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邓稼先by nico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 科学家、物理学大师。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 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 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 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84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证书。 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 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 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 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 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 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 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说一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 走过的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 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的话,还是 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 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 来令人仰止。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来描写、评价,展现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的科学家形象,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 高品质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 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 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 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 作和生活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教案一一、教材分析《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时数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入法)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体会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学生需了解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学生需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理解这种感情背后的深层含义。
(2)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邓稼先》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了解我国科学家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邓稼先》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方面做得还不错,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方面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进行得较为顺利,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理解不够到位。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效果较好,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有时候,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问题,我应该在提问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 突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 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 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 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读读写写
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白天,跟“夜”相对。
元勋( xūn ) 奠基(diàn) 选聘( pìn ) 谣言
背诵 昼夜(zhòu)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 xiè )
鞠躬尽瘁( jū )( cuì )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第五部分 第38段
“五四”时代 的一首歌
说明了邓稼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 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第六部分
电报和书信的内容
对邓稼先做了一个总体评价,突出了邓稼先 的崇高品质,饱含着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赤峰中考)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部分标题 “永恒的骄傲”的理解。
“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 出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 有颤抖?
(菏泽中考)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 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示例】会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 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关系着研究能否 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作为决策者的邓稼先责任重大,在签字时手难免颤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挖掘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举例:分析课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如“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奋斗史”。
(2)分析课文结构和记叙方法: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记叙顺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邓稼先的事迹,如何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2.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究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从讨论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学生表现方面: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在成果分享环节,部分同学表达能力有待提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会欣赏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4.增强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理解: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把握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
(3)课文语言表达技巧:理解并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如何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如“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科技工作者前进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邓稼先》杨振宁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详解

《邓稼先》杨振宁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详解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 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 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 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 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人物形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事件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 “我不能走”
人物形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课文所写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思考:如何能快速找到课文所写事件?
方法总结: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的方法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 国的伟大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 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 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讲解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讲解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文讲解教学要求阅读课文,通过小标题,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的、重要的语句,理解其含义,深刻把握人物的品格、气质;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感受其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作者的选材,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

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

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引导读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做对比。

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使得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显出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

如无条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

但要注意,补充介绍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能喧宾夺主,还是要立足文本,细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把握,来感受邓稼先的形象。

新版部编版《邓稼先》

新版部编版《邓稼先》

科学精神与人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怀
01
科学精神
邓稼先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研究精 神和创新思维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02
人文关怀
邓稼先不仅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关心社会和 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
个人成长
邓稼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一 个普通青年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他 的成长经历对年轻人具有启示意义。
02
人物形象分析
邓稼先的成长经历
01 出生背景
邓稼先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 庭教育,培养了勤奋好学的品质。
02 成长过程
邓稼先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逐 渐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潜力。
03 留学经历
邓稼先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技术,为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需要加强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
故事情节发展
邓稼先接受任务
邓稼先的贡献
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研发中 国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
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 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同事们的努力
邓稼先与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进 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取得了 重要成果。
文章结尾对邓稼先的贡献和影响进行了升华,不仅表达了对邓稼先的 敬意和感激之情,也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05
主题思想解读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努 力。
民族精神
邓稼先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勤劳、勇敢、智慧、创新等,他为民族精神的传 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邓稼先》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邓稼先》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邓稼先》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邓稼先》。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和卓越贡献。

邓稼先,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的。

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勤奋。

在求学的道路上,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国防压力时,邓稼先毅然投身于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科研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困难。

然而,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这片几乎空白的领域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他们日夜奋战,进行着无数次的计算和实验。

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尝试都承载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邓稼先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一次核试验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查明事故原因,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进了试验区。

他深知这次行动可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挺身而出。

这次的冒险,也为他后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邓稼先和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祖国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邓稼先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

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他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和朋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他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家庭方面,邓稼先虽然因为工作原因无法给予家人太多的陪伴,但他的家人却始终理解和支持着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长短句交错使用:
例如: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 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 在他晚年所写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 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 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 更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思考:结尾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用:(1)赞扬邓稼先是“中国男儿”,这是 他一生的写照,更赞扬了他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 的崇高品质; (2)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一个 广阔的历史背景下。 感情:深切怀念和高度赞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 先》课 件
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样弯曲流 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 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 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 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 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 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 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
第二部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第三部分: 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及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 作者的情感 第五部分: 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 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悼念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帽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 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 、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 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 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 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文本解读《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于1993年撰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一年,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这是一位科学家为另一位科学家写的传记。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俩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动笔写《邓稼先》是有困难的。

困难之一是与邓稼先50年的相处,拥有纷繁的素材,如何去选择?困难之二是写传记要公正客观,而二人感情甚笃,如何理性地克制这份感情来评述?三是邓稼先在众多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神秘人物,是一位大科学家,如何让读者全面而客观地了解这位英雄式人物?我们再来读《邓稼先》,不由得深深赞叹,杨振宁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表达艺术,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朴实纯粹的伟大科学家形象。

全文一共分成六个部分,采用横式结构,精选事例,每一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呼应。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时代背景,引出主人公。

作者把目光首先投向100年前的中国,并聚焦1898年,相同的短句、并列的小段,每句均使用“强占”、“租借”相同的动词,简省鲜明的表达,恰似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这就是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啊!多国列强均来强占,多国列强均来租借。

接着,作者用“今天”一词,顺势转入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新时代。

新旧时代之间巨大的转变,源于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就是邓稼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出邓稼先,就如拍一幕电影,先是无边的黑暗、哀号,接着四周变得明亮、温暖,再打上一束追光灯,主人公登台亮相。

对比式烘托,聚焦式出场,让读者心随文转。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邓稼先”,简介邓稼先一生经历,先叙后议,突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此部分内容紧承第一部分内容,是对第一部分“巨大贡献”、“鲜为人知”的具体诠释。

作者以时间为轴,纵向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看看作者是如何选取组合材料的?这部分均是概写,但概写也有点面之别。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教案《邓稼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教案《邓稼先》

2021年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教案?邓稼先?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奉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第1课时学习目标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探究在记叙根底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速读,整体感知(一)、背景说明。

关于“两弹一星〞1999 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奉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52021年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教案?邓稼先?“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那么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凉、凄惨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 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 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反衬出邓稼先 不辞劳苦,热爱祖国的精神。 引用《中国男儿》说明邓稼先就 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有着为祖 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阅读第六部分: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 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 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 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 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 还会这么走。 •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朗读)
第一部分最后一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第六部分。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感知思考讨论: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要求: 先用文中的词句概括 再用自己所积累的词句概括。
邓稼先的精神
1 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用: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使读 者印象深刻。
长短句交错
例如: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 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 晚年所写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 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 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 好……’”
奥本海默 邓稼先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最不引人注意 锋芒毕露 忠厚平实 善于辞令 真诚坦白 复杂的人 ‚纯‛、朴实
•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 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 你欣赏奥本海默“打断别人 的报告”的做法吗?
从两人的比较中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 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 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 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 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 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 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扫除文字障碍
热泪盈眶 kuàng 可歌可泣 qì páng huáng 鞠躬尽瘁 jū cuì 彷徨 xiān 殷红 yān 鲜红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zǎi 宰割 元勋 xūn 诞生 dàn tuò 开拓 署名 shǔ 挚友 zhì 奠基 diàn 难堪 kān 妇孺皆知 rú 孕育 yùn 签字 qiān 马革裹尸 guǒ 颤抖 chàn 谣言 yáo 截然不同 jié 筹划 chóu 邓稼先 jià 癌症 ái
5(“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
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6(永恒的骄傲):
引述电报、书信,是一曲饱含深情的赞歌和挽歌。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三、人物对比 二、生平经历 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补充 延伸 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简要概括各小节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借此展 示了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2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纯朴、没有私心 3 严谨求实、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归纳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 胆有识,身先士卒,热爱 祖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的科学家。
阅读第三部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国籍 (异) 职务 (同) 功劳 (同) 学术水平 (同) 文化背景 (异) 性格为人 (异)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一、速读课文: ①勾画文中人物的基本信息(抢答);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1.人物传记的基本信息
提 示
2.文中的小标题
3.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4.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5.议论抒情等评价性语句
杨振宁
邓稼先是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
奠基人和开拓者, 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将军写给邓稼先的挽诗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 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 得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又 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美 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 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 富兰克 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 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 奖。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 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 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 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 严重危机,及时地、深 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 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 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 罗斯,犬代表英国,蛤 蟆代表法国,鹰代表美 国,太阳代表日本,香 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 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的历史现实。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 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 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传 记 文 学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 和他传。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它记述作 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 生平经历的传记。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 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不论是自传还 是他传,以客观的传人记事为主,以评为辅, 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 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重对其事迹经历、言 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 继续工作。 ⑤ 1971 年被“四人帮” 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 1982 年,“我不 能走”。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 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民族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精读课文, 你认为最能揭示 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事例来。
并按照 “我认为………… 最能揭示邓稼先的精神和人格, 因为写出了邓稼先……的品格”说一说。
划出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 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 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 设计了两弹。 ③ 1985 年重病期间写了 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
他们是同乡、同学 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 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 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 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美两国的两位原 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 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 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古罗布泊)
简要概括各小节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借此展 示了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2(“两弹”元勋):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其气质、品格和奉 献精神。
4(民族感情?友情?):
从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
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 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 产党的理想党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节选: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 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 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 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2(“两弹”元勋):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写邓稼先的传记,为何要 从中国的屈辱历史写起?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其气质、品格和奉 献精神。
在一百多年来Leabharlann 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 中推出邓稼先,是为了说明 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
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 做出巨大贡献 的 科学家 ,他是对历史的发展、对祖国和
课文内容抢答
(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
•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一国哪一所大 学读理论物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分别是什么? (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 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句式整齐——排比句的运用
例如: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 “‘粗估’ 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 计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勇进的胆识和 稳健的判断。 ”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 常感动。可,值得。 (xiǎn)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爱显 锋芒毕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