大,肝肾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膀胱, 膀胱气化无力;或者心肾亏虚,阳气衰冷,传送失 度,五脏虚寒,“必具遗尿之患”。所选穴位与病 因病机密切相关
机理
任脉
足阳明 足太阳
胃
针灸头部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机制

针灸头部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机制凌云【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头部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0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给予头部透穴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和PSQI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的SAS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治疗组血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有关.【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40)012【总页数】4页(P1409-1412)【关键词】失眠症;头部透穴疗法;针刺疗法;神经递质【作者】凌云【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剧,失眠症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
失眠症是一种临床上的多发病及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浅、睡眠困难、早醒、易醒或醒后难以入睡,严重者可能彻夜难眠,易引起人们疲乏无力和心烦意乱,导致记忆力减退、焦虑、头痛多梦、抑郁等诸多症状[2-3]。
中医对失眠有独到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其中针灸疗法以其疗效高、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广为应用[4]。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97b76129ad51f01dc381f1c7.png)
透穴针法临证谈[欣赏]透穴针法临证谈透穴针法临证谈更新日期:2009-12-20 点击: 李开明关键词:急性腰扭伤;偏头痛;胃下垂并慢性肠炎;针灸疗法;透穴针法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
“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
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
笔者30年来,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男,35岁,1995年4月28日诊。
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
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
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唯左侧腰肌压痛明显。
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
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1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
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1.2 偏头痛李某,男,71岁,1997年9月5日诊。
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
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
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

针灸透刺常用穴位大总结!透穴针刺法是一针两穴或数穴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刺法的特点是刺激点少、透穴多、刺激深、刺激量大、反应效果明显。
透穴针刺法在我国古代针灸文献很少记载,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
常用透刺穴位及应用!1、单向透刺穴位。
下肢部:(42)太白透涌泉、束骨:由太白穴向束骨穴直刺。
临床用于治疗癫狂、头痛、目眩、项强、耳聋、腰背痛、腹胀、烦满、身热等症。
(43)公孙透京骨: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向京骨垂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腹痛、腹泻、颜面浮肿、呕吐、头痛项强、目赤白翳、足趾足背麻木等症。
(44)公孙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或盘坐足心相对,由公孙以4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头痛目眩、腹痛腹泻、小便不利、喉痹、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45)陷谷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陷谷穴向涌泉穴垂直透刺,酸胀感可放射至整个足背,但注意此处易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肠鸣腹痛、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惊痫、足背肿痛等症。
(46)冲阳透涌泉:患者足底平放,由冲阳穴以15°角向涌泉穴透刺,应注意避开足背动脉。
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牙痛、脘腹胀满、足痿、狂症、高热惊厥等症。
(47)然谷透涌泉:患者盘坐,足心相对,由然谷以15°角向涌泉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喉痹、阳痿、阴挺、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惊风、口噤等症。
(48)丘墟透照海: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穴以45°角向照海穴透刺。
临床治疗月经不调、胸痹、喉痹、咽干、失眠、目翳、疝痛等症。
(49)中封透解溪、丘墟:患者正坐垂足,由丘墟向中封透刺,或由中封穴向丘墟穴透刺。
临床用于治疗遗精、五淋、便秘、寒疝、腰痛、腹痛、足踝痛、头痛目眩及一切皮肤病。
(50)昆仑透太溪:患者正坐垂足,由昆仑向太溪直刺,注意以捻转、刮针为主,慎提插以防出血。
临床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肩背拘急、足跟痛、难产、霍乱吐泻、牙痛、咽肿、月经不调、喉痹、肾虚喘咳等症。
阳陵泉透阴陵泉针法解析

阳陵泉透阴陵泉针法解析
透穴是从一个腧穴进针,行针至另一腧穴的皮下—为透刺、透穴。
透穴的历史悠久,在《肘后备急方》《玉龙歌》《针方六集》《医学纲目》等书中均有记载,其疗效显著。
透穴是通过经络达到目的,即所谓“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阳陵泉透阴陵泉穴位主治
《玉龙歌》云:“膝盖红肿鹤膝风,两陵二穴亦堪攻”
陵泉透刺阴陵泉,起到理气、活血、活络、疏经功效,阳陵泉为筋会,善治经筋之病,又可平衡阴阳。
取穴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小腿屈曲45°,脚外展约15°,用0.35*100mm针灸针,穴位局部消毒后从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进针2一2.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尖到达阴陵泉穴位皮下隆起时停止进针,不要刺破皮肤。
透穴位置解剖
倪海厦师父周左宇讲针灸
周左宇先生为与董氏奇穴齐名的台湾四大针灸医派(台湾四大针灸医派:董氏奇穴、古典针灸、飞经走气和华陀派)之一古典针灸派传人。
出身河北中医世家冀阜永安堂,师从周汝汉、杨天霖、承淡安、孙培荣四位针灸名家,继承各家特色而撮其精要。
著名经方家倪海厦即是师从周左宇先生学习针灸。
周先生擅长古代通经理论“五门十变法”“脏腑通治法”,擅用远程取穴和透针,并辅以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扁鹊神针对位法等古法,对十三鬼穴的应用也颇有心得。
对周老古典针灸感兴趣者,抓紧时间扫码免费店铺。
31个透穴与主治

31个透穴与主治一针透两穴,周左宇、孙培荣、倪海厦古法针灸透穴31条透穴法,即透穴而刺,一针多穴的刺法。
又称透针法、透刺法。
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
又可分为沿皮浅透法,如地仓透颊车;直向深透法,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透穴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玉龙歌》有言: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透针透穴在临床中独具实效,却也真是“一针两穴世间稀”不易掌握,而掌握透针透穴的中医师就如同金庸笔下的东邪黄药师一般独具魅力。
我们从孙培荣公、周左宇公、倪海厦师的古法针灸笔记中整理汇总了这一份古法针灸脉络最常用的透针透穴方法31条,以助各位中医师可凭三寸银针在手,“一针两穴、一箭双雕、针到病除”。
【透穴】悬钟透三阴交、天髎透曲垣【治症】肩胛痛、肩胛肋骨综合症、膏肓痛、胳膊麻痹【来源】孙培荣、周左宇、倪海厦均用于治疗肩胛痛,再配郄门(双侧)、曲池、肩井、足三里、腕骨、束骨。
【透穴】肩髃透极泉【治症】狐臭【来源】倪海厦治疗狐臭的经典透针。
【透穴】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症】中风、中经络、雷诺氏病【来源】孙培荣、周左宇、倪海厦用以治疗中风证,再配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市、悬钟。
【透穴】曲池透少海【治症】半身不遂、偏瘫【来源】孙培荣用于治疗半身不遂证,再配风市、环跳、曲池、少海。
孙公有言:先针健侧用泻法,再针患侧用补法;健侧不可灸,患侧可灸。
【透穴】列缺透阳溪【治症】戒烟【来源】孙培荣的戒烟透针,再配筑宾、合谷、肺俞。
【透穴】四神聪透百会【治症】痴呆【来源】孙培荣用于治疗痴呆证,再配印堂、神庭、上星、风池、太溪、悬钟、合谷、太冲。
【透穴】液门透中渚【治症】臂丛神经痛【来源】孙培荣用于治疗上肢神经痛证,再配三间以强疗效。
【透穴】合谷透劳宫【治症】雷诺氏病(中医'手足厥冷'和'痹症')【来源】孙培荣用以治疗雷诺氏病,再配内关、太渊、阴陵泉、阳陵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举例《针灸大成·玉龙歌·杨氏注解》关于透穴的运用实例如下:
印堂刺1分,左右透刺攒竹婴儿慢惊风
风池刺1.5寸,透风府穴痰饮所致的偏正头痛
合谷穴刺至劳宫偏正头痛
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口眼喎斜
头维沿皮透刺两额角眉棱骨痛及眩晕
瞳子髎透鱼腰两睛红肿疼痛羞明
阴陵泉透阳陵泉关节红肿疼痛
间使透支沟疟疾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手臂红肿连手腕疼痛
列缺透太渊寒痰咳嗽
透穴针刺手法
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应用举例:
展开透穴刺法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三)向表里、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一、应用举例:
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是继《内经》以后,毫针应用的一种新的特殊刺法。透穴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的目的。
少泽穴沿皮向后刺3分乳痈
至阳针刺沿皮下刺3分黄疸
风门沿皮向外刺伤风感冒
针复溜3分,沿皮向骨下刺1寸伤寒无汗
(一)透刺同一经脉穴位
如丝竹空透刺率谷、地仓透颊车、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等,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向邻近经脉透刺
多为同一平面的横向透刺,如风池横透风府,曲差沿皮向外透头临泣,印堂透攒竹等,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
(三)向表里Biblioteka 阴阳经脉相互透刺 透刺法开始于元代,如《玉龙歌》:“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元代窦汉卿、明代杨继洲都擅用此法。
二、透刺作用与方法:
透穴刺的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位多。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透穴刺法,就其透刺的方式来看,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